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拟行路难(其四)南朝·宋·鲍照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诗歌历史悠久,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其间,中国诗歌在语言形式上不断进行变革,句式多样,由《诗经》以四言为主,发展到汉朝以五言为主,到了南北朝时期鲍照又创制了七言歌行,在诗体发展上作出了重要贡献,影响了后来诗歌的发展。那么鲍照何许人也,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一诗人。通过《拟行路难》(其四),进一步了解其人,其事,其志,其情。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①了解鲍照的生平事迹。②体会诗歌传达的情感并背诵全诗。过程与方法:①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②通过与李白的《行路难》的比较阅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人论世”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价值观:①感受作者在逆境中的抗争精神,培养抗挫折能力。②准确把握诗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以意逆志——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把自己当作诗人,“将心比心”地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释题】《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流行一时。古辞和袁辞都不存。《乐府解题》说:“《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后经文人拟作,前多着一“拟”字。【了解作者】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祖籍上党,后迁于东海(今江苏涟水附近)。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但生平遭遇、创作风格与二人有很大不同。鲍照出身寒微,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但空有一腔才华,不被朝廷重用,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至多只做过一些小官,最后死在战乱中。钟嵘为之叹道:“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鲍照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鲍照的作品艺术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对后世李白、岑参、高适、杜甫有较大影响;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拟行路难(其四)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的方向流散。人生也各有天命,怎么能成天感叹、哀愁。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人心又不是草木、石头,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了。思考全诗的感情可以用哪一个字来总括?诗歌三、四句中的“命”字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诗歌开头两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哲理?诗歌五、六句刻画出诗人怎样的形象?诗歌七、八句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本诗的主旨是什么?全诗的感情可以用哪一个字来总括?“愁”“命”【时代背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门阀制度】封建等级制度中的一种特殊形式。中国古代官宦人家的大门外有两根柱子,左边的称“阀”,右边的叫“阅”,用来张贴功状。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世族或士族。西汉武帝以后,崇尚儒学,官僚多以经术起家。他们授徒讲学,门生故吏遍天下,形成一种社会力量,其子孙承家学,继续为官。久而久之,到东汉中叶出现了世代为官的大姓豪族。这种封建等级制度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更加盛行。第三、四句中的“命”是指什么?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命”是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人生遭际。作者认为这种现象非常不公平,但又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含有反讽的语气,作者越是说人生有命是正常的,就越能显示这一现实的荒唐。越是平静地说“安能行叹复坐愁”,就越是透露出精神上无可解脱的痛苦,让我们感受到一颗被压抑的心灵。诗歌的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用“泻水置平地”起兴,引出“人生亦有命”。用水是依照高低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来比喻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诗歌五、六句刻画出诗人怎样的形象?诗歌五、六句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形象。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只能是“举杯消愁愁更愁”。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愁绪倾泻出来。诗歌七、八句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痛苦和无奈。人心不是草木、石头,不可能没有感情,诗人面对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平,不可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写到这里,诗人心中的愤懑,已郁积到最大的密度,达到了随时都可能喷涌的程度。不尽情宣泄,不放声歌唱,已不足以倾吐满怀的愁苦了。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下面出现的却是一声低沉的哀叹:“吞声踯躅不敢言。”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忍,“踯躅”克制住了。【归纳主旨】全诗通过刻画诗人满怀愁绪而又无法排遣的自我形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表达了对当时门阀制度的不满,传达了寒门志士有志难伸的愤慨不平的呼声。【小结】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为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清·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比较阅读】诗歌的比较阅读,材料一般选用不同的人所写的相同或相似的题材,或是思想感情不同,或是表达技巧不同,或是形象、语言风格不同。比较阅读应该以求异为主。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樽(zūn):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清酒:清醇的美酒。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珍羞:珍贵的菜肴。羞:同“馐”,美味的食物。直:通“值”,价值。箸(zhù):筷子。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心情愁烦使得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pán)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这两句表示诗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碧:一作“坐”。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遥想当年,姜太公磻溪垂钓,得遇文王重用;伊尹乘舟梦日,受聘在商汤身边。多岐路,今安在:岔道这么多,如今身在何处?岐:一作“歧”。安:哪里。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据《宋书·宗悫què传》载:宗悫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云帆:高高的船帆。船在海里航行,因天水相连,船帆好像出没在云雾之中。人生的道路何等艰难,何等艰难,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创作背景】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他却没有得到唐玄宗的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niǎn)出了长安。这首诗是朋友为他设宴饯行时所作。比较鲍照《拟行路难(其四)》和李白《行路难(其一)》的异同:相同点:都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愁苦。不同点:鲍照的《拟行路难》感情压抑、矛盾、无奈。李白的《行路难》更积极向上,虽然暂时遭遇挫折,但李白坚信自己终有一天会实现自己的抱负。背诵默写《拟行路难(其四)》showtime——片段写作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但是同样的时代,同样的条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