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 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贵州省 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贵州省 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贵州省 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贵州省 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贵州省2023-2024学年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2024届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凡战,所谓势者,乘势也。因敌有破灭之势,则我从而迫之,其军必溃。法曰:“因势破之。”晋武帝密有灭吴之计,而朝议多违,惟羊祜、杜预、张华与帝意合。祜病,举预自代。及祜卒,拜预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既至镇,缮兵甲,耀威武,遂拣精锐,袭破吴西陵都督张政,乃启请伐吴之期。帝报待明年方欲大举。预上表曰:“凡事当以利害相较,今此举十有八九之利,而其害一二,止于无功耳。朝臣言破败之形,亦不可得,直是计不出己功不在身各耻其前言之失故守之耳。昔汉宣帝议赵充国所上事效之后,责诸议者,皆叩头而谢,以塞异端也。自秋以来,讨贼之形颇露之。若今中止,孙皓怖而生计,或徙都武昌,更添修江南诸城,远其居人,城不可攻,野无所掠,积大船于夏口,则明年之计或无所及矣。”时帝与张华围棋,而预表适至。华推枰敛手曰:“陛下圣明神武,国富兵强,吴王淫虐,诛杀贤能,当今讨之,可不劳而定。”帝乃许之。预陈兵江陵,遣周旨、伍巢等率奇兵泛舟夜渡,以袭乐乡,多张旗帜,起火巴山,出于要害之地,以夺贼心,遂虏吴都督孙歆。既平上流,于是湘江以南,至于交、广,吴之州郡,望风归附,预仗节宣诏而抚绥之。时诸将会议,或曰:“百年之寇,未易尽克。今大暑,水潦方降,疾疫将起,宜伺来冬,更为大举。”预曰:“昔乐毅藉济西一战,以并强齐。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着手处也。”遂指授群帅,径造秣陵,所过城邑,莫不束手,遂平孙皓。(选自《百战奇略》,有删改)材料二:咸宁二年冬十月,以羊祜为征南大将军。祜上疏请伐吴,帝深纳之。而朝议方以秦、凉为忧,祜复表曰:“吴平则胡自定,但当速济大功耳。”议者多有不同,祜叹曰:“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居七八。天与不取,岂非更事者恨于后时哉!”唯度支尚书杜预、中书令张华与帝意合,赞成其计。(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晋灭吴》,有删改)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直是计不出A己B功不在C身D各耻E其前言F之失G故H守之耳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指“举荐、推荐”,与《鸿门宴》中“杀人如不能举”的“举”意思不同。B.适,指“到、到达”,与《石钟山记》中“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的“适”意思相同。C.陛下,本义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演变为对帝王的尊称。D.“祜复表曰”中的“表”与“非能水也”(《荀子·劝学》)中的“水”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武帝策划消灭吴国的计划得到了羊祜、杜预、张华的支持,羊祜因为病重,向晋武帝推荐杜预代替自己的职务。B.杜预到任后,整修装备,训练士兵,打败了吴国西陵都督张政,又向晋武帝请示发兵攻打吴国的日期,得到了晋武帝的明确答复。C.杜预在给晋武帝的表书中借西汉宣帝评论赵充国一事,希望晋武帝尽快与朝中大臣权衡一下攻打吴国的利害关系。D.在湘江以南到交、广二州以及吴国其他州郡投降后,杜预在这些地方颁布安民告示,尽力做好安抚工作。13.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因敌有破灭之势,则我从而迫之,其军必溃。(2)若今中止,孙皓怖而生计,或徙都武昌。14.请根据材料二内容,归纳说明羊祜与朝廷其他官员对灭吴看法具体分歧。贵州省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联考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大智不形,大器晚成,大音希声。禹之决江水也,民聚瓦砾。事已成,功已立,为万世利。禹之所见者远也,而民莫之知。故民不可与虑化举始,而可以乐成功。孔子始用于鲁,鲁人诵之曰:“麋裘而韠,投之无戾。幄而廨裘,投之无邮。”①用三年,男子行乎涂右,女子行乎涂左,财物之遗者,民莫之举。大智之用,固难逾也。子产始治郑,使田有封洫,都鄙有服。民相与诵曰:“我有田畴,而子产赋之。我有衣冠,而子产贮②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后三年,民又诵之曰:“我有田畴,而子产殖之。我有子弟,而子产诲之。子产若死,其使谁嗣之?”使郑简、鲁哀当民之诽訾也,而因弗遂用,则国必无功矣,子产、孔子必无能矣。非徒不能也,虽罪施,于民可也。今世皆称简公、哀公为贤,称子产、孔子为能。此二君者,达乎任人也。(节选自《吕氏春秋·乐成》)材料二:郑子产晨出过东匠之闾闻妇人之哭抚其御之手而听之。有间,遗吏执而问之,则手绞其夫者也。异日,其御问曰:“夫子何以知之?”子产曰:“其声惧。凡人于其亲爱也,始病而忧,临死而惧,已死而哀。今哭已死,不哀而惧,是以知其有奸也。”或曰:子产之治,不亦多事乎?奸必待耳目之所及而后知之,则郑国之得奸者寡矣。不任典成③之吏,不察参伍④之政,不明度量,恃尽聪明劳智感而以知奸,不亦无术乎?且夫物众而智寡,寡不胜众,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下众而上寡,寡不胜众者,言君不足以遍知臣也,故因人以知人。是以形体不劳而事治,智虑不用而奸得,不修其理,而以己之胸察为之弓矢,则子产诬矣。老子曰:“以智治国,国之贼也。”其子产之谓矣。(节选自《韩非子·难三》)【注】①鲁人歌词的意思是:穿着鹿皮衣又穿蔽膝,抛弃他没关系。穿着蔽膝又穿鹿皮裘,抛弃他没罪尤。韠,蔽膝,古代一种遮蔽在身前的皮制服饰。②贮:古代一种财务税。③典成:主管诉讼案件。④参伍:错综比较,以为验证。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郑子产A晨出B过东匠之C闾D闻妇人之E哭F抚G其御之手H而听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民莫之知,与贾谊《过秦论》中“秦人不暇自哀”的句式相同,都是宾语前置句。B.涂,《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的“涂”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C.手,文中指亲手,与《项脊轩志》中“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的“手”意思相同。D.文中“始病而忧”与“下众而上寡”中的“而”,都表转折关系,可译为“却”。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禹在疏导江水的时候,当地百姓用堆积瓦砾的办法加以协助,效果显著,使百姓长久得益。B.孔子在鲁国刚被任用时,并未得到人民的爱戴,但他坚持用礼的方法将鲁国治理得相当好。C.郑国子产能发现妇女就是凶手,其原因在于他通过妇女的哭声,察觉到了隐藏的真实心理。D.尽管子产在治国时体现出非凡的才能,但《韩非子》却引用老子的话来批判子产治国的具体做法。1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后三年,民又诵之曰:“我有田畴,而子产殖之。”(2)恃尽聪明劳智虑而以知奸,不亦无术乎?14.两则材料都体现了一定的治国理念,请结合材料分别简要概括。2024届贵州省贵阳市高三适应性考试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役规曰:“智伯好利而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彷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桓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将出,曰:“吾何走乎?”从者曰:“邯郸之仓库实。”襄子曰:“浚民之青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其晋阳乎,先主之所属也。”乃走晋阳。其后,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韩、魏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吾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须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无故A索地B诸C大夫D必惧E吾F与之地G智伯H必骄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向,文中指对着,与《石钟山记》中“与向之噌吰者相应”的“向”意思不同。B.相,文中兼指双方,与《孔雀东南飞》中“相见常日稀”的“相”意思相同。C.期,文中指约定,与《陈情表》中“外无期功强近之亲”的“期”意思不同。D.中,文中指不偏不倚,与《过秦论》中“才能不及中人”的“中”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智伯从韩康子那里得到割地后,又向魏桓子提出割地要求,同样得到魏桓子的应允,最后又向赵襄子索地,却遭到拒绝。B.智伯军队为救水乱作一团,韩、魏两军乘机从正面杀来,赵襄子率兵与两军合击,大败智伯,杀死智伯之后又诛灭其族人。C.世间常有识人不明、用人不当的事情发生,司马光认为,这是世人不能明确地分辨才与德,而笼统地称之为贤明造成的。D.智伯亡国破家的故事引发司马光思考,他从德与才两者的关系出发,指出人可以分为圣人、君子、愚人、小人四种类型。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2)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14.请根据材料概括智伯亡国破家的原因。2024届贵州省毕节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韩信数项羽之失曰:“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由斯言也信之所以徒任为将而不与闻天下之略且以不保其终者胥在是矣。封爵者,因乎天之所予而隆之,非人主所以市天下也。羽不惜屈己以下人,而靳天爵,何遽非道而必亡乎?汉高天下既定之后,侈于封矣,反者数起,武帝夺之而六宇始安。承六王之敝,人思为君,而亟予之土地人民以恣其所欲为,管、蔡之亲不相保,而况他人乎!以天下市天下而已乃为天子,君臣相贸,而期报已速,固不足以一朝居矣。抑信之为此言也,欲以胁高帝而市之也。故齐地甫定,即请王齐,信之怀来见矣。挟市心以市主,主且窥见其心,货已雠而有余怨。云梦之俘,未央之斩,伏于请王齐之日,而几动于登坛之数语。刀械发于志欲之妄动,未有爽焉者也。信之言曰:“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为人主者可有是心,而臣子且不可有时语。况乎人主之固不可以是心市天下乎!若夫项羽之所以失者,非吝封爵之故。信之说,不如陈平之言之允也。陈平曰:“项王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羽,以诈兴者也;事怀王而弑之,属宋义而戕之,汉高入关而抑之,田荣之众来附而斩艾掠夺之。积忮害者,以己度人而疑人之忮己。轻残杀者,大怨在侧而怨不可狎。左顾右盼,亦唯是兄弟姻党之足恃为援。则使轻予人以权,己且为怀王,己且为宋义。惴惴慄慄,戈戟交于梦寐,抑恶能不厚疑天下哉?然而其疑无救也。为汉王之腹心者项伯也,其兄弟也;追而迫之刭者吕马童也,其故人也。从之于大败之余者三十余骑,而兄弟姻党不与焉。怀惹求援,而终以孤立。非刓印不与者惎己而贼之,其亲戚之叛已久矣。(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汉高帝》)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由斯A言也B信之C所以徒任D为将而不与E闻天下之略F且以不保G其终者H胥在是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数”意为“屡次”,与《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的“数”意思相同。B.“雠”意为“仇敌”,与《伶官传序》中“及仇雠已灭”的“雠”意思相同。C.“爽”意为“差错”,与《屈原列传》中“又爽然自失”的“爽”意思不同。D.“度”意为“忖度”,与《离骚》中“皇览揆余初度兮”的“度”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信之言,意在要挟刘邦以求取更大的利益,故齐地未定他就请封齐王。B.君王可有以爵位收买人心的想法,但臣下不能有以功劳求取爵位的说法。C.项羽以欺诈起家,他弑怀王,戕宋义,抑汉高,斩掠田荣之众就是明证。D.项羽生性多疑,整日惴惴不安,甚至在梦中也见到兵戈相交的战斗情景。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承六王之敝,人思为君,而亟予之土地人民以恣其所欲为。(2)从之于大败之余者三十余骑,而兄弟姻党不与焉。14.同是论“项羽之失”,韩信和陈平的观点有何不同?作者王夫之对二人的观点持什么态度?2024年新高考九省(贵州)第二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材料一:《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节选自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材料二:为人臣者陈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专以其事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故群臣其言大而功小者则罚,非罚小功也,罚功不当名也;群臣其言小而功大者亦罚,非不说于大功也,以为不当名也害甚于有大功,故罚。昔者韩昭侯醉而寝,典冠者见君之寒也,故加衣于君之上。觉寝而说,问左右曰:“谁加衣者。”左右对曰:“典冠。”君因兼罪典衣与典冠。其罪典衣,以为失其事也;其罪典冠,以为越其职也。非不恶寒也,以为侵官之害甚于寒。故明主之畜臣,臣不得越官而有功,不得陈言而不当。越官则死,不当则罪。守业其官,所言者贞也,则群臣不得朋党相为矣。(节选自《韩非子·二柄》)【注】①《传》:原书不详。②皋陶:舜的臣子,主管刑罚律令,苏轼在这里误用为尧之臣。③四岳:主管四方诸侯的官员。④《书》:即《尚书》。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仅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是故疑则举A而归之B于仁C以君子长者之道D待天下E使天下相率F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G故H曰忠厚之至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所以,表示“用来……的”,与《师说》中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所以”的用法一致。B.“劝”在“爵禄不足以劝”“劝学”“惩恶劝善”“劝君更尽一杯酒”中的意思不完全相同。C.典冠,即掌管国君之冠;其中“典”字与苏武归汉后担任的官职“典属国”中“典”字用法一致。D.畜,在这里是“养育”的意思,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的“俯不足以畜妻子”中的“畜”字意义完全一致,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尧不听从皋陶处死犯人的主张,却听从四岳任用鲧的建议。苏轼对尧的这一举动表示认可,认为其中体现了圣人的心意。B.苏轼认为,古人奖赏不用爵位和俸禄,刑罚不用刀锯,是因为用爵位俸禄行赏,用刀锯作刑具,对一切的劝善罚恶都没用。C.韩非子主张,臣子如果取得的成绩和他的职事相当,并且完成职事的情况和他的话相符合,君主就应该给予他奖赏。D.韩非子用韩昭侯的例子说明,哪怕臣子做了让君主高兴的事,但是如果臣子做的事超越了他的职责范围,也还是应该受惩罚。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每小题4分)(1)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2)守业其官,所言者贞也,则群臣不得朋党相为矣。14.根据文本推测,如果苏轼穿越成为韩昭侯的谏臣言官,他一定不会认可韩昭侯的奖惩方案。请结合材料一,给出苏轼的奖惩方案并说明理由。(3分)答案2024届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高三二模语文试题【答案】10.BDG11.B12.C13.(1)趁着敌人内部已经露出崩溃的态势,我方再施加军事压力,那么,敌人必定会溃败。

(2)假若现在停下来,孙皓害怕被伐而被迫定计,或许迁都武昌。14.朝廷其他官员担忧的是秦州、凉州的情况;羊祜则认为灭了吴国,秦州、凉州就不会成为朝廷的忧患,并且现在是灭吴的好时机。【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因为他们没有参与决策,功劳和成绩都与他们无关,他们还都羞于承认曾经讲过错话,因而这次又故意说不行。“计不出己”与“功不在身”结构对称,都是主谓宾结构,其后B、D处断开;“其前言之失”是“耻”的宾语,“故”是因果连词,一般放于句前,G处断开。故选BD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A.正确。举荐,推荐;尽,全。句意:向晋武帝推荐杜预代替自己。/杀人唯恐杀不尽。B.错误。刚才,刚刚;到,到达。句意:适逢杜预的表书也刚刚送到。/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C.正确。D.正确。名词作动词,上表;名词作动词,游泳。句意:羊祜又上表说。/并不善于游泳。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希望晋武帝尽快与朝中大臣权衡一下攻打吴国的利害关系”说法错误,杜预在给晋武帝的表书中借西汉宣帝评论赵充国事是希望晋武帝不要受朝议影响。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因”,趁着;“迫”,施加军事压力;“溃”,溃败。(2)“若”,假若;“怖”,害怕;“徙都”,迁都。【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原文“朝议方以秦、凉为忧”可知,朝廷其他官员担忧的是秦州、凉州的情况;由原文“祜复表曰:‘吴平则胡自定,但当速济大功耳’”可知,羊祜则认为灭了吴国,秦州、凉州就不会成为朝廷的忧患,并且现在是灭吴的好时机。参考译文:材料一:凡是作战,所说的“势”,就是善于利用形势。趁着敌人内部已经露出崩溃的态势,我方再施加军事压力,那么,敌人必定会溃败。兵法说:“要利用有利态势去击破敌人。”晋武帝司马炎暗中策划消灭吴国的计划,可是朝中大臣的某些看法与此相违背,只有羊祜、杜预、张华和晋武帝的看法相同。羊祜病重,向晋武帝推荐杜预代替自己。等到羊祜病死,(晋武帝)就任命杜预为镇南大将军,负责荆州府的军事大计。杜预到任后,整修装备,训练士兵以显示威武,并且整编能打仗的精锐队伍,打败了吴西陵都督张政,又请示发兵攻吴的日期。晋武帝回复说明年再大举进攻。杜预上表说:“凡是国家大事,应当从利害关系出发进行相互比较,如果目前出兵有十之八九的胜利把握,而不利方面只有十之一二而已,要是停止不动,那就毫无胜算可言了。朝中大臣有的认为我军可能被打败,这种估计是毫无根据的,因为他们没有参与决策,功劳和成绩都与他们无关,他们还都羞于承认曾经讲过错话,因而这次又故意说不行。从前西汉宣帝评论赵充国的表书时,经过反复比较之后,批评了那些参与评议的人,而评议者都行礼做了检讨,这是为了堵住反对者之口。从入秋以来,攻吴的大好形势已经存在。假若现在停下来,孙皓害怕被伐而被迫定计,或许迁都武昌,加固江南城防工事,远离居民,分兵防守,则城池不易被攻破,野外也没有物资可以掠夺,如果吴国把大船集中于夏口,则明年的攻吴计划便要化为泡影了。”当时晋武帝和张华正在下棋,适逢杜预的表书也刚刚送到。张华推开棋盘拱手说:“陛下英明伟大又通达武事,国家殷富,兵力强大,吴王孙皓过于暴虐,迫害贤人,应当立刻出兵进行讨伐,不费多大代价就可以打败他。”晋武帝同意了。杜预立刻把兵力集中在江陵,派周旨、伍巢等率领一支奇袭部队,于夜晚乘船出发,偷袭乐乡,他又设置许多旗帜,并在巴山放火,到处攻占重要地区,从心理上瓦解敌人斗志,在战斗中俘虏了吴都督孙歆。长江上游已被平定,于是从湘江以南到交州、广州,以及吴国其他州郡,都闻风投降,杜预在这些地方散发并张贴以晋武帝名义颁布的安民告示,做好安抚工作。这时召集将领开会,有人说:“敌国已有百年根基,不易一举击灭。如今正是暑天,山洪到来,传染病也将蔓延,应当等到来年冬季,再大举进攻。”杜预说:“过去东周时候燕国的乐毅凭借济西一战,吞并了强大的齐国。目前我国军队所取得的胜利,已使敌人震慑,现在好像用利刀劈竹,等到劈破几节,其余的就迎刃而解,不用再使多大劲了。”当即向部下讲明对策,大军直趋秣陵,所过城邑,未遇任何抵抗,很快便平定了吴国。材料二:咸宁二年冬十月,任命羊祜为征南大将军。羊祜上疏请求伐吴,晋武帝很赞同羊祜的意见。但当时朝廷大臣正在担忧秦州、凉州地区的胡人动乱,羊祜又上表说:“平定吴国后,胡人动乱自然就平息了,现在应当迅速完成平定吴国的伟大功业。”朝中有很多人不同意羊祜的意见,羊祜叹息说:“世上不如意的事情,十分中常占七八分。上天赐给的东西不去取,这岂不是让经历此事的人因为失去时机而感到遗憾吗!”只有度支尚书杜预和中书令张华与晋武帝的意见相合,赞同羊祜的建议。贵州省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联考二模语文试题【答案】10.BDF11.D12.A13.(1)三年之后,人民又歌颂他说:“我们有田亩,子产让它增五谷。(2)依靠竭尽聪明劳心费神去获知奸情,不也是缺少治国办法吗?14.①材料一:《吕氏春秋》认为,君主要力排众议,唯才是任。②材料二:《韩非子》认为,要依法治国,利用事物来治理事物,依靠他人来了解他人,不能只靠个人的智慧来治理国家。【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郑相子产早晨出门,经过东匠闾时,听见有妇女在哭泣。子产按住车夫的手,示意停车,仔细听听。“郑子产晨出”为主谓结构,句意完整,其后B处断开;“过东匠之闾”“闻妇人之哭”为两个完整的动宾结构,分别在其后DF处断开。所以应在BDF三处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句式及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正常句式应分别为:民莫知之/秦人不暇哀自。句意:人们却没有谁知道这一点。/秦人还没工夫哀悼自己。B.正确。均为“道路”的意思。句意:女子在道路左边行走。/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C.正确。句意:她就是亲手绞死丈夫的人。/我妻子去世那年她亲手种植的。D.错误。表顺承,就/表转折,却、但是。句意:刚病时忧愁。/臣下多但是君主少。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A.“当地百姓用堆积瓦砾的办法加以协助”错误。根据文意应该是“人们堆积瓦砾加以阻挡”。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后三年”,三年以后;“诵”,歌颂;“殖”,生长、繁殖。(2)“恃”,依靠;“尽聪明劳智虑”,竭尽聪明劳心费神;“不亦……乎”,不也是……吗?【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材料一中体现治国理念应结合“使郑简、鲁哀当民之诽訾也,而因弗遂用,则国必无功矣,子产、孔子必无能矣”,这是在肯定郑简公、鲁哀公力排众议,任用子产、孔子的做法,据此可概括为:君主要力排众议,唯才是任。材料二中体现的治国理念应结合“不任典成之吏,不察参伍之政,不明度量,恃尽聪明劳智感而以知奸,不亦无术乎?且夫物众而智寡,寡不胜众,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下众而上寡,寡不胜众者,言君不足以遍知臣也,故因人以知人。是以形体不劳而事治,智虑不用而奸得,不修其理,而以己之胸察为之弓矢,则子产诬矣”,抓住关键词“明度量”“因物以治物”“因人以知人”“不修其理”等可概括为:要依法治国,利用事物来治理事物,依靠他人来了解他人,不能只靠个人的智慧来治理国家。参考译文:材料一:最大的智慧不显现,担当大事的人成就较晚,最优美的乐音听来无声。当禹疏导江水的时候,人们却堆积瓦砾加以阻挡。等到治水的事业完成,功业建立以后,给子孙万代带来了好处。禹目光远大,可是人们却没有谁知道这一点。所以,不可以跟普通的百姓商讨改变现状、进行创业开拓的大事,却可以跟他们享受成功的快乐。孔子在鲁国开始被任用时,鲁国人怨恨地唱道:“穿着鹿皮衣又穿蔽膝,抛弃他没关系。穿着蔽膝又穿鹿皮裘,抛弃他没罪尤。”被任用三年之后,鲁国男子在道路右边行走,女子在道路左边行走,遗失了的财物,没有人拾取。大智的运用,本来就难以让人知晓啊。子产开始治理郑国时,让田地有沟渠疆界,让城邑、鄙野有规定的服色。人民一起怨恨地唱道;“我们有田亩,子产征军赋。我们有衣冠,子产收赋税。谁要杀子产,我们去帮助。”三年之后,人民又歌颂他说:“我们有田亩,子产让它增五谷。我们有子弟,子产对他们施教育。子产如果死了,还有谁能继承他?”假使郑简公、鲁哀公面对人民的诽谤非议,就不再任用子产,孔子了,那么国家一定无所成就,子产,孔子也一定无法施展才能了。不只是不能施展才能,即使被治罪,人民也会赞同的。如今世上都称赞简公,哀公贤明,称赞子产、孔子有才能。这两位君主,很懂得任用人啊。材料二:郑相子产早晨出门,经过东匠闾时,听见有妇女在哭泣。子产按住车夫的手,示意停车,仔细听听。过了一会儿,子产派官吏把那个妇女抓来审问,她就是亲手绞死丈夫的人。另外一天,车夫问他说:“您凭什么知道那妇女是凶手?”子产说:“她的哭声显得恐惧。一般说来,大家对于亲爱的人,刚病时忧愁,临死时恐惧,既死后悲哀。现在她哭已死的丈夫,不是悲哀而是恐惧,所以知道她有奸情。”有人说:子产治国,不也是太多事了吗?奸情一定要等亲自听到和看到,然后才了解,那么郑国查到的奸情就太少了。不任用主管狱讼的官吏,不采用多方面考察验证的政治措施,不彰明法度,而依靠竭尽聪明劳心费神去获知奸情,不也是缺少治国办法吗?况且事物众多而个人智寡,寡不胜众,个人智力难以普遍地了解事物,所以要利用事物来治理事物。臣下多而君主少。少不胜多是指君主难以普遍地了解臣下,所以要依靠人来了解人。因此不劳累身体就办好事情,不使用脑力就得到奸情。不整顿法制,而用自己的主观判断作为察奸的手段,那是子产在胡干。老子说:“凭个人智慧治理国家,是国家的祸患。”大概就是说子产这种做法了。2024届贵州省贵阳市高三适应性考试二模语文试题【答案】10.BEG11.D12.B13.(1)主公不如给智伯所求的土地,使智伯骄傲自大,然后我们可以选择盟友共同图谋灭掉智氏的大计。(2)我们心里知道事情是这样的,只怕事情没有成功而计谋先泄露出去,那么大祸就会马上临头。14.①贪得无厌②刚愎自用③才胜于德【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智伯无缘无故强索他人领地,一定会引起其他大夫官员的警惕忧惧;我们给智伯地,他一定会骄傲。“索地”的主语应为智伯,而“无故”是“索地”的状语,中间不应断开,应在“地”后面断开,即在B处断开;“诸”是修饰“大夫”,“必惧”是“大夫”的谓语,中间都不应断开,应在“惧”后面断开,即在E处断开;“与”的主语为“吾”,宾语为“之地”,中间都不应断开,应在“地”后面断开,即在G处断开;“智伯”的谓语为“必骄”,中间不应断开。所以,应在BEG处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对着/先前、刚才”;句意:他必定用兵对付别人。/同先前噌的声音相互应和。B.正确。均为“兼指双方”;句意:我们警惕忧惧而互相亲善。/我们见面的日子常常是日渐疏稀。C.正确。“约定/服丧满一年”;句意:为联手攻杀智氏约定日期,而后送他回城了。/在外面没有任何近亲,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D.“意思相同”错误。“不偏不倚/普通、平常”;句意: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是所谓德。/才能比不上一般人。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韩、魏两军乘机从正面杀来”错误。由原文“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可知,韩、魏两家军队分别从两侧杀入夹击智伯军,赵襄子率领士兵正面进攻智伯军的前队。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骄”,使……骄傲;“图”,图谋。(2)“然”,这样;“遂”,成功。【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智伯请地于韩康子”“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可知,智伯向韩康子要地,韩康子于是派使臣送上有万户居民的领地给智伯。智伯大喜,又向魏桓子提出索地要求,魏桓子给了智伯一块有万户居民的封地。智伯又向赵襄子索要蔡、皋狼两处地方,赵襄子不给。可见,智伯贪得无厌导致亡国破家。由原文“役规曰:‘智伯好利而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彷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可知,段规认为智伯不仅贪财好利,而且刚愎自用。所以,智伯刚愎自用导致了亡国破家。由原文“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可知,司马光认为智伯的灭亡是因为才胜于德。所以,智伯才胜于德导致了亡国破家。参考译文:智伯向韩康子要地,韩康子想不给。段规说:“智伯贪财好利,又刚愎自用,如果不给,一定讨伐我们;不如姑且给他。他习惯于得地,一定又会向别人索要;别人不给,他必定用兵对付别人,这样以后我们能够免于祸患而等待事情的变化了。”韩康子说:“好。”韩康子于是派使臣送上有万户居民的领地给智伯。智伯大喜,又向魏桓子提出索地要求,魏桓子想不给。任章说:“智伯无缘无故强索他人领地,一定会引起其他大夫官员的警惕忧惧;我们给智伯地,他一定会骄傲。他骄傲而轻敌,我们警惕忧惧而互相亲善;用精诚团结之兵来对付狂妄轻敌的智伯,智家的命一定不会长久了。主公不如给智伯所求的土地,使智伯骄傲自大,然后我们可以选择盟友共同图谋灭掉智氏的大计。”魏桓子说:“对。”也给了智伯一块有万户居民的封地。智伯又向赵襄子索要蔡、皋狼两处地方,赵襄子不给。智伯大怒,率领韩、魏两家的军队攻打赵氏。赵襄子准备出逃,说:“我逃到哪里去呢?”随从又说:“邯郸城的仓库很充实。”赵襄子说:“搜刮民财使仓库充实,又由此引来战争使他们送命,谁能和我同心?还是到晋阳吧,这是先主叮嘱过的地方。”于是逃往晋阳。这之后,赵襄子派张孟谈秘密出城见韩康子、魏桓子二人,说:“我听说唇亡则齿寒。如今智伯率领韩、魏围攻赵家,赵家灭亡,那么接下来就该轮到韩、魏了。”韩康子、魏桓子二人也说:“我们心里知道事情是这样的,只怕事情没有成功而计谋先泄露出去,那么大祸就会马上临头。”张孟谈说:“计谋出自二位主公之口,进入我的耳朵,有什么妨碍呢?”于是两人就暗地里与张孟谈约定,为联手攻杀智氏约定日期,而后送他回城了。赵襄子夜里派人杀掉了智伯军中守堤的官吏,掘堤放水冲淹智伯的军队。智伯的军队为救水淹而大乱,韩、魏两家军队分别从两侧杀入夹击智伯军,赵襄子率领士兵正面进攻智伯军的前队,大败智伯军,于是杀死智伯,全部诛灭智氏宗族的人。……臣司马光说:智伯的灭亡,在于才胜过德。才与德是不同的,而世俗中(往往)没人能分得清,一概称他们为贤明,这大概是错用人才的原因。聪明、明察、坚强、勇毅,是所谓才;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是所谓德。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云梦泽出产的竹子,是天下的刚劲之物,然而如果不矫正它的曲直,不配上羽毛箭头,就不能作为利箭穿透坚固之物;棠溪出产的铜,是天下的精锐锋利之物,然而如果不放在模具中熔炼铸造,不磨砺出锋,就不能作为兵器击穿硬甲。所以,德才兼备的人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的人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的人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的人称之为小人。2024届贵州省毕节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10.BFH11.B12.A13.(1)(西汉)承继秦末六国的破败局面,人人都想做君王,而(刘邦)急切地分给他们土地和人口,放纵他们做自己想做的事。(2)在项羽惨败之后仍然跟随他的有三十多名骑兵,项羽的兄弟和姻亲却没有一个参与其中。14.①韩信:项羽之失在于吝啬爵位封赏。②陈平:项羽之失在于不能任贤用能。③王夫之:陈平之言较韩信更为公允。【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由这句话可以看出,韩信之所以表面上被任命为大将,却不能参与天下大计的商讨,并且最终难以保全自身的原因,全在于此。“也”是句末语气词,后面断开;且“信”是下句主语,其前断开,B处断句;“徒任为将”是动宾结构,中间不断开;“不与闻天下之略”也是动宾结构,不断开;“而”字连接前后两部分,中间不断开,F处断句;“保其终”是动宾结构,中间不断开,“者”一般放在上句末尾,H处断句。故选BFH。【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句意:反叛朝廷的事件屡次发生。/范增多次给项王使眼色。B.错误。偿付;仇敌。句意:所以(韩信)虽然换得了好处,却也额外的遭到了怨恨。/等到仇敌已经消灭。C.正确。差错;茫然。句意:从没有出现过有差错的情况。/又茫然若有所失。D.正确。忖度;生辰。句意:(总是)以自己的想法来忖度他人的想法。/父亲仔细揣度我的生辰。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韩信之言,意在要挟刘邦以求取更大的利益,故齐地未定他就请封齐王”错。“抑信之为此言也,欲以胁高帝而市之也”,要挟刘邦只是作者的推测;“故齐地甫定,即请王齐”,请封齐王是在齐地刚刚平定时。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敝”,破败的局面;“亟”,急切地;“恣”,放纵。(2)“从”,跟随;“从之于大败之余者”,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于大败之余从之者”;“与”,参与。【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韩信:由“韩信数项羽之失曰:‘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可知,项羽之失在于吝啬爵位封赏。②陈平:由“陈平曰:‘项王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可知,项羽之失在于不能任贤用能。③王夫之:由“信之说,不如陈平之言之允也”可知,陈平之言较韩信更为公允。参考译文:韩信历数项羽的过失说:“有些人因功劳应当封爵,但项羽将印绶都摩挲损坏了,也舍不得授予他们。”由这句话可以看出,韩信之所以表面上被任命为大将,却不能参与天下大计的商讨,并且最终难以保全自身的原因,全在于此。封赏爵位,应当是遵循上天的意愿,以表彰和推崇有功之人,而不是君主用来收买天下人心的手段。项羽不惜委屈自己来礼贤下士,却吝惜代表上天意愿的爵位,这难道就是不合乎道义而必定败亡吗?汉高祖刘邦在天下平定后,大行封赏,(诸侯王)反叛朝廷的事件屡次发生,直到武帝削夺诸侯实权天下才安定下来。(西汉)承继秦末六国的破败局面,人人都想做君王,而(刘邦)急切地分给他们土地和人口,放纵他们做自己想做的事,当年周成王的亲叔父管叔、蔡叔都会发起叛乱,更何况是其他人呢!以天下的土地、财富收买天下之人而使自己登上皇位,君臣相互交易,然后期望对方迅速给予回报,这样的君臣根本就不能在同一朝廷中和谐相处。也许韩信说这番话,是想要挟刘邦以求换取更大的利益。所以齐地刚刚平定,他就请求封王齐地,韩信的内心想法由此可见一斑。韩信怀着一颗商人之心与刘邦做交易,刘邦看穿了他的用心,所以(韩信)虽然换得了好处,却也额外的遭到了怨恨。后来他在云梦被俘,在未央宫被杀,祸根在他请求封王齐地的时候就已埋下,而苗头则在他登坛拜将说这几句话时就已萌动。杀身之祸起源于欲望导致的轻举妄动,从没有出现过有差错的情况。韩信说:“用天下的城邑分封功臣,有什么不让人不心服口服的呢?”做君主的人可以有这样的想法,而做臣子的人不应当说这样的说法。更何况做君主的人本来就不应该用这种心理去赢得天下!至于项羽之所以失败,并不是吝惜封爵的缘故。韩信的说法,不如陈平的说法公允。陈平说:“项王所喜爱、重用的人,不是项氏一族,就是妻子的兄弟,(除此之外)即使有奇才也不重用。”项羽是靠欺诈起家的人,侍奉怀王却杀死了他,在宋义帐下做副将却杀害了他,看到刘邦抢先入关便压制他,田荣的人马前来归附,项羽却杀害、掠夺他们。(像项羽这样)满心嫉忌陷害的人,(总是)以自己的想法来忖度他人的想法,怀疑别人都在嫉妒自己。(像项羽这样)轻率地残杀他人的人,必定会在自己周围招来十分怨恨自己的仇人,而这些仇人自然是不能亲近的。(于是)他左顾右盼,发现周围只有自己的兄弟和姻亲值得倚仗并作为辅弼。如果轻率地把大权交给其他人,那么自己就将要成为(第二个)楚怀王,成为(第二个)宋义。所以他每天惴惴不安、战战栗栗,在睡梦之中也能看到戈与戟相交的战斗情景,又怎么能够不对天下人抱有深深的猜疑呢?然而他的猜疑并不能挽救他(覆亡的命运)。被刘邦引为心腹的项伯,是他项羽的兄弟;穷追不舍,将项羽逼迫到自刎的吕马童,是他项羽的老朋友。在项羽惨败之后仍然跟随他的有三十多名骑兵,项羽的兄弟和姻亲却没有一个参与其中。项羽怀着恶念想求得援助,却最终以孤立无援收场。并不是项羽舍不得封赏的那些人因为怨恨而贼害他,实际上项羽的亲戚们早已背叛他很久了。2024年新高考九省(贵州)第二次模拟考试【答案】CEG【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所以当有所怀疑时,就用仁爱之心来行事(执行赏罚之事)。用君子长者的宽厚仁慈对待天下人,使天下人都相继回到君子长者的忠厚仁爱之道上来,所以说这就是赏罚忠厚到了极点。“举”“归”属于连动短语作谓语,由“而”连接,之间不断开,“于仁”作补语,“举而归之于仁”不断开,故应在C处停顿;“以君子长者之道”作状语,修饰谓语“待”,“天下”作宾语,故应在E处停顿;“使”作谓语,“天下”既作“使”的宾语,又作“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的主语,兼语短语作谓语的句子之间不断开,“故”引出结果,之前断开,故应在G处停顿。故选CEG。【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A.正确。句意:这可以用来推广恩泽。/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B.正确。“劝”,勉励;/勉励;/奖励;/奉劝。句意:用爵位俸禄不足以勉励善行。/勉励学习。/惩戒坏人坏事,奖励好人好事。/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C.正确。“典”,掌管。句意:掌管君主帽子的侍从看见君主受寒了。/掌管与少数民族交往的事务。D.错误。“畜”,驾驭统治;/养育。句意:所以英明的君主驾驭管理臣下时。/养育妻子和儿女。故选D。【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B.“对一切的劝善罚恶都没用”错,夸大范围,过于绝对。原文是“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可见,苏轼认为这样的奖赏只是对部分人有用。故选B。【答案】(1)与其错杀无辜(的人),宁可犯(执法)没有根据的过失。(2)(每个臣子)都在他的官职内恪守职责,所说的话与所做的事相当,那么群臣就不会结党营私,胡作非为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不辜”,无罪的人;“失”,犯……的过失;“不经”,不符合经典、没有根据。(每点1分,句意通顺、无病句1分。)(2)“守业”,恪守职责;“贞”,遵守信约、诚信;“朋党相为”,结党营私,胡作非为。(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