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简答题考点突破课件51张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简答题考点突破课件51张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简答题考点突破课件51张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简答题考点突破课件51张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简答题考点突破课件51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简答题考点突破2020-2023年高考文言文简答题年份卷别篇名/文体(第14题)题目(3分)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3新高考Ⅰ《韩非子·难一》《孔丛子·答问》14.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分析人物行为原因①重点事件和人物行为原因、人物性格特点。②涉及的区间文字很少,很集中。③只要求简单理解文意,不要求深入分析概括。④题型以分析原因为主;答案要求精练、全面。新高考Ⅱ《百战奇略》《唐太宗李卫公问对》14.材料二中,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分析事件原因2022新高考Ⅰ《战国策·魏策三》国别体14.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比较分析新高考Ⅱ《东观汉记·卷十》纪传体14.《后汉书·吴汉传》用孔子的“刚毅木讷近仁”一语来赞誉吴汉,请简要概述吴汉的刚毅与木讷之处。概括人、事特点2021新高考Ⅰ《贞观君臣论治》纪事本末体14.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理解作者观点新高考Ⅱ《祖逖北伐》纪事本末体14.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分析事件原因2020新高考Ⅰ《明史·左光斗传》人物传记14.孙奇逢等为什么倡议凑集金钱救助左光斗?救助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分析人物行为原因、结果新高考Ⅱ《明史·海瑞传》人物传记14.海瑞在向明世宗上疏前,为什么要事先“市一棺,诀妻子”?请简要说明。分析人物行为原因真题引路[2023·新高考I卷]14.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3分)[2023·新高考Ⅱ卷]14.材料二中,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3分)[2022·新高考I卷]14.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2022·新高考Ⅱ卷]14.《后汉书·吴汉传》用孔子的“刚毅木讷近仁”一语来赞誉吴汉,请简要概述吴汉的刚毅与木讷之处。(3分)[2021·新高考I卷]14.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3分)[2021·新高考Ⅱ卷]14.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2020·新高考I卷]14.孙奇逢等为什么倡议凑集金钱救助左光斗?救助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3分)[2020·新高考Ⅱ卷]14.海瑞在向明世宗上疏前,为什么要事先“市一棺,诀妻子”?请简要说明。(3分)考点解读

考向分析文言文阅读设置简答题是新高考语文卷的一个新亮点。主观题的加入,意在要求学生不是通过取巧,而是通过自身的文言素养读懂文言文,考查较能体现考生的理解、概括能力。同时,对于扭转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普遍存在的“重言轻文”倾向,也是一个很好的导向。

命题思路选材以传记类为主,未来的趋势文体会多样化;题量一般为一道,题型为简答题;考查筛选信息,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它要求大家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论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这种考查应用性、综合性强。

题型分布:由近三年新高考真题可以看出,这一题型涉及面广,提问形式多变,答案分散。文言文阅读简答题常考题型:1.概括人、事特点。例[2022·新高考Ⅱ卷]14.《后汉书·吴汉传》用孔子的“刚毅木讷近仁”一语来赞誉吴汉,请简要概述吴汉的刚毅与木讷之处。2.筛选概括原因。例[2023·新高考I卷]14.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3分)[2023·新高考Ⅱ卷]14.材料二中,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3分)[2021·新高考Ⅱ卷]14.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2020年新高考I卷]14.孙奇逢等为什么倡议凑集金钱救助左光斗?救助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2020·新高考Ⅱ卷]14.海瑞在向明世宗上疏前,为什么要事先“市一棺,诀妻子”?请简要说明。3.概括作者观点态度。例[2021·新高考I卷]14.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4.比较分析。例[2022·新高考I卷]14.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借助12题,以整体把握文本为基础,遵循以下步骤第一步:审准题干——审题干,看要求,找到对应区间。

文言阅读简答题,题目会就探寻事件原因、概括为文(为官为学为人)特点、解读驳论艺术、概括主要情节(事件)、探究情感态度(价值取向)、鉴赏语言艺术、分析形象特征(性格、作用等)、提炼作者观点、勾联前人点评等方面进行分析概括。明确题要求后,要迅速在原文中找到对应答题区域,细读文本内容,然后进行概括。14简答题的答题步骤第二步:定向精读——扣文本,细思量,读懂原文是王道。

文言阅读的简答题,只要懂得文意,回答起来不算难。但问题就在这里,不少考生读不懂文章,在形成答案时一脸茫然。说一千,道一万,读不懂原文也白搭。“读懂”是王道。也许这也正是这道理题的初衷,重点考查是否“读懂”。简单的文言段落还好对付,遇到难一点的阅读障碍时,要注意勾连前后文的情节内容加以推断分析。从逻辑上推理,从情节上推断,从事理上分析,从侧面人物的表现上揣测,从12道选择题对文意的理解,多方面来找到正确的理解。不能只盯一点,不顾全篇,脑子转不过弯来。第三步:梳理要点——细梳理,抓关键,注意条分缕析。

文言阅读简答题分值这3分,得分点多为两至三个。作答时要有踩准得分点的意识,用小序号①②③标明。然后依据文段内容,对照题目要求,仔细阅读,条分缕析,概括出两到三点内容。

加上序号①②③/第一问,第二问……

不繁不简第四步:转换语言——依原文,得观点,转换成自己的语言。

文言简答题与文言翻译虽都是考查对文意的理解,但不同的是,文言翻译一定要忠于原文,贴近原文逐安逐句译出;文言简答题在文言翻译的基础上,既要忠于原文但又不能照搬原文也不能只是简单的翻译原句,需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概括。同是对文意理解,文言简答题考查层次高于文言翻译,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意的梳理与概括。答题时既要引用原文,但不能简单翻译。

借助12题,以整体把握文本为基础,遵循以下步骤第一步:审准题干——审题干,看要求,找到对应区间。第二步:定向精读——扣文本,细思量,读懂原文是王道。第三步:梳理要点——细梳理,抓关键,注意条分缕析。

加上序号①②③/第一问,第二问……

不繁不简第四步:转换语言——依原文,得观点,转换成自己的语言。

核心目标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筛选、分析、概括、归纳进而作答。14简答题的答题步骤P109第一步答题步骤第三步第二步第四步审清题干——明方向回归文本——找对应确定区域——分层次提炼信息——组答案概括特点、分析原因比较分析、探究评价“读懂”——勾连上下文从逻辑、情节、事理、人物表现选择题表述等加以推断分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概括;条分缕析,答案用两到三点呈现。[2023·新高考I卷]14.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3分)[审题]批驳:批评或否决(别人的意见、要求)教考衔接:要求找出“批驳的事实依据”,教材必修下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苏洵《六国论》均是经典的批驳性议论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写作任务安排为尝试写驳论文。→子鲋在批驳韩非时如何抓住其论述的关键漏洞。→依据材料一可知,子鲋批驳韩非,针对的是韩非《难一》中提到孔子听闻“晋阳之事”后赵襄子赏首为高赫而发出“善赏哉”感叹的故事。题干问的是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因此作答就一定要聚焦在“事实依据”上。14.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3分)第一步:审准题干——根据“子鲋批驳韩非”,找到对应区间

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第二步:定向精读——扣文本,细思量,读懂原文是王道。

韩非的书里记载说‘孔子认为赵襄子做得很对’,引孔子的话来为自己张本,然后非难孔子的说法。韩非的书里难道不是篇篇都用的这种手法吗?然而实际上确是虚诈之言。用什么来证明他说得不对呢?我的祖先孔子在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已丑去世,到哀公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三家讨伐郑国,遇到陈恒(率齐国军队救郑)而返,那时孔子去世已经十一年了,而晋国四卿都还在世。再往后到鲁悼公十四年,知氏才灭亡。这两件事情前后时间相距很远,而韩非(在书里)公然将两件事情合为一件事情来说,竟然没有丝毫惭愧的意思。14.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3分)第二步:定向精读——扣文本,细思量,读懂原文是王道。

韩非的书里记载说‘孔子认为赵襄子做得很对’,引孔子的话来为自己张本,然后非难孔子的说法。韩非的书里难道不是篇篇都用的这种手法吗?然而实际上确是虚诈之言。用什么来证明他说得不对呢?我的祖先孔子在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已丑去世,到哀公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三家讨伐郑国,遇到陈恒(率齐国军队救郑)而返,那时孔子去世已经十一年了,而晋国四卿都还在世。再往后到鲁悼公十四年,知氏才灭亡。这两件事情前后时间相距很远,而韩非(在书里)公然将两件事情合为一件事情来说,竟然没有丝毫惭愧的意思。第三步:梳理要点——细梳理,抓关键,注意条分缕析。子鲋批驳韩非书云“夫子善之”是欺诈之言,由“何以明其然?”引出子鲋批驳韩非“实诈”的事实依据。细读这段文字,可以进一步明确,韩非论述的关键漏洞在于“此先后甚远”,意思是“夫子卒”和“赵襄子之行赏”这两件事相距甚远,因而孔子不可能对“赵襄子之行赏”表达自己的意见。14.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3分)第三步:梳理要点——细梳理,抓关键,注意条分缕析。子鲋批驳韩非书云“夫子善之”是欺诈之言,由“何以明其然?”引出子鲋批驳韩非“实诈”的事实依据。细读这段文字,可以进一步明确,韩非论述的关键漏洞在于“此先后甚远”,意思是“夫子卒”和“赵襄子之行赏”这两件事相距甚远,因而孔子不可能对“赵襄子之行赏”表达自己的意见。第四步:转换语言——依原文,得观点,转换成自己的语言。官方答案: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很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评分细则:“孔子去世很多年”的信息2分。作答时,要注意针对性和逻辑性,尽可能思路清晰。要准确概括出赵襄子奖赏群臣和孔子去世两件事,并表明二者的先后关系,因而孔子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题干中虽未有“简要作答”的要求,答题时用语尽可能简洁概括,忌照抄原文。14.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3分)官方答案: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很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组织答案:示范一:鲁悼公十四年,发生晋阳之战,这时孔子去世已多年。示范二:鲁哀公二十七年,孔乙去世11年后,才发生晋阳之战历史前奏(背景)事件。示范三:孔子在世与晋阳之战时间先后相隔甚远,孔子不可能对赵襄子晋阳解围后奖赏群臣一事发表评论。评分细则:“孔子去世很多年”的信息2分。作答时,要注意针对性和逻辑性,尽可能思路清晰。要准确概括出赵襄子奖赏群臣和孔子去世两件事,并表明二者的先后关系,因而孔子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题干中虽未有“简要作答”的要求,答题时用语尽可能简洁概括,忌照抄原文。[2023·新高考Ⅱ卷]14.材料二中,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3分)第一步:审准题干——根据“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找到对应区间原文:太宗…曰:“苻坚甚处是不善?”……靖曰:“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贵适宜。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第二步:定向精读——扣文本,细思量,读懂原文是王道。第三步:梳理要点——细梳理,抓关键,注意条分缕析。第四步:转换语言——依原文,得观点,转换成自己的语言。14.材料二中,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3分)原文:太宗…曰:“苻坚甚处是不善?”……靖曰:“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翻译:太宗……说:“苻坚在哪些地方是不善用兵呢?”……李靖回答说:“慕容垂一支部队独自保全,大概因为苻坚被慕容垂陷害得很明显了。被(自己)人陷害却想要战胜敌人,不也是很困难吗?”→抓关键:秦师之乱,内部不团结,没有得到慕容垂的后援帮助。→①为慕容垂所陷害14.材料二中,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3分)原文: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贵适宜。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翻译:太宗说:“用兵之道有分散和聚集,贵在分聚各自适宜。前代事迹中,谁擅长此道呢?”李靖说:“苻坚统领百万大军却在淝水战败,这是他用兵能聚合而不能分散导致的。简要概述:当太宗问李靖前代古人谁擅长根据实际情况“兵有分聚”时,李靖明确指出了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的原因是“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符坚把所有兵力投入战斗,不懂得分出一些兵力来合围。即只懂得聚合兵力作战而不具备分兵进攻的能力,不善用兵。→①为慕容垂所陷害→②用兵能合不能分评分参考: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2022·新高考I卷]14.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第一步:审准题干——明确题干重点“游说策略的不同”,找准文本区间赵国: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燕国: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第二步:定向精读——扣文本,细思量,读懂原文是王道第一步:审准题干——明确题干重点“游说策略的不同”,找准文本区间赵国: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第二步:定向精读——扣文本,细思量,读懂原文是王道→赵国的军队并非比魏国的军队战斗力强,魏国的军队也并非比赵国的军队战斗力弱。然而赵国的土地没有一年一年地受到威胁,百姓也没有年年遭到死亡的厄运;魏国的土地一年一年受到威胁,百姓年年遭到死亡的厄运,为什么?因为魏国在西面替赵国作了屏障。现在赵国不援救魏国,魏国同秦国歃血结盟,这样就如同赵国与强大的秦国相邻了,赵国土地也将年年受到威胁,百姓也将一年一年地死去。这就是我忠于大王的表现。第三步:梳理要点——细梳理,抓关键,注意条分缕析。→对赵国是先利后害,为赵王讲清楚存魏对赵国的好处,同时也讲明魏国一旦投降秦国给赵国带来的危害。第一步:审准题干——明确题干重点“游说策略的不同”,找准文本区间燕国: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第二步:定向精读——扣文本,细思量,读懂原文是王道→燕国不去援救魏国,魏王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秦兵撤离魏国后,魏王倾韩国、魏国的全部军队,又向西借秦国军队,再依靠赵国军队,用四个国家的力量攻打燕国,大王将会得到什么好处呢?大王将会得到什么好处呢?好处自己会践涉几千里帮助人吗?好处难道是来自出燕国的南门看到敌军吗?不然(对于四国军队来说)道路与乡里很近,补给给养又很容易。(四国来攻)大王还能得到什么好处呢?第三步:梳理要点——细梳理,抓关键,注意条分缕析。→对燕国晓之以害,先恳求其发救兵,见没有效果,就讲明其害处:如果魏国改变志节,转头向燕,那么形势将对燕国大大不利。对赵国是先利后害,为赵王讲清楚存魏对赵国的好处,同时也讲明魏国一旦投降秦国给赵国带来的危害。对燕国晓之以害,先恳求其发救兵,见没有效果,就讲明其害处:如果魏国改变志节,转头向燕,那么形势将对燕国大大不利。第一步:审准题干——审题干,看要求,找到对应区间。第二步:定向精读——扣文本,细思量,读懂原文是王道。第三步:梳理要点——细梳理,抓关键,注意条分缕析。第四步:转换语言——依原文,得观点,转换成自己的语言。组织答案:对赵国晓之以利害,救魏利赵,不救危赵;对燕国晓之以害,亡魏大害。官方答案:对赵国:分析利弊;对燕国:威胁恐吓[2022·新高考I卷]14.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找到孟尝君游说赵王和燕王的语言,进而分析其中所用的技巧。如孟尝君游说赵王时先说“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首先向赵王表示忠心,意思是说我向您借兵是对您的忠心,之后分析魏国存在对于赵国的价值,魏赵两国的军队势力没有太大悬殊,而现在魏国的处境却不如赵国,是因为魏国是赵国西边的屏障,挡住了来自秦国的威胁,一旦魏国灭掉,赵国就“与强秦为界”,由此可见魏国存在的价值,这是用存魏的好处来打动对方。跟必修下册的《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说退秦师的技巧是一样的,“亡郑阙秦,存郑利秦”,分析利弊。而孟尝君游说燕王的时候说“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孟尝君用魏国灭亡之后给赵国带来的威胁引起燕王的重视,一旦魏国“折节割地”,之后会集合四国之力来攻打燕国,这是用亡魏的坏处“恫吓”燕王。[2022·新高考Ⅱ卷]14.《后汉书·吴汉传》用孔子的“刚毅木讷近仁”一语来赞誉吴汉,请简要概述吴汉的刚毅与木讷之处。(3分)第一步:审准题干——明确题干重点“吴汉的刚毅与木讷之处”,找准文本区间“刚毅”指刚强坚毅,“木讷”指朴实迟钝,不善于说话。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汉遂斩幽州牧苗曾,上以禹为知人。吴汉与苏茂、周建战,汉躬被甲持戟,告令诸部将曰:“闻鼓声皆大呼俱进,后至者斩。”遂鼓而进,贼兵大破。北击清河长垣及平原五里贼,皆平之。吴汉伐蜀,分营于水南水北,北营战不利,乃衔枚引兵往合水南营,大破公孙述……兵有不利,军营不完,汉常独缮檠其弓戟,阅其兵马,激扬吏士。……对曰:“臣愚无所识知,唯愿慎无赦而已。”第二步:定向精读——扣文本,细思量,读懂原文是王道第一步:审准题干——明确题干重点“吴汉的刚毅与木讷之处”,找准文本区间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汉遂斩幽州牧苗曾,上以禹为知人。吴汉与苏茂、周建战,汉躬被甲持戟,告令诸部将曰:“闻鼓声皆大呼俱进,后至者斩。”遂鼓而进,贼兵大破。北击清河长垣及平原五里贼,皆平之。吴汉伐蜀,分营于水南水北,北营战不利,乃衔枚引兵往合水南营,大破公孙述……兵有不利,军营不完,汉常独缮檠其弓戟,阅其兵马,激扬吏士。……对曰:“臣愚无所识知,唯愿慎无赦而已。”第二步:定向精读——扣文本,细思量,读懂原文是王道→吴汉为人质朴敦厚,缺少文华辞采……吴汉于是斩杀了幽州长官苗曾,皇帝认为邓禹是个知人善用的人。吴汉与苏茂、周建战斗,吴汉亲自披上铠甲拿上兵器,命令部下武官说:“听到鼓声都要大声呼喊,共同前进,滞后赶到的人斩杀处死。”于是击鼓前进,敌军被击溃。(吴汉又率军)向北攻打清河长垣及平原五里的贼寇,都平定了。吴汉讨伐蜀国,营地分开驻扎在河水的南边和北边,北边的营地战斗不利,于是(吴汉让大家)衔枚疾走,悄悄率领军队在南边的营地集结,打败了公孙述……战事不利,兵营不坚固,吴汉常常独自修缮矫正弓箭战戟,审阅兵马,激励振作将士。……回答说:“我愚钝没有什么知识智慧,只希望千万不要赦免我的罪过罢了。”第二步:定向精读——扣文本,细思量,读懂原文是王道→吴汉为人质朴敦厚,缺少文华辞采……吴汉于是斩杀了幽州长官苗曾,皇帝认为邓禹是个知人善用的人。吴汉与苏茂、周建战斗,吴汉亲自披上铠甲拿上兵器,命令部下武官说:“听到鼓声都要大声呼喊,共同前进,滞后赶到的人斩杀处死。”于是击鼓前进,敌军被击溃。(吴汉又率军)向北攻打清河长垣及平原五里的贼寇,都平定了。吴汉讨伐蜀国,营地分开驻扎在河水的南边和北边,北边的营地战斗不利,于是(吴汉让大家)衔枚疾走,悄悄率领军队在南边的营地集结,打败了公孙述……战事不利,兵营不坚固,吴汉常常独自修缮矫正弓箭战戟,审阅兵马,激励振作将士。……回答说:“我愚钝没有什么知识智慧,只希望千万不要赦免我的罪过罢了。”第三步:梳理要点——细梳理,抓关键,注意条分缕析。刚毅:与敌军作战时,亲自披甲持戟,身先士卒,命令将士们拼死杀敌,最终大破敌军;作战不利时,败而不馁,激励将士。木讷:质朴敦厚,缺少文华辞采。临终时对皇上说自己愚笨无知,不要宽恕自己的过错。刚毅:与敌军作战时,亲自披甲持戟,身先士卒,命令将士们拼死杀敌,最终大破敌军;作战不利时,败而不馁,激励将士。木讷:质朴敦厚,缺少文华辞采。临终时对皇上说自己愚笨无知,不要宽恕自己的过错。第一步:审准题干——审题干,看要求,找到对应区间。第二步:定向精读——扣文本,细思量,读懂原文是王道。第三步:梳理要点——细梳理,抓关键,注意条分缕析。第四步:转换语言——依原文,得观点,转换成自己的语言。官方答案:刚毅之处:①作战勇猛,连克强敌;②败而不馁,激扬士气木讷之处:缺乏文采,不善言辞。[2022·新高考Ⅱ卷]14.《后汉书·吴汉传》用孔子的“刚毅木讷近仁”一语来赞誉吴汉,请简要概述吴汉的刚毅与木讷之处。(3分)[2021年新高考I卷]14.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3分)第一步:审准题干——审题干,看要求,找到对应区间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第二步:定向精读——扣文本,细思量,读懂原文是王道→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佞臣就会变为忠臣。这说明国君就像是个标竿,臣子就是它的影子,标竿怎么动那么影子就会怎样跟随。第三步:梳理要点——细梳理,抓关键,注意条分缕析。第一问:君王是个计时的标杆,臣子是影子。标杆移动,影子就会跟着移动(1分)。皇帝的品性好恶影响着臣子的态度,司马光认为君主需要为人正直,因为臣子会效仿君主(1分)。第二问:目的是赞扬唐太宗善于纳谏,告诫君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成为臣子的表率(1分)。第一问:君王是个计时的标杆,臣子是影子。标杆移动,影子就会跟着移动。皇帝的品性好恶影响着臣子的态度,司马光认为君主需要为人正直,因为臣子会效仿君主。第二问:目的是赞扬唐太宗善于纳谏,告诫君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成为臣子的表率。第一步:审准题干——审题干,看要求,找到对应区间。第二步:定向精读——扣文本,细思量,读懂原文是王道。第三步:梳理要点——细梳理,抓关键,注意条分缕析。第四步:转换语言——依原文,得观点,转换成自己的语言。官方答案:第一问:臣下像君主的影子,随着君主的好恶而行动(2分)。第二问:告诫后世君主要正道直行,起表率作用(1分)。[2021年新高考I卷]14.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3分)[解析]本题考查文意理解及写作目的,首先要解释“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资治通鉴》是一部专为皇帝编撰的介绍历代兴亡得失的作品,其创作目的就是告诫君主如何吸取历代教训,这为考生作答给出了提示。司马光的评价源于上文对唐太宗三个善于纳谏的故事,说明君王要提升自己的道德和执政水平,上行下效,成为臣子的表率,实现良好的君臣互动。君主是标杆,臣子是(标杆投下的)影子。有英明的君主,才会有忠直的臣子。司马光这是说给宋朝皇帝听的,希望宋朝皇帝能像唐太宗一样虚怀若谷,虚心纳谏。只有皇帝公正宽厚,臣子才会直言敢谏,国家才会被治理好。这也符合《资治通鉴》编撰的初衷,“有资于治道”。[2021年新高考Ⅱ卷]14.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第一步:审准题干——审题干,看要求,找到对应区间①大兴三年,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兵,后赵镇戍归逖者甚多,境土渐蹙……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②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③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边境之间,稍得休息第二步:定向精读——扣文本,细思量,读懂原文是王道→①大兴三年,祖逖镇守雍丘,多次派遣兵士拦击后赵军队,后赵镇守的将士归附祖逖的很多,后赵疆土日益缩小……于是(后赵王勒)给祖逖写了一封信,请求通使及互相贸易。②祖逖没有答复这封信,而听凭双方民间互相贸易,收取十倍的利润。③禁止各位将领们不使他们侵犯后赵的百姓。两国边境之间,稍微得到了休养生息。第三步:梳理要点——细梳理,抓关键,注意条分缕析。①祖逖多次拦击后赵军队取胜,使得后赵疆土缩小,后赵王石勒不得不向祖逖示好,要求通使及互市;②祖逖没有阻止民间互相贸易,③并约束士兵不要侵犯后赵百姓,使得两国边境稍微得到了休养生息。①祖逖多次拦击后赵军队取胜,使得后赵疆土缩小,后赵王石勒不得不向祖逖示好,要求通使及互市;②祖逖没有阻止民间互相贸易,③并约束士兵不要侵犯后赵百姓,使得两国边境稍微得到了休养生息。第一步:审准题干——审题干,看要求,找到对应区间。第二步:定向精读——扣文本,细思量,读懂原文是王道。第三步:梳理要点——细梳理,抓关键,注意条分缕析。第四步:转换语言——依原文,得观点,转换成自己的语言。官方答案:①后赵王勒向祖逖示好,要求通使及互市(1分)。②祖逖听允两国互市(1分)。③祖逖禁止手下将领侵犯后赵百姓(1分)。[2021年新高考Ⅱ卷]14.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2020年新高考I卷]14.孙奇逢等为什么倡议凑集金钱救助左光斗?救助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3分)第一步:审准题干——审题干,看要求,找到对应区间①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国都附近的地区),倡议醵(jù聚集;聚敛)金,诸生争应之。②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第二步:定向精读——扣文本,细思量,读懂原文是王道→①容城人孙奇逢,是一个节义侠气之士,和定兴人鹿正一起,认为光斗为官时对京城所管辖地区的人民有恩德,倡议为他凑齐钱款,人们争相响应。②但左光斗已经与杨涟在同一天被狱卒杀害。第三步:梳理要点——细梳理,抓关键,注意条分缕析。答:①因为光斗为官时对京都附近地区有恩德,所以倡议为他凑集钱款(1分)。②没有成功(1分),因为在救助的过程中,左光斗在同一天被狱卒杀害(1分)。[2020年新高考Ⅱ卷]14.海瑞在向明世宗上疏前,为什么要事先“市一棺,诀妻子”?请简要说明。(3分)第一步:审准题干——审题干,看要求,找到对应区间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dùn也。第二步:定向精读——扣文本,细思量,读懂原文是王道→这个人向来有痴名。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判处死罪,买了一口棺材,和妻子儿女诀别,在朝廷听候治罪,奴仆们也四处奔散没有留下来的,(他)是不会逃跑呀。第三步:梳理要点——细梳理,抓关键,注意条分缕析。一是海瑞知道触怒了皇帝会死,二是遣散童仆,自己做好了赴死的准备,没打算逃走。第四步:转换语言——依原文,得观点,转换成自己的语言。答:①自知触怒皇帝将死;②抱定必死的决心。。常考题型一:概括人、事特点⑴.概括人物形象(行为)特点

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特点或行为特点,并不是现代文阅读尤其是小说的专利,在文言文阅读中,它也司空见惯,概括分析的方法同现代文的基本一致。⑵.概括事物(事件)特点

通常情况下,文本会全面介绍主要人物(传主),主要包括该人物治学、为人、为官方面的情况。为了考查考生深入理解其中某一方面内容的情况,命题者会设置关于某事件、某事物特点的题目,这类题有个特点,就是答案散落在文章中,没有明显的标志,且缺乏一定的思考分析角度。

对于这类题,首先要精细筛选、精细阅读,把一切有可能的文字都勾画、筛选出来,再仔细阅读,认真甄别,去掉无关信息,保留核心信息。其次要注意判断题干所暗示的答题角度和表述答案应采用的表述方式。从文中直接找出词语来概括12从文中所写的具体事件概括3从其他人物或作者的评价中概括学有专精、博古通今勤奋刻苦、严谨博学治

学为政为官勤政爱民、不畏权贵清正廉明、克己奉公为人处世侍亲孝顺、淡泊功名乐善好施、端方正直为

将勇猛刚毅、骁勇善战沉着善谋、爱兵如子1概括人、事特点

答题步骤第一步:审清题干——明方向第二步:回归文本——找对应第三步:提炼信息——组答案例1:(2019·全国卷Ⅰ)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贾谊的形象特点。(3分)

尝试解答第一步:审明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本题题干中的关键词是“简要概括”“贾谊”“形象特点”。第二步:回归文本找对应,明确答案要点文本内容答案要点

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才学优异锐意改革因谗言被疏远,但仍心忧朝廷,主张削减诸侯封地。

答题步骤第一步:审清题干——明方向第二步:回归文本——找对应第三步:提炼信息——组答案例1:(2019·全国卷Ⅰ)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贾谊的形象特点。(3分)

答:①年少时才学优异;

②出仕后锐意改革;

③虽因谗言被疏远,被贬后仍心忧朝廷,主张消减诸侯封地。

常考题型二:筛选概括原因

原因与结果是无法割裂开的。任何事物只要存在,就有它存在的原因。原因是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事情发生的条件。就文言文中某一现象或结果要求考生结合文本追溯原因几乎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文言文,应引起重视。对这种据果索因的概括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准确理解题干中表示结果的词语的含义,有些“果”是直接从原文中摘用的,本身就是一个文言词语,如不准确理解,几乎无法找到原因。

②表示原因的词句有时集中在一段中,这时只要提取即可;有时分散在全文中,需要认真、全面、仔细地筛选。

③据果索因,其“因”肯定不止一个,有主观、客观原因,有主要、次要原因等,注意多方面、多角度思考,筛选排查,找足、找全原因。

④对文中带“原因”的词句,在转述概括时一定要忠实于原文,尤其是对于表示原因的相对委婉、间接的词句,应注意转换说法,以求既符合原意,又符合题干要求。2★★★分析原因多角度考虑原因12进行因果验证3斟酌词句答案直接原因、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主要原因、次要原因表层原因、深层原因验证原因和结果之间是否合理。语言力求简洁,忌大段抄原文。

答题步骤第一步:审清题干——明方向第二步:回归文本——找对应第三步:提炼信息——组答案例2:(2019·全国卷Ⅰ)结合文意,简要概括贾谊被疏远的原因。(3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