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_第1页
略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_第2页
略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_第3页
略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_第4页
略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第7页 略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摘要:作为北宋中期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变法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统治集团坚定有力的支持、王安石性格上的缺陷以及变法内容与实践的脱节。关键词:王安石;变法;性格;脱节;失败在以中国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国外汉学界里,王安石的知名度和受关注程度,属于最高的一类。对其褒贬评价,遂成为国际学术界的一大题目,影响、左右着国际视听。一般认为,王安石变法是北宋中期针对“三冗”、“两积”社会弊病而实施的一次大变法,是历史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所需。然而,暴风骤雨似的变法如昙花一现、转瞬即逝,以失败而告终的命运留给历史深深的思索和无穷的遗憾。由于受社会大气候的影响,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以邓广铭、漆侠为代表的学者多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来认识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近年来,研究视野逐渐转向变法本身,历史学家更加关注变法内容存在的弊端、变法过程中出现的蜕变以及王安石的个人品质等方面。笔者试从统治集团的支持力度、王安石性格上的缺陷以及变法内容与实践脱节三方面来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以期做出更客观、公正的评价。一、缺乏统治集团坚定有力的支持在北宋中期内忧外患日益严重的社会条件下,王安石变法可以说是一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它需要整个统治阶层的大力支持才可能成功。但实际变法过程中宋神宗由坚决支持到怀疑、动摇;司马光、韩琦等元老重臣百般阻挠;变法派内部走向分裂。这一切使得团结、统一的中央权力架构难以实现,王安石变法的失败终成必然。治平四年(1067年),年仅20岁的宋神宗即位,次年即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进行变法。宋神宗起用王安石,一方面是神宗个人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有作为的君王,恢复汉唐的强盛;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对王安石才干的赏识和对其变法主张的赞同。变法之初,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均输、市易、青苗等法相继颁布实行;赋予王安石人事任命权的“制置三司条例司”也于熙宁二年(1069年)正式成立。虽然变法过程中有反对派的攻击,但由于神宗坚定的站在王安石一边,最大限度地强化了王安石的执政力量,使其能突破反对派的重围,坚定不移的推行新法。但随着王安石的两次罢相和变法中产生弊端,宋神宗对王安石的态度有所改变:由毫无保留的支持转为有保留的支持,更多的时候,则持保留或反对意见。宋神宗态度转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君权和相权的冲突。纵观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漫长历程,君权和相权处于此消彼长的矛盾统一状态之中。当相权威胁君权时,二者的矛盾冲突势必展开。为了维护君王权威,削弱宰执权力,实行专制独裁便成为历代统治者奉行的准则,神宗当然也不例外。二是反对派的影响。司马光、韩琦等元老重臣因反对变法而出守地方,但仍坚决反对新法,频繁上疏。如判大名府韩琦,在熙宁三年二月一日上疏,专门条陈青苗之害。宋神宗览后对王安石等执政大臣曰:“琦,真忠臣,虽在外,不忘王室。朕始谓可以利民,不意乃害民如此!且坊郭安得青苗,而亦强与之乎!”①司马光、范缜、赵瞻、欧阳修、苏轼等也相继上书反对新法,使得宋神宗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立场。三是新法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熙宁七年(1074年)三月的“市易司违法”案,①[元]①[元]脱脱.宋史[Z].北京:中华书局,1977.10244.②邬伯饶.宋神宗与王安石.卷六[J].文化先锋,1946(14).③陆九渊.陆象山全集.卷十九[Z].北京:中国书店,1992.④黎靖德.朱子语类(第八册)[Z].北京:中华书局,1994.3097.⑤黎靖德.朱子语类(第八册)[Z].北京:中华书局,1994.3046.⑥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3.统治阶层中,元老重臣的地位至关重要。王安石缺乏官僚阶层的支持使其变法举步维艰。比如熙宁二年的“新内阁”成员,宰相曾公亮、富弼,参知政事唐介、赵抃因循守旧、泥古不化,被时人讽为“老”“病”“死”“苦”,难以成为变法的支持力量;而曾经推荐或称赞过王安石的首辅大臣如文彦博、司马光、吕公著都陆续站到反对者阵营。元老重臣反对,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认为王安石的“三不足”精神是对儒家文化的反叛。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畏天命”、“畏人言”、“法祖宗”的精神作为儒家文化的精髓深入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王安石“三不足”口号的提出打破了人们几千年来的思维定式,对儒家传统文化无疑是一种挑战。因此,司马光等大臣坚决反对,视其为异端。另一方面是他们的利益集团局限性,司马光代表北方大地主阶级的利益,而王安石是南方中、小地主阶级的代言人。为了维护本阶层的利益,司马光坚决反对王安石的“开源”主张。随着变法的深入,变法派内部也发生了分裂。先有苏辙因异见而辞官,中有曾布因得罪王安石而被逐,后有“护法善神”吕惠卿与王安石龌龊频生而罢政。变法派分裂一方面是因为王安石缺乏政治谋略,不善于化解内部矛盾;另一方面也与王安石用人不当有关。缺乏统治集团坚定有力的支持是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宋神宗的动摇,变法派的分裂,加上不能调和与反对派的政治矛盾,改革派阵营不断缩小,反对派势力不断壮大,最终导致了变法措施的难以实行。二、王安石性格上的缺陷⑦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3.⑧黎靖德.朱子语类(第八册)[Z].北京:中华书局,1994.3101.陆九渊是宋明理学陆王学派的奠基者。他所著的《荆国王公祠堂记》一文可以说是南宋初年以来第一篇对王安石身后所受不公正待遇大鸣不平的传世之作,其中评价王安石人品:“英特超迈,不屑于流俗,声色利达之习,介然无毫毛得以入于其心。洁白之操,寒于冷霜,公之质也。”③其赞扬之情溢于言表。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曾多次称赞王安石的德识和才学,“荆公德行”;⑦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3.⑧黎靖德.朱子语类(第八册)[Z].北京:中华书局,1994.3101.⑨黎靖德.朱子语类(第八册)[Z].北京:中华书局,1994.3097.⑩黎靖德.朱子语类(第八册)[Z].北京:中华书局,1994.3097.人无完人。在高度赞扬王安石人品的同时,朱熹也指出了王安石性格上的弱点:“其为人,质虽清介而器本偏侠,志虽高远而学实凡近”,⑦“天资已有拗强处”。⑧宋神宗当年曾问程颢“王安石是圣人否?”程颢回答说:‘公孙硕肤,赤舄几几’圣人气象如此。王安石一身尚不能治,何圣人为!”⑨朱熹认为此段对话“最说得荆公著”。⑩两宋时期,理学与荆公新学曾作为对立面而存在,朱熹对王安石的评价虽有失偏颇,但有一点,其执拗、偏狭、刚愎自用已为公论。在心理学上,这被称为偏执人格。偏执类型的人,一般都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并十分敏感、固执己见,自命不凡。此外,人格偏执的人,还十分缺乏同家的财政收入。周良宵认为“王安石的方田均税法正是后期封建社会中,国家赋入在由主要从丁口转化为主要从土地为来源的过程中,政府在全国规模上要求整理田籍的第一次尝试。”①由于实施中丈量工作整齐划一,缺乏灵活性,此法仅在华北平原和关中盆地的五路进行,以后便停顿下来。经济改革是王安石变法的重心,均输、市易、青苗等法是经济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农田水利法和方田均税法虽在实行中出现了许多弊端,但其进步性不容怀疑。均输、市易、青苗三法各有其进步和局限性。王安石的本意是好的,但由于实施中用人的不当和对地方行政体系缺乏有效的影响力,其经济改革逐渐走向变质。在变法之初,王安石以“理财”、“抑兼并”为变法在经济上的两大目标,但新法实施的结果则与初衷大不相同,特别是他的“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②主张在变法全面展开后一直在变性的发展。宋神宗希望短时期内国富兵强,不愿意通过长时间的发展生产来实现目标。在强大的财政压力之下,王安石不得不把新法的重点放在了“取天下之财”上,即增大对社会财富的分割方面。这使王安石的经济改革具有了“敛财”的特性,虽然这种特性是当时的王安石无法认识到的。另外,均输、市易、青苗三法在打击豪商大贾,抑制兼并的同时增加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力度,对货币的需求增加使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钱荒。官府的垄断性经营,钱荒危机的出现等都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①①周良宵.王安石变法考察[J].史学集刊,1985(1).②[元]脱脱.宋史[Z].北京:中华书局,1977.10544.③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五三[Z].北京:中华书局,1986.④[元]脱脱.宋史[Z].北京:中华书局,1977.3603.(二)强兵之术置将法(熙宁三年十二月)针对更戍法造成的“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局面,规定禁军固定在一定辖区,由固定的将官,就地加以训练,“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士卒,平居训厉搜择,无复出戍,外有事而后遣焉”。③此法颁布后,北宋军事力量有了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辽、西夏的进攻。但由于军费被宋神宗“别项封桩”,以待抵御西夏,军队的装备和战斗力在和辽、西夏的战争中仍处于劣势。保甲法(熙宁三年十二月)把农户加以编制,十家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大都保。凡家有两丁以上的,出一人作保丁,选取地主中有“材勇”的人充当保长,大保长和都保正。同时规定在农闲时集合保丁,练习武艺;每一大保须于夜间轮派保丁值班巡查,以防止农民的反抗活动。另外还有保马法和在开封府设军器监等,在此不再一一罗列。军事的强弱是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置将法的进步作用无庸质疑,这在学界几乎成为共识。相比来说,保甲法受到的争议就比较多了。但如果考虑当时的历史条件,再仔细分析王安石的动机,我们就可能会赞叹王安石的先见之明。虽然保甲法有防范和镇压劳动人民的一面,但这是任何剥削阶级的国家机器都具有的职能。王安石实施此法的最主要的目的,是要用它作为通向民兵制即征兵制的桥梁,作为加强军事实力的一种途径借以改革北宋王朝“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的积弱局面。(三)教育和科举方面的改革在教育改革中,主要是在京师和州、县广泛兴建学校,在太学实行“三舍法”。王安石为“一道德”颁行《三经新义》,作为学校的统一教材。在科举改革方面,王安石为改变当时士人“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④的现状,废除明经、诸科,只以进士科取士;规定应举人不再考诗赋、帖经、墨义,而考经义和策、论,经义则以《三经新义》作为应试标准。王安石实行教育和科举改革的目的在于造就和选拔有用于天下国家的人才和用经术义理统一思想。有学者认为:“所谓一道德”就是要实行王学的思想专断,树立对王安石的信仰权威,乃是禁锢思想自由的反动措施。此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三经新义”的颁布是必要的。王安石要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必须使一般民众明了自己的政治思想;欲使专制主义永远存在,他必须把全国人民变成专制主义的信徒。同时王安石提倡《三经新义》并未禁止其它新义。纵观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史,王安石的教育和科举改革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兴建学堂,实行“三舍法”,确立了“学”、“官”一体的教育任官体制,使更多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治,为统治阶层输入了新的血液;第二、变诗赋取士为经术取士,有利于封建国家造就和选拔“通经致用”的人才;第三,罢帖经、墨义,以大义试经术,是科举考试的一个进步;第四,王安石断然罢黜诗赋,专以策论取士,比范仲淹的“先策论”、“简程式”更为彻底,也更有进步意义。第五,加试律令大义,可以促使士人粗通法律,有利于实行法治。不可否认,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有强化君主集权、敛财等方面的局限性,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它的进步性更值得肯定。在实践中,由于一系列的原因,导致变法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北宋进入了更加集权、专制、黑暗的时代。四、结语王安石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在当今的学术领域内,对其评价众说纷纭,褒贬不一。笔者认为从以上三方面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具有重要意义。帝制时代的改革若想取得成功,不仅要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还要有统治阶级的大力支持。王安石变法中宋神宗态度日益动摇,元老重臣不予支持,变法派内部走向分裂。这一切都使其变法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功难以实现。作为一个政治家,其不仅要具备坚定的信念,远见的卓识,还要有完善的人格。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要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善于批评和自我批评,改正自己思想和实践中的一切错误。王安石的偏执性格使他缺少一个改革家的政治谋略和完善人格,不善于化解矛盾,团结异己,不能改正变法实践中的弊端。其性格上的缺陷对变法失败产生了催化作用。一场变法的成功,不仅要保证理论的正确性,还要保持理论与实践的一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完善真理的唯一途径。而王安石及其变法派在实践中不仅不能完善理论,而且由于一系列原因导致实践与理论脱节。其失败的历史教训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参考文献[1]邬伯饶.宋神宗与王安石.卷六[J].文化先锋,1946(14).[2]陆九渊.陆象山全集.卷十九[Z].北京:中国书店,1992.[3]黎靖德.朱子语类(第八册)[Z].北京:中华书局,1994.[4]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元]脱脱.宋史[Z].北京:中华书局,1977.[6]漆侠.王安石变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7]邓广铭.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辽宋西夏金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8]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Z].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