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十三章)_第1页
13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十三章)_第2页
13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十三章)_第3页
13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十三章)_第4页
13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十三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规划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十三章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第一节区域生态环境规划概述第二节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第三节区域生态环境专项规划第一节区域生态环境规划概述一、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的含义广义的区域生态环境规划是指用生态理念对城乡建设的各个方面进行统筹布局,包括发展容量确定、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优化、生态系统构建、绿色交通体系、资源节约利用和节能减排等,几乎涉及到城乡规划的所有内容,力图在宏观、中观、微观所有层面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狭义的区域生态环境规划是指在生态调查的基础上,对区域生态环境现状进行综合性评价,并进行区域生态功能分区调控、区域生态网架建设、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规划设计,为区域经济、社会及其他各方面的建设和生态保护提供依据和建议,主要是对区域整体生态环境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提出生态安全格局并进行空间管制,明确不同生态空间的适宜开发建设行为。第一节区域生态环境规划概述一、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的含义1.研究对象由人类活动向自然环境转变。新时期的则将自然环境视为动态的、时刻与人类生态系统进行互动的发展基底;更关注区域生态环境特征和运行规律;明确不同片区的生态敏感性及重要程度。2.治理理念由污染防治向生态建设转变。新时期的则从全系统角度出发,从城乡建设的各个方面入手,如产业、城镇体系、综合交通、资源利用方式等,提倡综合治理,强调整体性、综合性。第一节区域生态环境规划概述3.规划地位由“边缘配角”向“强制主角”转变。新时期,区域生态环境规划在城镇体系规划或其他区域规划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大,如生态敏感性评价和功能区划分常作为强制性内容;而在区域人口规模预测,其他诸如产业结构确定、城镇体系结构优化等方面也多将生态承载力、生态空间界限作为刚性要求。第一节区域生态环境规划概述二、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特点与要求(一)区域生态环境规划应谋求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统一发展1.注重宏观规划的合理性,将宏观规划与微观规划相结合2.坚持城乡一体化,产业与生态协调发展3.因地因时可操作4.关注重点生态敏感区,优化生态城市发展模式,体现经济、社会、环境政策的延续性第一节区域生态环境规划概述二、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特点与要求(二)加强区域经济特征分析1.资源承载力分析2.生产力发展水平分析3.产业结构分析4.生产力布局分析第一节区域生态环境规划概述二、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特点与要求(三)区域社会要素分析1.人口分析2.历史文化背景分析3.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分析4.科技水平分析第一节区域生态环境规划概述二、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特点与要求(四)区域生态环境要素分析1.气象要素分析2.自然地理要素及生态状况分析3.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形势分析第一节区域生态环境规划概述三、当代生态环境存在问题(一)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1.全球气候变化2.资源枯竭3.环境污染4.生物多样性减少温度、海平面和夏季海冰面积变化参考文献:《气候变化2013:综合报告》第一节区域生态环境规划概述三、当代生态环境存在问题(二)我国生态环境问题1.大气污染更加严重2.耕地减少与人口增加矛盾尖锐3.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漠化面积扩大4.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北京雾霾天气参考文献:百度图片我国耕地面积参考文献:百度图片水土流失参考文献:百度图片水体污染参考文献:百度图片第一节区域生态环境规划概述四、当代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理念(一)可持续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出现,在《增长的极限》和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中提出。之后,伴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愈演愈烈,可持续的概念大幅出现,研究也愈加深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即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能危及子孙后代满足他们需求的能力。特点主要包括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第一节区域生态环境规划概述具体而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可持续城市是指具有保持和改善城市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并能够为其居民提供可持续福利的城市(主要是指生态可持续性);而广义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性。生态可持续性是指整个生物圈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的良好运转。可持续发展概念参考文献:百度图片第一节区域生态环境规划概述四、当代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理念(二)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是认识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反对漠视自然、糟践自然、滥用自然和盲目干预自然,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对于区域规划而言,建设生态文明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发展转型,二是资源节约,三是生态修复,四是环境保护。第一节区域生态环境规划概述四、当代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理念(三)低碳发展理念“低碳”一词首先在英国《我们未来的能源——创新低碳经济》白皮书中提出,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政府引导、市场激励的方式,鼓励运用低碳新技术,为工业和投资者提供明确而稳定的政策体系,促进整个经济结构的转变。低碳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技术等,希望通过理念的转变和技术上的创新最大限度上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改进以往大量生产、消费、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能效较高的经济体系,形成节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最终实现城市和区域的高效发展、清洁发展和低碳发展。第二节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一、生态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和步骤(一)生态调查与初步分析首先要对区域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概况有较为系统的认识。收集的资料应该包括:(1)生态条件区域内自然保护区分布、江湖河流水系分布、主要生物物种及数量等区域自然条件分析第二节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2)其他自然条件区域当地气候条件、温度、水分、风向、地形地貌等(3)资源条件区域分布的可利用水资源总量及分布、主要矿产资源及分布、其他能源第二节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4)经济社会发展概况包括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常住人口规模、城镇化率、人口构成等(5)已有的规划包括具有指导作用的上位法定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生态规划纲要、和具有参考价值的相似地区的区域生态环境规划,以及本地区的其他规划,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土地利用规总体规划图第二节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一、生态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和步骤(二)生态环境评价具体可包括生态承载力分析,生态适宜性评价和生态环境主要问题。(1)生态承载力分析与预测

主要是通过对各种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在一定技术条件下的产量预测以及环境吸纳污染物的能力评估来确定该区域发展所能承受的最大发展强度。

主要方法包括资源与需求的差量方法、人口一经济一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状态空间法、供需平衡法、自然植被净第一生产力、瓶颈限制因子法、生态足迹法等。第二节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2)生态适宜性评价生态适宜性评价是进行生态功能区划,确定整个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制定符合生态安全格局的发展战略的必要前提。(3)生态环境主要问题全面了解区域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现状,提出目前生态环境的主要存在问题,从现实和趋势两方面入手。第二节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一、生态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和步骤(三)确定规划目标与指标体系生态环境目标的提出需要经过多方案比较和反复论证,经不同方案及具体措施的论证后才能确定最终目标和指标。(四)生态功能区划以生态适宜性评价的结果为依据,确定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并进行不同生态功能区的划分和控制引导,这是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的核心工作。第二节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一、生态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和步骤(五)生态规划方案的评价与选择需要进行基于不同情景的多方案比较,在筛选中确定最佳方案。(六)规划实施保障措施(1)各项政策保障措施(2)关键生态问题治理(3)低碳发展与节能减排引导第二节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一、生态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和步骤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的编制程序基本分为3个阶段,即准备阶段、编制阶段和报批阶段。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编制程序框图第二节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二、生态调查与分析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的调研方法与其他规划的基本相同,但由于规划的深度、关注重点不同,也有一定的差异。采用较多的有以下方法:1.实地调查2.相关资料收集3.公众参与的社会调查4.遥感调查第二节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三、区域生态环境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评价实质是一个多属性决策问题,是将多维空间的信息通过一定规则压缩到一维空间,将多种信息经过加工处理进行降维,得出综合结果进行比较。在目前国内编制的区域生态环境规划中,生态评价多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揭示区域整体共性;二是揭示区域各空间单元个性。两者综合分析后,可得出区域目前主要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第二节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三、区域生态环境评价(一)生态承载力评价生态承载力,具体指区域范围内资源的供给能力和环境的容纳能力。其内涵包括两点:一是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即支出部分;二是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发展能力,为压力部分。从规划角度来说,压力部分是主要研究内容,压力即发展容量。发展容量是从人类活动、从需求的角度定义的,指人类活动的最大规模,强度,一般以人口规模作为测度标准。发展容量的预测方法有多种,前文已经提到,国内区域规划最常应用的方法是生态足迹法和瓶颈限制因子法。第二节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1.生态足迹法需要计算的是生态足迹EF和生态承载力EC。生态足迹的计算公式为:EF为总的生态足迹;N为人口数;ef为人均生态足迹;Ci为i种商品的人均消费量;pi为i种消费商品的平均生产能力;i为消费商品和投入的类型;rj为均衡因子;j为生物生产性土地类型。根据生产力大小的差异,生态足迹分析法将地球表面的生物生产性土地分为6大类进行核算:化石能源用地、耕地、牧草地、林地、建筑用地、水域。第二节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生态承载力计算公式为:EC为区域总生态承载力;N为人口数;ec为人均生态承载力(hm2/人);aj为人均生物生产面积;rj为均衡因子;yj为产量因子。在计算时多要扣除12%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若EF>EC,则出现生态赤字,说明人类活动超过了承载范围;若EF<EC,则出现生态盈余,说明人类活动还在正常范围内。人口预测时,常计算EF=EC时的人口规模作为最大人口数量,作为人口规模预测时的参考值。第二节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市人均生态足迹为2.64hm2,生态承载力为0.26hm2,生态赤字高达2.38hm2,属于人均水平亏缺较高的区域。需求供给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类型各类土地面积(hm2/人)均衡因子均衡面积(hm2/人)类型产量因子人均实际土地面积(hm2/人)校正后的面积(hm2/人)能源用地1.1801.31.534CO2吸收土地0.160.0000.000耕地0.3202.20.711耕地2.140.0200.100牧地0.0120.50.006牧地1.30林地0.2001.30.261林地1.500.0020.004建筑用地0.0302.20.062建筑用地2.140.0100.050水域0.1500.40.060水域15.000.0180.110人均生态足迹:2.64合计0.0500.260可供使用的人均生态(扣除12%用于生物性保护)0.220上海市2003年人均生态足迹计算汇总表参考文献:张芳等,2006年张芳等学者运用上述方法对上海市2003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测算。结果如下:第二节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2.瓶颈限制因子法瓶颈限制因子指区域资源环境中处于短缺的要素,以“水桶模型”为理论基础,利用其对区域发展起的关键限制作用和短板效应,以局部推算整体,了解某一关键要素需求与供给的关系,推算生态承载力和适宜的发展规模。分析的要素主要有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容量等。杨志芳等学者运用上述方法对宁波市采用了生态系统瓶颈因子识别方法。结果如下:第二节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将要素分为资源要素和环境要素,分别针对两类要素,建立如下短缺指数来明确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缺口:

第二节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采用分等顶级法将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瓶颈强度分为很强、强、中等、弱、无五级,并通过德尔菲法确定不同瓶颈等级的短缺指数区间城市生态系统瓶颈因子分级标准第二节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分析宁波市(2003-2007)环境资源等资源要素短缺指数,得出各要素瓶颈等级。宁波生态调控要优先重点针对水要素。宁波市生态系统瓶颈因子分析结果第二节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三、区域生态环境评价(二)生态适宜性评价生态适宜性评价是指针对研究区域的各类生态因子,包括生物因子与环境因子,如水文、地理、地形、地质等特征的综合评价来确定其对某种用途的适宜程度,是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的核心工作,也是进行区域规划的其他任务,如区域生产力布局,城镇体系布局的重要依据。一般包括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和生态敏感性评价等。第二节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三、区域生态环境评价(二)生态适宜性评价“千层饼”评价方法在我国各个层次的区域规划中多有应用。具体步骤应包括以下几步:(1)选取评价因子(2)单因子评价(3)确定各因子权重(4)权重叠加,综合评价《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中,从大气、水、生境、土地、地质、热岛效应等角度,构建了生态敏感性评价的指标体系,不同因子权重不同,一级指标在皖北、皖江、皖南地区的权重也不同,对整个安徽省生态环境进行了生态敏感性评价。第二节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一级指标一级指标权重二级指标二级指标权重皖北皖江皖南大气0.1470.2150.229可吸入颗粒物(PM10)0.25二氧化硫(SO2)0.25降水PH值0.25酸雨频率0.25水0.2680.2060.167水功能区0.5地表水水质0.3水资源总量0.2生境0.2070.1990.258湿地和自然保护区0.35生物多样性0.30森林覆盖率0.20NDVI0.15土地0.1880.1750.201地貌0.25土地退化0.30土壤侵蚀0.25土壤条件0.20地质0.110.1040.099地震烈度0.70震中分布0.30热岛0.080.1010.046最热月气温分布1.0资料来源:《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安徽省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第二节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大气敏感度评价图水环境敏感度评价图水环境敏感度评价图土地敏感度评价图地质敏感度评价图热岛敏感度评价图安徽省生态敏感度分类评价资料来源:《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生态敏感性等级一般区域轻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高度敏感区极度敏感区面积(公顷)16749823726025442087331835471007151百分比(%)11.9526.5931.5522.727.19安徽省最终的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如所示:安徽省生态敏感性评价图资料来源:《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专题报告》资料来源:《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专题报告》安徽省生态敏感性分区面积第二节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第二节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三、区域生态环境评价(三)确定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析与评价是为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区域现状,为制定规划对策服务。生态环境评价的目的是梳理区域不同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和空间分布,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现状,找出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为确定一系列生态治理和保护政策服务。第二节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四、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生态承载力、生态适宜性注重对区域生态环境现状相比,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第二节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五、规划目标确定区域生态环境发展目标是区域发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有机联系,不可分割。区域生态环境发展目标可用理念型目标和指标型目标两种形式来表达:(一)理念型目标理念型发展目标的内涵是指在“最理想”状态下的区域生态格局特征与保护和建设模式,最理想是指最前沿、最积极的区域生态保护和建设理念及发展模式。第二节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五、规划目标确定(二)指标型目标指标型目标是将简洁的理念型目标加以细化,落实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指标值确定一般有三种方法:一是相关规划指标;二是相关“标杆”区域指标;三是依据有关国家和当地技术标准和法规的要求,设定相关保护与建设目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社会经济目标人均GDP(万元)GDP持续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单位GDP能耗(t/万元)单位GDP水耗(t/万元)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环境质量目标空气污染指数大气SO2年平均值(mg/m3)大气NOx年平均值(mg/m3)大气TSP年平均值(mg/m3)饮用水水质达标率(%)水功能水质达标率(%)区域昼夜噪声平均值[dB(A)]交通干线昼夜噪声平均值[dB(A)]污染物总量控制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固体废弃物总量控制区域生态环境规划指标第二节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管理指标城镇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城镇绿地率(%)区域森林覆盖率(%)自然保护区覆盖率(%)水土流失量(t/a)生态农业实施率(%)工业污水处理率(%)工业废水处理达标率(%)畜禽废水资源化利用率(%)生活垃圾处理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烟尘控制区覆盖率(%)区域雾霾月天数噪声达标区覆盖率(%)新建项目三同时执行率(%)环保投资指数环保投资占GDP比例(%)续表第二节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第二节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六、区域生态格局确定区域生态格局,确定对整个区域的生态安全起关键作用的生态核心、节点和重要生态廊道,构建区域生态环境网络化结构,并根据生态环境特征"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在不同地域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将区域空间划分为不同生态功能区,制定相应的空间管制政策,是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的核心内容,也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布局必须依据的先决条件和刚性内容。第二节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六、区域生态格局(一)区域生态网络结构在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基础和充分了解区域范围内不同组成单元在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在整个区域生态系统网络中的不同作用后,接下来就是将各组成单元(不同面积、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生态斑块,线状的生态廊道)串联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性、等级性的区域生态网络,确定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生态核心和关键节点及其他重点区域,重要的生态廊道,为进行进一步的生态功能区划提供依据。生态网络是城市及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景观格局模式,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途径和内容。安徽省规划一级生态网络体系示意资料来源:《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专题报告》区域生态网络也可有等级之分,一般可分为一级和二级。一级生态网络是对整个区域生态安全起决定性支撑、发挥主要生态服务功能作用的要素;二级则将区域中广泛的人造和天然的生态斑块和廊道联系在一起,起到补充、调节、联系作用。第二节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第二节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六、区域生态格局(二)生态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以恢复区域“持续性、完整性”的生态系统健康为目标。针对一定区域内自然地理环境分异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均衡性的现状,整合与分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区域人类活动影响的生态敏感性,将区域空间划分为不同生态功能区,并对不同的功能区采用相应的管制政策。第二节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生态功能区划的划分过程分为三步:(1)首先对区域水陆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与土地利用的现状进行评价与问题诊断;(2)识别生态系统空间格局的分布特征、生态过程的关键因子以及动态演替的驱动因子;(3)构建生态功能区划的指标体系。划分生态功能区的原则如下:(1)地域分异原则(2)等级性原则(3)相似性与差异性原则(4)区域共轭性原则(5)重视与人类发展密切相关的生态过程和功能(6)可持续发展与前瞻性原则第二节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中,将合肥经济圈(包括合肥、淮南、六安、巢湖、桐城六市,总面积约3.86万平方公里)划分为四大生态功能区,即江淮丘陵岗地生态区、皖西山地生态区、沿江平原生态区和淮河中游生态区,并分别实施有针对性的管理策略。合肥经济圈生态功能区划图资料来源:《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第二节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七、规划方案优化与决策规划方案设计的原则包括:(1)满足目标要求(2)遵循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政策法规(3)因地制宜,考虑方案可行性规划方案的优化是编制生态环境规划的重要步骤和内容,通过拟设计的各类方案,确定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先进、满足环境要求的最佳方案,供领导决策。规划方案的决策,实际上贯穿于规划的全过程。过程是动态的,通过层层决策、层层淘汰、反复循环、多次反馈、直到获得最佳方案为止。第二节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八、规划政策保障及实施措施(一)规划实施保障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政策保障可分为规划保障、资金保障、行政保障、法律保障和科技保障。与其他规划相比,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强制性,需要借助的人为干预力量更强,因此实施的政策保障需更加完善。第二节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八、规划政策保障及实施措施(二)关键生态问题治理关键生态问题治理并不是要一定出现在所有的区域规划中,但在生态问题严重的这些区域,其治理理应受到重视。生态问题的治理需要全系统思维,不能顾此失彼,不能按过去只控制污染物总量、种类排放等方法来控制,要从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城镇布局、交通和基础设施等区域规划等各方面入手,相当于一个特定目标导向型的区域规划。第二节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八、规划政策保障及实施措施(三)低碳发展与节能减排引导为实践低碳发展理念,区域生态环境规划也需制定低碳发展与节能减排的引导策略。在诸多区域生态环境规划中,多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政策:(1)逐步降低高碳能源使用比例,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实现省域的能源结构低碳化(2)通过产业结构升级,严格限制高耗工业推动低碳产业发展(3)以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系统建设为契机,逐步优化交通结构提高交通效率(4)逐步推进建筑节能改造,打造低碳示范城市第三节区域生态环境专项规划一、生态产业规划(一)生态产业建设规划生态产业是运用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与方法,以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协调性为出发点,建立起来的自然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整体、和谐、高效运行的绿色网络型产业。生态产业建设规划的特点:生态产业建设规划是依据循环经济和以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低碳发展理念为指导的小型区域产业规划。具有产业规划和生态环境规划的共同特点,主要包括:第三节区域生态环境专项规划(1)环境协调性指人与生物、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2)复杂系统性(3)地域差异性(4)技术保障性第三节区域生态环境专项规划生态产业建设规划的内容:(1)对现有区域生态环境、产业特点、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行分析。(2)以循环经济模式为主导,构建区域生态产业链。(3)确定生态产业空间布局。(4)制定生态产业规划的各项保障措施。(5)确定近期建设目标与重大项目安排,增加规划的可实施性。第三节区域生态环境专项规划一、生态产业规划(二)工业或行业污染控制规划工业或行业污染控制规划,又称工业或行业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其污染物的排放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也是控制环境污染的首要对象。工业或行业污染控制规划是在行业污染的基础上,以重点污染行业加强技术改造和治理点源为主的规划。工业或行业污染控制规划的以下特点必须在实践中体现:第三节区域生态环境专项规划(1)从末端控制向全过程控制转变。(2)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清洁生产,采用节能、降耗、低污染的无废、少废、无害、少害工艺是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出路。(3)对不可避免产生的废物实行3R处理,即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4)从点源分散治理向分散与集中治理相结合,以集中治理优先转变。第三节区域生态环境专项规划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1)布局规划(2)确定允许排放量或削减量(3)确立新增污染物排放量或削减量(4)对老污染源治理项目,制定淘汰落后工艺和产品的规划,提出治理对策,确定污染物削减量(5)制定工业污染排放标准和实现区域环境目标的其他主要措施第三节区域生态环境专项规划二、生态旅游规划生态旅游是建立在不损害生态环境、甚至有益于其的条件下,对区域内的旅游资源进行适度开发。生态旅游规划是指在生态学与旅游规划相关知识指导下,在环境友好和有限开发原则下,确定区域内旅游资源开发、项目策划、旅游容量、服务设施建设等内容,科学引导区域旅游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生态旅游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编制:(1)保护优先(2)多方参与(3)生态设计(4)乡土性第三节区域生态环境专项规划目前,生态旅游规划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程序和模板,有学者从大量的案例总结出了生态旅游规划大多包括以下内容:(1)现状调查调查重点是区域所有的旅游资源,包括已开发的和尚未开发的;区域旅游业发展现状,包括旅游客流量;区域生态环境现状,特别是旅游资源周边区域的生态环境等第三节区域生态环境专项规划(2)生态旅游功能分区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土地利用现状及景观生态分布、旅游资源分布,对旅游活动区域进行空间上的分配,使得旅游开发活动因地而异,不同的区域执行不同的旅游功能。第三节区域生态环境专项规划(3)生态旅游环境容量包括对旅游活动开发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以及气氛容量等估算。(4)景观生态设计根据旅游资源特色,通过对景观的合理配置与设计给游客创造回归自然、体验自然的景观环境。(5)公共服务设施设计主要包括对公共服务设施,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特别是涉及到旅游接待、交通、解说以及游客的食宿等设施的生态设计。(6)保障措施规划落实的保障措施。包括规划方案实现的组织、政策、技术、资金、管理、培训等方面的措施。第三节区域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