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12 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随堂演练-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12 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随堂演练-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12 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随堂演练-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12 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随堂演练-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4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12 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随堂演练-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板块12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社会主义编者选题表知识点角度题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的广泛性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确立的基础2“大跃进”的表现3“左”倾错误的调整4计划经济下生产与市场需求错位5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外交关系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的背景6综合7一、选择题1.(2018·河北石家庄模拟)1954年宪法确认的民主的主体不仅包括了工农劳动群众,还包括了“可以合作的劳动人民”,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专政的对象也不是整个资产阶级,而只是官僚资产阶级。由此可见当时()A.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具有广泛性B.民族资产阶级仍有革命性C.新宪法强化了阶级矛盾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稳定性解析:A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民主建设。民主的主体不仅包括工农劳动群众,还包括民族资产阶级,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具有广泛性,A项正确;B项“民族资产阶级仍有革命性”材料不体现;材料显示1954年新宪法仅将官僚资产阶级作为专政对象,C项“强化了阶级矛盾”解读错误;D项与材料主题不符。故选A。2.(2018·广东珠海质检)1950年2月召开的全国财政会议提出,全国应该做到:财政收支统一、公粮统一、税收统一、编制统一、贸易统一、银行统一。这一提法()A.旨在为已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筹备资金B.适应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化C.表明党和政府认识到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有利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确立解析:D由材料中六个“统一”可知这有利于加强国家的经济管理能力,为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故D项正确。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的时间为1953年,故A项错误;1950年生产资料所有制未发生重大变化,故B项错误;C项结论据材料不能得出,故排除。3.(2018·河南安阳一模)下图为现代中国某一时期的一幅照片,其反映出当时中国()A.改革激发农民发展经济激情B.社会经济呈现快速发展C.民众积极开展“一五”农业建设D.经济政策与当时国情脱节解析:D据图片人物的穿着可以看出当时处于改革开放前,反映了“大跃进”时期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的浮夸风现象,“每人养猪三头”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造成国民经济的破坏,故D项正确,A、B、C三项错误。4.(2018·河北邯郸一模)下表反映了我国1961~1962年生产指标变化情况,这说明当时()年份钢产量煤产量基本投资积累率1961年750万吨2.5亿吨59.5亿元19.2%1962年600万吨2.39亿吨46亿元10.4%A.全国工业产量急剧下滑B.政治斗争抑制了经济发展C.国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D.中央对“左”倾错误进行了纠正解析:D由表中数据可知,与1961年相比,1962年的钢煤产量、基本投资、积累率的生产指标均有降低,体现了1960年国民经济八字方针中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关系(农轻重、工业内部、生产与基建、积累与消费等)的调整,反映了中央对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高速度的“左”倾错误的纠正,故D项正确。5.(2018·四川成都二诊)1959年至1961年,中国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而到了60年代中期,一些地方却出现了猪肉积压、销售困难的情况,以至于用“爱国”的名义动员人们买肉,甚至向单位职工进行摊派,称为“爱国肉”。这表明()A.经济政策调整促进经济良性发展B.计划经济下生产与市场需求错位C.城镇职工生活已经达到富足水准D.物资供应紧张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解析:B由材料时间可知,当时我国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产销由国家统一管理。材料反映了这一背景下出现的供需矛盾,故B项正确。6.(2018·河南开封一模)1971年前10个月,尼日利亚、科威特、喀麦隆、圣马力诺、奥地利、比利时、伊朗等9国先后与中国建交。该局面的出现()A.得益于中美关系正常化B.说明了世界多极化的出现C.取决于中国生产力的快速发展D.有助于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解析:D本题关键是理清各事件间的因果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是在1979年,故A项错误;世界多极化的出现是指多个重要政治力量的崛起,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此时,中国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材料中提及的9国先后与中国建交,壮大了新中国的外交实力,有助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下面是某一时期中国高等教育中不同学科学生数量的构成比重情况表(%)。合计工科农科林科医科师范文科理科财经政法体育艺术新中国成立前最高年10017.86.6——7.713.510.26.411.424.40.41.61951年10031.66.21.613.911.97.85.116.52.80.12.51952年10034.86.91.113.016.57.15.011.52.00.21.91953年10037.76.11.213.718.86.75.86.41.80.51.31957年10037.07.71.411.126.04.46.52.71.90.70.6——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征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表格中的一种或多种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教育。解题时首先需审清设问,明确题目要求是“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征进行探讨”;其次是归纳材料的核心观点,归纳材料时需注意表格提示的时间背景是“新中国成立前”与“1951~1957年”(新中国国民经济恢复后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提示的教育内容是“工科、农科、林科、医科、师范”等学科门类比重的变化;再次,论述时注意结合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发展的史实与国家经济建设、国民文化素质、国民生活的关系;最后,注意文字表述的科学性。答案:(示例一)特征:高等教育服务于工业化建设。探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基础薄弱,“一五”计划重点开展工业化建设,国家需要大批专业化的工科技术人员,因而高等院校中1951年后工科的学生数量大幅增加,这反映了高等教育为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服务的特征。(示例二)特征:高等教育发展注重提高国民文化素质。探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国民文化素质水平普遍较低,国家建设需要大批的教师队伍来推动全民教育的发展,因而此时期为落实“全民教育”的方针,高等院校中师范类学生的数量增加相对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