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 第3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高效作业 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 第3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高效作业 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 第3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高效作业 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 第3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高效作业 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4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 第3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高效作业 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讲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湖南省长郡中学、雅礼中学质检)有学者认为《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又有学者认为,《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对《夏小正》的认识说明()A.无考古资料佐证的认识不可信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模糊C.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没有价值D.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差异解析:选D。材料中不同的学者对《夏小正》的记录内容认识的角度不同,导致得出不同的结论,这说明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的差异,D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模糊”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项错误;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并非没有价值,C项错误。2.(2020·珠海开学考试)春秋时期祖先的历史一般只追溯到黄帝和炎帝,这与中原各国多为夏商周后裔有关,但到战国时期,人们对祖先的追溯已经超越了本族的局限,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等黄帝以前的传说人物出现在战国诸子的著作中。据此可知,战国时期()A.统治者开始利用神权强化王权B.已能准确了解远古时期的历史C.诸子的历史记述没有史实背景D.文化追根和文化认同意识增强解析:选C。依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对于祖先的追溯并无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等黄帝以前的传说人物,但战国时期的诸子著作中出现了这些传说人物,这说明战国时期诸子的历史记叙没有史实背景,故C项正确。3.(2020·佛山模拟)周武王死后,周公旦摄政,平定三监,大行封建,建都洛邑,制作典章礼乐,七年归政成王。自春秋以来,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这主要反映了()A.周公为后世确立了道德规范B.古人对周公维护社会稳定的肯定C.古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D.中央政府政治上控制地方的需要解析:选C。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春秋以来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的原因在于周公作礼,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与传统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由此反映了古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故选C项。4.(2020·黄冈质检)殷人凡遇征战、田猎、疾病、行止等等,都要求于神,以测吉凶祸福。周人认为天之好恶与人之好恶一致,天命与人事息息相通。春秋时期,“天”已经开始从超验的神的地位下降到了现实世界。这些变化表明春秋时期()A.政治制度中的神权色彩消失B.儒家天命观思想影响很深远C.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了变化D.出现贵贱、主从的人伦关系解析:选C。商朝重视“神”,人要屈从于神,周人则认为天人相通,到春秋时期,更加重视“人”,这些变化表明天人关系发生重大转移,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神权色彩并未消失,故A项错误;题干并未涉及儒家的“天命观”,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贵贱、主从等人伦关系,故D项错误。5.(2020·洛阳期中)《史记》记载,战国时期齐国贵族孟尝君田文亲与舍人共饮食,“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魏国贵族信陵君魏无忌“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致食客三千人”。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贵族势力影响诸侯争霸的结局B.社会阶层的分化明显加剧C.权力下移成为诸侯的无奈抉择D.对士阶层的倚重之风盛行解析:选D。材料论述的是战国时期贵族对士阶层的重视,由此可知这一时期对士阶层的倚重之风盛行,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出战国时期贵族对士阶层的重视,但没有体现贵族势力影响诸侯争霸的结局,故A项错误;士仍然属于统治阶层,士阶层的崛起与社会阶层的分化无关,故B项错误;贵族利用士阶层巩固统治,权力没有下移,故C项错误。6.(2020·莆田二模)《荀子·君道》记载: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这表明荀子()A.倡导礼法并施 B.强调君主专制C.主张重视人治 D.具有法治精神解析:选C。“有治人,无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强调人治的作用,故选C项;“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强调人的主体作用,而非礼法并施,排除A项;秦始皇确立了君主专制制度,排除B项;“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强调的是法治对人治的依赖,排除D项。7.(2020·南平二模)古人认为:为人君父不懂《春秋》,会蒙受罪魁祸首的恶名;为人臣子不懂《春秋》,会因为篡狱而留下死罪的名声。这反映古代中国()A.以儒家规范作为衡量是非得失的准则B.把《春秋》作为判断善恶曲直的标准C.将克己复礼作为评定社会道德的标尺D.用文献经典作为维护身份等级的手段解析:选A。孔子曲笔作《春秋》,意在维护周礼,《春秋》中蕴含着儒家为人处世的标准。材料中阐述不论是“为人君父”,还是“为人臣子”,都不能“不懂《春秋》”,即在强调《春秋》的作用,旨在用儒家规范作为判断是非的准则,故选A项;《春秋》只是表象,材料强调的是《春秋》中蕴含的儒家为人处世的标准,排除B项;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孔子维护的不仅仅是社会道德,更是周礼即社会秩序,排除C项;文献经典不能真正起到维护身份等级的作用,排除D项。8.(2020·南京三模)《庄子·天道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两者都强调()A.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B.顺应自然,无为而治C.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D.天人感应,天人合一解析:选C。材料信息“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说明人要适应自然的发展,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故C项正确;“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是道家的主张,不符合荀子,故A项错误;“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张,不符合荀子,故B项错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是董仲舒的主张,故D项错误。9.(2020·郑州质检)《韩非子》一方面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要以严刑峻法来约束民众;另一方面又主张君主应当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这反映出,《韩非子》()A.深受荀子人性论的影响B.主张统治阶级实施“仁政”C.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D.意在加强和维护君主权力解析:选D。根据材料“以严刑峻法来约束民众”“君主应当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可知,韩非子主张恩威并施以加强对民众的统治、维护君主的权力,D项正确。10.(2020·浙江省“七彩阳光”联盟联考)荀子给儒家的“礼”赋予“法”的内容,其弟子韩非批判继承了老子的思想,把老子唯心主义的“道”,改造为唯物主义的“道”。这表明战国时期()A.百家争鸣中有共鸣之处B.儒学汇集了各家思想精华C.百家争鸣局面归于沉寂D.诸子百家的主张基本一致解析:选A。材料反映出儒家对法家思想的吸收,法家对老子思想的继承,都反映出思想的融合,这说明百家争鸣中有共鸣之处,故A项正确。11.(2020·广东百校联考)《尚书》载:“臣不匡,其刑墨。”《礼记》载:“史定墨……扬火以作龟,致其墨。”《物原》载:“周宣王时的史籀始墨书于丝绸。”这些记载表明()A.古代制墨技术高超 B.墨的用途较为单一C.我国用墨历史久远 D.周代书写材料广泛解析:选C。由材料墨刑、墨绳、墨书三种不同的用途可知,墨有不同的用途,且历史久远,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墨的用途,不是制墨技艺,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墨的三种不同用途,B项错误;材料只提及周代墨书于丝绸,并未涉及其他的书写材料,D项错误。12.(2020·兰州一模)有学者认为,甲骨卜辞的记载反映了早期人类身处的社会历史状况和思维特征。这种自然崇拜反映的自然与人的关系以及人对社会的认识,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天人思想的发端与雏形。甲骨卜辞()A.反映了我国早期社会的真实状况B.促进了自然与人的和谐C.影响了秦汉以后政治文明的走向D.推动了中华文化的成长解析:选D。由材料“甲骨卜辞……这种自然崇拜反映的自然与人的关系以及人对社会的认识,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天人思想的发端与雏形”可知,甲骨文中关于自然与人关系的探索和记录影响了后期天人关系思想的形成,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13.(2019·高考天津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据《论语》《孟子》材料二“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韩非子》材料三董仲舒说:“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汉书》(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3)材料三中,董仲舒看到“至今不可善治”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春秋大一统”。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历史意义。解析:第(1)问,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分析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孔子的“一匡天下”与孟子的“定于一”都主张实现国家统一;孔子的“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说的是要复兴周礼,而孟子的“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讲的是礼仪音乐的制作和征讨的权力都掌握在天子手中,二人都主张恢复礼乐制度。这种实现国家统一、恢复周礼的要求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相关。“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即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而孟子“尊新王”“希望改朝易姓”,即其希望由实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王朝。这种不同与时代特点有关,春秋时期,周王室还有影响力,故孔子对周天子抱有幻想;而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孟子对周王室不再抱有幻想。第(2)问,由材料“服术行法”“主势之隆”等可以得出特点之一是强调法、术、势的作用,从材料“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可以得出特点之二是主张以法治国,法随时变;从“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可以得出特点之三是宣扬君权至上。秦实践法家思想的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商鞅变法的成功及其影响;秦朝用法过度,二世而亡,体现了实践法家思想的失败。第(3)问,结合材料一、二、三可知,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是对前人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从对汉朝的影响来说,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对后世来说,影响深远。答案:(1)相同点:实现国家统一,恢复礼乐制度。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战乱,民心思定。不同点: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原因:春秋时期,周王室仍有影响力,孔子对周天子抱有期望;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孟子对周王室不再抱有幻想。(2)特点:强调法、术、势的作用;主张以法治国,法随时变;宣扬君权至上。实践成败:秦奉行法家思想,富国强兵,进行统一战争结束割据局面,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秦朝推行严刑峻法,实施暴政,迅速灭亡。(3)历史意义:适应时代需要,发展了大一统理论,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入世是指步入社会和投身社会。著名教授樊和平先生认为,人生的安身立命,需要一种良好的人文素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血缘、情理、入世”三大基本要素,构成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中国古代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摘编自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等解读材料,围绕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解析:根据材料“入世是指步入社会和投身社会”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可知,儒家入世思想围绕的是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体现出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反映的是儒家学者关心现实、关心民生、爱国忧民的政治情怀;提炼和概括出儒家文化“入世精神”之后,只需结合史实给予充分论述即可,如孔子的“仁学”主张、孟子的“仁政”主张,以及后世儒学大家对这些观点继承和发展都可以。答案:示例观点:儒家文化的入世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