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选必一第四单元第11课【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O2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目

录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典客:掌管邦交和边陲部族事务。·典属国:掌管与少数民族交往事务。(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在今天的两广地区设

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1.秦朝2.汉朝(1)设官: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秦朝典客沿变而来)(

2

)

:①军事打击和行政管辖(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北面汉初和亲政策对北方匈奴采

取和亲政策燕然勒铭窦宪出击北匈奴,取

胜后刻铭燕然山。北

匈奴西迁。匈奴汉化匈奴分为南北两

部,南匈奴内迁,

逐渐汉化北击匈奴卫青、霍去病三次出

击匈奴,取得大胜东汉初89年汉武帝探究一:汉代的“和亲政策”材料一(平城归来)冒顿为单于,兵强,控弦三十万,数苦北边。上(汉高祖刘邦)患之问刘敬。刘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疲于兵,未可

以武服也。冒顿杀父代立,妻群母,以力为威,未可以仁义说也。独可以

计久远子孙为臣耳,然恐陛下不能为。”……刘敬对曰:“陛下诚能以适长公主妻之,厚奉遣之。”……上竟不能遣长公主,而取家人子名为长公主,妻单干使刘敬往结和亲约。

刘永强《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初实行和亲政策的原因。汉初对匈奴战争失败;汉初,天下初定,急需休养生息;匈奴军事力

量强大,直接武力对抗不能取胜;用和亲平定边境地区战乱;用后世

子孙控制匈奴。探究一:汉代的“和亲政策”材料二

和亲政策之后面,即为贿赂与通商。藉胡、汉通婚之名义

匈奴上层贵族,每年既得汉廷之赠遗,其下层民众,亦得定期边塞贸易。其物质上之需要既满足,亦可暂时解消武力侵略之欲望。——钱穆《国史大纲》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和亲政策的积极影响。①影响缓和了汉匈两族的关系;②维持了边疆地区的和平安定;③有利于边境贸易;④有利于民族交融。2.汉朝(

2

)

:①军事打击和行政管辖西域都护府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西域都讓府府发河西四郡设武威、张掖、酒泉、

敦煌四郡,合称“河西

四郡”,成为中原前往

西域的要道匈

奴长安汉(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鲜奴东北夫余护乌桓都尉西面3桓今国界2.汉朝(

2

)

:②屯垦戍边与经济开发: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臣愚以为可遣屯田卒诣故轮台以东,置校尉三人分护,各举图地形,通利沟渠,

务使以时益种五谷。

——桑弘羊《屯田奏》(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探究二:汉代边境屯田制度的意义材料西汉的屯田,是巩固新拓疆土的重要措施之一。屯田卒本身

也是边塞防御的手段之一,同时屯田区又为徙民、设县做好了基础准

备。

……西方的屯田卒,不仅从事农业生产,而且在有战事时参加战争

他们在西域且耕且战,对确立汉朝在西域的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

用。

——刘永强《两汉西域经济研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边境屯田的意义。①抵御匈奴的入侵,维持了边疆地区的和平安定,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②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③有利于民族交融;④屯田得谷,节省了军费,减轻国家负担。材料:东汉以来,西部、北部边陲的一

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时,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鲜卑等。他们在西晋灭亡后开始建立政权,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各族间彼此频繁接触,通婚杂居,互相影响。5世纪,鲜卑

族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北方,推行汉法,进一步推动民族交融。在南方,三国时期的吴、蜀两国以及东晋、南朝的经济开发,

加强了南迁中原人民与东南、西南地区人

民的交融。(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少数民族内迁、开始封建化进程;南方经济得到开发。(三)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主要是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o含光门,使节进入长安必经之地,

鸿胪寺与鸿胪客馆位于门东侧高丽使节东罗马使节《礼宾图》东北少数民族使节鸿胪寺官员1.隋朝的民族关系1

突厥、吐谷浑、

党项等周边民族

先后归附(三)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4

边疆主要推行郡

县制,但往往以

边疆民族豪酋大

姓任郡守、县令加强了对岭南地

2

区各族治理,如行

册封百越首领洗册

夫人为谯国夫人

封加强与流求的接

3

触,曾三次派人抵达流求○洗夫人,

一生忠

义为国,被尊称

“岭南圣母”联系2.唐朝的民族关系(1)联系:与边疆地区的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保持着密切联系,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2)和亲:文成公主、进城公主先后入藏。(3)会盟:唐蕃之间数次会盟。(4)册封:南诏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三)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陈陶《陇西行》2.唐朝的民族关系(5)设置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历

史纵横都护府与都督府都护府是在边疆地

区设置的特别行政机构

职责是“抚慰诸藩,辑

宁外寇”,由唐朝派官

员及士兵驻守。都督府是唐王朝在

重要地区设置的地方行

政机构,以其首领为都

督、刺史,皆得世袭,需向朝廷缴税。北

方安北、单于都护府西北安西、北庭都护府东北

安东都护府南

安南都护府可安北重护在纥(●

海都省府标

呼幽州长安o广◎益州成

郡酞烟水都督压韦融海部肾府(13年置人离限研东都护有例句②扬州母杭

州(三)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解空

天京

府险影再★(702年置)阅岭

断6疏吐

蕃◎逻些回洛州

市无它都护府(726年管单

于府@广

想地求西海室探究三:唐代的羁縻政策材料一隋唐时期,浓厚的胡汉交融的社会和家庭氛围弱化了那种

“夷狄非我族类”之类的民族观念……加上“……装备很差、数量不多的唐军本身并不具备威慑西城、足拒强敌的实力”,隋唐统治者吸取前代

的经验,最终在西北地区推行羁縻政策。

-薛宗正《安西与北庭——唐代西陲边政研究》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隋唐时期实行羁縻政策的原因。①民族交融的发展;②唐初政治、军事实力相对弱小;③民族观念的进步;④民族地区复杂的社会环境。④中央设置官职进行监督。

⑤兼具“因俗而治”的特殊性与行政体制一体化的共同性。

共遵守的约束性法令;其次,在此前提下,尽管羁縻州区域厂大……开不全面推行内

地行政度,但是原则上又要不同程度地推及唐王朝统一的政治、制度、法律…唐又比

照内地行制度,在羁縻州中根据具体情况不同程度地推及唐统一的政令、法令。唐在

羁縻州施政将社会、文化多元性的政治统治区域,整合为有别于西汉的大一统政治结

构。——王义康《因俗而治与一体化:唐代羁縻州与唐王朝的政令法令》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唐朝羁縻政策的特点。探究三:唐代的羁縻政策①在归顺唐朝的民地区设置相应的羁縻州府;②

州府长官一般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③少数民族内部的社会制度和管理制度予以保留;府

如探究三:唐代的羁縻政策

材料四

唐代民族融合达到一个新高度,周边少数民族尊唐太宗为天可汗,北边少数民族修建“参天可汗道”,以便进一步密切边疆地区与中央政府的往来联系。唐代继承和发展了前代的册封体制,并创造了新的羁縻体制。唐朝通过册封域外政权首领,确立自己的政治主导地位……域外政权也借助唐朝册封的权威来对内巩固自己的统治,对外防范强邻的侵犯,同时也借以吸收和引进先进的文化。

一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根据材料四,概括唐朝民族政策带来的影响。①密切了边疆地区和中原的交往;②有利于维护周边和平安宁的政治秩序,有利于中华先进文化的传播;③为唐朝的对外开放与强盛提供了政治保障。材料一:

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

朱熹材料二:

“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

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

”——李世民

唐朝民族关系繁荣的原因?

(经济)经济繁荣,国力增强;(政治)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思想)唐朝实行的民族政策正确、开明,策略灵活。(

1

)

:宋朝先后与辽(契丹)、西夏(党项)、金(女真)长期并立。(2)吸收

:辽、西夏、金、等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3)交融

:在局部政权割据、争战状态下,各民族间的交融也没有中断过。3.宋朝的民族关系吐蕃既服,世祖携喇嘛八思巴而归,即位

以后,尊为国师,号为“大宝法王”。

……其后

八思巴返回吐蕃,世祖授以吐蕃统治权,以酬

其劳绩,这是以宗教领袖统治吐蕃的开始。——傅乐成《中国通史》1.元朝的民族关系(1)民族政策:

一方面“行汉法”

,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明显的差别对待。(2)管理:(四)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设宣政院,对西藏

地方实行有效的行

政管理设行省,征发赋役设澎湖巡检司北

行省北翻

淘云南

东北台湾国元o忽必烈与八思巴◎

城◎

省级射所一政权部族界

省级界_禁今国界西

藏都大都和宁⊙合汗察台等级名称民族第一等蒙古人蒙古族第二等色目人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包括西夏、畏兀儿、回回等第三等汉人北方的汉族,也包括已经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第四等南人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评价:

元朝的民族政策不利于缓和民族矛盾,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元朝的

灭亡;但是在统一环境中,各民族相互交流学习,诞生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回族的诞生是民族融合的一个典型事件。民族政策——四等人制目的:保障蒙古贵族的统治利益提督四夷馆。少

卿一人,掌译书之事

自永乐五年,外国朝

贡,特设蒙古、女直

西番、西天、回回、

百夷、高昌、缅甸八

馆,置译字生、通事

通译语言文字。——《明史·职官志》2.明朝的民族关系(1)中央机构:除礼部、鸿胪寺外,还有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的提督四夷馆。(四)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提督四夷馆隶属于太常寺,与

礼部、鸿胪寺均靠近正阳门◎明代北京城平面图2.明朝的民族关系(2)边疆管理:①防御:在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一带,修筑长城,防范蒙古骑兵入境袭扰,并沿长城布置一系列军镇,号“九边”。②交流: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夫建都燕京,则不得不重山陕,山陕天下之项背,而京师之头目也。山陕有事,其应之

也,当甚于救焚拯溺,

一或不备,而祸不可挽

矣。……(九边)东西延亘,指臂相依,恃全

盛矣。故合边卒之数不过四十万,较之宋人备

西夏一路犹七十万,盖徙倍也。——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四)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明代九边形式图2.明朝的民族关系(2)边疆管理:③羁縻卫所:在东北设都司、卫、所,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在西北设赤斤蒙古、沙洲、哈密等卫;

在西南设土司。④西藏: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

,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对西藏地方进行管辖

,并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虽然明朝在广大边境地区不设置流官管理,也未曾都进行编户齐民,

但以都司卫所的形式,仍然可以有效

控制这些地区。这些地区的官民百姓

对明王朝也保持着高度的文化认同。这些地区仍然是明帝国版图的一部分

——彭勇《明史》(四)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云南土司奴儿干都司乌斯藏都司关西七卫3.清朝的民族关系(1)机构: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2)管理:①蒙古: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②西北:平等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了西北边疆。③西藏:分别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

,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大臣。④西

: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改土归流”

,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明代推行的土司制度,对

稳定南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起了一定积极作用,但其

弊端也日益显露。土司的世袭

性造成割据势力的事实存在,

土司间为争夺领地、承袭权而

仇杀、内讧,于是明朝廷在一些矛盾比较突出的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改土归流比较彻

底和大规模的推行,则是到清

代才得以完成的。——白寿彝《中国通史》(四)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我国辽阔的版图在清

朝前期最终奠定清朝:疆域奠定

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

屿钓鱼岛、赤尾屿等东北至黑龙江以北

外兴安岭和库页岛ψ南包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西跨葱岭

<东

洋A整体把握

中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1)中央机构:鸿胪寺、提督四夷馆、宣政院、理藩院(2)管辖:设郡管辖;西域都护府;羁縻性质的卫、所(3)战争:退匈奴(4)和亲:昭君出塞(5)通使: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6)

民:

屯成政策(7)册封: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装罗为怀仁可汗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1.先秦至汉代(1)先秦: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文明有广泛的交往交流。(2)汉代:①陆路: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97年,甘英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②海路:从合浦郡徐闻县出发,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③对日本: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赐金印一枚。二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汉倭奴国王金印◎汉西域诸国图2.隋唐时期(1)原因:隋唐时期,政治统一,对外关系空前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活跃;与西域商路畅通。(2)隋朝:①西域: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②赤土国: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国王也遣其子随常骏来到中国。(3)唐朝:

隋大业三年(

607年),隋炀帝遣派常骏出访赤土国,受到其国婆罗门鸠摩罗的隆重接

待,两国开始建立友好关系。大业四年,赤土万字那邪跟随常骏回访进贡,“献金芙蓉冠、龙脑香。以铸金为多罗叶,隐起成文以为表,

金函封之,令婆罗门以香花奏蠡鼓而送之”。

《广州古代史丛考》①大食:使包括造纸术在内的中国技术传到阿拉伯地区。②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近20次,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3.宋元时期(1)宋代:不仅恢复了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

旧路,又开辟了由明州到日本

和朝鲜半岛的航路。泉州成为

重要的对外港口。(2)元朝:13世纪,马可·波罗经西亚、中亚抵达中国,在

中国生活了17年,然后由泉州

经海路回到威尼斯,留下著名

的《马可·波罗行纪》二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海上丝绸之路”泉州通航地区示意辽/金宋

/

元得费;泉州。o马可·波罗大

食加图洋洋4.明清时期(1)特点:明清政府在对外关系上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但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也屡禁不绝。随着对外交往增多,清朝对外关系开始缓慢转型。(2)表现:①中俄关系: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②中英关系: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试图打开中国市场,清政府拒绝了英国使团的要求,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处在政治、文化相对封闭和经济自给自足境地之中的清政府,既不了解外部世界,也没有与西方各国建立正常交往

关系的需要,更缺乏近代国际交往的经验,再加上礼仪争执

所引起的不快,因此对英国使臣提出的要求采取了置之不理

断然拒绝的粗暴作法。

……西方与中国最重要的一次早期交往以失败告终。

黄爱平《18世纪中西交往的历史与中国的世界观念》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马嘎尔尼访华时间输出输入秦汉时期丝绸、漆器;开渠、凿井、铸铁技

术西域的良马、香料、玻璃、宝石等;核桃、葡

萄、石榴、苜蓿;琵琶;佛教隋唐时期丝绸、茶叶、瓷器、铜器;造纸术

;均田制、租庸调制、中央官制、

律令菠菜(波斯)、莴笋(地中海地区);葡萄酒酿造技术、玻璃器制作技术;乐舞、马戏宋元时期瓷器;火药、指南针、雕版印刷术

;程朱理学占城稻(越南)明清时期儒家道家学说甘薯、玉米、烟草、西红柿、辣椒;基督教新教;科学技术——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根据表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征。内容:以经济交往为主,也包含制度、文化交往形式:以民间交往、和平交往为主,官方交往则以朝贡贸易为主要形式通道:秦汉时期主要过陆上丝绸之路,宋元以后海上丝绸之路范围:西域→地中海→美洲,交往范围不断扩大影响:中国传出的物质、技术和制度对其他国家产生重要影响探究四: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征表一中国古代对外文明交流概况明朝由礼部、鸿胪寺等管理民族事务,采取羁縻政策;清朝设理藩院管理民族事务,加强与蒙藏的联系宋朝与少数民族

政权时战时和;元朝设宣政院管理西藏,设澎湖巡检司管理琉球等地明清(前期)1840年中俄《尼布

楚条约》礼部与鸿胪

寺负责民族

事务;管理突

厥等地;隋朝与流求交流秦朝设“典客”

等;汉设大鸿胪;

秦汉北击匈奴秦汉

隋唐

宋元甘英出使大秦;东汉时期,倭

国派使臣来朝唐朝与外国

海陆交流活跃本单元时间轴宋朝海路发达对外

交往民族

关系公元前

221年220581年

年907960年

年1368年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