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时同步练习:宋明理学_第1页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时同步练习:宋明理学_第2页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时同步练习:宋明理学_第3页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时同步练习:宋明理学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宋明理学1.唐朝,思想文化界出现了儒学复兴运动,其代表人物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各自从不同的思想立场动身,吸取和改造了佛老理论,从而使儒学具有了新的特色和更深的内涵。这一运动A.促使三教起先融合B.实现了儒学官方化C.奠定理学思想基础D.加速了佛道的衰落2.学者李泽厚认为: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动身,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立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须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朱熹的孔子”是指A.先气后理的思想B.存天理,灭人欲C.君权神授D.天人感应3.值得留意的是,理学所谓的格物,目的是“验证”先贤的道德伦理思想。这与先秦儒学所提倡的格物,是有区分的。先秦儒学所谓的格物,有更大的范畴:格物的目的是“致知”,“知”就是指真实状况,即所谓真相、真理。材料意在说明A.理学与先秦儒学的格物的目的不同B.理学的“知”与先秦儒学的“知”有本质区分C.先秦儒学属于唯物主义范畴D.理学比先秦儒学更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4.1227年,宋理宗发布诏书,追赠朱熹为太师、信国公,提倡学习他的《四书集注》。此后,朱熹学说作为官方哲学,成为声誉隆盛的显学,流传数百年而不衰。据此可知,当时A.理学成为了社会的主导思想B.儒家思想已完成思辨化C.格物致知成为官民行为准则D.理学是儒佛道融合产物5.陆九渊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他认为,做学问假如想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于对古代经书的追根究底。这说明陆九渊A.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B.反对儒家思想对人的束缚C.主见自由阐释儒家经典D.否定了“六经”的权威地位6.下框为王守仁在其著作《传习录·全书》卷一中说的话。这表明A.“心即理”构筑起陆王心学体系B.陆王心学没有冲破程朱理学藩篱C.“性即理”成为陆王心学的根基D.陆王心学承继程朱理学核心理念7.北宋理学大师张载曾庄重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反映出理学家们留意A.道法自然、修身养性B.“存天理、灭人欲”C.天人合一、和谐处世D.社会责任、历史使命8.(2019年天津卷)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见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9.思想家王守仁说:“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其主见①重建儒学信仰②人人都有良知③无私则无心④道德自我完善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董子谓“道之大原出于天”,“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董子又谓“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长居大夏而以生育长养为事,阴长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刑者不行以治世,犹阴之不行任以成岁也”。董子《举贤良对策》谓“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难以谴告之。……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摘编自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材料二周敦颐、张载用太极或太虚的气一元论,结合易传的宇宙论模式,建立起抗衡佛老的本体宇宙论。二程用“天者理也”、“性即理也”、“格物即穷理”重新说明经典的内涵,从本体论、人性论、学问论三个方面真正建立起了理学。朱熹把这一理学发展为以“理气”、“心性”、“格致”问题为中心的“致广阔而尽精微”的全面体系。陆九渊以及明代的王守仁提倡“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认为人心即是道德主体,心能自身确定道德规范,突出了道德实践中的主体性原则。理学和心学的互动、论争贯穿并促进了理学的发展。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复兴的运动具有崇高的志向,典型地表达在张载的四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摘编自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1)依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思想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其影响。(2)依据材料二,概括宋明理学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其发展的缘由。11.(2019年江苏卷)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涵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其次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沟通。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殊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拓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其次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起先。——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材料二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儒、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阳明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正式的认可,但在士林的影响却是很大的,特殊在晚明几成覆盖之势。——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以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化的“包涵力”和“生命力”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参考答案1.【答案】C2.【答案】B3.【答案】B4.【答案】A5.【答案】A6.【答案】B7.【答案】D8.【答案】B9.【答案】D10.【答案】(1)特点:强调君权神授,神化君主的权威;把阴阳五行学说、法家思想引入儒家思想;主见治国刑德并用,重德远刑(或答“德主刑辅”);宣扬天人感应,限制君主权力。影响:继承、发展了儒家思想,推动其最终成为古代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君权,构建大一统的政治局面;有利于制约皇权。(2)趋势:不断发展完善(或答“体系化”);哲学化(或答“思辨化”);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更加留意责任感、使命感。缘由: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