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先秦叙事散文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先秦叙事散文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先秦叙事散文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先秦叙事散文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先秦叙事散文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先秦叙事散文练习题汇编

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是我国古代散文的起点,《尚书》和《春秋》提供

了记言记事文的不同体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开启

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

《春秋》的基本精神是“道名分”,即讲社会伦理秩序,并通过对历史事实的选择以寓褒贬,寄托自己的

社会理想。

《左传》是先秦史传散文的顶峰之作,它记述史实,刻画形象,以极为高超的表现技巧把中国叙事文推向

成熟,开史传散文之先河。

《国语》以记言为主,其言辞典雅、精练,并通过人物语言描绘情节和人物形象,为后世推崇。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成书约在战国初年,司马迁认为作者是左丘明,今多认为非成于一人

之手。《国语》记事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分别记载周、鲁、齐、晋、关B、楚、吴、越八国事,是各

国史料的汇编。因“国”为目,以记言为主,故称之为《国语》。其主要内容是通过人物的言论反映春秋

各国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各国“语”在全书所占比例不一,每一国记述事迹各有侧重,主要反映了

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

《周语》侧重论政记言。

《鲁语》主要针对一些小故事发议论。

《齐语》主要记管仲和桓公的论政之语。

《晋语》篇幅最长,共有九卷,侧重于记述晋文公的事迹。

《郑语》主要记史伯论天下兴衰的言论。

《楚语》主要记楚灵王、昭王时期的事迹。

《吴语》独记夫差伐越和吴之灭亡。

《越语》则仅记勾践灭吴之事。

《国语》的文学特色:

1.《国语》以记言为主,多为朝聘、飨宴、讽谏、辩诘、应对之辞。其文字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

很缜密,又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而富于形象性。一些议论说理文字往往也精辟严密,层次

井然。

2.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语录,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中,因此表现出叙事技巧和情节构思上的特点,有

时也能写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3.许多事件的前因后果及经过都是一笔带过,而把重点放在大段的议论文字上,但也有情节生动曲折、极

富戏剧性的叙事。

4.由于国别史的特点,有时在记叙某一国事件时,集中在一定篇幅写某个人的言行。

练习一

(2022高三上•嘉兴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晋惠)公在秦三月,闻秦欲和,乃使郤乞①告吕甥②。吕甥教之言,令国人于朝曰:“君使乞告二

三子曰「秦将归寡人,寡人不足以辱社稷,二三子其改置以代圉⑶也。'”且赏以悦众,众皆哭,愿作辕田。

吕甥致众而告之日吾君惭焉其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不亦惠乎君犹在外若何。“众曰:”何为而可?”吕甥曰:

“以韩之病④,兵甲尽矣。若征缮以辅孺子,以为君援,虽四邻之闻之也,丧君有君,群臣辑睦,兵甲益

多,好我者劝,恶我者惧,庶有益乎?“众皆说,愿作州兵。

吕甥逆君于秦,穆公讯之曰:“晋国和乎?“对曰:“不和。”公曰:“何故?”对日:”其小人不念其君之

罪,而悼其父兄子弟之死丧者,不惮征缮以立孺子,曰:‘必报仇,吾宁事齐、楚,齐、楚又交辅之。’其

君子思其君,且知其罪,曰:‘必事秦,有死无他。'故不和。比其和之而来,故久。”公曰:“尔无来,吾

固将归君,国谓君何?“对曰:“小人曰不免,君子则否。”公曰:“何故?“对曰:“小人忌而不思,愿从其

君而与报秦,是故云,其君子则否,曰:“吾君之入也,君之惠也,能纳之,能执之,则能释之,德莫厚焉,

惠莫大焉。纳而不遂,废而不起,以德为怨,君其不然?’"’秦君曰:“然。”乃改馆晋君,馈七牢焉。

(节选自《国语・晋语》,有删改)

【注释】①郤(xi)乞:晋国大夫。②吕甥:晋国大夫,赴秦国谈判代表。③圉(yu):指晋太子子

图。④韩之病:指晋国在韩原会战的失败。

【附参考译文】

晋惠公被秦国关了三个月,听说秦国将要和晋国讲和,于是就派郤乞回国告诉吕甥这个消息。吕甥

教郤乞一番话,让他对聚集在宫门前的国人说:“国君派我来告诉大家:’秦国将要放我回来,我辱没了国

家不配当国君,你们改立一个国君,就用子圉来代替我吧。又代表惠公赏赐土地让大家高兴,大家都感

动得哭了,于是就按休耕需要把部分土地分配给国人。吕甥召集群臣并告诉他们说:“我们国君因败亡在外

而感到愧疚,此时他并不关心自己,而是为群臣百姓担忧,不也是很慈惠吗?国君还被关在国外,这该如

何是好?”大家齐声说:“我们做些什么才可以让国君回来呢?''吕甥说:"因为韩原会战失败,晋国的武器

装备都用完了。如果我们增收赋税,修治武器,用来辅佐太子,并作为国君的后援,让四方邻国听到后,

知道我们失去国君但又有了新的国君,而且群臣和睦,武器增多,友好的国家就会勉励我们,敌对的国家

就会害怕我们,是否会对国君回来有好处呢?”大家都很高兴,于是晋国就改革军制建置州兵来扩充军力。

吕甥去秦国迎接惠公,秦穆公询问他说:“晋国的人和睦吗?”吕甥回答说:“不和睦。’‘穆公问:”是

什么原因呢?“吕甥回答说:“那些小人不考虑国君的罪过,只悼念在韩原之战中死去的父兄子弟,他们不

怕征税修武也要去拥立子圉为新君,并说:‘一定要报秦辱之仇,我们宁可事奉齐国和楚国,让齐国和楚国

共同援助我们。’那些有见识的君子虽然思念自己的国君,但也知道他的罪过,说:’一定要事奉秦国,就

是死也不能存有二心。’所以彼此不和睦。因为要等到大家统一认识后才来迎接国君,所以拖了很久。‘'穆

公说:“(即使)你不来,我也本来想要送回晋君。晋国的人怎样看待晋君呢?“吕甥回答说:“小人认为国

君不能免难,君子则不这么认为。“穆公问:"为什么?'‘回答说:"小人只是怨恨秦国,不考虑自己国君的

罪过,想跟从太子子圉一起报复秦国,所以这么认为。君子则不这样认为,他们说:我们国君当初能回国

继承君位,是您的恩惠。您能接纳他,又能俘虏他,也就能放了他。没有比这再宽厚的仁德了,也没有比

这更大的恩惠了。让他回国却不成全他,或者废黜而不起用他,都会使原来的仁德变为仇恨,您大概不会

这样做吧?“秦穆公说:“是的。’'于是改变对晋君的待遇,为他更换所住的馆舍,又按诸侯之礼,馈送七牢

加以款待。

(节选自《国语•晋语》,有删改)

271.(2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吕甥致众而告之曰/吾君惭/焉其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不亦惠乎/君犹在外/若何

B.吕甥致众而告之曰/吾君惭焉/其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不亦惠乎/君犹在外/若何

C.吕甥致众而告之日/吾君惭/焉其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不亦惠乎/君犹在/外若何

D.吕甥致众而告之/日吾君惭焉/其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不亦惠乎/君犹在/外若何

272.(2分)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孺子”指小孩子,多作幼童统称,在古代也用来称天子、诸侯、世卿的继承人。

B.“四邻”即周围的邻居,文中指晋国边境周围的国家,也泛指除晋国外的诸侯国。

C.“好我者劝”的“劝”意为鼓励、勉励,与《荀子・劝学》中的“劝”字意思相同。

D.“七牢”为古代备办宴飨时的诸侯之礼,羊、猪各一为太牢,三牲全备为少牢。

273.(2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惠公得知秦国有意讲和,于是派臣子回国运作;臣子们采取一系列行动,营造舆论,赏赐臣民,

意在匾得民心。

B.吕甥在迎接晋惠公回国前,呼吁晋国臣民辅佐太子以作为国君的后援,为迎接晋惠公回国全面创造

有利条件。

C.秦穆公接见吕甥时,从晋国国内的战乱原因、人民立场分裂情况等角度询问了许多问题,以此探察

晋国内情。

D.吕甥告诉秦穆公,晋国国人对君主的态度分“小人”"君子''两种立场,在双方统一了认识后才来迎接

国君。

274.(5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寡人不足以辱社稷,二三子其改置以代圉也。

②尔无来,吾固将归君,国谓君何?

275.(5分)简要评析晋国臣子吕甥应对秦穆公问讯的辞令特点。

【答案】271.B

272.D

273.C

274.①我不配当国君,辱没了国家,你们改立一个国君,就用子圉来代替我吧。

(2)(即使)你不来,我也本来想要送回晋君。晋国的人怎样看待晋君呢?

275.吕甥巧妙地将国人分为“君子”“小人”两种立场,既承认晋侯过错,向秦服罪,又表明晋国的士气不可

轻侮。形式上对举,表达上委婉,有礼有节,不卑不亢,恰到好处,既赢得秦穆公的尊重,又不辱使命,

外交辞令中包含着思想智慧。

271.句意:吕甥召集群臣并告诉他们说:“我们国君因败亡在外而感到愧疚,此时他并不关心自己,而是

为群臣百姓担忧,不也是很慈惠吗?国君还被关在国外,这该如何是好?”“而群臣是忧”是宾语前置句,“是”

为提宾标志,正常语序为“而忧群臣”,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曰”后是说的内容,后面断开,排除D。

故答案为:B。

272.A.正确。B.正确。C.都是“鼓励、勉励”的意思。句意:友好的国家就会勉励我们。/劝勉学习。

D.“羊、猪各一为太牢,三牲全备为少牢”错误,“太牢”和“少牢”弄颠倒了。故答案为:D。

273.C.”从晋国国内的战乱”错误,文中的“不和”,不是“不和平,发生战争纷乱”的意思,"和'’是“和睦,相

处融洽,不争吵”之意。故答案为:Co

274.得分点:

(1)“不足”,不值得,不配;"辱”,使……受辱,辱没;“社稷”,国家;"以代圉”,用子圉来代替我。(2)

“固”,本来;“归”,使动用法,使……归,让……回去;"谓……何”,认为……怎么样,如何看待。

275.由原文“其小人不念其君之罪,而悼其父兄子弟之死丧者,不惮征缮以立孺子,曰:‘……"其君子

思其君,且知其罪,曰:‘……可知,吕甥巧妙地将国人分为“君子”“小人''两种立场,既承认晋侯过错,

向秦服罪,又表明晋国的士气不可轻侮。由原文“对曰:’小人忌而不思,愿从其君而与报秦,是故云,其

君子则否,曰:‘吾君之入也,君之惠也,能纳之,能执之,则能释之,德莫厚焉,惠莫大焉。纳而不遂,

废而不起,以德为怨,君其不然?可知,形式上对举,表达上委婉,有礼有节,不卑不亢,恰到好处,

既赢得秦穆公的尊重,又不辱使命,外交辞令中包含着思想智慧。

练习二

(2023高三上•罗湖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越王勾践即位三年不用而伐吴,不胜,栖于会稽。后与范蠡入宦于吴。三年,而吴人遣之归。后二年:

王召范蠡而问焉,曰:“吾与子谋吴,子曰,未可也今吴王淫于乐而忘其百姓,其可乎?”对曰:"人事至

矣,天应未也,王苑待之。”王曰:“诺。”又一年,王召范蠡而问焉,日:“今其稻蟹不遗种,其可乎?”

对日:“天应至矣,人事未尽也,王毡待之。''至于玄月,王召范蠡而问焉,日:“今岁晚矣,子将奈何?”

对日:“微君王之言,臣故将谒之。臣闻从时者,犹救火、追亡人也,蹶而趋之,唯恐弗及。“王曰:“诺。”

遂兴师伐吴,至于五湖。吴人闻之,出而挑战。王弗忍,欲许之,范蠡进谏臼:“今其来也,刚强而力疾,

王姑待之。”王曰:“诺。”弗与战。居军三年,吴师自溃。吴王使王孙雒行成于越,请复会稽之和。王弗忍,

欲许之。范蠡进谏日:“君王其忘会稽之事乎?“王日:“诺。”不许。使者往而复来,辞愈卑,礼愈尊,王

又欲许之。范蠡谏日:“孰使我蚤朝而曼举者,非吴乎?与我争三江、五湖之利者,非吴耶?夫十年谋之,

一朝而弃之,其可乎?王姑勿许,其事将易冀已。“王曰:"吾欲勿许,而难对其使者,子其对之。”范蠡以

应使者,使者辞反。范蠡不报于王,击鼓兴师以随使者,至于姑苏之宫,不伤越民,遂灭吴。反至五湖,

范蠡辞于王,曰:“君王勉之,臣不复入越国矣。"王曰:“不毂疑子之所谓者何也?“对曰臣闻之为人臣者

君忧臣劳君辱臣死者君王辱于会稽臣所以不死者为此事也今事已济矣,蠡请从会稽之罚。遂乘轻舟以浮于

五湖,莫知其所终极。

(节选自《国语・越语》)

【参考译文】

越王勾践继承王位后的第三年就发动军队攻打吴国,没有战胜,就退守在会稽。后来与范蠡到吴国任职为

官。三年以后,吴王打发他们回国。又过了二年,越王召见范蠡,向他请教说:“前次我同你商讨报复吴

国,你说还不可以。如今吴王整日里沉湎于酒色之中而不顾百姓的疾苦,您看现在可以讨伐吴国了吗?”

范蠡说:“人事方面的机会己经到了,只是上天还没有征兆,君王您请再耐心等待机会吧。”越王勾践说:

“好吧。”又过了一年,越王召见范蠡,向他请教说:“如今吴国天灾严重,稻和蟹都吃得没有剩余了,

你看现在可以行动了吗?”范蠡答道:”上天的报应可说已经来到了,可是人事方面还没有完全成熟,君

王还是再等一等吧。”到了这年的九月,越王召见范向他请教说:“如今一年快要完了,你看怎么办

呢?”范蠡说:“君王不说这话,我也要请求君王攻打吴国了。我听说,利用时机,就像救火和追击逃亡

者一样,跌跌撞撞地奔跑,只怕来不及。”越王说:“好。”于是马上起兵攻打吴国,进军到五湖。吴国

人听说越军来了,出兵挑战。越王按捺不住,准备答应交战。范蠡进谏说:“如今敌方的来势凶猛而迅速,

君王还是暂且等一等吧。”越王说:“好。”于是没有和吴军交战。越王出兵围困吴国三年后,吴军终于

自己崩溃了。吴王派王孙雒向越国求和,请求恢复当年在会稽实行的和好。越王有点不忍心,打算答应讲

和。范蠡进谏说:“君王难道忘记了在会稽蒙受的耻辱了吗?”越王勾践说:“好吧.”于是没有答应同

吴国讲和。吴国的使者离开后没多久,又返回了越国,这一次,求和措辞比上一次更加诚恳卑微,礼节也

比上一次更加恭敬。越王勾践又打算答应吴国的求和。范蠡进谏说:“是谁让我们清早就上朝,到夜晚才

下朝,整日里忧心国事,不就是吴国吗?同我们争夺三江五湖利益的,不也是吴国吗?我们为了复国辛辛

苦苦地谋划了十年,只在这一日之间就放弃前功,这样做怎么可以呢?至于讲和,君王您姑且不要答应他

们,这样事情就容易有转机了。”越王说:“我也想过不答应,可我为难于不知道该怎么答复他,这样吧,

你替我去答复他吧。”于是范蠡去回复吴国的使者,使者只好告辞回去。范蠡没有向越王报告情况,而是

擂起了战鼓,跟在吴国使者的后面直接向吴国发兵,一直追到吴国姑苏台的王宫之上,就这样,越国的兵

员几乎没有什么伤亡,就灭掉了吴国。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后返回五湖,这时范蠡向越王勾践请辞,说:'‘国

君您努力勤勉治理国家吧,我就不回越国了。”勾践很诧异地问道:“我很疑惑先生您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范蠡回答说:“我听说,做臣子的,如果国君忧虑,臣子就要为国君分担忧虑并为国君操劳,如果国君受

到了侮辱,臣子就要为国君而死。当年,国君您在会稽时遭受兵败之辱。那个时候我之所以没有为您去死,

是为了留着性命报仇,如今大仇已报,我请求补上我原本在会稽就应该受到的惩罚。”于是,范蠡就乘着

小船在五湖上乘舟泛游而去,没有人知道他最终去了哪里。

113.(2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对日/臣闻之/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臣所以不死者/为此事也/

B.对日/臣闻之/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臣所以不死者/为此事也/

C.对日/臣闻之/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臣所以不死者/为此事也/

D.对日/臣闻之/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臣所以不死者/为此事也/

114.(2分)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兴师”指发动军队,“师”与《师说》中的“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的“师”含义不同。

B.“不毅”的本意是不结果实,和孤、寡意思相并列,用来比喻人没有德行,所以绝后。古代王侯以此

自警、自谦。

C.“晏罢,,指很晚退朝,“晏,,与《诗经•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的“晏”含义相同。

D.“王姑待之”指大王姑且再等一等,“姑”与《归去来兮辞》“聊乘化以归尽”的“聊”含义相同。

115.(2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王即位三年后出兵伐吴失败,之后与范蠡一起给吴王做仆隶,归国后密切关注吴国动向,虽复仇

心切,但他能够听取范蠡的意见,静待时机。

B.范蠡思虑周全,善于审时度势,他既能从多方面考虑越王伐吴时机的合理性,进而劝谏越王做出正

确选择,也能冷静应对吴国的挑衅。

C.灭吴之事,范蠡功不可没,但其始终未忘君王在吴国所受的侮辱和自己作为臣子的应尽之责,没有

居功自傲,最终选择了辞别越王,泛舟远游。

D.面对越国的讨伐,吴国只得两次卑辞尊礼遣使求和,范蠡跟在使者的后面直接向吴国发兵,一直追

到王宫之上,最终吴国不战而败。

116.(5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闻从时者,犹救火、追亡人也,蹶而趋之,唯恐弗及。

②今事已济矣,蠡请从会稽之罚。遂乘轻舟以浮于五湖,莫知其所终极。

117.(5分)吴越争霸,请从吴国的角度分析其被灭的原因。

【答案】113.B

114.C

115.D

116.①我听说顺应时机,就像救火和追击逃亡者一样,跌跌撞撞地奔跑,只怕来不及。

②如今事情已经完成,我请求补上我原本在会稽就应该受到的惩罚。于是范蠡就乘着小船在五湖上乘舟泛

游而去,没有人知道他最终去了哪里。

117.吴国被灭既有其君主纵情声色,不顾念百姓的内因,也有天应惩罚的外因。(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

情给分)

113.句意:范蠡回答说:“我听说,做臣子的,如果国君忧虑,臣子就要为国君分担忧虑并为国君操劳,

如果国君受到了侮辱,臣子就要为国君而死。当年,国君您在会稽时遭受兵败之辱。那个时候我之所以没

有为您去死,是为了留着性命报仇。”“君忧臣劳”与“君辱臣死”是对称结构,各自断开,排除AC;“于会

稽,,是“辱,,的后置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答案为:B。

114.A.“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的“师”指老师。与“兴师”含义不同。句意: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

他。B.正确。C.“含义相同”错误。“总角之宴,言笑晏晏''的"晏"是和悦的样子。与“晏罢”含义不同。句意:

少年时我和你一起愉快地玩耍,说说笑笑,和和乐乐。

D.“聊乘化以归尽”的“聊”是姑且,与“王姑待之”的“姑”含义相同。句意: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

的尽头。故答案为:Co

115.D.“不战而败”错误,原文“不伤越民,遂灭吴”是说越国的兵员几乎没有什么伤亡,就灭掉了吴国,没

有说吴国是不战而败。故答案为:D。

116.(1)“从时”,顺应时机、捕捉机遇;“亡人”,逃犯;“蹶”,跌倒;“趋”,奔跑、追赶;“及”,赶得上。

(2)“济”,完成;“从“,补上;“浮于五湖”,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于五湖浮”;“莫”,没有人。

117.根据“今吴王淫于乐而忘其百姓,其可乎?”可知,吴国被灭既有其君主纵情声色,不顾念百姓的内因;

根据“人事至矣,天应未也,王姑待之”“今其稻蟹不遗种,其可乎?‘对日:’天应至矣,人事未尽也,王

姑待之。“可知,也有天应惩罚的外因。

春秋三传:解释和补注《春秋》的三部历史著作。《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的合称,又简称

《三传》•《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相传作者为左丘明,难以考证。《公羊传》

又称《春秋公羊传》或《公羊春秋》,作者是齐人公羊高。《谷梁传》又名《春秋谷梁传》或《谷梁春

秋》,作者是鲁人谷梁赤,《三传》中《左传》的成就最高,《公羊传》和《谷梁传》侧重阐发《春秋》

经义,叙事较少,以议论为主。《公羊传》文风淳朴简劲,语言凝练准确,《毅梁传》亦文字简朴,议

论精深。二书文学价值不能与《左传》并论,但在经学史、思想史、学术史上都有深远影响。

春秋笔法:原指《春秋》中以“一字”“寓褒贬,别善恶”来表明尊王摆夷,正名定分,在谨严的

措辞与修辞上的细微差别中表现作者爱憎的写作方法。如杀有罪为“诛”,杀无罪为“杀”,下杀上曰“弑”

等。春秋笔法言简意赅,委婉含蓄,用于准确,浅显平实,表现出修辞学的发展,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

了很大影响,但其“为尊者讳,为亲者讳”的严格的倾向性,也产生了消极作用,后来,人们把文笔含蓄

蕴藉,带有所谓“微言大义”并暗寓褒贬的文字,也称为春秋笔法。

《左传》又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时左丘明作,今人多以为并非成于一人之手。记事起于鲁

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还有个别战国初年的史料。它

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再现了春秋时期周王朝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

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活动。以礼之规范为评判标准,表达了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民为本的思想。

叙事手法高超巧妙,叙述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作为先秦散文的“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

的成熟。

《左传》的艺术成就:

1《左传》注重文章的结构和选材。

因为《左传》是编年体,所以以年为经、以事为纬,并围绕中心事件选材和结构篇章是其基本特征。

2《左传》散文艺术最突出的成就是长于叙事。

《左传》的叙事手法多种多样,主以顺叙,也有倒叙、预叙、追叙、补叙、插叙等。

3《左传》尤其善于描写复杂的战争。

《左传》写战争善于把握繁富的事件、线索及众多的人物和复杂的矛盾。明确地交待战争的原因、经过和

结果,结构完整,条理井然,情节精彩,描写有声有色,运笔灵活自如。善于在战争的叙写中透入对战争

胜败原因的交待和分析,还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具有历史家的卓越识见。并且在战争事件的叙写

的同时,也注意到各种人物的描写,虽是速写式、片断式的勾勒,但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却很出色,并时而

穿插一些有趣的细节。

4《左传》的另一突出成就是善于写人。

作者通过政治、军事、外交等活动的描述,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雄才大略的晋文公、明察

善断的子产、迂腐可笑的宋襄公、能言善辩的烛之武等.

《左传》的人物描写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累积式;二、闪现式。

《左传》以事件为中心,人物描写是为事件服务的,所以大多人物的描写是片断式的,但作者却常能以精

炼的语言、典型化的人物行为和性格化的人物语言,突出地表现出人物性格的某一方面。当然有些篇章人

物形象的刻画还是比较完整的,如《晋公子重耳之亡》等,描写手法也比较丰富有正面侧面、细节描写、

对比描写等等。

5《左传》的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

练习三

(2022高三上•西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僖公二十七年)冬,楚子及诸侯围宋,宋公孙固如晋告急。先轸曰:“报施、救患,取威、定霸,于

是乎在矣!“狐偃目:”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于是乎蒐于被庐,

作三军,谋元帅。赵衰日:“郤毂可。臣亟闻其言矣,说礼、乐而敦《诗》《书》。《诗》《书》,义之府

也;礼、乐,德之则也。德、义,利之本也。《夏书》曰:'赋纳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君其试之。”

晋侯始入而教其民,二年,欲用之。子犯日:“民未知义,未安其居。’‘于是乎出定襄王,入务利民,

民怀生矣,将用之。子犯日:“民未知信,未宜其用。''于是乎伐原以示之信。民易资者,不求丰焉,明征

其辞。公曰:“可矣乎?”子犯曰:“民未知礼,未生其共。”于是乎大蒐以示之礼,作执秩以正其官。民听

不惑,而后用之•出毂戍,释宋围,一战而霸,文之教也。

(僖公二十八年)晋侯围曹,门焉,多死。曹人尸诸城上,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谋曰称舍于墓师迁焉

曹人凶惧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因其凶也而攻之三月丙午,入曹。数之以其不用僖负羁,而乘轩者三百人也。

且曰:“献状。”令无入僖负羁之宫而免其族,报施也。魏颦、颠颉怒曰:“劳之不图,报于何有!“熟僖负

羁氏。魏壁伤于胸。公欲杀之,而爱其材。使问,且视之。病,将杀之。魏整束胸见使者,曰:“以君之灵,

不有宁也。"距跃三百,曲踊三百。乃舍之。杀颠颉以徇于师,立舟之侨以为戎右。

(节选自《左传•晋楚城濮之战》,有删改)

【参考译文】

(僖公二十七年)这年冬天,楚成王和诸侯包围宋国,宋国的公孙固到晋国告急。先轸说:”报答宋国的施

恩、,救援宋国的患难,在诸侯中取得威望,奠定霸业,就在这一仗了!''狐偃说:“楚国刚得到曹国的同盟,

新近又与卫国结为婚姻,如果我们攻打曹、卫两国,楚国必定救援,那么,齐国和宋国就可免于被攻了。”

晋国因此在被庐阅兵,建立上、中、下三军,并商量中军元帅的人选。赵衰说:“郤毅可以胜任。我屡次听

他谈论,他喜爱礼、乐而熟悉《诗》《书》这些典籍。《诗》《书》这两部典籍,德义都蕴藏其中;礼、

乐,又是道德修养的准则。德与义,是利益的根本。《夏书》上说;’使用一个人,应全面听取他的意见,

明确考察他们的政绩,就赏踢给他丰马服饰作为酬劳。’您不妨试用一下吧。”

晋文公一回国即位,就教化训练百姓,过了两年,就想用他们。子犯说:“百姓还不懂道义,还没能安守自

己的本位。''于是在外晋文公为周襄王平定王子带之乱,在内则注重为百姓谋福利,百姓于是都安于他们的

生计、晋文公又准备用他们作战,子犯说:“百娃还不知道信用,还不明白信义的作用。’'于是文公就去攻

打原国来让百姓明白信义的作用。百姓做买卖不求贪得无厌,讲究价钱公道,以示信义。晋文公问:“现在

可以动用百姓了吧?“子犯说:"百姓还不知道礼义,未养成恭敬尊上的习惯。”因此举行盛大的演习来让百

姓知道礼义,建立管理爵禄佚位之官来规定官员的职责。等到百姓听从指挥,明辨是非,服从命令而不疑

惑,然后才使用他们作战。于是,使楚国撤去戍守毂地的兵,解除宋国的包围,一战而成就霸业。这都是

文公的教化所致了.

(僖公二十八年)晋文公包围了曹国,攻城门时死了很多人,曹军把晋军的尸体都堆列在城上,晋文公很

担心。他听到士兵们在议论说:“把军队驻扎在他们的墓地上,挖他们的祖坟。’‘晋文公依计而行,把军队

迁往曹人墓地。这一来,曹国人十分恐惧,就把他们所得到的晋军尸体用棺材装好送出来。趁着曹国人乱

哄哄的时候,晋军发起进攻。三月丙午日,晋军攻入曹国都城。晋人列举曹僖公的罪状,责备他不任用大

臣僖负羁,而乘车的佞臣倒有三百人。并责令说:“要供认(当年偷看晋文公洗澡的)罪状。”晋文公下令

不得进入僖负羁的家里,同时赦免他的族人,以此来报答僖负羁当年的恩惠。魏颦、颠颉发怒说:“我们这

些有功劳的不考虑奖赏,还谈什么报答僖负羁?“于是放火烧了僖负羁的房屋。魏犀胸部受了伤。晋文公想

杀他,但又爱惜他的才能,因此派使者送东西去慰劳他,并察看他的病情。如果伤得厉害,就杀了他。魏

般把胸部捆得紧紧的出来见使者,说:“托国君的福,我不是好好的吗?“说完就向前跳三次,拍掌三次,

又回身耸跳三次,拍掌三次。于是晋文公饶恕了他。只把颠颉杀了在军中示众,立舟之侨为车右。

229.(2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听舆人之谋曰/称舍于墓/师迁焉/曹人凶惧/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因其凶也而攻之/

B.听舆人之/谋曰称舍于墓/师迁焉/曹人凶惧/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因其凶也而攻之/

C.听舆人之谋曰/称舍于墓/师迁焉/曹人凶惧/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因其凶也而攻之/

D.听舆人之/谋日称舍于墓/师迁焉/曹人凶惧/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因其凶也而攻之/

230.(2分)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

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B.“作三军,,的“三军,,指骑马打仗的前、中、后三军,与《论语.子罕》中“三军可夺帅也”的“三军”含义

相同。

C.《诗》,即《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浪漫主义风格诗歌总集,《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

《颂》三个部分。

D.城,文中是实指,指曹国的城墙;现在则主要是指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地方,通常也是周围地

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231.(2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国与其他诸侯想要攻打宋国,面对宋国的求助,先轸认为晋国应报答宋国的施恩,救援宋国的患

难,在诸侯中取得威望,奠定霸业。

B.赵衰推荐郤毅做元帅,认为晋国可以听取郤毂的意见,明确考察郤毂的政绩,因为郤毂喜爱礼、乐,

熟悉蕴藏道义的《诗》《书》典籍。

C.晋文公想让百姓参与作战,但子犯认为应等到百姓听从指挥,明辨是非,服从命令而不疑惑,然后

才能使用他们作战,成就霸业。

D.魏犀、颠颉不满于晋文公对僖负羁的报答,便放火烧了僖负羁的房屋,因魏摩受伤,晋文公最后免

除了对魏擘、颠颉的惩罚。

232.(5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

②公欲杀之,而爱其材。使问,且视之。

【答案】229.A

230.C

231.D

232.①楚国刚得到曹国的同盟,新近又与卫国结为婚姻,如果我们攻打曹、卫两国,楚国必定救援,那

么,齐国和宋国就可免于被攻了。

②晋文公想杀他,但又爱惜他的才能。因此派使者送东西去慰劳他,并察看他的病情。

229.句意:他听到士兵们在议论说:“把军队驻扎在他们的墓地上,挖他们的祖坟。”晋文公依计而行,把

军队迁往曹人墓地。这一来,曹国人十分恐惧,就把他们所得到的晋军尸体用棺材装好送出来。趁着曹国

人乱哄哄的时候,晋军发起进攻。

“舆人之谋''中"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作“听”的宾语,之间不断开;"曰“,表示谁要说话,引出后

面内容,其后要断开。排除BD。

“棺而出之","而''表修饰,连接前后两个词,“棺”名词活用为动词作''出"的伴随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

除C。故答案为:A。

230.C.“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浪漫主义风格诗歌总集”错误。《诗经》是现实主义风格,《离骚》是浪漫主

义风格。故答案为:Co

231.D.“因魏犀受伤,晋文公最后免除了对魏颦、颠颉的惩罚''理解有误。根据原文“杀颠颉以徇于师”,

晋文公只饶恕了魏犀,但是把颠颉杀了在军中示众。且晋文公是因爱惜魏颦的才能而免除了对他的惩罚,

并不是因为他受伤。

故答案为:D。

232.(1)“始”,刚;“昏”,通“婚”,此处指结为婚姻;“若”,如果。

(2)“爱”,爱惜;“材”,才能:“使”,派使者;“问”,慰劳。

《战国策》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史书,凡三十三卷。杂记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

宋、卫、中山诸国军政大事。时代上接春秋以后至秦统一天下约二百四十年的部分历史。主要记载了谋臣

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了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作者非一人,

大多是战国后期纵横家,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书中表现了纵横家的思想与

人生观:崇尚谋略,强调审时度势,肯定举贤任能;追求功名显达,富贵利禄。《战国策》以其辩丽横肆

的文风,雄隽华赡的文采,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运用的新水平。

《战国策》文学成就:

I.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全书对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有鲜明生动的描写,尤其

是一系列“士”的形象,更是写得栩栩如生,光彩照人。

(1)作者对其心仪已久、倾羡不已的人物不惜脱离史实,以虚构和想象进行文学性描写;

(2)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有意追求行文的奇特惊人;

(3)写人上,一方面继承了《国语》相对集中编排同一人物故事的方法,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出现了

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在一篇的文章,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例。

2.《战国策》的“文辞之胜”,在语言艺术上的空前成功,也是其文学成就的重要方面。其文章艺术风格

前人概括为“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

(1)多用譬喻,借动物、植物或人们生活中习见的其他事物为喻,循序渐进地达到辩说的目的;

(2)用大量的寓言故事、佚闻掌故来增强辩辞的说服力。

(3)《战国策》的铺张扬厉,气势充沛,与行文的夸张铺陈,大量运用对偶排比有关;

(4)叙述语言长于铺张渲染,同时有些时候叙述语言描写又相当精细。

《左传》与《战国策》说辞之辨

1.在陈说方式上,《左》以情理服人,《战》以声势夺人;

2.在陈说内容上,《左》持之有故,信而可征,《战》杜撰寓言,间杂鄙俚;

3.在陈说态度上,《左》言辞恳切,彬彬有礼,《战》强词夺理,巧言令色;

4.在辞令风格上,《左》平实典重,委婉蕴藉,《战》铺张扬厉,夸饰鄙俗。张宏生认为《左传》和《战

国策》辞令在表现形态上有文与野的不同;在层次逻辑上有密与疏的不同;在语言风格上有婉与怨的不同。

练习四

(2022高三上•宁波期末)文言文阅读

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隆于异人,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扁几倍?”

曰:“百倍。””立国家之主赢几倍?”日:“无数。”日:“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

遗世。愿往事之.”

秦子异人质于赵,处于廖城。故往说之曰:“子傻有承国之业,又有母在中。今子无母于中,外托于不

可知之国,一日僮纱,自为粪土。今子听吾计事,求归,可以有秦国。吾为子使秦,必来请子。”

乃说秦王后弟阳泉君曰:“君之罪至死,君知之乎?君之门下无不居高尊位,太子门下无贵者。君之府

藏珍珠宝玉,君之骏马盈外厩,美女充后庭。王之春秋高,一日山陵崩,太子用事,君危于累卵而不寿于

朝生。说有可以一切,而使君富贵千万岁,其宁于太山四维,必无危亡之患矣。"阳泉君避席,请闻其说。

不韦曰:“王年高矣,王后无子,子侯有承国之业,士仓又辅之。王一日中陛期,子偻立,士仓用事,王后

之门必生蓬蒿。子异人贤材也,弃在于赵,无母于内,引领西望,而愿一得归。王后诚请而立之,是子异

人无国而有国,王后无子而有子也。“阳泉君日:“然。”入说王后,王后乃请赵而归之。

赵未之遣,不韦说赵日:“子异人秦之宠子也无母于中王后欲取而子之使秦而欲屠赵不顾•子以留计是

抱空质也。若使子异人归而得立,赵厚送遣之,是不敢停停畔施,是自为德讲。秦王老矣,一日晏驾,虽

有子异人,不足以结秦。”赵乃遣之。

异人至,不韦使楚服而见。王后悦其状,高其知,日:“吾楚人也。”而自子之,乃变其名曰楚。王使

子诵,子日:“少弃捐在外,尝无师傅所教学,不习于诵。’‘王罢之,乃留止。间曰:“陛下尝知车于赵矣,

赵之豪桀得知名者不少。今大王反国,皆西面而望。大王无一介之使以存之,臣恐其皆有怨心,使边境早

闭晚开。”王以为然,奇其计。王后劝立之。王乃召相,令之曰:“寡人子莫若楚。立以为太子。

子楚立,以不韦为相,号曰文信侯,食蓝田十二县。王后为华阳太后,诸侯皆致秦邑。

(选自《战国策・秦策》)

【附参考译文】

濮阳商人吕不韦到邯郸去做买卖,见到秦国入赵为质的公子异人,回家便问父亲:“农耕获利几何?”

其父亲回答说:“十倍吧。’'他又问:“珠宝买卖赢利几倍?”答道:"一百倍吧。”他又问:“如果拥立一位

君主呢?”他父亲说:“这可无法计量了。”吕不书说:“如今即便我艰苦工作,仍然不能衣食无忧,而拥君

立国则可泽被后世。我决定去做这笔买卖。”

秦公子异人这时正在赵国为质,住在聊城这个地方,吕不韦前往拜谒说:“公子侯有继承王位的资格,

其母又在宫中。如今公子您既没有母亲在宫内照应,自身又处于祸福难测的敌国,一旦秦赵违背约定开战,

公子您的性命将难以保全。如果公子听信我,我倒有办法让您回国,且能继承王位。我先替公子到秦国

跑一趟,必定接您回国。”

于是,吕不韦前去游说秦孝文王王后华阳夫人的弟弟阳泉君说:“阁下可知?阁下罪已至死!您门下的

宾客无不位高势尊,相反太子门下无一显贵。而且阁下府中珍宝、骏马、佳丽多不可数,老实说,这可不

是什么好事。如今大王年事已高,一旦驾崩,太子执政,阁下则危如累卵,生死在旦夕之间。小人倒有条

权宜之计,可令阁下富贵万年且稳如泰山,绝无后顾之忧。‘‘阳泉君赶忙让座施礼,恭敬地表示请教。吕不

韦献策说:“大王年事已高,华阳夫人却无子嗣,有资格继承王位的子侯继位后一定重用秦臣士仓,到那时

王后的门庭必定长满蒿野草,萧条冷落。在赵国为质的公子异人才德兼备,可惜没有母亲在宫中庇护,每

每翘首西望家邦,极想回到秦国来。王后倘若能立异人为太子,这样一来,不是储君的异人也能继位为王,

他肯定会感念华阳夫人的恩德,而无子的华阳夫人也因此有了日后的依靠.“阳泉君说:“对,有道理!”

便进宫说服王后,王后便要求赵国将公子异人遣返秦国。

赵国不肯放行。吕不韦就去游说赵王:“公子异人是秦王宠爱的儿郎,只是失去了母亲照顾,而今华阳

王后想让他作儿子。大王试想,假如秦国真的要攻打赵国,也不会因为一个王子的缘故而耽误灭赵大计,

赵国不是空有人质了吗?但如果让其回国继位为王,赵国以厚礼好生相送,公子是不会忘记大王的恩义的,

这是以礼相交的作法。如今孝文王已经老迈,一旦驾崩,赵国虽仍有异人为质,也没有资历与秦相国亲近

了。”于是,赵王就将异人送回秦国。

公子异回国后,吕不韦让他身着楚服晋见原是楚国人的华阳夫人。华阳夫人对他的打扮十分高兴,认

为他很有心计,并特地亲近说:“我是楚国人。“于是把公子异人认作儿子,并替他更名为“楚秦王令异

人试诵诗书。异人推辞说:“孩儿自小生长于赵国,没有师傅教导传习,不长于背诵。”秦王也就罢了,让

他留宿宫中。一次,异人乘秦王空闲时,进言道:“陛下也曾羁留赵国,赵国豪杰之士知道陛下大名的不在

少数。如今陛下返秦为君,他们都惦念着您,可是陛下却连一个使臣未曾遣派去抚慰他们。孩儿担心他们

会心生怨恨之心。希望大王将边境城门迟开而早闭,防患于未然。”秦王觉得他说话极有道理,为他的奇谋

感到惊讶。华阳夫人乘机劝秦王立之为太子。秦王召来丞相,下诏说:“寡人的儿子数子楚最能干。”于是

立异人为太子。

公子楚做了秦王以后,任吕不韦为相,封他为文信侯,将蓝田十二县作为他的食邑。而王后称华阳太后,

诸侯们闻讯都向太后奉送了养邑。50.(2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异人/秦之宠子也/无母于中/王后欲取/而子之使秦/而欲屠赵/不顾一子而留/计是抱空质也

B.子异人/秦之宠子也/无母于中/王后欲取而子之/使秦而欲屠赵/不顾一子而留计/是抱空质也

C.子异人/秦之宠子也/无母于中/王后欲取/而子之使秦/而欲屠赵/不顾一子而留计/是抱空质也

D.子异人/秦之宠子也/无母于中/王后欲取而子之/使秦而欲屠赵/不顾一子而留/计是抱空质也

51.(2分)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质子,指古代出于政治目的派往敌方或他国去的人质,多为王子或世子等出身贵族的人。历史上著

名的质子,如燕太子丹等。

B.“倍,,字义丰富:“倍思亲,,是加倍;“十倍之地,,是倍数;,,倍德,,与,,倍约,,一样,均同“背”,可释为“违

背”“背弃

C.山陵崩,是对君王逝世避讳的一种说法,文中的“晏驾”也是同样的用法。据《礼记》记载,“崩”也

是诸侯去世的专门用法。

D.避席,指离开坐席。古人席地而坐,避席表示了对对方的尊敬。这里,除了表达对吕不韦的尊敬外,

还体现了阳泉君谦虚求教的姿态。

52.(2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不韦之所以为身为质子的异人各处奔走,乃是相中了异人的奇货可居,从他与父亲的交谈中不难

看出其商人本色。

B.吕不韦虽出身商贾,但对当时的天下局势多有关注,分析时更能条理清晰、切中要害,展现了极强

的政治洞察力和远大抱负。

C.异人之所以能在秦国成功立足,既靠吕不韦的良策,如拜见时着楚衣以博得华阳夫人的欢心,也凭

自己的智慧,善陈苦情,唤起秦王同情。

D.异人先利用秦王也曾羁留赵国的经历拉近两人的关系,又献策建议秦赵边境的城门早闭晚开,由此

得到了秦王的赞赏,一举成为太子。

53.(5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

②王后悦其状,高其知,曰:“吾楚人也。”而自子之,乃变其名曰楚。

54.(5分)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吕不韦是如何让异人成功回到秦国的。

【答案】50.B

51.C

52.D

53.①如今(我)努力耕种,(仍然)不能得到温暖的衣物、丰盛的食物;(但)假如拥立国君,(那么)

恩惠就可以留传给后人。

②王后对他的打扮十分高兴,认为他见识高超,(对他)说:“我是楚国人。''于是自己把他认作儿子,更

换他的名字为楚。

54.首先,通过剖析异人作为质子、在秦国有敌手而无助手的现状来说动异人,取得信任,使他愿意听从

安排。其次,亲赴秦国游说阳泉君,为异人争取到了秦王后华阳夫人的支持,创造归秦的契机。再次,从

利害角度积极游说赵国君主,为异人扫除障碍,确保他顺利归国。

50.句意:公子异人是秦王宠爱的儿郎,只是失去了母亲照顾,而今华阳王后想让他作儿子。大王试想,

假如秦国真的要攻打赵国,也不会因为一个王子的缘故而耽误灭赵大计,赵国这是空有人质了。“王后欲取

而子之”,“而“表顺承,连接“取''和"子",中间不断开,“子”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之"是“子''的宾语,在“之”

后断句,排除AC;“不顾一子而留计“,“计”是“留”的宾语,中间不断开,“是……也”是判断句,“是”是主

语,所以在“计”后断句,排除D。故答案为:Bo

51.C.“山陵崩,是对君王逝世避讳的一种说法,文中的‘晏驾’也是同样的用法”错误,"山陵崩”,是诸侯

帝王死亡的委婉语。“晏驾”,是古时帝王死亡的讳称,所以二者不完全相同。“据《礼记》记载,‘崩’也是

诸侯去世的专门用法”错误,“崩”,据《礼记》记载,天子死日崩。故答案为:Co

52.D.“由此得到了秦王的赞赏,一举成为太子”错误,根据原文“间曰:‘陛下尝初车于赵矣,赵之豪桀得

知名者不少。今大王反国,皆西面而望。大王无一介之使以存之,臣恐其皆有怨心,使边境早闭晚开。’

王以为然,奇其计。王后劝立之。王乃召相,令之日:‘寡人子莫若楚。立以为太子'”可知,是华阳夫人乘

机劝秦王立之为太子,秦王召来丞相,下诏之后才立异人为太子

53.①“力田”,努力耕种;“立”,拥立;“泽”,恩惠、好处;“遗世”,留传后人。②“知”,见识;“高”,

意动用法,认为……高超;"吾楚人也”,判断句,我是楚国人;“子”,认作儿子。

54.根据原文“秦子异人质于赵,处于廖城。故往说之曰:‘子篌有承国之业,又有母在中。今子无母于中,

外托于不可知之国,一日倍约,自为粪土。今子听吾计事,求归,可以有秦国。吾为子使秦,必来请子

可知,首先,通过剖析异人作为质子、在秦国有敌手而无助手的现状来说动异人,取得信任,使他愿意听

从安排。根据原文”乃说秦王后弟阳泉君曰……入说王后,王后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