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中药学利湿药_第1页
临床中药学利湿药_第2页
临床中药学利湿药_第3页
临床中药学利湿药_第4页
临床中药学利湿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临床中药学利湿药临床中药学利湿药第1页概述一、含义凡能通利水道,渗泄水湿为主要功效,常见以治疗水湿内停病证药品,称利湿药或利水渗湿药。分类:利水消肿药利尿通淋药利湿退黄药

临床中药学利湿药第2页概述二、功效主治1.共有功效主治都有利湿作用,主治水湿内停病证。2.兼有功效主治临床中药学利湿药第3页概述三、性能特点1.药性2.药味味多甘淡

3.归经多归膀胱、肾、脾经趋向偏于下行,多为沉降之性。临床中药学利湿药第4页概述四、配伍应用水肿骤起有表证者,配宣肺解表药;水肿日久,脾肾阳虚者,配温补脾肾药;湿热合邪者,配清热药;寒湿相并者,配温里祛寒药,热伤血络而尿血者,配凉血止血药;泄泻、痰饮、湿温、黄疸等,则应分别与健脾、芳香化湿、或清热燥湿等药品配伍。另外,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故利水渗湿药还常与行气药配伍使用,以提升疗效。临床中药学利湿药第5页概述五、使用注意:

1.因证选药

2.证候禁忌利水渗湿药,易耗伤津液,对阴亏津少、肾虚遗精遗尿者,宜慎用或忌用。有些药品有较强通利作用,孕妇应慎用。临床中药学利湿药第6页第一节利水消肿药

性味多甘淡平或微寒,淡能渗泄水湿,服药后能使小便畅利,水肿消退,故含有利水消肿作用。适合用于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以及泄泻、痰饮等证。

临床中药学利湿药第7页【教学内容】1.利水消肿药掌握:茯苓、泽泻、薏苡仁熟悉:猪苓

临床中药学利湿药第8页茯苓《神农本草经》

临床中药学利湿药第9页茯苓《神农本草经》

临床中药学利湿药第10页茯苓《神农本草经》

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cocos(Schw.)Wolf干燥菌核。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野生或栽培,主产于云南、安徽、湖北、河南、四川等地。产云南者称“云苓”,质较优。多于7一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取之浸润后稍蒸,及时切取,晒干;或将鲜茯苓按不一样部位切制,阴干,生用。临床中药学利湿药第11页茯苓《神农本草经》

【药性】

甘、淡,平归脾、肾、心经。【功效】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安神。

临床中药学利湿药第12页茯苓《神农本草经》

【应用】1.水肿、小便不利。本品味甘而淡,甘则能补,淡则能渗,药性平和,既可祛邪,又可扶正,利水而不伤正气,实为利水消肿之要药。可用治各类型之水肿。2.痰饮证。3.脾虚证。4.心神不宁证。【使用方法用量】煎服。9~15g。临床中药学利湿药第13页猪苓《神农本草经》临床中药学利湿药第14页猪苓《神农本草经》

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Polyporusumbellatus(Pers.)Fries干燥菌核。寄生于桦树、枫树、柞树根上。切片入药,生用。临床中药学利湿药第15页猪苓《神农本草经》【性能】甘、淡,平。归肾、膀胱经。【功效】利水渗湿。【应用】

1.水肿,小便不利利水之功胜于茯苓。

2.泄泻尤宜于水湿泄泻。

3.热淋,带下。【使用方法用量】煎服,6~12g。【使用注意】无水湿者忌用。临床中药学利湿药第16页【判别用药】猪苓与茯苓:

均利水消肿、渗湿,用治水肿,小便不利等证。然猪苓利水作用较强,无补益之功。而茯苓性平和,能补能利,既善渗泄水湿,又能健脾宁心。临床中药学利湿药第17页

薏苡仁

《本经》

临床中药学利湿药第18页薏苡仁[起源]为禾本科植物薏苡Coixlachryma-jobiL.var.mayuon(Roman)Stapf干燥成熟种仁。临床中药学利湿药第19页薏苡仁

《本经》【性能】甘、淡,微寒。

归脾、胃、肺、大肠经。【功效】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清热排脓。

临床中药学利湿药第20页薏苡仁

《本经》【应用】1.水肿、小便不利,脚气甘淡渗利,既利水又健脾,功似茯苓。2.脾虚泄泻。3.痹证。4.肺痈,肠痈。临床中药学利湿药第21页薏苡仁

《本经》【使用方法用量】煎服,9~30g。清利湿热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用。本品力缓,用量宜大。

亦可作粥食用,为食疗佳品。临床中药学利湿药第22页泽泻《本经》临床中药学利湿药第23页泽泻《神农本草经》为泽泻科植物泽泻Alismaorientalis

(Sam.)Juzep.干燥块茎。主产于福建、四川、江西等地。冬季茎叶开始枯萎时采挖,洗净,干燥,除去须根及粗皮,以水润透切片,晒干。麸炒或盐水炒用。临床中药学利湿药第24页泽泻《神农本草经》【性能】甘、淡,寒。归肾、膀胱经。【功效】利水渗湿,泄热。【应用】1.水肿,小便不利甘淡渗利,利水作用较强。2.淋证、泄泻善清下焦、膀胱之湿热。3.遗精。【使用方法用量】煎服。5~10g。【使用注意】肾虚精滑无湿热者忌用。临床中药学利湿药第25页第二节利尿通淋药

性味多苦寒,或甘淡而寒。苦能降泄,寒能清热,走下焦,尤能清利下焦湿热,以利尿通淋为主要作用,主要用于小便短赤,热淋、血淋、石淋及膏淋等证。临床中药学利湿药第26页【教学内容】2.利尿通淋药掌握:车前子、川木通熟悉:滑石、石韦、瞿麦了解:萆薢、海金沙、萹蓄、地肤子临床中药学利湿药第27页

掌握车前子

《本经》

临床中药学利湿药第28页车前子[起源]为车前科植物车前PlantagoasiaticaL.或平车前PlantagodepressaWilld.干燥成熟种子。临床中药学利湿药第29页车前子

《本经》【性能】甘,微寒。归肾、膀胱、肝、肺经。【功效】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

临床中药学利湿药第30页车前子

《本经》【应用】1.淋证,水肿。本品甘寒而利,善通利水道,清膀胱热结,为治疗湿热蕴结膀胱,小便淋沥涩痛之热淋要药。2.泄泻。本品能利水湿,分清浊而止泻,即利小便以实大便。3.目赤肿痛,目暗昏花。4.痰热咳嗽。临床中药学利湿药第31页车前子

《本经》【使用方法用量】煎服,9~15g。宜包煎。

【使用注意】肾虚精滑无湿热者忌用。临床中药学利湿药第32页

熟悉滑石

《本经》

[起源]为硅酸盐类矿物滑石,主含硅酸镁[Mg3(Si4O10)(OH)2]。临床中药学利湿药第33页滑石

《本经》

【性能】甘、淡,寒。归膀胱、心、胃经。

【功效】利尿通淋,清热解暑,外用收湿敛疮。临床中药学利湿药第34页滑石

《本经》【应用】1.淋证。热淋,石淋,尿热涩痛。2.暑湿,湿温。本品甘淡而寒,既能利水湿,又能解暑热,是治暑湿之常见药。

3.泄泻4.湿疮,湿疹,痱子。【使用方法用量】煎服,10~20g;宜包煎。外用适量。临床中药学利湿药第35页掌握川木通《天宝本草》[起源]

为毛茛科植物小木通ClematisarmandiiFranch.或绣球藤C.montanaBuch.-Ham.exDC.干燥藤茎。临床中药学利湿药第36页川木通【性能】淡、苦,寒。归心、小肠、膀胱经。【功效】清热利尿,通经下乳。临床中药学利湿药第37页川木通【应用】

1.淋证,水肿善清膀胱湿热。2.口疮上清心火,下泄小肠之热。3.经闭,乳少

4.湿热痹证尤宜治湿热痹证。【使用方法用量】煎服,3~6g。【使用注意】孕妇忌用。临床中药学利湿药第38页

熟悉石韦

《本经》

[起源]为水龙骨科植物庐山石韦Pyrrosiasheareri(Bak.)Ching和石韦Pyrrosialingua(Thunb.)Farw.或有柄石韦Pyrrosiapetiolosa(Christ)Ching干燥叶。

临床中药学利湿药第39页石韦【性能】甘、苦,微寒。归肺、膀胱经。【功效】

利尿通淋,清肺止咳,凉血止血。临床中药学利湿药第40页石韦

《本经》【应用】1.淋证、水肿。本品药性寒凉,清利膀胱而通淋,兼可止血,所以凡膀胱湿热所致热淋、石淋、血淋见小便淋沥涩痛者,均可应用。2.肺热咳喘。3.血热出血。【使用方法用量】煎服,6~12g。

临床中药学利湿药第41页

了解萆薢

《本经》

[起源]为薯蓣科植物粉背薯蓣DioscoreacollettiiHook.f.var.hypoglauca(palib.)peietTing干燥根茎。临床中药学利湿药第42页萆薢

《本经》【性能】苦,平。归肾、胃经。【功效】利湿浊,祛风湿。【应用】1.膏淋,白浊。本品善利湿而分清去浊,为治膏淋要药。2.风湿痹痛。【使用方法用量】煎服,10~15g。

临床中药学利湿药第43页

了解海金沙

《嘉佑本草》

临床中药学利湿药第44页海金沙[起源]为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Lygodiumjaponicum(Thunb.)sw.干燥成熟孢子。

临床中药学利湿药第45页海金沙

《嘉佑本草》【性能】甘,淡,寒。归膀胱、小肠经。【功效】利尿通淋。【应用】淋证、水肿。本品其性下降,善清小肠、膀胱湿热,尤善止尿道疼痛,为治诸淋涩痛之要药。【使用方法用量】煎服,6~15g;宜包煎。【使用注意】肾阴亏虚者慎服临床中药学利湿药第46页

熟悉瞿麦

《本经》

[起源]为石竹科植物瞿麦DianthussuperbusL.或石竹

DianthuschinensisL.干燥地上个别。临床中药学利湿药第47页瞿麦

《本经》【性能】苦,寒。归心、小肠、膀胱经。【功效】利尿通淋,活血通经。【应用】1.淋证。本品苦寒泄降,能清心与小肠火,导热下行,有利尿通淋之功,为治淋证常见药。尤以热淋最为适宜。

2.闭经,月经不调。【使用方法用量】煎服,9~15g。包煎。【使用注意】孕妇慎用。

临床中药学利湿药第48页

了解萹蓄

《本经》

[起源]为蓼科植物萹蓄PolygonumaviculareL.地上个别。临床中药学利湿药第49页萹蓄

《本经》【性能】苦,微寒。归膀胱经。【功效】利尿通淋,止痒。【应用】1.淋证。

2.湿疹阴痒。【使用方法用量】煎服,9~15g。鲜品加倍。外用适量。【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

临床中药学利湿药第50页地肤子[起源]为藜科植物地肤Kochiascoparia(L.)Schrad.成熟果实。临床中药学利湿药第51页地肤子

《本经》【性能】苦,寒。归肾、膀胱经。【功效】清热利湿,祛风止痒。【应用】1.淋证,湿热带下。2.湿疹,湿疮,风疹瘙痒。【使用方法用量】煎服,9~15g。外用适量。临床中药学利湿药第52页

冬葵子

《本经》

[起源]为锦葵科植物冬葵MalvacrispaL.干燥成熟果实。临床中药学利湿药第53页冬葵子临床中药学利湿药第54页

灯心草《本经》

临床中药学利湿药第55页灯心草[起源]为灯心草科植物灯心草JuncuseffususL.干燥茎髓。

临床中药学利湿药第56页第三节利湿退黄药

临床中药学利湿药第57页概述性味多苦寒,主入脾胃肝胆经。苦寒则能清泄湿热、故以利湿退黄为主要作用。主要用于湿热黄疸,症见目黄、身黄、小便黄等。个别药品还可用于湿疮痈肿等证。临证可依据阳黄、阴黄之湿热寒湿偏重不一样,选择适当配伍治疗。

临床中药学利湿药第58页【教学内容】3.利湿退黄药掌握:茵陈、金钱草、虎杖临床中药学利湿药第59页

茵陈(蒿)

《本经》

临床中药学利湿药第60页茵陈蒿[起源]为菊科植物滨蒿ArtemisiascopariaWaldstetKit.或茵陈蒿ArtemisiacapillarisThunb.地上个别。临床中药学利湿药第61页茵陈蒿

《本经》【性能】苦、辛,微寒。归肝、胆经。【功效】利湿退黄,清热解毒。【应用】1.黄疸。本品苦泄下降,性寒清热,善清利脾胃肝胆湿热,使之从小便而出,为治黄疸之要药。2.湿疮,湿疹。【使用方法用量】煎服,6~15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临床中药学利湿药第62页

金钱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