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广东省江门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广东省江门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广东省江门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广东省江门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广东省江门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法国作家雨果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但这只适用欧洲,对中国并不贴切。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要材料,很少使用石材。木材在耐久性上远逊于石材,使中西建筑给人留下的印象迥异。从古希腊神庙到巴洛克教堂,以石构为主的欧洲建筑遗产蔚为壮观。相比之下,以木构为主的中国建筑遗产似乎乏善可陈。19世纪以来,不少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只存在于文献上,这种偏颇的看法曾得到很多本土学者的呼应。中国石结构建筑的低调表现,令很多学者困惑。为什么直到明清,在加工条件完备、也不无需求的情况下,石材在中国始终未能登堂入室?梁思成曾给出一个大致不错的推论:“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其实,我们并不缺石材,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到处都蕴藏着适合建筑的优良石材。同时,在中国古代,适用的木材并非随处都易取得。“蜀山兀,阿房出”,阿房宫的木材就是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的。可见,古代建筑营造并非严格遵循“就地取材”的经济原则。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建筑材料的长途运输是很不经济的:只有当木材的使用意义超越物质层面,进而成为一种执着的文化选择乃至建筑观念中的要素时,人们才会如此不惜人力物力地寻找木材盖房子。这种选择与华夏民族古老的价值观息息相关,中国自古以来宗教观念淡薄,从未出现过神权凌驾一切的时代。我们祖先有关建筑的基本思考,是从“人本”出发的。建筑既然服务于人,其理性和适度的使用就十分重要。从材料性质上看,木材比石材更容易加工,用木造屋效率更高,耗时更少。古代那些试图采用石头造屋的人物,也往往遭到强烈的批评。《礼记》记载:“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可见对于务实的中国人来说,费力建造石头建筑是奢侈的表现,无法被崇尚节俭的主流价值观所接受。而在西方古代,建筑服务于“神”,应当与神一样永恒,木材不耐久的特性无法满足西方人对建筑永恒纪念性的追求,坚固而不易腐蚀的石材才能得到他们的青睐。中国传统哲学从未认真看待过永恒这一命题,儒、释、道学说大体上都认为“万物无常”,真正永恒的只有变化。这种常变和循环的观念,使得木材不耐久的特性,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算问题。人是建筑服务的主体,每一代人对建筑物都有不同的需要,建筑也应该新陈代谢,没有必要永久保存经久不变。建筑物破旧了后代会修缮,倒塌了会重建,这是一个不断循环、推陈出新的自然过程。我们实在不必去考虑过于久远的未来,能更好地满足当时人的需要更为重要!但在台基、柱础等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筑部件中大量使用石材,可知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选择上的理性。(摘编自方拥《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材料二:在所有与建筑和居住有关的方块汉字中,“木”字的作用非同小可。“中国人用木头造出纸张,用木头刻字制版,然后在木头搭建的空间里,一并写下整个建筑和工艺发展史。对这个民族来说,房屋可以是任何的形式,小到可以坐在上面的桌椅;衣橱可以和房间一模一样;扛着走的房子叫做轿;马车是个装上车轮的房间;船只在中国本来就是浮在水上的房屋。柱、楹、梁、栋、棚、梯、棋、檐、桩、栓、栅、栏、杆、架等等各个属于房屋的名词,大家纵然未必认得,但总看得出是用木头做的。直至今日,人们仍然把现代称为建筑的那类东西叫土木,把建筑工程叫土木工程。中国人何以在一切营造活动中热衷于使用远比石材脆弱得多的木头呢?历来说法迥异。说法之一,“多木少石”的就地取材说(刘致平)。说法之二,“经济水平低下”说(徐敬直)。说法之三,“缺乏大量奴隶劳动”之说(李约瑟)。说法之四,“综合推力”说(侯幼彬)。当然还不止这些,诸家说法都有各自的立论缘由,也不乏真知灼见。但有一个基本的审视角度是不能忽略的,那就是华夏民族的土壤所孕育的民族文化精神。首先,由阴阳观念演化而生的古代五行学说,最初就是从与建筑直接相关的五种材料而来的。《左传》中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这五材即木、火、土、金、水。以木为生化的基本物质就是自然界万物的起源。“木”的性质喜欢温暖,向阳,所以被置于旭日照耀的东方,它是一切生命之源。这样,在建筑中把木和土作为主材就显得顺理成章。“木”与房屋的最初接触便是构筑民居,民居是初民生存和生活最早的庇护所,也就是天下百姓的“家”,而构筑这个“家”的一个基本方法就是“树木编织法”,即以密排的木柱和树枝构成立体框架,再覆以草、泥,于是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木构架建筑体系。正因为如此,先民们对树木的依偎感和尊敬感始终如一,并把“木”尊崇为树神。因为它来自自然,温和而亲切,具有可人的生命情调。其次,和以石为材的西方古典建筑不同,以木为材的中国传统建筑,具有质地柔软的天然属性,可塑性很强,它的本质特征是“以柔克刚”。而且,中国建筑的木框架结构,是一种动变结构,其立柱和横梁的交接处是柔性的,它也符合宇宙的动变规律。这都与古代道家学说中的“阴柔”思想正好吻合。《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这种“以柔克刚”,“道”性至柔的文化哲学思想趋向,对中国木结构建筑体系的形成、发展,并经久不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民族理念,才令中国人始终无法抵抗树木的巨大魅力。它伴随着华夏民族自古钟情的民族文化情结,写下了一部中国木建筑发展史。(节选自陈鹤岁《汉字中的古代建筑》)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西建筑的选材有所不同,以木构为主的中国传统建筑和以石构为主的欧洲古建筑,给人留下的印象差别巨大。B.木材的耐久性远逊于石材,因而以土和木为主要材料的中国古建筑留存至今的并不多,以致某些西方学者以为中国现在根本没有这种建筑的实物。C.中国古代的石建筑并不像欧洲那样发达,一直到明清时代,在技术条件完备且有需求的情况下,石建筑在中国依然很少出现。D.材料二第四段引用《老子》的话,意在说明具有“以柔克刚”特性的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古典建筑相比,更具可塑性,优势也十分明显。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建造以石材为主要材料的建筑,古代中国人不是做不到,而是故意有所不为。这与华夏民族崇尚节俭的主流价值观有关。B.秦王朝修建阿房宫时,不惜耗费巨大,许多木材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而所用的石材则取自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加工场。C.对于中国人热衷在建造中使用木材一事,历来众说纷纭,但这些说法都可以从民族文化精神的角度去审视。D.“金、木、水、火、土”这五种材料中,而“木”成了建筑的主材,主要是因为“木”来自自然,温和而亲切,具有可人的生命情调。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直接体现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特点的一项是()A.高轩临碧渚,飞檐迥架空。馀花攒镂槛,残柳散雕栊。B.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C.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D.如跋斯翼,知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4.材料一开头说“法国作家雨果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但这只适用欧洲,对中国并不贴切”,请简要说明,材料一是如何证明这个观点的。5.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中,梁思成认为“作为中国传统建筑主要结构方法的木结构,为我们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请结合两则材料,归纳一下创造的“无比有利的条件”有哪些。〖答案〗1.D2.B3.B4.①运用了清晰严谨的论证思路。材料一首先提出中西建筑的不同,然后层层深入,从选材理念、哲学观念等方面分析中西方建筑选用的材料不同。②运用了多样的论证手法。运用了举例、对比、引用等论证方法,论证语言简洁,说服力强。5.①从“人本”出发、服务于人的理念,建筑要满足当时人的需要。②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选择上具有理性,既考虑经济原则,也注重实际需要。③中国传统的木建筑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精神,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D.“意在说明具有‘以柔克刚’特性的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古典建筑相比,更具可塑性,优势也十分明显”错,孔子的话并没有说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古典建筑进行孰优孰劣。【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无中生有,原文只说“‘蜀山兀,阿房出’,阿房宫的木材就是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的”,并没有说“所用的石材则取自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加工场”。【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B.建筑是“凤凰台”,并不是传统的木结构建筑。【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①运用了清晰严谨的论证思路。材料一首先提出中西建筑的不同,“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要材料,很少使用石材……相比之下,以木构为主的中国建筑遗产似乎乏善可陈”;然后层层深入,从选材理念“中国自古以来宗教观念淡薄,从未出现过神权凌驾一切的时代。我们祖先有关建筑的基本思考,是从‘人本’出发的。建筑既然服务于人,其理性和适度的使用就十分重要。从材料性质上看,木材比石材更容易加工,用木造屋效率更高,耗时更少”、哲学观念“中国传统哲学从未认真看待过永恒这一命题,儒、释、道学说大体上都认为‘万物无常’,真正永恒的只有变化。这种常变和循环的观念,使得木材不耐久的特性,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算问题”等方面分析中西方建筑选用的材料不同。②运用了多样的论证手法。运用了举例“‘蜀山兀,阿房出’,阿房宫的木材就是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的”、对比“从古希腊神庙到巴洛克教堂,以石构为主的欧洲建筑遗产蔚为壮观。相比之下,以木构为主的中国建筑遗产似乎乏善可陈”、引用“梁思成曾给出一个大致不错的推论:‘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等论证方法;论证语言简洁,说服力强,如“人是建筑服务的主体,每一代人对建筑物都有不同的需要,建筑也应该新陈代谢,没有必要永久保存经久不变”。【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材料一“我们祖先有关建筑的基本思考,是从‘人本’出发的。建筑既然服务于人,其理性和适度的使用就十分重要。从材料性质上看,木材比石材更容易加工,用木造屋效率更高,耗时更少”可知,从“人本”出发、服务于人的理念,建筑要满足当时人的需要。②由材料一“人是建筑服务的主体,每一代人对建筑物都有不同的需要,建筑也应该新陈代谢,没有必要永久保存经久不变。建筑物破旧了后代会修缮,倒塌了会重建,这是一个不断循环、推陈出新的自然过程。我们实在不必去考虑过于久远的未来,能更好地满足当时人的需要更为重要!但在台基、柱础等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筑部件中大量使用石材,可知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选择上的理性”可知,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选择上具有理性,既考虑经济原则,也注重实际需要。③由材料二“首先,由阴阳观念演化而生的古代五行学说,最初就是从与建筑直接相关的五种材料而来的……‘木’的性质喜欢温暖,向阳,所以被置于旭日照耀的东方,它是一切生命之源”“其次,和以石为材的西方古典建筑不同,以木为材的中国传统建筑,具有质地柔软的天然属性,可塑性很强,它的本质特征是‘以柔克刚’。而且,中国建筑的木框架结构,是一种动变结构,其立柱和横梁的交接处是柔性的,它也符合宇宙的动变规律。这都与古代道家学说中的‘阴柔’思想正好吻合”“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民族理念,才令中国人始终无法抵抗树木的巨大魅力。它伴随着华夏民族自古钟情的民族文化情结,写下了一部中国木建筑发展史”可知,中国传统的木建筑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精神,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丰收(节选)叶紫为着几次坚决的反对办“打租饭”,大儿子立秋又赌气地跑出了家门。云普叔除了惬气之外,仍旧是恭恭敬敬地安排着。无论如何,他可以相信在这一次“打租”的筵席上,多少总可以博得爷们一点同情。他老了,年老的人,在爷们的眼睛里,至少总还可以讨得一些便宜吧!早晨,云普叔到过何八爷家里,又到过李三爹庄上,诚恳地说明了他的敬意之后,八爷三爹都答应来吃他们一餐饭,堤局里的陈局长也在内。“云普!你费了力呀!”满面花白胡子,眼睛像老鼠的三爹说。“实在没有什么,不恭敬得很!只好请各位爷,原谅原谅!唉!老了,实在对不住各位爷们!”云普叔战战兢兢地回答着,身子几乎缩成了一团。“老了”两个字说得特别的响。接着便是满脸的苦笑。“我们叫你不要来这些客气,你偏要来,哈哈!”何八爷张开着没有血色的口,牙齿上堆满了大粪。“八爷,你老人家……唉!不过是聊表佃户们一点孝心而已!一切还是要请八爷的海量包涵!”“请呀!”筷子羹匙,开始便像狼吞虎咽一样。云普叔和少普二人分立在左右两旁侍候,眼睛都注视着桌上的菜肴。当肥肥的一块肉被爷们吞嚼得津津有味时,他们的喉咙里像有无数只蚂蚁在那里爬进爬出。涎水从口角里流了出来,又强迫把它吞进去。像上战场一般地捱过了半点钟,爷们都吃饱了。少普忙着泡茶搬桌子,爷们都闲散地走动着。五分钟后,又重新地围坐拢来。“云普,饭也吃过了,你有什么话,现在尽管向我们说呀!”“三爹,八爷,陈老爷都在这里,难道爷们还不明白云普的困难吗?总得求求爷们……”“今年的收成不差呀!”“实在是云普去年的元气伤很了。满门大小天天要吃的,云普又没有力量赚活钱。总得要求要求八爷,三爹……"“你的打算呢?”“总求八爷高抬贵手,在租谷项下,减低一两分。去年借的豆子和今年种谷项下,也要请八爷格外开恩!……三爹,你老人家也……”“好了,你的意思我统统明白了,无非是要我们少收你几粒谷。可是云普,你也应当知道呀!去年谁没有遭水灾呢?我们的元气说不定还要比你损伤得厉害些呢!除了这几粒租谷以外!至于去年我借给你的豆子,你就更不能说什么开恩不开恩。那是救过你们性命的东西啦!现在你还好意思说一句不还吗?……”“不是不还八爷,我是想要求八爷在利钱上……”“我知道呀!我怎能使你吃亏呢?借豆子的不止你一个人。你的能够少,别人的也能够少!至于种谷,那更不是我的事情,那是县库里的东西,我怎么能够做主呢?"云普叔的脸色十分地沮丧了,说话时的喉咙也硬酸酸的。“不过,你是太可怜了,八爷也决不会使你吃亏的。你今年除去还捐还债以外,实实在在还能落到手几多?你不妨报出来给我听听看!"“一共收下来一百五十担谷子,三爹也要,陈老爷也要,团防局也要,捐钱,粮饷,……”八爷叫了那位穿蓝布长衫的算租先生:“涤新!你把云普欠我的租和账算算看?”“八爷,算好了!连租谷,种子,豆子钱,头利一共一百零三担五斗六升!云普的谷,每担作价一块三角六。”“三爹你呢?”“大约也不过三十担吧!”“堤局约十来担光景!”陈局长说。“那么,云普你也没有什么开销不来呀!”“哎呀!八爷!我一家老小不吃吗?还有团防费,粮饷,捐钱都在里面!八爷呀!总要你老人家开恩!……”云普叔的眼泪跑出来了!在这种紧急关头中,他只有用最后的哀告来博取爷们的怜悯心。“唔!……好!云普,我答应你。可是,现在的租谷借款项下,一粒也不能拖欠。等你将来到了真正不能过门的时候,我再借给你一些吃谷是可以的!并且,明天你就要替我把谷子送来!多挨一天,我便多要一天的利息!”第二天的清早,云普叔眼泪汪汪地叫起来了少普,把仓门打开。何八爷李三爹的长工都在外面等待着。这是爷们的恩典,怕云普叔一天送去不了这许多,特地打发自家的长工来帮忙挑运。黄黄的,壮壮的谷子,一担一担地从仓孔中量出来,云普叔的心中,像有千万利刀在那里宰割,浑身阵阵地发颤。云普叔用力地把谷子挑起来,像有一千斤重。汗如大雨一样地落着!勉强地移过三五步,他想放下来停一停,然而头脑昏眩了,经不起一阵心房的惨痛,便横身倒下来了!云普叔的眼睛闭上了。长工将一担一担的谷子从云普叔的身边挑过,脚板来往的声音,统统像踏在云普叔的心上。渐渐地,在他的口里冒出了鲜血来。“他们难道都是强盗吗?”少普心中涌上着异样的恼愤。他举着血红的眼睛,望了这一群人。他始终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辛辛苦苦种下来的谷子,都一担一担地送给人家挑走,他咬紧了牙齿,想跑上去把这些强盗抓几个来饱打一顿,要不是旁边两个佩盒子炮的向他盯了几眼。只有半点钟功夫,长工们都走光了。“少普!你等一会告诉你爹爹,还差三担三斗五升多捐款,限他三天内亲自送到局里去!不然,随即就会派兵来抓人。”保甲恶狠狠地传达着。午夜,立秋回来了!云普叔紧紧地把握着立秋的手腕,颤动地说着:“立秋!我们的谷子呢?今年是一个少有的丰年呀!”立秋的心房创痛了!半晌,才咬紧牙关地安慰了他的爹爹:“不要紧的哟!爹爹。你老人家何必这样伤心呢?迟早总有一天的,只要我们不再上当了。现在垄上还有大半没有纳租谷还捐的人,都准备好了不理他们。要不然,就是一次大的拼命!今晚,我还要到那边去呢!”模糊中,他隐约地了解立秋不常在家的原因。勉强地展开着眼睛,苦笑地望了立秋一眼,很迟疑地说道:“你去吧,愿天老爷保佑他们!”作于1933年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善于通过传神的外貌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如写何八爷张开没有血色的口,牙齿上堆满了大粪,寥寥数语,一个令人厌恶的地主形象便跃然纸上。B.小说的题目是“丰收”,文本也提及今年是丰年,云普叔家今年一共收下来一百五十担谷子,也算是殷实,可是却“丰收成灾”,这不禁引人深思。C.同样是取材于农村,《丰收》和《祝福》都通过虚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都塑造了立秋和回到鲁镇的“我”这样的敢于反抗的“新人形象”。D.通过对文本的精细阅读,我们可以体会到叶紫的创作动机,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对于客观现实的愤怒的火焰,已经快要把我的整个灵魂燃烧殆毙了”。7.关于文中云普叔家办“打租饭”的情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立秋因为坚决反对办“打租饭”与父亲发生争执,跑出了家门,云普叔对此非常生气,可见立秋对父亲感情不深,两人之间有很深的矛盾。B.云普叔办“打租饭”是为了表示对何八爷等人的感谢,感谢他们在荒年时救助了自己一家人,因此他始终恭恭敬敬地安排着和伺候着。C.何八爷他们吃饭也才用时半点钟,对于云普叔父子却如上了战场一般,这是因为他们极少吃这般美味,如今却只能看别人吃,自己不能动。D.面对云普叔的叫苦,何八爷叫来算租先生来帮云普叔算账,是因为云普叔读书不多,算不清楚账,让算租先生算更加公平,这是为了帮云普叔。8.从开始办“打租饭”到何八爷一行人离开,云普叔的心境从希望变成了绝望,请结合文本相关部分加以分析。9.鲁迅称叶紫的文学是“对于压迫者的答复:文学是战斗的!”,阅读《丰收》时可以感受到其中燃起的抛弃幻想、奋起反抗的“星星之火”。请结合文本对此加以分析。〖答案〗6.C7.C8.①云普叔办“打租饭”是为了博取老爷们的一点同情,他觉得年老的人是可以讨得一些便宜的,此时的他充满了希望。②饭后云普叔向老爷们述说自己的困难,希望老爷们高抬贵手,可是老爷们却并不体谅他,此时的他感到非常沮丧。③最后他只能用哀告来博取爷们的怜悯心,可是老爷们却都离开了,只告诉他明天便来收租,此时的他陷入了深深的绝望。9.①丰收之年却“丰收成灾”,农民丰收却反而欠债累累,小说深刻地揭示了灾难的“人祸”根源,贫苦农民被逼得无路可走,只能揭竿而起。②立秋是一个敢于反抗的觉醒了的新人形象,作者在他身上寄予了希望,读者可以在这个人物形象身上看到奋起反抗的“星星之火”。③小说的最后,云普叔勉强地展开着眼睛,看着回来的立秋,隐约中了解了立秋不常在家的原因,并对立秋的工作表示认同,点燃了奋起反抗的“星星之火”。〖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C.回到鲁镇的“我”并不是敢于反抗的“新人形象”,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A.“立秋对父亲感情不深,两人之间有很深的矛盾”错,“为着几次坚决的反对办‘打租饭’,大儿子立秋又赌气地跑出了家门”立秋跑出家是反对父亲办“打租饭”,并不能说明父子感情不深。从结尾“立秋的心房创痛了!半晌,才咬紧牙关地安慰了他的爹爹”“你去吧,愿天老爷保佑他们!”看,父子之间没有本质的矛盾。B.“是为了表示对何八爷等人的感谢”错,是希望何八爷等人高抬贵手,“在租谷项下,减低一两分”。D.让算租先生算账不是为了帮助云普叔,而是逼迫云普叔还债。【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和心理的能力。①“他可以相信在这一次‘打租’的筵席上,多少总可以博得爷们一点同情。他老了,年老的人,在爷们的眼睛里,至少总还可以讨得一些便宜吧”云普叔办“打租饭”是为了博取老爷们的一点同情,他觉得年老的人是可以讨得一些便宜的,此时的他充满了希望。②“三爹,八爷,陈老爷都在这里,难道爷们还不明白云普的困难吗?总得求求爷们……”“总求八爷高抬贵手,在租谷项下,减低一两分。去年借的豆子和今年种谷项下,也要请八爷格外开恩!……三爹,你老人家也……”“云普叔的脸色十分地沮丧了,说话时的喉咙也硬酸酸的”饭后云普叔向老爷们述说自己的困难,希望老爷们高抬贵手,可是老爷们却并不体谅他,此时的他感到非常沮丧。③“云普叔的眼泪跑出来了!在这种紧急关头中,他只有用最后的哀告来博取爷们的怜悯心”“云普,我答应你。可是,现在的租谷借款项下,一粒也不能拖欠”最后他只能用哀告来博取爷们的怜悯心,可是老爷们却都离开了,只告诉他明天便来收租,此时的他陷入了深深的绝望。【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①“今年的收成不差呀!”“哎呀!八爷!我一家老小不吃吗?还有团防费,粮饷,捐钱都在里面!八爷呀!总要你老人家开恩!……”“云普叔的眼睛闭上了。长工将一担一担的谷子从云普叔的身边挑过,脚板来往的声音,统统像踏在云普叔的心上。渐渐地,在他的口里冒出了鲜血来”小说写云普叔家今年一共收下来一百五十担谷子,也算是殷实,丰收之年却“丰收成灾”,农民丰收却反而欠债累累,小说深刻地揭示了灾难的“人祸”根源,贫苦农民被逼得无路可走,只能揭竿而起。②“为着几次坚决的反对办‘打租饭’,大儿子立秋又赌气地跑出了家门”“迟早总有一天的,只要我们不再上当了。现在垄上还有大半没有纳租谷还捐的人,都准备好了不理他们。要不然,就是一次大的拼命!今晚,我还要到那边去呢”立秋是一个敢于反抗的觉醒了的新人形象,作者在他身上寄予了希望,读者可以在这个人物形象身上看到奋起反抗的“星星之火”。③“他隐约地了解立秋不常在家的原因。勉强地展开着眼睛,苦笑地望了立秋一眼,很迟疑地说道:‘你去吧,愿天老爷保佑他们!’”小说的最后,云普叔勉强地展开着眼睛,看着回来的立秋,隐约中了解了立秋不常在家的原因,并对立秋的工作表示认同,点燃了奋起反抗的“星星之火”。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选自《论语》)材料二:帝尝禁诸司官非时会合,以其族谈不修职业故也。李安国为郎官,一日,有荐术士至,部中同省,因会集言命。翼日,御批问故,同省窘甚,咸欲饰辞自解。安国独曰:“以实告,其过小;为欺,其罪大。”因援故事,引咎以闻,同省从之。既而事寝不行,越三日,李遂除吏部侍郎。程泰之以天官兼经筵,进讲《禹贡》阙文疑义,疏说甚详。上颇厌之,宣谕宰执云:“《六经》断简,阙疑可也,何必强为之说?且地理既非亲历,虽圣贤有所不知,朕殊不晓其说。”淳熙中,张说颇用事,为都承旨。一日,奏欲置酒延众侍从。上许之,且曰:“当致酒肴为汝助。”说拜谢。退而约客,客至期毕集,独兵部侍郎陈良祐不至,说殊不平。已而,中使以上樽珍膳至,说为表谢,因附奏:“臣尝奉旨而后敢集客。陈良祐独不至,是违圣意也。”夜漏将止,忽报中批陈良祐除谏议大夫。座客方尽欢,闻之,怃然而罢。上圣志出于天性。居高宗丧,百日后,尚食进素膳,毁瘠特甚。吴夫人者潜邸旧人也屡以过损为言上坚不从。一日,密谕尚食内侍云:“官家食素多时,甚觉清瘦,汝辈可自作商量。”于是密令苑中,以鸡汁等杂之素馔中以进。上食之觉异,大怒。皇太后闻之,亟过宫力解之。内侍等罢职有差。(节选自周密《齐东野语·孝宗圣政》)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断句,请将正确断句处的字母依次写在答题卡相应处。吴A夫B人C者D潜E邸F旧G人H也I屡J以K过L损M为N言O上P坚Q不R从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会集言命”与“因附奏”两句中的“因”含意不同。B.“引咎以闻”与《陈情表》中“谨拜表以闻”两句中的“闻”含意相同。C.经筵,指汉唐以来帝王为商议国家大事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开始被称为经筵。D.兵部,掌管全国武官的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之政,其长官称为兵部尚书。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皇帝曾禁止各部门官员在不适宜的时间聚会,后来有人趁方术之士前来的机会聚集起来谈论命数,被皇帝知道后,同省的人都想托辞掩饰为自己辩解,李国安觉得要说出实情。B.皇帝不喜欢程泰之讲解《禹贡》的方式,认为对《六经》中的断简残编只需存疑,不必勉强解释其中疑难,即便圣贤对未曾亲历的地理也有所不知。C.张说宴请客人,只有陈良祐没到,张说因此心中很不满,又听闻皇帝任命陈良祐担任谏议大夫,于是趁着上表感谢皇帝,附带说陈良祐违背圣意。D.皇帝的孝顺出于天性,在为高宗守丧期间,尚食内侍曾暗中将鸡汤等混入素食中进奉,皇帝吃后觉察出异常,非常愤怒,罢免了内侍等人的职务。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既而事寝不行,越三日,李遂除吏部侍郎。(2)居高宗丧,百日后,尚食进素膳,毁瘠特甚。14.请在材料二中任选一个人物并结合他的做法谈谈是否符合材料一孔子的话。〖答案〗10.DIO11.C12.C13.(1)不久事情平息不再追究,过了三天,李安国就被任命为吏部侍郎。(2)为高宗守丧的时候,百日之后,尚食局进奉的还是素食,因守丧期间过度哀伤而身体变得十分瘦弱。14.示例:材料一的观点是处理政事需要端正自身,张说因陈良祐没有赴宴而向孝宗进谗言,其身不正,恐难服众。〖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吴夫人,是皇上即位前的旧人,多次拿过于伤身来进言,皇上坚决不听。“者”是判断标志,一般放在上句末尾,D处断开;“也”是判断标志,I处断开;“上”是“坚不从”的主语,“上”前O处断开。故在DIO处断句。【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说法正确,前者是连词,“于是,就”;后者是介词,“趁机”。句意:于是聚集谈论命数。/趁机附带上奏说。B.说法正确,同为“上报、禀告”。句意:承担责任加以禀告。/恭谨地写表呈报皇上。C.“为商议国家大事”错误,应当是“讲论经史”,从“经筵”的“经”字以及文中语境可以看出。D.说法正确。【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又听闻皇帝任命陈良祐担任谏议大夫,于是趁着上表感谢皇帝,附带说陈良祐违背圣意”错,原文“说为表谢,因附奏:‘臣尝奉旨而后敢集客。陈良祐独不至,是违圣意也。’夜漏将止,忽报中批陈良祐除谏议大夫”,可见张说上奏在先,皇帝任命陈良祐在后。【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既而”,不久;“寝”,停止、平息;“除”,任命、授予。(2)“居丧”,因孝守丧;“毁”,因哀痛过度而伤害身体;“瘠”,瘦弱。【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可知,材料一的观点是处理政事需要端正自身;材料二“退而约客,客至期毕集,独兵部侍郎陈良祐不至,说殊不平。已而,中使以上樽珍膳至,说为表谢,因附奏:‘臣尝奉旨而后敢集客。陈良祐独不至,是违圣意也。’”,张说因陈良祐没有赴宴而向孝宗进谗言,其身不正,恐难服众。参考译文:材料一:季康子向孔子询问为政方面的事。孔子回答说:“‘政’的意思就是端正,您自己先做到端正,谁还敢不端正?”材料二:孝宗皇帝曾经禁止各部门官员在不适宜的时间聚会,因为他们相聚高谈而不修习主管业务的缘故。李安国担任郎官,一天,有被举荐的方术之士前来,六部之中同属尚书省的人,于是聚集谈论命数。第二天,皇帝批示询问缘故,同省的人非常窘迫,都想托辞掩饰为自己辩解。唯独李安国说:“拿实情去禀告,这样做的罪过小;做欺骗君主的事情,这样做的罪过大。”于是引用典故,承担责任加以禀告,同省的人听从了他的建议。不久事情平息不再追究。过了三天,李安国就被任命为吏部侍郎。程泰之以天官(吏部尚书)兼任御前讲席,为皇上讲解《禹贡》,对于书中缺损的文字和疑难的含义,疏通解说得非常详细。皇上非常讨厌他,宣召宰相告诉说:“《六经》中的断简残编,存疑就可以了,何必勉强为这些疑难做解释?况且地理既然并非亲身经历,即使圣贤也有所不知,我一点都不明白他所说的内容。”淳熙年间,张说很有权势,担任都承旨的职务。有一天,张说上奏说想要摆酒邀请各位侍从。皇帝同意了他的请求,并且说:“我要赏赐酒菜为你助兴。”张说拜谢。回去后就约请客人,客人到了日期全都到了,只有兵部侍郎陈良祐没到,张说很不高兴。不久,宫中使者带着皇帝恩赐的美酒佳肴到了,张说上表感谢皇帝,趁机附带上奏说:“我原本奉了圣旨而后才敢邀请客人的,唯独陈良祐不到,他这样做违背了皇帝的旨意。”天快要亮的时候,忽然听到报告说皇帝任命陈良祐担任谏议大夫。客人们正在尽情欢乐,听说了这件事,都怅然失意地散去。皇上的孝顺出于天性。为高宗守丧的时候,百日之后,尚食局进奉的还是素食,因居丧过哀而瘦弱得特别厉害。吴夫人,是皇上即位前的旧人,多次拿过于伤身来进言,皇上坚决不听。一天,吴夫人暗地里对尚食局内侍说:“天子吃素时间太长了,我觉得皇上太过清瘦了,你们这些人可以自己商量一下办法。”于是暗地里命令苑中,把鸡汤等混入素食中用来进奉。皇上吃了以后觉得奇怪,非常愤怒。皇太后听说了这件事,急忙过宫极力劝说。内侍等人罢免职务,各有区别。(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春日上方即事王维好读高僧传,时看辟谷方。鸠形将刻仗,龟壳用支床。柳色青山映,梨花夕鸟藏。北窗桃李下,闲坐但焚香。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好读《高僧传》,故后世称其为“诗佛”。辟谷,屏除谷食。本诗语言空灵悠然、沉郁淡远。B.《后汉书》“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玉杖长尺,端以鸠鸟为饰”,故“鸠形将刻仗”指寺僧已甚老。C.“北窗桃李下”与“桃李罗堂前”利用“桃李”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写出了“桃李”具体的位置。D.“闲坐但焚香”与“坐看云起时”共同表现了诗人的闲适之情,诗中透露的雅趣与禅意是相通的。16.本诗颈联“梨花夕鸟藏”一句,如果写成“梨花藏夕鸟”好不好?为什么?〖答案〗15.A16.①梨花、夕鸟两个意象并列在一起,给诗歌的理解带来更自由的想象空间,什么样的梨花、夕鸟它们如何“藏”,全凭读者想象,诗歌因此获得了更大的语言张力。②本诗是五言律诗,中间两联须作对仗,“梨花夕鸟藏”与“柳色青山映”形成对仗。③本诗韵脚一致,方、床、藏、香共押ang韵。〖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诗人好读《高僧传》与后世称其为“诗佛”之间不能建立起因果关系。本诗语言描述为“沉郁”,有误,“沉郁”与“空灵、悠然、淡远”风格相矛盾。【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梨花夕鸟藏”意思是,黄昏时候归来的飞鸟栖落在梨树花间。分析“梨花夕鸟藏”与“梨花藏夕鸟”的不同点:从意象组合看,原句“梨花”“夕鸟”是两个名词意象,并列组合画面感强烈,而“藏”字引发人的联想,给读者更广泛的想象空间;而改句“藏”字用意显得直白。从诗歌体裁看,本诗是五言律诗,作为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也就是“柳色青山映”与“梨花夕鸟藏”结构、词性相对,按照上句构句特点,“名词+名词+动词”,“梨花夕鸟藏”更符合对仗要求。从押韵看,尾字“藏”符合本诗韵脚,押ang韵,与“方、床、香”一致;而改句则不能押韵。(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充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一幅意境优美的江月图:月光闪耀着千万里光辉,明月朗照在茫茫的春江之中,波光荡漾,清明澄澈。(2)《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高度评价屈原之志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古诗中对音乐效果的描写,常常会通过听众的反应来表现音乐的艺术感染力,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2)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杜甫并非只有①的艺术风格,年轻时,他也曾仗剑走天涯。面对科举不第、自身抱负无法实现的境遇,诗人通过“望岳”重新燃起了对未来的无限希望。《望岳》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出杜甫决心登上顶峰的雄心壮志和对未来人生的乐观自信。值得强调的是,杜甫的雄心壮志和乐观自信正源自他所经历的挫折与困苦。年少的杜甫,面对科举不第,并没有②,而是选择“清狂壮游”。针对壮志难酬的境遇,没有放弃对国家社稷的关心、对人民百姓的关怀,杜甫始终秉承致君尧舜、为国为民的理念,担起读书人的职责。终其一生,③。细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以感受到杜诗的民本思想及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杜甫的社会责任感,并不是一时之勇,而是作为一名读书人的坚守。年少的壮志依旧留守心中,即使身处苦难,也始终未曾忘却。苏轼曾言杜甫“一饭未尝忘君”,说他“一夜未尝忘民”,也十分贴切。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0.请根据以上材料,以“新时代的青年欣赏杜诗”开头,谈谈杜甫诗歌及其人生历程对新时代青年的启发。要求使用包含递进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答案〗18.①沉郁顿挫

②自怨自艾(或一蹶不振)

③矢志不渝。19.修改后:面对壮志难酬的境遇,杜甫没有放弃对国家社稷的关心、对人民百姓的关怀,始终秉承致君尧舜、为国为民的理念,担起读书人的职责。20.示例:新时代的青年欣赏杜诗,不仅要学习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决心和勇气,还要学习杜甫遇见挫折不言放弃,以更崇高的理想砥砺前行的人生态度。〖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①由杜甫的艺术风格可知是“沉郁顿挫”。沉郁顿挫: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②由“科举不第”“并没有”可知,杜甫并未因科举失意而悔恨,可填“自怨自艾”。自怨自艾:原指自己悔恨,自己改正。现形容悔恨。③杜甫的一生都没有改变过他的志向、职责等,可填“矢志不渝”。矢志不渝:立下誓言决不改变自己的志向。形容意志坚定。也作“矢志不移”。【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针对……境遇”搭配不当,应修改为“面对……的境遇”,而“针对”后面搭配的一般是“……的问题”等;主语缺失,应将“杜甫”提前到“没有放弃对国家社稷的关心”前。【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要点及句式变换的能力。材料第一段写杜甫的雄心壮志,科举不第并未让他放弃理想或者悲观悔恨,诗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最能体现他的雄心壮志和对未来人生的乐观自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