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三第一轮复习教学质量I级检测题(十)(解析版)_第1页
2024届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三第一轮复习教学质量I级检测题(十)(解析版)_第2页
2024届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三第一轮复习教学质量I级检测题(十)(解析版)_第3页
2024届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三第一轮复习教学质量I级检测题(十)(解析版)_第4页
2024届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三第一轮复习教学质量I级检测题(十)(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三第一轮复习

教学质量I级检测题(十)(解析版)

学校:姓名:班级:考号:

评卷人得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皇家园林中有一种景致主要以模仿农家田园村落风光为主题,清代对此类风光最为

重视,在皇家园林中大加经营,算得上是古园林景观的集大成者。

皇家园林中的田园景观充分体现了古代帝王的“重农”思想。古代中国一贯以农业

为经济基础和立国根本,历代王朝多对农业高度重视,早在周代天子就有亲耕之礼。后

世帝王在皇家园林设置农田菜圃,除了偶尔演耕之外,主要目的是为了“观稼”,就是

通过御苑中的农田来观察庄稼的长势,具有类似试验田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宫禁

的限制,成为皇帝了解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窗口,同时也有寄托农业丰收愿望的含义。

景观大多模仿简陋朴素的村舍,常常被看作是帝王崇尚节俭的美德的重要体理,同时也

寄托了量高统治者对隐逸脱尘的人生境界的向往之意,含义非常复杂。

皇家田园景观还有一个相对次要的功能,就是教育皇子。古代年幼的皇子一般随皇

帝一起园居,从小灌输其重农思想,不至于长大后“五谷不分”。

(摘编自贾瑞《中国皇家园林》)

材料二:

纵贯中国东部的京杭不但是一条沟通南北的大动脉,也是一条重要的文化线路,沿

岸古城、古镇、古建筑密布。淮安就是大运河线路上的枢纽古城,至今仍保存着一座清

晏园,是昔日江南河道总督署的西花园。

雍正七年(1729年)朝廷在清江浦设立“江南河道总督”一职,置建总督署,使

之成为全国最重要的治水衙门。西花园初名“淮园”,当时方塘荷花密布,香气远溢,

池边有南亭和画舫斋等建筑,,嵇曾筠作诗夸耀:''十亩莲塘澄晓镜,数枝枫叶敌春花。”

乾隆初期担任河督的满族名臣高斌在园中新建厅堂亭榭,构成荷芳书院十六景,以

迎接乾隆帝首次南巡。其中有两座碑亭分别存放康熙帝“澹泊宁静”“绩奏安澜”御碑,

还有一座水榭临近垂柳依依的池岸,题为“藕花风漾钓鱼丝”。

嘉庆年间,河督吴瑜:取“澹泊宁静”碑铭,改园名为“澹园”,后又取“河清海晏”

之意改名为“清晏园”。

现存建筑大部分均为重建,但仍大致呈现出清末的历史格局。园门东向,入门即见

一组湖石假山,石峰嶙峋,洞穴幽然。沿曲廊北转,过月亮门西折,为蕉吟馆,其西为

大水池,形态近方,具有端庄稳重的气质。池北有五间歇山正厅,巍峨宏敞,即为荷芳

书院。池中央立一座重檐攒尖六角亭,通过曲桥与东岸相接——此亭在道光年间一度以

茅草覆顶,后改瓦顶。淮安地区河湖密布,盛产芦苇,古代贫民多以芦苇、茅草为材建

造民居,后有官员在园林中以精致的手段进行仿造,称“淮屋”,别有异趣。清晏园继

承了这一特点,使得这座地位显赫的总督署花园表现出强烈的文人草堂风味,可惜近现

代以后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茅草建筑均已不存。

书院西有紫藤花馆,内藏一株300年以上树龄的古藤。方池西岸建恬波楼,其南水

面上有一座重建的清晏舫,再现了昔日画舫斋的神韵。方池南岸,堆叠大型黄石假山,

山北临水建槐香楼,与书院、水心亭形成一条中轴线。

园西的是关帝庙。庙南原有一所旧宅院,并入清晏园后,为了纪念叶挺将军而定名

为“叶园”。园南原有一座路家花园,后来也与清晏园合并,在蜿蜒的河道边新建扇面

亭、楼台建筑和曲折游廊。

清晏园的性质是一座衙署花园,主要供历代总督驻节期间游憩赏玩,园主更迭频繁,

与大家熟悉的皇家园林有很大差异。

首先,这是一座非常早见的以“治水”为主题的古典因林。此园不同时期的名称以

及匾额均含有治理黄淮水患的寓意——“澹园”“清晏”皆一语双关,既形容人品澹泊

或天下太平,也形容风平浪静;“荷芳书院”既形容荷池之芬芳,又兼取“河防”的谐

音:“恬波楼”表示“安澜平波”之意,都进一步体现“人定胜天”“力挽狂澜”的治

水主题。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匾额是凸显主题和渲染意境的重要手段,这些题名寄托了历

代河道总督救平水患、河道平顺的最高理想。

从整体格局上看,清晏园具有疏朗旷达的特点,且拥有明显的中轴线。此园以大水

池为主景,建筑数量不多,体量合宜,大多依水而建,空间感觉远比同时期宛转幽折的

江南园林显得要涵虚开敞。池中央设小亭,不但形成全国的视觉焦点,而且更加凸显了

水面的浩淼宽广,同时又有台榭点缀、曲桥卧波,质朴之中也体现了一定变化。

就建筑形式和假山、植物的处理来看,清晏园又具有素雅细腻的特点,与粗犷华丽

的北方园林迥异。当年园中花木极盛,水中遍植荷花,岸边围以高大的柳树,千枝万缕,

依依临水。此外还有油松、紫藤、梧桐、芭蕉、竹子,各有巧妙。园之一隅曾设四件松

树盆景,置于石板之上,姿态极佳,传说当年曾经得到乾隆帝的赞赏,将之比拟为苏州

邓尉山的汉柏“清奇古怪”。

试卷第2页,共22页

300多年间,清晏园见证了黄淮治水工程的成败得失,也是清江浦繁华与盛衰的直

接象征,不同时期的园景虽有变化,却始终保持原有的意境特征,澄静的方池之上荷香

依旧,引人流连。

(摘编自贾琦《故园惊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园是中国历代高士退隐之居,陶渊明借《归园田居》表现高逸遁世之志,而皇

家园林有时以仿制简陋的村舍来寄托封建帝王对隐逸境界的神往之意。

B.为了凸显田园古风,高人雅士常以茅草、芦苇为材建造园林,这些富有地方特色

的茅草建筑至今依然普遍存在,如清晏园的重檐攒尖六角亭。

C.清晏园是一座非常罕见的以“治水”为主题的古典园林,它以大水池为主景,建筑

亦大多依水而建,清澈灵动为园林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D.充满了自然生趣的植物烘托出不同风格的景观情调。皇家园林中农田菜圃有了解

农业生产的功能,同时又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表现出独特的景观情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清晏园其景致融合了南北园林之长,兼具南方园林之秀丽和北方园林之粗犷,为

典型的古典园林景观,同时也颇具地方特色。

B.清晏园中的“荷芳书院”“恬波楼""叶园''等题名均含有治理黄淮水患的寓意,寄托

了历代河道总督枚平水患、河道平顺的最高理想。

C.《红楼梦》大观园中有“稻香村”,建有几间茅草屋,凿了一口土井,辟有几亩菜

畦,其属于私家园林而与皇家园林中的田园景观设置意图全然不同。

D.《乡土中国》第二章“文字下乡”中,有把田里的包谷认为“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

的笑话。年幼皇子随皇帝园居,正是为了规避“五谷不分”现象。

3.材料一认为皇家园林往往体现“重农”思想,下列选项不能支撑这一说法的一项是()

A.《礼记・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B.《晏子春秋・卷二•内篇》:“夺民农时,国家空虚,不可。”

C.《汉书•郦食其传》:“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D.《论贵粟疏》:“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

4.“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出自《论语•微子》。请

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淮安有“运河之都'’的美誉,为彰显运河文化的深厚内涵,地方政府拟于近期对“淮安

运河博物馆''实施改扩建工程,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有何建议。

【答案】LB2.D3.A4.①强调劳动实践的重要性,做事以躬行实践为

先;

②凸显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示范引领作用;

③倡导重农思想,以农业为经济基础和立身根本。5.①突出其价值引领和育人功

能;

②主题要鲜明,要以体现运河文化特征为主题,“淮水安澜,幸福平安”;

③整体格局上,要有自己的特点,体现地方特色,彰显淮安地方文化底蕴;

④建筑形式与植物处理上;因地制宜,生态地理气候特征浓郁。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茅草建筑至今依然普遍存在”错误,原文“可惜近现代以后这些

富有地方特色的茅草建筑均已不存”可知,应该是均已不存在。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兼具”错误,原文“清晏园又具有素雅细腻的特点,与粗犷华丽的北方园林迥异”可知,

与北方园林不同。

B.“叶园”不在其中。原文”为了纪念叶挺将军而定名为‘叶园’”可知,是为了纪念叶挺。

C.“全然不同”错误,原文“皇家园林中有一种景致主要以模仿农家田园村落风光为主

题'"'清晏园继承了这一特点,使得这座地位显赫的总督署花园表现出强烈的文人草堂风

味”可知,两者是相通的。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信息、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意思是重视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

B.意思是不违农时。

C.意思是重视农民农业。

D.意思是重视农业生产。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题目给出的句子意思是:老者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辨不清,谁知道哪个是你的老

师呢?“说完走到田中央把杖插在地上,俯下身子除草。

由原文“主要目的是为了‘观稼',就是通过御苑中的农田来观察庄稼的长势,具有类似试

验田的性质''可知,强调劳动实践的重要性,做事以躬行实践为先;

试卷第4页,共22页

由原文“同时也有寄托农业丰收愿望的含义。景观大多模仿简陋朴素的村舍,常常被看

作是帝王崇尚节俭的美德的重要体理“可知,凸显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示范引领作用;

由原文“皇家园林中的田园景观充分体现了古代帝王的‘重农'思想”“古代中国一贯以农

业为经济基础和立国根本,历代王朝多对农业高度重视,早在周代天子就有亲耕之礼”

可知,倡导重农思想,以农业为经济基础和立身根本。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由原文“这是一座非常早见的以‘治水’为主题的古典因林”可知,突出其价值引领和育人

功能;

由原文“置建总督署,使之成为全国最重要的治水衙门”“30()多年间,清晏园见证了黄淮

治水工程的成败得失”可知,主题要鲜明,要以体现运河文化特征为主题,“淮水安澜,

幸福平安”;

由原文“现存建筑大部分均为重建,但仍大致呈现出清末的历史格局'“'清晏园继承了这

一特点,使得这座地位显赫的总督署花园表现出强烈的文人草堂风味”可知,整体格局

匕要有自己的特点,体现地方特色,彰显淮安地方文化底蕴;

由原文“园门东向,入门即见一组湖石假山,石峰嶙峋,洞穴幽然。……后有官员在园

林中以精致的手段进行仿造,称‘淮屋’,别有异趣”可知,建筑形式与植物处理上;因地

制宜,生态地理气候特征浓郁。

评卷人得分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史证

聂鑫森

湘楚市博物馆的古籍修复师沈君默,满六十岁这一天,一上班就拿着申请退休报告,

急步走向馆长刘政和的办公室,似乎在这里一刻也不想驻停了,真是咄咄怪事。

沈君默个子不高,微胖,慈眉善目,满脸是笑,远看近看都像一尊佛。他不留胡须,

下巴总是泛着青光,也不留头发,一年四季都是光头。他说搞古籍修复,图的是一个干

净,以免工作时为掉落的一根两根须发分神。这辈子他修复过多少珍本、善本?数不清。

无论古籍损坏到什么程度,他都能令其起死回生。

沈君默的爷爷、父亲都是干这个行当的,他是从十八岁一直干到六十岁,整整四十

二年。儿子沈小默从大学的历史系本科毕业后,特招进馆跟着他参师学艺,一眨眼也三

十出头了。

沈君默有孙子,刚刚四岁。有人问:“你孙子长大了干什么?”

“还能干什么?干祖传的手艺。”

修复一本破损的古籍,就有十几道工序:拆解、编号、整理、补书、拆页、剪页、

喷水、压平、捶书、装订……不光是补虫眼、溜口(补书口),这很容易。难的是把经

水浸后整本书页粘在一起的古籍,如“旋风装”“蝴蝶装”等,经过特殊工艺处理,逐

页分离修复,而且要修旧如旧,非高手不可为。

沈君默来到长廊尽头的馆长室门前,正要举手叩门,门却忽地敞开,走出笑吟吟的

刘政和。“沈先生,我在等着你哩,请进!托朋友从杭州买来的龙井'明前茶',已经

给你沏上了。”

“谢谢。”

刘政和原供职于历史研究所,调到博物馆来不到三个月。为人谦和,腹笥丰盈,而

且不徇私情,全馆上下对他印象颇佳。前任馆长章扬升迁为文化局副局长,在刘政和上

任几天后,忽然来馆里检查工作,顺带提出要借走库存的古籍《归隐录》回家去研究。

刘政和立马回绝,说:“章局长,这是不行的,你可以到这里来读,但古本书是严禁外

借的。你是这里出去的,应该知道这个规矩,请海涵。”章扬哈哈一笑,说:“我是想

试试你,果然坚持原则。”

沈君默和刘政和,在一个古拙的茶几边坐下来,玻璃杯里的龙井茶飘出清雅的香气。

“沈先生,请尝尝。”

“好。嗯,不错,是正宗的龙井村那块地方的货色。”

“沈先生,我知道你口袋里肯定揣着退休的申请报告。可你不能走啊,我想延聘你

一段日子。”

“唉,人老了,眼花了,干不动了。再说,馆里有我的学生、我的儿子,在修复古

箱上可以独立操作了。”

“恕我直言,他们比你还差点儿火候。馆里有一大册本地前代名人写的《归隐录》,

年代久远,水浸、虫蛀,不但粘连在一起,还破损厉害,你不想修复?”

沈君默摇摇头,叹了口气,说:“不……想,想也是白想。”

刘政和解开中山装的领扣,喉结上下蠕动,目光变得锐亮。大声说:“我调查过,

你曾向章扬提出申请要修复这本古籍,他说这书没什么价值,不批准。还说,库里要修

复的古籍多着哩,你为什么要单挑这本?你怎么回答?”

“我不能说。”

“我现在来替你说。我在历史研究所厮混多年,读过不少书,尤其是有关乡邦历史

试卷第6页,共22页

的书。《归隐录》的作者,叫章道遵,字守真,清道光朝的史部官员。官方史书上称他

为能臣、廉吏,风头很健,五十四岁时,皇帝忽然下诏,允其多病之身告老还乡。他回

乡后,意气消沉,关门谢客,写了这本《归隐录》,没有付梓刻印,只是聘人手抄了十

本,故传世稀少。他是六十岁时辞世的。”

“对。”

“但在当时的野史中,也有人说到他任吏部要职时,暗中收贿,在老家置办田产、

房产。但没有佐证的史料,他的形象依旧光彩照人。因章道遵是个真正的读书人,敬儒

知耻,我揣测是不是《归隐录》中,有关于这方面的文字。”

“当然有!”沈君默蓦地站起来,大声说。

“你读过这本书?”

“我家有《归隐录》的半本残页,是我爷爷解放前收藏的,中间有数则写他忏悔平

生有过的不洁言行,以及皇上对他的宽宥,让他体面地回乡养老。”

刘政和喝一大口茶,拍了拍脑门,说:“我明白了,为什么章扬不让你修复此书,

为什么我任职之初他要借此书回家研究。他虽未读过此书,但害怕书中有什么不利先祖

的文字。因为,章道遵是章扬的先祖,章扬曾写过文章力赘先祖的德行。”

“刘馆长,章扬的为尊者讳,可笑。他的先祖却敢自揭其短,倒是令人钦佩。”

刘政和嘴角叨起一丝冷笑,缓缓地说:“恕我直言,你也把我小看了。我想延聘你

修复《归隐录》,你愿意吗?”

沈君默低头不语。

“你在想,博物馆隶属于文化局,章扬是分管我的领导,我定然不敢同意,是不

是?”

“是一

“还原历史的真相,是我们的责任。文天祥《正气歌》说:'在齐太史简,在晋董

狐笔。'这个节操,我还是有的,有什么可怕的。你有什么条件,请讲。”

“我没什么条件。我到退休年纪了,请批准;延聘多长时间,由你定。我照常上班,

每月拿退休工资,不拿任何补贴。”

“我都依你。来,让我们以茶当酒,碰个杯,祝诸事顺吉!”

“好!我自个儿的归隐录,今天就是开篇第一章。”

半年过去了,《归隐录》已精心修复,又影印一百部准备分赠本市的档案局、历史

研究所、图书馆及本省、外省的有关部门。为此,博物馆举行了隆重的新闻发布会,所

请贵宾手中的请柬,都是刘政和用漂亮的小楷所书。

贵宾中只有章扬没有到场。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问沈君默,孙子长大了干什么,沈君默说,长大了“干祖传的手艺“,这凸显

了沈君默对“古籍修复”事业的热爱。

B.章扬想要借走古籍《归隐录》,被回绝,但他并未责怪,而是哈哈一笑,赞扬刘

政和坚持原则,说明他对刘政和的做法由衷认可。

C.“人老了,眼花了,干不动了”是沈君默面对馆长挽留的肺腑之言,他愿意退休,

想把更多的机会留给他的学生和孩子。

D.刘政和亲自用漂亮的小楷书写请柬,既是对沈君默付出的肯定,也表明对发布会

的重视,更是为了突出自己尊重历史真相的气量。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沈君默“似乎在这里一刻也不想驻停了,真是咄咄怪事”,设置悬念,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章运用插叙手法,补充交代了背景材料,有助于读者对事件和人物的全面了解,

使行文有起伏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

C.文章善于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如刘政和“嘴角叨起一丝冷笑”这一细节,

写出了他心机颇深、性格高傲的特点。

D.本文不以演绎一个故事的全部为长,而是着力写一个片段,既讲究张力,又进行

“控制”,余味绵长,令人回味无穷。

8.简要分析《归隐录》在小说中的作用。

9.文艺评论家曾评价聂鑫森的小说“散发着浓郁的中国文化芬芳”,请根据文章内容,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6.A7.C8.①《归隐录》是小说的线索,使情节更加集中;②小说

围绕《归隐录》刻画了众多人物形象,如遵道守真、敬儒知耻的章道遵,爱岗敬业、求

真务实的沈君默,坚持原则、勇于担当的刘政和等;③借《归隐录》凸显了正视历史、

尊重历史的主题;④《归隐录》是佐证的史料,巧妙地照应题目。9.①选材:选

择富有传统文化品位的古籍修复工作;②人物:塑造具有传统文人风骨的人物,如沈君

默和章道遵等;③环境:描写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场所,如湘楚市博物馆,刘政和的办

公室;④语言:古朴典雅,如腹简丰盈、敬儒知耻、海涵等。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试卷第8页,共22页

B.“对刘政和的做法由衷认可”错误。章扬的这种做法是在给自己找一个台阶,避免自己

的尴尬。

C.“肺腑之言,他愿意退休,想把更多的机会留给他的学生和孩子”错误。这并不是他的

肺腑之言,他想要修复《归隐录》,但是又怕刘政和拒绝,所以这句话体现出他的无奈。

D.“为了突出自己尊重历史真相的气量”错误。突出应是还原历史真相的责任。

故选Ao

7.本题考查学生对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心机颇深、性格高傲”错误。刘政和嘴角的一丝冷笑是因为沈君默认为自己怕得罪章

扬而不敢修复《归隐录》。

故选Co

8.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物象的把握能力。

文章写到沈君默退休之前想要修复《归隐录》,但是遭到了当时的馆长章扬的拒绝;刘

政和当时馆长之后,章扬提出提出要借走库存的古籍《归隐录》回家去研究,刘政和拒

绝了章扬的要求。沈君默到了退休的时候,刘政和对沈君默进行了挽留,并且提出要沈

君默修复《归隐录》的请求,最终沈君默答应了刘政和的延聘。半年之后,《归隐录》

己精心修复,又影印一百部准备分赠本市的档案局、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及本省、外省

的有关部门,并且博物馆举行了隆重的新闻发布会。所以本文的主要情节都是围绕《归

隐录》展开的,《归隐录》是小说的线索,使情节更加集中。

本文描写了很多人物,如《归隐录》的作者章道遵,他在《归隐录》中写到他忏悔平生

有过的不洁言行,以及皇上对他的宽宥,让他体面地回乡养老,刻画了一个遵道守真、

敬儒知耻的形象。沈君默干古籍修复一直干了四十二年,退休之前想要修复《归隐录》,

还原历史真相,最终将《归隐录》进行精心修复,刻画了一个爱岗敬业、求真务实的形

象。刘政和当上博物馆的馆长之后,拒绝了分管领导章扬提出的要借走库存的古籍《归

隐录》回家去研究的请求,并且延聘沈君默修复《归隐录》,刻画了刘政和坚持原则、

勇于担当的形象。这些人物的刻画都是围绕《归隐录》的。

章扬之所以不让沈君默修复《归隐录》,是因为《归隐录》中写有对章扬先祖章道遵不

利的文字,章扬的为尊者讳的行为让人觉得可笑,而章道遵能够揭开自己的短处的做法

让人敬佩。刘政和和沈君默修复《归隐录》是为了还原历史的真相,所以本文借《归隐

录》凸显了正视历史、尊重历史的主题。

本文的题目“史证”,而《归隐录》是佐证的史料,所以《归隐录》能够巧妙地照应题目。

9.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写作特点的把握能力。

选材:

本文写到沈君默退休之前想要修复《归隐录》,但是遭到了当时的馆长章扬的拒绝;刘

政和当时馆长之后,章扬提出提出要借走库存的古籍《归隐录》回家去研究,刘政和拒

绝了章扬的要求。沈力默到了退休的时候,刘政和对沈君默进行了挽留,并且提出要沈

君默修复《归隐录》的请求,最终沈君默答应了刘政和的延聘。半年之后,《归隐录》

已精心修复,又影印一百部准备分赠本市的档案局、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及本省、外省

的有关部门,并且博物馆举行了隆重的新闻发布会。所以本文选择富有传统文化品位的

古籍修复工作。

本文主要刻画了《归隐录》的作者章道遵以及古籍修复家沈君默。章道遵在《归隐录》

中能够揭开自己的短处,而沈君默为了还原历史真相,只拿退休工资,不拿任何补贴修

复《归隐录》,这两个人都具有传统文人的风骨。

环境:

整个故事发生的地点是湘楚市博物馆,并且刘政和和沈君默的谈话是在刘政和的办公室,

而对刘政和办公室的描写为“古拙的茶几”,并且二人喝的茶是具有清雅香气的龙井。所

以环境描写充满传统文化气息。

语言:

文中有很多词句具有古朴典雅的特点,如“腹笥丰盈”“请海涵”“恕我直言”“敬儒知耻”等

等,所以语言上具有占朴典雅的特点。

评卷人得分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梓人传

(唐)柳宗元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规矩、绳墨,

家不居皆斫之器。问其能,口:“吾善层材。视栋字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

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英能就一宇。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大

半焉。”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余甚笑之,谓其无能

而贪禄嗜货者。

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众工。或执余仪或执刀锯,皆环

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旦斧彼执斧者

试卷第10页,共22页

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

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

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既成,书于上栋日:“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

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继而叹目: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

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

近乎此也。

彼为天下者,本于人。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

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

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

究焉。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

敢愠。不炫能,不衿名,不亲小劳,不侵众官,日与天下之英才,讨论其大经,犹梓人

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相道既得,万国既理,天下举首而

望日:“吾相之功也。”后之人循迹而慕曰:“彼相之才也。”犹梓人自名其功而执用

者不列也。大哉相乎!通是道者,所谓相而已矣。

余谓梓人之道类于相,故书而藏之。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

B.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

C.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

D.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度,,与“度我至军中,乃入”(《鸿门宴》)中的“度”含义不同,后者为“揣度、估

计”之意。

B.“委”与“俯首系颈,委命下吏”(《过秦论》)中的“委”含义不同,本文中的“委”

为“堆积”意。

C.“斧斤”与“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中的“斧斤”含义相同,泛

指各种斧子。

D.“矜”与“凡在故老,犹蒙矜育”(《陈情表》)中的“矜”含义相同,二者皆为“怜悯”

之意。

1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中对施工现场描述简练生动,语无虚设,含蓄地为下文张本。随后连串的质

疑,为揭示正题蓄势。

B.文中“我”对梓人的态度经历了从“笑”到“骇”到“叹”的变化,进而引发了对“相道”

的思考.

C.本文与《种树郭橐驼传》都是人物传记,又都兼有寓言性质,都是借写奇人奇

事来讽喻时事。

D.本文以先抑后扬、以小见大的手法,借“梓人之道'’阐述治国大道,写人生动形

象,说理自然合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

(2)日与天下之英才,讨论其大经,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

14.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九评价此文“前细写梓人,句句暗伏相道。后细写

相道,句句回抱梓人”,结合文章,试分析“梓人”与“相道”的相似之处。

【答案】10.A11.D12.A13.(1)我听说劳心的人役使别人,劳力的人

被别人役使,他大概是劳心的人吧?

(2)每天和天下杰出的人才一起讨论治理国家的根本道理,就像那位木匠善于指挥众

工匠而不夸耀自己的手艺一样。14.“梓人”与“相道”的相似之处在于用人。①宰相

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等治理天下,与梓人用规矩绳墨绘出图样比照建房相似。②宰相选拔

任用人才,把他们放到合适的岗位上,与梓人指使群工相似。③不炫耀才能,不矜持名

节,不做琐碎之事,不干涉官员工作,只规划大政等,与梓人善于驾驭和使用众工匠而

不自夸手艺一样。④百姓赞扬宰相的才能,与梓人的名字记在房梁上一样。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他)估量房屋的规格,观察哪根木头可以选用,然后挥着手里的那根木棒说:“砍!”

那些拿斧头的工人们就奔向右边。

“视木之能举”为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视能举之木”,其中,“能举”为“木”的修饰语,

其后断开,排除CD。

"彼'’为"执斧者”的指代词,前边断开,排除B。

故选Ao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度”,计算。/揣度、估计。句意:我善于计算建筑材料。/请(你)估计我回

试卷第12页,共22页

到了军营,你再进去(见项王)。

B.正确。“委”,堆积。/交给、托付。句意:看到积聚了许多建筑材料。/颈上捆着绳子,

性命听凭秦的下级官吏处理。

C.正确。句意:他们有的拿着斧头。/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

得名的原因。

D.“含义相同”错,“矜”,夸耀。/怜悯。句意:他不炫耀才能。/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

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

A.“随后连串的质疑“错误,运用反问、推测句表达肯定语气,并非质疑。

故选Ao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役”,役使;"役于人”,被别人役使;“其“,表揣测,大概。

(2)“日”,每天;“大经”,根本道理;“伐,夸耀。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并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本文作者通过一个梓人“善度材”,“善用众工”的故事,生动形象而又合理自然地阐明了

当宰相治理国家的道理,即“‘梓人'与'相道’的相似之处在于用人

由“彼为天下者,本于人。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

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可得出:宰相通过制定法律

法规等治理天下,与梓人用规矩绳墨绘出图样比照建房相似。

由“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

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可得出:宰相选拔

任用人才,把他们放到合适的岗位上,与梓人指使群工相似。

由“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不炫能,不矜名,不亲小

劳,不侵众官,日与天下之英才,讨论其大经,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可得出:

不炫耀才能,不矜持名节,不做琐碎之事,不干涉官员工作,只规划大政等,与梓人善

于驾驭和使用众工匠而不自夸手艺一样。

由“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相道既得,万国既理,天下举首而望日:‘吾相之功也。’

后之人循迹而慕曰:‘彼相之才也。’犹梓人自名其功而执用者不列也”可得出:百姓赞扬

宰相的才能,与梓人的名字记在房梁上一样。

参考译文:

裴封叔的住宅,在光德里。有个木匠师傅敲响了他的大门,想在他那里租间空屋居

住。他的职业让他随身带有量尺(度量长短的工具)、圆规、曲尺(量方的器具)、墨线

和墨斗等东西,家里没有木工用的磨刀石和刀斧这些工具。问他的技能,他说:“我善

于计算建筑材料。看房屋建筑的规模,(考虑怎样用料)适合高低、深浅、方圆和长短

的需要,(随后)我就指挥工匠们具体劳作。若是没有我,工匠们就无法建成一座房屋。

所以,到官府干活谋生,我得到的工资(是工人们的)三倍;到私家干活,我得到的工

钱是总收入的大半。”有一天,(我)到他的屋里去,看见他睡的床缺了一只脚(自己)

却不会修理,说:“打算请别的木工来修。”我觉得他很可笑,觉得他是个没有技术却

贪图工钱和财物的人。

后来,京兆尹要修建衙门,我经过那里,看到积聚了许多建筑材料,汇聚了许多工

人。他们有的拿着斧头,有的拿着刀锯,都围成圈子面对那个木匠师傅站着。木匠师傅

左手拿着度量工具,右手拿着一根棒,就站在中间。(他)估量房屋的规格,观察哪根

木头可以选用,然后挥着手里的那根木棒说:“砍!”那些拿斧头的工人们就奔向右边。

回过头去指着(木料)说:“锯!”那些拿锯子的工人们就奔向左边。一会儿,拿斧头

的在砍,拿刀子的在削,都看他的脸色,等他说话,没有哪一个敢自己决定怎么干。其

中有个别担当不起任务的,他就生气地斥退那个人,也没有谁敢怨恨他。他在墙上画了

一座房屋的图样,只有一尺见方的面积,却可以把房屋结构丝毫不差地全部勾画出来,

照着图样的尺寸计算来建造大厦,就不会有出入了。房屋建成以后,在正梁上题字说:

“某年某月某日某人建造。”就是他的姓名。所有实际动手造房子的工匠们都不列名,

我向四周一看大吃一惊,这才明白那个木匠师傅的技术确实是十分高超。

接着,我感叹道:那个木匠师傅是放弃他的手艺,专门发挥他的智力,而且能了解、

掌握(体察)建筑学关键问题的人吧!我听说用脑力的人指挥(役使)人,用体力的人

被人指挥(役使),他大概(也许、恐怕)就是用脑力的人吧!有手艺的人使用他的技

能,有智慧的人出谋划策,他也许就是有智慧的人吧!这完全可以为辅佐帝王、治理国

家的人效法,事情没有什么比这更近似的了。

那些治理国家的帝王,根本在于用人。那些辅佐皇帝、治理国家的宰相,选拔、任

命官吏,指挥、使用官吏,分别按照朝廷的法律规定来升降他们,一律按朝廷的制度来

整顿他们,就像那个木匠师傅依据规矩绳墨来决定房屋的规格(规制、规模)一样。选

择天下的官吏,使他们适合所担当的职务;安定天下的百姓,使他们专心工作。观察了

京城就了解乡野,观察了乡野就能了解各地,观察了各地就能了解全国。那些远的近的

小的大的各种事情,都可以用手按着图纸来决定怎样处理它们。这就像木匠师傅在墙上

先画房屋草图然后照着它建造房屋直到完成一样。有才能的人,按正常途径推荐他,使

他不必感激谁的恩德;没有能力的,就辞退他,也没有谁敢怨恨。他不炫耀才能,不夸

试卷第14页,共22页

大名声,不亲自去做那些微小琐碎的事情,不干涉众官的工作,每天和天下杰出的人才

一起讨论治理国家的根本道理,就像那位木匠善于指挥众工匠而不夸耀自己的手艺一样。

只有这样做宰相的方法才真正掌握,全国各地也就能治理好了。做宰相的方法真正掌握

好了,全国各地真正治理好了,天下的人就会抬头仰望着说:“这是我们宰相的功劳呀!”

后人也会根据史书记载的事迹仰慕地说:“这是那个宰相的才能呀!”就像那个木匠师

傅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梁上表明自己的劳绩一样,而实际动手造房子的工人们是不能列名

的。宰相真是伟大呀!懂得这个道理的,只有我们所说的宰相罢了。

我认为做木匠师傅的道理跟做宰相的道理相似,因而写了这篇文章并且将之保存起

来。

评卷人得分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南中荣橘柚

柳宗元

橘柚怀贞质,受命此炎方支

密林耀朱绿,晚岁有余芳。

殊风限清汉②,飞雪滞故乡。

攀条何所叹,北望熊与湘曳

【注】①整联典出屈原《橘颂》“后皇嘉树,橘来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

固难徙,更壹志兮”;炎方,南方,此谓永州,为柳宗元贬谪之地。②殊风,指江南、

江北风俗各异;汉,银河,借指淮河,传说橘至淮北则为枳。③熊,熊耳山,在今河南

省;湘,湘山,在今湖南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怀着美好品质的橘柚接受命运的安排,生长在炎热的南方,适应了这里的水土。

B.橘柚在林中红绿相映,色彩斑斓,又经冬不衰,一年将尽之时还能散发出香味。

C.颈联将橘与雪进行对比,橘生淮南而难以北上,飞雪只能滞留北方而难以南下。

D.尾联中诗人“北望''与《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词人“西北望'’所怀情感不同。

16.沈德潜评价柳宗元诗“得《骚》之余意”,请结合全诗从内容和艺术技巧两方面简要

分析。

【答案】15.C16.①诗人由北方故乡被贬至南蛮之地,思归不能,志向难伸,满

怀哀怨,与《离骚》表达的贬谪之怨相近;

②诗人虽然被贬,但依然心怀贞质,“受命不迁”,与《离骚》中屈原对节操的坚守相近;

③本诗借橘抒怀,托物言志,与《离骚》经常借香草抒发高洁的情怀相近。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飞雪只能滞留北方而难以南下”说法错误。“飞雪滞故乡”的意思是万里雪飘的现象只

有北方的故乡才有。

故选Co

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以及艺术技巧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沈德潜评价柳宗元诗“得《骚》之余意“,也就是说这首诗有屈原《离骚》的旨趣。这一

评价是比较恰当的。

首先,诗人此诗作于被贬柳州的过程中。柳宗元祖籍是河东,生长于长安,因为参与王

叔文的永贞革新而受到保守派的迫害,被贬到当时为蛮荒之地的柳州。作者思念故乡却

不能回归,心念国家却遭受迫害,志向难伸,满怀哀怨。在诗中,如“殊风限清汉,飞

雪滞故乡”“攀条何所叹,北望熊与湘”等诗句,作者借吟咏橘柚来表达自己的这种情绪,

与屈原在《离骚》中所表达的贬谪之怨相类似。

其次,诗人虽然被贬,但并没有消极沉沦,而是坚守节操,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正如

诗中所咏”橘柚怀贞质,受命此炎方”,诗人心怀贞质,“受命不迁”,与《离骚》中屈原

对节操的坚守相近,屈原在《离骚》中所说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最后,诗中的橘柚是一种象征,作者借橘抒怀,托物言志,表面是咏叹橘柚的高洁,其

实是表达诗人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在《离骚》中也有相似的表述,如“唯草木之零落

兮,恐美人之迟暮”等,所以此诗与《离骚》经常借香草抒发高洁的情怀相近。

评卷人得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青,是古人喜爱的颜色。一样的青色入诗,意境可能大不相同,李白在《梦游天

姥吟留别》中用“”写出即将下雨的黑沉阴郁;又用“___________”表现天空

的广阔,无边无际。

(2)《诗经•唐风・绸缪》中有“今夕何夕?见此良人''的句子,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

试卷第16页,共22页

词中对此加以引用来表明忘却时间的两句是“__________,”。

(3)“二十八星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古诗文中经常出现,如

【答案】云青青兮欲雨青冥浩荡不见底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扪参历并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物华天宝,

龙光射牛斗之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兮、冥、浩荡、舷、啸、徘徊、扪、胁、抚膺、墟。

评卷人得分

----------------六、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孩子的味觉格外敏感,人们对童年的饮食总是o张爱玲最津津乐道的一件事

是:八九岁时有次喝鸡汤,说有药味,大人们都问了厨子才知道,因为买的鸡

,仿佛有病,厨子给它吃了万金油。

幼时的饮食经历可以影响人的一生。汪曾祺生在鱼米之乡,对各种美食都了如指掌,

他关于饮食的文章被奉为经典。小时候啃过煤块的莫言,()。吃了顿饺子,这是他对

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我小时候看童话故事,最感兴趣的是里面的人吃些什么,情节曲折倒在其次,人物

命运也不是最为关注的。《格林童话》对食物总是轻描淡写,但我仍然对里面诸如香肠、

猪油、葛苣、奶油面包等字眼。

后来读到沈宏非的一段话,让我颇有感慨:人的味蕾大约有九千个;随着年龄的增

长,使人的味蕾不断衰退,有三分之二会失去功效。即使绝技在身的名厨永存于世,幼

年的美食还是会和我们渐行渐远,最终变成遥不可及的童话……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历历在目满腹狐疑垂头丧气耿耿于怀

B.记忆犹新半信半疑垂头丧气念念不忘

C.历历在目半信半疑灰心丧气耿耿于怀

D.记忆犹新满腹狐疑灰心丧气念念不忘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里的语句,衔接里恰当的一项是()

A.获得诺贝尔奖的当天,他没有设宴狂欢,只是在家吃了顿饺子

B.获得诺贝尔奖的他当天没有设宴狂欢,只是在家吃了顿饺子

C.获得诺贝尔奖的当天,他只是在家吃了顿饺子,没有设宴狂欢

D.在获得诺贝尔奖的当天没有设宴狂欢,只是在家吃了顿饺子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下列修改或恰当的一项是()

A.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味蕾不断衰退,有三分之二会失去功能。

B.随着年龄的增长,使人的味蕾不断衰退,有三分之二会失去功能。

C.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味蕾不断衰退,有三分之二会失去功效。

D.随着增长的年龄,人的味蕾不断衰退,有三分之工会失去功能。

【答案】18.B19.D20.A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处:“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记忆犹新”指过去的事,至今印象还非常清楚,就像刚才发生的一样。此处表示人们对

于童年时期的饮食至今印象还很清楚,应选"记忆犹新

第二处:“满腹狐疑”指一肚子的疑惑,比喻疑惑不解的神态。“半信半疑”指有点相信,

又有点怀疑,形容对真假是非不能肯定。此处表示大人们对于鸡汤里有药味的说法有点

相信,又有点怀疑,应选“半信半疑”。

第三处:,,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萎靡不振的样子。“灰心丧气”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

而失去信心,意志消沉。此处表示新买的鸡萎靡不振的样子,应选“垂头丧气

第四处:“耿耿于怀''不能忘怀,牵萦于心,贬义。“念念不忘”形容牢记于心,时刻不忘,

不含贬义,中性词。此处表示“我''对香肠、猪油、葛苣、奶油面包等字眼牢记于心,非

贬义语境,应选“念念不忘

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整个句子的主语是“莫言”。A、B主语“他”指莫言重复出现,疏松了句间衔接。C除了A、

B的问题外,强调了“吃了顿饺子”,语意与上文衔接不够。

故选D。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

一是成分残缺。“随着……使”,滥用介词导致主语缺失,删去其一。

二是搭配不当。“味蕾……失去功效”搭配不当,改为“味蕾……失去功能

试卷第18页,共22页

故选Ao

评卷人得分

-----------------七、语言表达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爱吃饼干和面包的人会发现,把打开包装的饼干敞放一夜,第二天就会变软;但把

吃剩的面包隔夜放置,。为何差别如此之大呢?原来,饼干中的盐和糖的含量

远高于面包。这些分散的盐和糖的微粒吸潮能力很强。所以,饼干放久了易潮软。而面

包的主要原料是麦粉。麦粉经酵母发酵后,水分含量较多。因此,无论环境潮湿或者干

燥,面包都不会吸收水分,反而.尤其是高温时,面包更易变干。因而,日常生

活中,若饼干太多,时吃不完,我们可将其置于密闭容器里,。保存面包时,我

们可先将面包切片装入保鲜袋中,再置于冰箱冷柜保存,这样就能让面包不容易变干。

【答案】第二天则会变硬要蒸发(失去)水分这样能让饼干不易潮软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前面说“把打开包装的饼干敞放一夜,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