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迎考卷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江苏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迎考卷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江苏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迎考卷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江苏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迎考卷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江苏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迎考卷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迎考卷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班级、姓名、学号写在密封线内。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近些年来,我们在很多西方国家的建筑学院做过讲座,讲得最多的主题就是如何“重返自然之道”。对此,传统中国有几点基本理解:自然体现着比人类更优越的东西,自然是人类的老师,学生要对老师保持谦卑的态度;自然直接和道德准则相关,自然体现着比人类的所为更高的道德准则。在我们考虑建筑、城市、生产、建造之前,首先应该反省我们面对自然的态度,我们需要重新树立自然比人造的建筑和城市更加重要的观念。中国曾经是一个诗意遍布城乡的国家,但是今天的中国,正在经历一种如同被时间机器挤压的快速发展,一切都无暇思考。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这种自然、建筑、城市彼此不分的体系的价值,意识到它表达着比现在惯常的建筑观更高的道德与价值,我们就有必要在新的现实中重新创建它的当代版本。不过,把中国建筑文化传统想象成与西方建筑文化传统完全不同的东西肯定是一种误解,在我们看来,它们之间只是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但这种差别却是决定性的。在西方,建筑一直享有面对自然的独立地位,但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建筑在山水自然中只是一种不可忽略的次要之物。换句话说,在中国文化里,自然曾经远比建筑重要,建筑更像是一种人造的自然物。人们不断地向自然学习,使人的生活回复到非常接近自然的状态,一直是中国的人文理想。这就决定了中国建筑在每一处自然地形中总是喜爱选择一种谦卑的姿态,整个建造体系关心的不是人间社会固定的永恒,而是追随自然的演变。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中国建筑一向自觉地选择自然材料,建造方式力图尽可能少地破坏自然,材料的使用总是遵循一种反复循环更替的方式。在一栋被拆毁的民居里,我们经常可以发现1000年材料的累积。反复使用某些材料,这不仅是出于节约的考虑,实际上,我们从这种方式中读出的是一种信念:人是有可能建造一个与自然相似的世界的。而在西方建筑文化传统里,自然与建筑总是以简明的空间区隔方式区别开来,自然虽让人喜爱,但也总是意味着危险。之所以要探索一种中国本土的当代建筑,是因为我们从不相信单一世界的存在。所以,我们工作的范围,不仅在于新建筑的探索,还更加关注那个曾经充满自然山水诗意的生活世界的重建。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它们的建筑传统都曾经是生态的。而当今,东西方之间最具普遍性的问题就是生态问题。建筑学需要重新向传统学习,这在今天的中国更多意味着向乡村学习,不仅学习建筑的观念与建造,更要学习和提倡一种与自然彼此交融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意识里,这种形而上的思考从来不能和具体的建造问题分开。我们要想办法把传统的材料运用与建造体系同现代技术相结合。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提升传统技术,这也是我们在使用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体系的同时大量使用手工技艺的原因。技艺掌握在工匠的手中,是活的传统。如果不用,即使在形式上模仿传统,传统仍然必死,而传统一旦死亡,可以相信,我们就没有未来了。(摘编自王澎《循环建造的诗意——建造一个与自然相似的世界》,有删改)材料二“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当下,现代都市高楼林立,但古人笔下的绿水青山仍是令人神往的桃花源。作为承载城市文化精神、塑造城市风貌特色的当代建筑,如何在钢筋水泥空间为人们营造栖息的诗意?如何以建筑寄托人文精神?追求自然之道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追求“自然”的建筑,不仅意味着从自然形象中汲取灵感,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建筑与自然发生关系;更意味着树立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美学追求。正如北宋山水画家郭熙所言,“身即山川而取之”。这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设计追求的境界。在当代建筑设计中,崇尚“自然”不是单纯模仿古典园林样式,也不是盲目追求抽象的建筑形式,更不是为概念而概念,而是顺应生态环境、人文传统、建造法则,以独特的生命体验激发创造灵感。这样的创作观有利于设计者形成个人风格,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对话,解决“千城一面”之困境。追求“自然”还意味着构建绿色、可持续的发展观。目前,由于各种原因,我国每年都有一批建筑尚未达到50年使用寿命便被拆除,既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又难以为子孙后代留下建筑遗产与历史文脉。破解这一难题,一方面要从体制机制上着手改革,重视城市规划设计;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建筑师积极将节能低碳、集约高效的绿色科技手段引入设计,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理念。绿色,象征着自然、友好、创新与生机,也应当成为中国建筑发展鲜亮的底色,为构筑和谐的人居环境提供指引。(摘编自马苏薇《追求建筑的自然之道》,《人民日报》,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传统的建筑观把自然看得比人造的建筑和城市更加重要,并且认为建筑在山水自然中只是一种不可忽略的次要之物。B.中国古代建筑一向自觉地选择自然材料并反复使用,体现了古人向自然学习、使生活回复到非常接近自然的状态的人文理想。C.中国与西方的建筑学都面临生态传统遭到破坏的问题,解决之道就是重新向传统学习,特别是向乡村学习建筑的观念与建造。D.追求建筑的自然之道,有助于在城市中为人们营造栖息的诗意,也有助于解决“千城一面”的难题,构筑和谐的人居环境。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与中国建筑文化传统不同,西方建筑文化传统对自然十分排斥,所以要将建筑与自然区别开来,并赋予建筑独立的地位。B.虽然今天的中国有着超常规的发展速度,但城乡却失去了原有的诗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缺乏对自然应有的谦卑。C.传统建筑的材料、手工技艺由于与现代建筑的材料、技术的巨大差异,很难得到真正的应用,一旦沦为形式就会走向死亡。D.当代中国不乏模仿古典园林样式、追求抽象的建筑形式、表达特定的概念的建筑设计,但这些设计都与建筑的自然之道绝缘。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自然之道”的建筑观的一项是(3分)()A.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B.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C.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D.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行文思路。(4分)5.追求建筑的自然之道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应在哪些方面创新?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儿子的敌人莫言一黎明时分,震耳欲聋的巨响把正在噩梦中挣扎的孙寡妇惊醒了。爆炸的强光像闪电抖动,气浪震荡窗纸,发出嗦嗦声响。她想,大慈大悲的菩萨,保佑我的儿子吧。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大林前年死在打麻湾的战斗中,小儿子小林正在随军攻打县城。炮声停止了,从西南方传来一阵刮风般的枪声,似乎还夹杂着人的呐喊,军号的声音似乎漂浮在枪声和人声之上。她知道,只要有号声,就说明儿子还活着。小林是个号兵。中午时分,又一阵枪声响过,但这一次她没有听到军号。她浑身打着哆嗦,飞快地跑出去。她看到了一些穿着灰色军衣的兵,她知道他们是和儿子一伙的。没等她跑出村子,络绎不绝的担架队就挡住了去路。担架队漫长得像一条河。她哭嚎着,跟着往前跑。一个女卫生员拉住她的胳膊,粗声粗气地说:大娘,您就不要添乱了!她把哭声强压下去,悲哀鼓得胸腔疼痛难忍。黄昏时刻,做完手术的伤兵都抬走了,神情疲惫、胸前血迹斑斑的医生和嗓音嘶哑的女卫生兵也走了,留在场院里的,是死去的士兵。后来,村长和民兵架着她的胳膊把她送回了家。一路上她像撒泼的女孩,身体往下打着坠儿。民兵把她抬到炕上,村长大声说:睡吧,老婶子,小林没死,你就等着享福吧!她嗫嚅着:不,你们骗我,小林死了,小林……她迷迷糊糊地闭上了眼睛。二她刚刚闭上眼,就听到胡同里一阵喧哗。一个清脆的声音问讯着:“这里是孙小林的家吗?”她大声答应着坐起来,就像一团云从炕上飘下来,随即她就看到,那个昨天见过的女卫生兵提着一盏放射黄色光芒的马灯,背着一个棕色的牛皮挎包,带子上拴着一个伤痕累累的搪瓷缸子,还有一条洁白的毛巾,清脆的声音就从她口里发出:“这里是孙小林家吗?”女卫生兵表情严肃。两个青衣民夫抬着担架站在身后,担架上捆着一根粗大的席筒。女卫生兵将一把金黄色的铜号递给她:“孙大娘,您的儿子孙小林,在攻打县城的战斗中,光荣地牺牲了!”她感到那把军号就像一块烧红了的热铁,烫得手疼痛难忍,还发出嗞嗞的声响。她把烫人的铜号紧紧地接在怀里,就像接住吃奶的婴儿。“孙大娘,您的儿子牺牲在冲锋的队列里,他的死是光荣的。请您赶快验收,我们去送别人的儿子回家。”村长歪过头吩咐民兵队长:“把席子解开,让大婶看看儿子。”一道灿烂的绿光随着席筒地张开流泻出来。她的哭声一下子堵住了。她看到,一个身穿绿衣的士兵鲜明地出现在她的眼前。菩萨啊,她的心激动地跳动着,这不是我的儿子!他们抬来的不是我的儿子!她把头低下去,一直低到离那个士兵很近的地方。她嗅到了像结了冰的糖葫芦散出的甜丝丝的气味。死者很年轻,跟她的儿子同样年轻,肯定也没超过二十岁。看上去非常柔软的头发遮住了他的额头,脸色像冻了的苹果,凝着一层深红的蜡光,两道浓眉下,漆黑的睫毛交叉在一起。这是一张年轻漂亮的脸,脸上凝固着甜蜜的微笑。女卫生员眼里跳动着惊恐不安的光芒:“这怎么可能?我亲眼看着他卷进席筒的,他没穿敌人的衣服。”民兵队长冷冷地说:“好啊,你们把一个敌人抬了回来!你们把烈士的遗体抛弃了!”女卫生员大喊着:“胡说!”“别急,”村长老练地说,“也许是临时换了套衣服?这种事情打扫战场时经常有。大婶子,你好好认认,这是不是小林?”她把眼睛几乎贴到了青年的脸上,嗅到一股熟悉的奶腥气。她将死者额上那缕头发拢上去,看到他双眉之间有一个蓝色的洞眼,边缘光滑而规整,犹像匠人用钻子钻出来的。她默念着:也是个苦孩子啊!她的眼泪如同连串的珠子,滴落在死者手上。这时,她听到一个细弱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大娘,我不是您的儿子,但请说我就是您的儿子,否则我就要被野狗吃掉。大娘,求求您,您对我好,我娘也会对您的儿子好……”她感到鼻子一阵酸热。她把脸贴到士兵脸上,大声哭喊着:“儿子,你就是我的儿子……”她找出一条新的毛巾,蘸了热水给他擦脸。她将小林与眼前的士兵进行了对比,越来越感到他们相似,简直就像孪生兄弟。她找出小林的衣裳,给他换上。她想,无论如何也得弄副棺材。她把墙根那个木柜拖出来,将破衣烂衫揪出来。她嘟哝着:“孩子,委屈你了……”三她听到有人在胡同里大声喊叫:“这是孙小林的家吗?”她急忙从炕上爬起来,到了大门外,看到那个女卫生员提着一盏马灯,斜背着一个牛皮挎包——带子上拴着一个伤痕累累的搪瓷缸子和一条洁白的毛巾——急匆匆地走过来。女卫生员身后,两个青衣民夫抬着一副担架,担架上捆着一根粗大的席筒。女卫生员满面悲凄,低声问讯:“这里是孙小林的家吗?”(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对络绎不绝的担架队、冲出来的医生、声音嘶哑的卫生员的描写,体现出伤亡的严重、战事的惨烈残酷。B.孙大娘认下眼前的士兵,是在儿子生死未卜的悲痛中将其认作了儿子的“替身”,找到了自己情感倾泻的对象。C.小说兼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内心细腻的情感。D.小说运用幻觉现实主义手法,以虚写实,以梦境折射出孙大娘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强化了主题的呈现。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二部分开头写她“就像一团云从炕上飘下来”,比喻新奇生动,表现了孙寡妇体力透支、心力交瘁和迷迷糊糊的状态。B.小说主要通过孙寡妇的“有限视角”叙述故事,有利于拉近读者与人物的距离,细腻地表现人物在战争中的复杂心理。C.作者有意重复安排“女卫生员来家通知孙寡妇”的情节,同样的打扮和语言,强化了小说情节的起伏波澜和悲剧气氛。D.战争中的村庄本应弥漫着火药味、血腥味,而孙寡妇却从去世士兵身上闻到了“甜丝丝的气味”,体现了她的念子心切。8.小说中颜色的描写多次出现,既形成了强烈的视觉效果,更有助于表现主人公的心理状态。请据此梳理小说第二部分中孙寡妇的心理变化过程。(4分)9.莫言对诺贝尔委员会将自己的风格定义为“幻觉现实主义”的说法表示认可,他说:“作家的责任、本事就是写出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的东西,有变形有夸张有想象有虚构。”请结合小说的具体情节,谈谈莫言是如何体现这一创作理念的。(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材料一齐桓公时,有处士曰小臣稷,桓公三往而弗得见。桓公曰:“吾闻布衣之士不轻爵禄,无以易万乘之主;万乘之主不好仁义,亦无以下布衣之士。”于是五往乃得见之。或曰:桓公不知仁义。夫仁义者,忧天下之害,趋一国之患,不避卑辱,谓之仁义。故伊尹①以中国为乱,道为宰于汤;百里奚以秦为乱,道为虏于穆公。皆忧天下之害,趋一国之患,不辞卑辱,故谓之仁义。今桓公下匹夫之士,将欲忧齐国,而小臣不行,见小臣之忘民也。忘民不可谓仁义仁义者不失人臣之礼不败君臣之位者也。是故四封之内,执禽②而朝名曰臣;臣吏分职受事名曰萌。今小臣在民萌之众,而逆君上之欲,故不可谓仁义。仁义不在焉,桓公又从而礼之。使小臣有智能而遁桓公,是隐也,宜刑;若无智能而虚骄矜桓公,是诬也,宜戮。小臣之行,非刑则戮。桓公不能领臣主之理而礼刑戮之人,是桓公以轻上侮君之俗教于齐国也,非所以为治也。故曰:桓公不知仁义。(节选自《韩非子·难一》,有删改)材料二有道之士,固骄人主;人主之不肖者,亦骄有道之士。贤主则不然。士虽骄之,而己愈礼之,士安得不归之?士所归,天下从之。周公旦,文王之子也,武王之弟也,成王之叔父也。所朝于穷巷之中、瓮牖之下者七十人。文王造之而未逐,武王遂之而未成,周公旦抱少主而成之。故曰成王不唯以身下士邪?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骜禄爵者,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遂见之,不可止。世多举桓公之内行,内行虽不修,霸亦可矣。诚行之此论,而内行修,王犹少。(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下贤》,有删改)注:①伊尹:曾借烹饪之事言治国之道,辅助商汤灭夏。②执禽:古时朝见君主有持禽类作礼物的制度,表示忠心于君主。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忘民A不可B谓仁义C仁义者D不失E人F臣之礼G不败H君臣之位者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易,指轻视,与《<老子>四章》中的“其微易散”中的“易”,意义不同。B.中国,指中原地区或中原地区华夏政权;今义与之相比,属于“词义的扩大”。C.礼,文中指礼遇、以礼相待,“以弱天下之民”中“弱”的意思是“削弱”,两者用法相同。D.瓮牖,用瓮做窗户,形容贫穷;与“凿户牖以为室”中“户牖”的词义相似,但用法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中齐桓公认为君主能做到礼贤下士的前提是自身对仁义有追求,韩非子认为君主一定要摆正君与臣之间的关系。B.伊尹与百里奚不顾自身卑贱的地位和受到的屈辱待遇,为天下的灾害而忧虑,为国家的祸患而奔赴,齐桓公非常欣赏这类人。C.韩非子认为,作为臣子理应执礼朝见君主;对君主不管是有才能而隐匿不为,还是无才能而骄傲自夸,都应受到法律惩处。D.面对有道士人的傲视,不肖之君与贤明之君的态度截然不同,而后者的做法能招揽士人,最终会招来天下人归附。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有道之士,固骄人主;人主之不肖者,亦骄有道之士。(4分)(2)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4分)14.两则材料对齐桓公的评价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晚泊浔阳望庐山①孟浩然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②。尝读远公③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④近,日暮空闻钟。注:①本诗是孟浩然出仕不第,漫游东南时所作。浔阳,现今在江西九江。②香炉峰:庐山的主峰。③远公:东晋时的高僧惠远。④东林精舍:东林,即东林寺,在庐山峪岭以北。精舍,僧人所居。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颔联中的“始”字,呼应首联中的“名山都未逢”,也侧面写出了诗人漫游之久。B.颈联诗人借高僧惠远点明庐山绝弃尘俗,令人始终心怀向往。C.尾联诗人从视觉与听觉的角度展现自己泊船浔阳的所见所闻,照应题目晚泊。D.本诗前两联重在抒情,稍带叙事,落笔空灵;后两联以情带景,可谓寓情于景。16.后人评价此诗说“诗人的感情一波三折”,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要识别君子和小人就要看其价值追求,看其对“义”与“利”的态度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将进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诗人的豪情,也是愤慨之语,充分肯定“饮者”的地位。(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四章》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学说被公认为解释生命创造过程最完美的理论,但因为太超前,《物种起源》面世很长时间①。有人将其归纳为“适者生存”,认为它证明了剥削制度的合理性;有人将它应用到商界,视其为资本主义市场竞争理论的基石;甚至,还有人从它推导出优生学,认为那些“劣等民族”就应该被淘汰。然而,这本书的结尾这样写道:“凝视树木交错的河岸,许多种类的无数植物覆盖其上,群鸟鸣于灌木丛中,各种昆虫飞来飞去,蚯蚓在湿土里爬过,默想一下,这些构造精巧的类型,彼此这样相异,并以这样复杂的方式相互依存,而它们都是由于在我们周围发生作用的那个法则产生的,这岂非有趣之事?……这样一种看待生命的方式是极其壮丽的,那就是造物主先是将若干能力注入少数几种或者单独一个物种的身体里,然后,地球就在按照固定的法则不停地转圈的过程中,生命从最初的那个简单的开始,逐渐进化出美丽而又奇异的无数个新物种,而且这个过程仍在继续。”从这个诗意的结尾中,我们至少可以读出三层含义:第一,达尔文认为当今地球生命就是一个巨大的共生体,我们是一家人;第二,自然选择的目的并不是只让最强者生存,而是②

,其结果就是多姿多彩的生物圈;第三,达尔文不知道最初的那个物种是如何形成的,所以他只能③,让他来给生命之轮提供一个最初的推动力。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冬天下雪了。人们四季里,风、霜、雨、雪地过着,霜打了,雨淋了。大风来时是飞沙走石。似乎是很了不起的样子。冬天,大地被冻裂了,江河被冻住了。再冷起来,江河也被冻得啌啌地响着裂开了纹。冬天,冻掉了人的耳朵,冻破了人的鼻子,冻裂了人的手和脚。但这是大①自然的威风,与小民们无关。呼兰河的人们就是这样,冬天来了就穿棉衣裳,夏天来了就穿单衣裳。就好像太阳出来了就起来,太阳落了就睡觉似的。被冬天冻裂了手指的,到了夏天也②自然就好了。好不了的,“李永春”药铺,去买二两红花,泡一点红花酒来擦一擦,擦得手指通红也不见消,也许就越来越肿起来。那么再到“李永春”药铺去,这回可不买红花了,是买了一贴膏药来。回到家里,用火一烤,黏黏糊糊地就贴在冻疮上了。到后来,那结果,谁晓得是怎样呢,反正一塌糊涂去了吧。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的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③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地一声不响地就拉着离开了这人间的世界了。至于那还没有被拉去的,就风霜雨雪,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20.多义性是现代汉语词汇的一个特点。文中三处加点的“自然”一词有着不同的含义,请结合上下文语境分别进行解释。(6分)21.画线句特意点出自然现象,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历史的眼光,要“远视”,不应只局限于当下,而应从一个纵向的时间维度去分析、判断。新闻的眼光,要“近视”,需要与时代脉搏贴得更近一些、再近一些。作为青年人,你觉得该以怎样的眼光看待自身所处的时代?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800字。江苏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迎考卷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1.C(3分)解析:“解决之道就是重新向传统学习”错误。原文“而当今,东西方之间最具普遍性的问题……更要学习和提倡一种与自然彼此交融的生活方式”,重新向传统学习只是中国的解决之道,并不一定是西方的解决之道。2.B(3分)解析:A.“西方建筑文化传统对自然十分排斥”错误。依据原文,只强调两者相对独立,有所区分,不能等同于将建筑与自然隔绝,所以也不能推出“排斥”的态度。再者,所谓的“排斥自然”也有违基本的生活常识。C.“……很难得到真正的应用”错误。由原文可见,手工技艺已经得到运用,传统建筑的材料也在想办法运用。D.“但这些设计都与建筑的自然之道绝缘”错误。原文要否定的是“单纯模仿古典园林样式”“盲目追求抽象的建筑形式”“为概念而概念”的建筑设计。3.D(3分)解析:“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只描写了建筑的豪华气派,并未体现建筑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4.示例一:材料二先指出城市建筑面临的现实困境,引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即“追求自然之道”,接着从美学追求和发展观两个方面阐述其具体做法。示例二:材料二先指出城市建筑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接着从“怎么办”的角度,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即“追求自然之道”,并从美学追求和发展观两个方面详细说明。(4分)5.①我们要把传统的材料运用与建造体系同现代技术相结合,在这一过程中提升传统技术。②我们要着手改革体制机制,重视城市规划设计。③建筑师要积极创新,引入节能低碳、集约高效的绿色科技手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理念。(6分,每点2分)6.B(3分)解析:“在儿子生死未卜的悲痛中将其认作了儿子的‘替身’,找到了自己情感倾泻的对象”错误。根据原文“她默念着:也是个苦孩子啊……‘大娘,我不是您的儿子,但请说我就是您的儿子,否则我就要被野狗吃掉。大娘,求求您,您对我好,我娘也会对您的儿子好……’”“她感到鼻子一阵酸热。她把脸贴到士兵脸上,大声哭喊着:‘儿子,你就是我的儿子……’”可知,孙大娘认下眼前的士兵是出于一个母亲对不幸孩子的同情和悲悯,并不是找一个替身来倾泻悲痛。7.D(3分)解析:“体现了她的念子心切”解读有误,表现了一个母亲超越了敌我界限的博爱和慈悲。8.①孙寡妇先看到“黄色光芒的马灯”“金黄色的铜号”,这些本是暖色,这里却反衬出孙寡妇失去儿子的悲凉和痛苦。②后来打开席筒看到的是一道“灿烂的绿光”,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体现孙寡妇发现死者不是儿子的激动和惊喜。③然后孙寡妇仔细端详士兵的脸,“深红的蜡光”是死者生命力的余晖,“蓝色的洞眼”残酷冷峻,由此而转为母性的慈爱和悲悯。(4分)9.①立足现实:小说借助孙寡妇的悲惨遭遇反映现实,揭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幻灭与苦痛(孙寡妇的两个儿子都在战争中牺牲);同时也表现了血腥战争年代人性的美好(看到死去的“儿子的敌人”,孙寡妇同样同情这个年轻人,对他的死感到悲伤)。②变形夸张:如“军号就像一块烧红了的热铁”“一道灿烂的绿光随席筒地张开流泻”“他双眉之间有一个蓝色的洞眼”等。③想象虚构:第二部分孙寡妇的梦境,还有文中的一些细节,如“她听到一个细弱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大娘,我不是您的儿子,但请说我就是您的儿子,否则我就要被野狗吃掉。大娘,求求您’”都是想象虚构。(6分,每点2分)10.CDG(3分)解析:句意:忘记民众的行为不能称作仁义。仁义的人,不会失掉作为臣子的礼节,不会破坏君臣之间的尊卑秩序。“忘民不可谓仁义”主谓宾结构完整,“义”后断开,即在C处断开;“仁义者”作主语,独立断开,起到强调的作用,即在D处断开;“不失人臣之礼”和“不败君臣之位者也”都以“仁义者”为主语,结构相同,之间断开,即在G处断开。11.C(3分)解析:“两者用法相同”错误。名词作动词,礼遇,以礼相待/使动用法,使……变弱,削弱。句意:而自己却越发以礼对待他们。/来使天下的百姓变弱。12.B(3分)解析:“齐桓公非常欣赏这类人”说法错误,是韩非子非常欣赏这类人。13.(1)有道的士人,本来就傲视君主;不贤明的君主,也傲视有道的士人。(4分)(2)纵使先生他看轻俸禄爵位,我怎么敢看轻王霸之业呢?(4分)解析:(1)“固”,本来;“骄”,傲视;“人主之不肖者”,定语后置,不贤明的君主。(2)“纵”,纵使;“骜”,看轻;“庸”,怎么。14.①材料一认为齐桓公未摆正君臣关系,不懂仁义;②材料二认为齐桓公礼贤下士,足以称霸。(3分)解析:由材料一“桓公不能领臣主之理而礼刑戮之人,是桓公以轻上侮君之俗教于齐国也,非所以为治也。故曰:桓公不知仁义”可知,材料一认为齐桓公未摆正君臣关系,不懂仁义;由材料二“士虽骄之,而己愈礼之,士安得不归之?士所归,天下从之”“世多举桓公之内行,内行虽不修,霸亦可矣。诚行之此论,而内行修,王犹少”可知,材料二认为齐桓公礼贤下士,足以称霸。参考译文:材料一:齐桓公时期,有个没做官的读书人名叫小臣稷,齐桓公去了三次也没能见到他。齐桓公说:“我听说普通的士人不看轻爵位俸禄,就没有轻视大国君主的资本;大国君主不爱好仁义,也就没有谦卑地对待普通士人的肚量。”于是去了五次才见到小臣稷。有人说:齐桓公不懂得仁义。所谓仁义,就是为天下的灾害而忧虑,为国家的祸患而奔赴,不顾及个人身处卑微的地位和受到屈辱的待遇,这才是仁义。所以伊尹因为中原地区出现动乱,通过做厨师向商汤献策得到任用;百里奚因为秦国出现动乱,通过做俘虏(进入秦国)向秦穆公献策得到任用。(他们)都是为天下的灾害而忧虑,为国家的祸患而奔赴,不顾及个人身处卑贱的地位和受到屈辱的待遇,所以称作仁义。现在齐桓公谦恭地去见一个普通的读书人,是在为齐国的政事忧虑,但小臣稷却不愿出来做官,可见小臣稷忘记了民众。忘记民众的行为不能称作仁义。仁义的人,不会失掉作为臣子的礼节,不会破坏君臣之间的尊卑秩序。因此四境之内,拿着鸟兽作为礼物朝见君主的称臣;臣子的下属官吏按不同的职务管理政事的称作萌。现在小臣稷在民萌之列,却违背君主的意愿,所以不能称作仁义。仁义已经不在小臣稷那儿了,齐桓公却按照仁义之士的规格礼遇他。如果小臣稷确有智慧才能却躲避齐桓公,这是想隐匿起来(不为君主做事),应当对他施以刑罚;如果(小臣稷)没有智慧才能却虚伪地在齐桓公面前骄傲自满、自我夸耀,这就是故意欺骗,应当把他杀掉。小臣稷的行为,不是该处罚就是该杀。齐桓公不能摆正君臣之间的关系而去礼遇一个该罚该杀的人,这是齐桓公在用轻视和侮慢君主的风气教化齐国臣民,不是用来作为治国之道的办法。所以说:齐桓公不懂得仁义。材料二:有道的士人,本来就傲视君主;不贤明的君主,也傲视有道的士人。贤明的君主就不是这样。(有道的)士人虽然以傲慢的姿态对待自己,而自己却越发以礼对待他们,这样士人怎么会不归附呢?士人归附了,天下的人就会跟着他们归附。周公旦,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他朝见过的住在穷巷陋室中的人有七十个。(这件事,)周文王开了头而没有做到,周武王做了而没有完成,周公旦辅佐年幼的周成王才真正完成。这不正说明周成王亲自礼贤下士吗?齐桓公去见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