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专题08以茶叙事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2024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复习热点预测解读与链接高考_第1页
热点专题08以茶叙事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2024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复习热点预测解读与链接高考_第2页
热点专题08以茶叙事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2024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复习热点预测解读与链接高考_第3页
热点专题08以茶叙事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2024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复习热点预测解读与链接高考_第4页
热点专题08以茶叙事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2024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复习热点预测解读与链接高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历史三轮热点复习冲刺高考2024热点05“以茶叙事”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目录

Contents03147Page1234热点导入热点连接知识链接典例解析23真题再现527PART01热点导入

【热点链接】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世界展现了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以茶叙事”频频出现于APEC峰会、G20峰会、金砖峰会等重大国际多边场合,担当着传递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文化使者。

“茶叙国事”茶礼频频出现在各种重要的外交场合,彰显礼仪之邦的风采,弘扬中国文化理念,成为了以道独特的风景……“茶叙外交”中国人对茶文化的精神,渗透到了生活、诗词,绘画,书法,宗教等等,以茶为媒,招待外宾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习俗。在茶文化愈发流行的今天,茶更是成为了国礼,“茶叙外交”也成为我国外交沟通中的一大亮点。所谓“茶叙外交”,简单理解就是国家领导人之间通过喝茶与茶文化交流,在亲切友好的氛围之下商讨外交事务。一般茶叙是作为一种简便的招待形式,多在早、午茶时间进行,有时也在晚宴之后,多是以请客人品茶为主。几张茶几、座椅,在室内或室外优美的环境中,品茶议事。与比利时总统茶叙2014年4月1日,在比利时,习近平总书记以“茶酒”妙喻国家交往的“和而不同”。他在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演讲时指出:“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中国主张‘和而不同’,而欧盟强调‘多元一体’。中欧要共同努力,促进人类各种文明之花竞相绽放”。PART02热点解析

一、中国茶文化

茶,起源于中国,初为药用。《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解之”,东汉华佗《食经》也有记载“苦茶久食,益意思”都体现了早期茶的医学价值。人们将茶作为药用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茶的药性较弱,却具有提神醒脑的功用,因此茶逐步转为一种饮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民族即已开始饮茶,到秦汉时期饮茶之风逐渐传播开来。至汉代,伴随着成套茶具的出现,饮茶的基本流程得以形成。到了唐代,“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的陆羽著《茶经》,对茶道与茶艺进行系统阐述,标志茶文化达到新的高度。在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的宋代,茶文化广为流传,点茶和斗茶之风开始兴盛。明代,饮茶流程大为简化,由煎煮法改为冲泡法,促进了花茶、乌龙茶、红茶等诸多茶种的兴起和发展。到了清代,中国茶已誉满全球,红茶、绿茶、青茶、黄茶、黑茶、白茶六大茶类一应俱全。时至今日,茶的种植和加工仍在不断精进之中。中国茶文化

茶文化、茶马古道和“以茶叙事”的中国外交都是中国历史和文化中与茶相关的重要方面。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茶叶的种植、制作、品鉴和饮茶礼仪等方面。(1)中国是茶的故乡,拥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茶文化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审美情趣。(2)中华茶文化广泛吸收了儒、释、道诸家精华,形成了含蓄内敛的风范,强调修身养性,是中国传统文化“内省修行”的一种体现,借“茶以载道”宣扬茶文化中“静”的工夫与修养。(3)尽管中华茶文化具有平和淡然、含蓄内敛的自然属性,但是饮茶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使茶文化天然具有开放共享、促进交流的社会属性。谈到中华茶文化,茶是包容的,中华文化是包容的,一个“和”字跨越时空、跨越国界,正所谓“和而不同,茶和天下”。

二、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中国历史上一条重要的贸易路线,主要连接了中国的西南地区和西藏地区,以及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地区的贸易往来,主要以茶叶和马匹为主要交易内容、以马帮为主要运输工具,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叶是中国的主要输出商品之一,通过茶马古道,中国的茶叶得以传播到其他地区,促进了文化和经济的交流。三、以茶叙事的中国外交

以茶叙事的中国外交则是指中国在外交活动中运用茶文化来传达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和外交理念。中国的茶文化强调和谐、平等、尊重和包容,这些价值观也体现在中国的外交政策中。通过以茶叙事的方式,中国可以增进与其他国家的相互理解和友谊,推动国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总的来说,茶文化、茶马古道和以茶叙事的中国外交都是中国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反映了中国与其他地区的经济、文化和人员交流,也体现了中国的文化自信和外交智慧。四、茶和茶文化走向世界的途径茶和茶文化走向世界的途径:(一)通过来华学佛的僧侣和遣唐使,将茶带往海外,如公元805年日原高僧最澄从天台山将茶籽引种到日原。(二)通过古商路,以经贸的方式传到海外,如唐代时,京城长安取回纥停行茶马买卖。(三)通过派出的使节,将茶做为名贵礼品,捐赠给出使国,如1618年,中国公使向俄国沙皇赠茶。(四)应邀间接以专家身份去海外展开茶叶消费,如清终时,宁波茶厂厂长刘峻周带技工去格鲁吉亚种茶。

依托以上四种方式,中华茶文化向别流传,有两条道路,即陆路流传道路和海陆流传道路。

兼容并包、开放交流的中华茶文化,在千年的跨文化交流中已成为一种世界共通的语言,在沟通中西文化、增强各国交流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茶叙国事”“茶礼”频频出现在各种重要的外交场合,彰显礼仪之邦的风采,弘扬中国文化理念,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首次出访苏联,挑选了西湖龙井、祁门红茶、景德镇茶具作为国礼送给斯大林,彰显了两国之间的深情厚谊。1971年,美国时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访华,周恩来总理选择了西湖龙井作为国礼,表达了对此次中美关系破冰之旅的重视。1972年,尼克松访华期间,毛泽东同志馈赠的礼物极其珍贵,为武夷山大红袍母树所产的四两岩茶。作为千年来的皇家贡品,武夷山大红袍母树年产量仅有八两,周恩来总理因此戏称送出了“半壁江山”,现场气氛顿显轻松,给尼克松一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段外交佳话。1991年,江泽民同志应邀访苏,携带了两千公斤特级祁门红茶作为国礼,从此中国红茶在俄罗斯等地颇具人气、广受欢迎。PART03知识链接【知识链接01】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概况(1)秦汉—明初:主动开放①秦汉:汉朝开展了积极的对外交往;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影响远及欧洲和非洲。②南北朝:法显西行取经,13年后回国,将旅行经历写成《佛国记》,这部书是研究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交通和历史的重要史料。③隋唐:隋唐经济文化繁荣,对各国有很强的吸引力;唐政府鼓励外商来华;唐朝对外交通发达。④宋元:海外贸易非常繁荣;主要贸易港口有广州、泉州和明州⑤明初:一方面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另一方面中外矛盾尖锐,甚至发展为侵略反侵略斗争。郑和下西洋,其最主要目的是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政治目的为主),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它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但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使这一航海壮举悄然结束。(2)明后期—清前期(鸦片战争前):闭关锁国【探究】中国传统外交的主要特征

材料

周王朝就有了“君权神授”及“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理论。从西汉至清代的各朝帝王,都没有摒弃分封诸侯、屏护中央、面南为天下共主的传统观念。由于汉民族长期保持很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于是不断增强了自我优越、惟我独尊意识,并产生了华夷观念,把周边民族或国家都视为落后的蛮夷。对待周边蛮夷国家,中国除要用强大实力使之“畏威”之外,更应以“德惠”使四夷倾心内服。《礼记·中庸》主张对诸侯和更远方的国家采用“怀柔”政策,包括“厚往而薄来”的恩惠大度方针。按照儒家学说,中国君主与其他各国君主的关系,只能是天子与诸侯的君臣关系,外国来使均为朝贡者,故没有形成平等国家间的外交理念和外交礼仪。因此,古代中国统治者认为自己不需要外交,无需常设的外交机构,只是由礼部和理藩院分别办理海道和陆路往来的各国事务。——摘编自王红续《中国外交从宗藩体制向近代体制的转型》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外交体制的主要特点。【答案】特点:没有形成正式的外交理念;恩威并施,厚往薄来;形成朝贡体制,建立宗藩关系(或没有平等国家间的外交礼仪);缺乏常设的外交机构。材料

近代中国外交近代化是在列强强大的武力逼迫下被迫实行的。一个自视为“天朝上国”、拥有众多藩属国的泱泱大国,在遇到西方的“坚船利炮”后,被迫放弃天朝尊严,俯就于西方现代化的大潮之中。近代中国外交的转型,既是由君主专制政体向民主共和制政体的转变,也是近代中国外交形象的转变……国际社会也逐渐认可了中国的存在,如:1920年初,借助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有利形势,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顾维钧被推选为国际联盟理事会理事长,进一步显示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摘编自马彦丽《从晚清外交机构的演变看中国外交近代化》【知识链接02】中国近代外交发展趋势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外交的发展趋势,并进行简要评价。发展趋势:由被动适应西方列强要求到主动外交;从宗藩制度向近代外交制度转型;外事机构从无到有;从闭关锁国到开放。评价:适应西方列强的侵略需要,体现了清政府外交的半殖民地化;推动中国外交近代化,使中国逐渐融入世界;外交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利益,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1、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外交政策:

①“另起灶火”: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屈辱的外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建立平等关系。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以巩固中国独立和主权。在此基础上在于一些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③“一边倒”:在外交上坚持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2、20世纪50年代外交成就

①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1953年提出)───成为我国外交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②日内瓦会议(1954年)───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会议,并起了积极的作用。

③亚非万隆会议(1955年)───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3、20世纪70年代外交成就:

①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

②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访华,1979年正式建交;日本内阁首相田中角荣访华。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5、20世纪80至90年代外交调整:

①加强国际合作:2001年加入WTO;加入APEC;加强与东盟的合作。

②维护世界和平:全方位外交;加强地区的和平外交(如:成立上海合作组织);支持联合国工作。【知识链接03】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新战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要求我们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对外工作理念,使我国对外工作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2014年11月28日,习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

2016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首次被明确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经过持续努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我国外交在世界大变局中开创新局、在世界乱局中化危为机,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求我们继续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牢牢把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民族复兴这条主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和平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维护和延长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中国特色大国外交1、概念:“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这一新理念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大国外交”,另一个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意味着,中国在对外交往中要体现其作为一个新兴大国的气度和作为,要有大的国际担当,要负起大的国际责任,要做出大的国际贡献,包括主持公道、伸张正义、提供更多优质国际公共产品。“中国特色”主要体现①坚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外交的根基。②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不干涉别国内政等优良传统,同时要不断对此加以完善、丰富和发展。③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践行平等等特有理念。这些理念既反映了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有助于更好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利益,不断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进程。④坚持为国内发展和改革开放服务的第一要务。2、主要内容:①一个基本判断:坚持和平发展时代主题的基本判断不动摇。②两个战略目标:分别是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③三个工作抓手:分别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贡献人类共同价值。中国特色大国外交⑤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⑥周边外交理念:“亲、诚、惠、容”的⑦安全观:“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⑧全球治理观:“共商、共建、共享”

3、目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4、特点: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探究】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材料: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人面对的是共和国初建、美苏“冷战”激烈进行、新中国尚属孤立的复杂国际局面,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同以及融入国际社会变得更加迫切,这是艰难局势造就的新中国外交使命……改革开放时期的外交使命变得更加明确,“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定性了中国外交注重国内发展和促进国际和平的外交使命,21世纪前十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最终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对这一使命最好的实践。中共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提出“坚持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民族复兴于是成为新时代中国外交使命。——摘编自白卫东、刘常喜《峥嵘七十年:新中国外交的“变”与“不变”》【答案】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目的是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同以及融入国际社会的外交使命;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外交注重国内发展和促进国际和平的外交使命;中共十八大之后民族复兴成为新时代中国外交使命。主要因素:中国国内中心任务的变化;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局势的变化。根据材料,指出新中国外交使命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PART04典例解析【模考典例】(2024届浙江台州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茶马古道作为我国最为古老的贸易商路,与丝绸之路有着密切关系,最早源于汉代,直到唐宋时期才正式形成。茶马古道以马帮为载体,是连接我国西南地区的纽带……自唐朝的茶文化诞生以后,饮茶之风也风靡全国,茶叶渐渐从内陆向边疆地区扩散,西南地区的吐蕃也在汉族饮茶习俗的影响下迅速爱上了茶叶,并以燎原之势在整个西南大地蔓延开来。为了加强对茶叶的管理控制,唐朝政府颁布了专门的茶马贸易制度,藏族人民以马匹交换茶叶的贸易开始形成,唐蕃古道也在这一时期开通……茶马古道与茶马贸易发展到宋朝时成为了政府加强西南边境地区管理的重要手段。为了维护边境的安宁和平,宋朝和明清的统治者均以茶马贸易巩固边疆,通过开放边境互相贸易的形式,实现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羁縻”目的,利用经济文化的方式阻止了少数民族的武力侵扰。另外,汉人在与少数民族进行经济交流之时在无形中增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感情。——摘编自聂甘霖、陈纪昌《茶马古道与茶马贸易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1)根据材料一,概括茶马古道在我国古代重要的历史价值。结合所学,指出明代除茶马贸易外“实现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羁縻’目的”的其他措施。(6分)【答案】(1)价值:推动了西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有利于加强边疆地区的治理和社会稳定;促进了民族交流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任3点3分)措施:实行土司制度;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建立都司(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贡赐。(任3点3分)材料二“茶”的两大发音系统在亚、非、欧三大洲分布示意图(2)“茶”两大发音系统的形成与茶叶贸易路线有密切关系。根据材料二,指出新航路开辟后分布区域增长更为迅速的“茶”发音系统。结合所学,分析中国茶文化在世界传播的意义。(8分)(2)发音系统:tea发音系统。(2分)意义:促进了全球物种的交流,丰富了人类的饮食生活;有利于丰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或各国根据自身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向外辐射和传播,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6分)备注:在汉语中“茶”有不同的发音,北方以及广东地区“茶”字的发音形成今天世界上的cha发音系统;厦门方言发音形成今天的tea发音系统。明清时期,葡萄牙主要从澳门进口茶叶;荷兰、英国主要从厦门进口茶叶。材料三中华茶文化广泛吸收了儒、释、道诸家精华,强调修身养性,是中国传统文化“内省修行”的一种体现……尽管中华茶文化具有平和淡然、含蓄内敛的自然属性,但是饮茶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使茶文化天然具有开放共享、促进交流的社会属性……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世界展现了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以茶叙事”频频出现于中国主场外交的重大国际多边场合。习近平主席在多个重要外交场合以“茶”为引,在俄罗斯谈“万里茶道”、在比利时发表“茶酒论”、在巴西论“百年茶之友谊”等,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中国方案推广至全世界……茶与茶文化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跨文化交际最好的媒介之一,世界各国人民因为茶而拥有了一种共同的语言。茶味绵长、意境幽远,正如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谐共生”的追求,海纳百川、大道致远。——摘编自熊李力《中国茶文化与大国外交相融相通之道》(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从哲学和美学的角度解读中华茶文化“自然属性”的内涵。结合所学,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外交布局上的特点并列举“以茶叙事”的“中国主场外交的重大国际多边场合”。(6分)(3)内涵:蕴含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2分)特点:全方位(1分)、多层次、立体化。(任1点1分)主场外交:“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等。(任2点2分,其它言之有理亦可得分)PART05真题再现1.(2021年湖南卷)光绪年间,曾出使英、法、意、比四国的薛福成感慨,“强盛之国,事事欲轶(超越)乎公法,而人或勉以公法绳之”;“衰弱之国,事事求合乎公法,而人未必以公法待之”。这突出反映了(

)A.公法在外交实践中形同虚设 B.摆脱公法束缚符合弱国利益C.对外交往深化对自强的认知 D.晚清士人对西方的高度推崇【答案】C【解析】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光绪年间,晚清政府的外交官薛福成认识到强国不受国际法的限制,弱国事事受制于国际法,且受到不平等对待。这反映了近代中国对外交往过程中对国家自强的认识,C项正确;“形同虚设”说法绝对,国际法仍起到协调各国关系的作用,排除A项;薛福成认为弱国受制于公法,而且还受到不平等对待,而不是认为摆脱公法符合弱国利益、更重要的是国家实现富强,且不是对西方的高度推崇,排除B、D项。故选C项。2.(2023年山东卷)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十分重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20世纪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03年,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中共十八大以来,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这主要是为了(

)A.消除分歧增进互信B.构建均衡发展格局C.深化合作共谋发展D.改善全球治理体系【答案】C【解析据所学可知,影响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利益,题干中提及新中国自成立以来,-直重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说明与周边国家交往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因为周边国家与中国可以深化合作共谋发展,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国家之间不可能消除分歧,而且中国之所以重视与周边国家发展关系主要也不是为了增进互信,而是为了国家利益需要,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据所学可知,人类也很难构建均衡发展格局,排除B项;材料涉及中国与周边地区,只涉及世界局部地区,排除D项。故选C项。3.(2023年湖北卷)鸦片战争后,列强将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清朝原有的法律体系随之发生改变。《北京条约》签订后,清初制定的海禁律例从根本上被打破。1870年,《大清律例》新增打击拐卖人口出洋、允许华民出洋务工的条文。1909年,清政府颁布《大清国籍条例》,以保护海外华侨。上述材料说明(

)A.清廷改革受西方法律影响明显 B.条约体系与中国国内法关系密切C.清朝被迫从闭关锁国走向开放 D.清政府通过调整法律以应对时局【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鸦片战争后,...清朝原有的法律体系随之发生改变。...海禁律例从根本上被打破。《大清律例》新增打击拐卖人口出洋、允许华民出洋务工的条文。

清政府颁布《大清国籍条例》,以保护海外华侨”可知,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不断加深,清政府原有的律例内容如海禁等规定被逐渐打破,还新制定了打击拐卖人口、保护海外华侨的法律规定,可知清政府通过调整法律以应对时局,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清朝借鉴西方法律,排除A项;《北京条约》签订后,清初制定的海禁律例从根本上被打破,这体现了条约对中国国内法的影响,但这不能概括题干中“清朝根据局势变化修订和新出台法律"等相关信息,排除B项;清政府并未采取对外开放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4.(2022年江苏卷)赵国明《中国的立场》一诗写道:“万国(联合国)旗帜欲添丁,孤岛、红旗都有名。山姆(美国)阴谋如获胜,不教公使到西京(纽约)。”该诗佐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A.与美国的关系趋向紧张 B.在联合国行使否决权C.抵制美国构建单极世界 D.反对“双重代表权”案【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孤岛、红旗都有名……不教公使到西京(纽约)”可得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对“双重代表权”案,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与此同时,中美双方致力于改善双边关系,排除A项;材料无法表明中国在联合国行使否决权,排除B项;20世纪70年代的世界还处于两极格局的主导之下,排除C项。5.(2023年江苏卷)陈毅在纪念文章中肯定了列宁建立反帝“联合战线”和领导世界革命的意义。指出列宁逝世一年来中国革命运动继续蓬勃发展,尤其是工农阶级表现出“领导国民革命的力量,使一般敌人惊吓恐惧”。此时的“工农阶级”(

)A.积极声援五四爱国运动 B.致力于巩固革命统一战线C.坚持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D.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国革命运动继续蓬勃发展,尤其是工农阶级表现出领导国民革命的力量,使-般敌人惊吓恐惧”可知,列宁逝世是在1924年,此时应是1925年,国共两党进行第一次合作,开展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故此时的“工农阶级’"应是致力于巩固革命统-战线,B项正确;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坚持独立领导武装斗争"是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排除C项;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