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课件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1页
第(1)4课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课件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2页
第(1)4课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课件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3页
第(1)4课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课件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4页
第(1)4课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课件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疫病的流行及其影响;

了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第14课: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学习目标:

1.了解历史上疫病的流行状况、防疫措施;认识其产生的历史影响

2.归纳中医药的主要成就并概括其特点。这几位重要历史人物的死因你知道吗?伯里克利亚历山大大帝

鼠疫清世祖疟疾天花一、历史上的疫病1、概念:指由细菌、病毒等强烈致病性微生物感染人体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2、疫病的爆发时间概况天花古埃及时期天花席卷尼罗河沿岸,法老拉美西斯五世罹患天花18世纪欧洲天花肆虐,彼得二世、路易十五等多位君主就死于天花。中国清朝康熙皇帝得过天花。被天花传染的普通百姓不计其数。鼠疫6世纪

地中海沿岸爆发鼠疫大量人口死亡,造成拜占庭帝国人口锐减一半14世纪欧洲鼠疫大流行(黑死病)。黑死病猖獗了3个世纪,欧洲人口死亡过半,导致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欧洲许多地区严重饥荒。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前期

雅典突然爆发严重的鼠疫,死亡军民人数在一半以上,雅典将军伯里克利也未能幸免,雅典政治的走向明显转变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在巴比伦身染疫病而亡,他一手建立的亚历山大帝国随之土崩瓦解中国明朝

明朝末年,鼠疫横行,大批患者死亡中国清朝1910年末到1911年初东北鼠疫黄热病17-19世纪墨西哥爆发,在美洲、非洲与欧洲国家流行,肆虐两个世纪斑疹伤寒20世纪早期俄国和波兰大流行,造成数百万人死亡西班牙流感1918-1919年西班牙流感全球大爆发,全世界死亡人口在2000万以上。3、特点:频繁性、周期性;时空分布不均匀;突发性、持续性;危害大、范围广;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消极积极政治政局动荡,国家衰落客观上有利于加强国家治理经济大量人口死亡,生产停滞,经济衰退客观上推动了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思想精神冲击,信仰危机客观上推动人文主义进步思想的发展社会社会秩序混乱和动荡客观上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转型客观上促进了医疗与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4、影响:5、推动防疫方法和救治机构的发展。公共卫生的改善古罗马注意公共卫生,把修建饮水道、下水道作为重要工程中国古代地方官在任期间组织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大灾后及时掩埋尸体,发放药物,采取各种办法预防疫病治疗方法疟疾治疗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青蒿对疟疾的作用。天花治疗人痘接种:在明朝中期已经广泛使用,后传到欧洲。疫病的救治机构:西汉后期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隋唐时期寺庙病坊也收治病人。唐朝的病坊收治患病贫民,多与佛教寺院有关,宋代承之古罗马医院也收治疫病患者。近代医学的进步与疾病防治牛痘接种法18纪晚期,英国医生琴纳发明牛痘接种法,使天花的发病率降低。细胞与细菌学说的发展19世纪,细胞与细菌学说发展迅速。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创立的巴氏消毒法被广泛应用到医学领域;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发现了青霉素,改变了人类对细菌传染手段束手无策的状态。疟疾: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疫病:由细菌、病毒等强烈致病性微生物感染人体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思考点:古人有哪些防治疫病的措施值得今天借鉴?古代拥有一定的公共卫生观念,采取了清理污水、隔离患者以及掩埋尸体等措施,在今天还有借鉴意义;依赖中医药探索治疗疫病的方法,对治疗天花、疟疾、伤寒等疫病形成一定的经验;建立专门机构,隔离病人予以救治,符合现代科学2015年10月5日,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此实现了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零的突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经历,深感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植物资源,医药学研究者可以从中开发新药。中医药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对于自然资源的药用价值已经有所整理归纳。通过继承发扬,发掘提高,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造福人类。——屠呦呦《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二、中医药的成就时间人物成就(著作)意义(地位)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成就战国

扁鹊望闻问切四种基本诊断法奠定中医诊断与治疗方法基础,“医祖”战国-西汉多人《黄帝内经》总结了先秦、秦汉时期大量的医家经验,以及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阐明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东汉末年华佗麻沸散、五禽戏、外科手术

外科鼻祖,“神医”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万世宝典”辨证施治原则、中医临床学奠基、“医圣”

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主治传染病、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唐朝孙思邈

《千金方》

“临床医学百科全书”“药王”中药学成就唐朝政府

《唐本草》中国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世界最早药典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

“东方药学巨典”特色疗法:中药、针灸、拔罐、熏蒸、贴敷、刮痧、药浴等等1).创新:在中西医结合方针的指导下,总结临床经验,使中医药的治疗水平取得长足进步。2).传承:

(1)全国广泛设立中医院与中医院校,掀起学习研究中医的高潮。

(2)不断整理中医典籍,挖掘秘方验方,开发中成药制剂。3).成就:

(1)屠呦呦等专家组成

的研究团队,从青蒿中分离出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2015年,

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21世纪以来,中医药基勃发展,

走向世界。4)特征:重视临床经验

辨证施治,药食同源;追求人与自然和谐

独特的医学遗产,针灸、推食

大量典籍2、现代中医药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事业焕发新的生机三、西医在中国的传播1、背景:近代以来,西医以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实验科学为依托,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在解剖学、诊断学、药学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2、西医的发展解剖学:17世纪,英国生理学家威廉哈维著称《心血运动论》,揭示了血液循环的规律。诊断学:荷兰人列文虎克通过手工磨制的显微镜,对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进行了细致观察。实验药理学:19世纪,人们将生理与临床结合起来,探索各种药物的功能和作用,创立了实验药理学。具体表现明末清初西医传入中国,但影响有限①西式医院在通商口岸建立起来。这些医院分科完备,技术先进;②牛痘接种法、麻醉术、放射技术及其它近代西医成就陆续被引入中国;鸦片战争后西式医院西医院校它们把教学、科研与临床结合一起,培养了相当数量的西医人才引入西方公共卫生措施①西医凭借其特有的消毒、化验等手段,积极采取措施预防传染病、隔离传染源、治疗感染者、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对人们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②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借鉴了西方的公共卫生措施,推广自来水、改善食品卫生状况、处理垃圾与粪便等,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初步发展起来3、西医传入中国及发展问题:1、材料一对中医持怎样的态度?为什么会持这样的态度?问题2:材料二对中、西医持怎样的态度?问题3:近代中西医之争折射出哪些重大的时代主题?材料一(中)医不知科学,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菌毒传染,更无闻焉。

惟知附会五行生克寒热阴阳之说,袭古方以投药饵,其术殆与矢人同科。其想象之最神奇者,莫

如“气”之一说,其说且通于力士羽流之术。试遍索宇宙间,诚不知此“气”之果为何物也!

——陈独秀《敬告青年》

(1915年)材料二余往时习闻中医之理法于父兄,近复稍阅西医书册,觉医学中精到之处,中西学说,若合符节。有中医相传之理,语焉不详,而西医则竟委穷源,了如指掌者,以西医之说考之则益明;有西医发明之事,诩为新得,而中医则习用已久,视为故常者,以中医之法证之则益信。

——杜亚泉《中西验方新编叙言》

(1916年)中西医之争1、材料一否定中医,认为中医是一种迷信。作者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希望通过否定中医来宣扬科学思想2、材料二认为中西医各有所长,主张调和;3、西学东渐,中西文化碰撞与交融,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等

健康:给人们健康带来威胁政治、经济:政治、经济变动消极一!思想:精神冲击,信仰危机军事:军队战斗力降低,扩大疫病传播范围

L社会:社会秩序混乱—思想:新思想孕育和传播医学:促进了医疗与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中医药的成就西医的发展和传入中国黄热病流感斑疹伤寒【课堂小结】历史上

的疫病天花

鼠疫积极

·影响3.在传统时代,政府几乎不承担公共卫生的职能。1910年,满洲里肺鼠疫爆发,清政府指派从英国留学归来的伍连德博士赴东北防疫。伍连德通过调动军队、停运火车、严格防疫等一系列手段,迅速扑灭疫情。从公共卫生的角度考虑,1910年的东北防疫本质上反映了()A.清政府非常关注传染病的防疫 B.中国政府由传统向现代转变C.近代的防疫制度得以正式建立 D.清政府最为重视东北的防疫练一练B古代中国的疫灾规律知识拓展

(1)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多疫灾的国度,在公元前770年到公元1911年间,疫灾频度为25%,平均每4年中就有一年发生过疫灾。(2)中国疫灾的时间分布不均衡,疫灾频度的变化与社会的治乱变化相关,大体而言,疫灾相对稀少的时期也是社会相对稳定、国力相对强盛的时期,反之则反之。(3)中国疫灾频度具有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性变化,较小的周期叠加形成较大的周期。在世纪和千年时间尺度上,疫灾频度与气候的寒冷程度成正相关,寒冷期疫灾频繁,温暖期疫灾稀少,3000年来,中国气候的趋干趋冷,也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中国疫灾日趋频繁的长期变迁趋势。(4)中国疫灾分布的总体特征是城市重于乡村,都城重于一般城市,人口稠密地区重于人口稀少地区,自然疫源地区重于非疫源地区,自然灾害多发地区重于自然灾害少发地区。(5)区域开发过程和人地关系演变对疫灾分布变迁起着重大影响,3000年来中国疫灾区域有从黄河中下游向外逐渐扩展趋势,疫灾重心有由北向南、由东向西迁移的趋势。

人类的历史就是与疾病抗争的历史,寄生物寻找新宿主的过程与城市化相伴而生,人口在城市的聚集使传染病得以长久存在,人类活动推动了致病生物的变异与传播。疫病与城市的相互构建经历了以下四个重要阶段:1、自我调适阶段(公元前500年之前):从城市出现到公元前500年,人类与病原体经历多代相互调适后,产生了能让双方共融共存的相互适应模式,自然、疫病和城市形成了相互决定的关系;2、疫病圈形成(公元前5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