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讲 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解析版)-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_第1页
第13讲 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解析版)-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_第2页
第13讲 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解析版)-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_第3页
第13讲 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解析版)-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_第4页
第13讲 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解析版)-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第13讲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最新模拟精炼最新模拟精炼1.(2023·浙江绍兴·统考二模)《老子》中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荀子》中提到:“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能参预天地之职)。”对于老子和荀子的主张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的内涵,解释合理的是()①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②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③揭示出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④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答案】A【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体现了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据材料“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能参预天地之职)”,体现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①④正确,A项正确;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儒家思想内容,与材料不符;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②和③错误,排除B、C、D项。故本题选A项。2.(2023·福建泉州·校考模拟预测)“南明”是明朝灭亡后明室后裔在南方建立的一系列政权的称谓。康乾时期,“南明”是敏感的政治符号被禁止提起。在20世纪头十年,“南明”概念却被广泛使用,但随后20年内,“南明”概念未受到特别重视。“南明”这一概念地位的变化反映了()A.时局的变化影响民族观念 B.北洋政府对民间舆论的限制C.国人抵抗外来压迫的愿景 D.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的变化【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至20世纪的中国。结合所学,清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当时还有反清复明的暗流,所以“南明禁止提起”,20世纪头十年,资产阶级革命成为潮流,清政府丧失人心,所以“南明概念被广泛提起”,可以促进反清斗争,随后20年,清政府已被推翻,民国原则上实行五族共和,同时当时民族危机严重,再提“南明”不利于国家稳定和反帝斗争,可见,时局的变化影响民族观念,A项正确;材料涉及到很多政府,B项片面,排除B项;“南明”主要服务于国内不同势力的斗争和反封建斗争,与反外来压迫关系不大,排除C项;材料与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变化与否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A项。3.(2023·陕西·统考模拟预测)《春秋繁露·王道》提出:“《春秋》何贵乎元而言之?元者,始也,言本正也;道,王道也;王者,人之始也。王正则元气和顺,风雨时,景星见,黄龙下;王不正则上变天,贼气并见。五帝三王之治天下,不敢有君民之心。”这一主张()A.表达了民本思想观念 B.蕴含了君臣平等意识C.构筑出君权神授体系 D.根植于久远历史传统【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道,王道也;王者,人之始也。”“五帝三王之治天下,不敢有君民之心。”可知,体现了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该主张表达了民本思想观念,A项正确;“蕴含了君臣平等意识”表述有误,董仲舒主张三纲五常思想,排除B项;材料未强调君权神授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天人感应思想属于董仲舒新儒学的范畴,并不是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排除D项。故选A项。4.(2023·江西景德镇·统考二模)马英九先生家的家训“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主要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哪两种思想的影响()A.儒家,道教 B.儒家,佛教 C.道家,法家 D.墨家,佛教【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可知,家训表述的“书为宝”,“善不空”,是在强调读书和善行,这是明显受到儒家和佛教的影响,B项正确;道家强调尊重规律,无为而治,与家训内容不符,排除A项和C项;墨家强调“兼爱”“非攻”,不强调读书,排除D项。故选B项。5.(2023·湖南长沙·雅礼中学校考二模)墨子主张“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孟子强调“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这说明二者的相同追求是()A.社会和谐 B.天下大同C.亲亲尊尊 D.以民为本【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墨子认为仁人的事情,必须努力追求兴办天下的利益,消除天下的祸害,孟子强调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分析二者的主张都追求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秩序安定以及社会和谐,A项正确;天下大同,指人人为公的理想社会,指共产主义,出自:西汉·戴圣《礼记·礼运》:“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亲亲尊尊是西周立法和司法的根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其意思是要亲近亲属,尊重在尊位的人,实际是维护等级制,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二者都有民本精神,希望君主以民为本,最终实现国家富强、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幸福的理想,即社会和谐,排除D项。故选A项。6.(2023·重庆北碚·西南大学附中校考模拟预测)两汉时期,儒学的“五经”伴随着汉字已传播至朝鲜,之后朝鲜参考中国的韵书,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谚文”;西晋时期,汉字伴随着儒家思想与中国化的佛教东传入日本,后来日本根据自己语言的发音并借用汉字的笔画,创制出了假名。据此可知,汉字的传播()A.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兼收并蓄 B.消除了东亚地区的交流障碍C.提升了有关国家的文明程度 D.促使宗藩关系体系最终形成【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两汉至西晋时期。根据材料“朝鲜参考中国的韵书,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谚文’”“日本根据自己语言的发音并借用汉字的笔画,创制出了假名”及所学可知,代中国文明远远领先于周边国家,朝鲜和日本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本国文字,既有助于本国国内的文化交流,也有利于吸收中华文化,从而推动当地的文化发展,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汉字传播有利于邻国对中华文化的吸收,并不是强调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特点,排除A项;“消除了东亚地区的交流障碍”表述有误,汉字的传播有助于增强东亚地区的文化交流,排除B项;汉字的传播并不是推动宗藩体系形成的主要因素,选项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7.(2023·浙江宁波·镇海中学校考模拟预测)有学者认为,中国人发明的火药武器传入欧洲后,“枪炮既摧毁了欧洲古城堡的封建割据,也打开了世界每一角落的大门。”“火器的出现促进了人们对弹道学的研究,而这方面的研究是近代力学的基础工作。”由此可知,火药武器的使用对欧洲的影响有()①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②推动了欧洲国家的海外殖民扩张③加快了欧洲科学技术发展④导致欧洲形成王权与教权并立的局面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枪炮既摧毁了欧洲古城堡的封建割据,也打开了世界每一角落的大门”及所学可知,火药武器的使用有利于欧洲国家消除割据,实现统一,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①项正确;火药武器有助于欧洲国家进行海外殖民扩张,使欧洲人“打开了世界每一角落的大门”,②项正确;据材料“火器的出现促进了人们对弹道学的研究,而这方面的研究是近代力学的基础工作”可知,火药武器推动了力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③项正确;欧洲教权与王权并立的局面形成于8世纪,此时火药还未传入欧洲,④项错误。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8.(2023·湖南长沙·校联考模拟预测)魏晋南北朝时,经过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佛教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当时的门阀士族以及皇亲贵戚大多信奉佛教。梁武帝在天监三年(504)宣布“唯佛一道,是为正道”,佛教几乎成了国教。其主要原因是()A.儒家思想走向衰落 B.佛教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C.门阀士族为了巩固权力 D.佛教有来世观念,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佛教所宣传的“轮回”、“因果报应”等思想把人们从眼前的苦难现实转移到无法验证的来世幸福上,给百姓一定的精神寄托,也有利于封建统治,总之佛教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B项正确;魏晋时期儒学虽遭到冲击,但不是佛教兴盛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因为佛教适应了当时社会需要,排除A项;C项只原因之一,排除C项;D项佛教的来世观念得到了“人们广泛认同”夸大程度,排除D项。故选B项。9.(2023·山西运城·统考二模)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方以智认为“泰西质测(自然科学)颇精”,可以为我所用。其与传教士汤若望交往频繁,多次探讨天文学,并提出“质测即藏通几(哲学)”的哲学观。同时期黄宗羲撰写的《授时历故》等多部科学著作,也大量地吸收了西方科学知识。这反映出明清之际()A.中学未能突破传统窠臼 B.西方科技受到士大夫普遍认可C.中西方文化的全面融合 D.经世致用与西学东渐相互影响【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方以智、黄宗羲等人积极学习西方科学知识,结合所学,明朝中期起,思想界出现反传统的倾向,同时传教士等将外国科技传入中国,方以智、黄宗羲等思想家一方面批判理学,倡导经世致用,另一方面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积极学习西方科技,反映出经世致用与西学东渐相互影响,D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肯定明清之际思想家学习西方科技的做法,而非指出其局限性,排除A项;当时认可和学习西方科技的主要是少数进步思想家或科学家,“普遍认可”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明清之际出现了西学东渐的潮流,但中国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阻碍了中西文化交流,因此“全面融合”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10.(2023·湖北·校联考模拟预测)【中国古代地方志的编修】材料一宋朝非常重视编修地方志,设有专门机构主管全国地方志工作,并沿袭唐代州郡三年一造图经的制度,规定"凡土地所产、风俗所尚,具古今兴废之因,州为之籍,遇岁造图以进"。宋代方志搜集资料极为丰富,大都广征博引,考订详密,成为百科全书式的区域史料。另外,前代方志多详于当地山川地理,略于人文。而宋代地方志在内容上有了明显的变化,“由地理扩充到人文、历史方面,人物和艺文志在宋代的地方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编纂体例上,宋代地方志也有很大突破,有的在旧图经的基础上分类列门,也有的仿正史体例,设纪、图、表、志、传等。——摘编自游彪著《宋史:文治昌盛武功弱势》材料二明朝统治者对方志的编修是极为重视的,不仅倡导编修全国性的一统志,而且还三令五申以行政命令督促全国各地的修志活动,从而使各省及以下各级行政机构的方志编修制度化、经常化,方志编修也成为地方构建文化知识体系的主要传承形式,并且作为一种文化理念渗透到明朝各行政区域。明代方志一般由地方官主修,文人学者参与,但往往涉及人数众多,又有修志经费的筹措问题,所以组织领导也是修志中的大事,是研究一个时代方志优劣的关键之一。——摘编自张英聘《试论明代方志的编修组织》(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地方志编修兴盛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地方志编修的特点。【答案】(1)原因:社会经济的繁荣;重文抑武的政策推动;专设机构统一管理,基层治理完善;从上至下对地方志编修非常重视;学者注重地方志编修中的资料搜集范围扩大和体例创新;对前代地方志编修传统的继承。(任答四点。答案不拘泥于本表述)(2)特点:全国性一统志编修与地方志编修并重;地方志的编修制度化和经常化;方志编修作为一种文化理念成为地方文化知识体系的主要传承形式;政府与学者密切协作,组织有序,各项保障有力。(任答三点即可)【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一“宋朝非常重视编修地方志,设有专门机构主管全国地方志工作”可知专设机构统一管理,基层治理完善,从上至下对地方志编修非常重视;据材料一“宋代方志搜集资料极为丰富,大都广征博引,考订详密,成为百科全书式的区域史料”可知,学者注重地方志编修中的资料搜集范围扩大和体例创新;据材料一“前代方志多详于当地山川地理,略于人文”可知,对前代地方志编修传统的继承;据所学知识可知,社会经济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重文抑武的政策也使得文人重视地方志的编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明朝统治者对方志的编修是极为重视的,不仅倡导编修全国性的一统志,而且还三令五申以行政命令督促全国各地的修志活动”可知全国性一统志编修与地方志编修并重;据材料“从而使各省及以下各级行政机构的方志编修制度化、经常化”可知,地方志的编修制度化和经常化;据材料“方志编修也成为地方构建文化知识体系的主要传承形式,并且作为一种文化理念渗透到明朝各行政区域”可知,方志编修作为一种文化理念成为地方文化知识体系的主要传承形式;据材料“明代方志一般由地方官主修,文人学者参与”可知,政府与学者密切协作,组织有序,各项保障有力。真题实战演练真题实战演练1.(2021·全国乙卷高考真题)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善书的内容都是传统儒家思想的内容,而儒家思想是明清时期的主流思想,所以善书的流行是在强化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故选B;理学的主导地位在南宋就已经得到确立,排除A;儒家思想就是官方的意识形态,所以“阻碍”的说法错误,排除C;善书的流行是强化了儒家思想的地位,没有冲击,排除D。2.(2022·辽宁·统考高考真题)明清时期,一些谪戍东北的流人著书立说,教书授徒。如胡世宁谪戍辽东沈阳卫,“尝侨寓广宁,训诲生徒,学者宗焉”;陈梦雷曾指导修订地方志,“诸公卿子弟执经问字者踵接”。这反映出流人()A.推动了东北民族融合 B.促进了东北文化发展C.带动了东北人口迁徙 D.稳定了东北社会秩序【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在东北的流人通过著书立说,教书授徒,指导当地修订地方志等活动,促进了东北教育进步和文化发展,B项正确;仅“著书立说、教书授徒”不足以推动民族融合,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流人对人口迁徙的影响,排除C项;稳定了东北社会秩序与“诸公卿子弟执经问字者踵接”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3.(2023·全国乙卷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新民说》,认为要使我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赖“民德”的培育。民德分为私德与公德,“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他将春秋以来的“民德”按优劣分为第一至第六共6个等级,认为东汉儒学最盛,士人崇尚气节,民德最优。其所作《中国历代民德升降表》如下:——摘编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选取中国古代史整体、部分或某个朝代,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答案】[参考示例一]论题:东汉时期合理的治国政策以及儒、佛思想传播提升了民德水平。论述:在东汉时期,东汉光武帝结束战乱,建立的中央集权的专制体制,国家统一、稳定。在东汉前期历代统治者例如:汉光武帝、汉明帝、汉章帝采用休养生息的政策,在政治上推崇以礼治国,推行德政;对于经济的发展,东汉前期采用减轻农民赋税,从而达到鼓励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目的。在思想文化方面,统治者注重奖励孝悌、名节,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民德的水平。另外统治者也主张儒术治国,因此使得儒家思想文化再一次得到了更大的宣传。除了儒家之外,东汉明帝还从西域引进了佛教,使得整个社会秩序民风淳朴,天下太平。但到了东汉末年至三国,随着统治力度的下降,民德大幅度下降。由此可见,合理的治国政策以及稳定、清明的社会环境有助于民德的提升和营造社会和谐的氛围。[参考示例二]论题:晚清时期随着外国的侵略、政局动荡导致民德降至冰点。论述:在晚清时期,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被迫进行了割地、赔款,而晚清政府在时代大变局中无能为力,使晚清政府的公信力极度下降,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接连爆发,反抗不断。而晚清政府一贯执行专制统治,使人民对晚清政府极度失望。面对侵略,中国需要大量的赔款,加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民力衰竭、暗无天日,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晚清的民德降至了冰点。由此可见,晚清时期动荡的社会环境使中国陷入的被动、民力憔悴的局面,所以晚清时期的民德力度大大降低。[参考示例三]论题:东汉儒学的发展提升了社会公德。论述:东汉光武帝结束西汉末年社会动荡的局面,建立新的统治秩序。光武帝本人崇尚儒学,出身儒学世家,奖励修习儒学的知识分子,在社会上形成了知识分子针砭时弊、激浊扬清的士人精神。东汉时期推行察举制,以孝廉品行作为选官的标准,客观上推动了儒学在民间社会的进一步传播。东汉中后期,宦官专权加剧,朝局更加黑暗,以范滂、陈蕃为首的的士人不畏强暴、清廉正直,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发生激烈的党争,最终因宦官以“党人”罪名禁锢士人终身而引发“党锢之祸”。党锢之祸导致反宦官的士大夫集团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党人被残酷镇压,为黄巾之乱和汉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伏笔。综上所述,东汉时期,统治者推崇儒学,形成了注重气节,崇尚廉耻的社会风气,客观上有利于提升社会成员的公德。[参考示例四]论题:国家政局影响到社会公德的发展。论述:宋代结束五代十国的藩镇割据局面,重新实现了政局的稳定,但时常遭受女真、蒙古、党项等游牧民族的袭扰,多次被迫与辽、西夏等签订屈辱的城下之盟,以割地、赔钱换取短暂的和平相处。北宋文人士大夫面对外有强敌入侵,内有佛教挑战儒学的艰难局面,提出复兴儒学的口号,逐渐形成了以二程为代表的宋学,注重个人修养,强调文人士大夫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南宋时期,朱熹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他通过编著“家礼”“家训”的方式,将理学渗透到民间,极大地提升了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明朝中后期,以宣扬个性自由,隐含平等叛逆色彩的陆王心学逐渐兴起,面对明亡清兴、汉族政权被推翻的事实,以顾炎武为代表的儒家知识分子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想,关注国计民生,继承了自东汉以来的尚名节,关心国家大事的优良传统。综上所述,两宋和明末清初两个时期,面对外族入侵的严峻形势,文人士大夫们发扬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在社会上形成了崇尚名节,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良好风气,推动了社会公德的发展。【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认为东汉儒学最盛,士人崇尚气节,民德最优”和《中国历代民德升降表》可知,东汉时期的民德水平最高,这主要和当时的国家政策、儒佛思想的传播有关,因此可以拟定论点为东汉时期合理的治国政策以及儒、佛思想传播提升了民德水平。关于阐释可从东汉时期,社会稳定、政府推行德政,以儒治国、对孝悌和名节的鼓励、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影响等角度分析对民德提升的影响,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又如《中国历代民德升降表》可知,晚清时期民德降至冰点,这主要和外国侵略、政局动荡有关,因此可以拟定论点为晚清时期随着外国的侵略、政局动荡导致民德降至冰点。关于阐释可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国内农民起义及清政府对百姓的盘剥等角度分析对民德降至冰点的影响,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又如根据材料“认为东汉儒学最盛,士人崇尚气节,民德最优”和《中国历代民德升降表》可知,东汉时期民德水平最高,这主要和当时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有关,因此可以拟定论点为东汉儒学的发展提升了社会公德。关于阐释可从东汉初年新统治秩序的建立、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察举制的标准及党锢之祸的影响等角度分析对公德提升的影响,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又如根据《中国历代民德升降表》可知,不同时期的社会公德的发展水平不一,这主要和国家政局有关,因此可以拟定论点为国家政局影响到社会公德的发展。关于阐释可从宋朝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对儒学的影响、明清易代对明清之际新思想的影响等角度分析对社会公德的影响,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4.(2023·全国甲卷高考真题)【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在周游列国遭遇困境的情况下,仍“讲诵弦歌不衰”。孔子曾向鲁国、齐国的音乐大师学习,并有深刻的领悟力和高超的演奏技巧。史载,孔子整理的《诗》305篇,“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孔子强调“正音”“雅乐”,反对靡靡之音,他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又说:“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在孔子看来,“乐教”不仅仅是声乐、器乐、歌舞等形式,而且是育人才、齐风俗,实现政治与社会理想的重要途径。“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据《史记》等(1)根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提倡“乐教”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折孔子“乐教”思想的影响。【答案】(1)【参考答案】原因:春秋晚期,王官之学开始向私家之学过渡;孔子是西周奴隶制度的崇拜者和积极唯护者;维护等级秩序的需要;乐本身已经具备了礼的性质;乐具有情感感化的作用等。(2)【参考答案】影响:乐教思想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包含的“礼乐”、“感化”、“美”的思想亦成为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乐教侧重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以个人的自我修养,达到社会的和谐;乐教把音乐和社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为现实政治服务;孔子的乐教思想是企图教导人们维护传统的贵族音乐,以达到政治上恢复西周宗族制的所谓理想社会。【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时期的中国。原因:结合材料中关于“乐教”的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孔子生活的时代、代表的阶级利益、乐本身的特征和作用、私学的兴起等角度进行分析。(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时空是春秋时期的中国。影响:结合材料中孔子关于“乐教”的内容、上述分析的原因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影响可从孔子儒家思想的发展、“乐教”对维护等级秩序与和谐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现实政治服务的需要及乐教的本质等角度进行分析。5.(2022·重庆·统考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各民族在长期的碰撞与交融中,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观念。《史记》运用先秦以来的典籍资料,广泛搜集各地传说,梳理、创建了一个支系庞大而主线清晰的族谱体系。在该体系中,传说中的黄帝是夷夏各族共同的始祖。至明代,云南哈尼族传说认为先祖躲入葫芦中逃脱大洪水后生下五子,分别成为哈尼、彝、汉、傣和瑶族的祖先。南甸土司自其十六世祖开始有“呈祥”“守忠”“定国”等汉化名字出现。云南乡式名额也由洪熙元年(1425)的10名,增至万历末期的47名。沐英镇滇十年,“练兵劝农,兴学化俗”“民知草长养老而兴其孝弟矣”。——《明代云南地区的民族融合》材料二1938年10月,东南亚48埠华侨齐聚新加坡,宣告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代表大会成立。陈嘉庚作为主席发表演讲:“吾侨均为炎黄子孙,素有‘革命之母’之名誉、爱国精神)见重寰宇;七七以来,与我四万万同胞敌忾同仇,输财纾难,统计不下一万万元……盖国家之大患一日不除,则国民之大责一日不能卸……愿我八百万侨胞……作我政府后盾,踊跃慷慨,加紧出钱出力……使我物力愈充,使我战力愈强,使国家得籍吾人血汗一洗百年之奇耻,使民族得精吾人力物力一报九世之仇,抗战胜利必属我国。”——《赤子丰碑》材料三1949年,中国共产党通过多种渠道动员海外人士回国参加建设。青年核物理学家朱光亚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毅然决定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到祖国,用自己的科学知识投身于新中国建设。他起草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动员更多的留学生回国参加建设。他说:“我们都是靠千千万万终日劳动的中国工农大众的血汗供养长大的。现在他们渴望我们,我们还不该赶快回去,把自己的一技之长,献给祖国的人民吗?”回到祖国去,成为当时广大留美中国学生的追求和选择!1950年4月,朱光亚历尽艰辛回到祖国怀抱。他把毕生所学献给了祖国,为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朱光亚作为“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名列“感动中国”2011年度获奖者榜首。——《朱光亚传》(1)根据材料一,指出《史记》中民族观念的核心内涵,并归纳明代云南少数民族认同汉文化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嘉庚演讲的主要内容。(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以朱光亚为代表的海外赤子毅然回国参加建设的缘由。(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认识。【答案】(1)核心内涵:同源共祖、多元一体或华夷一家。或者多民族谱系,认同炎黄始祖。表现:社会—少数民族与汉族是同一祖先;政治—认同科举制度或政治制度;经济—认同生产方式或注重农业生产;思想习俗—认同思想观念(儒家思想)伦理道德。(2)主要内容:华侨与中华民族同源(命运与共)或有爱国精神;要有责任精神、担当精神;用行动支持政府抗战;提振抗战胜利的信心、勇气等。(3)原因:建国初期,国家建设的需要(或百废待兴、或发展经济、科技等方面的需要)党和国家、政府的组织召唤;科学家的情感认同。(4)认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是什么,是自古以来逐步形成的;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有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解析】(1)核心内涵:依据材料“在该体系中,传说中的黄帝是夷夏各族共同的始祖”,得出同源共祖、多元一体或华夷一家。或者多民族谱系,认同炎黄始祖。表现:依据材料“分别成为哈尼、彝、汉、傣和瑶族的祖先”,得出社会—少数民族与汉族是同一祖先;依据材料“云南乡试名额也由洪熙元年(1425)的10名,增至万历末期的47名”,得出政治—认同科举制度或政治制度;依据材料“练兵劝农,兴学化俗”,得出经济—认同生产方式或注重农业生产;依据材料“民知草长养老而兴其孝弟矣”,得出思想习俗—认同思想观念(儒家思想)伦理道德。(2)主要内容:依据材料“‘革命之母’之名誉、爱国精神”,得出华侨与中华民族同源(命运与共)或有爱国精神;从责任担当角度分析,得出要有责任精神、担当精神;依据材料“宣告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代表大会成立”,得出用行动支持政府抗战;依据材料“使民族得精吾人力物力一报九世之仇,抗战胜利必属我国”,得出提振抗战胜利的信心、勇气等。(3)原因:依据材料“1949年,中国共产党通过多种渠道动员海外人士回国参加建设”,得出建国初期,国家建设的需要(或百废待兴、或发展经济、科技等方面的需要)党和国家、政府的组织召唤;依据材料“回到祖国去,成为当时广大留美中国学生的追求和选择”,得出科学家的情感认同。(4)认识: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形成的过程分析,得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是什么,是自古以来逐步形成的;从铸就共同体意识分析,得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其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分析,得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有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6.(2022·福建·统考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刻有文字的石碑,一般被称为碑刻。碑刻记事类似于器物铭文,“自三代以来,圣贤遗迹著于金石者多矣”,“后代用碑,以石代金,同乎不朽”。常见的碑刻有纪事碑、题名碑和诗文书画碑等。还有一种用于赞颂官员政绩的碑刻——德政碑,但碑文往往“既私褒美,兴长虚伪,伤财害人”,因此历代王朝经常下令严禁私立,惟特殊德勋者,经朝廷批准,方可立碑。大量碑刻记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世代相承,形成了中国古代的碑刻记忆文化。——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材料二近代中国出现了众多的公共纪念碑,包括历史事件纪念碑、历史人物纪念碑等,其设立方式和具体形制不同程度地受到外国文化影响。历史事件纪念碑着眼于纪念重要历史事件,维护和保存了公共记忆,如“广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记碑”,碑文详尽记述了黄花岗起义的筹划、准备及战斗的经过,也列举了参加起义死难烈士中可考姓名者86人的生平和就义情况。历史人物纪念碑多为纪念重要历史人物而立,如“中山纪念碑”“华侨五烈士碑”等,后者详细记述了谢八尧等5位华侨烈士的英雄事迹。这些公共纪念碑往往与特定的场景相结合,形成纪念空间,供人参观缅怀,从中获得历史认同感。——摘编自林声主编《中国百年历史名碑》(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碑刻记忆文化的特征。(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公共纪念碑涌现的原因。(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通过碑刻传承历史应具备的要素。【答案】(1)历史悠久;类型多样、内容丰富;一些立碑行为受到官方管控;传承性强。(2)碑刻记忆文化的流传;外来影响;民族独立历程艰难曲折;社会重视。(3)特定的时空;正确的价值观;话语阐释。【解析】(1)特征:根据材料“自三代以来……历代王朝”可知,“历史悠久”;根据材料“碑刻有纪事碑、题名碑和诗文书画碑……”可知,“类型多样、内容丰富”;根据材料“历代王朝经常下令严禁私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