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食疗与食养_第1页
中医食疗与食养_第2页
中医食疗与食养_第3页
中医食疗与食养_第4页
中医食疗与食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食疗与食养中医食疗与食养主讲:李雪英一、概述中医食疗学是研究中国传统食疗、食养的理论和经验并加以整理和提高,使之与现代营养治疗学和食养卫生学相结合的一门医疗保健方面的实用科学。饮食疗法简称食疗,即根据病情或病人的需要,采用针对性的饮食,对疾病进行治疗或防病健身的一种方法。食疗在提高疗效上与其它医疗、护理、药物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对病人来说特殊营养配合的食物,有的能直接影响疾病的转机,有的可以为机体进行其它的治疗(如手术)创造必要的条件。二、中医食疗的原则1、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突出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中医食疗必须有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运用辨证的方法及治疗原则,运用中医理论的辨证施治在食物调配上以充分利用食物中一些非营养物质的特殊治疗作用。选择配膳,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如“阴虚”之体应选择甘寒、甘凉、甘平及酸性食品,甘酸能化阴,甘凉可治热。2、因人因病,辨证施食食物虽为养人之品,然亦与脏腑有宜、不宜。“食物入口,等于药物治病同为一程,合则于人脏腑有宜,而可去病卫生,不合则与人脏腑有损,而即增病促死”。故必须认真运用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及药物归经学说来分析食物的作用,是中医食疗的特点,也是选择食物的原则。“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性质,根据中医理论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凡属寒性或凉性食物,食后能起到清热、泻火甚至解毒的作用,遇到热证或炎暑、温热、疫毒盛行的季节,可以选用。相反,凡属热性或温性食物,食后能起到温中补虚、防寒的作用,遇有寒证或气虚之证,阴虚证可选用。“五味”是指酸、辛、甘、苦、咸。食物的五味具有不同的作用。如凡辛味能散,能行气血,对于表证、气血阻滞都应选择辛味食物。甘味食物能补益和中缓急,用甘味食物可滋补强壮,以疗人体五脏气血、阴阳任何一方之虚证,同时甘味可用来缓和拘急疼病等。酸、涩食物有收敛、固涩作用。苦味能泻、能燥、能坚,用来解除热证、湿证、气逆等病证。咸味食物能软坚散结,亦能泄下,可治疗热结、痰核、瘰疬等。“升、降、沉、浮”是指食后食物的去向,升浮是指食物的升提、发散作用。沉降是指食物有降道、平喘、泻下的作用。临床上,根据疾病所在部门不同来选食,如病在表、在上可用升浮食物;病在里、在下可用沉降食物,病情上逆者宜降;病情下陷者宜升。同时食物的四气、五味与升降浮沉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如:辛、甘、温、热的食物主升浮,酸、咸、苦的食物主沉降。临床上要因人因病,辨证施食,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如对成年体质壮实的外感风寒者,可选用发散作用较强的食疗方如姜糖饮、姜糖苏叶饮、葱白粥等;对老年体虚而感风寒者,食疗宜配补益食品,如人参桂枝粥、木耳粥等。3、饮食要适时令《内经》指出:“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夏省苦增辛以养肺气;长夏省甘增咸以养肾气;秋省辛增酸以养肝气;冬省咸增甘咸苦以养心气”。可见食物的五味与时令及人体脏腑的关系非常密切。故以食治病须遵循“春宜凉、夏宜寒、秋宜温、冬宜热”的基本原则。因时因地、灵活选食。如春季宜选用辛凉疏散食疗方,以防疫毒入侵;夏令宜用清凉饮料或清暑食品,以清解暑热;秋冬则宜用平补或温补的食品,以散寒扶正。4、膳食要审理论上求因,搭配合理疾病的原因错综复杂,要做到合理调配饮食,必须审证求因。如便秘一证,因有气虚、津亏、燥实之不同,其治疗当有补气、生津、泻下之异,食疗方也不尽相同,如气虚便秘宜用胡桃粥,津亏便秘宜用鸭梨粥,燥实便秘宜用牵牛子粥等。我国著名营养学字侯祥川在学习《内经》的配餐和饮食原则之后总结为“五谷为养、失豆则不良;五畜为益,过则害非浅;五菜常为充,新鲜绿、黄、红;五果为助,力求少而数,气味合而服,尤当忌偏独,饮食贵有节,切切无使过”。5、保护脾胃之气(1)重视膳食卫生:俗话说:“病从口入”。饮食不洁或误食有毒之物,均可伤脾胃,引起中毒。对“馊腐陈败”变质或经虫、蝎、蝇、毒、尘污染的食品应弃而不用,对生冷食品,除冷饮外,均宜煮后食用,所谓“百沸无毒”之道理。华佗在谈到饮食卫生时说:“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自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又说:“饱食即卧,乃生百病”。故饱食后必须适当活动,才能“谷气得消”、“病不自生”。(2)定时、定量、定餐饮食要有节制,过饥。过饱都易损伤脾胃功能。因胃有一定的容量,如暴饮暴食,超越了脾胃运纳能力,使脾胃气机失和,从而可发生种种病证。故“善养生者,先饥而食,食不令饱;先渴而饮,饮不令过”。“大饥不大食,大渴不大饮”。才能保持脾胃运纳的正常功能;反之,饮食不足,气血无以化生,会影响机体的生理功能,成为病。6、饮食不宜偏嗜(1)饮食不宜过寒过热。《灵枢·师传篇》曰:“饮食者,热勿灼灼,寒不沧沧”。过热易伤食道,助长内热,增剧血症;过食生冷易伤脾气,食物的凉热就以“热而不烫、凉而不寒”为原则。2、对食物的五味不可偏废,力求合理搭配。《素问·奇病论》说:“数食甘美而多肥,肥则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转为消渴”。现代营养说也认为肥甘食物对心血管影响最大。(3)软硬适中。食物过硬不易消化,尤其是胃肠功能虚弱的病人,不宜过硬,但对某些病人饮食过软影响食欲。如外伤、骨折。三、饮食宜忌1、寒、热、虚、实证的饮食宜忌(1)寒证宜益气温中、散寒健脾的原则。宜食温热性食物、忌用寒凉、生冷性食物。如易患风寒感冒的寒证病人,宜常用生姜、大枣、红糖、胡椒等辛温之品,不可过食瓜果、生菜、冷饮等。(2)热证宜清热、生津、养阴的原则。宜食寒凉、平性食物,忌食温燥伤阴的食物。饮食宜清淡,如米粥、面条、新鲜蔬菜、水果。四、饮食药膳方的应用1、解表类食疗的护理解表类药膳以汤剂、粥食或茶疗为主。食后要温覆取汗,以提高疗效。解表散寒的常用食物有葱、辣椒、胡椒、芥菜、生姜、豆豉等;疏散风热可选用菊花、金银花。如:葱白粥:连根葱白20根、粳米60克,加水适量,煮成稀粥,趁热服食。用于感冒风寒无汗的轻证,或感冒初起证型不明显者;桑菊薄荷茶:菊花6克、薄荷10克、金银花10克、桑叶10克,沸水浸泡代茶饮。用于风热感冒、头痛咽痛者。2、润下类食疗的护理润下类食疗药膳主要适用于病后、产后及年老体虚之人,气血两亏,阴精不足,气虚大肠传送无力,阴血不足大肠失润所致的虚秘。部分食物也可用于实热便秘。常用通利大便的食物有胡萝卜、白菜、油菜苔、菠菜、苋菜、蒲公英、蕨菜、茄子、竹笋、木耳、银耳、胡桃仁、火麻仁、松子、花生、甜杏仁、桃子、香蕉、罗汉果、桑椹、蜂蜜等。如:煮香蕉:香蕉(带皮)2个,加水适量,煮熟连皮食。本方能润燥滑肠,通利大便,用于痔疮病人大便干结,便后出血。又如鲜笋粥:鲜竹笋60克,煮熟切片,用粳米100克,以水适量同煮成稀粥,加猪脂,食盐调味食。用于大肠有热,便结难通。3、清热类食疗的护理清热类药膳具有清热除烦,凉血解毒等作用,大多为蔬菜、鲜果、香花茶料类食物,常用的如白菜、菠菜、竹笋、茄子、黄瓜、苦瓜、藕、马齿苋、茶叶、苹果、李子、绿豆、小麦、大麦、鳖肉等。如马齿苋250克、粳米60克,加水适量,煮成稀粥,空腹食。用于痢疾便血、湿热腹泻。4、补益类食疗的护理补益类食疗药膳适用于素体虚弱,病后体虚者,因虚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之不同,故应辨证选用温补、清补、平补之不同药膳。补益类食物繁多,温补类食物适用于阳虚、气虚等,常用的有荤食如牛肉、羊肉。狗肉、鸡肉等家畜家禽类及乌鱼、鲤鱼、黄鱼等鱼类和大豆、赤豆。辣椒、洋葱等蔬菜类,烹调可用煎、炒、蒸、煮等法;清补类食物适用于阴虚津亏、阳热火毒证等,常用荤食类如精猪肉、海参、鸭、甲鱼、田鸡、鳝鱼、蚌肉等及素食蔬菜类台菠菜、萝卜、冬瓜、黄瓜、百合、藕、木耳等,烹调可用蒸、煮、炖、凉拌等;平补类食物极为广泛,凡食物的气味偏颇不显者,皆可用于平补。如:蜂蜜蒸百合:百合120克、蜜30克,拌和均匀,蒸令熟软,时时含数片,咽津、嚼食。用于肺阴不足,干咳燥热、咽喉干痛。又如:韭汁牛乳汤:韭菜250克、生姜30克,捣碎绞取汁液,冲入牛乳250克,加热煮沸,慢慢温服。用于脾胃虚寒,呕吐少食,或噎膈反胃。现代可用于食管癌、胃癌或慢性胃炎,溃疡病等,加梨汁、藕汁为五汁安中饮。5、安神类食疗的护理安神类食疗主要用于失眠及心神不安的病证调养,药膳种类可采用汤剂、粥食或茶饮,常用的食物如黄花菜、百合、小麦、莲子、大枣、龙眼肉、猪心、牡蛎肉等。如:莲子百合麦冬汤:莲子20克(带心)、百合30克、麦冬15克,加水煎服。用于病后余热未尽,心阴不足、心烦不眠等。又如甘麦大枣汤:大枣50个、小麦10克、甘草10克,加水煎服。用于妇女脏燥、悲伤欲哭、喜怒无常。心烦不安等。6、理气类食疗的护理理气类食疗药膳适用于气滞、气逆等气机失调的病证,常用食物如洋葱、韭白、大头菜、萝卜、小茴香、八角茴香、玫瑰花、杨梅、刀豆、橘饼、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