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华煤制油发展战略研究_第1页
中国神华煤制油发展战略研究_第2页
中国神华煤制油发展战略研究_第3页
中国神华煤制油发展战略研究_第4页
中国神华煤制油发展战略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神华煤制油发展战略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中国神华煤制油发展战略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中国神华作为国内领先的煤炭生产企业,其在煤制油领域的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对于整个能源行业以及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和我国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煤制油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替代方式,正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将首先对中国神华煤制油发展的背景进行概述,包括国内外能源形势、煤制油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中国神华在煤制油领域的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文章将对中国神华煤制油发展战略的目标、路径和措施进行详细分析,包括技术创新、产业布局、市场开拓等方面。同时,文章还将对中国神华煤制油发展战略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行探讨,以期为中国神华以及整个煤制油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二、中国神华煤制油发展背景分析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环境保护压力的加大,煤制油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转化方式,正逐渐成为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神华作为国内煤炭行业的领军企业,其在煤制油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国家能源战略层面来看,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煤炭资源丰富,但石油资源相对匮乏。煤制油作为一种能够将煤炭转化为液体燃料的技术,有助于缓解我国石油资源短缺的压力,提高能源自给率。同时,煤制油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转化方式,有助于减少对传统石油资源的依赖,降低环境污染,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从市场需求层面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能源的需求也在持续增长。尤其是在交通运输领域,液体燃料的需求尤为旺盛。煤制油作为一种能够生产出高品质液体燃料的技术,有助于满足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发展。从技术创新层面来看,煤制油技术经过多年的研发和实践,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中国神华作为国内煤炭行业的领军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研发实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中国神华在煤制油领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技术优势,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神华煤制油的发展背景具有多重优势,包括国家能源战略的支持、市场需求的推动以及技术创新的驱动。在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扩大,中国神华煤制油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三、中国神华煤制油发展战略规划技术创新:我们将继续加大科研投入,推动煤制油技术的创新升级。通过引进和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结合国内煤炭资源的实际情况,研发出更加高效、环保的煤制油技术,提高煤炭资源的转化效率和产品质量。产业链协同:我们将积极构建煤制油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的格局。通过与煤炭企业、石油企业等相关产业的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整体竞争力。绿色发展:我们将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煤制油产业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通过采用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设备,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实现清洁生产。同时,我们还将积极参与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为构建美丽中国贡献力量。国际化战略:我们将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推动煤制油产业的国际化发展。通过参与国际能源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中国煤制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我们还将积极推广中国的煤制油技术和产品,为全球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人才培养:我们将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为煤制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通过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吸引和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煤制油技术和管理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中国神华煤制油发展战略规划旨在实现煤炭资源的高效清洁利用,推动煤制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将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产业链协同为基础,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国际化战略为拓展方向,以人才培养为保障措施,全面提升中国煤制油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四、中国神华煤制油发展的优势与挑战资源优势:中国神华作为中国最大的煤炭生产企业之一,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为煤制油项目提供了稳定的原料来源。同时,神华集团还拥有先进的煤炭开采和加工技术,能够确保原料的质量和供应的稳定性。技术优势:神华集团在煤制油领域拥有多年的研发和实践经验,已经掌握了一系列先进的煤制油技术。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煤制油的生产效率,还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产业链优势:神华集团已经形成了煤炭开采、煤化工、发电、铁路运输等完整的产业链,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这种产业链整合的优势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煤制油项目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市场优势: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煤制油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替代品,市场需求前景广阔。神华集团作为国内煤制油领域的领军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环保压力:煤制油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废弃物和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随着国家对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煤制油项目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来应对环保挑战。技术瓶颈:虽然神华集团在煤制油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技术突破,但仍存在一些技术瓶颈需要解决。例如,如何提高煤制油的生产效率、降低能耗和减少废弃物排放等问题仍然是煤制油技术发展的重点。市场竞争:随着煤制油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推广,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涉足这一领域,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神华集团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以应对来自其他企业的竞争压力。政策风险:煤制油作为一种新兴的能源替代品,其发展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较大。如果国家对煤制油产业的政策发生变化或调整,可能会对神华集团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风险和挑战。中国神华煤制油发展既具有明显的优势,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为了保持竞争优势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神华集团需要继续加强技术研发、提高环保水平、拓展市场份额并密切关注政策变化。五、中国神华煤制油发展的政策与法规环境中国神华煤制油项目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和法规的支持与引导。近年来,随着能源结构的优化和环保要求的提高,中国政府对煤制油产业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关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以促进该产业的健康发展。国家对于煤制油产业给予了明确的产业定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煤制油被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新能源产业之一,明确了其在未来能源结构中的战略地位。这一定位不仅为煤制油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方向,也为企业如中国神华的投资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政府在财税政策上给予了煤制油产业的大力支持。例如,对煤制油项目实行增值税优惠、企业所得税减免等财税政策,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了项目的盈利能力。政府还设立了专项资金,支持煤制油产业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升级,为中国神华等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环保法规方面,政府对于煤制油产业的环保要求日益严格。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实施,对煤制油项目的环保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神华在煤制油项目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环保法规,采取先进的环保技术和措施,确保项目的环保性能达到国家标准。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煤制油产业的监管力度。通过建立健全的监管体系和机制,加强对煤制油项目的日常监管和风险评估,确保项目的安全稳定运行。对于违规行为和安全隐患,政府将依法进行严厉查处和整改,以保障煤制油产业的健康发展。总体而言,中国神华煤制油发展的政策与法规环境既有利又有挑战。有利的方面包括明确的产业定位、财税政策的支持和环保法规的引导挑战方面则主要体现在环保要求的提高和监管力度的加强。面对这样的环境,中国神华需要紧跟国家政策和法规的变化,不断调整和完善自身的发展战略和规划,以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同时,还需要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和合作,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为煤制油项目的顺利推进和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六、中国神华煤制油发展的案例分析神华宁夏煤业集团煤制油项目是中国神华煤制油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利用宁夏地区丰富的煤炭资源,通过先进的煤制油技术,实现了煤炭资源的高效转化利用。项目的成功运营不仅为地方经济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也为煤制油行业的发展树立了标杆。神华新疆煤制油项目是中国神华煤制油在西部地区的又一重要布局。新疆作为中国能源资源富集地区,其煤炭资源的开发潜力巨大。神华新疆煤制油项目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的煤制油技术和设备,实现了煤炭资源的高效转化和清洁利用,为新疆地区的能源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对以上两个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神华煤制油在发展战略实施中,注重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充分利用地区资源优势,推动煤制油行业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公司还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拓展业务领域,提高市场竞争力。这些成功的案例为中国神华煤制油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未来,中国神华煤制油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理念,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产业竞争力,推动煤制油行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公司还将积极响应国家能源战略和环保政策要求,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为实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更大的力量。七、中国神华煤制油发展的前景展望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中国神华煤制油的发展前景广阔且充满希望。在当前和未来的能源结构转型中,煤制油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将在中国能源领域占据重要的地位。从政策层面看,中国政府对于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发展给予了极高的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这些政策不仅为煤制油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也为煤制油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保障。从市场需求来看,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和化工产业的不断扩张,对于高品质油品的需求日益增长。而中国神华煤制油技术的先进性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使其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中国神华煤制油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再次,从技术创新的角度看,中国神华一直致力于煤制油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中国神华煤制油将在市场上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从产业链协同的角度看,中国神华煤制油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煤炭资源的有效利用,还可以与下游的石油化工产业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这种协同效应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也可以促进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中国神华煤制油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在政策扶持、市场需求、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协同等多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下,中国神华煤制油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同时,公司也需要不断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以适应市场的不断变化和发展需求。八、结论与建议资源优势显著:中国神华作为国内煤炭资源的重要拥有者,其煤炭储量丰富,品质优良,为煤制油产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技术实力雄厚: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与创新,中国神华在煤制油领域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技术体系,具备大规模、高效、环保的生产能力。市场需求稳定:随着国内能源结构的调整,清洁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煤制油作为一种重要的替代能源,市场前景广阔。环境挑战不容忽视:虽然煤制油技术日趋成熟,但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仍需关注,尤其是在环保政策日益收紧的背景下,如何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为关键。加强技术创新: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煤制油技术的能效和环保性能,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优化产业布局:根据资源分布和市场需求,合理规划煤制油产业基地布局,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强化环保治理:严格遵守国家环保法规,加大环保投入,采用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设备,确保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达标排放。深化市场开拓:加强与下游用户的合作,拓宽销售渠道,提高煤制油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注重风险防控:密切关注国内外能源政策、市场变化等因素,建立健全风险预警和应对机制,确保企业稳健发展。中国神华煤制油发展战略应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环保治理为保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全面优化产业布局,深化市场开拓,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参考资料:随着我国能源结构的多元化需求和石油资源短缺的加剧,煤制油技术作为一种替代能源和战略储备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国家和企业的重视。本文将围绕我国煤制油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进行论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煤制油技术是指利用煤作为原料,通过化学反应和加工过程,生产出石油替代品或石油化工产品的一种技术。在我国,随着能源结构的多元化需求和石油资源短缺的加剧,煤制油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煤制油技术可以缓解我国石油资源短缺的压力,提高能源安全保障能力;煤制油技术可以优化我国能源结构,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煤制油技术可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高就业水平和地区经济发展平衡。我国煤制油技术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术积累和产业基础。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煤制油企业和生产基地,如内蒙古伊泰煤制油有限公司、陕西延长石油集团等。这些企业和生产基地的建设,不仅推动了我国煤制油技术的发展,也为我国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调整和石油资源短缺的加剧,煤制油技术的市场前景越来越广阔。在我国,随着国家对能源安全和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煤制油技术的发展也将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市场机遇。预计未来几年,我国煤制油技术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产业发展也将迎来新的高峰。未来,我国煤制油技术的发展将继续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一方面,将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提高煤制油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将推动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加强与石油化工、能源、环保等领域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提高煤制油技术的产业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提高,煤制油技术的发展也将迎来产业升级的新机遇。未来,我国将加快推动煤制油技术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提高整体产业水平和技术经济性。同时,将加强与国内外企业的合作和交流,推动国内外技术交流和设备引进,提高我国煤制油技术的国际影响力。政府应加强对煤制油技术发展的政策支持,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科技政策等,以推动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创新。同时,应加大对煤制油技术研发和应用项目的资金投入,提高我国煤制油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产学研用的结合,推动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开展煤制油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通过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方式,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促进我国煤制油技术的持续创新和发展。煤制油技术的发展应注重提高环保意识,加强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同时,应加强对生产企业的环保监管和管理,确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的履行。加强与国际先进技术企业和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煤制油技术的国际竞争力。应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合作和对话,推动全球能源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为我国煤制油技术的发展创造更加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我国总的能源特征是“富煤、少油、有气”。2003年我国总能源消费量达783亿吨油当量,煤炭占86%,石油占35%,天然气占5%,水电占43%,核能占83%。我国拥有较丰富的煤炭资源,2000~2003年探明储量均为1145亿吨,储采比由2000~2001年116年下降至2002年82年、2003年69年。而石油探明储量2003年为32亿吨,储采比为1年。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原油产量只能保持在6~7亿吨/年的水平。煤制油(Coal-to-liquids,CTL)是以煤炭为原料,通过化学加工过程生产油品和石油化工产品的一项技术,包含煤直接液化和煤间接液化两种技术路线。煤的直接液化将煤在高温高压条件下,通过催化加氢直接液化合成液态烃类燃料,并脱除硫、氮、氧等原子。具有对煤的种类适应性差,反应及操作条件苛刻,产出燃油的芳烃、硫和氮等杂质含量高,十六烷值低的特点,在发动机上直接燃用较为困难。费托合成工艺是以合成气为原料制备烃类化合物的过程。合成气可由天然气、煤炭、轻烃、重质油、生物质等原料制备。根据合成气的原料不同,费托合成油可分为:煤制油(Coal-to-liquids,CTL)、(生物质制油Biomass-to-liquids,BTL)和天然气制油(Gas-to-liquids,GTL)。煤的间接液化首先把煤气化,再通过费托合成转化为烃类燃料。生产的油品具有十六烷值高、H/C含量较高、低硫和低芳烃以及能和普通柴油以任意比例互溶等特性。同时,CTL具有运动粘度低,密度小、体积热值低等特点。煤炭因其储量大和价格相对稳定,成为中国动力生产的首选燃料。在本世纪前50年内,煤炭在中国一次能源构成中仍将占主导地位。预计煤炭占一次能源比例将由1999年8%、2000年8%、2003年8%达到2005年50%左右。我国每年烧掉的重油约3000万吨,石油资源的短缺仍使煤代油重新提上议事日程,以煤制油已成为我国能源战略的一个重要趋势。从2006年到2011年,国家几乎每年都要出台一个关于煤化工的指导文件:2006年,发改委连发两道禁令——“不批准年产规模在300万吨以下的煤制油项目”以及“在国家煤炭液化发展规划编制完成前,暂停煤炭液化项目核准”;2008年8月4日,发改委再次发布《关于加强煤制油项目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指出煤制油项目投资风险大,不能一哄而起,全面铺开;2009年年底,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抑制煤化工产业的盲目发展。煤的间接液化工艺就是先对原料煤进行气化,再做净化处理后,得到一氧化碳和氢气的原料气.然后在270C~350C左右,5MPa以及催化剂的作用下合成出有关油品或化工产品。即先将煤气化为合成气(CO+H2),合成气经脱除硫、氮和氧净化后,经水煤气反应使H2/CO比调整到合适值,再Fischer-Tropsch催化反应合成液体燃料。典型的(Fischer-Tropsch)催化反应合成柴油工艺包括:煤的气化及煤气净化、变换和脱碳;F-T合成反应;油品加工等3个步骤。气化装置产出的粗煤气经除尘、冷却得到净煤气,净煤气经CO宽温耐硫变换和酸性气体脱除,得到成分合格的合成气.合成气进入合成反应器,在一定温度、压力及催化剂作用下,H2和CO转化为直链烃类、水及少量的含氧有机化合物.其中油相采用常规石油炼制手段,经进一步加工得到合格的柴油。F-T合成柴油的特点是:合成条件较温和,无论是固定床、流化床还是浆态床,反应温度均低于350℃,反应压力为0~0MPa,且转化率高。间接液化几乎不依赖于煤种(适用于天然气及其它含碳资源),而且反应及操作条件温和。间接法虽然流程复杂、投资较高,但对煤种要求不高,产物主要由链状烃构成,因此所获得的十六烷值很高,几乎不含硫和芳香烃。由煤炭气化生产合成气、再经费-托合成生产合成油称之为煤炭间接液化技术。“煤炭间接液化”法早在南非实现工业化生产。南非也是个多煤缺油的国家,其煤炭储藏量高达33亿吨,储采比为247年。煤炭占其一次能源比例为6%。南非1955年起就采用煤炭气化技术和费-托法合成技术,生产汽油、煤油、柴油、合成蜡、氨、乙烯、丙烯、α-烯烃等石油和化工产品。南非费-托合成技术现发展了现代化的Synthol浆液床反应器。萨索尔(Sasol)公司现有二套“煤炭间接液化”装置,年生产液体烃类产品700多万吨(萨索尔堡32万吨/年、塞库达675万吨/年),其中合成油品500万吨,每年耗煤4950万吨。累计的70亿美元投资早已收回。现年产值达40亿美元,年实现利润近12亿美元。当前,我国己投入工业化示范的煤制油项目有5个,产能达160万吨。根据煤制油项目进展情况和几个煤制油企业规划,到2015年煤制油产能可达1200万吨,2020年可达3300万吨的规模。预计,按照高中低三种增速计算,到2015年我国煤制油的生产规模分别达到600万吨/年、1000万吨/年、1200万吨/年。到2020年高增长情景下可达5000万吨/年。现阶段,我国煤制油行业处在大型国有煤炭企业中试点阶段。数据监测显示,截至2012年底,已经投产的项目中煤制油总产能为170万吨/年,其中神华集团居于主导地位,占总产能的74%。根据煤制油项目投产企业的占比,推算出2012年中国煤制油项目生产油品的总规模达到08万吨,与2011年相比,有所下降。我国中科院山西煤化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铁基、钴基两大类催化剂费-托合成油煤炭间接液化技术研究及工程开发,完成了2000吨/年规模的煤基合成油工业实验,5吨煤炭可合成1吨成品油。据项目规划,一个万吨级的“煤变油”装置可望在未来3年内崛起于我国煤炭大省山西。中科院还设想到2008年建成一个百万吨级的煤基合成油大型企业,山西大同、朔州地区几个大煤田之间将建成一个大的煤“炼油厂”。最近,总投资100亿美元的朔州连顺能源公司每年500万吨煤基合成油项目已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计划2005年建成投产。产品将包括辛烷值不低于90号且不含硫氮的合成汽油及合成柴油等近500种化工延伸产品。2015年9月,我国首套百万吨级煤间接液化制油项目,在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的陕西未来能源化工有限公司投产,并产出了优质油品。该项目核心技术采用兖矿集团自主研发的低温费托合成专利技术。该技术与国内外同类技术相比,具有诸多优势:吨油品催化剂消耗低,为国内外同类催化剂消耗的30%左右;柴油选择性高,柴油收率达75%以上,比国内同类技术高30%以上;费托合成反应器生产强度大,是同类直径反应器产能的5倍;碳转化率高,煤气化单元采用兖矿集团与华东理工大学共同研发的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加压气化技术,碳转化率高达98%~99%;热电联供系统总体热效率可超过90%。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满足国家能源战略对间接液化技术的迫切需要,2001年国家科技部”863”计划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启动了”煤制油”重大科技项目。两年后,承担这一项目的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与我们常见的柴油判若两物的源自煤炭的高品质柴油,清澈透明,几乎无味,柴油中硫、氮等污染物含量极低,十六烷值高达75以上,具有高动力、无污染特点。这种高品质柴油与汽油相比,百公里耗油减少30%,油品中硫含量小于0.5×10-6,比欧Ⅴ标准高10倍,比欧Ⅳ标准高20倍,属优异的环保型清洁燃料。早在20世纪30年代,第一代煤炭直接液化技术—直接加氢煤液化工艺在德国实现工业化。但当时的煤液化反应条件较为苛刻,反应温度470℃,反应压力70MPa。1973年的世界石油危机,使煤直接液化工艺的研究开发重新得到重视。相继开发了多种第二代煤直接液化工艺,如美国的氢-煤法(H-Coal)、溶剂精炼煤法(SRC-Ⅰ、SRC-Ⅱ)、供氢溶剂法(EDS)等,这些工艺已完成大型中试,技术上具备建厂条件,只是由于经济上建设投资大,煤液化油生产成本高,而尚未工业化。现在几大工业国正在继续研究开发第三代煤直接液化工艺,具有反应条件缓和、油收率高和油价相对较低的特点。目前世界上典型的几种煤直接液化工艺有:德国IGOR公司和美国碳氢化合物研究(HTI)公司的两段催化液化工艺等。我国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煤化所自1980年重新开展煤直接液化技术研究,现已建成煤直接液化、油品改质加工实验室。通过对我国上百个煤种进行的煤直接液化试验,筛选出15种适合于液化的煤,并对4个煤种进行了煤直接液化的工艺条件研究,开发了煤直接液化催化剂,液化油收率达50%以上,煤炭科学院与德国RUR和DMT公司也签订了云南先锋煤液化厂可行性研究项目协议,并完成了云南煤液化厂可行性研究报告。拟建的云南先锋煤液化厂年处理(液化)褐煤257万吨,气化制氢(含发电17万KW)用原煤253万吨,合计用原煤510万吨。液化厂建成后,可年产汽油34万吨、柴油04万吨、液化石油气75万吨、合成氨90万吨、硫磺53万吨、苯88万吨。我国首家大型神华煤直接液化油项目可行性研究,进入实地评估阶段。推荐的三个厂址为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境内的上湾、马家塔、松定霍洛。该神华煤液化项目是200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的可行性研究项目,这一项目是国家对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战略措施,是将中国丰富的煤炭能源转变为较紧缺的石油资源的一条新途径。该项目引进美国碳氢技术公司煤液化核心技术,将储量丰富的神华优质煤炭按照国内的常规工艺直接转化为合格的汽油、柴油和石脑油。该项目可消化原煤1500万吨,形成新的产业链,效益比直接卖原煤可提高20倍。其副属品将延伸至硫磺、尿素、聚乙烯、石蜡、煤气等下游产品。这项工程的一大特点是装置规模大型化,包括煤液化、天然气制氢、煤制氢、空分等都是世界上同类装置中最大的。预计年销售额将达到60亿元,税后净利润7亿元,11年可收回投资。甘肃煤田地质研究所煤炭转化中心自主研发的配煤液化试验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由于配煤液化技术油产率高于单煤液化,据测算,采用该技术制得汽柴油的成本约1500元/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此前的煤液化只使用一种煤进行加工,甘肃煤炭转化中心在世界上首次采用配煤的方式,将甘肃大有和天祝两地微量成分有差别的煤炭以6:4配比,设定温度为440℃、时间为60秒进行反应,故称为“配煤液化”。试验证明,该技术可使煤转化率达到89%,使油产率提高至66%,所使用的普通催化剂用量比单煤液化少,反应条件相对缓和。甘肃省中部地区高硫煤配煤直接液化技术,已由甘肃煤田地质研究所完成实验室研究,并通过专家鉴定,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同时,腾达西北铁合金公司与甘肃煤田地质研究所也签署投资协议,使”煤制油”产业化迈出了实质性一步。为给甘肃省”煤制油”产品升级换代提供资源保障,该省同甘肃煤田地质研究所就该省中部地区高硫煤进行”煤制油”产业化前期研究开发。经专家测定,产油率一般可达到63%,如配煤产油率可达66%。该项目付诸实施后,将为甘肃省华亭、靖远、窑街等矿区煤炭转化和产业链的延伸积累宝贵的经验。洁净煤技术的开发利用正处方兴未艾之势,我国应加大煤炭气化技术、煤间接液化和煤直接液化技术的开发和推行力度,并引进吸收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将我国洁净煤技术和应用水平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为我国能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贡献。据了解,目前南非拥有一套年产800万吨油品的煤变油工厂,是世界上唯一大规模的煤变油商业工厂,并为该国提供了60%的运输油料。其实美、德、日等发达国家也都有成熟技术,但它们为什么没有投入工业化生产?据介绍,早在上世纪30年代末,由于石油紧缺,德国就开始研究煤制油技术。二战前,德国已建成17个工厂,生产420多万吨汽柴油。到了40年代末、50年代初,随着中东大油田的开采,低成本的石油大量充斥市场,每桶2—10美元。在这种情况下,再搞煤变油在经济上就很不合算。直到1973年,中东实行石油禁运,油价被炒高,达到每桶30多美元(相当于现在价格80多美元),这时,大规模的煤制油研发又掀起高潮,美、日、德都纷纷投巨资研究,并建设了试验工厂。在这些国家,煤变油始终没有真正投入商业运行。这是为什么呢?据专家测算,当原油价格在28美元以上,煤变油在经济上就比较划算;低于这个价格,煤制油就不划算。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国际油价一直处在低位,煤变油自然不会受到重视。各国技术已相当成熟,可以说倚马可待,只要市场需要,就可进行大规模工业化。直到最近两年,国际油价一再攀升,煤制油重新被各国提上议事日程。美国去年起又开始搞间接液化,法国、意大利也开始进行合作研发。但从项目启动到开工建设,至少需要5年准备时间,而油价频繁变动,时高时低,人们往往反应滞后,使决策举棋不定。中国搞煤变油有优势,但不会成为油品生产的主方向专家认为,在我国搞煤变油有着显著的优势。我国富煤少油,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进口原油逐年攀升,从1993—2003年10年间,年均递增15%以上,进口依存度越来越高。10年间,我国进口原油增长18倍,每年花去大量外汇。由于油价上涨,2004年进口原油比上年多支付550亿元人民币。专家认为,从我国能源安全的战略角度考虑,也应该努力想办法,从多元化出发,解决能源长期可靠供应问题,而煤变油是可行途径之一。同时,中国是产煤大国,西部产煤成本(特别是坑口煤)相对较低。神华集团副总经理、神华煤制油公司董事长张玉卓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吨煤开采成本美国是5美元,神华神东矿区不到100元人民币,很显然,神华煤很有优势。中国投资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据估算,年产250万吨柴汽油的生产线,在美国需投资32亿美元,而在中国仅需20亿美元。早在20世纪30年代,第一代煤炭直接液化技术—直接加氢煤液化工艺在德国实现工业化。但当时的煤液化反应条件较为苛刻,反应温度470℃,反应压力70MPa。相继开发了多种第二代煤直接液化工艺,如供氢溶剂法(EDS)、溶剂精炼煤法(SRC-Ⅰ、SRC-Ⅱ)、美国的氢-煤法(H-Coal)等,这些工艺已完成大型中试,技术上具备建厂条件,只是由于经济上建设投资大,煤液化油生产成本高,而尚未工业化。1973年的世界石油危机,使煤直接液化工艺的研究开发重新得到重视。现在几大工业国正在继续研究开发第三代煤直接液化工艺,具有反应条件缓和、油收率高和油价相对较低的特点。目前世界上典型的几种煤直接液化工艺有:德国IGOR公司和美国碳氢化合物研究(HTI)公司的两段催化液化工艺。我国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煤化所自1980年重新开展了煤直接液化技术研究,现已建成油品改质加工、煤直接液化实验室。通过对我国上百个煤种进行的煤直接液化试验,筛选出15种适合于液化的煤,液化油收率达50%以上,并对4个煤种进行了煤直接液化的工艺条件研究,开发了煤直接液化催化剂。煤炭科学院与德国RUR和DMT公司也签订云南先锋煤液化厂可行性研究项目协议,并完成了云南煤液化厂可行性研究报告。液化厂建成后,可年产汽油34万吨、柴油04万吨、液化石油气75万吨、合成氨90万吨、硫磺53万吨、苯88万吨。拟建的云南先锋煤液化厂年处理(液化)褐煤257万吨,气化制氢(含发电17万KW)用原煤253万吨,合计用原煤510万吨。目前,中国石油开采远远满足不了对石油高速增长的需求,造成对进口原油和石油产品的过度依赖。同时,进口容易受到出口国家政治经济是否稳定、运输路线是否受到干扰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能源问题愈发突出。这样的被动局面是需要改变的。为此,寻找原油替代能源日趋重要,对煤炭的利用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南非在这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当时南非政府开始研究煤液化的可能性,主要目的在于摆脱对石油的高度依赖性,保护南非国际收支平衡,提高能源供给安全。几十年过去,通过妥善利用大量煤炭资源,南非还获得了诸多方面的利益,包括增加就业机会,使原本过度依赖农业与采矿业的国民经济实现了工业化。中国现在所处的环境条件与沙索在南非初创之际极为相似,特点就是“富煤少油”,特别是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对能源的需求急剧增加。据介绍,15家商业规模的煤液化工厂的总产量将可以替代中国2020年石油进口量的15%。当今,人类石油需求量逐年增多,而世界的石油开采储量逐年下降,两个曲线之间会形成一个越来越大的空位。‘煤制油’便可以填补这个空位。”“煤制油”技术有助于中国摆脱对进口原油和石油产品的过度依赖,从而提高能源安全。从中国的能源结构来看,中国具备开发‘煤制油’产业的各种战略驱动因素。”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多元化需求日益增长,煤制油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能源转化方式,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储量和生产国,煤制油技术的发展对于我国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围绕煤制油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展开,探讨其关键技术、成功案例、前景展望以及政策支持等方面。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探索煤制油技术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在煤制油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煤制油生产国,年生产能力超过了100万吨。这一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我国能源的自给率,还对减轻环境压力,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煤制油技术主要包括煤气化、合成气制备、费托合成以及产品加工等环节。煤气化和合成气制备是煤制油技术的核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