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西北高中名校联盟高二年级上册9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西北高中名校联盟高二年级上册9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西北高中名校联盟高二年级上册9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西北高中名校联盟高二年级上册9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西北高中名校联盟高二年级上册9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西北高中名校联盟高二上学期9

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龙西北高中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

语文

本试卷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

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

修正带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答题卡不要折叠。考试结束后,

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对红色文化的研究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点。但是,在革

命文化与红色文化的关系上存在一些不同看法,甚至有学者将红色文

化完全等同于革命文化,这既不利于把握革命文化在铺就红色文化的

“红色底色”中的奠基作用,也不利于拓展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因

此,需要正确认识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

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有着共同的“根",二者均以马克思主义为

指导,厚植于近现代中华民族的现实土壤,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丰厚给养,为革命事业的生长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提供了源源

不竭的原生动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

的伟大征程中,革命文化和红色文化二者根返一致、同向同行,共同

印证了宏伟瑰丽的觉史和国史。

回望历史长河,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兴起于五四运动,以五四精

神为最早的精神文化形态,并以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为创

造主体,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各个时期都有着具体的创造发展。社会主

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我国步入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其间有多少疾风骤雨、惊涛骇浪,又经历了怎样的

蜿蜒曲折,这段红色历史宛如一幅雄壮画卷,映入眼帘。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一个时代的主题,是新民主主义

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实践的主旋律;而红色不仅象征着革命、信仰,还

有着浓厚鲜明的红色政治色彩,与中国共产党紧密相连。革命文化与

红色文化在本质规定性上并非宅全一致,而是各有侧重。

“三大改造”完成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曲折

发展时期,二者的文化历史也有所不同。革命文化可以有先进和落后

之分,而红色文化则没有先进落后之分,此阶段的革命文化从“百花

齐放、百家争鸣”走向极左,而这正是对红色文化科学导向的偏离。

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即在改革开放前期,外来文化侵

袭和冲击我国主流文化,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教育不足,使得革命文化

与红色文化的地位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在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

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二者的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和提高,并且各自依托

自身丰富的文化内涵发挥着独特的文化功能。从文化历史的角度分析,

对于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二者的关系,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于前者为后

者的历史根基,后者又为前者的当代呈现。

在共同的历史大背景下,伴随马克思主义文化的自觉进程,革命

文化与红色文化同频共振,呈现同向同行、相互交织、相互关联的状

态。这种状态不仅体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等显著的社

会变革时期,还体现在改革开放以来,二者在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

态工作各方面形成的协同效应之上。

(摘编自钟帅《对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内在联系的三维审视》)

材料二: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包含民族性格与情结,为“红色”作为象征符

号并被广泛认可奠定了文化基因。在自然索开基因中,古人对太阳、

火和血液的崇拜最突出。在国家意识基因里,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代表权力、喜悦、激烈、鲜血等。从上古时代起,红色几乎一直是权

力的象征,如“炎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又被称为“赤帝"。

在民俗文化基因中,有红白喜事、贴年画、红腰带、红娘等习俗说法,

还有五色说、五行说等,民俗文化是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

和生活习惯,有着突出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红色是一种政治派别的象征符号,是一种政

治理念的象征符号。1925年,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一文中指出,革命和反革命两大势力竖起了两面大旗:一面是红色的

革命的大旗,一面是白色的反革命的大旗。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

产党提出“赤化”革命,许多革命根据地纷纷提出“赤化全国”的革

命目标,处处红旗招展。徐向前在回忆录中说,真是“赤化了的天下

这些红色符号的建构反映出当时的革命特色和目标。回顾中国共产党

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社会建设的历程,“红色”作为政治符号被广泛

用,譬如,开肆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被称为红都,南湖的红船、井冈

山的红旗、抗日的烽火、闪闪的红星以及与红色文化一脉相承的“两

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抗疫精神等。在红色精神的激励下,中国

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未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人们以穿红、唱红

、演红而感到无上荣光。

象征符号作为一种人为符号,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

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并且是可以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

维承的。政治传播的起点是政治现实的符号化,将纷繁复杂的政治现

象用符号来概括,再将符号化了的事物纳入,从而使受众形成统一的

认知与意识。在视觉艺术里,色彩是情感元素,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

来,“红色”就不再是单纯的物理性元素,而是一种具有革命、战火、

流血、牺牲、信仰等象征意蕴在内的政治情感,被纳入中华民族的价

值体系之中。“红色”渐渐在重大场合使用,并被冠以了“中国红”

的称号。

新时代,新征程,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

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就必须对“红色”这一象征符号有正确的认知,

深到把(摘握编“红自色张”改象《红征符色号文的化意之蕴“红与色内"涵探。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不是完全等同的两个概念,二者在内涵

上各有侧重,文化历史也有所不同。

B.革命文化和红色文化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都是革命事业

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力量源泉。

C.革命文化和红色文化同根同源、同向同行,这一特点始终贯

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征程中。

D.“红色”作为政治符号被广泛运用,既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

因相关,也与我们党的革命目标相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一项是()

A.“五四精神”是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最早的精神文化形态,所

以也是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的根源。

B.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关联交织,革命文化是红色文化的历史

根基,红色文化是革命文化的当代呈现。

C.革命文化和红色文化具有一致性,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和意识形态工作时要发挥其协同效应。

D.只要正确认知并深刻把握“红色”这一象征符号的意蕴与内

涵,就一定能在新征程上取得伟大胜利。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弘扬江色文化的做法的一项是

()

A.我们每个人都要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加强革

命历史、传统文化、国情社情等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力度。

B.从自身做起,尽自己的努力为国家的富强贡献力量,做一个

爱党、爱国家、爱脚下这片土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C.媒体应持续做好舆论导向,学校、机关单位定期组织学生和

国家工作人员参观革命斗争遗址,了解红色传统文化。

D.全国各地普及爱国主义教育,看革命题材电影、书籍,在全

社会形成一种热爱祖国、敬仰先烈、敬重英雄的社会风气。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如果奇迹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这是当下非常流行的

一句话,国人对中国红的喜爱由此可见一斑,“中国红”无处不在,

无时不在。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中国红”这民族认同心理的形

成原因。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

帕男

《莱根谭》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

也。天子者,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浅

显地说敬就是敬重,畏就是恐惧和害怕。有谁敢说来井冈山是为了旅

游的,至少我不敢。

在我的意念里,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到井冈山一游。此次学习,可

谓是“命",我当然不信命,可冥冥之中却在暗示自己。

“井冈山”三个字一直萦绕在我的心里,30年挥之不去。

首先读的是袁鹰的《井冈翠竹》,开篇第一句至今仍记得:“井冈

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接着又有这样的一段描写:

“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

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

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家乡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与竹子的交情可谓深远,甚

至可以说惺惺相惜,和生活的旅伴一样。

但井冈山的竹子不再是竹子,是铁骨铮铮的伟大战士,是屹立不

倒的一种精神。亦如袁鹰所写:“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到井冈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竹子。漫山遍野且密密匝匝,一眼

望不到尽头。其形高挺,接天摩日,叶叶交叠,尾尾相衍,连阳光都

难泼进来一点,小涧清流,雾气氤氯,这气场,突然令我肃然起敬。

在竹林中穿行,我居然未敢触碰一棵竹子,脑海里老装着袁鹰的那段

文字:”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

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

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

我不忍更不敢触碰他们,不忍的是怕这些竹子就是当年战士的化

身,应该让他们静静地站在那里,不染尘埃;不敢是怕惊扰了他们早

已安息的灵魂。

竹子是“节”与“洁”的象征。

谁不知道竹子亭亭玉立,婆娑有致,不畏霜雪,四季常青,而且

“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这种君子之风,不正是我们

所景仰的吗?故而郑板桥大为赞赏:“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

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此刻,我还想起了宋人苏轼的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可见竹子的

高洁备受文人青睐。

在参观完小井红军医院后,我们来到了离医院不远的烈士墓凭吊。

就在绕纪念碑行告别礼时,我看到路旁的树林里有一块伏卧在地的小

石碑,上刻有“魂归井冈红军老战士曾志”以及生卒年,不了解曾志

的人定以为这与小井红军烈士墓相邻,和巍巍青山做伴的树葬墓是乡

下某位过世的老人。

实际上她也真的把自己当成井冈山的一名普普通通的老战士,这

与乡下普通的老人何异?可曾志毕竟是大名鼎鼎名副其实的中国革

命老人。

据说有“满湘美女”之称的曾志,1911年5月2日生于湖南省宜

章县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1924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女子师范

学校,1926年8月考入湖南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同年10月加入中

国共产党。1928年4月上井冈山,先后任有四军后方总医院党支都

书记、红四军组织科干事、红四军前委工农运动委员会民运股股长、

妇女组组长等职。她参加过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后,先后任广州市委书记、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等职。

曾志是从枪林弹雨、炮火硝烟、敌特追捕、白色恐怖中走过来的

人,历经九死一生,她的意志坚如磐石。

在培训班互动课时,我又听了曾志在井冈山的孙子石金龙讲他奶

奶曾志和全家人的事情,更令我高山仰止。原来在1928年年底,曾

志产下了一名男婴,但迫于战争形势,她不得不将出生不久的孩子托

给了当时留守井冈山的王佐部队一个叫石礼保的副连长代为抚养,这

名男婴也就是石金龙的父亲石来发。丢下孩子,曾志就随着部队,告

别了井冈山。

新中国成立后,曾志多次托人到井冈山寻找孩子。直到1952年,

时任广州市委书记的曾志才终于得以母子相见。别以为儿子找到当市

委书记的母亲,就再也不用当农民了。曾志把石来发留在身边住了一

段时间后,就让他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

我在房间里,对着毛主席''重上井冈山"的牌匾,尝试朗读袁鹰

《井冈翠竹》中的一小段:“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

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

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

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顿时,我的心里豁然

明亮,此次来井冈山,不是宿命,而是必须。

记得哲学家萨特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

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

来井冈山,除了敬畏你还敢生出什么奢想?

(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文“此次学习,可谓是‘命'"与文末“不是宿命,而是必

须”的表述,前后矛盾,表现了作者对井冈山既敬且畏的纠结心理。

B.文中引用郑板桥和苏轼的诗文,凸显了竹子的“节”与“洁”,

彰显了井冈山红军战士为革命奉献牺牲的高洁品质。

C.“就让他(石来发)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

山。”这表现了曾志虽位高权重却大公无私。

D.“家乡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这表明作者认同井冈

山的竹子,但这两地的竹子给作者的感受并不一样。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引述《菜根谭》中的句子,既引出了“敬畏”一词,

起到点题的作用,又明确了“敬畏”的含义,为下文做铺垫。

B.文章写井冈山竹子,既摹其形,又现其神,从形与神等方面

表现了井冈山的竹子带给作者的心灵震撼。

C.文章以“我的行踪"为线索,具体叙述了“我”在井冈山学习

的经历,抒写了“我"对井冈山的独特的感受,形散而神不散。

D.“和巍巍青山做伴的树葬墓是乡下某位过世的老人”,此句运

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革命老人曾志魂归故里。

8.文章由井冈山的竹子转向对“曾志”的叙述,这样写有何用意?

请简要概括。

9.文章的题目“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有什么含义?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曾子芸瓜而误斩其根。曾皙怒,援大杖击之,曾子仆地,有顷乃

苏,厥然而起,进曰:“曩者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

乎?"退屏鼓琴而歌欲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其平也孔子闻之告门人日

参来勿内也曾子自以无罪使人谢孔子孔子曰:“汝闻著叟有子名曰舜?

舜之事父也,索而使之,未尝不在侧,求而杀之,未尝可得。小篷则

待,大篷则走,以逃暴怒也。今子委身以待暴怒,立体而不去,杀身

以陷父不义,不孝就是大乎?汝非天子之民耶?杀天子之民罪奚如?”

以曾子之材,又居孔氏之门,有罪不自知,处义难乎!

孔子谓子路曰:''汝何好?"子路曰:“好长剑。”孔子曰:“非此

之问也,请以汝之所能,加之以学,岂可及哉!"子路曰:“学亦有益

乎?”孔子曰:“夫人君无谏臣则失政,士无教友,则失听。狂马不

释其策,操弓不返于菜。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

顺成?毁仁恶士,且近于刑。君子不可以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

弗揉自直,斩而射之,通于犀革,又何学为乎?”孔子曰:“括而羽

之,链而砥砺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哉!”

子路问于孔子曰:“请释古之学而行由之意,可乎?"孔子曰:“不

可,昔者,东夷慕诸夏之义,有女,其夫死,为之内私婿,终身不嫁。

不嫁则不嫁矣,然非贞节之义也。苍梧之弟,娶妻而美好,请与兄易。

忠则忠矣,然非礼也。今子欲释古之学而行子之意,庸知子用非为是,

用是为非乎!不顺其初,虽欲悔之,难哉!”

(节选自《说苑•建本》)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退屏鼓琴而歌/欲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其平也/孔子闻之/告

门人曰/参来勿内也/曾子自以无罪/使人谢孔子/

B.退屏鼓琴而歌/欲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其平也/孔子闻之/

告门人曰/参来勿内也/曾子自以无罪/使人谢孔子/

C.退屏鼓琴而歌/欲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其平也/孔子闻之/

告门人曰/参来勿内也/曾子自以无罪使人/谢孔子/

D.退屏鼓琴而歌/欲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其平也/孔子闻之/告

门人曰/参来勿内也/曾子自以无罪使人/谢孔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人,指王公贵族之类的高位者,或是对父母长辈的称呼。

文中指曾子的父亲。

B.“得无疾乎”中“疾”的意思与《劝学》“声非加疾也"中“疾”

的意思不同。

C.”今子委身以待暴怒”中“委”的意思与《庖丁解牛》中“如

土委地"的意思相同。

D.东夷,古时中原对东方各部落的统称。夷,后来泛指华夏族

以外的少数民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皙脾气暴躁,仅因儿子锄草时不慎斩断了瓜苗的根,便拿

起大棍击打儿子,致使儿子倒地,不省人事。

B.孔子对曾参被父亲用大棍打却不知道躲闪的行为进行了批评,

认为曾参的做法会使他的父亲陷入不义。

C.孔子认为子路很有才能,如果再进一步学习,将不会有人能

超过子路,但喜欢长剑并不能帮助他提高才能。

D.孔子认为东夷女子在其丈夫死了之后,虽然没有再次出嫁,

但纳私婿的做法也不符合贞节的本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舜之事父也,索而使之,未尝不在侧,求而杀之,未尝可

得。

(2)今子欲释古之学而行子之意,庸知子用非为是,用是为非

乎!

14.孔子劝子路学习的理由有哪些?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红白牡丹

吴融①

不必繁弦不必歌,静中相对更情多。

般鲜一半霞分绮,洁澈旁边月飓波。

看久愿成庄叟梦,惜留须倩鲁阳戈②。

重来应共今来别,风堕香残衬绿莎。

【注】①吴融(850—903):晚唐诗人,字子华,越州山阴(今

浙江绍兴)人,目睹唐朝衰亡,一生仕途不顺。②鲁阳戈:《淮南子》

载,鲁阳公跟韩国军队作战,酣战至日幕,为了趁日间消灭敌人,他

挥戈使太阳倒退了三舍(舍,星次。相传有二十八宿,一宿为一舍),

又恢复了光明。后多指力挽危局的手段或力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先写繁华弦弹与歌舞景象,以动衬静,来表明自己宁愿

在安静的环境中与牡丹互相厮守,表现出自己对牡丹的用情之真、情

谊之深。

B.颔联上句写红牡丹,直接用“殷鲜”突出其娇艳欲滴的特点,

又运用比喻,用美丽的红霞写出怒放的红牡丹令人惊艳的情态之美。

C.颔联下句写白牡丹,想象月下一幅澄澈明净的景象,水中倒

映着明月,在风的吹动下,水面泛着清波,以此来描绘白牡丹的素洁

淡雅和极具美感的花形。

D.尾联写只怕下次重来之时,和这次所见的景象就大不相同了,

风吹牡丹,香消花落,只能见到凋零在地、衬着绿草的残花了,表达

了诗人的伤感之情。

16.这首诗颈联的上、下句都运用了典故,有何用意?请简要概

括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

子所说的“,"自勉。

(2)《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强调为人处世应宽以待人、能够换

位思考的句子是",

(3)《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______”,修身

的前提条件是“"o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①)的,是中华

民族(②)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年轻一代要自觉继承并发

扬光大,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

丰碑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我们广大青年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

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指明了奋进的方向。

上世纪60年代,为了林县人民解决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

靠党和政府的支持下,自发组成的10万人的修渠大军。没有任何现

代机械设备,用近10年时间,硬是靠双手,一锤、一钎、一铲,削

平1250个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在太行山腰上

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造天河”。今天,人们置身于红旗渠俯瞰

一渠清水穿山越岭奔向田野,依然能够感到无比震撼。当年“劈开太

行山,高举红旗永向前"的号子声犹在耳边,300名青年突击队在坚

硬的岩壁上穿山凿洞的场景犹在眼前。

正是一个个这样(③)、艰苦奋斗的故事,铺就了我们通往复兴

的宽广大路;正是有一代代青年的顽强拼搏,奠基了今天的中国模样。

也正因此,今天我们青年一代才有了较好的物质条件和教育资源,有

了与父辈不一样的视野,能够更加自信从容地与世界同代人比肩而行。

18.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数字,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H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耳机一戴,谁也不爱”。周围的世界有时太嘈杂了,但想安静

一下不被找也很容易,①。可是最近,契女士发现,自从经常数

上耳机听着欲入睡以来,

耳朵里开始有了“嗡嗡嗡”的耳鸣声。去医院一看,居然是过度

使用耳机造成的突发性耳聋。那么,使用耳机②?医学研究告诉

我们,这个度包括时间和音量两方面,即音量不宜超过最大音量的

60%,时间要限制在60分钟以内。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可能威胁耳

朵的健康。比如诱发耳部炎症,导致耳朵疼痛、耳屎变多等。有人觉

得这都是小事,忍忍就过去了。但事实上,③,还可能逐渐升级。

对耳朵来说,过大的声音就是噪音,噪音会对耳道产生压力,压

力又会撞击鼓膜听骨链传到内耳,震荡前庭淋巴液,这一系列连锁反

应下来,会出现晕车一样的头晕症状。声音过大还会损坏耳蜗中的听

觉毛细胞,导致耳鸣。如果长时间暴露在过大的声音中,听觉毛细胞

会失去敏感性,无法完全接收声音的信号,导致暂时或永久性听力下

降。

21.下列句子中的“谁”和“耳机一戴,谁也不爱"中的“谁”,

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怅察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生活中谁都需要表达和交流。

C.我本来是跟他开玩笑的,谁知道他竟然生气了。

D.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勤”和“俭”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物

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人对“勤”“俭”产生新的看法。如某班学

生小亮认为,人工智能时代即将来临,社会不应再提倡“勤”,而应

提倡“智二他还认为,当今社会物质如此丰富,吃、穿、用再像过

去一样节俭,就是容啬小气的表现了。

作为新时代青年,针对小亮对“勤”“俭”的认识,请结合自己

的思考和认识,写一篇作文。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龙西北高中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

语文答案解析

本试卷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

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

修正带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答题卡不要折叠。考试结束后,

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对红色文化的研究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点。但是,在革

命文化与红色文化的关系上存在一些不同看法,甚至有学者将红色文

化完全等同于革命文化,这既不利于把握革命文化在铺就红色文化的

“红色底色”中的奠基作用,也不利于拓展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因

此,需要正确认识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

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有着共同的“根",二者均以马克思主义为

指导,厚植于近现代中华民族的现实土壤,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丰厚给养,为革命事业的生长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提供了源源

不竭的原生动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

的伟大征程中,革命文化和红色文化二者根返一致、同向同行,共同

印证了宏伟瑰丽的觉史和国史。

回望历史长河,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兴起于五四运动,以五四精

神为最早的精神文化形态,并以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为创

造主体,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各个时期都有着具体的创造发展。社会主

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我国步入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其间有多少疾风骤雨、惊涛骇浪,又经历了怎样的

蜿蜒曲折,这段红色历史宛如一幅雄壮画卷,映入眼帘。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一个时代的主题,是新民主主义

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实践的主旋律;而红色不仅象征着革命、信仰,还

有着浓厚鲜明的红色政治色彩,与中国共产党紧密相连。革命文化与

红色文化在本质规定性上并非宅全一致,而是各有侧重。

在“三大改造"完成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曲折

发展时期,二者的文化历史也有所不同。革命文化可以有先进和落后

之分,而红色文化则没有先进落后之分,此阶段的革命文化从“百花

齐放、百家争鸣”走向极左,而这正是对红色文化科学导向的偏离。

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即在改革开放前期,外来文化侵

袭和冲击我国主流文化,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教育不足,使得革命文化

与红色文化的地位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在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

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二者的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和提高,并且各自依托

自身丰富的文化内涵发挥着独特的文化功能。从文化历史的角度分析,

对于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二者的关系,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于前者为后

者的历史根基,后者又为前者的当代呈现。

在共同的历史大背景下,伴随马克思主义文化的自觉进程,革命

文化与红色文化同频共振,呈现同向同行、相互交织、相互关联的状

态。这种状态不仅体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等显著的社

会变革时期,还体现在改革开放以来,二者在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

态工作各方面形成的协同效应之上。

(摘编自钟帅《对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内在联系的三维审视》)

材料二:

号并被中广国泛古认代可传奠统定文了化文包化含基民因族。性在格自与然情索结开,为基因“红中色,古”作人为对象太征阳符、

火和血液的崇拜最突出。在国家意识基因里,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代表权力、喜悦、激烈、鲜血等。从上古时代起,红色几乎一直是权

力的象征,如“炎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又被称为“赤帝"。

在民俗文化基因中,有红白喜事、贴年画、红腰带、红娘等习俗说法,

还有五色说、五行说等,民俗文化是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

和生活习惯,有着突出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红色是一种政治派别的象征符号,是一种政

治理念的象征符号。1925年,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一文中指出,革命和反革命两大势力竖起了两面大旗:一面是红色的

革命的大旗,一面是白色的反革命的大旗。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

产党提出“赤化”革命,许多革命根据地纷纷提出“赤化全国”的革

命目标,处处红旗招展。徐向前在回忆录中说,真是“赤化了的天下”。

这些红色符号的建构反映出当时的革命特色和目标。回顾中国共产党

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社会建设的历程,“红色”作为政治符号被广泛运

用,譬如,开肆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被称为红都,南湖的红船、井冈

山的红旗、抗日的烽火、闪闪的红星以及与红色文化一脉相承的“两

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抗疫精神等。在红色精神的激励下,中国

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未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人们以穿红、唱红、

演红而感到无上荣光。

象征符号作为一种人为符号,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

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并且是可以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

维承的。政治传播的起点是政治现实的符号化,将纷繁复杂的政治现

象用符号来概括,再将符号化了的事物纳入,从而使受众形成统一的

认知与意识。在视觉艺术里,色彩是情感元素,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

来,“红色”就不再是单纯的物理性元素,而是一种具有革命、战火、

流血、牺牲、信仰等象征意蕴在内的政治情感,被纳入中华民族的价

值体系之中。“红色”渐渐在重大场合使用,并被冠以了“中国红”

的称号。

新时代,新征程,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

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就必须对“红色”这一象征符号有正确的认知,

深到把握“红色”象征符号的意蕴与内涵。

(摘编自张改《红色文化之“红色"探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不是完全等同的两个概念,二者在内涵

上各有侧重,文化历史也有所不同。

B.革命文化和红色文化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都是革命事业

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力量源泉。

C.革命文化和红色文化同根同源、同向同行,这一特点始终贯

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征程中。

D.“红色”作为政治符号被广泛运用,既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

因相关,也与我们党的革命目标相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五四精神”是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最早的精神文化形态,所

以也是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的根源。

B.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关联交织,革命文化是红色文化的历史

根基,红色文化是革命文化的当代呈现。

C.革命文化和红色文化具有一致性,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和意识形态工作时要发挥其协同效应。

D.只要正确认知并深刻把握“红色”这一象征符号的意蕴与内

涵,就一定能在新征程上取得伟大胜利。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弘扬江色文化的做法的一项是

()

A.我们每个人都要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加强革

命历史、传统文化、国情社情等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力度。

B.从自身做起,尽自己的努力为国家的富强贡献力量,做一个

爱党、爱国家、爱脚下这片土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C.媒体应持续做好舆论导向,学校、机关单位定期组织学生和

国家工作人员参观革命斗争遗址,了解红色传统文化。

D.全国各地普及爱国主义教育,看革命题材电影、书籍,在全

社会形成一种热爱祖国、敬仰先烈、敬重英雄社会风气。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论证结构。

5.“如果奇迹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这是当下非常流行的

一句话,国人对中国红的喜爱由此可见一斑,“中国红”无处不在,

无时不在。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中国红”这民族认同心理的形

成原因。

【答案】1.C2.C3.B

4.总体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文章开头部分先破后立,提出

“需要正确认识革命文化和红色文化”的观点;然后分别从红色文化

与革命文化联系与不同两个方面加以论述;最后总结将红色文化与革

命文化置于共同的历史大背景下呈现出来的特点。

5.①红色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基因;受红色文化的激励,中

国人民经历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

历程,对红色产生了深刻认同;②红色被纳入到中华民族的价值体系

中,并被广泛宣传与弘扬,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红色的认同感。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文中信息的能力。

C.“始终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征程中"错误,曲

解文意,于文无据,由原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

建设、改革的伟大征程中,革命文化和红色文化二者根源一致、同向

同行,共同印证了宏伟瑰丽的党史和国史”可知,它们“共同印证

了宏伟瑰丽的党史和国史","始终贯穿”文中并没有提到。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观点态度的能力。

A.“是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的根源"错误,曲解文意,原文“革

命文化与红色文化有着共同的‘根',二者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厚植于近现代中华民族的现实土壤,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

给养”“五四精神为最早的精神文化形态,并以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

中国共产党为创造主体……"可知,五四精神并非根源,而是马克思

主义为指导的以近现代中华民族的现实为根基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

文化。

B."革命文化是红色文化的历史根基,红色文化是革命文化的当

代呈现"错误,曲解文意,由原文“从文化历史的角度分析,对于革

命文化与红色文化二者的关系,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于前者为后者的历

史根基,后者又为前者的当代呈现"可知,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于革命

文化是红色文化的历史根基,红色文化是革命文化的当代呈现。

D.“只要……就……”错误,表述绝对,由原文“新时代,新征

程,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就必须对‘红色'这一象征符号有正确的认知,深刻把握‘红色'象

征符号的意蕴与内涵“可知,选项中的“只要……就……"表述绝对。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观点态度和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A.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力度”,体现了“弘扬红色文化"。

B.”从自身做起,尽自己的努力”,强调个人正确的做法,但没

有具体体现“弘扬红色文化"。

C.“学校、机关单位组织学生和国家工作人员参观革命斗争遗址,

了解红色传统的经历”,体现了“弘扬红色文化"。

D.“普及爱国主义教育,看革命题材电影、书籍”,体现了“弘

扬红色文化"。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论证结构的能力。

文本总体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文章开头写到“在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的关系上存在一些不同看

法,甚至有学者将红色文化完全等同于革命文化”错误认知,作者因

此提出“需要正确认识革命文化和红色文化"的观点。

第二段“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有着共同的‘根'”“革命文化和红

色文化二者根源一致、同向同行";第三段"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兴

起于五四运动”写出了红色文化与革命文化的联系;第四段"而红色

不仅象征着革命、信仰,还有着浓厚鲜明的红色政治色彩"“革命文

化与红色文化在本质规定性上并非完全一致,而是各有侧重”;第五

段“革命文化可以有先进和落后之分,而红色文化则没有先进落后之

分"写出了红色文化与革命文化的不同。

最后一段“在共同的历史大背景下,伴随马克思主义文化的自觉

进程,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同频共振,呈现同向同行、相互交织、相

互关联的状态”总结将红色文化与革命文化置于共同的历史大背景下

呈现出来的特点。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红色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基因,由原文“古人对太阳、火和

血液的崇拜最突出;在国家意识基因里,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

权力、喜悦、激烈、鲜血等。从上古时代起,红色几乎一直是权力的

象征"“在民俗文化基因中,有红白喜事、贴年画、红腰带、红娘等

习俗说法”可以看出红色作为象征符号并被广泛认可。

②“许多革命根据地……处处红旗招展””组建的第一支军队被

命名为红军,开辟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被称之为红都,还有南湖的红

船、井冈山的红旗、抗日的烽火、闪闪的红星以及与红色文化一脉相

承的‘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抗疫精神等。”“在红色精神的激

励下,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人们以

穿红、唱红、演红而感到无上荣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宣传红色

精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经历了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

历程,由此对红色产生了深刻认同。

③“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红色'就不再是单纯的物理性元

素,而是一种具有革命、战火、流血、牺牲、信仰等象征意蕴在内的

政治情感,被纳入到中华民族的价值体系之中"“'红色’渐渐在重大

场合使用,并被冠以了‘中国红'的称号",红色被纳入到中华民族

的价值体系中,并被广泛宣传与弘扬,人民由对党的认同,延伸到对

红色的认同,对红色被纳入到中华民族的价值体系的认同,进一步增

强了人们对红色的认同感。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

帕男

《莱根谭》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

也。天子者,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浅

显地说敬就是敬重,畏就是恐惧和害怕。有谁敢说来井冈山是为了旅

游的,至少我不敢。

在我的意念里,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到井冈山一游。此次学习,可

谓是“命",我当然不信命,可冥冥之中却在暗示自己。

“井冈山”三个字一直萦绕在我的心里,30年挥之不去。

首先读的是袁鹰的《井冈翠竹》,开篇第一句至今仍记得:“井冈

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接着又有这样的一段描写:

“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

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

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家乡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与竹子的交情可谓深远,甚

至可以说惺惺相惜,和生活的旅伴一样。

但井冈山的竹子不再是竹子,是铁骨铮铮的伟大战士,是屹立不

倒的一种精神。亦如袁鹰所写:“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到井冈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竹子。漫山遍野且密密匝匝,一眼

望不到尽头。其形高挺,接天摩日,叶叶交叠,尾尾相衍,连阳光都

难泼进来一点,小涧清流,雾气氤氯,这气场,突然令我肃然起敬。

在竹林中穿行,我居然未敢触碰一棵竹子,脑海里老装着袁鹰的那段

文字:”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

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

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J

我不忍更不敢触碰他们,不忍的是怕这些竹子就是当年战士的化

身,应该让他们静静地站在那里,不染尘埃;不敢是怕惊扰了他们早

已安息的灵魂。

竹子是“节”与“洁”的象征。

谁不知道竹子亭亭玉立,婆娑有致,不畏霜雪,四季常青,而且

“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这种君子之风,不正是我们

所景仰的吗?故而郑板桥大为赞赏:“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

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此刻,我还想起了宋人苏轼的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可见竹子的

高洁备受文人青睐。

在参观完小井红军医院后,我们来到了离医院不远的烈士墓凭吊。

就在绕纪念碑行告别礼时,我看到路旁的树林里有一块伏卧在地的小

石碑,上刻有“魂归井冈红军老战士曾志”以及生卒年,不了解曾志

的人定以为这与小井红军烈士墓相邻,和巍巍青山做伴的树葬墓是乡

下某位过世的老人。

实际上她也真的把自己当成井冈山的一名普普通通的老战士,这

与乡下普通的老人何异?可曾志毕竟是大名鼎鼎名副其实的中国革

命老人。

据说有“满湘美女”之称的曾志,1911年5月2日生于湖南省宜

章县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1924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女子师范

学校,1926年8月考入湖南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同年10月加入中

国共产党。1928年4月上井冈山,先后任有四军后方总医院党支都

书记、红四军组织科干事、红四军前委工农运动委员会民运股股长、

妇女组组长等职。她参加过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后,先后任广州市委书记、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等职。

曾志是从枪林弹雨、炮火硝烟、敌特追捕、白色恐怖中走过来的

人,历经九死一生,她的意志坚如磐石。

在培训班互动课时,我又听了曾志在井冈山的孙子石金龙讲他奶

奶曾志和全家人的事情,更令我高山仰止。原来在1928年年底,曾

志产下了一名男婴,但迫于战争形势,她不得不将出生不久的孩子托

给了当时留守井冈山的王佐部队一个叫石礼保的副连长代为抚养,这

名男婴也就是石金龙的父亲石来发。丢下孩子,曾志就随着部队,告

别了井冈山。

新中国成立后,曾志多次托人到井冈山寻找孩子。直到1952年,

时任广州市委书记的曾志才终于得以母子相见。别以为儿子找到当市

委书记的母亲,就再也不用当农民了。曾志把石来发留在身边住了一

段时间后,就让他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

我在房间里,对着毛主席“重上井冈山"的牌匾,尝试朗读袁鹰

《井冈翠竹》中的一小段:“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

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

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

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顿时,我的心里豁然

明亮,此次来井冈山,不是宿命,而是必须。

记得哲学家萨特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

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

来井冈山,除了敬畏你还敢生出什么奢想?

(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文''此次学习,可谓是‘命'"与文末“不是宿命,而是必

须”的表述,前后矛盾,表现了作者对井冈山既敬且畏的纠结心理。

B.文中引用郑板桥和苏轼的诗文,凸显了竹子的“节”与“洁”,

彰显了井冈山红军战士为革命奉献牺牲的高洁品质。

C.“就让他(石来发)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

山。”这表现了曾志虽位高权重却大公无私。

D.“家乡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这表明作者认同井冈

山的竹子,但这两地的竹子给作者的感受并不一样。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引述《菜根谭》中的句子,既引出了“敬畏"一词,

起到点题的作用,又明确了“敬畏”的含义,为下文做铺垫。

B.文章写井冈山的竹子,既摹其形,又现其神,从形与神等方

面表现了井冈山的竹子带给作者的心灵震撼。

C.文章以“我的行踪”为线索,具体叙述了“我”在井冈山学习

的经历,抒写了“我"对井冈山的独特的感受,形散而神不散。

D.“和巍巍青山做伴的树葬墓是乡下某位过世的老人”,此句运

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革命老人曾志魂归故里。

8.文章由井冈山的竹子转向对“曾志”的叙述,这样写有何用意?

请简要概括。

9.文章的题目“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有什么含义?

【答案】6.A7.C

8.①曾志是中国革命老人,是井冈山普普通通的老战士,作者

写她使情感有了依托,让文章更加真实有感染力;②曾志身上集中体

现了井冈山竹子的坚韧和高洁,由竹及人,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深化

了革命主题。

9.①井冈山是中国革命圣地,在“我"眼中井冈山已不是单纯的

一处自然风景,而是一处信仰高地,一方革命者的精神家园;②从这

里出发的及最终埋葬在这里的革命者具有意志坚定、不畏牺牲的精神,

他们的高贵品质令世人敬畏;③作者的井冈之行,是一次朝圣,也是

一次精神洗礼,30年的愿望,得以实现,所以心安。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A.“前后矛盾”“表现了作者对井冈山既敬且畏的纠结心理"错。

前文中的“命”是说自己没有打算到井冈山,结果却因为学习来了井

冈山,命中注定与井冈山有缘;而文末说''不是宿命,而是必须",

是因为作者在这次井冈山之行中产生了很多感悟,井冈山对其人生有

很多启迪。所以二者并不矛盾,也没有纠结心理。

故选Ao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D.“魂归故里”错,革命老人曾志是“魂归井冈山"。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某个情节、语段作用的能力。

首先看曾志与井冈山的竹子之间的关联。作者说“井冈山的竹子

不再是竹子,是铁骨铮铮的伟大战士,是屹立不倒的一种精神”“这

些竹子就是当年红军战士的化身";而曾志正是千万红军战士中的一

员,“实际上她也真的把自己当成井冈山的一名普普通通的老战士,

这与乡下普通的老人何异?可曾志毕竟是大名鼎鼎名副其实的中国

革命老人”,她的身上体现出了井冈山竹子的精神,由竹及人,丰富

了文章的内涵,深化了革命主题。

再看效果,曾志属于具体体现竹子精神的人物,作者写她使情感

有了依托,让文章更加真实,富有感染力。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理解标题的含义可从表面意义与深层意义等角度进行思考。

题目中的关键词是“敬畏”和“心安先找"敬畏”的原因。在

作者眼里,“井冈山的竹子不再是竹子,是铁骨铮铮的伟大战士,是

屹立不倒的种精神“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竹子是‘节'

与洁'的象征”,由此可见,井冈山是中国革命圣地,在“我”时中共

网山已不是单纯的处自然风景,而是处信仰高地,方革命者的精神家

园。

除这些竹子之外,井冈山最令人敬提的应当是以曾志为代表的革

命战士。“曾志是从枪林弹雨、炮火硝烟、敌特追捕、白色恐怖中走

过来的人,历经九死一生,她的意志坚如磐石”“1928年年底,曾志

产下了一名男婴,但迫于战争形势,她不得不将出生不久的孩子托给

了当时留守井冈山的王佐部队一个叫石礼保的副连长代为抚养”“曾

志把石来发留在身边住了一段时间后,就让他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

直到老死井冈山”,可见这些革命者具有多么崇高的品质和自我牺牲

的精神,这是令作者敬畏的又一个原因。

再分析“心安”的原因。开头作者说“但'井冈山’三个字一直

萦绕在我的心里,30年挥之不去”,通过这次到井冈山学习,作者见

到了魂牵梦绕的井冈山,看到了心心念念的“将冈山翠竹",见到了

曾志的墓碑,了解了她的事迹,“来井冈山,除了敬畏你还敢生什么

奢望工作者的井冈山一行,是一次朝圣,也是一次精神洗礼,30年

的愿望,得以实现,所以心安。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曾子芸瓜而误斩其根。曾皙怒,援大杖击之,曾子仆地,有顷乃

苏,厥然而起,进曰:“曩者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

乎?"退屏鼓琴而歌欲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其平也孔子闻之告门人曰

参来勿内也曾子自以无罪使人谢孔子孔子曰:“汝闻著叟有子名曰舜?

舜之事父也,索而使之,未尝不在侧,求而杀之,未尝可得。小篷则

待,大篷则走,以逃暴怒也。今子委身以待暴怒,立体而不去,杀身

以陷父不义,不孝就是大乎?汝非天子之民耶?杀天子之民罪奚如?”

以曾子之材,又居孔氏之门,有罪不自知,处义难乎!

孔子谓子路曰:''汝何好?"子路曰:“好长剑。”孔子曰:“非此

之问也,请以汝之所能,加之以学,岂可及哉!"子路曰:“学亦有益

乎?”孔子曰:“夫人君无谏臣则失政,士无教友,则失听。狂马不

释其策,操弓不返于菜。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

顺成?毁仁恶士,且近于刑。君子不可以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

弗揉自直,斩而射之,通于犀革,又何学为乎?”孔子曰:“括而羽

之,链而砥砺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哉!”

子路问于孔子曰:“请释古之学而行由之意,可乎?"孔子曰:“不

可,昔者,东夷慕诸夏之义,有女,其夫死,为之内私婿,终身不嫁。

不嫁则不嫁矣,然非贞节之义也。苍梧之弟,娶妻而美好,请与兄易。

忠则忠矣,然非礼也。今子欲释古之学而行子之意,庸知子用非为是,

用是为非乎!不顺其初,虽欲悔之,难哉!”

(节选自《说苑•建本》)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退屏鼓琴而歌/欲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其平也/孔子闻之/告

门人曰/参来勿内也/曾子自以无罪/使人谢孔子/

B.退屏鼓琴而歌/欲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其平也/孔子闻之/

告门人曰/参来勿内也/曾子自以无罪/使人谢孔子/

C.退屏鼓琴而歌/欲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其平也/孔子闻之/

告门人曰/参来勿内也/曾子自以无罪使人/谢孔子/

D,退屏鼓琴而歌/欲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其平也/孔子闻之/告

门人曰/参来勿内也/曾子自以无罪使人/谢孔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人,指王公贵族之类的高位者,或是对父母长辈的称呼。

文中指曾子的父亲。

B.“得无疾乎”中“疾”的意思与《劝学》“声非加疾也"中“疾”

的意思不同。

C.”今子委身以待暴怒”中“委”的意思与《庖丁解牛》中“如

土委地"的意思相同。

D.东夷,古时中原对东方各部落的统称。夷,后来泛指华夏族

以外的少数民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皙脾气暴躁,仅因儿子锄草时不慎斩断了瓜苗的根,便拿

起大棍击打儿子,致使儿子倒地,不省人事。

B.孔子对曾参被父亲用大棍打却不知道躲闪的行为进行了批评,

认为曾参的做法会使他的父亲陷入不义。

C.孔子认为子路很有才能,如果再进一步学习,将不会有人能

超过子路,但喜欢长剑并不能帮助他提高才能。

D.孔子认为东夷女子在其丈夫死了之后,虽然没有再次出嫁,

但纳私婿的做法也不符合贞节的本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舜之事父也,索而使之,未尝不在侧,求而杀之,未尝可

得。

(2)今子欲释古之学而行子之意,庸知子用非为是,用是为非

乎!

14.孔子劝子路学习的理由有哪些?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0.A11.C12.C

13.(1)舜侍奉父亲时,凡是父亲想找他来使唤的时候,从来

没有不在身边的,但是父亲想找他来杀掉时,从来没有找到过。

(2)现在你想要放弃古代的学问而随自己的心意行动,谁知你

是把错误的当成正确的,还是把正确的当成错误的呢?

14.①以国君缺少谏臣、读书人缺少益友的危害和狂奔的马离不

开马鞭,弓弩离不开校正器来说明人接受规劝就会圣明的道理;②指

出学习并注重请教便会获得成功,不学习不读书将会濒临刑罚的边缘

来证明学习的重要性;③即使天资很好,也要通过学习才会变得更加

优秀。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于是)退到屏风后面边弹琴边唱歌,想让父亲听见他的

歌声,让父亲知道他身体平安无恙。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告诉门下弟

子说:”曾参来了,不要让他进来。”曾参自认为没有犯错,便托人向

孔子谢罪。

“其歌声”是“听”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

“自以"宾语是“无罪”,应在“罪”后断句,排除D。

故选Ao

【H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一词多义,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

能力。

B.“得无疾乎”中“疾”的意思是受伤,“声非加疾也”中“疾”

的意思是劲疾。句意:有没有受伤?/声音并没有加大。

C.“今子委身以待暴怒”中“委”的意思是舍弃,“如土委地”中

“委”的意思是散落。句意:如今你却舍弃自己的身体给父亲等待他

的暴怒/就像泥土一样散落在地上。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但喜欢长剑并不能帮助他提高才能”错,孔子并没有对子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