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警官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测试卷_第1页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测试卷_第2页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测试卷_第3页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测试卷_第4页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测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考试题及参考答案姓名:________得分:________一、填空题1.各个国家的()和()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2.在社会意识形态中,()是最直接、最集中反映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是对经济基础比较直接的反映,()是一种以更为间接和抽象的方式反映社会存在的意识形式。3.二月革命后,列宁制定了《四月提纲》,提出了继续进行革命、由()向()转变的方针。4.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是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体高度()()基础上的全面发展。5.改造世界包括改造()和改造()。6.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在阶级关系上,是()和()的对立。7.在认识过程中,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具体,一种是(),另一种是()。8.平均利润、剩余价值9.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和()。10.尽管马克思主义者开展了对修正主义的斗争,但在第二国际后期,()和()还是占了上风,最终导致第二国际解体。二、单选题1.建立新和谐公社的是()。A.圣西门B.欧文C.傅里叶D.恩格斯2.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理论立足于()。A.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科学预言B.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C.巴黎公社的原则D.生产力决定论3.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科学社会主义是其()。A.理论基础B.核心内容C.指导原则D.前提条件4.人的认识作为对某一事物的反映,必然是以这一事物为原型的,这是指反映具有()。A.客观性B.现实性C.摹写性D.创造性5.货币的本质是()A.价值符号B.流通手段C.支付手段D.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6.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的重要因素。A.核心竞争力B.综合素质C.国家实力D.未来力量7.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D.意识是对外接事物的正确反映8.时势造英雄,说的是()。A.历史人物会自然出现B.杰出人物的出现具有偶然性C.杰出人物的出现具有必然性D.杰出人物的出现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9.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A.创造劳动力的价值B.转移劳动力价值C.创造剩余价值D.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10.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C.巴黎公社起义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11.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A.具体劳动为尺度的B.简单劳动为尺度C.复杂劳动为尺度的D.个别劳动为尺度的1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A、指导性B、实践性C、先进性D、时俱进13.社会主义必然代取资本主义的主要依据是()。A.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尖锐化B.个别企业有组织的生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C.现代无产阶级的日益壮大D.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14.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A.I(v+m)ⅡCB.I(v+m)=ⅡCC.Ⅱ(c+v+m)=I(v+m)+Ⅱ(v+m)D.I(c+v+m)=I(v+△v)+Ⅱ(v+△v)15.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之所以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是因为()。A.据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B.据于现实资本主义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C.据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未来美好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D.据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16.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D.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17.资本是一种运动,资本循环是从()A.资本运动的形式和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B.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C.资本运动的实现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D.资本运动的矛盾性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18.近年中国轮胎、中国稀土、中国光伏产品、美国肉鸡和汽车部件等中美之间诸多领域的贸易摩擦成为世界焦点。有识之士认为中美之间的贸易“合则两利,斗则两伤”。这一观点体现了()A、矛盾双方具有斗争性B、矛盾双方具有同一性C、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D、矛盾的对立是相对的19.坚持党对()。A.一切工作的领导B.经济工作的领导C.政治工作的领导D.文化工作的领导20.剩余价值来源于()A.不等价交换B.工人工资的扣除C.工人的剩余劳动D.劳动力的价值21.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D.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2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就其过程看,它表现为()。A.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新的基本相适合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落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2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C.物质和时空的关系问题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24.27.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标志性著作是()A.《资本论》B.《德意志意识形态》C.《共产党宣言》D.《反杜林论》25.私人垄断资本的形成是由于()。A.资本家通过资本积累扩大再生产规模的结果B.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直接结果C.资本对外扩张的结果D.生产高度集中的必然结果26.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主宰者是()A.产业资本家B.商业资本家C.大土地所有者D.金融寡头27.“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万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该联所蕴含的哲理()。A.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相同的B.外因是通过内因才起作用的C.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D.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28.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变关系原理要求我们()A.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B.坚持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C.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D.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29.自然地理环境是()。A.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条件B.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的条件C.社会经济形态划分的依据D.社会制度性质及其变更的决定力量30.“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这是对()辩证关系的概括。A.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B.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和历史选择性C.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和曲折性D.社会形态更替的超前性和滞后性三、多选题1.长期以来,西方国家标榜民主并不遗余力地向外输出民主,但近年来移植西式民主的国家陷入动荡,西方国家本身也出现了某些治理危机,暴露出西式民主的弊端和局限,表现在()A.西式选举往往难以选贤B.政党利益可能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C.政府决策的短视化,以民主的名义绑架社会公益,阻碍国家治理和建设D.传统精英政治走向衰落E.选举程序违法2.无产阶级专政担负的历史任务有()。A.镇压阶级敌人的反抗和破坏活动B.变革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和发展公有制C.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D.防止国外敌人的侵略和颠覆E.支持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3.新事物是()。A.新出现的事物B.形式新奇的事物C.有远大前途的事物D.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事物

E.进步的,有强大生命力的事物4.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挫折和反复,这一事实表明()。A.新生事物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C.“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是错误的D.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E.社会主义无法战胜资本主义5.剩余价值()A.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B.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所带来的收益C.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D.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6.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已经并正在用事实证明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B.革命后建立的并不是共产主义社会C.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D.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具有根本性质的一致性E.社会主义为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到来创造更多更有利的条件7.下列活动属于人所独具的意识活动的有()。A.三思而后行B.饥不择食C.眉头一皱计上心头D.趋利避害的本能E.预见未来8.辩证的否定是()。A.事物的自我否定B.事物发展的环节C.事物联系的环节D.扬弃E.事物联系的中断9.二战后社会主义发展到多国,以下说法正确的有A.社会主义国家的人口占据全球的一半B.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土面积达世界陆地面积的1/4C.对资本主义国家造成巨大压力,迫使其在改善工人群众工作和生活条件方面让步D.对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毁灭性打击E.预示着共产主义很快就会到来10.目前,资本的运作日益国际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输出()。A.以跨国公司为主要载体B.以国家资本输出为主C.包括生产(产业)资本输出D.包括商品资本输出E.包括借贷资本输出11.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反映特性与能动的创造特性的关系是()。A.是不可分割的B.是人类认识的两种不同的本质C.是同一本质的两种不同的功能,是一个硬币的两面D.创造离不开反映,创造存在于反映之中E.反映也离不开创造,反映是在创造过程中实现的12.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表现在()上。A.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C.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D.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E.马克思主义的表达方式13.当今我们看到发达国家工人福利水平高,工作时间有所缩短,这表明()。A.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B.发达国家的阶级矛盾有所缓和C.必要劳动时间大为缩短D.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成为主要剥削形式E.现代社会要求工人有更多的学习和培训时间14.下列观点体现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的有()。A.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B.遵循真理尺度就要按科学规律办事,遵循价值尺度就要满足人的需要C.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D.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价值追求引导人们去探索真理E.坚持真理就不能有效追求价值15.关于人的属性问题,下列属于唯物史观的观点是(

)。A.人的本质属性是精神和理性B.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C.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D.吃喝拉撒睡这些需要表明人的本质属性是不变的E.人的本质属性是变化的、发展的16.爱迪生试制白炽灯泡,失败了1200次。有人讽刺他一事无成。爱迪生则说:"我已经有了很大的成就,证明了1200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后来他终于试制成功了白炽灯泡。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A.实践是认识的本质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C.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D.失败中包含着成功的因素E.失败和成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17.关于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A.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B.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C.科学技术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D.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E.科学技术也会给人类带来一些负面效应18.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意义在于()。A.有助于我们在深刻洞察资本主义本质B.实事求是地分析和借鉴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积极因素C.为我所用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D.资本主义的不可替代E.资本主义的永恒性19.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增强的能力有()。A.战略思维能力B.历史思维能力C.辩证思维能力D.创新思维能力E.底线思维能力20.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主要内容包括(

)。A.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C.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D.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E.始终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观点四、判断题1.人口因素要受社会生产发展状况和社会制度的制约。()2.商品总是和交换分不开的。如果不是用来交换,即使是劳动产品,也不能叫商品。()3.我们可以根据对社会结构的认识,从生产力状况、生产关系状况、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去把握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4.国家垄断资本从垄断资本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全局观点考虑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问题,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私人垄断资本只顾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局限性。()5.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种要求都能得到满足。()6.马克思主义是没有阶级性的,为全人类服务的。()7.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在思想上也必然是落后的。()8.可能不等于现实,现实已经成为可能。()9.马克思恩格斯从来都坚持认为,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决定了它只能通过暴力革命来推翻资本主义统治。()10.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11.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12.改革适用于解决现存的社会基本制度问题,把生产力从已不能容纳它的旧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13.阶级分析方法要求全面地、动态地分析阶级状况。()14.当代中国青年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投身党和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奋斗。()1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在过程上表现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总是从相适合到不相适合,再到新的相适合。1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还决定商品购买者的命运()17.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就是属于唯物主义。()18.一切世界观都是哲学。()19.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20.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五、简答题1.怎样理解认识的主体、客体、认识中介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2.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3.简述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一、填空题1.(生产力发展状况)(社会发展阶段)2.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3.(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4.(自由)(自觉)5.主观世界客观世界6.无产阶级7.(感性的具体)(思维的具体)8.9.(认识世界)(改造世界)10.(机会主义)(修正主义)二、单选题1.B2.B3.B4.C5.D6.A7.B8.C9.D10.B11.B12.D13.D14.B15.D16.C17.A18.C19.A20.C21.C22.A23.A24.C25.D26.D27.C28.C29.B30.A三、多选题1.ABCD2.ABCDE3.CDE4.ABD5.ACD6.ABCDE7.ACE8.ABCD9.BC10.ACDE11.ACDE12.ABCD13.ABCDE14.ABCD15.BCE16.CDE17.ABCDE18.ABC19.ABCDE20.ABCD四、判断题1.对2.对3.对4.对5.错6.错7.错8.错9.错10.对11.错12.错13.对14.对15.错16.错17.错18.错19.对20.对五、简答题1.(1)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从事着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人。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是体力和智力、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社会存在物。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是认识主体的三个特征。(2)认识的客体是指进入主体的认识活动领域的对象,即主体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认识客体的特征是客观性、动态性和多样性。(3)认识的中介是指主体和客体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利用的一切条件,包括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其中物质条件是指主体借以认识客体的手段和方式的总和;精神条件是指主体在认识客体过程中所运用的既有知识和思维方法等。(4)认识的主体和客体通过认识中介相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