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课件高一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1页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课件高一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2页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课件高一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3页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课件高一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4页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课件高一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文明地区(亚洲)的多元面貌。【课程标准】1、结合地图,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南亚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家兴起和扩张的史实及日本、朝鲜等国的政治发展脉络。2、从“史料实证”角度概述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的建立及对于东西方交流的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搜集相应的史料,理解西亚、南亚、东亚文化并存的局面,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学习目标】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5-15世纪)北亚东亚南亚西亚中亚东南亚时空观念7世纪部落混战多神崇拜6世纪622年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权8世纪中期建立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鼎盛)632年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7世纪中期大规模对外扩张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材料1我们以劫掠为职业,劫掠我们的敌人和邻居。倘若无人可供我们劫掠,我们就劫掠自己的兄弟。——阿拉伯诗人顾托密1.帝国的兴衰一、阿拉伯帝国9世纪中期衰落1258年蒙古灭阿拉伯帝国(灭亡)QiankuhasmanyPowerPointtemplatesTITLEHERE610年“高贵之夜”希拉山洞修行得到安拉感召穆罕默德受到天使吉卜利勒的启示伊斯兰教的建立穆罕默德自称是真主安拉派到人间来拯救世人的使者,宣扬顺从安拉的人死后可以进入天堂,这就是伊斯兰教。“伊斯兰”意为“和平”“顺从”,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称“穆斯林(顺从者)”伊斯兰教独尊安拉,反对多神信仰,因此受到麦加城中信奉多神教的贵族的排斥。同时,伊斯兰教教义中存在施舍、人人平等这些代表平民的主张,大大损害了贵族和大富豪的利益,他们采取各种手段迫害穆罕默德及其信徒,甚至施加暴行,穆罕默德被迫于622年率领一些信徒迁居麦地那,建立了一个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宗教社团,即穆斯林公社。阿拉伯国家雏形由此诞生。【思考】阿拉伯半岛统一与伊斯兰教的关系①伊斯兰教创立和传播的过程就是阿拉伯半岛统一、阿拉伯国家建立、扩张的过程;②伊斯兰教是一种宗教、行政、军事三位一体的组织,为统一国家的形成提供了精神力量和组织形式;

材料1:

阿拉伯人一手拿古兰经,一手执剑,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国家成为横跨亚、非、欧的洲际大帝国。

材料2: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古代穆斯林作家比鲁尼一、阿拉伯帝国(1)政治统治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各部大臣哈里发为阿拉伯文的音译,意为真主使者的“继承人”或“代理者”。材料:哈里发是一位由神决定的专制君主,即“安拉在大地上的影子”。他的权力并不依赖于部落的支持,而是建立在享有薪俸的官僚和常备军的基础上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哈里发=宗教领袖+政治领袖性质:君权神授,政教合一;

集权专制问题:阿拉伯帝国如何进行政治统治的?分析其政权性质。一、阿拉伯帝国2.鼎盛时期的帝国一、阿拉伯帝国

(2)经济领域2.鼎盛时期的帝国问题:结合“学思之窗”说一说阿拉伯帝国经济状况如何?在沟通世界贸易中的作用?

①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

②贸易发达:阿拉伯商人从事着陆上和海洋贸易。

③城市繁盛:帝国境内城市繁多,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方经济交流的桥梁

阿拉伯帝国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商业贸易

促进了亚欧非三大洲各个文明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推动了中世纪印度洋区域和地中海区域海上贸易的繁荣与发展。一.阿拉伯帝国(3)文化领域a.吸收被征服地区文化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反映了阿拉伯文化对世界文化的继承与融合。作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西欧文化的发展。阿拉伯数字:古代印度人首创,阿拉伯人将这种数字改进并传播到全世界

中国的造纸术、罗盘针、火药,印度的代数学、位置计算制和零的符号,都是通过阿拉伯人传入西方的。——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特点: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成就斐然

建筑艺术:清真寺是阿拉伯建筑艺术的集中体现,晚期受到印度建筑艺术的影响。2.鼎盛时期的帝国兼收并蓄;融合创新;b.融合东西方文化问题:结合《一千零一夜》和阿拉伯数字,说明阿拉伯文化成就的来源和特点。并说明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一、阿拉伯帝国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材料:帝国政治的相对稳定,交通发达,经济繁荣,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适应阿拉伯帝国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方面发展的需要,帝国的统治者日益认识到科学文化的重要性。因此,阿拉伯帝国历代统治者都比较关心发展科学文化事业。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下卷)》材料:阿拉伯文化是在游牧民族传统、伊斯兰教精神及其他民族文化影响的基础上,吸收古代东西方文化的精华,逐渐融合、发展而成的。

——胡伟达《阿拉伯文化》

(3)文化领域原因:①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为文化发展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②阿拉伯帝国地处欧、亚、非洲交界处,地理位置优越。③统治者重视知识、人才的政策。④阿拉伯人广泛吸收、融合东西方文化。针对训练1.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时期,第二任哈里发宣称,哈里发不再是先知的代理人,而是神在人世间的代表;将皇宫所在地设为巴格达城的中心,改变了以往以宗教场所为中心的格局。这些变化反映了阿拉伯帝国(

)

A.加强中央集权B.强化君主权威

C.废除政教合一D.统治中心变迁BB2.阿拉伯历史上曾有“百年翻译运动”,翻译了大量波斯、希腊、罗马的经典。在此之中,他们广泛吸收这些文明成果,以至于著名的《一千零一夜》不仅是阿拉伯人的故事,更是整个西亚、北非,甚至印度等地的故事。这说明阿拉伯人()A.以文化而不是武力建起庞大帝国 B.融合东西方文明造就帝国的繁荣C.重视文学艺术成就忽视科技创新 D.控制亚欧通道影响世界贸易交流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帝国兴起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为伊斯坦布尔,定为首都继续发展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帝国发展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帝国极盛1.建立和发展二、奥斯曼帝国13世纪14世纪1453年16世纪后期欧非亚最高统治者苏丹二、奥斯曼帝国2.政治统治:集宗教、政治、军事权力于一身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统治阶级宗教上层和封建主被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苏丹:阿拉伯语中的一个尊称,意为“力量”、“治权”,后来变成伊斯兰国家世俗君王的称号,被苏丹统治的地方,称苏丹国。政教合一的封建帝国3.经济:经济一度繁荣,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的影响阻隔传统商路4.文化:伊斯坦布尔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继承了东正教文化与伊斯兰文化,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思考:奥斯曼帝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有什么特色?继承与创新

奥斯曼帝国位处东西文明交汇处,并掌握东西文明的陆上交通线达6个世纪之久。

——宋保军《奥斯曼帝国与16世纪中期旧商路的贸易复兴》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同政治经济文化疆域宗教影响异时间地位对待东西方的态度政教合一、封建君主专制经济繁荣文化多元,促进东西方文化交融7-13世纪13-20世纪伊斯兰教促进东西方贸易的发展控制亚欧商路,阻碍东西方贸易的发展地跨欧亚非三大洲东西文明交流的桥梁阿拉伯传统的继承者东西方商路的阻断者对外扩张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为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同样是西亚帝国,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有何异同?【合作探究】世界历史上曾经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前6世纪—前4世纪公元前4世纪前27年—395年奥斯曼帝国395年—1453年7—13世纪1299年—1922年阿拉伯帝国拜占庭帝国【知识总结】

会针对训练3.奥斯曼帝国认为被征服地区的统治者,只要对帝国苏丹宣誓效忠,接受某种附庸地位,就可以继续维持自己的贵族身份,甚至可以管理原来的领地。在奥斯曼征服其他地区的过程中,无论是军事精英还是宗教精英,通常都会不带歧视地被纳入奥斯曼人的管理体制中。这反映出奥斯曼帝国(

)A.政教合一的管理模式B.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

C.政治体制极具包容性D.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CA4.中古时期,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先后崛起。就其历史发展过程看,两大帝国的相似之处有()①地理位置都位于西亚地区

②都信奉伊斯兰教③政治制度中体现政教合一特点

④通过灭亡拜占庭帝国建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前14世纪,雅利安人入侵前6世纪—前5世纪波斯帝国入侵前4世纪亚历山大入侵前4世纪—前2世纪孔雀帝国,第一个基本统一古印度奴隶制王朝1世纪—4世纪大月氏入侵,建贵霜帝国4世纪—6世纪笈多帝国13世纪—16世纪突厥人入侵建立德里苏丹国三、中古印度(南亚)1、兴衰历程开伯尔山口雅利安人、波斯人、希腊人、阿拉伯人、蒙古人……外族频频入侵,境内各族混杂320-5401206-1526笈多帝国德里苏丹国民族政治政令不统一中央集权宗教宗教宽容政策,佛教盛行,印度教兴起宗教同化政策,伊斯兰教为国教政令不统一,实行种姓制度,最高统治者是大王,皇亲贵族和婆罗门高僧构成王室顾问和各部门重臣宗教宽容政策,佛教盛行印度教兴起中央集权,政教合一。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权力;地方划分为行省。宗教同化政策,伊斯兰教为国教印度人突厥人政治:宗教色彩浓厚三、中古印度(南亚)2、统治

3.古代印度文化

(1)宗教:(2)文字:印章文字、梵文、巴利文。(3)文学:①《吠陀》:古代印度祭祀们使用的经书,也是歌颂神明的诗集。②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4)艺术:很多都与宗教有关,佛塔、石柱和石窟是佛教艺术的典型代表。(5)数学: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6)印度文化特点:以宗教为中心;以诗代史;具有包容性、多样性、辐射性(7)影响:①对东南亚的影响:印度的语言、文字、艺术、思想、宗教以及风俗习惯等在东南亚产生广泛影响。佛教文化更是渗入东南亚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巴利文对东南亚国家的文字发展也产生重要影响。②对中国的影响:汉代佛教传入中国;宋朝,佛儒道相互渗透,形成理学,丰富了中国的传统哲学体系;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丰富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1、日本(1)早期日本社会:中国移民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新诏书,开始改革,史称“大化改新”。6-7世纪,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四、中古东亚——儒教文化圈“大化改新”背景:改革:特点:意义:秦汉之际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促使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推动中央集权制度形成。问题:梳理日本社会发展历程(1)背景:日本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3)内容: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推动了日本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2)开始标志: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5)影响:学习和模仿中国隋唐制度(4)特点:日本隋唐政治(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中央二官八省制三省六部制地方划分为国、郡、里郡县制选官废除世袭贵族制,以才选官科举制经济土地制度实行“班田收授法”均田法赋税制度实行租庸调制,统一租税租庸调知识拓展:大化改新(★★★高考点)①政治: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制开始瓦解;②经济:庄园经济的形成;③武装:武士集团的形成;背景:内容:①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中央政府称号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②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武士成为将军的家臣③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承担纳贡、兵役等义务。实质:血缘关系和主从关系相结合的军事集团傀儡掌握实权将军的家臣影响:造成封建分裂割据。问题:日本幕府统治何时建立?形成的背景,内容和影响是什么?(2)幕府统治(1185-1868年)1、日本四、中古东亚——儒教文化圈

坂本太郎在《日本史》一书中如此评价锁国政策:

有关锁国的利弊,历来议论纷纭;但它确实是加强和巩固慕府封建统治的有效政策,长达二百余年的江户时代,能在国内保持和平,幕府政权得以维持,锁国无疑是个有力因素。在经济方面,国内产业得到发展,在文化方面日本独特文化得以昌盛等等,可以说都是由于锁国的影响。但是另一方面,它缩小了人民刚刚开展的、面向世界的目光,扼杀了不断探索的精神……

这段评价有道理吗?谈谈你的理由。

这段评价有道理。

闭关锁国政策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来看,确实是加强和巩固幕府统治的有效政策;

但是它严重阻碍日本工商业的发展,堵塞西方科学技术和进步思想的输入,延缓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生,使日本的近代化比西方足足落后了2个多世纪。【问题探究】教材p261、日本四、中古东亚——儒教文化圈思想信仰①神道:认为太阳、海、河等都有神灵,应加以崇拜,神道逐渐发展起来;②天皇制度:7世纪,天皇制度形成,天皇为巩固权力,自称是太阳神的后裔;③武士道:12世纪以后,随着武士阶层的崛起,神道融合了佛教等外来文化。文学诗歌集《万叶集》和小说《源氏物语》享誉世界文坛。建筑法隆寺是日本古代建筑的代表。绘画大和绘和浮世绘都是极具特色的日本绘画艺术。知识拓展:日本文化成就知识拓展:中华文明对日本社会的影响还有哪些方面?

日本唐朝政治中央:二官八省(太政官相当于尚书省、八省实际上是唐三省、六部、九寺中某些部门的综合)地方:国、郡、里中央:三省六部制(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吏、户、礼、兵、刑、工)地方:州县制经济班田收授法、租庸调制均田制、租庸调制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生活习俗城市布局建筑风格文字货币样式7世纪末新罗10世纪初高丽14世纪末朝鲜16世纪末共抗侵略4世纪政权并立高句丽、百济、新罗三个政权并立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效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效仿唐制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改国号朝鲜日本丰臣秀吉派军侵略朝鲜,朝鲜请求中国支援,历经7年中朝军民取得胜利高丽王朝仿效唐制表现政治经济文化实行三省六部制,地方分为十道,加强中央集权推行土地国有学习唐朝科举制度,推崇儒家文化【思考】古代朝鲜发展的特点①受到中国文化影响,君主中央集权体制②以中国儒学文化为中心,学习借鉴,形成了本民族的文化问题:简述朝鲜半岛的历史发展历程。高丽王朝是如何学习唐制的?古代朝鲜的发展有什么特点?2、朝鲜四、中古东亚——儒教文化圈一方面在尊崇佛教的同时大兴科举,在国子院设立孔子、周公的塑像定期拜祭,在文学上,连陈朝的君主也是汉文文学的忠实粉丝,开始过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一)越南:古称交阯或交趾,秦汉到唐末千余年间,越南北部一直处于中国中央政权管辖之下。唐朝末年,该地陷入分裂割据状态,968年建立了第一个越南人的国家。1010年,越南建立李朝,定国号为大越,并模仿中国制度设置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明朝建立后,越南一度灭亡。1428年,越南再度独立,不断向南扩张,到18世纪后半期大体形成了今天越南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