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_第1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_第2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_第3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_第4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单元解读

【单元主题】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单元导读页引

用了艾青《我爱这土地》一诗中的名句,这首诗写于1938年11月,日本侵略者

侵占了祖国的大半部分国土,诗人避难于广西桂林,用饱含怒气的笔墨写下了这

首诗。

本单元以“家国之殛”为主题,编排了精读课文《示儿》《题临安邸》《已

亥杂诗》三首古诗,文言文《少年中国说》(节选),《圆明园的毁灭》和略读

课文《小岛》。这一组课文以多样的文体形式和立意角度,表达了不同历史时

期志士仁人的家国情怀,有对国运的忧思与期盼,有对腐败统治者的质问,有对

西方列强的控诉,有现代军人以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为宗旨的默默奉献,这些都体

现了统编教材选文的广度、深度有了更深层次的考虑,承继“家国”概念,表现

中国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本单元安排的习作关注学生

自我情思的表达,设置了以“二十年后的家乡”的想象类作文训练。这样编排,

有利于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思考、表达等手段,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领悟表达的基本方法,涵泳家国情怀,从而在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兼顾课

文的教育价值,把爱国情怀的培植落在实处。

【阅读训练要素】

“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这是

单元教学重点,也是单元课文的学习方法。

这一语文要素从两个角度分析,首先看“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四

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学生已经学习过“抓住关键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

情”,本单元是在四年级下册“初步”尝试基础上的深入。再看“结合资料”,

学生在中年级已经学过了查找、整理资料的基本方法,本单元要结合学习的需要

有目的地查找资料,运用资料讲究时机,使用资料要有针对性,才能更好地了解

作品的时代背景,从而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这一语文要素在《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节选)》《圆明园的毁灭》的

课后习题均有体现。《小岛》导读提示“结合资料,了解我国守岛部队的生活,

说说你对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理解”,是对这一语文要素的落实。因此,“查

找资料”这一要素要围绕“查什么”“怎么查”“如何整理”等要点进行。关于

“查什么”,《古诗三首》侧重查三位诗人当时的生活背景;《少年中国说(节

选)》主要查梁启超的生平、当时中国的历史背景;《圆明园的毁灭》则要查明

昔日的圆明园是什么样子的,被谁毁灭了,为什么被毁灭;《小岛》主要了解

我国海防战士的生活。关于“怎么查”,可以上网查,可以阅读教材中的“阅读

链接”、“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等。

聚焦这一语文要素,教师要统整教学资源,通过课后练习题、阅读链接以及

语文园地里的“交流平台”中反复出现的语文要素,引导学生学习三种查找信息

的方法,一是查找题目的背景,二是查找写作的背景,三是查找写作内容的知识

背景。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对怎么结合资料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进行了梳

理和总结。

本单元的课文充满浓烈的爱国之情,体会情感是本单元阅读的落脚点,也是

五年级的一个重要的训练点。

“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又围绕这一要素对学习重点、学习方法做了进

一步梳理。告诉我们可以借助资料了解写作背景,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蕴含的

情感;可以结合更多的资料来丰富对课文内容的认识;还可以通过朗读,把课文

中丰富的情感表现出来,教学时可将这些方法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示儿》

课后习题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少年中国说(节选)》课后习题要求“正

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连贯而有气势”;《圆明园的毁灭》课后习题要求“反

复朗读,读出情感的变化”。目标在单元的层次性很明显,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螺

旋上升的。

阅读要素训练目标分解: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了解诗句的大意,体会诗

人表达的情感。

◎领悟课文的表达特点,能结合相关资料,理解句子的含义。

◎能结合资料,了解为实现强国梦想而作出卓越贡献的人物故事,并制作手抄报。

◎能结合相关资料,体会《七子之歌》《和平宣言》与《圆明园的毁灭》表达的

情感的相似之处。

◎能总结使用资料对理解内容和体会情感的作用。

【识字写字训练要素】

1.认识“乃、熏”等3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哼”,会写“祭、乃”等30

个字,积累”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等词语。

2.能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并恰当运用。

3.了解古诗硬笔书写的两种行款,并能正确书写。

【写作训练要素】

本单元写作训练要素是“学习列提纲,分段叙述”。为此,教材编排了《二

十年后的家乡》的习作,从阅读维度的“国是千万的家”到表达维度的“家是最

小的国”,形成以“家国情怀”为价值内核的学习语言文字和运用语言文字的闭

环。这一要素对应的习作训练目标是逐步树立篇的意识,指向学生从内容、结构

和表达的整体规划习作,并关注自我情思的表达。落实这个语文要素,要从单元

课文的学习开始,渗透篇的意识,到整体谋篇布局,也是一个水到渠成的阶段性

学习过程。

“列提纲”既使得习作整体思路清晰,又确保了作文结构合理,在以后的习

作中,要不断渗透和运用这一方法策略,使其成为学生作文构思的常用方法,进

而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可借助《圆明园的毁灭》板书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提

纲;习作部分先以“二十年后的家乡”为例让学生认识提纲;接着让学生学习列

提纲的方法。

写作要素训练目标分解:

◎能根据习作要求大胆想象。

◎能列习作提纲,在习作中分段叙述,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能根据同学的建议修改习作。

【本单元教学重难点】

1.认识“乃、熏”等3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哼”,会写“祭、乃”等30

个字,积累”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默

写《示儿》。

3.结合相关资料,总结查阅资料的方法,理解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

情;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悟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4.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顿号的用法,了解古诗硬笔书写的两种行款,

并能正确书写,积累与国家兴衰有关的成语。

5.学习列提纲,分段叙述,完成《二十年后的家乡》的习作。

【学生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学习了一定的网络技术,能通过计算机查找资料,有一定查找资

料的基础,但有针对性的查找和筛选需要的材料的能力较弱,还需要训练。

本次习作,对学生来说可写的东西很多,如何将所写的内容合理安排,需要

学生学会写作前列提纲,这个方法对学生来说之前接触少,但对于用几个小标题

概括课文内容,时常接触,这种需要一个转换,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

【课时规划】

分类内容

12.古诗词三首2-3

课文13.少年中国说

14.圆明园的毁灭

15.无名岛1

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1-2

语文园地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1

9-11

课题12古诗三首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第3课时

学校授课班授课教

级师

1.认识“亥、恃、擞”3个生字,会写“亥、,寺、哀、拘”4个字。

学习目标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己亥杂诗》。

3.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

情感。

学习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己亥杂诗》。

重难点2.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

情感。

本课共安排了三首古诗,分别是《示儿》、《题临安邸》和《己亥杂

诗》,这三首诗都是爱国诗篇,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

命运的担忧,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五年级学生学过的古诗已经不少

学情分析

了,也有了一定的方法、能力,但因南宋朝代离现在久远,对当时

的情况学生都不理解。所以本课重点训练学生结合查找到的资料,

准确领会诗歌的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辅助教学课件,课前查阅资料,同步导学案

教学过程

任务一:引出诗题,介绍背景

1.引导语:我们学习了两首宋代的诗歌,感受了宋代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下面我们走进清代,看一看诗人龚自珍又对国家有着怎样的期盼,我们继续学习

《己亥杂诗》。

2.板书题目,引导思考:从古诗题目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点明了诗

歌的写作时间)

教师点拨:本诗中的己亥年是指1839年,道光十九年,农历己亥年,这一

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大的清帝国行将没落;这一年,腐朽没落的清

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一年,

力主改革时弊的48岁的诗人龚自珍,对清朝统治者已经大失所望,愤然辞官南

下,并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写成315首七言绝句,题为《己亥杂诗》。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其中的一首。

任务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前面所学方法,借助注释和搜集到的资料,自主学

习,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准节奏。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2.同桌合作,借助注释和资料了解古诗大意。

诗意:中国朝气蓬勃的局面依靠的是风雷激荡的改革,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

实在让人心痛。我劝天公重新振作精神,不拘一格,让更多的人才降临世间。

任务三:聚焦诗句,体会诗情

【设计意图:从字、词到文的理解,感受第二句“哀”既是第一句的原因,

又是第三句“劝”的基础。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人对当时的人们的“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之情,从“劝”中感受诗人对社会变革强烈而殷切的期盼之情

一、品读: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1.指名朗读,教师提问:提到“万马”你想到的是什么词?(万马奔腾、

千军万马)一一那是何等热闹、壮观的场面!而这“万马齐喑”呢?(万马都沉

寂无声)看到这个词语你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场面?

3.教师引导:社会政治毫无生气,这是一种怎样的局面呢?下面我就带大家

一起去当时的大街上看看吧!(出示图片:卖唱的歌女,大清朝的达官贵人们,

中国烟民做成的明信片,官府施粥场景……)

3.现在你能不能结合图片来说说,什么是万马齐喑?举国上下死气沉沉,人

们不敢讲话,包括哪些人?(君、官、民……)到处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沉闷气氛。

这就是一一万马齐喑。

4.用一个词说说你此刻的情绪(悲哀、愤恨……)这万千情绪同样也翻滚在

龚自珍的脑海中,他选择了最能表达他此刻情绪的一个字:“哀”。体会着读读这

句诗。

5.讨论:诗人因什么而哀?(因九州无生气而哀;因科举制度而哀;因清政

府腐败无能而哀……)你从“哀”字中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痛惜之情和

爱国之心)诗人想借风雷唤醒谁?(唤醒昏君,唤醒庸官,唤醒愚民)

6.补充资料:

龚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学家。他主张破旧立新,抵制外来

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由于屡屡揭露时弊,触动时忌,因而不断遭

到权贵的排挤和打击,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多是咏

怀和讽喻之作,抨击专制统治的同时,也惊醒了很多世人的沉梦,促使人们向真、

向善、向美、向勇。

当时的清政府腐败无能,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百姓,官吏贪污横行,

民不聊生。当时用死板、单一、陈旧的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用“四书五经”禁锢

人们的思想,人们都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举国上下一片死气沉沉。

帝国主义侵略者对中国虎视眈眈,奴役中华民族,妄图灭亡中国。诗人渴望

砸烂黑暗统治,出现一个崭新的世界。

7.再读第一、二句诗,深切体会诗人的“哀”。

二、品读: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1.指名朗读,讨论交流:“我”劝谁?(劝统治者,劝当时的官员,劝所有

的老百姓……)劝什么?

2.提问:“不拘一格”是什么意思?(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联系前面

介绍的资料,你们觉得可以如何“不拘一格”?

打破死板、陈旧的制度,选拔任用各个方面的人才,力挽狂澜。

3.补充资料.

①引导:这首诗写完不到一年,1840年,英国的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了,让本己贫弱的中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读诗句一一

(学生齐读)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②引导:这首诗写下二十年后,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英法联军

火烧圆明园,清政府陆续签订了19个不平等条约。读诗句一一(学生齐读)我

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③引导:1895年,甲午海战败了。而后百日维新败了,八国联军侵华,国

家处于危急之刻,再读诗句一一(学生齐读)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4.练习朗读:你觉得怎样才能读出诗人的“劝”?试着读一读。(指名读,

齐读)

5.引导: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表达了诗人期待着杰出人物的涌

现,期待着改革大潮、涤荡旧势力的决心和抱负,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

6.自由朗读,并尝试背诵。提示:注意读出前面的“哀”和后面的“劝二

任务四: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己亥杂诗》(其五),指名朗读。

己亥杂诗(其五)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提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表达了作者虽辞官却仍关心国家

命运,愿为国效力的爱国热情)

3.学生齐读本课三首诗,说说它们的异同。

①不同:前两首诗都是南宋诗人所写,后一首是清代诗人写的。《示儿》写

的是诗人临终遗恨,因不能看到祖国统一而悲伤;《题临安邸》写的是诗人对统

治者苟且偷安的悲愤,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己亥杂诗》写的是诗人对“万马齐

喑”的痛心疾首和对社会变革的热烈期盼。

②相同:这三首诗都表达了诗人浓浓的爱国情怀。

板书设计

已万马齐喑究可哀——政治皆曜η

格里改革

期待人才

不拘一格隆人才一般切期待」

作业设计

1.背诵并默写《己亥杂诗》。

2.完成《分层作业》相应练习。

3.积累有关于爱国的诗句。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紧扣古诗教学的特点,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激发兴趣,导入诗题

f初读古诗,读准字音f再读古诗,理解古诗大意f深读古诗,感悟诗情f拓展

延伸。走进诗林,将音、意、情有机结合在一起,同时注重课内外知识的联系,

提高学生古典文化的修养,让学生走进语文的殿堂。这篇课文的三首古诗,年代

久远,因此教学中充分补充写作背景资料,让学生更准确地了解古诗内容,也更

深入地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诗眼来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第一首诗的诗眼是

“悲”,第二首诗的诗眼是“醉”,第三首诗的诗眼是“哀”。在多种形式的反复

诵读中,真切地感受诗人内心的情感。

课题12古诗三首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第1课时

学校授课班授课教

级师

1.认识“乃”字,会写“祭、乃”2个生字。

学习目标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示儿》。

3.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

情感。

学习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示儿》。

重难点2.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

情感。

本课共安排了三首古诗,分别是《示儿》、《题临安邸》和《己亥杂

诗》,这三首诗都是爱国诗篇,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

命运的担忧,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五年级学生学过的古诗已经不少

学情分析

了,也有了一定的方法、能力,但因南宋朝代离现在久远,对当时

的情况学生都不理解。所以本课重点训练学生结合查找到的资料,

准确领会诗歌的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辅助教学课件,课前查阅资料,同步导学案

教学过程

任务一:歌曲导入,带入诗境

【设计意图:歌曲导入,并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学习古诗的情境之中。简

单介绍诗人之后,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之上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引导学生读懂古诗题目,有利于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内容,读出古诗题目中

隐含的信息。】

L播放歌曲《精忠报国》。

引导语: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想起了哪些精忠报国的仁人志士呢?(屈

原、文天祥、岳飞、林则徐、郑成功等)。老师想到了一个人,他的一生诠释了“精

忠报国”这四个字,他就是——爱国诗人陆游。今天,我们将穿越到南宋去,看

一看他在临终之际写给儿子的一首古诗,去感受爱国诗人陆游炽热的爱国之情!

2.板书诗题,引导解题。

引导:你知道“示儿”是什么意思吗?

看注释,理解古诗题意:“示儿”指给儿子看。这首诗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

的。

3.介绍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

爱国诗人。一生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一直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陆游的诗洋溢

着爱国主义精神,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诗与尤袤、

杨万里、范成大齐名,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

4.创设情境:(课件出示陆游肖像图)800多年前,一位85岁的老人僵卧病

榻,老泪纵横,他颤颤巍巍地挣扎着起来,给儿子写下了一首绝笔诗。他写的内

容会是什么呢?

任务二:初读识字,理解诗意

【设计意图:初读诗歌,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整体把握古诗内容,

为后面的“感悟诗情”这一环节作铺垫。】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出示《示儿》,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示儿

闲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指名读诗句,着重提示“祭(ji)>乃(nai)翁(Weng)”的读音。(注

意“翁”的韵母不要读成Ong)

(3)区分形近字:祭——察,乃——及。

重点指导"祭、乃'’的书写。

①祭:左上部分的横撇要舒展,右上部分的捺也要舒展,下部“示”字的两横

要适当收缩,避让上边的横撇和捺。

②乃:书写时要注意笔顺,第一笔是横折折折钩,第二笔是撇。

(4)学生自由练读,尝试标注节律和重音。

(5)反馈初读:教师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古诗,共同交流讨论为

什么要这样读。

2.结合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1)学生边自由读,边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不懂的地方作好批

注。

(2)师生共同讨论,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元:同“原”,本来。

但:只是。

九州:古代中国曾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全国。

同:统一。

王师:宋朝的军队。

北定:平定北方。

中原: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无忘:不要忘记。

乃翁:你们的父亲。

(3)指名交流古诗的大意。

预设:我本来知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都和我无关了,只是悲痛不能活着看

到国家统一。等到朝廷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家祭时一定不要忘记告诉你

们的父亲。

任务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设计意图:情由心生。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抓住诗眼"悲'’来体会诗人的思想

感情,将常人的生活经验与特定的人物进行对比,用万事之空衬托一事之悲来感

受诗人死不瞑目、心有不甘的遗憾,后句又把看到祖国统一的希望寄托于后代子

孙,至此深刻体会到诗人至死不忘收复失地、渴望统一祖国的那种强烈的爱国情

怀。】

1.品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1)引导思考:面临死亡,陆游知道一切都已成空。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

的生死观?(豁达)

(2)设问交流:陆游临死前真的了无牵挂吗?(不是)你从哪个字可以看

出来?(“元”)这个字暗示诗人还有放不下的、要嘱咐的事情。

(3)指名朗读,设问:你们从诗句中读出了陆游的什么感情?(悲)他悲

的是什么?(不见九州同)

(4)结合背景资料谈一谈:平常人临死时,会有对生命的留恋、对家人的

不舍,而陆游临死前心里最记挂的是什么?(南宋朝廷何时收复失地)他又为何

而悲?(诗人临终前放不下的是祖国统一。他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为南宋

朝廷未收复失地而悲;为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而悲;为金人对国人的蹂蹒而悲;

为朝廷当权者贪生怕死而悲……)。

课件出示:

北宋宣和六年(1124)十月,金太宗下诏侵宋。同年十二月,徽宗向南逃窜。

同月下旬,徽宗禅位给太子赵桓,是为钦宗。靖康元年(1126),金军占领开封

城;靖康二年(1127),金俘获徽宗、钦宗。三月下旬,金军先后两次将皇室直

系宗族及后、妃等四百七十多人全部押送回金,北宋灭亡。淮河以北的地区沦陷

在金人的铁蹄下,重建的宋王朝偏安江南,只剩半壁江山,所以称南宋。从国土

沦陷那天起,南宋百姓就在苦苦等待朝廷的军队能北上抗金,收复失地,解救那

些父老乡亲。可是,南宋朝廷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秦桧做宰相,

一味向金人屈膝求和。陆游写这首《示儿》的时候,九州破碎已整整84年了。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品读“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提问:尽管对朝廷当权者和军队贪生怕死、苟且偷生感到悲愤,可诗

人依然对他们寄予了怎样的希望?(王师北定中原日)

(2)启发想象:如果有“王师北定中原日”之时,那么你可能会看到怎样的

画面?

(3)教师引读:陆游嘱托儿子——(学生读)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

告乃翁。

3.讨论交流: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点拨:诗人临终前,不是跟家人告别,也不是表达对生命的留恋,而是表达

“不见九州同”的遗憾。诗人临死时还期盼着“王师北定中原日“,对儿子没有嘱咐

别的,只是嘱咐若有朝一日朝廷军队收复失地,家祭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告诉他。

诗人哪怕到了九泉之下还在等着“九州同”的消息,这是多么深切的爱国之情啊!

4.教师小结:这首诗的诗眼为“悲”,诗人为“不见九州同“而“悲”,为无法亲

眼看至胪王师北定中原日”而“悲”。正是因为对国家“爱之深”,才有这般的“悲之切”。

5.学生齐读全诗。

6.背诵全诗,默写全诗。

任务四:补充资料,感悟情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陆游一生所写的爱国诗词。以一篇带一串,以一

首带一类,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让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诗人陆游的爱国情怀。】

1.补充陆游不同时期所写的爱国诗句。

48岁,陆游立下了这样的志向:“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

图有感》

53岁,壮志难酬,写下了“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关山月》

61岁,写下了郁愤之辞:“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愤》

67岁,从军边关,他高唱:“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赤心惟报国。”“位卑未

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68岁,缠绵病榻,他写下了:“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

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

迎凉有感》

85岁,他写下了临终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2.教师引读:教师读提示语,学生接读诗句。

3.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示儿》这首诗,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

板书设计:

毕生的心事但悲不见九州同

■BII

大限的布望—王帅北定中原H

作业设计

1.背诵并默写《示儿》。

2.完成《分层作业》对应练习。

课题12古诗三首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第2课时

学校授课班授课教

级师

1.认识“熏”这个生字,会写“熏、杭”2个字。

学习目标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临安邸》。

3.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

情感。

学习L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临安邸》。

重难点2.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

情感。

本课共安排了三首古诗,分别是《示儿》、《题临安邸》和《己亥杂

诗》,这三首诗都是爱国诗篇,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

命运的担忧,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五年级学生学过的古诗已经不少

学情分析

了,也有了一定的方法、能力,但因南宋朝代离现在久远,对当时

的情况学生都不理解。所以本课重点训练学生结合查找到的资料,

准确领会诗歌的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辅助教学课件,课前查阅资料,同步导学案

教学过程

任务一:新旧联结,揭示题目

【设计意图:《示儿》和《题临安邸》都是南宋诗人所作,时代背景相同且

有先后的联系,所以引导学生在学习之时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结,有助于学生

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1.学生齐背《示儿》。

引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陆游的《示儿》,陆游临终之际仍苦苦期盼“王

师北定中原日”,他盼来了吗?朝廷的权贵们都在干什么?宋代林升的一首墙头

诗《题临安邸》作出了很好的回答。(板书诗题,学生齐读)

2.理解诗题。

引导:谁能说说古诗题目的意思?

预设:题,题写。临安,在今浙江杭州,曾为南宋都城。邸,旅店。题目的

意思是指题写在临安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这是一首题壁诗。这种题壁诗在唐宋

年间十分流行,诗人们在墙壁上留诗寄情,一些客栈还专门设置“诗板”。

3.介绍作者。

林升,生卒年不详。字云友,又名梦屏,号平山居士,南宋诗人。

任务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好节奏。

(2)指导识字和书写。

重点指导读准“熏”,“熏”上半部分横画较多,其中第二笔横最长,与下半

部分的四点底宽度相当,整个字中间只有一笔竖,不要写成“千、黑”两部分。

2.理解诗意,整体感知。

(1)同桌合作,借助注释和资料了解古诗大意。

(2)指名学生交流。

预设:无尽的青山,连绵的楼阁,望也望不到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

歇?暖洋洋的风吹得人如痴如醉,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汴州。

任务三:聚焦词句,体悟诗情

【设计意图:全诗围绕一个“醉”字,写出了南宋的权贵们沉迷歌舞、醉生

梦死的生活状态,诗人因此倍感愤慨。所以,在这个环节采用想象,引导学生用

情景模拟的方式感受画面,让他们有种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产生与诗人在情感上

的共鸣。】

1.展开想象,品读第一、二句。

(1)指名读第一句。引导:读这句诗时,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教师点拨:可以借助课文插图,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想象当时杭州的

优美景色,理解“山外青山楼外楼”。

教师引导:青山连绵,楼阁相连,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楼阁?(这些楼阁是供

权贵们用以寻欢作乐的,他们成天醉生梦死,歌舞升平)

(2)指导朗读:你觉得“几时休”应该怎么读?为什么?(读出诗人的责

问,读出百姓的愤怒。因为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表达了诗人内心

强烈的愤慨之情。)

(3)介绍写作背景: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都城汴京。公元1127年,金人俘虏了宋徽宗

和宋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此时宋徽宗第九子赵构逃至江南,

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即位,建立南宋。

南宋当权者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

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他们在杭州大肆修建楼堂馆所,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

乐。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林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愤然在墙壁上写下了这首带有拷问意味的诗。

(4)教师引读。

①教师:我们的半壁江山已失,国家还在风雨中摇摆,你们还在这里唱歌跳

舞!(学生接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②教师:我们的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你们还在这里歌舞升平!(学

生接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③教师:无辜的百姓饱受金人欺凌,北方的失地还未收复,你们还在这里醉

情歌舞!(学生接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④教师:天下百姓都期盼着朝廷军队收复失地,重新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

而你们却在这里沉迷歌舞!(学生接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2.启发理解,品读第三、四句。

(1)指名读,教师引导:你怎样理解“暖风”“游人”“醉”的意思?

明确:“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当时社会上的淫靡之风;

“游人”不是指一般游客,而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

南宋权贵。

“醉”不仅仅指陶醉、喝醉。醉酒的人终究会醒,而统治者和达官贵人们沉

浸在歌舞的靡靡之音中,花天酒地,早已醉生梦死,根本就不愿醒来。

北宋灭亡,中原沦陷,南宋的王公贵族们不是卧薪尝胆,考虑如何收复中原,

而是在这里醉生梦死,难怪诗人要满腔忧愤地问“西湖歌舞几时休”。

(2)引导交流:你仿佛又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教师小结:那些达官贵人,喝着美酒,吃着美食,睁着迷离的双眼,听着歌

女们的演唱,看着舞女们的舞蹈……他们的沉迷之态、失志之心全都表露无遗。

(3)读中悟情。

预设:“直”是简直的意思,杭州不是汴州,可南宋的权贵们忘记了耻辱,

忘记了昔日故都,忘记了江山,忘记了老百姓,你觉得诗人此时会是怎样的心情?

(痛惜、嘲讽、愤怒……)

(4)指导朗读: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讽刺的意味。(指名读)

3.诵读全诗,升华情感。

(1)教师引导:读着这首诗,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忧国忧民,强

烈的爱国情感)

(2)全班齐读这首诗。

(3)背诵全诗。

任务四:比较阅读,延伸拓展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阅读大量的爱国诗篇,充分感受爱国诗人强烈的爱

国情感,同时拓展积累,从而沉淀自身的文化内涵。】

1.对比《示儿》和《题临安邸》两首诗,你发现了什么?

相同点:作者都是南宋诗人,都抒发了爱国之情,

不同点:

目的不同:《示儿》是写给自己的儿子看的,《题临安邸》是写给当朝权贵们

看的。

角度不同:《示儿》侧重直接表达,《题临安邸》则用讽刺的手法来体现。

2.拓展阅读。

(1)读陆游的诗。

引读:汴州沦陷了,权贵们逃离了汴州,来到杭州继续寻欢作乐,而汴州的

老百姓呢?中原沦陷了几十年,人们盼了多少个日日夜夜,诗人陆游是这样写的

一一(课件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学生齐读)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读岳飞的词。

引读:面对国土的沦陷,面对百姓的悲泣,一个又一个爱国志士站出来了,

岳飞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如同黑夜中的一道闪电,光照千

秋!(课件出示岳飞的《满江红》,学生齐读)

满江红

[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

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板书设计

虚线的r山楼外楼

-荒涅化极无

K柴祟象舞几时休IR

JR大尽

愤隐

量风游人醉怒忧

淫■的

髀生梦死

精裨状态

杭州作汴州

作业设计

1.背诵《题临安邸》。

2.完成《分层作业》相应练习。

3.搜集其他爱国诗篇,读一读,积累下来。

课题13少年中国说(节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第1课时

选)元

学校授课班授课教

级师

1.会认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学习目标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难点2.能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五年级学生对于近代中国史了解并不多,理解这样一篇时代特点的

学情分析文章,有一定难度。但是文章的语言特点,特别适合孩子朗诵,学

生也容易背诵。作为一篇文言文来说,其中的句子理解并不是很难,

学生通过反复的读,大致的意思会明白,所以我注重读文贯穿整个

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辅助教学课件、导学案

教学过程

任务一:视频导入,初识作者

1.播放视频,学生看后谈感受。

2.教师引导:今天的中国美丽富饶、兴旺发达、蒸蒸日上……而一百多年前

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结合《己亥杂诗》的背景说一说)

3.引入课题:今天的中国像一个健壮的青年,正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向复兴,

走向辉煌,一百多年前,他却像个虚弱的少年,任凭列强欺凌、宰割。今天我们

将回首近代的中国,走进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板书课题)

4.学生齐读课题。教师简要介绍:说,是一种文体,可叙事,可议论,可说

明。比如《师说》《爱莲说》《少年中国说》等。本文指议论,即表示自己的观点

和见解。

5.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

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

表人物。

任务二:读文识字,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此文生僻字较多,文意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伊始,先充分让

学生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在朗读中完成识字任务。】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画不会读或不理解的词语。

2.初读情况反馈,自学生字。

(1)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xieIfnhuang

一涉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厚

suntaiyuganjiangxιng

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商商皇皇干将发则

Ifi

地履其黄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与国无疆

重点指导:“履”读向“鳞爪飞扬”中“爪”读zh&o;“干将发硼”中“干将”读师

jiang;“哉”读z&i。

(2)出示生字,指名认读后,指导书写。

①“泻、潜、试、胎”都是左右结构,要写得左窄右宽。

②“试”右边是“式”,不是

③“潜”第一个“夫”捺笔变为点。

3.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疏通阅读障碍。

4.学生自由读,做到不添字、不掉字、不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

5.全班齐读。

任务三:借助资料,疏通文意

【设计意图:理解文意是本文学习的一个难点,所以教师先引导学生结合注

释来理解词语的意思,明确文中描写事物与少年中国之间的关系,学习象征的写

法,然后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这样由易到难,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

然水到渠成。】

1.借助注释和资料大致理解文意,梳理各段的主要内容。

预设1:先写建设少年中国的责任在于中国少年。

预设2:接着写少年中国的光辉前景。

预设3:最后赞美了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

2.读中促悟,理解第1自然段,体会中国少年的责任。

(1)初梳理:默读第1自然段,说说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预设:主要讲了中国少年肩负着建设少年中国的责任。

(2)理重点:作者心中的中国是怎样的?

预设: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

相机展示译文,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所以今天的责任,不在于他人,全在我们年轻人的肩上。年轻人聪明智慧,

国家就聪明智慧;年轻人富有,国家就富有;年轻人强盛,国家就强盛;年轻人

独立,国家就独立;年轻人自由,国家就自由;年轻人进步,国家就进步;年轻

人胜过欧洲人,国家就胜过欧洲;年轻人在世界上称雄,国家就在世界上称雄。

(3)明写法:这一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样的表达有什么好处?

预设:这一段用一系列排比句,都用了“少年……则国……”的句式,层层

递进。

(4)学表达:仿照“少年……则国……”的句式,你也说一说。

(5)练朗读:指导朗读,读时应由轻到重,由短到长,一气呵成,读得声

音响亮,语调铿锵。

(6)悟情感:结合背景资料,你体会到了什么?

背景资料:

戊戌变法后,国内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帝国主义列强组成八国联军,勾结清

政府,镇压义和团运动,并借机攻陷了天津和北京等地。当时八国联军污蔑中国

是“老大帝国”“东亚病夫”,是“一盘散沙”,不能自立,只能由列强共管或瓜

分。而中国人中,有一些无知昏庸者,也跟着叫嚷“中国不亡是无天理”“任何

列强三日内就可以灭亡中国“,散布悲观情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驳斥帝

国主义的野蛮行径和卑劣阴谋,纠正国内一些人自暴自弃、甘为亡国奴的心理,

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梁启超先生适时地写下了《少年中国说》。

(7)齐背诵:背一背这一自然段,注意做到连贯而有气势。

过渡语:变法失败逃亡日本的梁启超,眼见着祖国的大好河山遭到践踏,目

睹着广大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痛心疾首,但他仍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他坚信中国少年一定能让祖国重焕光彩,迎来灿烂的前景。那么他眼中的中国会

是怎样的呢?

3.展开想象,理解第2自然段,感受中国少年的前景。

(1)自由朗读,熟读文段。

(2)分组合作,疏通文义。(看注释;联系上下文;借助相关资料)

翻译:

红日刚刚升起,道路充满霞光。黄河潜藏的水流暴发出来,势不可当,浩浩

荡荡。潜藏的巨龙从深渊中腾跃而起,它的鳞爪舞动飞扬。幼虎在山谷吼叫,各

种野兽都害怕惊慌。雄鹰展翅试飞,掀起狂风,飞沙走石。珍奇的鲜花刚开始孕

育蒋蕾,华美瑰丽,富丽堂皇。宝剑在磨刀石上磨,发出耀眼的光芒。头顶着苍

天,脚踏着黄土大地。从纵的时间上看有着千年万载的历史,从横的空间上看可

通达四面八方。前途就像大海一样宽广,未来的岁月还很长。

(3)反馈汇报,共同探讨。

①读中圈点:作者把少年中国都比作了什么?轻声读文段,一边读一边找出

文中描写了哪些事物,画上记号。

预设:红日,黄河,潜龙,乳虎,鹰隼,奇花,干将

②讨论写法:这些事物都有什么特点,它们与少年中国有什么共同点?理解

象征的写法,感受少年中国的形象。

预设L“红日初升”,刚刚升起的太阳象征着希望,表示我们少年中国的未

来也是充满希望的。

预设2:读到“河出伏流,一泻汪洋”的时候,我感觉到河水汹涌澎湃、奔

流不息的气势,让我想到了祖国的长江黄河,象征着少年中国的强大的前进力量。

预设3:“潜龙”“乳虎”给我一种蓄势待发的感觉,虽然现在看起来没有那

么强大,但一旦崛起,就会很厉害,让人震惊。

预设4:“鹰隼”也给人一种蓄势待发的感觉,“奇花”让人感觉很珍贵,我

想我们少年中国就是这样独一无二的,是像雄鹰一样强大、像奇花一样美丽的。

预设5:“干将”让人感觉很独特,说明少年中国要像宝剑一样有锋芒。

③教师小结:

象征写法:用各种美好的事物来象征美好的中国,表达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

无限期望:少年中国是最具有生命力,最具有发展前途的。

红日初升:象征少年中国的灿烂前程。

河出伏流:象征少年中国的进步不可限量。

潜龙腾渊:象征少年中国的突然崛起。

乳虎啸谷:象征少年中国的巨大声威。

鹰隼试翼:象征少年中国的冲天气势。

奇花初胎:象征着少年中国的美好未来。

干将发硼:象征着少年中国奋发有为。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象征着少年中国顶天立地。

④语言特点:这一段语言表现形式有什么特点?

预设:这一自然段是四言韵文,双句押韵,运用了比喻、对偶和排比的修辞

手法。

小结:这一段四字一句,逢双句押韵,句式整齐,朗朗上口,使人感觉意气

风发,充满了对少年中国的期盼心情,这有助于作者表达对少年中国的热烈赞颂

和无限向往。

(4)指导朗读:这一段描写,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出作者的情感?

预设:语调铿锵有力,读出气势。

①练习朗读:男女生读,分小组读,师生合作读,体会不同事物的不同样子。

②指名朗读:指名读这一自然段,其他学生评议。

③齐读文段:全班齐读,共同感受文中蕴含的活力十足,气势磅礴,前途无

量的情感。

④熟读背诵。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梁启超以及文章的创作背景;同时初读

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还学习了课文的第1、2自然段,了解到句式特点和一些

修辞手法。

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和词语。

2.背诵《少年中国说(节选)》全文。

3.完成《分层作业》对应练习。

板书设计

”阐明中国少年的*任

祖国前程美

V描绘少年中国的光WlIHI少年责任重

、曾耀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

课题13少年中国说(节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第2课时

选)元

学校授课班授课教

级师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

学习目标2.借助资料,了解在实现强国梦想中涌现出的优秀人物,并制作手

抄报。

-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

重难点

五年级学生对于近代中国史了解并不多,理解这样一篇时代特点的

学情分析文章,有一定难度。但是文章的语言特点,特别适合孩子朗诵,学

生也容易背诵。作为一篇文言文来说,其中的句子理解并不是很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