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和管理课件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1页
专题二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和管理课件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2页
专题二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和管理课件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3页
专题二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和管理课件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4页
专题二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和管理课件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二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选什么人做官选官制度如何考核官员的政绩?如何监督官员的行为?考核制度监察制度课标: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汉:察举制秦汉:上计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唐:品、才宋:磨勘都察院、六科御史台秦:御史大夫汉:刺史考察、考满、京察、大计如果你生活在汉朝,你该如何成为国家官员?1.通过什么途径?2.需要什么条件?(需要准备什么吗?)导入一、选官制度(一)夏商西周:1、选官标准:世官制血缘官位世袭、贵族垄断2、特点:指世代为官,官吏都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无论王室还是各级贵族都是凭借宗法和血统世代继承高官厚禄。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注意:秦朝之后实行官僚政治,但世官制并没有就此消失,一方面在后代的少数民族控制地区或王朝有出现,另一方面通过“恩荫制”(官僚子弟凭借先人之功绩循例而仕的一种选官制度)的形式遗存下来。世官制≠世卿世禄制世官制即贵族世代为官的制度,就其所任而言,世官制并不等于世职,并不局限于某家族担任某一固定官职。世卿世禄制是爵位和禄田的世袭制度,父死子继,世代相袭。材料一:商君之法曰:“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材料二: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

——《战国策·燕策二》材料三: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韩非子》

材料四:“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刘向《说苑》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选官制度及特点?(二)春秋战国:1、选官标准:2、选官形式:军功才能军功大小、君主授予自荐、他荐荐举(自荐)毛遂自荐荐举(他荐)鲍叔牙举荐管仲3、特点:选贤举能(养士之风)、奖励耕战军功爵制、荐举制

(三)秦朝:“以法为师,以吏为教”的制度

1、含义:“百姓”和“一般官吏”都向“法官、法吏”学习法律,加强普法教育;“法吏”也担负起宣讲法律、执行君王旨意的使命。2、选官标准:才能3、选官形式:向官吏学习法律

赵高身世有争议。其母亲因触犯刑法遭到处刑后身体残缺,被收入“隐宫”,赵高兄弟皆出生于此。秦始皇听说他为人勤奋,又精通法律,便提拔他为中车府令掌皇帝车舆,还让他教自己的少子胡亥判案断狱。思考:秦朝的选官制度反映了秦朝的治国思想是什么?法家思想(四)汉朝:察举制

1、含义:2、标准:3、组成:先考察而后推举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察访程序:举荐考核任用品德(主)和才能察举分常科和特科常科科目特科察孝廉举茂才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孝廉”是最重要的一科。“孝”是指孝敬父母;“廉”是指清廉勤政。茂才在开始只是特科,汉光武帝时设为常科,往往与孝廉并称,表明其重要性。选拔智略出众的优秀人才。是最主要的特科,德才兼备,正直不阿,能直言极谏。品德与文才兼备,又有良好的经学底蕴。明于儒学的经典,通晓儒术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系统完整的选官制度是从两汉的察举制开始的。(五)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材料一: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当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千扰了人才选拔。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继任魏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行九品中正制。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思考1:根据材料一和课本知识,指出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的原因?(1)原因:

①察举制所依赖的政治与社会基础受到严重破坏。②东汉后期,社会动荡,豪强大族控制地方选人权。(1)背景:(2)推行:(3)途径:材料一:东汉中后期,由于宦官专权,政治腐败,察举选官名实不符,很难选拔到真正的人才。同时,汉末以来,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百姓背井离乡,“人士流移,考详无地”,难以掌握士人的真实情况,使察举制无法实施。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上册)》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家世、道德、才能

家世材料二:选举“贤有识鉴”的现任中央官员兼任其原籍的郡小中正或州大中正。中正考察士人的“品状”后,评定其等第,分为九品:评定品第的依据,主要是德行才能,门第也在考虑之列。中正定品、吏部授官220年,魏王曹丕(4)标准:下下九品下中八品下上七品中下六品中中五品中上四品上下三品上中二品上上一品九品八品七品六品五品四品三品二品一品→→→→→中正九品官品九品(五)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5)特点: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品评主要有三个内容:1、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指父祖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2、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现在的品德评语。3、定品:即确定品级。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于是就行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六)隋唐至清:科举制1、含义: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通过分科取士,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科,是考试科目;举,是选拔人才。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2、背景:3、标准:才学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六)隋唐至清:科举制(隋设立,唐完善)1、含义:3、标准:①常科: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几十种,其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②制举: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③铨选: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资格,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2、背景:4、内容:科目概况秀才等级最高,及第极难,高宗时废止进士考士人诗赋文才明经考士人对儒家经典及其注疏的理解明法选拔明习法令、文字书法、数学计算等方面的专门人才,社会影响不大明书明算吏部选官标准有四条:身(仪表气质);言(语言表达)书(书法遒美);制(文字表达)“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三十岁考上了明经都觉得老了,但是五十岁考上进士却是还算年轻。隋唐科举制发展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武则天扩大了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七)宋朝科举制发展宋朝锁院制度誊录制度元朝明清近代宋代对科举制进一步完善,“取士不问家世”,科举制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尤其是锁院、糊名、誊录等制度的实行,使得科举考试真正体现了公开公糊名平的竞争原则。已糊名弥封北宋真宗、仁宗年间,原来的注疏经学不受待见,社会上兴起了以新见地解读经书真意的新学风,这种风气逐渐风靡天下,形成所谓的“宋学”,这个学界动态很快反映到朝廷政策之中,就有了新科明经考试制度。由此反映了宋代(

A.科举制度的功能弱化 B.科举制适应时代发展

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B【详解】随着经学注疏的发展,以新见地解读经书真意学风的兴起,推动北宋政府在科举考试中增加了明经考试一科,说明科举制适应时代变化有所发展,B项正确;科举制度的社会功能在中国古代呈现强化而非弱化趋势,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科举考试内容而非考试程序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宋代人才选拔标准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C(八)元朝科举制中落元朝宋朝近代部分保留蒙古传统方式(世袭、军功)恢复科举:1313年宣布次年开考,但时断时续,录取人数少。元仁宗明清(九)明清科举制鼎盛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等内容:形式:生源:四书五经,考试形式固定为八股文。◎学校教育已沦为科举制度的附庸。官员的选拔制度过程——科举制童生试秀才/生员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一甲:赐进士及第(状元、

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贡士,第一名称会元乡试会试殿试评价科举制材料一:科举制度的最大优点是从根本上打破了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使国家行政机构的组成向着尽可能大的社会面开放。——王炳照《中国科举制度研究》材料二:“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顾炎武材料三: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科举制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根据材料分析科举制对当时和后世有怎样的影响?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八股取士更是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知识阶层热衷追求功名利禄,科技研究缺乏人才,阻碍中国科技进步,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朝代制度标准演变趋势先秦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明清世官制军功爵制血缘军功察举制品行九品中正制门第科举制八股取士才学①选拔标准:②选拔方式:③选拔形式:由重家世门第到重学识才能由推荐到公开考试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出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注重官员的“德”、“才”。继承推荐考试靠“爹”靠“人”靠“自己”二、中国古代官员的管理(一)官员的考核1、秦汉:上计制县郡中央县或侯国将户数增减、农田垦植、钱谷收入、社会安定等状况,上报郡国郡国汇编,制成计簿,上报中央以考课结果的优劣来决定对官员的赏罚升降负责核实政绩的虚实御史(1)考核标准:(2)考核官员:(3)考核结果:土地人口、财政收入、治安情况御史官员赏罚的依据2、魏晋南北朝:考核法规流于形式原因: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3、隋唐:考核部门考核方式(大考—四年一考、小考-一年一考)考核标准考核结果

唐代“四善二十七最”四善:指品德方面的四项标准。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二十七最:这是针对各个职位的具体工作而规定的不同要求,偏重对其在职才能的考察尚书省的吏部地方报告中央皇帝巡查州县品德才能评定分三等九级,确定官员升降与奖惩。官员的考核归吏部按唐制,官员考核标准为“四善二十七最法”。“四善”为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秤、恪勤非懈;“二十七最”是根据各部门职能不同,分别制定最高标准进行考核,定出不同等级,每个等级都有相应的奖惩办法。这表明,唐代官员考核(

A.注重官员品德和政绩 B.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

C.程序已经成熟和完备 D.意在监察州县各级官吏A【详解】根据材料“‘四善’为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秤、恪勤非懈”“分别制定最高标准进行考核,定出不同等级,每个等级都有相应的奖惩办法”等信息可知,唐代官员考核强调“四善”,说明唐代考核注重儒家伦理道德,即重视考核官员的德行,通过“二十七最”来制定出不同等级进行考核,说明注重官员的政绩,因此表明唐代官员考核注重官员品德和政绩,A项正确;隋唐时期推行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而题干内容体现了唐代官员考核注重官员的品德和政绩,这不能扩大官吏的选拔范围,排除B项;唐代官员考核注重官员的品德和政绩,不代表唐代考核制的程序已经成熟和完备了,并且该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唐代官员考核制,没有体现地方监察体制,无法得出监察州县各级官吏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A

磨勘指官员升迁官阶时的考核手续。北宋官阶可分为京朝官、幕职州县官两大部分。凡幕职州县官升阶为京朝官,须经改官磨勘,京朝官系列内升级,须经转官磨勘。

朝廷对改官磨勘这一关卡约束甚严,不但要严格考察其出身、资历、政绩、家庭背景(有无犯罪人员),还需要有数名中高级官员保荐并连带承担责任,称为“举主”,举主的人数、身份皆有具体要求,不得稍有差错。……磨勘制度也成为宋廷奖惩官员的手段之一,对有功官员常予减少磨勘年限之奖励,有过者则增加磨勘年限以惩戒。——摘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4、宋代官员考核制度——磨勘制度5、明朝:考满和考察考满初考再考通考结果称职平常不称职依据升迁降调考察京察外察内容重在查处贪、酷和不作为明朝考核6、清朝:京察和大计京察大计(考察)考察外省文官考察京官贪、酷者削职为民,情节严重者依法惩办;疲软、不谨者免职;浮躁、才力不及者降职使用。三年一次考核标准考核机构考满和考察(官员的任职期满、贪酷和不作为)中央政府朝代考核制度/标准考核机构考核结果秦汉官员赏罚的依据隋唐确定官员升降宋朝以定官员升降明朝中央政府决定官员升降、或调的依据清朝中央政府决定官员升降、或调的依据二:梳理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发展P31第一段、第四段;P32最后一段上计制(土地人口、财政收入、治安情况)御史品德、才能吏部考满、考察(官员的任职期满、贪酷和不作为)考课制度(京察:考察京官;大计:考察外省文官)总趋势:从以道德或功绩为主的单一的考核标准发展为道德、才能与功绩相结合的考核标准。定期勘验官员以定升迁的制度称为“磨勘”由审官院考核京官,考课院考核地力官。(二)官员监察1、秦汉中央秦:御史大夫汉: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地方秦:监察御史汉:(州)刺史◎西汉十三州分布图西汉刺史虽“秩六百石”,但监察范围广泛,包括政、刑、民、选署等诸多方面,监察对象主要为地方郡国二千石官员,故有人评价道:“刺史位卑却权重,以贱治贵。”这一评价折射出,刺史制度(

A.阻碍了行政效率的提升 B.标志着行政权与监察权的分离

C.与儒家等级思想相违背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官员的监察C【详解】根据题干“刺史位卑却权重,以贱治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刺史制度下,刺史以低级官员身份监察高级官员,这与儒家强调等级秩序,提倡以贵治贱的思想相矛盾,C项正确;刺史制度有利于促进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刺史的监察职能,未涉及刺史的行政权,排除B项;D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干中“刺史位卑却权重,以贱治贵”,排除D项。故选C项。C地方中央殿中御史御史中丞监察御史御史大夫御史台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监察系统。

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玄宗时增为十五道,每道派监察御史一人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威慑地方。“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中央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地方唐:(道)观察使2、隋唐4、宋朝中央

监察谏院御史台宋代监察制度的重大变化就是台谏合一,御史拥有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划分路作为监察区,设四监司,府州一级设置了通判,称为“监州”中央监察通判四监司中央御史台,谏院(台谏合一)地方通判四监司宋代沿袭唐代的监察体制,御史台与谏院构成中央行政监察机构,合称为台谏系统。宋代以降至明清,言官多结党营私,谏官制度逐渐演化为皇帝御下之工具,始而谏院独立,继而科道合一,六科独立置署而后干脆并归督察院。这一过程(

A.提升了监督稽查效率 B.避免了国家决策失误

C.扩大了司法职权范围 D.适应了皇权强化需要D【详解】根据材料“宋代以降至明清,言官多结党营私,谏官制度逐渐演化为皇帝御下之工具,”说明宋代以后,由于“言官多结党营私”不利于加强皇权,于是为了加强皇权,“谏官制度逐渐演化为皇帝御下之工具,始而谏院独立,继而科道合一,六科独立置署而后干脆并归督察院”,D项正确;“宋代以降至明清”对监察体系不断做出调整,不一定能提升了监督稽查效率,排除A项;国家决策是否失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仅凭监察制度无法避免国家决策失误,排除B项;监察机构与司法机构职权不一样,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D地方: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