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 高三一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云南省 高三一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云南省 高三一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云南省 高三一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云南省 高三一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云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一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云南省曲靖市2023-2024学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齐桓公时,有处士曰小臣稷,桓公三往而弗得见。桓公曰:“吾闻布衣之士不轻爵禄,无以易万粟之主;万乘之主不好仁义,亦无以下布衣之士。”于是五往乃得见之。或曰:桓公不知仁义。夫仁义者,忧天下之害,趋一国之患,不避卑辱,谓之仁义。故伊尹①以中国为乱,道为宰于汤;百里奚以秦为乱,道为虏于穆公。皆忧天下之害,趋一国之患,不辞卑辱,故谓之仁义。今桓公下匹夫之士将欲忧齐国而小臣不行见小臣之忘民也。忘民不可谓仁义。仁义者,不失人臣之礼,不败君臣之位者也。是故四封之内,执禽②而朝名曰“臣”;臣吏分职受事名曰“萌”。今小臣在民萌之众,而逆君上之欲,故不可谓仁义。仁义不在焉,桓公又从而礼之。使小臣有智能而遁桓公,是隐也,宜刑;若无智能而虚骄矜桓公,是诬也,宜戮。小臣之行,非刑则戮。桓公不能领臣主之理而礼刑戮之人,是桓公以轻上侮君之俗教于齐国也,非所以为治也。故曰:桓公不知仁义。(节选自《韩非子·难一》)材料二:有道之士,固骄人主;人主之不肖者,亦骄有道之士。贤主则不然。士虽骄之,而已愈礼之,士安得不归之?士所归,天下从之。周公旦,文王之子也,武王之弟也,成王之叔父也。所朝于穷巷之中、瓮牖之下者七十人。文王造之而未遂,武王遂之而未成,周公旦抱少主而成之。故曰成王不唯以身下士邪?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骜禄爵者,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遂见之,不可止。世多举桓公之内行,内行虽不修,霸亦可矣。诚行之此论,而内行修,王犹少。(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下贤》)【注释】①伊尹,曾借烹饪之事言治国之道,辅助商汤灭夏。②执禽,古时朝见君主有持禽类作礼物的制度,表示忠心于君主。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今桓公下A匹夫之士B将欲忧C齐国D而小臣不行F见小臣之忘民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布衣,借指平民,文中的“布衣之士”就是前文说的“处士”,具体指小臣稷。B.中国,指中原地区或中原地区华夏政权;今义与之相比,属于“词义的扩大”。C.“贤主则不然”的“然”与《送东阳马生序》“烨然若神人”一句中的“然”字含义相同。D.礼,文中指礼遇、以礼相待,“以弱天下之民”中“弱”的意思是“削弱”,两者用法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齐桓公认为君主能做到礼贤下士的前提是自身对仁义有追求,韩非子认为君主一定要摆正君与臣之间的关系。B.伊尹与百里奚不顾自身卑贱的地位和受到的屈辱待遇,为天下的灾害而忧虑,为国家的祸患而奔赴,齐桓公非常欣赏这类人。C.韩非子认为,作为臣子理应执礼朝见君主;对君主不管是有才能而隐匿不为,还是无才能而骄傲自夸,都应受到法律惩处。D.齐桓公欲见小臣稷,一天去了三次也没能见到他,随从之人劝其放弃,齐桓公以不能看轻王霸之业为由对随从进行反驳,并最终见到了小臣稷。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故四封之内,执禽而朝名曰“臣”;臣吏分职受事名曰“萌”。(2)文王造之而未遂,武王遂之而未成,周公旦抱少主而成之。14.材料一认为齐桓公不懂仁义,材料二认为他足以称霸。请简要说明理由。云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3+3+3”高考备考诊断性(一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初,太宗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曰:“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谏议大夫朱子奢上言:“陛下圣德在躬举无过事史官所述义归尽善。陛下独览《起居》,于事无失,若以此法传示子孙,窃恐曾、玄之后或非上智,饰非护短,史官必不免刑诛。如此,则莫不希风顺旨,全身远害,悠悠千载,何所信乎!所以前代不观,盖为此也。”上不从。玄龄乃与给事中许敬宗等删为《高祖》《今上实录》;癸巳,书成,上之。上见书玄武门事,语多微隐,谓玄龄曰:“昔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季友鸩叔牙以存鲁。朕之所以,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即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七》)材料二:语曰:“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故宁顺从以保吉,不违忤以受害也。况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其有贼臣逆子,淫君乱主,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则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言之若是,吁可畏乎!夫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如董狐之书法不隐,赵盾之为法受屈,彼我无忤,行之不疑,然后能成其良直,擅名今古。至若齐史之书崔弑,马迁之述汉非,韦昭仗正于吴朝,崔浩犯讳于魏国,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夫世事如此,而责史臣不能申其强项之风,励其匪躬之节①,盖亦难矣。足以验世途之多隘,知实录之难遇耳。(节选自刘知几《史通·直书》)【注】①匪躬之节:舍己尽忠的节操。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陛下圣德A在B躬C举D无过事E史官所述F义G归尽H善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给事中,古代官职名。唐代给事中陪侍皇帝左右,有权驳回和纠正百官奏折中的悖失之处。B.鸩,毒酒,文中活用为动词,指“用毒酒毒死”,与成语“饮鸩止渴”中的“鸩”字用法不同。C.风声,在文中是“风化声教”“好的风气”的意思,与成语“风声鹤唳”中的“风声”含义不同。D.凶,在文中指“不吉祥”,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凶年免于死亡”中的“凶”字含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太宗对前代君主不能观阅史官记录内容的前例感到疑惑,监修国史的房玄龄向唐太宗解释了原因。B.唐太宗看了史书,用隐晦的语气提醒房玄龄,授意史官编史可以删去浮华之词,如实记载玄武门事件。C.刘知几认为人们有趋利避害的心理,宁可顺从权势来保障自身安全,也不愿去违逆权势而让自己遭受祸害。D.刘知几认为世事如此,就不要去责怪史臣不能保持刚直的性格和舍己尽忠的节操,足以证明世道艰辛,实录难得。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朕之所以,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2)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则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14.谏议大夫朱子奢不让唐太宗看史官记史的原因是什么?2024届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中学、怒江州民族中学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臣之所闻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明王贤臣而弗易也,则人主虽不肖,臣不敢侵也。今夫上贤任智无常,逆道也,而天下常以为治。是故田氏夺吕氏于齐,戴氏夺子氏于宋。此皆贤且智也,岂愚且不肖乎?是废常上贤则乱,含法任智则危。故曰:上法而不上贤。记曰:“舜见替瞍,其容造焉。孔子曰:‘当是时也,危哉,天下岌岌!有道者,父围不得而子,君固不得而臣也。’”臣曰:孔子本未知孝悌忠顺之道也。然则有道者,进不为主臣,退不为父子耶?父之所以欲有贤子者,家贫则富之,父苦则乐之;君之所以欲有贤臣者,国乱则治之,主卑则尊之。今有贤子而不为父,则父之处家也苦;有贤臣而不为君,则君之处位也危。然则父有贤子,君有贤臣,适足以为害耳,岂得利焉哉?所谓忠臣,不危其君;孝子,不非其亲。(节选自《韩非子·忠孝》)材料二:贞观十四年,特进魏征上疏曰:“臣闻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父不能知其子,则无以睦一家;君不能知其臣,则无以齐万国。万国咸宁一人有庆必藉忠良作弼无为而化矣然而今之群臣,罕能贞白卓异者,盖求之不切,励之未精故也。若勋之以公忠,期之以远大,各有职分,得行其道。贵则观其所举,富则观其所与,居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因其材以取之,审其能以任之,用其所长,掩其所短。进之以‘六正①’,戒之以‘六邪②’,则不严而自励,不劝而自勉矣。”(节选自《贞观政要·择官第七》)【注】①六正:指圣臣、良臣、忠臣、智臣、贞臣、直臣。②六邪:指具臣、谀臣、奸臣、谗臣、贼臣、亡国之臣、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万国咸A宁B一人C有庆D必藉忠E良F作弼G无H为而化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富,指使……富裕起来,“外连横而斗诸侯”中的“斗”指使……自相斗争,两者用法相同。B.今,表假设,可译为如果,与《归去米兮辞》“觉今是而昨非”中的“今”词义不相同。C.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时代皇帝纪年的名称,从秦始皇开始有年号。D.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名,是给皇帝的奏议,具体说就是臣子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非子认为,要让天下得到治理,太平无事,就需要理顺臣子与君主、儿子与父亲、妻子与丈夫这三种秩序。B.韩非子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两个例子是齐国田氏夺取昌氏政权,宋国戴氏夺取子氏政权。C.孔子认为,舜的父亲不能将舜当作儿子看待,舜的君主不能将舜当作臣子看待,是让天下陷入混乱,从而非常危险的事情。D.在魏征看来,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要想使家庭和睦,就需要了解儿子;作为一国之主的国君,要想使天下平安,就需要了解臣子。13.把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则父有贤子,君有贤臣,适足以为害耳,岂得利焉哉?(2)因其材以取之,审其能以任之,用其所长,掩其所短。14.请概括韩非和魏征的观点,并陈述你的观点。云南昆明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中新课标高三第一次摸底测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凡与敌战,可密候邻国君臣交接有隙,遣谍者以间之。彼若猜贰,我以精兵乘之,必得所欲。法曰:“亲而离之。”战国,周赧王三十一年,燕上将乐毅伐齐,破之,泯王出奔于莒。燕军合兵攻之。楚将淖齿将兵救齐。因为齐相,欲与燕将分齐地,乃执王数其罪而诛之。复坚守莒城、即墨以拒燕兵,数月不下。乐毅并围之,即墨大夫战死,城中推田单为将军。顷之,昭王薨,惠王立,为太子时与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曰:“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唯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乃使骑劫代毅。毅遂奔赵,燕将士由是不和。单乃列火牛阵,大破燕军;复齐七十余城,迎襄王自莒入临淄。(节选自《百战奇略·离战》)材料二: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乐毅缓攻即墨,齐人所惧,唯恐他将来,即墨残疾。”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毅,毅归赵,燕军共忿。田单与士卒分功,尽散饮食飨士。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曰:“即墨即降,愿无掳掠吾族家妻妾。”燕将大喜,许之,燕军由此益懈。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采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凿城数十穴,夜纵牛,烧其端,牛尾热,怒而奔,五千人因衔枚击之,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遂杀骑劫。(节选自《智囊·兵智部》)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南面,古代君主临朝坐南朝北,因此把登上帝位称为“南面为王”。B.归,指归附,与《项脊轩志》中“吾妻来归”的“归”的意义不同。C.束,文中指捆缚,这与成语“束之高阁”中的“束”字的意义相同。D.枚,形如筷子,可系于颈上;衔枚,古时行军口中衔枚,以防出声。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乐毅率军伐齐时对即墨城采取了围城之策,但这并非是因为他畏惧惠王诛杀而故意拖延时间,更不是为了等待在齐地称王的时机。B.惠王为太子时与乐毅存在嫌隙,这给了田单可乘之机,田单散布的谣言最终让燕惠王信以为真,乐毅投奔赵国的行为让燕军颇为不满。C.火牛之阵以狂奔的千头火牛作为先锋,以五千勇士为核心,辅之以百姓的声威,打得燕军措手不及,惊逃四散,田单之智谋可见一斑。D.田单担任将军后多措并举,在他的一番谋划之下,不仅即墨城的危机得以解除,齐国七十多座城邑也被收复,齐襄王亦回到了都城。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凡与敌战,可密候邻国君臣交接有隙,遣谍者以间之。(2)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曰:“即墨即降,愿无掳掠吾族家妻妾。”14.田单使用了哪些方法大败燕军?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2024届云南省大理市辖区高中毕业生区域性规模化统一检测(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罝①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竟劝而尚意②。(节选自《墨子·尚贤上》)材料二: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宰予之辞,雅而文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智不充其辩。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故以仲尼之智而有失实之声。今之新辩滥乎宰予,而世主之听眩乎仲尼,为悦其言,因任其身,则焉得无失乎?是以魏任孟卯之辩,而有华下之患;赵任马服之辩,而有长平之祸。此二者任辩之失也。夫视锻锡而察青黄,区冶不能以必剑;水击鹄雁,陆断驹马,则臧获③不疑钝利。发齿吻形容,伯乐不能以必马;授车就驾,而观其末涂,则臧获不疑驽良。观容服,听辞言,仲尼不能以必士;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节选自《韩非子·显学》)【注】①罝(jū)罔,渔猎之网。②意:通“惠”,即“德”。③臧获:古称奴婢。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以德A就列B以官C服事D以劳E殿赏F量功G而H分禄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贵,尊贵;与《〈老子〉四章》中“不贵难得之货”的“贵”用法不同。B.九州,古代中国的代称,又称“汉地九州”,在不同典籍中说法不尽相同。C.涂,通“途”,指道路,与成语“生灵涂炭”中的“涂”含义相同。D.课,指考核;与常见的词语“劝课农桑”中的“课”字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墨子提出了“兼爱”“尚贤”“非攻”“节葬”“节用”等观点,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有“非儒即墨”之称。B.君王不授予人才高官厚禄和决断政务的权力,就不会得到百姓的尊敬和信任。君王要想事业成功,就要崇尚有品德有贤能的人。C.澹台子羽有君子仪容,宰予言辞高雅有文采,孔子与其相处后发现他们的行为和智慧比不上仪容和言辞,可见圣人也会有失误。D.孟卯夸夸其谈,赵括纸上谈兵,最终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祸患,韩非子认为,这是君王只看重口舌之辩的过失。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2)今之新辩滥乎宰予,而世主之听眩乎仲尼,为悦其言,因任其身,则焉得无失乎?1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选拔人才,墨子和韩非子的观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答案云南省曲靖市2023-2024学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答案】10.BDF11.C12.B13.(1)因此四境之内,拿着鸟兽作为礼物来朝见君主的称作“臣”;臣子的下属官吏各司其职管理政事的称作“萌”。(2)周文王开了头而没有做到,周武王做了而没有完成,周公旦辅佐年幼的周成王才真正完成。14.①材料一认为齐桓公未摆正君臣关系,去礼遇一个该罚该杀的人,用轻视和傲慢君主的风气来教化臣民,所以他不懂仁义;②材料二认为齐桓公能礼贤下士,足以称霸。【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现在齐桓公谦恭地去见一个普通的读书人,是在为齐国的政事忧虑,但小臣稷却不愿出来做官,可见小臣稷忘记了民众。“桓公下匹夫之士”主谓宾俱全,应在宾语“士”后B处断开;“忧齐国”是动宾结构,后面断开;且“而”表转折,一般放在句首,其前D处断开;“小臣不行”是主谓结构,下面的“见”是下句的谓语,其前F处断开。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B.正确。C.错误。代词,这样,如此;相容词词尾,……的样子。句意:贤明的君主就不是这样。/光彩照人宛若神仙。D.正确。名词作动词,礼遇、以礼相待;使动用法,使……弱,削弱。句意:而自己却越发以礼对待他们。/来削弱天下百姓的力量。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齐桓公非常欣赏这类人”错,原文“故伊尹以中国为乱,道为宰于汤;百里奚以秦为乱,道为虏于穆公。皆忧天下之害,趋一国之患,不辞卑辱,故谓之仁义”,这是作者韩非子对两人的评价,可见是韩非子非常欣赏这类人。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四封”,四境;“朝”,朝见;“受事”,管理政事。(2)“造”,开头;“遂”,做成;“抱”,辅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评价作者观点的能力。①材料一的观点句是“桓公不能领臣主之理而礼刑戮之人,是桓公以轻上侮君之俗教于齐国也,非所以为治也”,认为齐桓公未摆正君臣关系,去礼遇一个该罚该杀的人,用轻视和傲慢君主的风气来教化臣民,所以他不懂仁义;②材料二写了齐桓公多次去见小臣稷而不得,但他不放弃,说“士骜禄爵者,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作者的评价是“世多举桓公之内行,内行虽不修,霸亦可矣”认为齐桓公能礼贤下士,足以称霸。参考译文:材料一:齐桓公时期,有个没做官的读书人名叫小臣稷,齐桓公去了三次也没能见到他。齐桓公说:“我听说普通的士人不看轻爵位俸禄,就没有轻视大国君主的资本;大国君主不爱好仁义,也就没有谦卑地对待普通士人的肚量。”于是去了五次才见到小臣稷。有人说:齐桓公不懂得仁义。所谓仁义,就是为天下的灾害而忧虑,为国家的祸患而奔赴,不顾及个人身处卑微的地位和受到屈辱的待遇,这才是仁义。所以伊尹因为中原地区出现动乱,通过做厨师向商汤献策得到任用;百里奚因为秦国出现动乱,通过做俘虏(进入秦国)向秦穆公献策得到任用。他们都是为天下的灾害而忧虑,为国家的祸患而奔赴,不顾及个人身处卑贱的地位和受到屈辱的待遇,所以称作仁义。现在齐桓公谦恭地去见一个普通的读书人,是在为齐国的政事忧虑,但小臣稷却不愿出来做官,可见小臣稷忘记了民众。忘记民众的行为不能称作仁义。仁义的人,不会失掉作为臣子的礼节,不会破坏君臣之间的尊卑秩序。因此四境之内,拿着鸟兽作为礼物朝见君主的称臣;臣子的下属官吏按不同的职务管理政事的称作萌。现在小臣稷在民萌之列,却违背君主的意愿,所以不能称作仁义。仁义已经不在小臣稷那儿了,齐桓公却按照仁义之士的规格礼遇他。如果小臣稷确有智慧才能却躲避齐桓公,这是想隐匿起来不为君主做了,应当对他施以刑罚;如果小臣稷没有智慧才能却虚伪地在齐桓公面前骄傲自满、自我夸耀,这就是故意欺骗,应当把他杀掉。小臣稷的行为,不是该处罚就是该杀。齐桓公不能整治(摆正)君臣之间的关系而去礼遇一个该罚该杀的人,这是齐桓公在用轻视和侮慢君主的风气教化齐国臣民,不是用来作为治国之道的办法。所以说:齐桓公不懂得仁义。材料二:有道的士人,本来就傲视君主;不贤明的君主,也傲视有道的士人。贤明的君主就不是这样。(有道的)士人虽然以傲慢的姿态对待自己,而自己却越发以礼对待他们,这样,士人怎么会不归附呢?士人归附了,天下的人就会跟着他们归附。周公旦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他朝见过的住在穷巷陋室中的人有七十个。(这件事,)周文王开了头而没有做到,周武王做了而没有完成,周公旦辅佐年幼的周成王才真正完成。这不正说明周成王亲自礼贤下士吗?齐桓公去见小臣稷,一天去三次都没能见到。跟随的人说:“大国的君主去见一个普通的士人,一天去了三次都没能见到,就可以停止了。”齐桓公说:“不对。看轻俸禄爵位的士人,本来就轻视君主;看轻王霸之业的君主,也会轻视士人。纵使先生他看轻俸禄爵位,我怎么敢看轻王霸之业呢?”于是齐桓公见到了小臣稷,随从没能阻止他。世人大多指责齐桓公私居时的品行,他私居时的品行虽然不好,但称霸还是可以的。如果真的按上述原则去做,而且私居时的品行又好,就是称王恐怕还不止呢。云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3+3+3”高考备考诊断性(一模)联考【答案】10.CEF11.D12.B13.(1)我这样做的原因,也与此类似罢了,史官有什么可隐讳的!

(2)假如如实记下他们的事迹,不掩饰他们的过错,他们的恶行就会昭著于一个朝代,臭名就要流传千年。14.①担心能力不足的曾孙、玄孙效法唐太宗的做法,史官们会因保全自身而粉饰历史。②担心多年之后,历史还有没有可信的。【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陛下身怀圣德,行动没有过失,史官所记述的,按理都是尽善尽美的事。“举无过事”中,“举”是主语,“无”是谓语,“过事”是宾语,句子结构完整,前后CE处断开;“史官所述”是“义归尽善”的主语,因主语较长,其后F处断开,起强调作用。故选CE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B.正确。名词作动词,用毒酒毒死。/名词,毒酒。句意:季友毒死叔牙以保存鲁国。/喝毒酒解渴。C.正确。好的风气。/风吹的声音。句意:树立好的风气。/听到风吹的声音和鹤鸣,都以为是敌兵,形容惊慌疑惧。D.错误。不吉祥。/庄稼收成不好,“凶年”是“荒年”。句意:就会招来不吉。/在饥荒年人们不至于饿死。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能力。B.“用隐晦语气”理解错误,由原文“上见书玄武门事,语多微隐”可知,“语多微隐”是指书中“用词多隐讳曲折”。由“史官何讳焉!”可知,唐玄宗直接指明史官记载史书不需要隐讳。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所以”,……的原因;“类是”,与此类似;“讳”,隐讳。(2)“直书”,如实记下;“瑕”,过错;“彰”,昭著;“被”,流传。【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若以此法传示子孙,窃恐曾、玄之后或非上智,饰非护短,史官必不免刑诛。如此,则莫不希风顺旨,全身远害”可知,担心能力不足的曾孙、玄孙效法唐太宗的做法,史官们会因保全自身而粉饰历史。②由原文“悠悠千载,何所信乎”可知,担心多年之后,历史还有没有可信的。参考译文:材料一:起初,太宗对以宰相身份监修国史的房玄龄说:“前代史官所记的史事,都不让君主看见,这是为什么?”答道:“史官不虚饰美化,也不隐匿罪过,如果让皇上看见必然会动怒,所以不敢进呈。”太宗说:“我的志向,不同于前代君主,我想亲自翻阅当朝国史,知道先前的过失,以作为以后的借鉴,希望你完成后给我看看。”谏议大夫朱子奢上书言道:“陛下身怀圣德,行动没有过失,史官所记述的,按理都是尽善尽美的事。陛下惟独要翻阅《起居注》,这对史官记事当然无所损失,假如将此做法传示给予孙后代,我担心到了曾孙、玄孙之后偶有并非最明智的君主,掩饰过错袒护短处,史官必然难以避免身遭刑罚诛戮。如此下去,则史官们都顺从上意行事,保全自身远避危害,那么悠悠千载的历史,有什么可相信的呢?所以说前代君主不观看国史,正是这个缘故。”太宗不听其谏言。房玄龄便与给事中许敬宗等删改成《高祖实录》和《今上实录》;癸巳(十六日),书写成,呈上给太宗。太宗见书中记载玄武门之变,用词多隐讳曲折,便对房玄龄说:“历史上周公诛灭管叔、蔡叔以定周朝,季友毒死叔牙以保存鲁国。我这样做的原因,也与此类似罢了,史官有什么可隐讳的!”立即命令删削浮华之词,秉笔直书杀李建成、李元吉事。材料二:俗话说:“正直像弓弦,死在路边;邪曲像弯钩,反而能封侯。”所以人们宁可顺从权势来保障自身平安,也不违逆权势而遭受祸害。况且史书的要义,就是要申明勉励惩诚,树立好的风气。如果有做坏事的臣子,不孝顺父母的逆子,淫乱的君主,假如如实记下他们的事迹,不掩饰他们的过错,那么他们的恶行就会昭著于一个朝代,臭名就要流传千年。史书记载的内容能够达到这种效果,实在是很可敬畏的呀!如果在可以做的时候这样做,就会安顺;如果在不可以这么做的时候也做,就会招来不吉。像董狐记载史实的原则是不隐讳真相,赵盾因为这种记史原则而蒙受屈辱,他们彼此没有什么冲突,做事没有什么疑虑,这样成就了董狐的良史直笔,享有千古不衰的名声。至于像齐史记载崔杼弑君,司马迁写出汉武帝的过错,韦昭在东吴秉直记事,崔浩写史犯了魏国的忌讳,他们有的身受刑戮,被当时人所嘲笑;有的写成的书被填埋,后人无法知道。世事就像这样,却要责怪史臣不能保持刚直不屈的性格,激励自己舍己尽忠的节操,这样的要求,确实也难做到啊。这足够用来证明世道多么艰辛,也了解史书实录的难得。2024届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中学、怒江州民族中学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答案】10.BDG11.C12.C13.(1)这样说来,那么父亲有贤子、君主有贤臣倒恰好成了祸害,哪里还能得到什么好处呢!(2)根据他们的才能选拔他们,考察他们的能力任用他们,发挥他们的长处,回避他们的短处。14.韩非反对贤人治国,主张依法治国;魏征主张贤人治国。我的观点:要贤人治国与依法治国并重。【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天下安宁,君主坐在朝廷上受万民朝拜,必须要依靠忠臣良将的辅佐,君主不必操劳天下就可无为而治。“万国咸宁”中,“万国”是主语,“咸宁”是谓语,句子结构完整,“咸宁”后断开,即B处;“一人有庆”中,“一人”是主语,“有”是谓语,“庆”是宾语,句子结构完整,“有庆”后断开,即D处;“作弼”是“忠良”的谓语,“无为”前省略主语“君王”,主语前停顿,即G处。故在BDG三处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句意:家境贫穷时他能使家业富裕起来。/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B.正确。表假设,如果;现在,今天。句意:如果有了贤子却不孝敬父亲。/觉悟到今天的做法正确,之前的错误。C.“从秦始皇开始有年号”错误。应该是从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D.正确。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是让天下陷入混乱,从而非常危险的事情”错误,将意思说反了。在孔子看来,舜品德高尚,所以舜的父亲不能将舜当作儿子看待,舜的君主不能将舜当作臣子看待。只有这样,天下才会得到大治,从而太平。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然则”,这样,那么;“适”,恰好;“岂”,哪里。(2)“因”,根据;“审”,考察;“掩”,回避。【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原文“故曰:上法而不上贤”可知,韩非反对贤人治国,主张依法治国;由原文“万国咸宁,一人有庆,必藉忠良作弼,无为而化矣”可知,魏征主张贤人治国。我的观点:要想使国家治理得好,必须有明确严格的制度,要依法治国,但也得有很好地执行各项制度的贤人,二者缺一不可,要贤人治国与依法治国并重。参考译文:材料一:我听说:“臣子侍奉君主,儿子侍奉父亲,妻子侍奉丈夫。这三种秩序理顺以后,天下就能得到治理;如果违背了这三种秩序,天下就会混乱。这是天下的正常法则。”英明的君主,贤能的臣子,只要不改变这个法则,那么即使君主不够贤明,臣子也不敢侵夺他的权位。现在尊尚贤人、任用智者没有一定之规,都是违背孝悌忠顺之道的,可是天下人却总认为是治国之道。正因如此,在齐国田氏得以夺取吕氏政权,在宋国戴氏得以夺取子氏政权。这些人都是有才能又有智慧的人,哪里是既愚蠢又不贤的人呢?由此看来,废弃常道去尊尚贤人就会发生混乱,舍弃法制而任用智者就会产生危险。所以说:要尊尚法制而不能尊尚贤人。古代记载说:“舜面对父亲瞽瞍的朝见,表现出局促不安的样子。孔子说:‘在那种时候,真危险啊,天下危险之极!像舜这样道德高尚的人,父亲当然不能再把他当儿子看待,君主当然不能再把他当臣子看待。’我认为:孔子根本不懂什么是孝悌忠顺之道。既然这样,那么难道道德高尚的人,在朝廷就不能做君主的臣子,在家里就不能做父亲的儿子吗?父亲之所以希望有贤惠的儿子,是因为家境贫穷时他能使家业富裕起来,父亲精神痛苦时他能使父亲高兴起来;君主之所以希望有贤能的臣下,是因为国家混乱时他能够把国家治理好,君主卑下时他能够加以尊崇。如果有了贤子却不孝敬父亲,那么父亲居家够痛苦的;有了贤臣却不效忠君主,那么君主权位也够危险的。这样说来,那么父亲有贤子、君主有贤臣倒恰好成了祸害,哪里还能得到什么好处呢!所谓忠臣,应该是不使君主处于危境的人;所谓孝子,应该是不非议他父母的人。材料二:贞观十四年,特进魏征上疏说:“臣听说,了解臣子的没有谁能够赶得上君主,了解儿子的没有谁能够赶得上父亲。父亲如果不了解儿子,就无法使一家和睦;君主如果不了解臣子,就不能使天下一统。天下安宁,君主坐在朝廷上受万民朝拜,必须要依靠忠臣良将的辅佐,君主不必操劳天下就可无为而治。然而现在的群臣当中,很少有正直清白、才能卓越的人,大概是对他们要求得不严,磨砺得不够的缘故吧。如果用公正无私、忠心报国来勉励他们,用树立远大理想来要求他们,他们便可各有职责,各自施展其才能并实行他们的主张。显贵时要观察他们所举荐的人,富裕时要观察他们所蓄养的门客,闲居时要观察他们喜好什么,亲近时要观察他们所说的话,穷困时要观察他们不屑接受的东西,贫贱时要观察他们不屑去做的事情。根据他们的才能选拔他们,考察他们的能力任用他们,发挥他们的长处,回避他们的短处。用‘六正’来引导他们上进,用‘六邪’来使他们警戒,这样,即使不严格要求,他们也会刻苦自励;用不着规劝,他们也能努力自勉。”云南昆明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中新课标高三第一次摸底测试【答案】10.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11.A12.B13.(1)大凡对敌作战,应当密切观察敌国君臣交往中存在的嫌隙,派遣间谍去离间他们。(2)让即墨城的富豪赠送给燕国将领,说:“即墨马上就要投降了,希望你们不要虏掠我们族人的妻妾。”14.①使用离间计让燕惠王换将,给燕军留下隐患;②让即墨富豪通过金钱麻痹燕军将领,让其放松警惕;③布下火牛阵,在百姓的辅助下打得燕军措手不及。【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乐毅因与燕国新王有嫌隙,想联合军队在齐国称王,齐国人心尚未归附,所以暂时慢慢攻打即墨来等待即墨人的归附。“乐毅与燕新王有隙”,主谓宾结构,“与燕新王”作状语修饰“有”,“隙”,嫌隙,作宾语,句意完整,后面断开;“欲连兵王齐”“齐人未附”,两个“齐”,第一个作前一句的宾语,第二个作后一句的主语,中间断开;“齐人未附”,主谓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后面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古代君主临朝坐南朝北”错误,南面,面朝南,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君主临朝面向南而坐。B.正确。归附。/女子出嫁。句意:乐毅归附赵国。/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C.正确。句意:在牛角上绑上锋利的刀刃。/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放着不用、丢在一旁不管。D.正确。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乐毅投奔赵国的行为让燕军颇为不满”错误,从原文的表述“使骑劫代毅。毅遂奔赵,燕将士由是不和”分析,让燕军不满的应该是燕王换将之举。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候”,观察;“隙”,嫌隙;“间”,离间。(2)“遗”,赠送;“及”,马上;“愿”,希望。【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田单闻之,乃纵反间曰:‘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唯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乃使骑劫代毅。毅遂奔赵,燕将士由是不和”可概括出,使用离间计让燕惠王换将,给燕军留下隐患;结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曰:‘即墨即降,愿无掳掠吾族家妻妾。’燕将大喜,许之,燕军由此益懈”可概括出,让即墨富豪通过金钱麻痹燕军将领,让其放松警惕;结合“得千余牛……夜纵牛,烧其端,牛尾热,怒而奔,五千人因衔枚击之,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可概括出,布下火牛阵,在百姓的辅助下打得燕军措手不及。参考译文:材料一:大凡对敌作战,应当密切观察敌国君臣交往中存在的嫌隙,派遣间谍去离间他们。倘若敌国君臣之间相互猜忌不协,我便派遣精锐部队乘隙进攻它,必定能够达成所愿。兵法说:“对内部亲密团结的敌人,要去离间他们。”战国时期,在周赧王三十一年,燕国上将乐毅讨伐齐国,攻破齐国,齐湣王逃往莒城。燕军调集兵力攻打莒城。楚国将领淖齿率军援救齐国,因此而被齐湣王任为国相。淖齿想要与燕将乐毅平分齐国土地,于是抓住齐湣王历数其罪状并把他杀掉了。又坚守莒城和即墨以抵抗燕军,燕军几个月都没能攻克二城。燕将乐毅围城,即墨守城将领战死,该城军民共同推举田单为将军。不久,燕昭王薨逝,惠王即位,他在做太子时曾与乐毅有过嫌隙。田单听说了这件事,就派人到燕国施以离间之计,扬言说:“乐毅因与燕国新王有嫌隙,想联合军队在齐国称王,齐国人心尚未归附,所以暂时慢慢攻打即墨来等待即墨人的归附。齐国人只怕燕国派遣其他将领来代替乐毅,那时即墨就保不住了。”燕王认为这种说法是对的,就派骑劫代替乐毅为将军,乐毅便逃往赵国,燕国将士产生不和。田单于是采用“火牛阵法”,大败燕军,收复齐国失地七十多座城邑,又去莒城迎接齐襄王回到都城临淄。材料二:燕昭王去世,惠王即位,曾和乐毅存在嫌隙。田单听说此事,就在燕国施行反间计,散布谣言说:“齐王已经去世,还未攻下的城池只有莒和即墨两城罢了。乐毅怕被诛杀而不敢回国,借着攻打齐国的名义,实际上是想集结军队在齐国称王。乐毅慢慢攻打即墨,现在齐国人最恐惧的,是更换其他将军前来,那么即墨就保不住了。”燕王认为这种说法是对的,就派骑劫代替乐毅为将军,乐毅归附赵国,燕国的将士都愤恨不已。田单和士兵一同工作,把好吃的食物都拿出来与士兵分享。募集百姓的钱财,筹集到千镒黄金,让即墨城的富豪赠送给燕国将领,说:“即墨马上就要投降了,希望你们不要虏掠我们族人的妻妾。”燕将十分高兴,答应他们的请求,燕军因此更加松懈。田单于是在城中征集,得到一千多头牛,为牛缝制绛色丝衣,画上五彩龙纹,在牛角上绑上锋利的刀刃。另在牛尾上扎上淋上油脂的苇草,在城墙上挖掘几十个洞穴,在夜里把牛群赶往洞口,点燃牛尾上的苇草,牛尾灼热,发怒狂奔,五千人趁机衔枚攻击燕军,城中百姓擂鼓呐喊跟随他们,老人与幼童都敲击铜器发出声响,声音震天动地。燕军大吃一惊,战败奔逃,齐军乘胜杀了骑劫。2024届云南省大理市辖区高中毕业生区域性规模化统一检测(一模)语文试题【答案】10.BDF11.C12.B13.(1)有能力就选拔他,没有能力就罢免他。出于公心,去除私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2)现在出现的辩说之辞,胜过了宰予,而当代君主在听辨时比孔子更加迷惑,因为喜欢他的言论,就任用他,这怎能不出现失误呢?14.①墨子认为选拔人才应不分贵贱、重德尚贤;②韩非子认为选拔人才不能“以言取人”,听了就信;还要从基层提拔。具备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才能更深知民生疾苦,治理得更好。【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按照品德高低而依次序出任官职,按照官职来处理政事,按照功劳而决定赏赐,衡量功绩而分发俸禄。“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结构一致,各自独立,前后断开,即BDF处。故在BDF三处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形容词,尊贵;意动用法,以……为贵。句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