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1 第2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 第4讲 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练习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1 第2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 第4讲 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练习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1 第2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 第4讲 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练习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1 第2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 第4讲 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练习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4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1 第2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 第4讲 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练习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讲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届湖北武汉部分学校高三起点质量监测)战国时期,秦献公改造基层居民组织,将全国人口编为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这一举措被称为“户籍相伍”;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户籍相伍”和“集乡为县”()A.确立起皇帝制度 B.摧毁了宗法关系C.建立起官僚政治 D.加强了基层治理解析:选D“户籍相伍”和“集乡为县”将过去血缘关系的氏族组织改造成为从户开始经什伍到乡聚再到县的严密的地缘关系组织,形成了完全意义上的基层地方行政组织体系,有利于加强基层治理和中央集权,故选D项;秦王嬴政确立皇帝制度,排除A项;材料强调基层治理,不涉及宗法关系问题,“摧毁”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系,而材料强调基层治理,排除C项。2.(2019届新疆乌鲁木齐一模)古代有“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的说法,到秦始皇时期,“不论是天地鬼神、山川灵怪还是日月星辰,全都作为祭祀的对象。”这反映出()A.周朝礼乐制度遭到破坏B.秦朝继承了古代的祭祀制度C.秦始皇不遵循古代礼制D.秦朝大一统君主专制的形成解析:选D材料信息“不论是天地鬼神、山川灵怪还是日月星辰,全都作为祭祀的对象”说明秦始皇统一后建立了不同于分封制下的新的帝王祭祀体系,这也是秦始皇一统天下,构建专制权威的表现,故选D项。3.(2019届四川内江一模)秦汉之制,郡守每年秋冬向朝廷申报一年的治状,县也同样要上集簿于郡,中央或郡各对其下属进行考核;与考课相辅的是监察,中央派郡监或刺史以监郡,郡县派督邮或廷掾以监县或乡,刺史、督邮随时按劾有罪赃的守、令或其他官吏。这反映出秦汉时期()A.君主专制使分封制在秦汉完全丧失了影响力B.中央集权制度使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C.科举制度使选拔的官吏责任感和执行力得以加强D.监察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各级官吏的规范执政解析:选B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措施,对郡、县长官的考课和监察,这些措施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可见分封制在汉初仍有影响,排除A项;科举制在隋朝创立,排除C项;“从根本上保证了各级官吏的规范执政”,此说法夸大了监察制度的作用,排除D项。4.(2020届四川高三联合诊断)秦朝建立后,陆续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三种道路交通网络:一是通向东北燕齐、向南直达吴楚地区的驰道;二是从咸阳至九原的直道;三是北起四川宜宾南通滇池地区的五尺道。这些道路的修建客观上()A.促进了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武力控制C.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D.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解析:选C秦建立后所修建的以咸阳为中心的道路交通网络,有利于官民出行,客观上加强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联系,故选C项;秦建立后全国就已经统一,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强调秦修建的道路交通网络的客观影响,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是其修路的主观目的,排除B项;秦朝一建立就形成了统一多民族国家,交通网推动了其发展,排除D项。5.(2019届安徽“江淮十校”第一次联考)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秦朝()A.地主绅士是其基层治理的基础B.各级官吏均出自富有之家C.轻视地方的行政管理D.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解析:选A根据材料“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可知,这一时期,地主绅士依旧是秦王朝基层政权的根基,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我们不难得知,富庶家族仅仅是占据着乡、里、亭这些基层而非各级政权,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秦王朝是非常注重基层政权的建设和控制的,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秦王朝完全废除了之前的分封制而代之以全新的郡县制,故D项错误。6.(2019届福建南平一模)上图为公元前3世纪至3世纪中国与世界的人口数量对比。据此推断,这一时期中国人口()A.整体增长率超过世界的其他国家B.前200年呈正增长态势C.后200年因自然灾害呈大幅下降D.与社会时局具有相随性解析:选D根据图表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至前202年为秦朝统治时期,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人口下降较快;公元2年至200年,人口也大幅下降,这是由于东汉末年局势动荡,割据混战,故选D项,排除B、C两项;图表中没有与其他国家的对比数据,不能得出A项结论,排除。7.(2019届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三5月押题考试)汉代继承了秦朝抽取人头税的做法,规定:年龄在15到30岁之间的未婚女性需缴纳5倍于常人的人头税。这主要反映了汉代()A.鼓励人口生育 B.女性社会地位低C.社会矛盾尖锐 D.政府管理能力差解析:选A材料“年龄在15到30岁之间的未婚女性需缴纳5倍于常人的人头税”说明汉代鼓励结婚、鼓励生育,故选A项;材料“15到30岁之间的未婚女性”说明不是所有女性,且材料反映的不是女性的社会地位,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税收标准而不是社会矛盾,排除C项;材料中汉代的税收细节体现的是汉代政府管理能力很强,排除D项。8.(2019届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班阶段测试六)下图为全国出土的不同时期铁农具数量对比示意图。图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农业生产不断进步 B.铁制农具广泛应用C.社会局势渐趋稳定 D.小农经济逐步壮大解析:选A由“不同时期铁农具数量对比示意图”可见从公元前5世纪前到秦汉时期,铁农具的比例明显上升,可见农业生产得到发展,故选A项;据“出土的不同时期铁农具数量”无法判断铁农具的使用分布情况,排除B项;据“出土的不同时期铁农具数量”无法判断当时的社会秩序,排除C项;仅从农业生产工具的角度不能直接判断小农经济是否壮大,排除D项。9.(2019届云南二模)下图是四川成都出土的汉代盐场画像砖,据此推知,当时该地区()A.盐场生产实行分工协作 B.盐业专卖制度形同虚设C.盐业生产开始使用机械 D.官营制盐业的技艺高超解析:选A图中多人劳动,形成一个工作链,说明当时盐业生产实行分工协作,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盐业生产,与专卖无关,排除B项;图中使用的定滑轮只是生产工具而非机械,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盐业生产的流程,无法体现是否官营,亦无法说明技艺高超,排除D项。10.(2019届福建厦门一模)辽阳三道壕西汉古村落遗址发掘出砖窑七座,每窑一次可以烧制一千八百块砖,两窑成一组,轮流生火,可连续生产;三道壕生产的砖瓦,不仅见于本村遗址,也见于辽阳地区同时代其他遗址。据此推断,当时的三道壕()A.出现专业化的手工业生产B.农业生产较为落后C.成为辽阳地区的商业中心D.家庭手工作坊发达解析:选A“辽阳三道壕西汉古村落遗址发掘出砖窑七座,每窑一次可以烧制一千八百块砖,两窑成一组,轮流生火,可连续生产”表明当时出现专业化的手工业生产,故选A项;材料的内容是当时出现专业化的手工业生产,没有涉及农业生产,排除B项;材料的内容指的是手工业,没有涉及商业,排除C项;“砖窑七座,每窑一次可以烧制一千八百块砖,两窑成一组,轮流生火,可连续生产”表明不是家庭手工作坊,排除D项。11.(2019届广东揭阳高三学业水平考试)秦朝时期,秦始皇明令将“贾人”与“治狱吏不直者、诸尝逋亡人、赘婿”等归为同类,并将他们充征(服徭役)或戍边。这反映了秦代()A.劳动力极其缺乏 B.社会等级森严C.徭役比较繁重 D.厉行抑商政策解析:选D通过题干中秦始皇把“贾人”与“治狱吏不直者、诸尝逋亡人、赘婿”等归为同类,可知商人在秦朝地位非常低下,这反映了秦朝的“抑商”政策,故选D项;题干提及秦朝时期,把商人“充征(服徭役)或戍边”,这是针对商人的做法,不能推出当时劳动力缺乏,也不能体现社会等级森严和徭役繁重,排除A、B、C三项。12.(2019届广东六校第三次联考)东汉时期,王符认为当时市场上“好造雕琢之器,巧伪饰之”;而“物以任用为要,以坚牢为资。今竞鬻无用之货,淫侈之弊,以惑民取产”。由此可见()A.奢侈品消费导致社会风气恶化B.“重农抑商”观念影响商业发展C.商品贸易发达掠夺了百姓财富D.市场上手工业产品质量良莠不齐解析:选A根据材料“物以任用为要,以坚牢为资。今竞鬻无用之货,淫侈之弊,以惑民取产”,可知王符认为商品应以实用为主,拒绝奢侈浮华之风,故选A项;题干提供了王符对浮华商品的看法,没有体现重农抑商对经济的影响,排除B项;题干没有体现商品贸易发达对百姓财富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阐述的是产品的实用性,而非质量不足,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肇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度,秦代趋于成熟,两汉则日臻完备,成为汉帝国地方政治活动的核心与基干,也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框架。——摘编自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对郡县制度若干问题的考察》材料二郡县制实行以来,历经褒贬。在第一期论争中,以唐代为高潮。柳宗元等人持完全肯定的态度;与之相反,朱敬则、孙樵等人则认为郡县制度祸害社会,流弊颇深。明末至清中叶是论争的第二期。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从天下长治久安的高度,提出了地方官专任等限制皇权的社会权力结构新模式。然而,他们仍未脱离秦代以来或言封建、或言郡县的窠臼。戊戌变法以来,论争进入了第三期,时人引入了宪政、联邦制等新型社会权力架构思想,对郡县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释,章太炎、梁启超、毛泽东等人提出了改造中国旧社会行政结构的一些新思想,但因社会环境、思维角度的不断转换,他们的一些重要见解并非一成不变。——摘编自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推行的郡县制度所产生的主要影响。(9分)(2)根据材料三,分析概括郡县制度“历经褒贬”的主要原因。(16分)解析:第(1)问,材料一表明郡县制成为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后世所沿用,据此与所学知识概括归纳。第(2)问,从材料二提取相关信息,注意逐条梳理,规范书写。答案:(1)影响: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巩固了秦汉对地方的统治,奠定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基础(框架)。(2)原因:对郡县制度所起到的历史影响(利弊)看法不一致;地方长官专任等限制王权思想的提出;西方宪政、联邦制度的传入;改造中国旧社会行政结构的需要;社会环境、思维角度不断转换的影响。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杜牧《阿房宫赋》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司马迁《史记》“(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上(始皇)崩,罢其作者”;“(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四月……复作阿房宫……七月,戍卒陈胜等反”,“三年……二世自杀”,“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李毓芳《阿房宫前殿遗址的考古获和研究》自2002年10月至2004年12月,考古队对阿房宫的主要建筑前殿遗址进行发掘,勘探面积35万平方米,在其夯土台基及附近未发现秦代宫殿建筑中墙、殿址、壁柱、明柱、柱础石、廊道和排水设施等相关遗迹,未发现相应的砖瓦、瓦当等建筑材料,也未发现在当时被大火焚烧过的痕迹。而在秦都咸阳的宫殿建筑考古中则有被大火焚烧的痕迹对秦阿房宫的叙述在诗人笔下、历史文献和考古学上存在着巨大差异,综合所给材料提出你的观点,并运用史学研究的方法加以阐释。(要求:观点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解析:根据杜牧《阿房宫赋》中的“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可以看出,杜牧认为阿房宫规模宏大,是毁于项羽的战火。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可知,司马迁也认为项羽确曾“烧秦宫室”,但不能肯定烧毁的就是阿房宫。李毓芳《阿房宫前殿遗址的考古收获和研究》认为秦阿房宫确曾兴建,但未建成,也非毁于项羽的战火。通过对不同史料的分析得出,对秦阿房宫的真实认识不能限于文学记述,必须经过文献资料与现代考古互相辩驳和印证。答案:示例:观点:秦阿房宫确曾兴建,但未建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