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登陇的阅读答案及赏析_第1页
高适登陇的阅读答案及赏析_第2页
高适登陇的阅读答案及赏析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适登陇的阅读答案及赏析登陇

高适

陇头远行客,陇上分流水。

流水无尽期,行人未云已。

浅才通一命,孤剑适千里。

岂不思家乡?从来感知己。

[注]①陇:陇山,在今陕西陇县西北。此诗是高适应哥舒翰的征召,离长安前去河西节度使治所凉州上任途中,登陇山有感而作。②通一命:一命,指低级的官,通一命,意为做小官。

(1)“垄上分流水”“流水无尽期”两句表现了陇上流水怎样的特点?诗歌写流水有什么作用?(4分)

(2)本诗最终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这两句诗表现了陇上流水分流而下、长流无尽的特点。(2分)这两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1分)借描写流水分流寄寓诗人远离家乡、只身远游、行程无尽的羁旅行愁。

(2)①游子思乡之情。(1分)“岂不思家乡”以反问语气,突出了思乡之深。(1分)②报答知己知遇之恩的决心。(1分)“从来感知己”一句交代诗人离乡远行的缘由,那就是为了报答知己的知遇之恩。(1分)

译文

我这个远行之人,站在陇山坡头,望着陇山上四分而流开去的水流,心潮为之起伏。流水没有间断之时,旅途之人也从无休歇之时。我的才能微薄,只够得上做一个小官,如今承蒙知己相召,委以重任,于是不辞艰辛,孤独地仗剑往来万里之途。我哪里是不思念家乡呢?我之所以离乡背井前往赴任,为的是感念知遇之恩。

赏析

《登陇》是唐代边塞诗人高适的作品。此诗自述其为报知遇之恩毅然远离家乡前赴边疆的情景。全诗先言登陇上所见,望流水之不竭而叹人生的颠簸无常,随后在苍凉的大背景下,表露近乎“士为知己者死”的`心志,言辞坚决,铿锵有力。

此诗的头四句以陇上流水来衬托诗人的独身远行。“远行客”是诗人自称。诗人登上陇山之巅,想起乐府民歌《陇头歌辞》:“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与歌辞中说的是特别相像的。“陇上分流水”既是写实,也是衬托只身远游的孤寂悲凉心情。据《三秦记》:“陇山顶有泉,清水四注,俗歌:陇头流水,鸣声哽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诗的第三、四句运用顶真法紧承头两句而来:“流水无尽期,行人未云已。”以流水不尽来比方人的行程无尽。

诗的后四句是诗人以大丈夫自许,抒发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浅才通一命”,这里是指诗人即将就任的左饶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事实上这是幕府中重要的文职军官,地位仅仅次于判官。诗人称“浅才通一命”不过是谦词罢了。“孤剑适千里”,大有慷慨行侠的意味。《史记·淮阴侯列传》:“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结尾两句“岂不思家乡?从来感知己”,指明白诗人此番远行的缘由。诗人并非不眷恋思念自己的家乡,他之所以离乡远行,全都是为了报答知己的知遇之恩呵。高适也是一个很重友情的人,他对哥舒翰的荐举是特别感谢的,当时世风,要作官除考试一途外,若无人荐举是作不成官的,因此高适说“从来感知己”。“感知己”也仅是表层的一面,深层的缘由则是高适想借此荐举机会,入幕从戎,一展身手,实现他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志向。正是这种内在的剧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奠定了诗的后半部分昂扬的基调。

这首诗的最大特色就是以简洁的诗句表达了尽可能丰富的思想,诗中既有游子思乡的情思,又有仗剑戍边的豪情,既有报答知己的侠肝义胆,又有为国效力建功的雄心壮志,思想感情波澜起伏,曲折多变。从全诗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