2023年上海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汇编:现代文二_第1页
2023年上海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汇编:现代文二_第2页
2023年上海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汇编:现代文二_第3页
2023年上海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汇编:现代文二_第4页
2023年上海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汇编:现代文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高三二模现代文二汇编

【23二模徐汇区】(缺)

[23二模金山区】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6分)

俯仰之间朱以撒

□我一直弄不清楚,为什么在十岁前后,那么地喜爱跑动。

口后来,我只能归结为我曾生活的那个家园。围墙内是碧绿的菜畦和如冠如盖的果林,

还有遍地的柔韧杂草。那时的围墙用手工夯成,不高,更毋须在墙头上戳入碎玻璃植以防盗

贼翻入。墙头披风渍雨,不须太久就显出苍老之相,不再那么有棱有角了。这使我轻松敏捷

地攀上墙头,沿墙疾走,不时就跑到屋顶上去。旧日的屋顶如鱼鳞相砌,走在其中有一股很

强的涩感。再沿着屋顶,有时就飞快地爬上伸向屋顶的枝干,这使上树的时间大为缩短。围

墙之外,邻舍寥寥有如荒原,人稀地广,四处长满了车前子和马齿宽,烘托着稚嫩的脚板。

这个年龄,跑动的嗜好远远过于慢慢地行走,有时为了显示迅疾,随便折下一支玉米秆,捋

去青青长叶,放在胯下权当骏马,以为借助这支被摧折的植物枝条,可以跨山越水,不受阻

挡。有时跑得起兴了,为了不让自己再跑,非得紧紧抱住一棵大树不可一有好几次,就是

这样才止住疯了的步伐。我当时怀疑,倘若我拽住的是一株根底不深的小树,也许反被我带

起,一道向前。

口奔跑一少年时的乐事,它显示着少年机敏的本能一对前方的热爱。有不少时候,

根本不知道奔跑为了什么,奔向何方,却因为无目的而兴奋得涨红了脸——从这边起,风一

般地到达那边,这就够了。胯下的骏马扬起尘烟,随着向前的步调散漫开来。如果有几个同

行者,分别从不同方向,加上逼真的拟声,真有沙场廖战的气派——只有双脚勤快地跑动,

才能造成这样好的效果。那个时候,不善跑动的人被我们瞧不起,至少,他就无缘进入我们

这个跑来跑去快乐得要死的圈子。一个年少善跑的孩子,他的动感一定比安静时要引人注意,

因为脚一动,手必飞舞,口中咋咋有声。狂跑还制造了呼呼掠过的风和凉意,只是在停下来

的时候,要以大量的汗水和如牛的喘息来补偿,这也是不能吝惜的。

□我的随意性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发芽长叶的。我一般不上圆如圈套的体育场跑,它的

设计让人想起规范,让人在浑圆无端的圈子里感到索然无味——尽管脚下舒坦平整。我们总

是在荒地上跑,绕过荆棘藤萝,踩在杂草的身上,荡起一串串蚱螭和蟋蟀。经验告诉我,这

样会更有野趣。譬如侧身跑,总是左脚向前右脚蹭蹭,或者扯一把虚空中的缰绳,碎步踏踏

骏骏而去。野性的狂跑消解了心中轻度的郁闷,脚板却屡次为此付出了代价。有时,地面枯

硬的茨藜会把脚板视为马蹄,像钉马掌一般地准确楔入,这时再善跑的人也必须止步,一痛

一拐地挪回家中,从母亲的叵梦里,找出一根针,龊牙咧嘴地挑。跑步的快感,缘于一根刺

而中断,思念奔跑的心情,变得更加迫切。曾经荒原一般的场景,对我一直是个新鲜的谜,

整个春夏秋季,我一直用跑动的步履丈量土地。

1

□南国的冬季如期地到来了。冬季对于善跑的双足是一种约束。尽管南国的冬季算不上

天寒地冻,可是双足比任何时候更多地交与橡胶模子爱抚——这种被称为“鞋子”的橡胶制品,

可以使足部尽量避免伤害,砂粒、石块、草茎曾经给予的不同快感的抚慰,变得毫不相干。

当然,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也在逐渐加强,在鞋中的岁月里,在正常的走动中,在渐渐不

习惯到习惯的体验里,斯文在整个冬日里肆意滋长。冬日无疑更有益于人清肃地思想,那有

过湿润丰满的马齿宽,蓬松毛茸的狗尾巴草,善于撩人衣袖的鬼叶针,都枯黄和折落了。是

怎么变化的细节,在平日的跑动中未曾留神,现在的容貌却为我心惊。也许,我们常说的懂

事和成长,就是由这样一些些的举动更变,由一点点的细枝末节积累而成。

口跑似乎在一夜之间消失了,包括爬墙上树的兴致。荒原般的土地开始得到了清理,那

些熟悉不过的落叶和草已经埋进了土壤,不断地有石块砖瓦运来,这里将会有一个新村出现,

那种草莽风格的少年时光,随着树倒草起,无法再被续写。我所惬意的充实,在心之一隅被

镂空•

□在远离家乡的另一个城市里,我开始了不再奔跑的庸常生活一我指的是除了晨跑的

锻炼之外,余下的都是以斯文的慢步丈量时间。

口寻常的日子和如水的四季,我好几次倚在校园的运动场栏杆边上,倾心地看到青春的

步履怡悦地交替着,自问:我还暗恋着过去的奔跑吗?如果有这种可能,那么是什么消耗了

我当年的热情呢?是逐年增长的年龄,是渐趋逼仄的巷陌,还是日益老化了的情怀?也许,

奔跑真的是要远去了。不过,当年那种随意跑动、不受约束的姿势里边,果真就没有一些值

得坚守的成分?我隐隐地感到坚守的不易与撒手的浑然不觉。

□《兰亭序》如是说:“俯仰之间,以为陈迹。“

8.分析第口段围墙内外景物描写的作用。(3分)

9.第□段画线句中的“荡”字很有表现力,请赏析它的妙处。(3分)

10.本文在时空推进中写“奔跑”到“不再奔跑”,赏析作品构思之妙。(4分)

11.结合以下材料,评析本文的思想意义。(6分)

很多行为我自以为是用来达到某种欲望或目的,而在客观的检讨中,我们可以看到这

些行为却在满足主观上并没有自觉的需要,而且行为和所说的目的之间毫无实在关联。

----《乡土中国•从欲望到需要》

(二)16分

8.(3分)围墙外地广人稀、长满野草给少年时的我带来了无拘无束的生活,在

这块被我视作少年乐园的地方宣泄着我的快乐与热爱,与围墙内与后文的校园运

动场形成对比。

(内容1分;情感1分;结构1分)

9.(3分)“荡”是激荡之意,此处用于描写我奔跑过程中带起“一串串蚱螭和蟋蟀”

2

看似不妥帖,但实则形象生动。一来体现荒地上到处是“蚱螭和蟋蟀”,富有生机,

二来体现了少年时的我在荒地上随意奔跑的快,带起了沿路的“蚱蠕和蟋蟀“,三

来体现了在荒地奔跑的野趣。“荡”体现了力度感,表现我们奔跑时的肆意。同时

“荡”字也富有美感,蚱螭蟋蟀好似在空中摇荡,和我们的奔跑一样有趣、一样痛

快。

(内容1分;情感1分;表达效果1分)

10.(4分)

【答案示例】本文以“奔跑”为行文线索,通过童年时的肆意奔跑到长大后的不再

奔跑时间推进,表现我在成长过程中越来越循规蹈矩的变化;从幼时的乡村家园

被城市新村所替代,空间的转换意味着城市化在“俯仰之间”改变了我们,展现作

者对于过去的岁月以及失去的恣意纵情的留恋与反思,时空交织中全貌呈现了作

者的变化与成长,也引发读者的共鸣与反思。

(内容2分;主题1分;效果1分)

11.(6分)

【答案示例】童年纵情的奔跑满足了亲近自然、肆意放纵的渴望,这种渴望是“不

自觉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环境的变化,我变得“懂事”,开始了不再奔跑

的庸常生活,我反思检讨,发现在成长的过程中,消耗了当年的热情,我当年在

奔跑中的坚守,直至今日似乎已经不再,而且丢失得浑然不觉。本文对于我们内

心隐藏的主观却没有意识到的纵情肆意生活的欲望的思考对我们当下的生活有

启示。"欲望''对应的是“亲近自然、肆意放纵的不自觉行为”,是天性、热情;“需

要”对应的是在俯仰之间(不知不觉)不再奔跑后的“懂事”和"成长”,是自觉地

与规矩的妥协。

(内容2分;主题2分;评价2分)

[23二模嘉定区】

(二)阅读下文,完成8—11题。(16分)

新安游记

孑小犁

□在端村,人们对新安的印象是:那里的人好吃懒做,闹排场,男人们坐茶馆,女人们

梳装打扮。在端村的旧货捧上,我见过华贵的屋内陈设的木器和华丽的妇女们穿过的衣服,

据说也是从新安清算出来的。有些人过着这样的生活,就该有一些人过着另外一样生活。

我到了新安。它四面被水包围,人们串亲也坐着拖床。街道很长,但已经看不见这里

繁华的痕迹。街上没有什么茶馆,也看不见穿绸挂缎的妇女。新安只剩下了一条大街,此外

的房舍,全部被敌人烧毁成为瓦砾。

□我顺着拆毁的城墙走到东北角上,城外水很深,并且有船只停泊,想是一个渡口。城

墙里面一道深沟,过去是一处高大的宅院,这宅院选择的地势十分险要。河边,一个十五六

的女孩子正在擦抹着她家的船只。经她指点,我才知道这就是大汉奸恶霸熊万东的住宅。那

时候,新安的除奸团很厉害,可是除不了熊万东。他深宅大院,房后就是城墙,前院驻扎着

日本宪兵队。

□老汉奸以为是保了险的,整天不出大门一步。

八月十五晚上,老汉奸酒足饭饱,坐在客厅里赏月,一把盒子枪放在他手边的乌漆八

3

仙桌上。后院里,他的儿媳妇正陪着日本宪兵队长打牌取乐,嘻嘻哈哈的声音,不时传过来。

老汉奸以为他的江山,简直是万世基业了。

□忽然帘子一动,闪进一个人来。老汉奸一抓盒子问:“谁?”

□“是我,大伯。”进来的人安静地低声说。

□老汉奸并没放松,他把身子一闪,就要射击,但在月亮底下,他看得清清楚楚,他的

侄儿手里什么东西也没有,并且低着头,非常温顺。老汉奸又喝道:“你来找死?”

“愿意把我打死也可以。”他侄儿显得十分可怜地说,“全凭大伯。我在外面也实在混

不了!”

□“为什么混不了?你不是参加了除奸团,很红吗?”

□“我怎么也斗不过大伯。日本人到处抓我,逼的我走投无路,我还是得回来求大伯你。”

□“求我干吗?去求你的上级呀!”

“我决心不干了。新安这地方,我不能站脚,我想到天津去,求大伯给我一点盘费。“

“我一个大也没有!”老汉奸退回来,坐在椅子上,忽然大声喊:“你掏什么?”

□侄儿从腰里抽出一把盒子,笑着说:“我带来了一支盒子,这是一支顶好的枪,送给

大伯。大伯有钱,也难讨换这么一件家伙!”

口他倒拿着枪,交给他的大伯:“我求大伯看在这支枪面子上,借给我五十块钱。”

□老汉奸把侄子的枪拿过来,走到钱柜那里去,他想把枪支藏起,叫他滚蛋。

□他一猫腰,他的脑袋掉下来,砸在钱柜上。一把明亮的刀在黑影里一闪。那个侄儿把

两支枪带好,就到了上房。

口在上房,他一刀砍死日本宪兵队长,又用枪逼着他的堂弟和堂弟妹来到客厅,他命令:

“张包!”

口他堂弟扯起大衣襟,他在钱柜上抓起一件东西放进去:“走!”

为“大哥,我爹哩?”

不要找他!走!上房!你哭,我砍了你!”他对他堂弟妹说»

◎他带着两个汉奸男女上房,下房,过壕沟上城墙。

s城墙外边有一只小船等在那里,他们来到船上。

大哥,我爹哩?”

圆“你看包里是什么?”汉奸兄弟解开包一看,皓月当空照见他爹的人头。他咳呀一声。

小船箭一样开走了。

◎这就是有名的熊氏三杰的英雄故事中间的一个。

期“他为什么杀了他的大伯?”在解放区,是没人发这样糊涂的问题的。这位英雄不久牺

牲在新安城下。他吃醉了酒,受了奸人的骗:“要拿新安了!”他跳下炕来就奔着县城跑去,

他爬上城墙,敌人打中了他,翻身跌了下来。伙伴说:“你挂了彩,我背你回去!”

⑤他一摆手,说:“不用!我是没用的人了。这样也就够本了!”他举枪打死了自己。

知其实,敌人只打折了他的左腿。

£关于他的两条腿,有很多传说,新安一带,都说他是飞毛腿。有人说,飞毛不飞毛不

知道,反正他走路特别溜撒,孩童的时候,常见他沿着城墙垛口飞跑。

初也许有人要问:为什么只坏了一条腿就打死自己?这问题就很难答复。为什么不残废

的活着?我好像听说,有一只鹰,非常勇猛,损坏了一根羽翎,它就自己碰死在岩石上。为

什么它要碰死?

33冰连地结的新安,有一种强烈的悲壮的风云,使人向往不止。

1947年3月

注释:U选自《白洋淀纪事》,收录孙犁从1939年到1950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和散文,

其中包括《荷花淀》。

4

8.小说第:]段从“端村”写起,分析如此开篇的作用。(3分)

9.小说第□段至第颓段描写极传神,以画线句为例,赏析语言节奏变化对刻画侄儿形象的妙

处。(4分)

10.纵观全文,从构思角度分析作者以“新安游记''为题的作用.(4分)

11.班级准备编辑一本“红色英雄”作品集,主编同学认为删去第爵段至0段,此小说方能入选,

因为这部分“游离主题、有损英雄形象请你结合具体内容,列出理由,尝试说服他。(5

分)

(二)(16分)

8.(3分)由端村引出新安,交代故事的地域背景;端村人印象中的新安安逸富庶,与下文

新安被敌人烧成瓦砾形成对比,交代故事历史背景,为人物冲突奠定基础;从端村人对新安

人不好的印象谈起,引出英雄,起衬托作用。

9.(4分)答案要点:

杀老汉奸之前,侄儿语言节奏舒缓,表现为句子长,主谓宾结构完整,反复称“大伯”“求

大伯”,语意重复,与老汉奸短促的呵斥、反问形成轻重、强弱、气势对比,表现侄儿为消

除汉奸大伯的警惕戒备预设表演出来的可怜、示弱。

杀汉奸之后,语言节奏加快,表现为独词句、祈使命令语气,短促有力,渲染了当时紧

张的氛围,表现果断、敏捷、勇猛、坚定的英雄形象。人物语言前后节奏变化鲜明,生动展

现了一位有勇有谋、大义灭亲的抗日锄奸英雄形象。

要点说明:节奏特点判断、语言特征归纳、结合语境分析表达效果

10.(4分)以“新安”点出地点,将英雄传说纳入地方风土人情中,表达对这片土地上逝去的

英雄的纪念;“游记”叙述者记录“新安”见闻,增加小说人物、事件的真实意味;又可以直接

表达感受、评价或思考,引导读者进入人物、事件深层意蕴的探究。

11.(5分)答案要点:

我认为这部分内容不必删去,理由:1这部分写英雄左腿受伤后自杀的结局,补叙飞毛

腿的传说以及“我''对于鹰的联想。2塑造了一个受伤后不苟活、断然结束生命的独立、果断、

坚毅、追求完美的英雄形象。3与前文大义灭亲、杀掉家族败类的英雄形象一致,人物性格、

内在心理、价值观统一。4飞毛腿增加传奇色彩,“鹰”增添了人物的悲壮意味,英雄形象更

完整饱满立体。6丰富拓展了“英雄”小说的阅读感受。

说明:符合情境要求的语言形式1分;理由要点每点1分,给满4分为止。

[23二模杨浦区】

(二)(16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的荒木古童

蔡维忠

①在缅因州首府波特兰市西南边的乡村,住着一对音乐人夫妻,丈夫叫汉兹,妻子叫科

琳,年纪都在五十左右。二0二一年七月,我和妻子兰从纽约长岛专程来听汉兹吹尺八,讲

尺八身世。

②汉兹是个混血儿,父亲是日本人,母亲是爱尔兰后裔。他的全名是荒木半三郎。

5

③汉兹第一次接触乐器是在八岁时,在气走严厉的钢琴老师后,再一次接触乐器已经是

在十七岁。那时,他随父母搬到东京,想跟父亲学尺八,父亲递给他一枝尺八,他拿过来就

吹,并吹出声音来。尺八难吹,但汉兹吹起来毫无困难,而且进步神速。汉兹用了四年时间,

把家族所传的几十首尺八曲全学会了。父亲授予他名号,叫做梅旭,相当于他达到了可以教

学的水平。

④不过,汉兹不习惯在日本生活。容貌上,他不像日本人。语言上,老有人当他不懂日

语。整个社会都被卷入经济狂潮,人们把传统音乐摆在一边,任其逐渐老化。他在尺八界没

有同龄朋友。汉兹于一九九二年只身回到他成长的西雅图。他在圣帕特里克节(爱尔兰族裔

的重要节日)上演奏爱尔兰音乐,很成功,此后,汉兹继续吹奏爱尔兰乐曲,并以此谋生。

⑤“你为什么不以尺八谋生?”

⑥“我在美国每年有几次机会表演吹奏尺八,但无法以尺八谋生。那时有人来向我学尺

ʌ,他们主要是来寻求精神指导。偏偏那时我对于尺八的传统一无所知,父亲没有给我传授

尺八的精神内涵。”

⑦尺八在日本兴盛于江户时代,普化宗的虚无僧手持尺八行乞于市。他们不把尺八当成

乐器,而是当成修行的法器。这种修行称为吹禅。汉兹带我们走进起居室,让我们看墙上挂

着的先人照片。曾曾祖父荒木半三郎(与汉兹同名),二世古童,老当益壮;曾祖父荒木真

之助,三世古童,英俊魁梧;祖父荒木聚,四世古童,年轻儒雅。汉兹父亲荒木达是五世古

童,他还在世,照片不能挂在墙上。汉兹是六世古童。一个尺八世家,连续不断五代,浓缩

在缅因州的一个乡村房子里。

⑧汉兹父亲出生于一九三七年,十岁时学习尺八,他本人的天赋很高,学得很好,但母

亲却非常严厉。他被作为家族继承人培养,从小重负在身,上学、做作业、练习尺八,不完

成便送进庙里学佛。他没有玩耍过,没有朋友,没有快乐的童年。九六二年,汉兹父亲从东

京庆应义塾大学音乐专科毕业的第二年,继承了古童的名号。一九六三年,他到美国留学,

一去二十多年。据他自己说,是因为得了肺结核,不能吹奏了。

©“你父亲离开日本真是因为得了肺结核吗?"我问汉兹。

⑩“父亲确实是得过肺病,他以为他不能表演吹奏,只能教课。但是深层的原因是,他

从小生活在极大的压力中,那是一段非常艰难而痛苦的回忆,他想逃离,想摆脱。”

⑩又兹父亲和母亲在华盛顿大学认识,结婚。父亲于一九七五年携全家回日本。年轻的

五世古童游学归来,古童会非常欢迎,对他寄予厚望。只是,他的母亲和妻子之间发生了不

可调和的矛盾,汉兹的父亲夹在中间,非常苦恼,最后带着全家回到西雅图。汉兹父亲回美

6

国后,连尺八也一并放弃了。大概有十年的时间,也是汉兹从七岁到十五岁期间,家里听不

到尺八声。所以,汉兹开始懂事后,在家中没有受到尺八熏陶。

⑫到了一九八八年,汉兹父亲年过五十,又一次携全家回日本。他虽然离开二十多年,

有负古童会,但他终究是荒木世家的继承人。他对于会长的名头和古童名号都不感兴趣,一

心扑在尺八吹奏和教学上,仿佛要把失去的时光补回来。汉兹父亲不负古童的名号,终成顶

级人、大师。

⑬“你和父亲之间的关系如何?”我问汉兹。

⑭“不是很亲密。”

⑮&们父子之间有许多错过。二OO八年十一月,在纪念二世古童逝世一百周年的聚会

上,父亲宣布要退休,把古童的名号传给儿子。汉兹被承袭了古童名号,因为他不知道有这

个活动,没有在场。错过了这么重要的场合,汉兹觉得在感情上受到伤害,至今不能释怀,

不过,汉兹知道这就是父亲,只有他才能做出这样的事情来。对他来说,吹好尺八,成为尺

八高手,至为重要;至于通过尺八取得个人荣耀,发扬光大先人的荣耀,不重要、所以,他

只教汉兹吹尺八,并不跟他讲尺八传统、家族历史。

⑯又兹父亲不知道尺八传统、家族历史吗?他知道的,他把这些知识写进硕士论文。他

在一次记者采访中讲述他的尺八理念:“我们吹尺八,有一个说法,叫做一音成佛,意思是,

一个音便可以抵达觉悟的境地。专注于一个音,忘记一切,心无杂念地吹。不需要技术,专

注地吹,发出一个声音,不管是模糊的声音、清晰的声音。如果你试着专注于呼吸,你不是

会感到平静吗?这就是真正的禅生活。”可是他从没有想到把这样的感悟讲给汉兹听。

⑰有些错过,来得及补救。父亲没有传给他的东西,他自己补上。他得知父亲写了一篇

硕士论文,便请求卫斯理安大学给他寄来一份复印件。他从论文中得知,他的祖先二世荒木

古童是尺八史上继往开来的人物,得知尺八从中国传到日本的传说。

⑱“当你收到论文时,有什么感觉?"我问。

⑲“这是父亲用文字化成声音向我讲述,父亲用特殊的方式对我讲述。”

⑳又兹也知道,父亲给他起名半三郎,那是二世古童的本名。父亲给了他一个尺八名号,

叫做梅旭。梅旭是汉兹的祖父承袭古童名号前的名号。父亲没有对他讲家族的传承,但在他

的名字里埋下线索。

㉑汉兹拿出一枝尺八,这是一枝二世荒木古童八十二岁时制作的尺八。汉兹用这枝二世

古童制作的尺八吹奏了二世古童谱写的尺八曲《月之曲》,脑海里浮现出一轮秋月冉冉升起

的图像。曲子在缓缓声中展开,然后曲调转高,然后昂扬铿锵,犹如月亮从地面升上来,越

7

来越高,直到中天,光芒洒向大地。他似乎回到一百多年前,看见曾曾祖父在喧哗的东京城

自家的花园里,手里拿着尺八,抬头看着明月。世间万物的声音融入尺八声中。低回的倾诉,

高亢的挥洒,那旋律穿越了一个多世纪,五代人。那是祖先的呼唤:,是后人的回应。

㉒汉兹将是最后的荒木古童。他没有子女,荒木家族将断了尺八世系。他希望有一天可

以把古童的名号传给一个学生。他说:“我有个中国学生,年纪很轻,吹得很棒。我可以把

这个称号传给他,不知道他愿不愿意。音乐人的生涯充满了压力,只愿我的学生能好好享受

音乐,我会尽力帮助。”

8.第⑦段画线句颇具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9.父亲的形象对塑造汉兹的形象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10.本文多次运用问答形式讲述荒木古童的故事,请从构思角度加以赏析。

11.本文以第㉑段还是以第㉒段为结尾段,颇有争议。你认为以哪一段作为结尾段更为合适?

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答案】8.将绵长的时间,跨越百年的尺八世家的传承放入一个狭小的空间中,而且这个

空间还远在异乡,让人不禁为古老的尺八演奏艺术在现代社会的衰落而唏嘘,引发了读者的

思考回味。

9.①父亲与汉兹的形象有重叠部分,父亲和汉兹一样有着极高的音乐天赋,在现代商业气息

浓重的社会中,背负着古老音乐家族传承的重担,同样都受过东西方文化教育,最后同样理

解尺八蕴含的修行人生的真谛。②理解父亲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汉兹。汉兹也在理解父亲

的同时认识自己,理解自己的使命。

10.①四个问答从内容上包括尺八传承、现代社会中荒木家族变迁、对尺八意义价值的理解。

②四个问题串起尺八家族的几代人的故事,尺八传承与文化精神内涵。③用问答串联起素材,

体现出作者用客观的记录来真实再现尺八艺术的变迁。也体现出人物专访在形式上的特殊之

处。④问答形式也表现出作者对最后的古童在特殊大背景下命运的冷峻审视与思考。

11.答案示例一

以第㉑段为结尾段:本段描绘出五十岁的汉兹吹奏《月之曲》时的画面以刻画出乐曲意蕴,

创造静谧至极的氛围,联通了荒木家五代尺八演奏者对尺八专注音乐,修行人生精神内涵的

领悟。整段虽与人物专访纪实文风不同,但并不突兀,因为它也是对受访者汉兹精神世界的

一次生动、深刻地描摹,而且还能达到戛然而止,比㉒段更加含蓄、内敛,有余韵徐歇的艺

术效果。

答案不例二

8

以第㉒段为结尾段:本段将第㉑段对《月之曲》的唯美想象重新拉入现实,既呼应了标题“最

后的荒木古童”,也是汉兹对古童继承人的思考。在新的时代,古老艺术、古童传承将不再

囿于一个家族,而是用它“音乐即修行”的精神内涵帮助人更好地生活。因此,第㉒段是在

第㉑段内容的基础上的升华。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一个尺八世家,连续不断五代,浓缩在缅因州的一个乡村房子里”一句中,“一个尺八世

家,连续不断五代”体现了尺八世家的传承经历了绵长的时间,跨越了百年之久。“浓缩在

缅因州的一个乡村房子里”则体现了这种传承局限在了远在异乡的狭小空间。从思想感情上

看,体现了尺八演奏艺术在现代社会的衰落而让人心生感叹,同时,语义隽永,引发了读者

深深地思考。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作用的能力。

由“汉兹父亲荒木达是五世古童,他还在世,照片不能挂在墙上。汉兹是六世古童”“汉兹

父亲出生于一九三七年,十岁时学习尺八,他本人的天赋很高,学得很好”“音乐人的生涯

充满了压力,只愿我的学生能好好享受音乐,我会尽力帮助"可见:父亲与汉兹的形象有重

叠部分,父亲和汉兹一样有着极高的音乐天赋,在现代商业气息浓重的社会中,背负着古老

音乐家族传承的重担。由“这是父亲用文字化成声音向我讲述,父亲用特殊的方式对我讲

述”“父亲没有对他讲家族的传承,但在他的名字里埋下线索”“低回的倾诉,高亢的挥洒,

那旋律穿越了一个多世纪,五代人。那是祖先的呼唤,是后人的回应”等内容可见:父子二

人同样都受过东西方文化教育,最后同样理解尺八蕴含的修行人生的真谛。

读者通过理解父亲,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汉兹。汉兹也在理解父亲的同时认识自己,理解

自己的使命,如文中写道''那是祖先的呼唤,是后人的回应”“荒木家族将断了尺八世系。

他希望有一天可以把古童的名号传给一个学生”。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构思角度的能力。

首先,由“我在美国每年有几次机会表演吹奏尺八……父亲没有给我传授尺八精神内

涵”“父亲确实是得过肺病……他想逃离,想摆脱”“不是很亲密”“这是父亲用文字化成

声音向我讲述,父亲用特殊的方式对我讲述”这四个回答可见,其内容包括尺八传承、现代

9

社会中荒木家族变迁、对尺八意义价值的理解。

其次,由“你为什么不以尺八谋生”“你父亲离开日本真是因为得了肺结核吗”“你和父亲

之间的关系如何"“当你收到论文时,有什么感觉”这四个问题串起尺八家族的几代人的故

事,尺八的传承与文化精神内涵,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再次,用问答串联起素材,体现出作者用客观的记录来真实再现尺八艺术的变迁,使读者感

受到文章的真实性。同时,这种问答形式这也体现出人物专访在形式上的特殊之处,别出心

裁。

最后,问答形式呈现的是作者对最后的荒木古童的最关切的问题以及想知道的答案,表现出

作者对最后的古童在特殊大背景下命运的冷峻审视与思考同时也引领读者进行深深地思考。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答案示例一,以第㉑段为结尾段:

由本段“汉兹拿出一枝尺八,这是一枝二世荒木古童八十二岁时制作的尺八……脑海里浮现

出一轮秋月冉冉升起的图像。曲子在缓缓声中展开,然后曲调转高,然后昂扬铿锵”可以看

出,五十岁的汉兹吹奏《月之曲》时极具画面感,在这静谧至极的氛围中,联通了荒木家五

代尺八演奏者对尺八专注音乐,修行人生精神内涵的领悟,如文中写道“低回的倾诉,高亢

的挥洒,那旋律穿越了一个多世纪,五代人。那是祖先的呼唤,是后人的回应”。整段虽与

前文人物专访纪实文风不同,但并不突兀。从艺术效果上看,这是对受访者汉兹精神世界的

一次生动、深刻地描摹,而且还能达到戛然而止的效果,为读者留下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比

㉒段更加含蓄、内敛,有余韵徐歇的艺术效果。

答案示例二,以第㉒段结尾段:

本段“他没有子女,荒木家族将断了尺八世系。他希望有一天可以把古童的名号传给一个学

生”两句将第㉑段对《月之曲》的唯美想象重新拉入现实。“汉兹将是最后的荒木古童”一

句既呼应了标题“最后的荒木古童”,也是汉兹对古童继承人的思考,如文中写道“音乐人

的生涯充满了压力”。“我有个中国学生,年纪很轻,吹得很棒。我可以把这个称号传给他,

不知道他愿不愿意”一句则体现了在新的时代,古老艺术、古童传承将不再囿于一个家族,

而是用它“音乐即修行”的精神内涵帮助人更好地生活,正如文中汉兹所说“只愿我的学生

能好好享受音乐,我会尽力帮助"。从这个角度看,第㉒段是在㉑段内容的基础上的升华。

123二模浦东区】

10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

“将烛光交给我”

——巴金与青年读者交往的温暖瞬间

①1985年6月7日,武康路113号,巴金先生的寓所。

②算来这已经是37年前的事情了。看着信笺上以工整、隽秀的笔迹抄录的歌词,一群

青年人的歌声仿佛再一次从巴老家的客厅传出来:盼可将烛光交给我/让我也发光芒/……以心

中暖流/和风对抗。

③为自己喜爱的作家唱一曲,这是青年读者与巴金先生交往的一个温暖的瞬间,又是特

别具有象征意义的画面。如歌中所唱,巴金先生的作品点燃了一代代青年读者心中的火炬,

让他们获得了力量,不畏风雨大胆前行……在这个古老的民族焕发青春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征

程中,也有着巴老一份不朽的功绩,他影响和改变了那么多人的精神世界,仅从他与青年读

者交往的一面就能看出来。

④“把心交给读者”,是他的写作信条,像巴金这样把读者放在如此重要地位的作家恐

怕并不多,他说:“远离了读者,我感到源泉枯竭”。

⑤20世纪30年代,有读者身陷险境,他曾约朋友靳以、鲁彦同去杭州搭救,造就一出

作家与读者的传奇。在他的鼓励下,当年的青年学生汝龙、杨哉后来都成了有名的翻译家。

70年代末,一位上海的读者在医院里等待手术,内心不安,写信向他寻求精神鼓励,他热

情地回了信。垂暮之年,他给家乡小学生写信,说自己并没有才华……这些故事,留存于巴

金故居所藏的万余封读者来信中。青年学生伍美琴的故事,就是我从整理这些书信中发现的。

⑥巴老在他的全集“代跋”中曾哀伤地说:“三、四十年代的青年把我当作他们的朋友……

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青年不再理解我了……因为我老了,我的书也老了……”事实显然并

非如此。

⑦当伍美琴和同学们一起来到武康路113号的时候,出现在她面前的巴老,不是青春焕

发的战士,而是一位有着花白的头发和颤抖的身体的老人。那一天巴老身体也不舒服,说话

喘气也很重,但他还是坚持着跟每一个人握了手。《一点烛光》的歌声结束后,“大伙都希望

拍一张照片留念。我们把巴金先生扶到了沙发的另一端,他慢慢坐在沙发上,我就坐在他

的旁边。蓦然,我发现他的眼角正渗出泪水,我的心一下子发酸了,泪也涌到眼中。”歌声

与泪水,道出了彼此心意交融在一起的情感。

⑧巴老执意要送他们出来,他的每一步都显得步履维艰,然而,他的每一步又是那么的

坚定。巴老拿着手杖站在门前的小花园,同学们依依不舍地与他合影。“看着他,就像一位

生病的爷爷,一种莫名的冲动,使我真想拥抱他一下,像与爷爷一起时似的。”这正是巴老

带给读者的真实感觉,是朋友,也像亲人。学生们为巴老亲自送他们出来而十分感动,其实

熟悉巴老的人都知道,直到他实在走不动了之前,来家里做客的每一位客人,他都要送,这

是他的待客之道。从青年时代起,他就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这不仅写在文章中,而且一

辈子身体力行。

⑨“一次幸福的会见”后感触更多:“是什么支撑着他?使他的生命力那么顽强?为什

么从他身上和他的文章中仍能看到赤子之心,并且那么令人鼓舞?我们实在有太多太多的

事需要学习了……”

11

⑩第二天,伍美琴给巴老写了两页的长信,倾诉见过巴老后的激动,特别谈道:“我还

得告诉您,我们在人生中又上了一堂很好很好的课,叫我们要更珍惜自己的光阴、健康、

能力、友谊和真诚……您的学生、朋友美琴”。

⑪是的,青年是学生,读者也是朋友。默默中,把温暖和力量传递给新一代青年人。

⑫这让我想起《一点烛光》中所唱:我但要烛光照亮……盼共我结伴去/以心中暖流/

和风对抗。

⑬我没有查到巴老和伍美琴最早的通信,但巴老在《随想录》的《幸福》中写他访问香

港时,一位署名“琴”的年轻读者为他复印了一篇塞缪尔•厄尔曼用英文写的《你就永远这

样年轻》,文中说“在你的心灵中央有一个无线电台。只要它从大地,从人们……收到美、

希望、欢欣、勇敢、庄严和力量的信息,你就永远这样年轻。”巴老很喜欢这些句子,他特

别感谢这些年轻读者,认为从他们这里能收听到希望和勇敢的信息,“这都是我所需要的养

料。而且我接触到了一颗一颗真诚热烈的心。”

⑭今天重述巴老与青年读者的交往瞬间时,我们将迎来他的第119个生日。虽然巴老远

去了,但是薪尽火传,“盼可将烛光交给我/让我也发光芒”,这歌声一定会在读者心间回

荡。

⑮放下这些书信,我心中默默升起一个期望:希望这段佳话还能有续篇,欢迎“伍美琴”

和她的同学们能来巴金故居做客,再唱《一点烛光》……

8.简述第⑤段不能删去的理由。(3分)

9.从刻画巴金形象的角度,分析第⑧段画线部分的作用。(3分)

10.本文在叙事中穿插书信和歌词,组材颇有特色,请加以赏析。(5分)

II.评析本文的思想意义。(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

8.(3分)第⑤段插叙了巴金对不同读者帮助和关爱的往事(1分),照应了上文巴金“把心

交给读者”,影响和改变了许多人的精神世界(1分),和下文巴金哀伤的内容相关联,突出

巴金面对读者敢于自我剖析,求真、求善的赤子之心。(1分)

(评分说明:1点1分,给满为止。)

9.(3分)画线句写巴金送别青年读者,用“步履维艰”与“执意”、“坚定”对举,从正面

写出了他垂暮之年的孱弱和老人内心的强大(1分).“同学们依依不舍地与他合影”,从侧

面烘托巴金打动人心的精神力量(1分)。呈现巴金一辈子身体力行平等待人的伟大人格。(1

分)(评分说明:1点1分,给满为止。)

10.(5分)前两次书信内容表现巴金是朋友也像亲人的长者形象(1分)。后两次书信内容

凸显巴老的精神境界和对年轻人的影响。(1分)第一次歌词(相关联想),引发了年轻读者

与巴金先生交往的温暖瞬间的回忆。(1分)第二次歌词(相似联想),表现出巴老对青年人

心灵的触动。(1分)第三次借歌词抒发年轻读者对巴老的崇敬之情。(1分)把书信与歌词

穿插在叙事中,不断切换叙述视角,既客观冷静,又情真意切。(1分)

(评分说明:1点1分,给满为止。)

11.(4分)本文以“将烛光交给我”为核心,赞美巴金一生中始终秉持谦和待人、无私助

人的品德,(1分)表达了作家与读者之间以心交心,传递温暖,薪火相承的力量(1分)。

面对当下复杂多变的世界(1分),我们应该学习巴金先生的“烛光精神”,直面人生的困境,

传承坚毅品格。(1分)(评分说明:1点1分,给满为止。)

12

[23二模奉贤区】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

呼喊田鑫

口它们站在秋天的田野里,四周是赶着去枯萎的草木,作物已经颗粒归仓,就剩下向日

葵,神情木讷,不知所措。太阳的吸星大法,正在将它们最后的水分和能量吸走。

□这是九月,田里只有向日葵站立,孤独而又桀鹫不驯的样子,像极了村里叛逆的少年。

无聊的时候,就想着有风吹来,风果然就来了。

口风能感知到向日葵的呼喊,憋着一口气的向日葵,内心复杂。可以肯定的是,风所听

到的,季节却听不到,要不它们怎么能遗忘了向日葵?田野里,小麦、玉米、大豆、向日葵

依次按照节令种到地里,又按照节令从大地上冒出来,夏天还没结束,小麦就被收割了,玉

米棒子也收进了院落,大豆归仓。纵横阡陌间,就只剩下向日葵,不合时宜地站立着。

□向日葵渴望颗粒归仓,可季节忘了它们。不对,是种下它们的人忘记了它们。向日葵

整天呼喊,希望引起注意,可是它们喊哑了嗓子,喊瘦了自己,还是没有呼喊来种植它们的

人。

口有一天,懒散的种植者终于想起了它们,就磨了镰刀上山了。向日葵看着有人提着镰

刀来了,又开始呼喊,终于有人想起我们了,终于有人想起我们了。喊声很快被风吹走,霜

在路上,更多的呼喊将被隐没。

□我还见过整个村庄的男人呼喊的场景。那一年太阳暴晒,大地干涸,地皮出现皴裂,

一夜之间几万张嘴同时裂开,跟村里的人抢吃的似的,也好像冲着上天呼喊。村里能找到的

水,都被抢进了水桶,人都不够吃,牲畜们只能干熬着。整个村庄的秩序被水左右着。

□想得到水,最原始的办法是求雨。无水的一片焦黄山壑沟谷里,一群人出现在半山腰,

为首的阴阳先生端着罗盘,跟在身后的人面带土色,表情凝重。阴阳先生停在路边,罗盘摆

正,开始念咒语。咒语念完,锣声起,随即,人群中发出一声呐喊:龙王救万民哟……呼喊

声尘土一样扑面而来:龙王哟……救万民哟……这排山倒海般的呼喊,还是没有喊来雨。人

们面带土色,回到村庄。

□我一直纳闷,当年流落到此的先民,为何会选这么一块地方。半山腰住人,水在沟底,

并打到很深才有硬得结垢的水。除了我,没有人关心这个问题,他们既来之则安之,没水喝

就想办法,没有人因为缺水搬到河边或者沟底去住。

□半个月以后,终于等到了雨,这雨还没落下来,空气中弥漫潮湿的气味时,所有人就

赶回家,拿出桶、盆、罐、碗。接在屋檐下。这雨没有让人失望。美美地下了一夜。此前,

院子外挖好的大缸一样的水窖里,装着一家子所有屋檐接住的雨水。一年里冬接霜雪夏承雨

水,再拽上牛驴,背上背斗,满山坳寻来残冰块雪倒进去,等春天融了夏天满了就喝上整整

一年。人们用那黑污黏腻的窖水砌墙、饮牛、洗衣服,有时候,遇到干旱,也吃这水,时间

长了,乡下的人带上了水的性格和模样:硬、黑。

□这么多年了,再没见过秋天的向日葵,也没有跟在人群后面求雨,但是内心的呼喊却

一直没停。如果问我,最想听到的呼喊是什么?我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是母亲在傍晚里的那

一声:我儿,回来吃饭了...

□那时候,我们一遍又一遍玩着捉迷藏的游戏,生怕别人找到自己,就使劲往玉米地里

钻,往麦草垛里躲,往树上爬,总之能教的地方都藏了,恨不得藏到母亲身体里去。可不管

我们藏在哪里,天一擦黑,烟囱里冒出烟来,我们就得从玉米地里出来,从麦草珠里出来,

从树上爬下来,此刻一声“回家吃饭了”的呼喊,是游戏的终止符。只要从不同的母亲嘴里喊

出来,所有的孩子都会顺着呼喊——回到母亲身边。藏到十岁的时候,我的母亲去世,我也

13

就不怎么参与这个游戏了,因为天一黑,别的孩子潮水般退去时,而我却像留在浅滩的水,

寻不到回去的路。

□现在更多的人回不去了,这么多年,从玉米地里出来从麦草垛里出来从树上爬下来的

少年,一个个地溜出了村庄,越在一个谁也找不到的地方。留守在乡下的母亲,集体失语,

她们站在门口,朝村庄里呼喊,偌大的村庄里,只有回音,没有回应。我也一直事在离村庄

很远的地方,我想着这样就不怕在听到别的母亲的呼喊时觉得自己可怜了,可是我错了,走

得越远,那句在十岁就戛然而止的呼喊声却越来越清晰。每当天一黑下来的时候,我老觉得

有人在喊我回家吃饭,环顾四周,却看不见任何熟悉的面孔。(选自《散文》,有删改)

8.赏析第」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9.第口段是否可以删去?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4分)

10.文章」」两段,“藏”字出现了很多次,请赏析其中三处加点的“藏''字与文章"呼喊”的呼应

之妙。(4分)

11.散文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阅读时可以通过梳理选取的材料,追溯散文的意蕴。请据

此对本文进行材料梳理,在此基础上探究材料组合的用意。(4分)

7.(3分)运用反复手法,强调了向日葵在生命成熟时对颗粒归仓的期盼和被人想起的喜

悦之情,并无生命即将逝去的恐惧与悲伤,引发读者对向日葵这样反常行为的思考。

评分说明:手法1分,情感1分,作用1分

8.(4分)答案示例1:不可删去,第口段写村民求雨的情景,第□段写等到雨之后,村民

们想尽办法贮藏水。两段求雨得雨,衔接自然顺畅。第U段插入我的疑问,发表对村民面对

缺水不回避而解决问题的看法,似乎打断了叙事场景的衔接,实则表现了村民面对命运的积

极的生活态度和顽强的生命力。此段对材料进行了升华,揭示了主题内蕴。

评分说明:第□□段段意各1分,第口段的段意1分,作用1分

答案示例2:可以删去。第」段写村民求雨的情景,第」段写等到雨之后,村民们想尽办

法贮藏水。两段求雨得雨,衔接自然顺畅。第ZI段插入我的疑问,发表对村民面对缺水不回

避而解决问题的看法,打断了叙事场景的自然衔接,显得突兀。(删掉后更流畅,不影响彰

显村民积极生活态度和顽强生命力的意蕴表达。

评分说明:第」□段段意各1分,第」段段意1分,去掉后评价1分

10.(4分)“藏”与“呼喊”巧妙呼应。第一处加点词“臧”写孩子们玩捉迷藏游戏,承接上文母

亲呼喊的回忆,完成过渡,第二处加点词写孩子们长大后离开乡土,引发母亲的集体牵挂。

形成对照,第三处“藏''是写我远离家乡躲藏失去母亲的伤痛,回忆母亲呼喊。三处“藏”字和

“呼喊”表现了生命成长的历程中母亲(乡土)的滋养与牵绊。以孩子和母亲两个视角,从群

体到个体,细腻表达了游子和乡土之间依恋与疏离相互交织缠绵的复杂情感。

评分说明:答对1点给1分,给满为止。)

11.(4分)第一则材料片段“秋天向日葵的呼喊”放在文章开头,表现自然万物朝阳而生的

生命轮回状态。第二个材料片段“村庄男人求雨的呼喊''表现村民们扎根乡土的坚韧生命力。

第三个片段“唤儿回家的母亲的呼喊”与第二个片段形成对比,表明了新一代村民离开乡土到

城市谋生又怅然若失的不同生活,三个片段按照自然、村庄(群体)、个人体验(异乡、个

体)进行组合,在横向(自然和我)和纵向(父辈和我)的生命联系中,表现了村庄的变迁

以及在此变迁中人的探索、伤痛、迷茫等复杂的生命体验,意蕴悠长。

评分说明:材料梳理2分,材料之间关联1分,材料组合用意1分,给满为止

[23二模闵行区】

(-)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6分)

14

遥远,又在耳畔

王尧

口我不知道有些声音是如何消失的,另一种声音又是如何响起的。

我说的不是蝉鸣蛙声。在最炎热的日子里,当皮肤晒红并且脱皮时,我想到了蝉的羽

翼,薄薄的。夜间从稻田的田展上走过时,此起彼伏的蛙声不仅不让你炀躁,你还会因此安

静下来。只有在蛙声响起时,你才知道之前是如何的寂静,寂静到你听到月光摩擦稻叶的声

⅛O许多年后,我才想起,我在那个夜晚,应该摘一片桅子花的叶子放进水渠,看它载着月

色缓缓逝去——毫无例外,我可能美化曾经的田园风光了。这种记忆中的场景,在与自己越

来越远时,有时候未必是当年的写真,或许更多的是自己对人与土地关系的重新理解。

蝉鸣和蛙声在田野里是敞开的,但我从来没有比较过,被拘留后的蝉与蛙,它们的声

音和在田野里在树枝上有什么区别。

捕捉树上的蝉是我们那时的游戏。我们在很长的竹竿顶端装一个圆口网兜,再把从树

上捉到的蝉放进小笼子。成了“瓮中之鳖”的蝉,规规矩矩待在里面,所以我现在说它是被拘

留了。将筷子或细树枝伸进去撩拨,蝉有时会鸣叫。雄蝉近腹的基部有鼓膜,鼓膜震动时发

出响亮的声音。我多年不听蝉鸣,印象中雄蝉的声音细而尖。可以想象,被拘留后的蝉动弹

的空间小了,也没有同类和它呼应。没有呼应的声音不是孤独,而是单薄,单薄到有些凄凉。

被拘禁的声音终于越来越弱小而失声,这个时候的蝉也呆了,死了。稻田里的青蛙可以养在

水盆里,上面用网罩着。青蛙在水盆里时间长了,不仅瘦下来,甚至也不鸣叫了,这让我有

点悲哀。当你拿蝉和蛙取乐时,你不会有同情心,但蝉与蛙都没有声音时,你的欢乐也闷了

下去。

口对声音的关注会随着时势而变化。在公社礼堂看杂技。看到一个艺人上台了,他嘴里

衔着一片竹叶,大概相当于笛子的黄片。他表演了百鸟朝凤,我只辨别出鸽子、喜鹊、八哥

的声音。在各种各样的声音中,我有了在林间漫步的感觉。我从来没有“林间”的概念和经验,

这个时候我有了,声音给了我另一个陌生的世界。在田野里,物理老师带我们学习手扶拖拉

机,我开始为手扶拖拉机的轰鸣声而兴奋,拖拉机的轰鸣声中似乎飘散着柴油的味道,这是

我最初的农业现代化梦想的展开。随后,各种机器声代替了传统农具碰撞的声音。在稻床上

摔打稻谷的声音没有了,乡场上是脱粒机咔嚓咔嚓的声响。除了冬夜打更的人用铁皮喇叭说

“火烛小心”之类的话外,广而告之的声音是从大队电喇叭里传出来的。

□河里摇橹的声音几乎成了绝响。我可以坐公共汽车去镇上或县城了。一些声音开始在

另一些声音中消失。牛号子失传了,再也没有人会了。铁匠铺关门了,那通红的炉火已经冰

冷,老铁匠坐在门槛上抽水烟。滋滋的水烟声也逐渐消失了。冬天的早晨没有人在码头边凿

冰,河水几乎不结冰,那种清脆的带着湿气的碰撞声,只有去东北旅行时还能够想象。无论

是在乡间,还是街道,我甚至觉得婴儿的哭声也不一样了,没有人会唱奶奶和外婆唱过的摇

篮曲了。在女儿的婚礼上,我唱了她小时候我哄她不哭哄她入睡的摇篮曲,这是妈妈教我的

歌。我没有为消失的声音失落和伤感。在这里消失了,在别处还有声响。

□在此起彼伏的声音中,我听到了自己的声音变得苍老,但我并不慌张。我在意的是自

己对外部的声音是否还那么敏感,在意的是我的嗓音虽然不时沙哑但还能不能发出自己的声

音。

15

口在宁静的夜间,一个人在书房里喝茶、读书、写作,太惬意了。在过于喧闹的白天变

成了夜晚之后,你才可能屏蔽其他声音。过于安静也会让自己恐慌,这就如同我们在乡村旅

行一样,你觉得这世外桃源式的生活是那样的美好,但一旦在此终老一生又会想到远方。我

会打开窗户,看窗台外的月季花,但我从未听到花开花落的声音。悄无声息的事物,以另一

种方式呈现。读书是听另一种无声的声音,写作是在纸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如果哪个夜晚,

我的书房烟雾缭绕,一定是我没有想好更没有写好纸上的声音。

□我在一个午后去拜访一位长者,这是我最初学习写作散文的时候。我问他,好的散文

是什么?他沉吟片刻说,字里行间应该有作者自己的声音。接着他又说,可以用假嗓子唱歌,

但不能假唱。这位老人走了,但他说话时的腔调时常在我的字里行间回响。

口写作是树枝上的蝉鸣,是池塘里的蛙声。

(选自《上海文学》,有删改)

8.第口段画线句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9.第□段画线句在人称上发生了变化,请简析其意图。(3分)

10.结合上下文,分析第L段的作用。(4分)

IL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遥远,又在耳畔”的理解。(5分)

(二)16分

8.(4分)以声衬静,用蛙声来衬托乡间夜晚的寂静,“只有……才”的语句起到强调的效果;

比拟,“摩擦”,化静为动,写出月光从稻叶上移动的情景,烘托蛙声;蛙声、稻叶、月光构

成和谐美妙的意境。

9.(3分)这里换成第二人称“你”是对上文“我”的行为的审视和反思;采用对话的形式,表

达出没有同情心的取乐自己也不会有欢乐;便于调动读者,引起共鸣。

10.(4分)紧承上文对各种外部声音的叙写,并写出自己声音的变化,引出下文转入写对自

己声音的感悟,并用文字将其表达出来。

11.(5分)过去的声音放佛在近前;有些声音消失有些声音开始;有些声音消失了但换一种

方式呈现;老人走了,他教诲的声音仍在回响:年龄的增长往事远去,却在字里行间呈现。

123二模宝山区】

(~)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6分)

昨夜闲潭梦落花谢冕

□我在一本书的扉页上写下“花落无声”四个字。这四个字来自一个遥远的记忆:母亲缩

着发髻,身着白色的夏布衣裙,她在树下的井边洗衣。那是一座古老宅第幽深的院子,母亲

的身子一起一伏。她的身前身后落满花瓣。那些花是细小的,细得呈粉状,龙眼花、荔枝花,

都很细小,淡淡的黄色,淡淡的清香。荔枝花时早一些,龙眼花时晚一些,再就是柚子花了,

柚子花花形大一些,它的香气很浓,熏得人醉。母亲就这样,搓着、浣着,伴随母亲的是静

静院落的静静的亭午,近处有蝶影,远处是蝉鸣。日光透过浓密的树荫,花瓣雨也似的洒下

来,花影、日影,搅成了我的迷蒙的童年。岁月就这样无声地流逝,正如花无声地飘落。

□花落无声,花落有情。它伴我度过童年不知忧虑的日子。伴我在母亲身边看她汲水,

16

看她搓衣,看汗水幽幽地沁出在她的脸颊和臂膀。有时读书、写字,花就在窗外飘落,也是

静静的,无声,如粉末,甚至如尘。不知何时开始有了忧愁,有了分担这种忧愁的愿望。那

是因为贫穷,捉襟见肘,岁月险仄。求学、温饱,甚至生存,一时都成了问题,于是幼小的

心中有了忧思。花还是无声地落,日子却是愈过愈艰难。童年的天空有了云翳,记忆中除了

游玩、嬉戏,添加了借贷、典当、捡稻穗、被迫做童工,还有空袭警报,以及为了逃难,也

因为学费,而陷于不知终点的不宁与惊恐之中。窗外,花还是无声地飘落,却是无忧变成了

内心的隐痛。远离了童年的天真,我在忧患中早熟。

口有时不再静谧无声,而是风雨飘荡,在家乡福建,特别是夏季,台风过后,是另一番

景象。花落了一地,既不温馨,也不缠绵——是一种被摧残的零落和伤害。这也是童年的家

乡的记忆。福州地处东南海滨,清明过后,入了雨季,台风时起。夜间风雨过后,凌晨推门

一看,竟是落红遍地,花瓣沾着雨水,也搅着撕碎的叶,伴着泥污。夜来风雨,记载着花的

零落,叶的飘零,那情景好比是芳华遭了蹂蹒。少年不解世事,心头竟也浮上无端的落寞与

哀伤。后来经历多了,知道那是一种伤悼,伤悼时光的消逝,伤悼静谧与安宁的消逝。故而

在我,花落无声不单是享受无声的、梦境般的美,也曾是承受着无声的疼痛。

□我自信我有相当的心理承受能力。我知道在我的周围,人们如何在受苦、挣扎,较之

他们,我庆幸我还活着,我不愿渲染苦难,尽管我未曾逃脱过任何一次。坚持、隐忍、吞咽,

并且学会遗忘。记得那年,我因言获罪,陷入一场个人无法抵御的“文案''之中,孤立无援,

叶败花残,一时心事苍茫。那时我短期任教于泉州的华侨大学,那里的冬季仍然有明亮的阳

光,刺桐在开花,三角梅瀑布般地垂挂下来,激情的井喷也似的花,把巍峨的校门淹没在花

海之中。那座校园的美丽和师生的温馨,让我忘了北方冬季的风沙与霜冻。一位写书法的朋

友在默默中赠我一副对联:

偶因风雨惊花落

再起楼台待月明

□字是娟秀温婉的,不张扬,却蕴着内在的坚韧,优美地内敛着。尽管有风有雨,但在

人生途中乃是寻常,正如月圆月缺,潮涨潮落,是一种“偶因”,却也是必然。重要的是自身

的化解,一次又一次的心惊风雨,期待着一次又一次的“再起”,再起于楼台之上,为的是迎

接缓缓升起在天边的那一轮皎洁的明月。这位朋友深知我当日的处境,他是在用诗句慰藉并

激励我。及今思来,竟是一种博大的温馨与爱意。就这样,我度过了一场“偶因风雨惊花落”

的危境。

□花落无声,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