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革命文学的倡导与左翼文学的创作_第1页
第九讲革命文学的倡导与左翼文学的创作_第2页
第九讲革命文学的倡导与左翼文学的创作_第3页
第九讲革命文学的倡导与左翼文学的创作_第4页
第九讲革命文学的倡导与左翼文学的创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二个10年(1928-1937)也就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第九讲革命(普罗)文学的倡导与左翼文学的创作导言本阶段文学的整体特征:中国现代文学全面走向成熟,从整体走向世界的十年。文学主流的政治化;中国无产阶级文学建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地位的确立;文学的多元化并存。总体而论是:30年代是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及其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的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文学时代。20年代主要是新旧文学对文学读者和市场的争夺,文言与白话的矛盾和对立;30年代文学的阶级性与人性,乡村与都市成为主要的矛盾以及论争的焦点。本阶段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一)国民党推行党制文化与党制文学,力图建立“三民主义文艺”(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及其领导下的无产阶级文艺运动(三)人文主义文艺思潮:自由主义作家和民主主义作家的文艺观第一节革命文学的倡导与“左联”的成立

一、革命文学倡导的时代背景1、1927年,国民党叛变革命,无产阶级要求建立自己的文艺阵地;2、欧洲经济危机和苏联社会主义的对比,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世界形成“左”倾浪潮。四一二政变?为什么要建立自己的文艺阵地?苏联是如果建立,又为什么解体?什么是“左”倾,什么是“右”倾?什么是大革命?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与论争地点:上海。人物:由日本回国的少壮派为主要力量的创造社和为共产党人组成的太阳社开始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冯乃超、李初犁、成仿吾等,蒋光慈、钱杏邨等。阵地:1928年1月创办的《文化批判》和《创造月刊》,《太阳月刊》等内容:(1)举起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口号与旗帜(以无产阶级群体为本位)(2)批判鲁迅、郁达夫、叶圣陶、冰心等五四作家与“语丝派”(周氏兄弟)等新文学(其刊物为《文化批判》)(3)把文学简单等同于宣传(强化其社会功利性、组织功能),忽略乃至抹杀文学的审美个性。

“革命文学”的基本问题与主张①对“文学”的重新定义: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a文学是宣传。“一切文学艺术,都是宣传,普遍地,而且不可逃避地是宣传。”(辛克莱)b文学是反映阶级的实践。李初梨郭沫若:“当一个留声机器——这是青年们的最好的信条”,“在大多数人完全不自主地失掉了自由失掉了个性的时代,有少数人要来主张个性,主张自由,总不免有几分僭妄”。

局限性:把文学与阶级、政治的关系理解为直线的、狭隘的,文学成了阶级意识的图解。创造社:早期的表现自我→彻底的自我否定②文学队伍的重新划分:作家=小资产阶级=反革命

eg:郭沫若:“小资产阶级的根本性太浓重了,所以一般的文学家大多数是反革命”。冯乃超《艺术与社会生活》:叶圣陶“是中华民国的一个最典型的厌世家”鲁迅“反映的只是社会变革期中的落伍者的悲哀,无聊赖地跟他弟弟说几句人道主义的美丽的空话”→对鲁迅的批判斗争:“封建余孽”“双重的反革命”③对五四文学革命的再评价:

eg: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从阶级论立场上认识,认为新文学运动的内容是小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德先生和赛先生都是资本主义意识的代表关于五四的成绩只承认在语言形式上确立了白话文这一胜利。对“启蒙”的另一种认识:

eg:成仿吾《死去的阿Q时代》革命文学创作:农民形象的变化→从被启蒙的对象变成了启蒙的主体

eg:《红旗谱》→由农民来抒写的英雄史问题:对五四新文学的全面否定割断了无产阶级文学与五四新文学传统的联系,这正成为了革命文学理论内部潜伏的危机→实质上把自身发展的基础架空了

④革命文学的创作论:a文艺大众化:

eg:成仿吾:“我们要努力获得阶级意识,我们要使我们的媒质接近工农大众”。→以大众为描写对象语言大众化为大众服务b无产阶级文学的形式;讽刺的;暴露的;鼓动的;教导的。(李初梨)c创作手法:反对“孤立的个人的描写”,提倡集体主义;在艺术手法上主张“simpleandstrong”。3对“革命文学”的认识和评价:革命文学的兴起在某种程度上是现实革命退潮的一种症候,他们的观点和立场中流露出来的更多是小资产阶级的狂热,带有强烈的左的思想和宗派情绪,其文艺观有浓厚的功利色彩,对文学做了简单化的工具论理解。“革命文学”的论争最终以1930年3月“左联”的成立作为结束。三、左翼文学运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的成立:1930年3月2日、上海。鲁迅作为旗帜,发表讲话。党团/国际革命作家联盟的支部。——政治性(组织)强化。刊物《萌芽》《拓荒者》《前哨》(后更名为《文学导报》)、《北斗》、《十字街头》、《文学月报》、《太白》、《光明》等战斗:“左联”五烈士(1931年2月7日,五位“左联”作家柔石、胡也频、殷夫、冯铿、李伟森被国民党秘密杀害)理论:(苏联的影响,不断的斗争与变化)“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批评“革命的浪漫谛克”倾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典型”理论。“文艺大众化”讨论。性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作家团体。纲领:1、从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出发,团结进步力量,攻击反动力量。2、反对封建阶级,资产阶级,特别是失掉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3、从事无产阶级文艺的生产。4、吸收外国新文学的经验。活动:1、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与传播;2、加强与世界文学,特别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3、推进文艺大众化问题;4、积极进行创作,老张家有新贡献的同时,培养了大批新生力量。局限:政治上机械唯物主义和教条主义,左倾政治运动;组织上的关门主义;文学理论上照搬苏联的革命文学理论,将文学政治化,忽视了文学的本体性;艺术上的公式化和概念化倾向。课外:1、与“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的论争:1931-1932“自由人”→《文化评论》

的胡秋原“第三种人”→《现代》的苏汶①胡秋原《阿狗文艺论》(1931.9)→抨击“民族主义文学”

eg:《勿侵略文艺》胡秋原:反对文艺变成某种政治势力的留声机,“每当文学做成了某种政治势力的留声机的时候,它便根本失去做时代的监督那种效能了。”论争以文艺的阶级性、文艺性与政治的关系为中心。“艺术虽然不是‘至上,然而绝不是‘至下’的东西。将艺术堕落到一种政治的留声机,那是艺术的叛徒”“文学与艺术,至死也是自由的,民主的”→反对以政治替代文学“自由人”仅仅指“一种态度”——以严肃的态度来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但反对那种“遵照现行政策或者党的领导的迫切需要来判断一切”的倾向。②苏汶(戴克崇):《论文学上的干涉主义》“第三种人”:指被马克思主义的两种倡导者——胡秋原的“自由人”与“不自由的、有党派的”左联——夹在中间或抛在后面的那些作家。反对政治对文学的过分“侵略”,强调文学的自由权

。苏汶:“我当然不反对文学作品有政治目的,但我反对因这政治目的而牺牲真实”。“我们要求真实的文学,更甚于那种只在目前对某种政治目的有利的文学”。③左翼:鲁迅、瞿秋白、冯雪峰瞿秋白:“新兴阶级要革命,同时也就要用文艺来帮助革命。”“文艺——广泛的说起来——都是煽动和宣传,有意的无意的都是宣传。文艺也永远是,到处是政治的‘留声机’。问题是在于做那一个阶级的‘留声机’,并且做得巧妙不巧妙。”左翼的主张实质是对文学的一种强制要求,使文学受到过多的束缚,局限甚至窒息了文学的发展。

2左翼作家与“新月派”的论争:⑴梁实秋《文学与革命》《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1928-1929)①宣传天才论与人性论,否定革命文学的存在。伟大的文学是基于固定普遍的人性,人性是测量文学的唯一标准。文学只是天才的产物。

梁实秋②否认文学的阶级性。无产阶级文学的“错误在把阶级的束缚加在文学上面。错误在把文学当做阶级争斗的工具而否认其本身的价值。”⑵左翼:冯乃超鲁迅冯乃超《阶级社会的艺术》:“人性离开指定的社会及时代,就变成抽象的概念。梁实秋的错误在乎把人性普遍化永远化,而不能从特定的社会及历史形态中去具体的认识它。”

鲁迅《文学与出汗》:“文学不借人,也无以表示‘性’,一用人,而且还在阶级社会里,即断不能免掉所属的阶级性,无需加以‘束缚’,实乃出于必然。自然,‘喜怒哀乐,人之情也’,然而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烦恼,煤油大王那会知道北京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的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⑶论争焦点: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左翼→用革命的方式推翻国民党政府,同时创建一种全新的大众文学新月派→主张对国民党政府进行彻底改良,从而使作家有更自由宽广的写作空间。

⑷论争结果:新月社走向解体分化左翼文学得到大发展3、左翼文坛与“性灵文学”之争:⑴林语堂①《论语》(1932.9):以提倡幽默为目标幽默:指“一种人生观,一种对人生的批评”。“人生是永远充满幽默的,犹如人生是永远充满悲惨、性欲,与想象的。”

林语堂②《人间世》《宇宙风》→对小品文的培植和发扬光大林语堂:“盖小品文,可以发挥议论,可以畅泄衷情,可以摹绘人情,可以形容世故,可以札记琐屑,可以谈天说地,本无范围,特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与各体别,西方文学所谓个人笔调是也。”“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故名之为《人间世》。”

林之幽默观、性灵观:“自我之情”与“闲适笔调“本刊提倡幽默与昔人游戏文字所不同者,在于游戏文字必装出丑角面孔,专说谎话,幽默却专说实话,要寓庄于谐,打破庄谐之界限。”

⑵左翼:鲁迅鲁迅:批评林语堂是以幽默闲适来回避现实“文学负有组织社会心理的职责,文学不应是茶余酒后助兴解颐的小玩意儿;为了苦闷的民族苦闷的社会,我们该企望着积累和增强战斗精神,无须乎以使人笑的幽默文字求忧郁的一时解放。”胡风:“世态如此凄惶,不肯多给我们一点幽默的余裕,未始不是林氏的‘不幸’罢。”

4、左翼文坛与“京派”作家之争⑴朱光潜《说“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答夏丏尊先生》“我爱这两句诗,多少是因为它对于我启示了一种哲学的意蕴。‘曲终人不见’表现的是消逝,‘江上数峰青’表现的是永恒。”

朱光潜朱光潜:“艺术的最高境界都不在热烈。……古希腊——尤其是古希腊的造型艺术——常使我们觉到这种‘静穆’的风味。‘静穆’是一种豁然大悟,得到归依的心情。它好比低眉默想的观音大士,超一切忧喜,同时你也可说它泯化一切忧喜。这种境界在中国诗里不多见。屈原、阮籍、李白、杜甫都不免有些像金刚怒目,愤愤不平的样子。陶潜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静穆”的美学观⑵左翼:鲁迅鲁迅:“抚慰劳人的圣药,在诗,用朱先生的话来说,是‘静穆’”,但“历来的伟大的作者,是没有一个‘浑身是“静穆”’的。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与“静穆”相对的热烈与战斗的力的美朱光潜(1941):“我认为文学艺术是一种审美创造活动,它的创造者应当以一种超越一切忧喜的纯粹审美的态度来关照社会人生,而不应当直接卷入社会人生中的纷繁矛盾冲突之中。”→京派的一贯宗旨:远离政治本时期文学的三大派别与文学景观

1“京派”→北京:沈从文、周作人为代表2“海派”→上海:施蛰存、穆时英为代表3“左翼”→上海:蒋光慈、丁玲为代表第二节蒋光慈等人的早期革命文学创作早期革命文学指的是20年代末、30年代初左翼作家创作的革命文学;这种文学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革命文学理性相适应;作家、作品带有强烈的“革命情绪”。一、蒋光慈的革命文学创作蒋光慈,1901~1931。原名如恒,号,侠生、侠僧,笔名光赤,安徽金寨人。“五四”时期参加芜湖地区学生运动。民国10年(1921)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从事文学活动,曾任上海大学教授。民国16年与阿英、孟超等人组织“太阳社”,编辑《太阳月刊》、《时代文艺》、《新流》、《拓荒者》等文学杂志,宣传革命文学。著有诗集《新梦》、《哀中国》,小说《少年漂泊者》、《野祭》、《冲出重围的月亮》等。

1、蒋光慈的革命诗歌创作诗歌本为最为含蓄的文学,郭沫若第一次进行了现代诗歌的“呐喊”,蒋光慈又将如何?(1)、1925年,蒋光慈此版第一部诗集《新梦》,开始了“全身、全心、全意识——高歌革命!”《新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为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新生活尽情歌唱的诗集;歌唱十月革命和表达十月革命对其思想的影响是《新梦》的主旨;蒋光慈诗集:/ebook/detail_11161206.html《新梦》在艺术风格上继承了郭沫若的风格:感情奔腾,气势豪放,将深沉的节奏感和强烈的思想旋律融为一体,既富时代感,又具感染力,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浪漫气息。(你读了嘛?你能感受到吗?)(与郭沫若的诗歌作比,新的突破在哪里?)(2)、1927年,蒋光慈出版第二部诗集《哀中国》,收诗人1924年回国以后至1926年间作品;《哀中国》顾名思义是以哀叹祖国“满眼都是悲景”的惨淡为主调;试比较《新梦》和《哀中国》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差异。更深层次地理解一代知识分子在希望和失望中人格的转换和坚守。(3)、蒋光慈的小说创作1925年:《少年漂泊者》:蒋第一部中篇小说,带自传性质;1926年:《鸭绿江上》:短篇小说集1927年:《短裤党》:一部最早正面表现中共所领导的工农革命斗争并以热情笔触塑造共产党人(杨直夫)和先进工人崇高形象的作品;1927年至1929年:《野祭》等:出现“革命加恋爱”倾向;长篇《冲出云围的月亮》和《田野的凤》,对简单的叙事模式和消沉的倾向有消解;“革命加恋爱”的叙事模式在1928———1930年之间,盛行“革命加恋爱”小说。就作品的内容和数量而言,蒋光慈都最具有代表性。以至于1932年左翼文艺阵营清算“革命的浪漫谛克”倾向、将批判矛头直指“革命加恋爱”公式之际,将其代称“蒋光慈模式”。蒋光慈完全从诗的角度来理解和想象以苏联为榜样的社会革命,而不是武装斗争式的政治、经济热革命;在小说的叙事中,多有为革命、为情人而英勇抛弃家庭与婚姻的男女,都是描述青年们如何为了革命事业而放弃已有的家庭和爱情。此类小说尤其渲染自由恋爱、甚至多角恋爱的浪漫。请将“革命加恋爱”叙事模式小说和“五四”恋爱小说对比。二、瞿秋白的革命文学创作瞿秋白(1899.1-1935.6),江苏常州人,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他曾两度担任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主要文学创作是散文。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18日慷慨就义,时年36岁。1922年陈独秀、瞿秋白等在共产国际四大《前锋》创刊号《向导》周报鲁迅曾瞿秋白联电影《秋之白华》1、瞿秋白的散文创作1920年10月,瞿秋白赴苏考察,期间,完成了《饿乡纪程》(1922)和《赤都心史》(1924)两部散文集的创作。(这两部作品,带有报告文学色彩,可以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报告文学)《饿乡纪程》亦名《新俄国游记》

:“着手于1920年,其时著者还在哈尔滨。这篇中所写,原为著者思想之经过;具体而论,是记‘自中国至俄国’之路程,抽象而论,是记著者‘自非饿乡至饿乡’之心程。”前半部分叙述作者早年的生活经历,后半部分记述从北京到莫斯科途中的风光、见闻,反映苏俄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是中国最早报道十月革命后苏俄生活的报告文学作品。究竟中国是“饿乡”还是俄国是“饿乡”?“饿乡”:此词的发明权在清朝学者管同,他将伯夷叔齐饿死的所在首阳山称之为“饿乡”,许为心灵之圣境。瞿秋白用“饿乡”来指代当时的苏联,并不单指当时苏联的经济条件还比较差,更为重要的是将苏联成为“世界革命的中心点”,是精神向往之地。《赤都心史》:记述瞿秋白1921年至1922年“在赤色的莫斯科里所闻所见,所思所感”,精心刻画了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的侧影。两部作品在思想上的共同特点:(1)深沉激越的爱国情思和对民族命运的忧患意识;(2)对十月革命后苏联的热情赞颂和肯定;(3)真切地展示了作者的“心路”发展。《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在现代散文史上的贡献:①从题材上看,它是现代散文史上最早以反映“新的世界”和“新的人物”、展示作者心路历程为内容的作品;②在创作方法上,它以严峻的绝无夸饰的态度和方法表现俄国的新生,而又闪耀着作者的“理想之光”,充满着革命浪漫主义激情;③在文体上,它有完整统一构思,是连续性的长编,其中关于新俄国社会现实的系列报道,可说是新闻性与文艺性结合的报告文学的滥觞。第三节萧军、萧红及“东北作家群”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萧军原名刘鸿霖。笔名除萧军外,还有三郎、田军等。萧军于1907年出生于辽宁省义县下碾盘沟村(今属凌海市)。1922年在哈尔滨化名“三郎”在各报纸上投稿为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家乡被日寇占领,人民遭受着苦难,自己也随时随地都有可能遇到危险,于是和爱人不得不离开故土,辗转到了青岛和上海。

萧军是20世纪30年代活跃于文坛的著名的“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是反映东北人民武装抗击日本侵略的名作之一。

“但得能为天下雨,白云原自一身轻。”

著作书目:

《跋涉》(短篇小说合集)与萧红合著(1933),《八月的乡村》(长篇小说)(1935),《羊》(短篇小说选)(1936),《江上》(短篇小说选)1936,《绿叶底故事》(诗、散文合集)1936,《第三代》(1—2部,长篇小)1937,(1一3部,1947一1948)《十月十五日》(小说、散文集)1937,《涓涓》(中篇小说)1937,《侧面》(报告文学)1938,《幸福之家》(四幕话剧)1940,《萧军杰作选》(综合集)1947,《五月的矿山》(长篇小说)1954,《过去的年代》(上下册,长篇小说),1957,《吴越春秋史话》(上下册,长篇小说)1980,《萧军近作》(诗文选辑)1981,《萧军五十年文集》(综合集)1981,《我的童年》(自传)1982,《萧军戏剧集》(戏剧)1984。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八月的乡村》,成名作、代表作。主题:抗争,否则沦为奴隶,或者死。故事情节:东北一支游击队与日伪军艰苦卓绝的斗争。两个典型细节:一是队员唐老疙瘩因挂恋李七嫂耽误了行军转移的时间,铁鹰队长要将他处分,但铁鹰队长还没开枪,敌人流弹就击中了他,死去。另一细节:知识分子萧明留下来照顾伤员病号,敌人人知道了,来围剿,千钧一发,萧明月因上级没有让他与安娜一起转移闹情绪,行动不迅速,幸好队员李三弟迅速指挥大家转移,才减轻伤亡。艺术上,作品力避简单化、脸谱化,写生活和历史复杂性、残酷性,人物复杂心理,粗犷悲壮又有东北乡土色彩。鲁迅评是“严肃、紧张”的作品,“作者的心血和失去的天空,土地,受难的人民以至失去的茂草,高梁,蝈蝈,蚊子,搅成一团,鲜明的在读者眼前展开,展示着中国的一份和全部,现在和未来,死路和活路。”呼兰河的女儿——萧红一、萧红的生平二、萧红的创作概况三、《生死场》四、《呼兰河传》五、萧红的小说艺术萧红的生平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1935年在上海出版成名作《生死场》时,开始用萧红作笔名,蜚声文坛。去年在北平

正是吃青杏的时候今年我的命运

比青杏还酸

——萧红

短短的四句诗,是萧红凄苦、辛酸的一生的概括。

她以充满爱慕的笔调将这位老人写进了她的长篇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中:

祖父不怎么会理财,一切家务都由祖母管理。祖父只是自由自在的一天闲着;我想,幸好我长大了,我三岁了,不然祖父该多寂寞。我会走了,我会跑了。我走不动的时候,祖父就抱着我;我走动了,祖父就拉着我。一天到晚,门里门外,寸步不离,而祖父多半是在后花园里。于是我也在后花园里。

1933年5月21日,萧红写出第一部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作品通过描写王阿嫂一家的悲惨遭遇,愤怒地控诉了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10月,萧红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在中共党员舒群等人的帮助下,自费在哈尔滨出版。在青岛,萧红集中精力,勤奋写作,不久完成著名中篇小说《生死场》。1934年10月,他们离开青岛去上海。1934年11月30日,萧红、萧军在内山书店与鲁迅先生第一次会面。12月19日,鲁迅在梁园豫菜馆请客,特意将萧红、萧军介绍给茅盾、聂绀弩、叶紫、胡风等左翼作家。这些人后来都成为萧红的好朋友,对她的创作和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不久,叶紫、萧红、萧军在鲁迅的支持下结成“奴隶社”,并出版了“奴隶丛书”。1935年月12月,萧红的中篇小说《生死场》以“奴隶丛书”的名义在上海出版,在文坛上引起巨大的轰动和强烈的反响,萧红也因此一举成名。

《生死场》原名《麦场》,后由胡风改名为《生死场》,是她以萧红为笔名的第一部作品。一九四六年,在萧红逝世四年后,茅盾怀着复杂的心情写下了如下的话:

对于生活曾经寄以美好的希望但又屡次“幻灭”了的人,是寂寞的;对于自己的能力有自信,对于自己工作也有远大的计划,但是生活的苦酒却又使她颇为悒悒不能振作,而又因此感到苦闷焦躁的人,当然会加倍的寂寞;这样精神上寂寞的人一旦发觉了自己的生命之灯快将熄灭,因而一切都无从“补救”的时候,那她的寂寞的悲哀恐怕不是语言可以形容的。

茅盾:《呼兰河传·序》

萧红的创作概况1933年开始文学创作。1935年,萧红中篇小说《生死场》在鲁迅帮助下被列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萧红是个天才的短命女作家。她仅以三十一岁的短促生命,留下了卷帙可观、风格独特的小说、散文、诗歌和戏剧等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在短短九年的创作生涯中,共出版过十一部集子:《跋涉》(与萧军合著)、《生死场》、《商市街》(散文集)、《桥》、《牛车上》、《旷野的呼喊》、《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小城三月》、《呼兰河传》和《马伯乐》,创作总字数近百万字,显示了不可多得的艺术才情和创作生命力。早在三十年代,萧红就是为鲁迅器重的“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之一。

一《生死场》的基本内容和主题1.基本内容:小说以“九·一八”事变前后的哈尔滨郊区的北方农村为背景,触目惊心地展示了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的愚夫愚妇们如动物般的生存和死亡,以及他们在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中走向殊死抗争的历程。将文化反思与生命意识的贯注熨贴在一起,表现了乡土的沉沦与乡民的悲壮的觉醒。萧红的《生死场》《生死场》原名《麦场》,后由胡风改名为《生死场》,是她以萧红为笔名的第一部作品。2.主题:(1)国民性批判:对生命的不尊重;对女性的不尊重;在这里,愚弱的乡民们毫无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有的是自然形态的弱肉强食的观念:穷人是富人的奴隶,女人是男人的奴隶,小孩是大人的奴隶……。二里半跛脚瘸腿,但对自己性情懦弱的老婆凶恶起来像虎狼。王婆不是懦弱的女人,她可以任自己三岁的孩子活活摔死,就像“亲眼看过小狗被车轮扎死”一样。金枝为成业的歌声所诱,然后被他鲁莽和野蛮的动作压在身下,像一只野兽逮住了小鸡;成家后的金枝在成业眼中再无魅力,刚刚诞生的小金枝竟被亲生父亲活活摔死。“打鱼村最美丽的女人”月英患瘫病后遭到丈夫遗弃,活活折磨至死。在这里,人们“永久不晓得,永远体验不到灵魂,只有物质来充实她们”,“母亲一向是这样,很爱护女儿,可是当女儿败坏了菜棵,母亲便去爱护菜棵了。农家无论是菜棵,或者一株茅草也要超过人的价值。”在两性之间,生命不是和谐的,而是深深的对立:金枝“出嫁还不到四个月,就渐渐会诅咒丈夫,渐渐感到男人是炎凉的人类!那正和别的村妇一样”。“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好一幅自然社会的生存图景!(2)反抗精神:面对侵略,勇敢地承担起保家卫国的责任开始,即使在人们感到生存无着时,抗争的愿望也像动物一样感性而直接。赵三和李青山组织“镰刀会”,准备抗租,却误伤遛进自己院中的小偷被抓进了警所。主人刘二爷帮忙获得保释后,便消失了反抗的念头。鲁迅认为,萧红在《生死场》中所表现的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自然还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鲁迅:《萧红作〈生死场〉序》胡风也说:虽然“这写的只是哈尔滨附近的一个偏僻的村庄,而且是觉醒底最初的阶段,然而这里面是真实的受难的中国农民,是真实的野生的奋起。它‘显示着中国的一份和全部,现在和未来,死路与活路’(鲁迅序《八月的乡村》语)。”“不但写出了愚夫愚妇底悲欢苦恼,而且写出了蓝空下的血迹模糊的血土上的铁一样重的战斗意志。”有“女性的纤细的感觉”,也有“非女性的雄迈的胸境”。“用钢戟向晴空一挥似的笔触,发着颤响,飘着光带,在女性作家里面不能不说是创见了。”

——胡风:《〈生死场〉读后记》萧红的《呼兰河传》《呼兰河传》(1940完成),长篇小说,是萧红后期的代表作,也是萧红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

这是作者在现实生活陷入极度困惑和迷茫时,企图以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唤回一缕情感和精神上的希冀与慰藉。所以,作者刻意采用了一种回忆性的温馨浪漫的语调,童稚化的烂漫天真的视角,展开了故乡呼兰河城充满诗情画意的风土人情。一、《呼兰河传》的基本内容

《呼兰河传》没有统一的故事情节和中心人物,大致由两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是作者描述故乡景物及风土人情的文字,从路上的大泥坑到天上的火烧云;从街上的豆腐店、碾磨坊、染缸房、扎彩铺等各色店铺,到卖豆芽菜的、卖麻花的、卖凉粉的各路小贩,等等。这些“实际生活”之外,便是“精神上”的各类“盛举”: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等,都由作者娓娓道来。

第二部分是自我生活及相关人物的回忆。从祖父写起,有邻居的小团圆媳妇、长工有二伯、磨官冯歪嘴子等,这些人物也都和童年的“我”一样是家庭生活和现实生活中的边缘人和弱者,他们的处境和命运无不悲惨落寞。祖父和“我”相依为命,只缘一个善良,一个软弱,在“父亲的家”里成不了的主宰。邻居的小团圆媳妇被跳大神的婆婆活活折磨而死,就因她“一点也不害羞,坐在那儿坐得笔直,走起路来,走得风快”。有二伯是“家族以外的人”,他虽善良,但总改不了小偷小摸的老毛病,等待他的命运是早已注定了的。相比之下,冯歪嘴子算是幸福的,他得到了王大姑娘的爱情;但他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也就无法真正使王大姑娘和他自己获得幸福。最后,王大姑娘贫病而死,她生下的两个儿子使冯歪嘴子的“事业”后继有人。

“《呼兰河传》好像是自传,却又不完全像自传。”《呼兰河传》也“不像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它“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他认为,写作《呼兰河传》的萧红精神上是“消极”、“苦闷”的,“‘感情’上的一再受伤,使得这位感情富于理智的女诗人,被自己的狭小的私生活的圈子所束缚(而这圈子尽管是她咒诅的,却又拘于隋性,不能毅然决然自拔),和广阔的进行着生死博斗的大天地完全隔绝了,这结果是,一方面陈义太高,不满于她这阶层的知识分子们的各种活动,觉得那全是扯淡,是无聊,另一方面却又不能投身到农工劳苦大众的群中,把生活彻底改变一下。这又如何能不感到苦闷而寂寞?而这一心情投射在《呼兰河传》上的暗影不但见之于全书的情调,也见之于思想部分,这是可以惋惜的,正像我们对于萧红的早死深致其惋惜一样。”茅盾:《〈呼兰河传〉序》

萧红的小说艺术萧红说:“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小说。”转引自聂绀弩:《萧红选集·序》萧红小说艺术的四个特征:

一是个人化风格,强烈的自传气质二是叙事的散文化追求三是形成了独特的“萧红味”语言四是悲凉的底色。第五节左翼诗歌的蓬勃兴起30年代,诗歌流派受政治立场和思想倾向的影响;30年代诗坛的三股诗歌潮流是:政治抒情诗歌;唯美诗歌和乡土诗歌;政治抒情诗由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的诗人与“中国诗歌会”的诗人组成;前者的代表诗人是殷夫,后者的代表诗歌是蒲风;唯美派诗歌的代表是后期新月派和现代派;前者的代表是徐志摩,后者的代表是戴望舒;30年代,艾青、臧克家和田间属于抗战三诗人,代表是乡土诗歌的发展方向;殷夫的政治抒情诗殷夫(1909~1931年),原名徐祖华,一名柏庭,笔名殷夫、白莽、文雄白、沙菲、洛夫等。现代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