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春雨初霁》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临安春雨初霁》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临安春雨初霁》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临安春雨初霁》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临安春雨初霁》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学科语文年级高二学期春季课题《临安春雨初霁》教学目标1.析诗意,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2.品语言,体悟作者闲适背后的深情。3.学方法,撰写阅读感悟文章。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体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闲适背后的深情。

2.运用阅读鉴赏的方法,撰写阅读感悟文章。

教学难点:1.品味语言,领悟这首诗内在的情感。

2.运用古代诗歌的一些鉴赏的方法,撰写阅读古诗感悟类文章。教学过程一、学习任务一:诗意知多少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学习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阅读诗歌,读懂作者在诗作文字中所寄寓的内在情感,是我们学习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内容。读懂情感,始于我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1.解题“临安春雨初霁”临安:南宋都城,今浙江杭州。春雨:点明时节和天气。霁:(jì)雨雪停止,天气放晴。标题直观地交代了此诗创作的地点、时间,也交代了创作时的天气时序,在美丽的杭州的雨后放晴的春光里写就的一首诗,怎不引起我们的好奇和探究呢,这份好奇和探究我们得先关注此诗创作的背景。2.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此时的爱国诗人陆游已有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轻狂,都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也是日益见得明白了。这年春,作者奉诏入京,接受严州知州的职务。严州知府的职位本与他一心北征、抗金收复中原的素志不合,但迫于“圣命”和生计,只得接受。赴任之前,先到临安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3.诵读感知听录音范读,形成阅读初印象。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己也来有节奏地沉浸式地读一读,注意结合注释去理解此诗的内容。4.诗歌大意这些年来人世情味淡薄得像一层薄纱,可谁让我骑马客居在京城呢?只身于小楼中,听春雨淅淅沥沥下了一夜。深幽小巷中明早还会传来卖杏花的声音吧。纸张短小斜放着,闲时写写草书。在小雨初晴的窗边,望着煮茶时水面冒起的白色小泡沫,阵阵茶香飘来。不要有白衣会被京城的风尘染黑之叹了,事毕后返回,还来得及在清明节时到家。二、学习任务二:诗情悟多少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中谈到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是篇幅短小、富于暗示等。中国古代诗歌的语言又是精炼的,表达方式又是含蓄的,有的情感还是是跳跃的,这就要求我们读诗时深挖字词句背后的意蕴,要对精炼的语言进行充实,把含蓄的表达化为直白的表述,对跳跃的感情进行连缀贯通。1.(首联)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世味:人世情味。骑马:暗示被召作官。客京华:客居京城临安。世味”——“薄似纱”——直道穷(正直的处世态度行不通),这是作者对现实的否定,“世味薄似纱”,导致自己正直的处世态度行不通,这一句也是一种直抒胸臆。谁令——诗人“骑马客京华”,既是重新起用,应是老骥伏枥,为何有此一问呢?原因:这我们就要联系诗人,联系当时的朝政了。爱国诗人陆游的平生志愿是“扫胡尘”“靖(平定)国难”,是坚持抗金,是收复中原。而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却不图恢复,得过且过,且官场上的习气一天比一天地坏下去,在这样的环境里做官,对于陆游来说又有什么意思呢!加上宋孝宗在陆游赴任前就晓谕他说:“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委婉地“开导”他寄情山水,毋须用心国事。这是一种讽喻,诗人一心想北征,建功立业。可还是落得个,“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这样的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就在这一联中体现了出来,此联这一句悲叹,一句惊问,表达了作者对世态炎凉的无奈,透露出客居京华的懊悔。情感:这一句悲叹,一句惊问,表达了作者对世态炎凉的无奈,透露出客居京华的懊悔。也奠定诗歌郁闷惆怅的感情基调2.(颔联)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一联中给我们直观的印象就是写景,“小楼”“春雨”“杏花”这三个富有江南春的意象一组合,黄裳先生在(《榆下说书》)评价这一联“绘尽江南春的神魄”,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那么这是作者的创作本意吗?小楼:“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小楼是忧伤惆怅的代名词。春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旅泊愁春雨,春寒更北风”,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杏花:“一生心事杏花诗”“燕子不归春已晚,一汀烟雨杏花寒”“一树杏花春寂寞,恶风吹折五更心”“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杏花表达的也是无边的惆怅,不尽的哀怨。还有人说,阅读《临安春雨初霁》诗中颔联,对“一夜”“深巷”两词不可轻易放过,为什么?“一夜”意为“整夜”。诗人整夜“听春雨”,似在暗示重被起用的他并不快意,也无意与明媚的春光为伍,反而因这“一夜春雨”而长夜不寐,忧心不已,或许国事家愁,都伴随着雨声都涌上了眉间心头。另还有“深巷”——达官贵人多居深巷,那里自然有人去叫卖杏花,貌似“太平盛世”,实则是他们忘却了亡国之危。此联中诗人的情绪是隐藏的,其内涵又是丰富的。小结:这一联,诗人以江南明艳生动的春景为背景,诗人在小楼上夜听春雨,借杏花春雨表达旅居京城时的郁闷和惆怅。此联也历来别人称颂,期中(殷光熹《宋诗名篇赏析》)

评价:“小楼”一联,从诗的意境看,有三个层次:身居小楼,一夜听雨,是一诗境;春雨如丝,绵绵不断,杏花开放,带露艳丽,另一诗境;深巷卖花,声声入耳,又一诗境。赏读一首诗,研读某一联、某个词、某个意象时,我们不能把它们从原诗中割裂开来去看,把它置于整首诗中,读出的意味可能就不一样了。诚如陈吁在《剑南诗选题词》所云:“读放翁诗,须深思其炼字炼句猛力炉锤之久、方得其真面目、若以浅易求之,不啻去而万里”。3.(颈联)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矮纸:就是短纸、小纸。作草:写草书。陆游客居京华,闲极无聊,所以写草书消遣。细乳:沏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分茶:宋元时烹茶之法。注汤后用箸搅茶乳,使汤水波纹幻变成种种形状。这几个词也写出了陆游来京陛辞、等待召见时的那无聊日常中的一些活动。诗人在这首诗中绝不仅仅是展现日常生活,背后肯定有深意,概括而言就是无聊得消磨时光,但这并非一般字面意义的“由于清闲而烦闷”,那作者当时到底是什么心境吗?(有同伴互学的同学不妨相互讨论分享)①作者客居京华,闲极无聊,无事作草书,晴窗下分茶品茗,消磨时光,表面上是闲适恬静的境界,貌似日常的生活场景中寄寓了诗人的深情,藏着诗人无限的郁闷与无奈。②到了京城,不去结交权贵,表明他对黑暗官场的厌倦,实则抒发的是壮志难酬的伤感惆怅。③诗人眼中,临安春色,何其清淡寡味,人情何其冷漠,世味何其索薄,壮志更是无从去提起一字,只在“闲”“戏”中打发时光。这一闲一戏,其实分量很重,这一貌似轻松的情调中也寄寓了沉重的郁闷。细读这中间两联,细品这两联中的情感表达,这似乎是中国传统文人的抒情老路子,陆游闲适的背后,不是肤浅的退隐,而是对家国寄予深切希望之后无能为力的苦闷。4.(尾联)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尾联的语言其实是直白,这是诗人自我安慰:不必感慨京城的风尘之恶了,还是争取清明之前到家吧。其中“素衣风尘”化用陆机诗:“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作缁”(缁、黑色)。意思说京都风尘,会把人的白衣裳变黑。此处陆游反用其意,明叹“风尘”,实则自我劝解道“莫叹”,说不会受到京华的坏风气的影响。因为等到清明节时我便可到家,表明诗人急于还家的心情。到尾联诗人才将他的“谁令骑马客京华”的讽喻意图明朗化,末句“到家”与首联的“客”字遥遥对应,这个典故既写出作者怕羁旅风霜之苦,也怕京城恶浊,久而久之被同化的意思。这种宁愿赋闲而不愿久居京华的心态,再结合明为起用权知严州,实际用意在于开导陆游“寄情山水,毋须用心国事”的现状,“风尘一叹”难道不是诗人报国无门的浩然长叹吗?5.悟情:空有报国志,无奈客京华此诗貌似写恬淡、闲适的临安春雨杏花景致,实际上抒写了诗人客居京华生活的无聊、无奈。背后隐藏着诗人无限的感伤与惆怅。那种报国无门、蹉跎岁月的落寞情怀,通过讽喻、乐景衬哀情、用典等多种手法综合运用,含蓄而有深蕴,此为寓至味于闲适,个中滋味需要细细品味。诗中的情感用一句话简而言之:空有报国志,无奈客京华,或者说陆游想起了仕途、官场、国家,春天也没有了春意。总结:陆游的平生志愿是建功立业,收复失地,但长期得不到重用,使他深感希望渺茫,即使起知严州,来京陛辞,也提不起太多兴致。“谁令”一句,自问自悔,奠定了诗作的基调。颔联和颈联细写诗人一夜未眠,静听春雨,次日清早又遥闻深巷中叫卖杏花之声。白日漫长,所做之事无非是闲作草书,细乳分茶。雅则雅矣,却非志士所好。这两联写得细腻生动,闲适恬静,但其中的长夜不寐和日中无聊,其实都暗示着诗人的郁闷和惆怅。最后,诗人只好自我安慰,不必感慨京城的风尘之恶了,还是争取清明之前回到家乡吧。这既跟开篇两句绾和照应,又和中间四句自然贯通。诗作的中间四句,通过一些日常细节,含蓄自然地传达出等待中的清闲落寞,需要好好体味。三、学习任务三:诗作阅读会多少通过前两个任务的学习,我们体悟到了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在闲适中蕴藏的郁闷和惆怅,在阅读体悟这些情感的时候,我们借鉴了多种古诗阅读鉴赏方法,说这些方法可能过于抽象,但我们要懂得从细节关键处去着手阅读分析,这些关键处会对一篇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带来诸多的方便,尤其是对情感的领悟把握上。1.关键之处得关注①看标题,抓题眼,整体感悟;看注释,抓暗示信息,理解诗歌大意;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看字词,抓情感关键字;找准情感切入点;看意象,品意境,把握特定含意;看手法,明效果,品赏思想意蕴。2.阅读运用要求:在关注阅读鉴赏的关键处的方法的指导下,请你对陆游的《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钗头凤》等一两首诗词进行阅读感悟的创作。继续阅读、学习感悟类文章的写作方法,了解切入点的寻找和深化,做好适当的批注。明确方向、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作品的情感分析,作品的艺术鉴赏,诗人的气质形象等。查找资料,深化认识,撰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感悟文章。④小组分享感悟文章,课后交换阅读点评,推选优秀作品在班级里分享。注意:鉴赏方法具有普适性,但要读出对这一两首诗词的独特理解,读出你对这首诗的自我感悟,才是你真正的收获,也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3.推荐资料:①陆游《剑南诗稿》②朱东润《陆游传》③殷光熹《宋词名篇赏析》④朱自清《爱国诗》⑤刘朵朵《此情可待成追忆——陆游的沈园情节》“阅读运用”作业示例:陆游词作《钗头凤》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陆游是南宋时期著名爱国诗人,但其词的创作成就亦颇高,《钗头凤》就是其中一首。这首词写的是陆游的爱情悲剧。据载:陆游初娶表妹唐婉,却为陆母所不喜,陆游被迫与唐婉分离。十余年后他们春游沈园相遇,陆游伤感之余,在园壁题了著名的《钗头凤》词。唐婉见了不胜伤感,也和词一首,不久便忧郁而死。词的上阕通过追忆往昔美满的爱情生活,感叹被迫离异的痛苦。起首三句,作者故地重游本已思绪万千,再加上碰上了曾经深爱着的前妻,不由回忆往昔与唐婉偕游沈园的美好情景。“红酥手,黄滕酒”写出了唐婉把盏时的美丽姿致,“满城春色宫墙柳”点明季节是春季,而“红”“黄”再加上柳绿也为这春色增添了一抹亮色。“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东风即为春风,刚才还是满城春色,至此却突然一转,“东风恶”一语双关,既可指肆虐的东风对环境的破坏,也可以指当时的恶势力,至于陆游的母亲属不属于这一范畴,这不由让人想起《孔雀东南飞》中的焦母,她们是惊人的相似。由于母亲粗暴的干预,陆游妥协、放弃了,幸福美满的婚姻就这样被棒打。快乐的日子总是那样短暂,这杯中哪里是酒,分明是压抑在心头挥之不去的愁绪。致使今天这一结局到底是谁的错,陆游没有说清,这就值得我们去思考,言犹尽而意无穷。词的下阕,由感慨往事回到现实,进一步抒写夫妻被迫离异的深哀巨痛。“春如旧”,和上阕中的“满城春色”照应,背景好像相似,人却发生了太大的变化。唐婉曾是“红酥手”,现却“人空瘦”。思念是一种很玄的东西,它可让李清照“人比黄花瘦”,也可让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泪痕红浥鲛绡透”一句采用白描,使得唐婉更加形象可感,一个“透”字,足见其流泪之多、伤心之甚。“桃花落”和“东风恶”照应,桃花凋谢,园林冷落,这仅仅是环境的变化,而人的变化却甚这千百倍,自己的心境不也像“闲池阁”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