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史 第8单元 第1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史 第8单元 第1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史 第8单元 第1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史 第8单元 第1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4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史 第8单元 第1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单元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方向——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前具体表现总体上政治中国共产党成立并逐渐走向成熟,与国民党合作开展了国民革命运动,并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基本上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1)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是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3)国民革命运动。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国民革命运动在全国蓬勃开展起来,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运动失败。(4)新的革命道路开辟。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中共走向成熟。(5)日本侵华和抗日战争的胜利。日本先后发动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危机。中国人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经过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6)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中国共产党为和平民主而斗争,先后参加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7)解放战争的胜利。经过战略防御、反攻、决战,中共领导人民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在国民政府统治初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民族资本主义遭到摧残。社会生活国民政府统治初期,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交通和通讯事业、影视业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发展迟缓。思想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毛泽东思想形成,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第1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主干梳理巧点妙拨一五四运动2.导火索:1919年初,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3.经过时间中心主力第一阶段1919年5月4日-6月3日北京学生第二阶段6月5日起上海工人eq\a\vs4\al\co1(4.结果)eq\b\lc\{\rc\(\a\vs4\al\co1(1释放被捕学生。,2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个卖国贼的职务。,3拒绝在和约上签字。))5.性质:是一次eq\o(□,\s\up1(02))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3.中共“二大”(1922年)(1)主要内容:制定了eq\o(□,\s\up1(02))民主革命纲领,即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2)意义:这是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eq\o(□,\s\up1(03))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三国民革命运动(1924-1927年)4.意义(1)性质: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eq\o(□,\s\up1(06))人民大革命。(2)作用:动摇了eq\o(□,\s\up1(07))北洋军阀的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四国共的十年对峙(1927-1937年)[漫画解史]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微点提醒]五四运动的特点(1)革命性:近代史上最早由学生、工人、商人掀起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2)群众性:学生、工人、商人多阶层参加,联合斗争。(3)爱国性:维护主权,反对帝国主义侵略。(4)成功性:运动斗争的目标基本实现(并非完全成功)。[问题探究1]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有哪些异同?提示:同:革命任务相同,都反帝反封建;革命性质相同,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异:根本不同在于两者的领导阶级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由资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无产阶级领导。[图示考点]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问题探究2]与中共“一大”相比,如何认识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提示:中共“二大”的民主革命纲领正确认识了中国的国情,意识到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认清了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中国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图画证史]国民大革命[问题探究3]国民革命运动虽然失败了,但留给后人的教训却是深刻的,其留给我们的主要教训是什么?提示:无产阶级必须掌握革命领导权;无产阶级必须掌握革命武装。[问题探究4]中国共产党抛弃了苏俄的城市道路,选择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其根本原因是什么?提示:革命道路的选择取决于各国具体的国情,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是决定中国革命道路的根本因素。互动探究史料研读主题1国民革命运动一国民革命歌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二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局部)三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陈勤、李刚、齐佩芳著《中国现代化史纲·无法告别的革命》[教你读史]史料一中第一段说明了当时中国的革命任务;第三、四段说明了各个阶级之间的关系;第六段体现了对国民革命结果的期盼。根据史料二中的示意图可知北伐军的主要活动区域及北伐的主要对象。史料三反映了国民革命运动与辛亥革命的不同:领导者、革命范围、群众基础、指导思想、斗争对象等方面。[史料运用](1)你如何理解史料一中歌词反映的当时的革命形势。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史料二中的示意图指出国民革命军北伐的进军区域范围及北伐胜利进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史料三中找出国民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有怎样的新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歌词蕴含了昂扬的斗志和饱满的革命精神,反映出北伐战争的时代特点。“打倒列强,除军阀”说明当时中国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根据“工农学兵,大联合”“齐奋斗”可知各革命阶级、阶层实现了大联合,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北伐战争是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一场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2)主要区域:长江流域。主要原因: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3)宣传动员广,群众参与多(群众基础更广泛);国共两党合作;以新三民主义作指导;具有明确的反帝目标。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和历史意义(1)特点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群众基础以国共两党合作为核心,形成了四个阶级的统一战线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大革命指导思想并存,其中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革命军队组建正规的新式革命军队,并进行了规模空前的北伐战争(2)历史意义①它是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②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有重要作用。它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开始掌握一部分革命武装;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的洗礼。主题2指引中国革命的灯塔——“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一1927年8月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同时选择了两条道路:一条是仿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进行城市武装暴动,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另一条是仿中国的历史传统,在边远的农村进行武装暴动。二三历史学家金冲及论述说,孙中山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国民党当政后并没有实行这一政策。20世纪30年代时,中国广大农村仍然是半数以上土地掌握在不足人口总数10%的地主富农手中。中国共产党发动土地革命,使数百万无地少地农民获得土地。[教你读史]史料一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内部在革命道路上出现重大分歧,党内存在着走城市为中心和农村为中心的两条革命道路。史料二中的图片体现了中共在南方建立了许多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史料三反映了中共发动土地革命的目的。抓住关键信息“使数百万无地少地农民获得土地”判断土地革命的实质,是消灭地主土地所有制。[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在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上毛泽东做了哪些贡献?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史料二从革命的斗争对象、地域分布、分布状态等方面分析当时的革命形势。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共发动土地革命的目的及土地革命在“工农武装割据”中的地位。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发动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撰写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2)斗争对象:国民党反动派;地域分布:主要分布在南方;分布状态:孤立分散(几省的交界地带)。(3)目的: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巩固根据地红色政权,推动根据地经济发展。地位:土地革命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内容,是取得新革命胜利的基本条件。全面认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1)含义: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2)相互关系: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有机的统一体。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是发动群众支持革命战争、巩固根据地的法宝;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阵地,是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依托。(3)存在原因①根本原因: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②群众基础:红色政权建立的地区大多受国民革命洗礼,群众革命觉悟高。③革命形势:全国革命形势是向前发展的,这是一个重要的客观条件。④主观条件: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存在和党的正确领导。(4)意义:“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高考研析把握考向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时间题号时间题号2019全国卷Ⅱ,292016全国卷Ⅱ,292018全国卷Ⅰ,29全国卷Ⅱ,292015全国卷Ⅰ,291.(2019·全国卷Ⅱ)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A.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B.爱国觉悟得到提高C.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知识考查五四运动的特点能力考查获取、整理、解释历史信息素养考查历史解释、时空观念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五四运动后的群众运动,反映了当时各界群众的爱国热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对社会改造道路的认识,且“趋于一致”的表述与史实不符,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群众运动和爱国热情,并未涉及资产阶级个人主义,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D项错误。2.(2018·全国卷Ⅱ)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知识考查孙中山改组国民党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素养考查历史解释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孙中山认为法、美革命实践“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即“组织之方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有团结而强有力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孙中山强调的便是学习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方式,故C项正确。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不可能走苏俄革命道路,也不会放弃实现资本主义民主,排除A、B两项;孙中山把原因归结为领导核心、组织方法,而非斗争目标,故排除D项。3.(2016·全国卷Ⅱ)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知识考查“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素养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根据地的水稻产量大大提高,米价较国统区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故A项正确。B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表述错误,当时根据地政府的主要精力应该用于粉碎国民党的围剿;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考向分析:从近五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国民革命运动和“工农武装割据”是考查的重点,今后高考设题仍可能抓住中共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这一主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阶段特征。在命题方式上,运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考查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和学科能力仍是重点。在备考时,要加强对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概念的理解。预测1创设新情境,考查五四运动的意义(2019·浙江杭州高二期末)1919年10月,傅斯年在《〈新潮〉之回顾与前瞻》中认为:“五四运动过后,中国社会取向改变了。有觉悟的添了很多,就是那些不曾自己觉悟的,也被这几声霹雳吓得清醒……以后是社会改造运动的时代。”傅斯年先生认为“五四运动”()A.彻底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B.是一次解放人们思想的重大运动C.标志着无产阶级改造社会的开始D.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主流地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有觉悟的添了很多,……以后是社会改造运动的时代”可知,傅斯年先生认为“五四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故选B项。A项“彻底”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无产阶级开始改造社会,排除;D项材料与马克思主义的主流地位的确立无关,排除。预测2创设新情境,考查国共第一次合作(2019·陕西汉中高二期末)1920年,在列宁主持下召开的共产国际二大通过决议,指出:“共产国际应当同殖民地和落后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派结成临时联盟,但是不要同他们混为一体,甚至当无产阶级运动还处在萌芽状态时也绝对要保持这一运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