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学科教学与素养提升(课件)_第1页
新高考背景下学科教学与素养提升(课件)_第2页
新高考背景下学科教学与素养提升(课件)_第3页
新高考背景下学科教学与素养提升(课件)_第4页
新高考背景下学科教学与素养提升(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高考背景下学科教学与素养提升

(2024曲靖)1以重庆高中为例关于重庆高中高考综合改革自2018年秋季入学新生开始,2021年落地。新教材使用自2020年秋季入学新生开始,2023年完成第一轮新教材使用。22022年,普通文理类的230846名考生。从报考层次来看:本科层次223615人,高职专科层次7231人。从科类结构来看:文史类考生97869人,占42.4%,其中普通文科考生77478名,文科艺术类考生16611名,文科体育类考生3780名;理工类考生132977名,占57.6%,其中普通理科考生128420名,理科艺术类考生3352名,理科体育类考生1205名。3关于重庆高中关于重庆高中自重庆97年直辖,为实现优质教育发展,在原四川省属重点基础上,划7所中学为市教委直属重点中学;名校办民校初高中分离直属校下放民转公4关于重外2022年,本部石桥铺校区:679人参考,上特殊控制线人数659,比率97.05%。分校华岩校区:501参考,上特殊控制线人数373人,比率74.5%。合计人数1032人,突破1000人大关。2022年高分人数:屏蔽生2人,清北录取(含保送)10人。5历年重本、清北数据:15届本部279人,分校51人,合计330人,清北2人16届本部285人,分校145人,合计430人,清北0人17届本部324人,分校172人,合计496人,清北3人18届本部429人,分校157人,合计586人,清北3人19届本部595人,分校181人,合计776人,清北1人20届本部622人,分校183人,合计805人,清北4人21届本部655人,分校202人,合计857人,清北8人22届本部659人,分校373人,合计1032人,清北10人6关于本人一直是一线教师长期从事年级、学校管理工作有一些社会学术兼职有一些不同岗位任职经历高中教育、高考研究和高考综合改革的实践者7(定位)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作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目标)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8目录一、从管理者的角度认识和把握高考综合改革二、从一线教师角度认识核心素养与教学改革三、重庆实施高考综合改革的一些做法及思考9高考综合改革10《中国高考史述论》创立卷(中国传统考试~1965年):中国传统考试制度的历史发展;民国时期现代考试的尝试;共和国高考制度的基本确立与早期发展。动荡卷(1966~1979年):初步政治化——高考制度的受责与遭废;完全政治化——高考制度的被替代和文化考查的反复;相对政治化——高考制度的恢复与新生。改革卷(1980~2007年):恢复与重建——高考改革的酝酿期;标准化与制度化——高考改革的探索期;多元与综合——高考改革的深化期。展望卷:中国高考的现状分析、中国高考的国际比较、中国高考的未来展望。11不同的历史时期,高考不同的呼应民国时期,主要是高校自主招生为主,偶有联合考试,因时局而终,新中国建立之初,有所承袭。1952年,新中国第一次全国高考。统考科目为政治常识、国文、外国文(俄、英)、中外史地、数学、物理、化学、生物。1958-1965年,主要采用自主招生或联考的方式。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高校停止招生,仅少量工农兵学员,72年采用推荐批准复审的方式。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1981年,增加了生物学科。1983年,逐步改革开放后,对外事务越来越多,为促进各种交流,加强对国外各种文献的深入学习和研究,增加了外语学科。至1993年左右,高考科目形成“文6理7”模式。1984年,我国进行保送生试点改革,1985年原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大学等43所高校扩大招生试点。保送生制度开始大面积推行。1994年开始调整为“3+2”模式,生物地理不纳入高考,至1996年3+X时恢复。至2003年,逐渐演变为3+综合。2000年,教育部决定统一高考,开始实施分省命题,高考进入了一个新时期。2003年,教育部决定高考从之前7月,提前至6月,提前一个月。同时那一年开启自主招生之路,考大学除了保送之外,又有了新渠道。12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考试招生制度不断改进完善,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考试招生体系,为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对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纵向流动、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一制度总体上符合国情,权威性、公平性社会认可……——《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新中国成立以来,作为承担高等教育资源选拔功能的高考,无疑基本体现了国家意志、社会需要、时代需要。同时,对基础教育的反拨功能也越来越强化。13但也存在一些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主要是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存在差距,中小学择校现象较为突出,加分造假、违规招生现象时有发生。——《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14(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从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科学选拔各类人才和维护社会公平出发,认真总结经验,突出问题导向,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供有力保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15深刻的国际国内新形势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两个一百年”目标、中国梦——中国经济发展、经济体量增大、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位置,有能力、有必要对传统教育中的弊端进行改变。钱学森之问、卡脖子技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全新论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教育也存在发展偏向单一化,重普高轻职高、重分数轻素质、超前内卷过重负担、校外培训大行其道等——要让合适的人从事合适的社会分工。16中国的世界经济坐标:在这些方面成第一大国(中国青年报2019年9月24日)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第二大国、科研人员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服务贸易第二大国、使用外资第二大国、对外投资第二大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在2019年6月发布会17片面理解“钱学森之问”,社会舆论矛头直指教育2005年7月29日,温家宝总理探望住在解放军总医院康复楼病房中的钱老,谈了未来15年科技工作指导方针(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后,钱学森说:“您说的我都同意。但还缺一个。”温总理亲切地说:“好哇,我就是想听您的意见。”钱老接着说:“我要补充一个教育问题,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问题。”“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2005年7月31日《人民日报》第一版18“有人认为,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的问题指出:“要采取‘非对称’战略,更好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2013年9月举行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提出综合判断,我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同时,必须认识到,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相比,我国发展还面临重大科技瓶颈,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科技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还有很大差距。——2016年5月30日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下好“先手棋”,打好基础、储备长远,甘于坐冷板凳,勇于做栽树人、挖井人,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夯实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根基。——2018年5月28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我国高校要勇挑重担,释放高校基础研究、科技创新潜力,聚焦国家战略需要,瞄准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卡脖子”问题,加快技术攻关。要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加强科技创新工作,依托高水平大学布局建设一批研究设施,推进产学研一体化。——2020年9月22日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2020年1月13日,《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印发,决定自2020年起,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也称强基计划),不再组织开展高校自主招生工作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19“鸡娃”“牛娃”“海淀家长”内卷剧场效应全民焦虑“学历军备竞赛”“影子教育”大学扩招后,原来很多的中等专业学校,技校纷纷倒闭或者转型,国家人才产业链缺失了一环中坚力量,大学生毕业后高不成低不就,导致了严重的工厂企业中层技术人员的长期用工荒。202004年,新课改逐渐推开,但大多数省份还是延用3+综合的形式,主要在课堂教学理念方式等方面。2014年,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在众多专家、学者的提议下,新一轮改革展开,上海、浙江先行先试,成为高考改革试点。选科模式:3+3模式。2015年,全国统一命题18个省。(同纲不同卷)2016年,进一步扩大了统一命题目的范围,全国统一命题高达26个省。2017年,北京、山东、天津、海南也开启新高考改革,实行新高考的省份达6省,施行的是3+3模式2018年,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等8省市进入高考综合改革试点。选科模式:3+1+2。2020年起,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也称强基计划),不再组织开展高校自主招生工作2021年,广西、黑龙江、吉林、安徽、江西、甘肃、贵州等7省区进入高考综合改革试点,2024年落地。选科模式:3+1+2。2022年,河南、陕西、四川、

青海、内蒙、宁夏

、山西、云南已公布将于2022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启动高考综合改革。2025年落地。21新高考启动时间2014年浙江上海2017年北京天津

山东海南2018年辽宁江苏福建河北湖北湖南重庆

广东2021年安徽吉林甘肃

江西贵州广西黑龙江2022年,河南、陕西、四川、

青海、内蒙、宁夏

、山西、云南3+1+23+1+23+1+23+33+322三项重大改革齐头并进:新高考综合改革、育人方式改革、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是当前普通高中教育的三项重大改革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出全面部署;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颁布,新高考制度开始试点2017年,教育部等四部委制定了《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2017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18年,《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2020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232014年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考试招生制度改革2014年9月(一)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1.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2017年差距缩小。2.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2017年明显增加。3.完善中小学招生办法破解择校难题。(二)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2014年出台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指导意见。2014年出台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指导意见。2015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一半,2017年主渠道。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三)改革招生录取机制2014年底出台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2015年起由校长签发录取通知书,对录取结果负责。2015年起在有条件的省份开展录取批次改革试点。2015年研究出台普通高校、高职、成人高校之间学分互认和转换的意见。(四)改革监督管理机制(五)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1.改革考试科目设置。2.改革招生录取机制。3.开展改革试点。24面对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面对新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面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还有一些不相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作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普通高中课程建设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体现国际发展趋势、充满活力的课程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7年改版,年底发布;2020年修订;课程方案:1. 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2. 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3. 强化了课程有效实施的制度建设。学科课程标准:1. 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2.

更新了教学内容。3. 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4. 增强了指导性。25新课程新教材实施2018年8月2018年底完成新课程全员培训2019年上半年开始,分批分步完成新教材培训2019年秋季学期起,全国各省(区、市)分步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2022年秋季开学,全国各省(区、市)均启动实施新课程新教材2025年,新课程新教材的理念、内容和要求全面落实到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统筹规划、协同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高考综合改革和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促进课程、教材、教学、考试、评价、招生等有机衔接,全面落实新课程新教材的理念和要求,着力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2017年教育部启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语文、历史教材统编工作。2019年,教材编审工作全部完成,率先在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海南、辽宁6省市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开始投入使用,其他省市根据新高考推进和各省实际情况陆续推进,2022年前将全部使用新教材。26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2019年6月2022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进一步健全。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全面实施,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选课走班教学管理机制基本完善,科学的教育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基本建立,师资和办学条件得到有效保障,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二、构建全面培养体系(三)突出德育时代性。(四)强化综合素质培养。(五)拓宽综合实践渠道。(六)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三、优化课程实施(七)全面实施新课程新教材。(八)完善学校课程管理。四、创新教学组织管理(九)有序推进选课走班。(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十一)优化教学管理。五、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十二)注重指导实效。(十三)健全指导机制。六、完善考试和招生制度(十四)规范学业水平考试。(十五)深化考试命题改革。(十六)稳步推进高校招生改革。……27——福建省教育考试院命题处副研究员谢梅沁、谢季遥: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相关主体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一、新变化(一)考试导向素养化(二)科目组合个性化(三)录取模式多元化(四)评价体系综合化(五)分类招生制度化二、新挑战(一)升学观念转变难(二)高中教学转型难(三)高校精准选人难三、新策略(一)树立正确的升学观(二)重塑高中育人模式(三)提高教研服务能力(四)创新高校招生模式(五)推进考试机构专业化建设新高考,新特点28考试导向的变化一是在教育功能上,实现了高考由单纯的考试评价向立德树人重要载体和素质教育关键环节的转变。二是在评价理念上,实现了高考由传统的“知识立意”“能力立意”评价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综合评价的转变。三是在评价模式上,实现了高考从主要基于“考查内容”的一维评价模式向“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三位一体评价模式的转变。2020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知识立意——能力立意——素养立意强化教、学、评的一致性: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的反拨功能去考纲去应试;遵课标考素养29一、高考命题改革方向和特点高考评价体系将考查内容凝练为“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四个层次:●核心价值是指高校新生应当具备的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科学思想方法的综合,是在各学科中起着价值引领作用的思想观念体系,是其在面对现实的问题情境时应当表现出的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30一、高考命题改革方向和特点突出“立德树人”,强调试题的教育功能,充分体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考查;充分反映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各项伟大成就,凸显“四个自信”等。强调对“德智体美劳”全面考查,包括“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品德修养;奋斗精神、信息加工、独立思考、逻辑推理、阅读理解、应用写作能力;审美情趣、健康意识、劳动体验”等12个具体方面。体美劳的要素在各科试题中都有所体现。31一、高考命题改革方向和特点●学科素养即扎实的学科观念和宽阔的学科视野。说白了,就是指超出教材的学科内容,高于教材的学科理解。具体体现在试题的新材料、新问题和新答案上。或者说,站在命题专家的高度和视角,所要求的高校新生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能够合理利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有效整合学科相关知识,运用学科相关能力,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32一、高考命题改革方向和特点●关键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各学科也有其学科性的关键能力,如语文的快速阅读能力、理科的实验操作能力,等等。或者说,是指高校新生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是培育核心价值、发展学科素养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基础。33一、高考命题改革方向和特点●必备知识。学习高校课程和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是指高校新生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它是由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技术与基本原理组成的基本知识体系。这一知识体系由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构成。34高考评价体系与命题的关系考试内容含量不断增加,知识视野日益扩大,无边界。德智体美劳的考查,要上升到审美的高度,才是好题目。参考答案基本上是相关概念的罗列。热点问题:突出正面导向,体现国家意志;政治试卷就是新闻联播;文化体验性内容,如流行文化、现代艺术、新农村观感等日益受到关注;中央关于教育改革主张要重视。主观题突出综合性。3536科目组合的变化科目组合的变化语文数学外语:基础学科、通用学科和工具学科的重要作用,刻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物理、历史:分别是自然科学类和哲学社会科学类专业的基础学科,契合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为学生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化学生物政治地理:突出学科方向,甄别学生的思维特质和学科特长。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在选择中发挥学科“人科相识”的功能:结果预设了从只选分到既选分又选人37评价形式的变化

延长评价长度

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拓展评价宽度

包括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多维度38录取模式的变化仅依靠终结性评价过渡到增加了过程性评价,是对多元评价要求的落实落地“院校+专业组”的录取新模式使得高校面对的是“学生”而不再是“分数”,使学生对该专业组忠诚度提升,从外在机制上加强学生目标感,将选科与人生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院校+专业组39核心素养与教学改革40“十八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之后,教育部门的重大举措之一就是组建专家团队,集中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举措之二是组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集中研究学科核心素养。41改革的核心追求:改变唯分数论;改变部分学科成绩简单相加作为录取唯一依据的做法;毕业、招生考试合一。尝试提供多次机会;增加学生和学校的选择权;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考试内容,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42什么是素养?什么是核心素养?素养是人在特定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态度解决问题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核心素养亦称“21世纪素养”,是人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需要,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43——张华,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2012年度重点课题“高中阶段的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课题批准号:AHA120004)成果《论核心素养的内涵》中国学生核心素养44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016年9月课题组发布)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是一个系统性、总体性的框架。具体包括三个方面,6大素养、18个基本要点。未来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人才规格《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13JZDWJY03)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6JJD880008)。通讯作者:林崇德,北京师范大学核心素养45文化基础人文底蕴: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自主发展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健康生活: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会参与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实践创新: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治学

修身

济世

46

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构成的核心素养总框架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社会性等本质属性的观点,与我国治学、修身、济世的文化传统相呼应,有效整合了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对学生发展的要求。

六大素养既涵盖了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品格与能力,又体现了核心素养“最关键、最必要”这一重要特征。六大素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

为方便实践应用,将六大素养进一步细化为十八个基本要点,并对其主要表现进行了描述。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人文底蕴指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内容。科学精神指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之一、用于探究等内容。文化基础47自主发展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我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展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确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自我发展目标,成就精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学会学习主要指,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内容。健康生活主要指,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主规划等内容。48社会参与

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责任担当只要指,学生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内容。实践创新主要指,学生在劳动实践、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内容。49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六特征(林崇德)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基础素养;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核心素养可以通过接受教育来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具有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核心素养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体系,其作用具有整合性50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具有宏观指导性质的教育思想,重在转变教育目标指向,从单纯强调应试转向更加关注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人。

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思想内涵的具体阐述,可以使新时期素质教育目标更加清晰,内涵更加丰富,也更加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全面系统地凝练和描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标,建立基于核心素养发展情况的评价标准,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51核心素养与全面发展性质:全面发展是国家的教育方针,是从身心整体发展的内在规定性提出的发展要求;核心素养是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具体实现,主要是从个体面临的情境需要出发提出的发展要求;内容:全面发展的内容具体表现为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核心素养发展具体表现在责任担当等6个方面的发展;发展方向:全面发展强调身心发展的全面性,核心素养强调个体发展要求的共同性和普遍性;价值取向:全面发展强调为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反应了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是一种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核心素养强调为个人终身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服务,体现了面向未来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价值取向的统一。52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评价:功能上的异同核心素养属于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属于目标范畴,具有定向、调控、激励和评价的功能,核心素养是从正向引导教育达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综合素质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下位概念,属评价范畴,具有教育判断的功能,最终为了改进教师教学和促进学生学习,是从反向激励教育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评价的作用方式不同,但最终目标是一致的,也即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53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上的异同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评价最显而易见的联系便是二者都涉及人的素质,即: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分别指代什么?在内容上有什么异同?核心素养是学生未来生存与终身发展所需要的最重要、最关键、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必然也是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综合素质评价涵盖学生发展的方方面面,核心素养只是那些最重要、最关键和最基本的素质。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从外延上是包含核心素养的。54落实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和方式核心素养融入课程标准,重新梳理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理清核心素养与各学科素养的关系、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基于核心素养改善教材编写结构和教师教学方式;促进教师理解核心素养,要建立通用教师能力(即教师核心素养),并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培训机制;基于核心素养指导考试评价,依据学业质量标准进行考试评价、改进考试内容、创新评价手段方法。55普通高中学科核心素养56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中凝练了各学科核心素养57知识、技能、能力、素养之间的关系交规/知识移库/技能路考/能力素养礼貌行车安全驾驶紧急处置教学设计机会实践反思

“知识为本”

“以人为本”

(2.0转型升级版)双基目标三维目标核心素养(1.0初级版)(3.0聚焦强化版)教学实施58为什么要有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课程是基础教育各学段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渠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必然通过学科课程与教学来实现。

我国中小学课程以分科课程的设置为主,每一个学科有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只有跨学科和综合性能力,显然不足以完成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框架下,必然提出与学科特点相关的核心素养,即学科核心素养。59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以学科课程为载体,基于学科的学习而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学科素养是学科独特育人价值的一种集中体现,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上的具体化。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学生学习学科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密切相关,对于理解学科内容的本质,设计学科教学,以及开展学科评价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60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地理核心素养数学

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历史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关系学科核心素养的总和不等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学生的核心素养既有跨学科性,又必须通过各学科的课程教学实现。学科教学同时承担着学科目标的实现和学生一般发展目标的实现。

学科的课程与教学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又要关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61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地理核心素养数学

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历史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关系三维目标强调具体、可操作的行为表述,课程价值的实现方式指向学习结果,注重达成具体的学习目标,主要以终结性评价作为衡量课程价值实现的标准。核心素养弱化行为目标的具体性,使得课程价值的实现方式从关注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习过程,增强了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各种实现方式需要相互联合、有机统整,形成具有内在机制的支持系统,从而达成课程价值实现的延续性、持久性和广泛性。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在课程价值实现上的差异62学科核心素养的特征综合性它是学科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学科思想等的综合体现。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可以看作学科核心素养的外显表现。核心素养总是基于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实现的,并且外化于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科思想与学习态度等核心素养总是表现为内隐的特质。学科性它是与学科内容的特征和相关的学科思维密切联系的。每一个学科都包括一系列知识与技能,这些知识技能又蕴含与之密切相关的学科思想和关键能力。因此,学科核心素养总是与一个或多个学习内容有关,体现学科自身的特征。关键性它是反映学科发展的,理解和解决一类学科问题的思想和能力,不是所有学科方法和能力都能成为学科核心素养,只适用特定的内容和特定情境的方法和能力等不是学科核心素养。阶段性它表现为不同层次水平,不同学段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表现为不同水平。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和层次划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同的核心素养也有各自的特点。持久性关注学生终身受益的学科品质与能力,因此不仅有助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与把握,还伴随学生进一步学习,以及将来走向生活和面向社会的人生历程。63核心素养培养在教学中的落地64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实施围绕学科领域的核心内容,设计恰当的情境,提出反映学科本质和学科思想的问题,通过学生的有效参与,引发学生的深度探究与思考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途径。651.重视核心概念在学科课程中的学习意义

从学科的角度看,核心概念是位于学科中心的概念性知识,包括了重要概念、原理、理论等的基本理解和解释,这些内容能够展现当代学科图景,是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

从教学的角度看,有利于把握课程内容的线索和层次,抓住教学中的关键;有效控制教学内容容量,合理安排“脚手架”知识;有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而不是掌握更多的事实内容。

例如历史学科中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探索与建设;资本主义世界市场……66《精准备考复习策略与方法》陈庆生,2022年7月近年来,高中教学及复习备考严重滞后于考试内容改革和命题变化,教与学的问题和短板十分突出:●阅读理解力欠缺,知识面狭窄,阅读量小;●对重要事实、概念、原理的理解深度不够;●知识整合不到位,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独立思考能力缺失;●答卷规范、解题思路与技巧和书面表达水平亟待提高。67北京师范大学

侯桂红:《指向大概念和学业质量的教学评一体化设计》682.引导学生有效参与教学过程69学生广泛和有效地参与教学过程,可以真正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学生的有效参与基于问题情境展开。问题情境依托核心内容而确定,探究问题围绕核心内容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而提出。各学科在新课程课堂教学方式改革中,承袭上一轮改革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教师主导地位之外,提问的有效性、深度学习、情境设置等已成为标配。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

1.表现性应对各种复杂开放性的现实情境,创设一个个真实鲜活的情境,学生可以参与其中,将学科核心素养融入其中。2.真实性真实性是情境的基础。没有依托真实的情境,学生往往只能达到刻板的、肤浅的、机械的理解。学习情境越真实,学生构建的知识就越可靠,就越容易在真实的生活中得到运用。703.多样性包括情境创设形式的多样化,如教科书中可以用文字、地图、图片、图表等不同形式来呈现情境;情境创设内容的多样化,可以从生活、生产、社会、学科中选择适合的相关情境,为学生呈现一个丰富多元的真实世界;情境选择尺度的多样化,例如地理环境的空间尺度有大有小,包括家庭、社区、学校、家乡、省、自治区或直辖市、国家、大洲、世界等。714.全面性情境的创设不应该仅仅满足某一个核心素养的需要,还要同时考虑到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个方面。为学生创设一个能促进他们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情境。5.典型性创设情境时不仅要考虑情境的趣味性和对学生的吸引力,更要注意和学习内容以及学习目的相联系,选择和相关学科内容联系最密切、最能突出重点、最能体现学科思维和意识的情境,这样有助于学生把握重点,举一反三、触类旁通。726.时代性情境材料尽量选择最新的数据或近几年发生的各种事件,注意引入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开拓学生的知识眼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好奇心。7.关联性情境选择和创设要注意学科间的关联,通过相关学科知识内容的渗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达成综合核心素养的形成。73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一个重要主题进行持续的深入的探究活动。探究的主题从教学的核心内容中提炼。探究的过程是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的过程,需要问题的引领,更需要在探究过程中提出新的问题。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展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不同的方法,这些方法反映了学生自己的思路,这些不同的方法引起的讨论和争论,使学生越来越接近正确的方法。74

3.开展深入的问题探究75教学内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人教版《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中第一节“钠及其化合物”。课标要求: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及其重要的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了解这些物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76高三时政专题复习课“脱贫攻坚 历史伟业”;采用议题式教学,通过加工整合脱贫攻坚素材并提炼中心议题,围绕议题创设一系列情境,依托各情境开展教学活动,将结构性的教材知识与时政脉络紧密结合,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真实问题。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目标)按照教学计划循序渐进开展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系统掌握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培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方法)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注重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认真开展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精心设计基础性作业,适当增加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作业。(保障)积极推广应用优秀教学成果,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强教学研究和指导。——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号)77教、学、评的综合改变课堂的变革:高效课堂、卓越课堂、各类课堂教学模式……学习的变革:理解学习的逻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反馈的变革:作业设计、周考、月考、期考……78把握好课程标准、教材与高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