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教材电子版_第1页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教材电子版_第2页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教材电子版_第3页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教材电子版_第4页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教材电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教材电子版基础知识总结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第一节绪论1、简述心理现象的分类。心理现象可分为两大类:心理过程和人格。2、简述人的心理的本质。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没有脑的心理是不存在的。正常发育的大脑为心理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但客观现实才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离开客观现实来考察人的心理,心理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所以,心理也是社会的产物。也就是说,心理现象既是脑的机能,又受社会的制约,是自然和社会相结合的产物。只有从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才能揭示心理的实质和规律。3、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是什么?人们认识到,很难用一个完善的理论模式概况出心理现象的本质,从而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逐渐把主意精力转移到对心理现象规律的探讨上,结束了学派之争,却为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二战之后,一些新的心理学思想相继产生,它们以新的思潮或发展发现影晌着心理学的各个研究领域,从而加强了心理学研究的整合趋势。4、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产生在20世纪50~60年代,代表人物是罗杰斯和马斯洛。主要特点在于:强调心理学家应该关心人的价值与尊严,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反对贬低人性的生物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认为人又自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人就会努力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即人本主义重视人自身的价值,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5认知心理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认知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它把人看作是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并以信息加工的观点,即从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的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用模拟计算机的程序来建立人的认知模型,并以此作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途径。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1、简述神经系统的主要结构。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叫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由细胞体、树突、轴突三部分组成。神经元分为感量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三种2、简述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自主神经又叫植物神经,是支配内脏器官运动的纤维。根据植物神经的中枢部位和形态特点,可将其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者的活动具有作用。交感神经的功能在于唤醒有机体。调动有机体的能量:副交感神经的功能在于使有机体恢复或维持安静状态,是有机体储备能量。维持有机体的机能平衡。自主神经一般不受意识支配,经特殊训练,意识或意念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自主神经的活动。人在情绪状态下会有明显的生理变化,因此,自主神经的活动与情绪有密切的关系。3、简述大脑的主要结构。大脑也叫端脑,覆盖于脑干、间脑和小脑之上。大脑中间的裂缝叫纵裂,纵裂把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纵裂的底上有个大的横行纤维束胼胝体,把大脑两个半球连接起来。大脑外层是富集的神经细胞体,叫大脑灰质或大脑皮质或大脑皮层;大脑的内部是髓鞘化了的神经纤维,叫大脑白质:白质内有灰质核团,叫基底核。大脑半球的外侧面以外侧裂、中央沟等为界线分为四个叶:额叶、顶叶、枕叶、颗叶。4、简述脑干网状结构的作用。脑干网状结构有许多散在于纵横交错的神经网中的大小不等、类型不同的神经元构成,贯穿于脑干的大部分区域。其神经纤维弥散性的投射,调节着脑结构的兴奋性水平,是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它使有机体在一定刺激作用下,保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和清醒状态,维持注意并激活惜绪。5、简述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大脑两半球的解剖结构基本上是对称的,但其功能是不对称的,这种功能的不对称性叫做“单侧化”。大脑两半球的分工和生活中用手的习惯有关,惯用右手的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和言语有关的,像根念形成、逻辑推理、数学运算这些活动,左半球也占优势,右半球占优势的功能是不需要语言参加的空间知量和形象思维活动,像音乐、美术能力,情绪的表达和识别能力。左利手的人,有的和右利手的人相反,有的则没有单侧化的现象。左右手的分工形成之后,右利手的人如果左半球受损伤,言语功能便会发生障碍,而且难以在右半球再建立起言语的中枢。力。这个发现证明了左半球的言语优势。所以左半球主管言语的区域被叫做布洛卡区。7、简述Spery,R.W的割裂脑实验。20世纪60年代,美国神经心理学家罗杰·斯佩里做了“割裂脑”的实验。即切断病人联结左右两个半球的神经纤维束胼胝体,把两个半球分裂开来。两个病人都是右利手,手术前都能用左手和右手写字和画画,但手术后,他们只保留了右手写字,左手画画的能力。因此这时右手只受左半球支配,左手只受右半球支配。该结果进一步证明,对右利手的人来说,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占优势。8、巴浦洛夫发现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几个基本规律是什么?(1)条件反射的抑制条件反射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出现的,有时条件反射也会受到担制。包括:外抑制、超限抑制或保护性抑制、消退抑制、分化抑制等。(2)扩散和集中经过程在大脑皮层上运动的基本形式。(3)相互诱导兴奋和抑制两种神经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种神经过程进行的时候,可以引起另一种神经过程的出现。正诱导、负诱导:同时性诱导、相继性诱导。(4)动力定型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叫做动力定型。第三节感觉和知觉1、简述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觉阈限是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二者成反比,阀限值低感受性高。2、简述韦伯定律。差别阈限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原来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但,差别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是一个常数。即AI/=K。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的刺激强度,在下限附近韦伯分数增高在上限附近韦伯分数下降。3、简述费希纳定律。心理量和刺激的物理量之间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不是刺激的物理量增加一个单位的时候,它所引起的心理强度也增加一个单位。费希纳认为可以用差别阈限作为感觉的单位,一个刺激所引起的心理强度可以用这个刺激所包含的差别阈限值来表示。S=KIeR。S代表心理量,R代表物理量,K是一个常数。感觉的强度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刺激强度按对数级数增长,它所引起的心理强度却只按算术级数增长,这就是费希纳定律。也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简述视觉的适应。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在380~780nm之间的可见光。视觉适应中最典型的是暗适应。所谓暗活应是指由于长时间在暗环境下工作而使得视觉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暗适应一般要30~40分钟,光适应只要一两分钟就能完成。暗适应后不小心受了光刺激,暗适应就被破坏。光适应的过程就是在光的作用下,视网膜上的视紫红质分解的过程;暗适应就是视紫红质重新合成的过程。5、简述色觉异常及其成因。有些人分辨颜色有困难,甚至分辨不了颜色,这就是色觉异常。分为:色弱、部分色盲和全鱼盲。色觉异常绝大多数是遗传的原因造成的。遗传途径:男孩的外祖父通过妈妈传给自己,只有当父母都是色盲时,女儿才会是色盲。所以男性色盲远远多于女性色盲。6、简述人类听觉感受性的特点。听觉的适宜刺激是16~20000Hz,在听阈范围内,人们对1000~4000Hz的声音最敏感,对这一范围内声音的耐受性也比较高。人类听觉的感受性和年龄有关,20岁以前随年龄的增长感受性逐渐提高:60岁以后随年龄的增长感受性逐渐降低。但老年人听觉感受性降低的特点是,首先丧失的是对高频声音的听觉,随着年龄的增长听觉丧失的范围逐渐向低频方向发展。当扩展到中频范围时就影响到了言语的听觉。听觉感受性可以分为听觉适应和听觉疲劳。7简述生理零度的含义。皮肤表面的温度叫生理零度,和生理零度相同的温度刺激皮肤,不会引起热和冷的感觉。身体各部分皮肤的生理零度不同,同一皮肤表面的生理零度也会发生变化。8、简述内脏感觉的主要内容。内脏感觉又叫机体觉,包括饥饿、饱胀和渴的感觉,窒息的感觉,疲劳的感觉,便意,性以及痛的感觉等等。当各种内在器官的工作处于正常状态时,引不起内脏的感觉。而且内脏活动有一定的节律,变化比较少,所以内脏器官向大脑输送的信息比较少,也比较弱。只有某个内脏器官发生异常或病变的时候,才会引起明显的内脏感觉。9述痛觉的生物学意义。痛觉对机体具有保护的作用。痛觉的产生告诉我们身体的某个部位受到了伤害,发生了病变。给我们一个信号,让我们加以保护,即痛觉具有生物学的意义。所以,痛觉是最难于适应的。没有痛觉是很危险的。简述知觉的基本特性。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其基本特性有: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理解性。11、简述双眼视差的概念。两眼视网膜上形成的两个略有差异的视像叫做双眼视差,是形成深度知觉的最主要的线索。12、简述似动现象的概念。物体在空间中没有发生位移,而被知觉为运动的现象叫做似动现象,又叫动景现象、中现象。13、简述错觉的种类。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有横竖错觉、缪勒-莱尔错觉、线条方向错觉、面积错觉、形重错觉、视听错觉等。第四节记忆1、记忆过程的基本环节是什么?识记、保持、回忆,再认。2、简述遗忘进程的规律。根据艾宾浩斯的实验,遗忘进程具有如下规律: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的。即在识记后的最初阶段里遗忘的速度很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越来越慢,甚至一两天以后,保存量的变化就不大了。3、简述三个记忆系统的特点。(1)瞬时记忆特点:编码方式是外界刺激物的形象:容量很大,但保存时间很短:如果对瞬时记忆中的信息加以注意,信息就被转入短时记忆。(2)短时记忆特点:容量有限(5-9):语言文字材料多为听觉编码,非语言文字材料主要是形象的记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是当前正在加工的信息,因而是可以被意识到的:短时记忆的信息经过复述,可能转入长时记忆系统。(3)长时记忆特点:容量是无限的:编码有语义编码和形象编码:如果不是有意回忆,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不会被意识到:长时记忆的遗忘或因自然衰退,或因干扰造成。第五节思维、言语及想象1、简述思维及其特点。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其最主要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简述语言和言语的区别和联系。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是正常成人思维活动和相互间思想交流得以实现的工具。但它是社会现象,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依附于个体而不是整个社会。是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言语离不开语言,只有借助于语言才能实现人们之间的思想交流。语言是人们在相互交际的社会生活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语言也只有发挥它的交际工具的功能采用存在的价值,才是活的语言,离开了人们的交际活动,语言也就变成了死的语言。所以语言也离不开言语。3、简述言语中枢及各言语中枢的功能。言语活动是大脑皮层各个部位共同活动的结果,但皮质的不同部位又有相对的机能分工。言语活动包括说、听、写、读等几种不同的形式,因此,在大脑皮层上也分别有参与这些语言活动形式的皮质部位,就是言语中枢。主要包括:言语运动中枢(布洛卡中枢):主管说话机能,受到损伤后,会出现表达性失语症。言语听觉中枢(威尔尼克中枢):主管听力机能,受到损伤后,出现接受性失语症。视觉性言语中枢:主管阅读,受到损伤后,出现失读症。书写性言语中枢:主管书写功能,受损后,出现失写症。4、简述想象及其与表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想象就是人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想象以表象的内容为素材,来源于表象,但却和表象有本质的差别。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的再现,没有创造出新的形象,是一种形象记忆的过程,属于记忆的范畴;想象则是对表象的加工和改造,创造出了新的形象,具有创造性,属于思维的范畴。第六节意识与注意1、意识的定义是什么?意识是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既包括对外界事物的觉知;也包括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既涉及觉知时刻的各种直接经验,如知觉、思维、情感和欲望;也包括对这些内容和自身行为的评价。意识具有重要的心理机能,对人的身心系统起着统合、管理和调节的作用。2、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的特点是什么?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出现于睡眠的四个阶段完成之后,这一阶段,频率更低、波幅更高的A波消失,类似于清醒状态下的高频低幅脑电波出现,眼球开始快速上下左右移动,梦境开始出现这一阶段持续大约5~10分钟。下一次出现的快速眼动睡眠阶段会比第一次长。注意的特征是什么?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其特征包括:注意广度、注意稳定性、注意转移、注意分配。4、注意转移和注意分散的区别是什么?注意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被动)注意转移是由于任务的变化,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的现象。(主动)第七节需要与动机1、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同一行为可以由不同的动机引起:不同的活动也可以由相同的或相似的动机引起。一个人的活动动机是多种多样的,有些起主导作用,有些处于从尾地位。动机是行为的前提,行为是动机的效果。一般来讲,动机和效果之间是一致的,即良好的动机产生积极的效果。但在实际生活中,也可能出现不一致的情况。2、简述定势的概念。所谓定势是指人的一种心理活动的预先准备状态,对人的知觉、记忆、思维、行为和态度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既可以由人的知识经验引起,也可以由刚刚发生的事情引起。3、简述缺失性需要和生长需要的特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缺失性需要指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低层次的需要,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它们的满足与否直接关系的个体的生存,因此被称为缺失性需要。生长需要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高层次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的旺盛,因此被称为生长需要。生长需要时在低层次需要满足之后出现的。第八节、表情和意志1、表情的性质是什么?表情就是情绪变化的外部表现模式。2、简述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情绪和情感指的是同一过程和同一现象,只是分别强调了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情绪指的是感情反映的过程,也就是脑的活动过程。情感则常被用来描述具有深刻而稳定的社会意义的感情。所以,情感代表的是感情的内容,即感情的体验和感受;情绪代表的是感情的反映过程。情感通过情绪来表现,离开了情绪,情感就无法表达。和情绪相比,情感具有更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所以,情绪和情感既有区别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3、汤姆金斯和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的要点是什么?情绪不是伴随其他心理活动产生的一种副现象,而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情绪有其独特的机制,并在人的心理生活中起着适应环境的独特作用。4、简述情绪情感变化的维度。情绪情感变化的维度有四个: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的两极:激动度有激动和平静的两极:强度有强和弱的两极;紧张度有紧张和轻松的两极。5、简述情绪状态的分类。按情绪状态,即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以把情绪划分为:心境: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通常叫做心情。心境是以同样的态度对待所有的事情。激情: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具有明显的生理反应和外部行为表现。往往由重大的、突如其来的事件或激烈的意向冲突引起。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应激:出现意外事件或遇到危险情景时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6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是什么?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包括:准备阶段,即分析行动目的和行动计划的确立:执行决定阶段,即采取行动实现目的。7、动机冲突的主要形式是什么?(1)双趋式冲突:两个具有同样吸引力的目标,两个动机同样强烈,但不能同时获得时所遇到的冲突。(2)双避式冲突,两个目标都想避开,但只能避开一个目标的时候,产生的冲突。(3)趋避式冲突:想获得的目标既有利又有弊时所遇到的矛盾心情。(4)双重趋避式冲突:有多个目标,每个目标都有利有弊,而产生的冲突。8、简述意志的品质。意志品质包括:自觉性(对行动目的有深刻认识,能自觉支配自觉的行动,使之服从于活动目的的品质);果断性(迅速地、不失时机地采取决定的品质);坚韧性(坚持不懈,永不退缩的品质,又叫毅力或顽强性):自制性(善于管理和控制自己情绪和行动的能力)。第九节人格1、简述人格及其特征。人格是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也是各种心理特性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都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使他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其特征有: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功能性、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2、人格的结构是什么?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包含着各种成分。主要的是人格的倾向性和人格的心理特征两个方面。前者是指人格的动力,后者是指个体之间的差异。3、简述能力及其和知识、技能的关系。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是人格的一种心理特征。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技能是通过练习而获得和巩固下来的,完成活动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能力不是知识和技能,但和知识、技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没有某种能力难于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能力决定着掌握知识技能的方向,速度、巩固的程度和所能达到的水平。但不能简单地用知识技能当作标准来比较人们的能力高低。而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也会促进相应能力的发展。4、个体能力发展差异的表现是什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发展水平的差异、类型的差异:发展早晚的差异。5、简述影响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1)遗传因素:指一个人的素质或叫天赋,即一个人生来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基础和前提。(2)环和育素:遗传决定了能力发展可能的范围或限度,环境则决定了在遗传决定的范围内能力发展的具体程度。环境包括儿童正常发育的条件,儿童的家庭、儿童所在的学习,以及他所处的生活环境。发达的社会经济条件,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是能力发展的肥沃土壤,和谐的家庭氛围是能力发展的基石,教育则是能力发展的关键。6、气质类型的学说主要有哪些?古希腊折学家希波克拉底的休液说,20世纪20年代德国精神病医生克雷奋米尔的体型说,日本古川竹二的血型说,美国心理学家伯曼的激素说。7、简述性格及其结构。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一般来说,可以从性格的组成部分来分解性格,这是性格的静态结构:还可以从性格结构的几个方面的联系上,从不同的生活情景中来考察性格,这是性格的动态特征。性格的静态特征包括;态度特征(如何处理社会各方面关系的性格特征)、意志特征(对自己行为自觉进行调节的特征)、情绪特征(情绪对活动的影响,及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理智特征(在认知活动中的性格特征)。性格的动态结构:静态特征的几个方面并不是相互分离的,而是彼此关联,相互制约,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的。一般来说,性格的本度特征是性格的核心,而对社会、对集体的态度又是最为重要的,因为态度直接表现出了一个人对事物所特有的、比较恒常的倾向,同时也决定了性格的其他特征。所以在分析一个人的性格时,一定要抓住主要特征,由此可以预见到其他的性格特征。另外,性格的各种特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机械组合,常常在不同的场合下会显露出一个人性格的不同侧面。8、简述荣格的人格结构的类型理论。人格类型理论是按照某些标准或特性,将人划分成几种不同的类型,每一种类型的人有相似的人格特征,不同类型的人的人格特征是有差异的。瑞士新精神分析学家荣格将人格类型分内向和外向两种。荣格根据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指向内部还是外部将人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内向型人格特点是心理活动常指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好沉思,谨慎,多虑,爱独处,交际面较窄,有时难于适应环境的变化。外向型的人格特点是关心外部事物,活泼开朗,不拘小节,善交际,情咸外露,独立、果断,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极端内向或外向的人很少,多为中间型的。荣格的人格类型学说虽然过于简单,但比较切合实际,也容易了解使用,所以流传广泛,影响较大。9、简述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是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特质构成人格的基本元素,是人以一种特殊方式做出反应的倾向,它以人的“神经心理系统”为基础,虽然不能直接观察到,但可以通过人的行为加以证实。特质之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特质既可以是某个个体所具有,也可以为某个群体所具有,即任何特质都是独特性和普遍性的统一。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即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个人特质因其在生活中表现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首要特所,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其中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质,在人格结构中处于支配的地位,但数量不多。奥尔波特还提出,健康人格应该具有六个特点:自我广延的能力,即有很广的活动范围,有很多朋友和爱好,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富有同情心而没有占有欲和嫉妒心,能容忍别人和自己在价值观上的差异:情绪上的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能容忍冲突和挫折,经得起不幸,对自己保持良好的形象和乐观的态度;具有现实性知觉,能实事求是地看待事物,是“明白人”而不是“糊涂人”;具有自我客观性,知道自己有什么、缺什么,理解真正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距,也知道别人如何看待自己,有一致的人生哲学。为一定的目的生活。有一种主要的愿望,能对自己的行动产生创造性的推动力。10、简述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卡特尔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个基于人格特质的理论模型。卡特尔认为,构成人格的特质中包括共同特质和个别特质。共同特质在个别人身上的强度和情况并不相同,在同一个人也会随时间的不同而改变。另外,卡特尔还把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其中根源特质是人格的内在因素,是人格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对人的行为起决定作用。表面特质是从根源特质派生出来的。尽管每个人所具有的根源特质相同,但其程度并不相同。一个人身上根源特质的数量或强度会影响他各个方面的表现。卡特尔还提出,有些特质是关于人格的动力的,它们是促使人朝着一定目标去行动的动力特质,是人格中的动力因素。多年研究后,卡特尔找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并据此编制了“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卡特尔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这16种人格特质,只是表现的程度上有差异。用这个调查表所确定的人格特质。可以预测一个人的行为反应。11、简述艾森克的人格结构维度理论。艾森克格因素分析的方法和经典的实验心理学方法结合起来,使对人格的认识更进了一步。艾森克主张用特征群,而不是散在的特质去描述人格,也因此,他主张采用类型的概念。艾森克把许多人格特质归结到几个基本的维度或类型上。最初发现的是两个主要的人格维度,即内外倾和神经质,后来又找到第三个人格维度,精神质。PEN表示艾森克的人格三维度模型。奥斯卡人格问卷(EPO)专门用于测定这三个基本特质维度的个体差异。艾萨克用内外倾和神经质两个维度作为坐标轴,构成一个直角坐标系。这个坐标涵盖了各种人格特质。每个维度上不同程度表现的结合,又构成了四种不同类型的人格,正好对应于坐标的四个象限。这四种类型正好和希波克拉底的四种气质类型相吻合。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一节概述1、简述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侧重于心理学美国心理学家GF奥尔波特在社会心理学》(1924)一书中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科学"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1954年提出的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目前在学术界得到比较广泛的认可。他主张社会心理学主要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揭示个体的社会行为的依存条件,分析个体心理的变化过程。侧重社会学的艾尔乌德的定义,他指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景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2、勒温的行为公式是什么?斯温1936年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B=f(P,E),其中,B--行为:p_个体:F--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即行为时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也就是说,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3、简述美国学者霍兰德对社会心理学历史阶段的划分。美国学者霍兰德1976年把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实证分析三个阶段。行学思辨阶段,即启蒙期,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其特点是,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在这一阶段,有关的社会心理学思想和一般的心理学见解是混杂在一起的,很难把“纯”的社会心理学观点分离出来。经验描述阶段,即形成期,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其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实证分析阶段,即确立期,始自20世纪20年代,其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此后,由于研究方法的进步,社会心理学取得了越来越丰富的研究成果,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日益广泛。4、值中立原则的含义是什么?价值中立原则要求研究者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客观事实不能歪曲和臆测,要客观地描述关于问题的全面资料和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后所得出的结论,而不论这些资料和结论是否与研究主体、他人或者社会的价值观念相冲突,相对立,研究者总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并从一定的假设出发的,其个人好恶以及自身的价值取向均可能对研究产生影响。因此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必须要秉持价值中立的原则,尽量减少主观因素的负面影响,使研究客观公正。5、简述问卷设计的原则。问卷设计时必须注意的原则有:目的性原则、全面性原则、非歧义性原则、非暗示性原则、适度规模原则。6、简述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1)社会学习论试图通过学习机制来解释人们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变化。吸收了行为主义的主要理论假设,认为先前的学习对现在的行为有决定作用,起源于行为主义。1963年班杜拉和沃尔斯特提出了社会学习论。社会学习论主要关注外在行为的解释,而忽视内在的心理过程的分析。(2)社会交换论是主张从经济学的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重点强调,"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社会交换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其基本观点体现在霍曼斯1961年提出的五个相互联系的普遍性命题(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满足命案、校犯-赞同命题)上。霍曼斯认为,从这些命题出发,可以解释作为交换过程的人类全部的社会行为。社会交换论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由于每个人都企图在交换中获取最大收益、减少代价,使交换行为本身变成得与失的权衡。互动中收益与代价平衡时,互动就可以维持。布劳发展了社会交换论,认为社会交换关系是建立在互惠基础上的人们自愿的活动;它不仅存在于个体之间,而且存在于群体和社区之间。他还引入权力、规范、不平等的概念,使社会交换论在更大的范围内解释社会现象。(3)符号互动论源于美国学者管姆斯和米德,始于20世纪30年代。符号互动论主张在与他人处于互动关系的个体的日常情境中研究人类群体生活。基本假设: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他的意义为基础的;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而不是存在于事物自身中;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主要观点:心智、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而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三者的形成与发展都以使用符号为前提;语言是心智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心智是社会过程的内化,内化的过程就是人的“自我互动”过程,个体通过人际互动学到了有意义的符号,然后用这种符号来进行内向互动并发展自我:行为并不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应,而是在行动的过程中自己“设计”的个体行为受其自身对情境的定义的影响和制约;在个体与他人面对面的互动中,协商的中心问题是双方的身份和身份的意义;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主我和客我互动的结果。(4)精神分析论始于19世纪末,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的主要概念有;意识与潜意识,“力比多”,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生本能与死本能,人格结构。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强调人的精神有崇高的抱负,反对弗洛伊德的自然主义倾向。荣格认为心理治疗的目的应该是发展病人的创造性潜力及完整的人格,而不是治疗症状。20世纪30年代,一些精神病专家在精神病成因的解释中,强调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对人格的影响,尽管他们的理论侧重点各不相同,但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均既有继承,又有修正和发展。故被称为新精神分析论,主要有霍妮的“文化因素论”,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1、简述社会化的概念。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同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堂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2、个体社会化的载体是什么?个体社会化的载体有: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体、参照群体。3什么是性别角色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学会按自己的性别角色的规范行事的过程。4、简述角色扮演过程的三个要素。角色扮演过程含有角色期待、角色领悟和角色实践三个要素。角色期待:个体承担某一角色,首先遇到的是他人与社会对这一角色的期待,即社会公众对其行为方式的要求与期望。角色领悟;即个体对角色的认识和理解。个体往往根据他人的期待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塑造自己。角色实践:在角色期待和角色领悟的基础上,个体实际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其社会角色的过程。5、简述自我形成与发展的三个阶段。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生理自我是自我概念的原始形态,始于出生8个月左右,3岁左右基本成熟。主要是个体对自己躯体的认知,包括占有感、支配感、爱护感等,使个体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大致从3岁到13、14岁,这个时期社会自我处于自我的中心,人们能了解社会对自己的期待。并根据社会期待调整自己的行动。心理自我的形成阶段大致虚时10年左右,大约从青春期到成年。发展到此阶段,个体能知觉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及其特征和状态,并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发展的要求调控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1、社会知觉的概念与知觉概念有何异同?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由各种社会信息所形成的知觉是社会知觉。知堂是认识的初级阶段,不包括判断、推理等高级认识过程,社会知觉包括复杂的认知过程。既有对人外部特征和人格特征的知觉。又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以及对行为原因的推理、判断与解释。社会知觉过程实际上就是社会认知过程,2、简述图式的概念及作用。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进行社会知觉时,图式对新觉察到的信息起引导和解释作用,如果大脑里没有解释新信息的图式,则需要新的图式。图式的主要作用: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往往与图式有关的信息处于注意的中心);影响记忆(个体在社会知觉中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影响自我知觉(个体会根据已有的自我图式,加工有关自己的信息);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个体倾向于用图式解释知觉对象,即看见的是他想看见的东西)3、什么是首因效应?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4什么是光环效?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此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这种现象就叫光环效应,也称晕轮效应。(以偏梅全,一俊掩百丑)5、什么是刻板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往往有消极性质)6、简述归因的概念。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不仅是一种心理过程,也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7行为原因的主要分类是什么?有三种主要分类:内因与外因: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8、简述控制点理论。控制点是美国心理学家罗特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罗特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对某些人来说,个人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个体在做这些事情时的努力程度,所以这种人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的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此类人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内部,称为内控者(自己掌控)。对另一些人,个体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作用造成的,他们相信社会的安排,相信命运和机遇等因素决定了自己的状况,认为个人的努力无济于事。这种人倾向于放弃对自己生活的责任,他们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外部。称为外控者(外界掌控),由于内控者与外控者理解的控制点来源不同,因而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也不相同。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1、简述社会动机的概念。动机是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称社会动机。2、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是什么?动机引发与维持活动,对提高活动效率有重要意义。但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并不呈正的线性关系。一般说来,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例U型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动机强度过高或过低,均会导致活动效率下降。随着难度增加。最传动机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3、影响亲合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亲合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是人际吸引的最任层次,起源于依恋。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个,情恼因素(压九越大,群体成品的亲会动机越强)。情绪因素(思想能强列。亲合修向越明品:高伟虑者亲合闻同较低)出生融席(长子或长女的合群倾向事明暴)4、述抱负水平与成就动机的关系。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抱负水平是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抱负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起成就动机的强弱。成就动机高,抱负水平就高。抱负水平还与个体以往的成败经验有关。5、侵犯的构成是什么?侵犯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的行动。由伤害行为、侵犯动机和社会评价三方面的因素构成。6、简述掉折-得犯理论。最初在1939年由多拉德等人提出,他们认为“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该学说的要点是:(1)侵犯强度痛目标受阻强度呈正比例关系。(2)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早正比例关系。(3)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则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后来,许多学者对这一学说提出修正。米勒1941年指出,神折也可以产生侵犯以外的结果,不一定引起侵犯。伯克威茨1978年提出,摔折导致的不是侵犯本身。而是侵犯的情绪准备状态即愤怒。侵犯的发生还与情境中的侵犯线索有关,与侵犯有关的刺激物可能使侵犯得以加强。7、简述嫉妒的概念。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然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其特点是;具有针对性,具有持续性,具有对抗性、具有普遍性。第五节态度1、态度的成分包括哪些内容?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一般认为,态度有认知C(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所有认知)情感A(在评价基础上对态度对象产生的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性B(对态度对象的预备反应或以某种方式行动的倾向性)三个成分。态度的三种成分也被称为态度的ABC模型。2、简述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态度与价值观有根本的不同。首先价值观与态度相比,更抽象和一般,更稳定和特久,更不容易转变。其次,价值观不像态度具有直接的、具体的对象,也没有直接的行为动力意义,它对行为的作用是间接的,价值观通过影响态度而最终影响行为。价值观对态度有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个体对对象赋予价值来实现的。个体的态度取决于这一对象的价值。价值大小决定态度程度强弱。态度对象的客观价值对态度有重要影响,但态度的直接决定因素是个体赋予对象的主观价值。3、简述态度形成的三个阶段。美国学者凯尔曼提出态度形成包括依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依从:态度形成的开始。依从是表面的、暂时的,是一种印象管理策略,受外因控制。认同:个体自愿接受他人观点等,主动趋同于对象,认同阶段,个体受到态度对象的吸引,但超越属于外部控制的奖惩,情感因素起明显作用,认同依赖于对象对个体的吸引力。内化: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并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是个体原有态度与所认同的态度协调的结果,是以理智,即认知成分为基础的。4、简述态度转变模型的要点。美国学者霍夫兰德等人1959年提出态度转变模型。传递者→沟通信息→目标(接受者)→情境||||可信差距信念警告||||意图畏惧人格分心从给樟刑可以看出,发生在接受者身上的态度转变,要涉及四个方面的要素。首先是传递者:传递者是沟通信息的提供者,也是试图以一定的方式引导人们发生态度转变的劝导者:第二是沟通信息:态度转变时接受者意识到自己的态度与外在的信息存在差异后发生的,沟通信息是态度转变的最直接的原因第三是接受者:也是态度转变的主体,一切说服的努力,只有为态度主体所接受才能发挥作用;第四是情境因素:沟通和说服是在一定背景中进行的。所处的情境不同。个体的情绪状态的差异。都会影响到态度转变的效果。5、简述社会交换论对态度及其转换的解释。社会交换论从个体对得失权衡与比较后,产生的趋向与回避动机的角度解释态度的形成与转变它认为决定个体采取何种态度以及转变案度的关键是诱因的强度。态度持有者不是被动接受环境的影响,而是主动对诱因进行周密的计算。态度是肯定因素与否定因素的代数和。个体选择何种态度取决于这种态度能使其获得什么,失去什么,总收益如何。但个体并非永远是理智计算的决策者。而且个体对这种内部的计算过程未必能意识得到。第六节沟通与人际关系1、简述沟通的概念及分类。沟通就是信息的传递和交流过程,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人际沟通时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以及情感、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交流过程,是一种直接的沟通形式。大众沟通,亦称传媒沟通,是一种通过媒体中介的信息交流过程。2、简述目光及面部表情在沟通中的作用。个体的情绪变化,首先反应在瞳孔的变化上。可以说,眼睛是内心情感的灵敏指示器,人际沟通如果缺乏目光接触,会成为一种今人不悦的困难过程,当然,持续“盯人”,也会让对方感到压力甚至不快。面部表情时另一种可完成精细信息沟通的体语形式。来自面部的信息,很容易为人们所察觉。但经讨训练,人可以自如地控制自己的表情明,因而而部事情表达的情感状本在可能与家来情况不一致。面部表情可控、易变、效果较为明星。一般情况下,目光与面部表情时一致的,均与其内在心态对应;但特殊情况下,个体的目光与面部表情会出现分离,此时表达个体真实心态的有些线索是目光而非面部表情。3、简述人际距离的概念。人际距离是沟通与交往时,个体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4、简述人际关系的概念及特点。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其特点是:个体性、直接性、情感性。5、简述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心理学家舒茨1958年以人际需要为主线提出了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他称自己的理论是基本人际关系取向(FIRO)理论。其要点是,(1)人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情感需要,(2)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与其社会情境的联系,如果得不到满足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及其他严重问题,如精神崩溃等。(3)对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人们有主动表现和被动表现两种满足方式。(4)六种人际关系取向(主动和被动):主动包容式、被动包容式、主动支配式、被动支配式、主动情感式、被动情感式。(5)年期的人际需要释放得到满足以及由此形成的行为方式,对个体成年后的人际关系有决定性的影响。6、人际吸引的层次有几种?都是什么?人际吸引时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按吸引的程度,人际吸引可分为:亲合、喜欢和爱情。7、竞争的条件是什么?竞争是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争夺一个共同目标的行为。其基本条件是:目标较为稀有或难得,并且双方对同一目标进行争夺。争夺中可能出现零和冲突,也可能出现双赢局面。竞争是有理性的,按照一定社会规范进行。第七节社会影响1、简述从众的概念与功能。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从众的功能:从社会角度看,从众具有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的功能:从个体来看,从众具有让个体适应社会的功能。2、简述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的概念。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社会惰化也称社会逍逼,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3、简述塔尔德的模仿律。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1890年出版《模仿律》,提出三个模仿律:下降律:社会下层人士具有模仿上层人士的倾向。几何级数律: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模仿一旦开始,就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迅速蔓延。先内后外律:个体对本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与选择,总是优于外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4、社会感染的特点是什么?社会感染是一种较大范围内的信息与情绪的传递过程,即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其特点是:双向性、爆发性、接受的迅速性。第八节爱情、婚姻与家庭1、简述爱情的概念。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具有以下特点:相异性,成熟性、高级性、生理性、利他性。2、简述爱情发展阶段的社会交换论观点。社会交换论者视求爱者为理性主义者,人们总是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更多利益和幸福的人做伴侣所有导致爱情的因素均可归结为利益和价值。据此理论,爱情发展大致经历四个阶段;取样与评估(选择愿意交往的对象)互惠(交换收益)、承诺(从对方得到的收益大于从其他异性那里得到的,关系相对固定,开始一对一频繁交往)、制度化(制定契约)3、简述婚姻的概念。婚姻是男女结成夫妻关系的行为,是家庭成立的基础和标志。婚姻关系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即婚姻是按照一定的法律、伦理和习俗规定而建立的。夫妻关系式一种特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4响夫妻心理冲突的因素是什么?(1)需求不满包括:自我价值得不到对方承认,自尊受损,一方或双方性需求得不到满足。一方或双方正生的感情需要得不到满足。家庭经济需求得不到正当满足。在休闲爱好方面,双方的需要与兴趣差别太大。(2)价值观念不一致(3)远离的“自我"表现为:两个“自我”基本利益相异,各趋己利,夫妻的婚姻动机都是利己,遇到分歧,各持己见,万不相让,对方处于痛苦时,不安尉,不帮助,仲婚姻具有的促仲双方心理健康的功能丧失。双方心理调适过程缓慢,难以进入心理和谐状态。(4)夫妻的性差异5、简述家庭的结构。家庭的结构要素包括:家庭成员的数量、代际层次、夫妻数量。家庭的结构模式有四种:核心家庭(夫妻和未婚子女)主干家庭(夫妻和一对已婚子女)、联合家庭(夫妻和两对或以上已婚子女),其他家庭(丁克家庭)。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第一节概述1、简述个体发展心理学的定义。个体发展心理学是对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段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研究,以揭示现代人心理发展的规律。2、简述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主要有4个方面:揭示各年龄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阐明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进程和特征: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研究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3、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的重要标志是什么?1957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章的名称,从此确立了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4、横研究的定义是什么?横断研究是在短的时间内,同时考察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并进行横向比较,以了解随年龄增长被试组间的心理变化。优点在于;可以同时研究较大样本:可以在每时间内取得大量资料:可以使研究工作降低成本,节省人力和时间。缺点在于,难以得出个体心理连续变化过程:难以了解心理变化中各事件的因果关系;研究结果中出现的组间差异可能有不属于心理发展的因素。5、纵向研究的定义是什么?纵向研究是在较长的相同时间系机内对被过个休可同一被试组群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者察,以了解生理随时间进程而发生的连续变化,也叫追踪研究,优点在于;便于了解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变化进程;便于揭示量变、质变现象,了解心理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和比较迅速的变化时期;比较容易发现心理发展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缺点在于:样本少,且在追踪过程中容易流失样本:由于时间较长,会因环境变迁面出现某此新的变量:同一测量方法反复应用会导致重复效应;成本较高。耗费人力和时间。6、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论的观点是什么?在心理发展中,遗传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制约关系;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受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其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他认为人的认识既不是来源于主体之外的客体,也不是来源于独立于客体的主体,而是来源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石作用,却来,干机体与环境产们的相工作用;主客体相互作用是主体相对干客体而做出的能动作用。相互作用论注重的是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以什么关系发生作用,深入到口能性与现实性之间的复杂关系,企图揭示其间的内在机制。7、简述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实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活应的本质在于主体与环境的平衡:他认为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动作,即动作是认识的源泉,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从哲学的高度。皮亚杰认为他属于内因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8、守恒的含义是什么?守恒的含义是指不论事物的形态如何变化,儿童都知道其本质是不变的。9、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个阶段划分的标准是什么?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承认性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同时更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的作用认为现代人的一切心理上的变态都是人的本性需要和社会要求不相适应乃至失调所致;人在克服心理与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的心理社会经验;从本质上讲,社会环境决定了与任何特定阶段相联系的危机能否获得积极的解决。艾里克森将社会要求在个体心理中引起的紧张和矛盾称为心理社会危机。他根据个体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社会危机的特点,将个体发展过程划分为8个阶段:婴儿前期(0-2岁)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希望的品质)、婴儿后期(2~4岁)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意志的品质)、幼儿期(4~7岁)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目标的品质)、童年期(7~12岁)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能力的品质)、青少年期(12-18岁)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诚实品质)、成年早期(18-25岁)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爱的品质)、成年中期(25~50岁)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关心品质)、成年后期(50岁以后)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感(智慧贤明品质)10、简述三元交互决定论的内容。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在人的心理机能中,人的内部因素、行为和环境影响三者之间互为决定因素,三个决定因素之间是一种连续不断的交互作用。与传统的行为主义相比。明显地重视人的因素在行为中的决定作用。11、简述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核心内容。维果斯基将人的心理机能区分为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两类。前者的发展受个体的生物成熟所制约,后者的发展则受社会文化-历中所制约。维果斯基认为心理发展就是,一个人的心理是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其原因主要是:社会文化历史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制约着儿童心理的发展;运用符号这一中介环节使心理活动得到质的改变:心理机能改变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即将社会文化的外部活动形式转化为内在的心理结构。12、柯尔伯格理论中环境和文化对道德发展的影响是什么?柯尔伯格发现,尽管种族、文化和社会规范等各方面都不相同,但人的道德判断随年龄发展而发展的趋势是一致的,大致可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1)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服从和罚的道德定向阶段。儿童对成人或规则采取服从的态度,以免受到惩罚。第二阶段: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定向阶段。道德判断中有较强的自我中心,即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2)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好孩子阶段。关心别人的需求,从而为自己塑造一个社会赞同的形象。第四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险段,强调对法律和权威的服从。3)习俗水平第五阶段,补会想约家品价设,认说到法律不再是死板的,可以通讨北后协商和民主的程序来改变。第六阶段: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认识超越了法律,具有了更高的道德原则。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1、婴儿动作发展遵循的原则是什么?婴儿动作发展受生物预置程序化的制约,有一定的规律,表现为: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大小原则。成熟和训练的关系是什么?成熟时训练的前提条件,训练对成熟只能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简述视岸的含义。视崖就是深度知觉。4、简述直觉行动思维的含义。直觉行动思维是指思维活动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5、简述社会学习说的内容。社会学习说是言语发展的后天学习理论中的一类,认为儿童学习言语是通过模仿成人而获得的,强调模仿作用,后又提出“选择性模仿”的概念。6、简述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内容。乔姆斯基是先天成熟理论(强调先天因素对言语发展的决定作用,人物儿童言语的发展决定于成熟,也称为自然成熟说)的代表人物,是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创始人。他假设人类先天就具有学习语言的内在结构-普遍语法,在后天言语环境的作用下,通过大脑中的语言获得装置(LAD)普遍语法转换成个别语法,成为使用某一具体语言的能力。简述托马斯(AThomas)和切斯(S.Chess)的泰儿气质类型说。他们按适应性、生活节律、情绪状态、趋避性等的表现,将婴儿气质类型分外三种容易型(40%)、闲难型(10%)、迟缓型(15%)。其他是混合型。8、简述鲍尔比(J.Bowlby)等的婴儿依恋发展的三个阶段。鲍尔比等将婴儿依恋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对一切人都不加区别地反应入有筹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对母亲有偏爱,对熟悉人和陌生人有不同的反应)、特殊情感联结阶段(对母亲产生特别的依恋,形成了专门的对母亲的情感联结)。9意识的含义是什么?自我意识是个人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的认识。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婴儿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一个具有关键意义的标志。10、迟缓型婴儿教养的关键是什么?对迟缓型婴儿教养的关键是让这些孩子按照自己的速度和特点去适应环境。家长不要给他们施加是示多鼓油他们去尝试新经验。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发展1、年儿童游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童年儿童游戏的主要特点是,规则性游戏,游戏的情境和角色都是内隐的,而游戏的规则是外显的。2、简述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游戏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通过游戏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创造性能力:培养建全的人路,增强体质。3、幼儿能运用的记忆策略是什么?视觉复述策略、特征定位策略、复述策略。具体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具体形象性、不清眼性和易变性无具有符号功能、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性。5、简述哈特普(W.Hamup)对攻击行为的分类。哈特普把攻击行为分为工具型攻击(以攻击为手段,达到伤害以为的目的)和敌意型攻击(目的就是打击伤害他人)6、简迷第一力第四节年期心理发展大约发生在幼儿三四岁时1、小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什么?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和强制性。2组织策略的含义是什么?组织是把要记忆的材料中所包含的项目,按其间的意义联系归类成系统以帮助记忆,组织策略一般分为两种情况:归类和系列化。3、简述元记忆的含义。元记亿是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知活动,即对什么因素影响人的记忆过程与记忆效果。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人的记忆的以及各因素之间又是怎样相互作用等问题的认识4、简述小学儿童的概括能力发展的三个阶段。直观形象水平(所概括的事物特征或属性是事物的外表的直观形象特征)7--8岁形象抽象水平(概括的特征既有外部的直观形象特征,又有内部的本质特征)8~10岁初步本质抽象水平(概括的属性以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为主,初步接近科学概括)小学儿童掌握逻辑推理规则的表现是什么?儿童掌担类别体系化这一逻辑推理规则的表示是,可以在各层级类别之间自由地往复思考。掌握序列化的儿童能按物体的相对次序关系进行次第排列。6简述蒙达·哈特尔(1982)认为自我评价内容的发展顺序。自我评价内容的发展顺序从身体的自我,活动的自我向社会的自我和心理的自我发展。7、简述父母对儿童控制的三阶段模式。第一阶段,父母控制(6岁以前),大部分重要决定由父母做出,第二阶段,共同控制(6~12岁),父母在一定距离内监督和引导儿童的行为,加强儿童的自我监督行为(解释行为标准,说明如何减少危害),教儿童知道何时寻求父母的指导。第三阶段,儿童控制(12岁以上),儿童自己做出更多的重要决定。第五节春期的心理发展1、简述青春期的年龄范围。青春期是个体由童年向成人过渡的时期。年龄范围大约为11,12岁-15、16岁,大体相当于初中阶段。经历这个时期的发展,个体的生理发育、心理和社会性的发展日趋成熟。2、简述生长发育的第二加速期。青春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身体和生理机能都发生急速变化,称为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也就是第二发展加速期。这个时期儿章的身高、体重、肩宽、胸围都发生明显的变化。逐渐向成人的体貌特征发展。3青春期思维的要表现什么?青春期思维的发展水平达到皮亚杰所划分的形式运算阶段,此时已经能够脱离具体的物或情境用符号进行抽象思维。表现在具有了建立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能力同时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分离。这是从青春期开始的逻辑思维的主要特点之一。4、简述第二反抗期。第二反抗期大致发生在初中时期,是儿童对父母的依赖与自主之间的纠葛,以及由于对立而造成的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冲突的延续阶段。第二反抗期的独立自主的要求是全面性的,从外部因素深入到内在因素,从行为表现到要求人格的独立。反抗的表现形式有:硬抵抗、软抵抗、反抗的迁移。其成因集中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生理方面,主要是成人感和办成人现状之间的矛盾造成的。心理方面,是因为发展的不协调,心理能力明显滞后于自我意识,从而呈现难以应付的“危机感”社会因素方面,主要是由于自主性被忽视或受到阻碍,人格伸展受阻面引起反抗。第六节青年期的心理发展1、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的含义是什么?卡特尔把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流体智力是陆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的,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等不怎么受教育与文化的影响。品体智力是指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如词汇概念、言语理解、常识等以记忆储存的信息为基础的能力。青年期以前,两种智力都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成人阶段,流体智力呈缓慢下降的趋势,晶体智力则一直保持相对稳定,并随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呈上升趋势。2、简述帕瑞对青年期思维发展阶段的划分。帕瑞认为青年期的思维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二元论阶段。青年初期的个体对问题的看法非此即彼,没有“灰色区”,易将知识视为固定不变的真理。第二阶段相对性阶段。不再不加区分地把知识当作不变的真理,而是通过不同的理论、方法,进而找到有效的理论和方法。第三阶段;约定性阶段。分析问题时已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能结合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识到两个相反的观点由于出发点不同而都可能是正确的。3、简述自我接纳和自我否定的含义。自我接纳是个体对自身以及自身所具有的特征持积极的态度,正确对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以平常心面对自我现实。自我否定是否定自己的各个方面,忽视自己的优点一者都是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心理过程。4、简述安托露丝(ToniAntonucci1994)“人生护航舰”(convoyofrelationships)的含义。“人生护航舰”指的是青年人建立的亲密感,是青年人面对人生挑战的一个保护层,按亲密程度依次是:夫妻、家人、朋友。第七节心理发展1、更年期的含义是什么?更年期是指个体由中年向老年过渡过程中生理变化和心理状态明显改变的时期,一般在50岁太右,有女性更年期和男性更年期之分,女性年龄早于男性,中年期人格的变化特点是什么?中年人的人格特质相对保持稳定,人格变得较为成熟。具体表现在:内省日趋明显:性别角色日趋整合;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为人处世日趋圆通。3、中年人人际关系的变化特点是什么?中年人的人际关系量为复杂,与领导和同事保持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父母需要赡养和照顾,与父母经常沟通情感,由于子女种立自主。父母不由地产生失落感、寂宽感等。与期方交情越来越深第八节年期心发展1、简述毕生发展观的基本观点。(1)心理发展贯穿人的一生,不仅儿童青少年在发展,中老年也在发展;(2)不同心理机能发展的形态和变化速率有差异,发展较早的,减退也早,(3)理展总是由发展和衰退两个方面结合而成的(4)心理发展有很大的个体可塑性,即由于生活条件和经验的变化,个体心理发展也会出现发展形式的变化。(5)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多种,主要有成熟(年龄阶段)社会历史文化、非规范事件等。二者相互作用。年龄并非影响心理发展的唯一要素。2、老年期退行性变化最明显的心理过程是什么?感知觉是退行性变化最明显的心理过程。3、简述库伯勒-罗丝(EKdbier-Ross)对死亡过程的阶段划分。否定,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是目前对死亡描述最具代表性的理论。第四章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第一节关于《变态心理学》1、简述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关系。人的心理活动与世间一切事物一样,都有正反两个方面。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总是具体表现在不同个体身上。但有精神障碍的人,心理活动并不全是异常的,人格方面可能有缺陷并伴有思维障碍,但感知觉可能是正常的。经过系统治疗,心理的异常部分可能得到改善或完全被矫正。说明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有互相转换的可能。这一可能,也是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在人群中永远并存的根据。2、简述精神分析理论对变态心理的解释。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异常心理是由下列缘由造成的合理地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是未来心理健康的充分和必要条件由于“自我”必须随时随地的学习外部世界,以便理性地处理“本我”与"超我”之间的手盾和冲字,所以我们休验着住虑,为防小,抵都和消除住电,必算控制压抑非理性冲动。若压神力不足,就产生异常心理和行为。3、简述人本主义对异常心理的解释。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首先提出了一个“潜能”的概念,并同时赋予它一种性质,即潜能不论就生理或心理方面,都具有趋向完善的性质和特点。然后,断定心理问题和心理异常就是由于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第二节心理正常与异常及其区分1、简述正常与异常的医学标准、统计标准、内省标准及其社会适应标准。这是李心天1991对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提出的四类判别标准。医学标准将心理障碍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如果一个人的某种心理或行为被疑为有病,就必须接到它的病理解剂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据,在此基础上认定此人有精神疾病或心理险确。理或行为表现,则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原因被归结为脑功能失调。经计学标准,普通人的心理特征在经计学上显示常态介布,居中的大多数人属于心理正常范围。面远离中间的两端则被视为“异常”因此,一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是以其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的。偏离程度越大,则越不正常。以统计数据为依据,确定正常与异常的界限。这种判定方法多以心理测验法为工具。内省经验标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病人的内省经验,如病人自己觉得有焦虑、抑郁或说不出明显原因的不舒适感,自己觉得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等等,二是观察者的内省经验,如观察者把被观察的行为与自己以往经验相比较,从面对被观察者做出心理正常还是异常的判断。计会活标标准,正常情况下,人能够维挂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能依用计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即正常人的行为是一种社会话应性行为。如果由于器质的或功能的缺陷,使得某个人的社会行为能力受损,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就认为此人有心里障碍,2、心理学区分异常心理的三原则是什么?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第三节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1、简述感知觉障碍的种类及其特点。(1)感觉障碍感觉过敏:由于感觉阈限降低而对外界低强度刺激的过强反应。多见于神经症或感染后虚弱状态患者。感觉减退:由于感觉阈限增高而对外界刺激的感受迟钝,多见于抑郁状态、木僵状态和意识障碍患者。内感性不适:躯体内部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的不舒适感,或难以忍受的异常感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神经症和脑外伤后综合征。(2)知觉障碍错觉: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不能接受现实检验,在意识障碍的谵妄状态时,错觉长带有恐怖性质。幻觉:无对象性的知觉。感知到的形象不是由客观事物引起。是一种很重要的精神病性症状。根据感受器官不同,幻觉可分为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和内脏性幻觉等。(3)感知综合障碍视物变形症;患者感知事客观物的个别属性,如大小、长短、远近时产生变形。分视物显大症和视物显小症。非真实感:患者觉得周围事物像布景,人物像是油画中的肖像,没有生机,见于抑郁症、神经症和精神分裂症。疑镜症:认为自己面孔或体形改变了形状,而在一日之内多次窥镜。见于精神分裂症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2、简述思维障碍的常见类型与特点。(1)思维形式障码包括联想障碍和思维逻辑障碍。常见症状有:思维奔逸:一种兴奋性的思维联想障碍,主要指思维活动量的增加和思维联想速度加快。多见于躁狂状态或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思维迟细,一种抑制性的思维联想障碍,以思维活动显著缓慢,联想困难,思考问题吃力,反应迟钝为主要临床表现。多见于抑郁状态或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思维贫乏;思想内容空虚,对一般性的询问往往无明确的应答性反应或回答非常简单,但回答时语速并不减慢,是和思维迟缓鉴别的要点之一另外还有思维松独或思维散漫、破裂性思维、思维不连贯,思维中断,思维插入和思维被夺,思维云集、病理性赘述、病理性象征性思维、语词新作、逻辑倒错性思维等。(2)思维内容障碍客想,一种脱离理实的病理性思维,特点:以毫无相据的设想为前提进行推理,违背思维逻辑。得出不符合实际的结论:对荒唐的结论坚信不移,不能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进行知识教育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纠正这种荒唐结论。临床常见类型有;关系要想,被害妄想,特殊意义妄想,物理影响妄想、夸大妄想、自罪妄想、疑病妄想、嫉妒妄想、钟情妄思、内心被揭露感等。强迫观含;又称强迫性思维,指某一种观念或概念,反复地出现在患者的脑海中。患者自知这种想法是不必要,甚至是荒谬的,并力图摆脱,但摆脱不了。常伴有强迫动作。多见于强迫症。招价观念;一种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它的发生虽然常常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患者的这种观念是片面的,与实际情况有出入的。只是由于患者的这种观念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才坚持这种观念面不能自拔。3、简述记忆障碍的常见类刑与特点。记忆增强:病理性的,表现为病前不能够并且不重要的事情都回忆起来。见于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也可见于偏执状态。记忆减退:临床上较多见,可以表现为远记忆力和近记忆力的减退。主要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遗忘:对局限于某一事件或某一时期内的经历不能回忆。有顺行性遗忘和道行性遗忘。错够:记忆的错误,对过去曾经历过的事情,在发生的时间、地点、情节上出现错误的回忆并坚信不移。多见于脑器质性疾病。虚构:患者在回忆中将过去事实上从未发生过的事情,说成是确有其事。以这样一段虚构的事实来弥补他所遗忘的那一片断的经历。多见于脑器质性疾病。4、自知力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是什么?自知力是指患者对其自身精神病态的认识和批判能力。自知力是精神科用来判断患者是否有精神障碍,精神障碍的严重程度,以及疗效的重要指证之一。5、简述情感程度障碍的临床特点。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包括四种:情感高涨:患者经常面带笑容,自诉心里高兴。因面经历充沛,内心充满幸福感,睡眠减少,爱管闲事。同时,自我评价甚高。有的情感高涨患者易激惹,情绪容易波动。情感低落:患者经常面带愁容,表情痛苦悲伤。自诉精力不足,失眠(或睡眠过多)。因为思维迟缓对社会交往变得顾虑重重面变得喜欢安静种处,愉快感缺失,原有的业余爱好和个人兴趣不复存在。自我感觉比实际情况要差,自我评价过低,可有自罪妄想,可有自杀企图和行为。焦虑;在缺多充分的事实根据和客观因素的情况下,对其自杀健康或其他问题感到忧虑不安。紧张恐惧,顾虑重重,犹如大祸临头,惶惶不可终日,即使多方解劝也不能消除其焦虑。严重的急性焦虑发作称惊恐发作。多见于焦虑症,惊恐障碍。恐怖:遇到特点的境遇或某一特定事物,随即产生一种紧张恐惧的心情,患者明知没有必要,却无法摆脱这种恐怖的内心体验。脱离特定的环境或事物时,紧张恐惧的心情随即消失。多见于恶怖症。6、脑器质性情感障碍的临床表现是什么?脑器质性损坏的情感障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