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_第1页
沧州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_第2页
沧州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_第3页
沧州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_第4页
沧州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第1章引言1.1研究背景土地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不可分割,也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障。人们在创建生态文明的历程中,要保护好每一寸土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已成为当务之急[1]。节约、集约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把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升到新的程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举措[2]。我们国家非常迅速的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这是因为它拥有巨大的人才资源作为后盾,为其提供了足够的人才。大多数的城市为了使土地资源能得到最大利用,不停地向周边扩展,从而导致了大量的耕地和林地被非法占用,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对食物链的正常运行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的限制效应变得更加显著,与大多数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相结合,得出结论:各类土地问题究其根源是土地没有被科学地开发利用。所以,在现阶段,对城镇用地的集约利用进行深入的研究刻不容缓[3]。在环境层面上,集约化的城镇用地能够有效地改善城镇的生态环境、降低环境污染、推动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效益上,城镇土地的集约化利用能够提高投资、拉动经济、扩大社会就业;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城镇用地的集约利用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物质保证;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即土地可持续利用,对城镇用地进行集约化开发,才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4]。1.2研究目的和意义1.2.1研究目的本文对沧州市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为了对土地利用情况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并经过研究完成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的目标,让土地这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尽可能都被充分利用,避免浪费,提升土地利用率,让土地的规划更加完善,土地利用更加科学,土地的整体功能得到强化,经济、社会和生态得到全面的优化以及土壤环境得到改善,本文经过对沧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的分析,探讨用地的优化配置方法,最终完成沧州市土地集约化的目标。1.2.2研究意义近年来,由于土地可利用面积不足,粗放滥用的开发利用模式,以及快速增长的经济,给沧州市土地利用带来新的考验。本文通过对沧州市土地资源存在粗放利用与浪费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对该地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和集约利用程度进行了评价。同时根据特定的指数,对其进行定位和改善,并制定适用于沧州市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的具体措施,以使研究地区的土地利用水平长期得到有效的改善。这既是对沧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的一个重要补充,也是对其它相似地区土地集约利用的一种有益的启示。1.3国内外研究现状1.3.1国外研究现状屠能分析了城镇周围农田的空间分布特点,总结出了城镇周围农田“同心圈”的布局原则,并且他认为:农用地的合理密集程度是根据土地位置的租金水平,也就是与市场的距离来分配的,并把选址和土地利用的合理密集程度相结合。最直接的分析方法就是利用收益递减原理来分析土地的合理集约程度。这一方法定义,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条件和一些要素的投入持续恒定的情况下,随着某一投资的不停地增加,土地收益会呈现出先增加而后减少的趋势。马歇尔,作为英国著名的剑桥学派的创立者,也曾说:在各行各业中,为了生产、生活而对土地的使用,都可以运用报酬递减法则[5]。让我们回顾全球土地评估的发展历史,在过去的60、70年里,土地评估的理论与方法慢慢走向成熟。1972年,荷兰瓦格宁根召开了一次国际专家会议,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一套全面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分类法,并于1976年发布《土地评价纲要》,这标志着世界土地评价理论取得了重大突破,进入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阶段[6]。但是,这一土地评估的对象仍然是农用地。近年来,土地评估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已经从单纯的农用地扩展到城镇,工业区,旅游区,开发区。1.3.2国内研究现状由于马克思有关土地利用的理论论述传入国内,得到了国内学者的认同和借鉴,土地的集约化问题开始引起国内学者的重视,与此同时土地的集约利用也在慢慢的演变为一个独立的门类,而有关土地的集约利用的各种研究结论,也在多个学科里发挥了作用。然而,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许多研究都是在国外学者所形成的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就土地的集约利用而言,多数研究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三位一体”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界定;二是将多学科的量化测度方法引入到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中[7],使集约度、开发潜力等测度结果更为精确。自然资源部发布了一份有关的文件,对土地的集约利用开展了评估工作,经过各种各样的实验,我们可以对土地利用、用地效益和环境状况等方面进行全面的了解,然后找出土地利用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最终目的是为土地管理、土地利用与用地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8]。1.4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1.4.1研究内容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粗放利用和土地资源浪费的问题日益严重。因此,本文以沧州市为例,通过对沧州市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土地利用中土地的投入,土地利用的结构与布局,土地使用强度,土地利用率等几个方面,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对沧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开展研究与评价。提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以及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的方案,为沧州市类似地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提供参考依据。1.4.2研究方法(1)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将事情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并以此为基础,实现了定性和定量的统一,本文采用AHP确定所选各个指标的权重。(2)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反映集约利用度的有多个指标,将每个指标的实际值与目标值的差异用定量的方法反映出来的同时,综合每个评价指标分值,得出综合评分。(3)极值标准化方法指标数据的数量级和单位之间都存在较大的差异,由于原来直接统计得出的数据不能形成一个统一的综合评估模式,而且也不能进行直接的比较和分析,因此本文采用极值标准化方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第2章研究区概况2.1区位状况本文以沧州市作为研究区。沧州是河北省地级市,沧州地处河北省东南,地处渤海之滨,北部与京津之滨,它的南邻山东,北接京杭大运河,南临渤海。沧州市一共有两个市辖区,四个县级市,十个县,下辖26个街道、94个镇、74个乡,共辖209个社区,5727个村。在沧州市的常住人口为754.43万人,去年生产总值(GDP)为3699.9亿元,全市总面积为14304.26平方千米。2.2自然环境状况地形地貌:沧州位于冀中大草原的东部,地势低洼平坦。该区域从西南到东北,西部紧邻太行山,中部有黄河,漳河,滹沱河,唐河等河流,东临渤海潮汐作用下的沿海海积湖积平原。气候特征:沧州地理位置优越,是一个典型的暖温陆相季风。年平均温度为12.5℃,降水量为581mm。降水量和温度的季节分布和白天温度差异比较显著。2.3经济社会状况在2021年,沧州市国内生产总值(GDP)实现了4163.4亿元,这个数字比去年提高了7.0%。民营经济增加值为2642.3亿元[9]。全市全部财政收入完成647.3亿元,增长7.1%,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99.6亿元,增长8.8%。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670.8亿元,下降8.7%。税收收入完成552.0亿元,增长7.8%2.4土地利用现状2.4.1农用地农用地1018548.24公顷,其中,耕地785862.70公顷,占77.16%;园地面积为90609.88公顷,占全部耕地的8.90%;耕地面积为2.78%,为28339.44公顷;放牧草原在耕地中所占的比重不大,仅为21.22公顷;耕地面积为113715.00公顷,占耕地的11.6%。2.4.2建设用地建设用地269503.07公顷,占土地总量的18.84%,其中,县城和乡村建设用地223844.79公顷,占全国城乡建设用地总量的83.06%;交通运输和水利等基本设施用地40578.48公顷,占城市全部土地总面积的15.06%;其它重大建设项目用地5079.80公顷,占全部用地总面积的1.88%。2.4.3其他土地其他其它用地面积1361.74公顷,其中,水域面积29.99%;天然保护区面积为954.58公顷,约为70.10%. 第3章沧州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本文以河北省沧州市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主要数据出自:2018-2022年《沧州市统计年鉴》,以及沧州市政府官网上的统计信息,以及2018-2022年近五年政府发布的统计公告、以及政府报告等。3.1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3.1.1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经过对有关文献的仔细研读,在建立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5条原则:可比性、可行性、整体性或系统性、区域性或代表性、相对独立性。本文采取“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的分布方式进行指标体系的构建[10]。3.1.2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本文以沧州市土地利用状况为基础,从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效益、土地可持续发展等角度,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展开了研究,并对其进行了探讨,具体见表3-1:表3-1评价指标体系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指标含义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土地投入强度地均财政支出(C1)总财政支出/总面积(万km2)地均技术人力投入(C2)技术人员数/总面积(人/m2)人均建设用地面积(C3)建设用地面积/总人口(m2/人)土地利用程度人口密度(C4)土地面积/总人口(m2/人)农业土地利用率(C5)农业生产土地/总面积(%)土地利用效益单位土地产值(C6)总产值/总面积(万/km2)单位土地二三产业产值(C7)二三产业产值/总面积(万/km2)单位土地农业产值(C8)农业产值/总面积(万/km2)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污水处理程度(C9)处理污水量/总排放量(%)绿化程度(C10)绿地面积/总面积(%)3.1.3指标标准化处理指标数据的数量级和单位之间都存在较大的差异,由于原来直接统计得出的的数据不能形成一个统一的综合评估模式,而且也不能进行直接的比较和分析,因为这个原因,可以看出我们对指数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是非常必要的。标准化指数使用了极值标准化方法,因为所有的指数都是正的,所以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标准化指数:对于正指标值,也就是指越大,对土地集约越有利的指标,使用上限效应测度,计算公式为:(3-1)对于负指标值,也就是指越大,对土地集约越不利的指标,采用下限效果测度,计算公式为:(3-2)对于适度指标,计算公式为:(3-3)其中,为标准化值;为原始值;A为基准值。本文在对沧州市的基本状况进行了调研后,根据《河北年鉴》以及沧州市政府的官网上提供的2018-2022年沧州市的人口,经济,土地利用面积等方面的数据,并按照一定的公式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分类,并且运用极值标准化对这些数据都进行了归一化处理。结果见表3-2;表3-2沧州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标准化值指标20182019202020212022C10.2120.1910.1870.1820.182C20.0000.1210.1370.3860.572C30.9190.9320.8950.9620.998C40.7980.7320.7180.7040.706C50.9230.9290.9580.9750.997C60.9970.9700.0000.8321.000C70.0000.9180.9320.9260.942C80.0720.0990.1090.1320.136C90.9930.9960.9960.9991.000C100.9160.9340.9460.9790.9993.2确定指标权重层次分析法,是一个多样化并且将毫无结构的决策问题视为一个系统,并将此系统中的各项元素按照特定的方式划分归类并逐步整合为一个层次分明的系统,再进一步通过科学的计算方式对每个层次或者结构计算、形成目标的最终权重,得到最优的分析方案。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层次分析法其实是一种将事情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并以此为基础,实现了定性和定量的统一[11]。除此之外,这种方法还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实用性,因此本文也采用了层次分析法,计算方法如下:(i=1,2,……n;j=1,2,…,n)(3-4)的n次方根为(i=1,2,…,n)(3-5)正规化向量(i=1,2,…,n)(3-6)计算最大特征根(i=1,2,…,n)(3-7)其中,A为判断矩阵,n为判断矩阵的阶数。只有在判断矩阵经过一致性检验后,层次分析法的结论才是符合逻辑的。现在确定一致性指标CI,得:(3-8)当CR<0.10时,则认定判断矩阵符合满意的一致性;否则,需不断调整判断矩阵,直到符合满意的一致性为止。运用YAAHP软件经计算,CR小于0.10,符合一致性检验结果,具体结果详见表3-3、表3-4、表3-5。表3-3判断矩阵A-BAB1B2B3B4B111/31/31/5B2311/11/3B33111/3B45331表3-4判断矩阵B2-CB2C3C4C5C6C311/51/51/3C45153C551/511/1C631/311由上表得出CI=0.0766CR=0.0684CR<0.1表3-5沧州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权重因素层指标层权重土地投入强度地均财政支出(C1)0.0394地均技术人力投入(C2)0.0394土地利用程度人均建设用地面积(C3)0.0368人口密度(C4)0.0139农业土地利用率(C5)0.1101土地利用效益单位土地产值(C6)0.0401单位土地二三产业产值(C7)0.0502单位土地农业产值(C8)0.1507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污水处理程度(C9)0.2597绿化程度(C10)0.25973.3评价结果对原始数据进行了标准化以及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因子权重后,使用多因素评价法,按照特定的目的,选取与被试有关的因子作为评估指标,然后结合合适的模型进行计算,进一步地,可以得到研究对象的土地集约程度,从而让计算结果更加精确[12]。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沧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多因子综合评价模型。集约程度用约度值表示,其计算公式为:(3-9)其中Fij为指标标准化值,W表3-6沧州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指标20182019202020212022C10.0080.0080.0050.0070.007C20.0000.0050.0050.0150.023C30.0340.0340.0330.0350.037C40.0110.0100.0100.0090.013C50.1020.1020.1050.1070.110C60.0400.0390.0000.0330.040C70.0000.0460.0470.0460.047C80.0110.0150.0160.0200.020C90.2580.2590.2590.2600.260C100.2380.2430.2460.2540.260总计0.7020.7610.7260.7860.8173.4评价标准的确定一般情况下,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绝对标准,另一个是相对标准。其中,国家应根据总体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土地利用状况等实际状况,统一制订绝对基准指标,可以在横向上作综合比较;相对指标指的是以不同地区、不同年份等为依据,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各种标准[13]。无论在进行什么评价的时候,都要从当地的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出发,以及选择的指标的特性等因素来确定选择哪一种标准。在评估中,一般采用多个指标,如“最高分”或“平均数”,来确定评估指标。本文把沧州市的土地集约利用划分为基本集约、中度集约和高度集约三个等级,对应的打分值如下表:表3-7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基本集约中度集约高度集约对应分值0-0.40.4-0.80.8-1对应等级一二三3.5沧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时间变化基本特征根据表3-7得出土地集约度等级,沧州市2018至2022年土地集约利用度分值分别为0.702、0.761、0.726、0.786、0.817,自2018年起至2022年沧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集约度整体上呈上升的趋势,在这几年期间因个别原因导致集约度呈现上下波动的趋势,政府也在积极发挥引导作用,人们节约土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识也不断加强,因此集约度相应的也是在逐年上升,具体变化见表3-8。表3-82018-2022年沧州市土地利用集约度年份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益土地利用可持续性集约度级别20180.0080.1470.0510.4960.702二20190.0130.1460.1000.5020.761二20200.0100.1480.0630.5050.726二20210.0220.1510.0990.5140.786二20220.0300.1600.1070.5200.817三第4章沧州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分析4.1土地投入强度分析沧州市在2018-2022年间总体投资强度呈现出递增的态势。2018年为0.008,2022年为0.030,增幅为0.022。其中2020-2021年的增长幅度是0.012,投入的增长幅度是最大的。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人均科技人才投入显著提高。随着时间的流逝,增加的幅度又渐渐变小,这主要是因为地均技术人员的增长速度比较缓慢,在某种程度上对土地投入强度产生了影响。4.2土地利用程度分析自2018年以来,沧州市的土地利用程度降低,从2020年开始出现了缓慢上升的走势,到2022年达到一个高峰。具体而言,2018年至2022年沧州市的土地利用程度总体呈先下降又缓慢上升的态势。在这5年中,总增长率为0.013,而2018年为0.147,2022年为0.160。其中,2021-2022年度增加量为0.009,利用率提高幅度最大。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农业土地利用率有大幅度的提高。4.3土地利用效益分析沧州市2018-2022年总体上呈现出先增后减,后增的趋势。从2018年的0.051增至2019年的0.100,增长0.049,2019-2020年下降0.037,2020-2022年增长0.044,后3年的增长幅度显著增大。土地利用效益呈现波动性,这主要是因为二三产业产值在单位土地上的贡献率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加,先是下降,然后又上升。结果表明,沧州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结果受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变化的影响较大。而在第二、三产业中,每一产业所占的比例较大,则可获得较高的土地使用效益。4.4土地利用可持续性分析2018-2022年沧州市土地使用的可持续性正在增强。从2018年0.496增长到2019年的0.502,共增长了0.006,2019-2020年增长0.003,2020-2022年继续增长0.015,后3年增长幅度显著增大。由于绿化覆盖率的增加,污水处理率维持不变,使得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程度明显增加,表明沧州市十分重视环境质量。土地生态环境在实现土地集约利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沧州市在发展土地资源时,不应以牺牲“绿水青山”为代价,而应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确保土地资源长期绿色发展。绿化程度对沧州市的土地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第5章提升沧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5.1加大土地投入强度技术人员的数量能够很直接地反映出一个地区土地的投资密度,而交通便利是衡量一个城市发达程度的一个标准,落实财政支出是确保土地集约使用的必要条件。聘请技术人员,铺路等工作,都需要巨额的资金来支撑,所以,要增加投入,提高地区财政的比重,引进高技术、高技术、高素质的人才,提高沧州市的土地利用率。在城市化进程中,劳动人口将持续地流向城镇,为了加速、尽早、全面地实现现代化,必须对劳动人口进行技术训练,运用科学技术,转变现状。提升科技、文化、创新能力,以发展新型工业的观念,代替以城市建设为基础,以地为本的传统观念[14]。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增加资本、科技等方面的投入,以此来实现土地的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升。首先,为基础设施进行融资,便利的运输和通信将会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增强城市与地区间的联系,有利于沧州市的产业集聚,共享生产资源,提升土地的生产效率。其次,加大科技投资力度,创新是解决内在问题的核心,要确保土地的集约利用,就必须要培养更多的农业技术人员。沧州市通过大力推进高科技、高科技、深挖土地资源的再生利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值,从而促进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5.2提升土地利用程度提升土地利用层次,并与此相对应地加大人均建设用地的面积,加快本地区土地集约利用度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该发挥职能进行监督,全面排查辖区内所有的社区和街道,摒弃过去的土地利用模式,及时更新,盘活不达标的产业用地,并且定时定点的进行评价,来提升土地利用率。沧州市在这些年的发展历程中有过多的城中村,因此,可以通过对该地区的居民实施“建设用地置换”,来提升该地区的土地利用率。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沧州市工业结构的调整,进一步优化土地的使用结构,使空闲地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使消耗高,收益低的用地得到置换,使土地的利用率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从而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5.3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土地利用效益通常所指的是在某一个区域里,对土地进行集约利用的重要因素,按照土地效益递增的基本原理,我们应该在紧张的的土地资源供应现状中,创造出无限的价值[15]。为此,必须调整地区的产业结构,增加新的企业,增加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值,在建设用地上增加二、三产业,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但也必须在工业用地指标的限制下,淘汰那些投资回报低于标准的企业,运用科技手段来发展新的产业,从而提升沧州市城镇的土地利用效率,达到土地的集约利用。5.4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性第一,沧州市的有关政府部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与此同时,还应采取更多有效的措施,用来限制滥用和浪费土地的违法行为。构建健全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对破坏环境的人展开治理,严厉惩处造成土壤污染的个人和公司;第二,大力宣扬土地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并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进行生态文明的宣传,要加强执法,不能放任这种现象一再出现。第三,在交通方式上,要提倡绿色交通。外出时,尽量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学生乘坐校车。最后,作为公民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营造生态环境以绿化覆盖率为主,对地区居民的行为进行约束,保护环境,建立一个生态化的集约化城镇,保持生态体系的平衡,增加绿化覆盖率,从而促进沧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结论本文选定沧州市的土地利用特点为研究对象,与有关土地的理论相结合,探讨了沧州市土地集约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在经过一系列的研究与测算后,得到了如下的几条结论:(1)沧州市土地开发中存在以下问题: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人口多,人均少;土地用途分配不合理;人力资源分布不均衡;(2)沧州市2018至2022年土地集约利用度分值分别为0.702、0.761、0.726、0.786、0.817,沧州市土地集约度总体呈现出上升的走势,沧州市2018-2022年土地集约度的等级为基本集约,自2019年以后,沧州市土地集约度显著增长;(3)2018-2019年沧州市土地投入呈现显著上升趋势,2020-2022年趋于平稳上升,从本文的评价指标看,地均技术人力投入对其有明显的影响效果;(4)2018-2022年沧州市用地情况变化较大,2018-2020年呈现出整体下降的走势,2020-2022年又开始上升;(5)2018-2022年沧州市土地利用效益变化跌宕起伏,2018到2019这两年为上升走势,从2019年后转为下降趋势,2020年至今又慢慢呈现出上升趋势。

参考文献童冠萍,赵怡芃.集体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智能城市,2018,4(04):22-23.刘阳,郧宛琪.我国节约集约用地政策的发展脉络及完善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