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新高考)专题突破卷-战争与文化交锋(解析版)_第1页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新高考)专题突破卷-战争与文化交锋(解析版)_第2页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新高考)专题突破卷-战争与文化交锋(解析版)_第3页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新高考)专题突破卷-战争与文化交锋(解析版)_第4页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新高考)专题突破卷-战争与文化交锋(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414页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专题36战争与文化交锋专题突破卷(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1.埃及出土了许多覆盖在木乃伊脸部的人物肖像。这些肖像形态不一,极具个性,与埃及画像千篇一律的固定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人物的外形和服饰多为希腊罗马式,装饰图案既有埃及的神灵,也有希腊罗马人喜爱的橄榄花冠、玫瑰花等。这些肖像说明A.希腊罗马的先进文明征服了埃及 B.武力扩张推动了文明的迅速传播C.文化交融促进了埃及文明的发展 D.文化侵略泯灭了埃及文化的特色【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埃及。根据材料“人物的外形和服饰多为希腊罗马式,装饰图案既有埃及的神灵,也有希腊罗马人喜爱的橄榄花冠、玫瑰花”可知,埃及文化受到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反映了文化交融对埃及文明发展的促进作用,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希腊罗马文化对埃及的影响,并未说明希腊罗马文化的先进性,且文化交流和影响是相互的,“征服了埃及”说法不恰当,排除A项;材料看不出古希腊罗马与埃及之间的文化交流是通过武力扩张还是和平交往实现的,排除B项;覆盖在木乃伊脸部的人物肖像仍然保留埃及文化的特征,比如有埃及神灵的图案,埃及文化特色没有泯灭,排除D项。故选C项。2.亚历山大之后,雅典这个昔日的“希腊的学校”,在“希腊化世界的学校”亚历山大里亚面前,确实“稍逊风骚”。在亚历山大里亚,东西地中海的学者、艺术家都蜂拥而来,竞芳斗艳,甚至还有来自印度的佛僧。这反映出当时A.雅典日渐衰落 B.希腊文化的地位下降C.文化中心东移 D.欧亚非文化开始融合【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希腊化时代。根据材料“在亚历山大里亚,东西地中海的学者、艺术家都蜂拥而来,竞芳斗艳,甚至还有来自印度的佛僧。”可知,在亚历山大里亚,来自东西方的学者在此汇聚,说明欧洲文化中心从希腊东移到了亚历山大里亚,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文化中心的东移,而非雅典衰落以及希腊文化地位下降,排除A项和B项;欧亚非文化开始融合,“开始”一词说法错误,欧亚非文化交流在古典时期就已经出现,排除D项。故选C项。3.罗马征服高卢地区后,在高卢地区开始兴建起剧场和竞技场,以吸引人们前去观赏。而竞技场则比剧院更大,同罗马本土人一样,高卢人对角斗和赛车的迷恋同样十分狂热。这表明古代罗马A.促进了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 B.贵族阶层安于享乐C.推动了被征服地区的罗马化 D.拥有较高建筑水平【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材料可知,罗马在“高卢地区”建立“罗马式”的剧场和竞技场,而此地区的高卢人“同罗马本土人一样......”,这表明古代罗马推动了被征服地区的罗马化,C项正确;高卢地区位于今天的欧洲,所以材料不能体现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观众属于什么阶层,得不出贵族阶层安于享乐,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剧场和竞技场的建筑细节,不能说明古代罗马是否拥有较高建筑水平,排除D项。故选C项。4.如下图是出土于阿富汗的公元前3世纪的饰板,天空中是希腊太阳神赫利俄斯,背生双翅、手持长棍和缰绳驾车的是希腊胜利女神妮可,车上头戴皇冠的是希腊自然女神西布莉,车子具有波斯风格。据此可知A.东西方商贸往来高度发达 B.多元文化交汇现象较明显C.希腊文化与西亚文化同源 D.中亚已出现政教合一国家【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3世纪(世界)。根据材料可知,阿富汗出土的饰板中,人物形象多来自希腊神话,而车子具有波斯风格,这明显是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体现了不同文化的融合交汇,B项正确;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当时商贸联系情况,排除A项;材料饰板是静态物品,无法看出希腊文化和西亚文化的同源性,排除C项;宗教因素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5.犍陀罗艺术源自南亚次大陆地区(巴基斯坦北部及中亚的阿富汗东北边境一带),有希腊式佛教艺术之称。如图是犍陀罗艺术风格的佛教造像,其风格融合了希腊太阳神阿波罗造型。据此推断,犍陀罗艺术A.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 B.与基督教的传播密切相关C.证实罗马帝国的空前繁荣 D.受到亚历山大远征的影响【答案】D【详解】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佛教造像融合了希腊太阳神阿波罗造型,反映出犍陀罗艺术受到了亚历山大远征的影响,D项正确;犍陀罗艺术所反映的文化特征与中外文化交流无关,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犍陀罗艺术与基督教传播密切相关,排除B项;犍陀罗艺术源自南亚次大陆地区,不能证实罗马帝国空前繁荣,排除C项。故选D项。6.蒙古西征时,许多汉族医生被带到中亚、西亚和欧洲,他们将中国的医术传到西方。不少高明的色目人医师,也随蒙古汗、王公东来,通过这些色目人医生,阿拉伯地区各种医学要籍流传到东亚。由此可见,蒙古西征A.引发了大规模民族迁徙 B.推动了中外医学交流C.客观上促进了思想解放 D.增进了中欧友好关系【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蒙古西征对中外医学交流的影响。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蒙古西征期间,中国的艺术传到西方,同时阿拉伯地区各种医学要籍也传到东亚,这说明蒙古西征推动了中外医学交流,B项正确;医生跨地区进行医学交流,不能视为大规模民族迁徙,排除A项;材料与思想解放无关,排除C项;蒙古西征不利于增进中欧友好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7.1866年,清政府在处理与朝鲜的关系时,理藩院“依照传统的礼仪”与朝鲜打交道;总理衙门则“全神贯注在令西人信服的推理的方式上,对于礼仪则不甚重视”。这表明清政府A.将国际法与朝贡制度相结合 B.全面接受了西方外交理念C.摒弃了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 D.开始采用西方的外交制度【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据材料“理藩院”依照“传统的礼仪”,“总理衙门”则“全神贯注在令西人信服的推理的方式上,对于礼仪则不甚重视”可见清政府与朝鲜交涉时,清政府依靠两个不同的机构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式,这是对朝贡制度与国际法的同时运用,说明此时的清政府既受传统的影响,又注意吸收外来观念,A项正确;据材料“理藩院”“依照传统的礼仪”,说明清政府并未全面接受西方外交理念,也并未抛弃天朝上国观念,排除B、C项;仅据该材料无法得出是否在1866年“开始”采用西方的外交制度,且材料主旨是将国际法与朝贡制度相结合,而不仅仅是采用西方的外交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8.1872年到1895年,《申报》上共出现西方传教士傅兰雅编撰的《格致汇编》457次,仅《化学卫生论》就出现了30次,基本上都是广告。《格致汇编》开设“互相问答”专栏回答读者关切的卫生医药等问题。这反映了当时A.中体西用的思想面临着挑战 B.文明开化成为社会的新风尚C.国民广泛接受西方卫生观念 D.传教士拓宽西学传播的渠道【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后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西方传教士在《申报》上发表著述,开设专栏,宣传近代物理、化学和医药卫生等知识,反映出当时传教士拓宽了西学传播的渠道,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体西用思想受到抵制或反对的信息,排除A项;据所学,文明开化成为社会新风尚是在民国初年,排除B项;国民广泛接受西方卫生观念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9.1895年,严复提出,民迫不得已而立君与臣,是想让君臣担当“卫民”的职责,而非只是让他们收税征粮,作威作福。这说明严复A.支持推翻君主制度 B.反对儒学思想C.意图革新国家制度 D.倡导三权分立【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895年(中国)。据材料“民迫不得已而立君与臣,是想让君臣担当卫民的职责,而非只是让他们收税征粮,作威作福”,可知严复反对传统的专制统治,希望建立新的为民服务的国家制度,C项正确;严复是维新派的代表,并不支持推翻君主制度,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其对儒学思想的态度,排除B项;倡导三权分立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排除D项。故选C项。10.拿破仑所“冒犯”的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觉醒并充满激情,然后又在其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对其导师。这说明拿破仑对外战争A.受到各国的强烈不满和反击 B.最终遭到各地人民反对C.推翻了各国的君主专制统治 D.促进了民众政治上觉醒【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拿破仑战争时期(法国)。据材料“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觉醒并充满激情”可知,拿破仑战争推动了启蒙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民众政治上觉醒,从而“在其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对其导师”,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拿破仑对民主思想的传播,没有体现各国的反击,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各地人民对专制的反对,没有涉及对拿破仑战争的反对,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拿破仑战争对民众思想的想象,没有涉及对各国政治制度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11.1823~1824年,巴西独立后不久,其东北部伯南布哥等6省就爆发了共和派领导的起义,起义者一度成立"赤道联邦"。1824年,巴西颁布宪法,成为君主立宪制帝国,但几乎原封不动地保留了葡萄牙贵族特权以及种植园奴隶制。由此可知,独立后的巴西A.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B.社会转型艰难曲折C.启蒙思想深入人心 D.深受门罗主义影响【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23-1824年的巴西。据材料巴西虽然“成为君主立宪制帝国,但几乎原封不动地保留了葡萄牙贵族特权以及种植园奴隶制”可知,独立后的巴西社会转型艰难曲折,B项正确;独立后的巴西社会转型艰难曲折不能说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排除A项;启蒙思想虽在拉丁美洲有一定的传播,但是该材料不能体现其是否“深入人心”,排除C项;门罗主义实质是美国把拉丁美洲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独立后巴西成立君主立宪制、保留贵族特权和种植园奴隶制主要与本国经济、阶级、历史传统等情况有关,与门罗主义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12.下面是1789年英国人创作的版画《美国反抗压迫》。画面中的女神指代美国(此前美国常被描绘成印第安人形象),她身穿古希腊风格的服饰,脚下踩着一个怪兽,右手指向天空。女神左手握着长矛,长矛顶端是象征自由的帽子。身旁的柱子上分别悬挂着美国两位开国元勋的肖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部分欧洲人对美国的看法正在发生变化 B.独立战争强化了美国人民的国家意识C.美国实现由精英民主向大众民主的转变 D.1787年宪法扩大了美国民众民主权利【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英国)。根据材料可知,与之前美国人物形象被描绘成印第安人相比,这幅漫画中美国人的人物形象,不仅肤色白皙,还带有浓厚的欧洲古典文明和基督教文明色彩,女神右手指向天空,这是基督教中的经典手势,寓意上帝派救世主来拯救世人,这幅漫画来自英国,可得知这幅漫画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作者肯定美国的独立和文明进步,它可用来说明部分欧洲人对美国的看法正在发生改变,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英国人对美国人形象的刻画,没有体现美国的国家意识,排除B项;材料内容为英国对美国人形象的刻画,不能体现美国民主政治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英国人对美国人形象的刻画,不能反映美国民众的民主权利,排除D项。故选A项。13.一位墨西哥学者在论述当代拉丁美洲的文化时指出:“虽然人们已不再像20世纪初那样不加批判地抄袭法兰西的文学艺术时尚,但是种种‘波普艺术’和‘北方庞然大物’的消费模式的表现已深深地渗入了拉丁美洲的文化。”这一观点体现了A.殖民体系的全面崩溃 B.发展中国家民族文化的生存困境C.拉美文明的重大贡献 D.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之间的冲突【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1世纪拉丁美洲。根据所学可知,波普艺术是美国最重要和独特的艺术形式,北方庞然大物指的是美国,“已深深地渗入了拉丁美洲的文化”表明,以流行文化为主的美国文化自广度和深度上渗入拉美各地,可见西方国家利用先进科技及其对信息革命技术的垄断,赋予自己在文化上的支配和传播地位,发展中国家民族文化的生存困境,B项正确;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全面崩溃,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拉美文化遭到渗透,未涉及其文明贡献,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是造成材料所述困境的因素,并非其二者之间的冲突,排除D项。故选B项。14.20世纪50年代,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对外宣称:“说什么英国人民在一阵急躁的情绪下放弃了他们的帝国,这是一种无稽之谈。他们并没有丧失统治的力量。他们的责任毋宁是把他们在漫长的时间里获得的长处传播给其他国家。”这一言论A.导致了殖民体系的瓦解 B.暴露了帝国主义的傲慢C.反映了第三世界的兴起 D.说明了英国国力的衰弱【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英国)。一战后,帝国主义势力削弱,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兴起。依据材料可知,英国首相明显在为其殖民活动狡辩,将对殖民地的剥削视作将“在漫长的时间里获得的长处传播给其他国家,暴露了帝国主义的不甘和傲慢,B项正确;民族独立运动席卷才导致了殖民体系的瓦解,并不是这一言论的发表,排除A项;所谓第三世界兴起,是根据毛泽东同志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划分国际关系,与本题材料不一致,排除C项;根据言论中“他们并没有丧失统治的力量。”与英国国力的衰弱相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15.二战后,埃及、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虽使用英语或法语,但都规定以本土语言为官方语言;新加坡、韩国等有着儒家文化背景的国家,重视发扬宽容和谐、吃苦耐劳和社会为先等精神,同时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精华。这些现象说明,二战后A.全球化和多样性的协调统一 B.经济全球化推动文化交流C.全球化促使各国文化同质化 D.第三世界的崛起改变了世界格局【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虽使用英语或法语”“以本土语言为官方语言”“发扬宽容和谐、吃苦耐劳和社会为先”“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精华”以及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但是同时各个主要国家仍然保留了自己的民族特色,这体现了全球化和多样性的协调统一,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文化交流,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各国拥有的民族特色,而不是各国文化同质化,排除C项;材料并未反映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排除D项。故选A项。16.19世纪70年代前,西欧社会主义和俄国社会主义就其基本精神而言是彼此隔绝的,西欧社会主义要以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和工人阶级数量、质量上的足够准备为前提;俄国社会主义追求一个植根于村社传统的,不应以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前提,避免资本主义的侵害来实现社会主义。两者的分歧在于()A.无产阶级政党的引导 B.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C.社会发展阶段的差异 D.东西欧文化思想的隔绝【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据材料“19世纪70年代前”并结合所学,19世纪70年代前,西欧已经过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已高度发达,而俄国刚通过农奴制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不久,资本主义发展处于低层次,俄国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还远未得到充分发展,所以两者的分歧在于社会发展阶段的差异,C项正确;两者都建立了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宣言》已发表,两者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应该相同,另外材料主旨是两者社会发展阶段的差异,AB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AB项;东西欧文化思想不隔绝,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共4题,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腓力二世重视教育,他给12岁的长子亚历山大聘请了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为老师,学习哲学、数学、逻辑、艺术等各方面的知识。腓力二世死后,亚历山火于公元前336年继位称王。在此后的13年中,他不但成为全希腊的领导者,更征殿了波斯,建立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他和他的继承者在东方的土地上建立了300多座希腊城市,这些希腊城市几乎都在底格里斯河以东,是希腊化世界东部的中枢。在每一座城市中都建有希腊式的剧场和体育场,而希腊的巡回演出剧团则定期在这些城市的剧场中上演希腊的悲剧和喜剧。他的部将塞玻古继承了亚历山大的政策,鼓励文化研究,在亚历山大城创建专门收藏文化典籍的缪斯宫,这就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摘编自赵林《西方文化概论》等材料二在伊萨斯之战后,亚历山大集中精力巩固和整顿新征服的地方,接着挥军南下,不战而取埃及。他把埃及分为两个省,任命埃及人为省长,任命马其顿人为驻守埃及的海陆军指挥官,自己成了有绝对权威的法老,是神的化身。他采用分权的策略,任命多人负责埃及军政及民政事务,因为他认为把全埃及委托给一个人掌握是不妥当的。——色诺芬《远征记》卷三(1)根据材料一,概述亚历山大在传播希腊文化中所起的作用。(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亚历山大对埃及进行统治的特点,分析帝国建立所产生的政治影响。​(6分)【答案】(1)作用:将希腊文化带到东方,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2)特点:实行行省制,任用埃及人和马其顿人担任主要职务;将政治、军事等大权集于一身,宣布君权神授思想;实行分权的策略。影响:扩大了古代文明区域,使不同文明相互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政体的融合;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材料一“他和他的继承者在东方的土地上建立了300多座希腊城市……而希腊的巡回演出剧团则定期在这些城市的剧场中上演希腊的悲剧和喜剧”可得出将希腊文化带到东方,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世界。特点:据材料二“他把埃及分为两个省,任命埃及人为省长,任命马其顿人为驻守埃及的海陆军指挥官”可得出实行行省制,任用埃及人和马其顿人担任主要职务;据材料二“自己成了有绝对权威的法老,是神的化身。他采用分权的策略”可得出将政治、军事等大权集于一身,宣布君权神授思想以及实行分权的策略。影响:据材料二“不战而取埃及”并结合所学知识“希腊化时代”可知,帝国的建立扩大了古代文明区域,使不同文明相互连接起来以及促进了东西方政体的融合;据材料二“他将政治、军事等大权集于一身,宣布君权神授思想;实行分权的策略”等信息可得出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一罗马起初只是意大利半岛上的一个城邦,生存空间十分有限,战争就逐渐成为罗马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在对迦太基的战争期间,政府向罗马人借款以支付巨额战争费用,然后以战争中掠夺的财富赔付。消灭了迦太基,罗马逐渐向地中海东、西部发展,开启了并吞希腊世界的活动。到了帝国时期,穷兵黩武仍然是罗马存在的常态。所以罗马人认为边界就是要使敌人恐惧。对于日耳曼人和帕提亚人等,不能对等与之谈判和平,而必须是由罗马赐给他们和平。用金钱求和,更被认为是耻辱。在图拉真统治时期,罗马军力进一步下降。但罗马因不满意于之前要向达契亚交纳钱币以换取和平的协议,还是发动了对达契亚的战争;最终将达契亚变成罗马的一个行省。材料二汉朝建立后,高祖的注意力仍然是要扫平割据的中原诸国,当时驻守在代的韩王信投降匈奴,信的部将也和匈奴联合,所以才出兵击匈奴。尽管凭借完善的财政管理系统,由编户齐民组成的汉朝军士在组织、装备、物资力量等方面要胜过匈奴。但是,从高祖到武帝初年,汉对匈奴采取的是防守政策,希望以长城为界,双方各保平安。只有在汉武帝时有一段主动反击的时期。对于打胜仗的将军,也没有像罗马那样大张旗鼓地歌功颂德给他们修建凯旋门、纪念碑。总之,西汉一代的边防政策,遵守着“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的原则,这与罗马是完全不同的。到了东汉,南北匈奴分裂,方才出击,打败了匈奴,免除了匈奴对中原居民生产的骚扰破坏。——摘编自马克走垚《汉朝与罗马:战争与战略的比较》(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朝与罗马在战争与战略方面的不同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的战争与战略对中国历史的意义。(7分)【答案】(1)不同点:罗马进行的是侵略扩张战争,汉朝进行的是统一战争;罗马以和平为耻,汉朝秉持重仁义、轻战争的思想;罗马推行进攻战略,汉朝基本上是一种防守战略;罗马靠掠夺维持战争,汉朝战争费用由国家财政支持。(2)意义: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得到巩固;为农耕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安全保障;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对外贸易的繁荣;和平为主,防守为主,成为中国边防政策的传统;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详解】(1)不同点:根据“消灭了迦太基,罗马逐渐向地中海东、西部发展,开启了并吞希腊世界的活动。到了帝国时期,穷兵黩武仍然是罗马存在的常态。所以罗马人认为边界就是要使敌人恐惧。”得出罗马进行的是侵略扩张战争;根据“高祖的注意力仍然是要扫平割据的中原诸国,当时驻守在代的韩王信投降匈奴,信的部将也和匈奴联合,所以才出兵击匈奴”可得出汉朝进行的是统一战争;根据“用金钱求和,更被认为是耻辱”得出罗马以和平为耻;根据“从高祖到武帝初年,汉对匈奴采取的是防守政策,希望以长城为界,双方各保平安”得出汉朝秉持重仁义、轻战争的思想;根据“消灭了迦太基,罗马逐渐向地中海东、西部发展,开启了并吞希腊世界的活动”得出罗马推行进攻战略,根据“汉对匈奴采取的是防守政策”得出汉朝基本上是一种防守战略;从战争的支持角度,可得出罗马靠掠夺维持战争,汉朝战争费用由国家财政支持。(2)意义:根据所学可得出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得到巩固;根据“到了东汉,南北匈奴分裂,方才出击,打败了匈奴,免除了匈奴对中原居民生产的骚扰破坏。”得出为农耕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安全保障;根据所学,从对外贸易等角度概括,可得出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对外贸易的繁荣;和平为主,防守为主,成为中国边防政策的传统;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等。19.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文化重构(15分)材料一欧战使许多西人对自己的文化丧失信心,他们痛定思痛,对遥远静秘而又陌生的东方文化油然生羡慕之情,故战后的欧洲出现了“崇拜亚洲之狂热”,中国文化也在欧洲大行其道,孔子、老子被许多人奉为宗师,其中仅《道德经》的译本战后的德国就出版了8种。此外,专门研究中国学问的各种团体,也在各地建立起来。——郑师渠《论欧战后中国社会文化思潮的变动》材料二一战唤醒了东方,觉醒不仅表现为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还表现为文化民族主义(维护或重建本民族文化)的突显。——《列宁选集》材料三东西文明互有短长……东洋文明与西洋文明,实为世界进步之二大机轴,像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一样,不可缺一,两种文明,必须时时调和,时时融会,实现东方“静的文明”与西方“动的文明”调和,以创造一种新的文明。——1919年李大钊《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1)阅读材料一,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出现了怎样的文化现象?(7分)(2)阅读材料二、三,结合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中外历史解释列宁的观点。(中外历史各举一例)(8分)【答案】(1)①认为西方文化没落了;②出现了东方文化热潮或崇拜亚洲文化;③建立各种学习中国文化的团体。(2)【中国:一战后东方民族民主运动高涨】【例1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或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代表了中国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例2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或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或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或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或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或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代表了中国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例3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或开展了国民大革命;或北伐战争;中国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华势力;或使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代表了中国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中国:文化民族主义突显】一战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东西文明互有短长,日益要求从中国文化中寻求救国救民之路,认识到民族振兴必须依靠自己的英勇奋斗来实现。【印度: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甘地领导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动员人民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印度:文化民族主义突显】一战后甘地通过印度传统文化寻求救国救民的新道路,提出了以爱、真理和非暴力争取印度自治和独立的思想;与此同时印度的传统文化顽强地保留下来,如:印度教和伊斯兰教还是印度的主要宗教,基督教未能全面流行开来;或种姓制度虽然被废除,但仍然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他国家民族民主运动高涨】【例1】在东南亚,印度尼西亚共产党人发动了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民族大起义,工人和农民纷纷响应。【例2】越南掀起了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斗争。【例3】在西亚,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地,爆发了反对英法占领的斗争。【其他国家文化民族主义突显】被殖民者不同程度地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也会努力保护传统文化。【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一战后(欧洲)。根据材料中的“欧战使许多西人对自己的文化丧失信心”可得出认为西方文化没落了;根据材料中的“他们痛定思痛,对遥远静秘而又陌生的东方文化油然生羡慕之情,故战后的欧洲出现了‘崇拜亚洲之狂热’”可得出出现了东方文化热潮或崇拜亚洲文化;根据材料中的“专门研究中国学问的各种团体,也在各地建立起来。”可得出建立各种学习中国文化的团体。(2)本题是列举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中国、世界)。根据材料中列宁的观点,要从两个方面考虑: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和文化民族主义突显,再分别用中外历史举例说明。中国方面:民族民主运动这个时期的可以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第一次国共合作进行解释;文化民族主义突显可以从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东西文明互有短长,日益要求从中国文化中寻求救国救民之路,认识到民族振兴必须依靠自己的英勇奋斗来实现进行解释。外国方面:可以以教材中介绍较为详细的印度为例,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以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为例进行解释;文化民族主义突显可以甘地主义、印度教或种姓制度等进行解释。以其他国家为例也可,不过在解释其他国家的文化主义突显时,这部分缺少所学支撑,宏观上回答的话得分相对较低。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1871—1995年间全球性战争及战后新秩序表时间寻求霸权的主要国家反对霸权的其他大国全球性战争全球性战争后的新秩序1871—1920德国、土耳其、奥匈帝国英国、法国、俄国、美国一战1914--1918《凡尔赛条约》创立国联,19201933—1945德国、日本、意大利英国、法国、苏联、美国二战1939一-1945雅尔塔体系;布雷顿森林会议1944;联合国,波茨坦,19451945—1995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中国、日本冷战1945-1991苏联解体;世贸组织,1995——摘编自【美】香农·布兰顿查尔斯·凯格利《世界政治——趋势与变革》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个重要历史阶段,对全球性战争后的新秩序构建予以说明。【答案】论题一:一战后建立的国际新秩序不能维持长久和平。说明: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但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从1914年持续到1918年,最终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战争结束后,在战胜国的主导下,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并在1920年成立了国联。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建立在对战败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基础之上的,激发了德国的复仇情绪,也遭到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特征和战胜国内部的分赃不均,也使得战胜国列强之间矛盾重重。国联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其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无法制止战争发生,英法则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因此,国联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总之,一战后建立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只是暂时缓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却孕育着更大的危机,最终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论题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从以欧洲中心走向了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说明:一战结束后不久,意大利、德国、日本先后走上了法西斯主义道路,1929-1933年的大危机重创了三国经济,激化了三国国内各种矛盾,他们把对外扩张视为摆脱危机的出路,企图征服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二战在1939年全面爆发,1945年以反法西斯国家的胜利而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并于1945年成立了联合国。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致命打击。与欧洲衰落形成巨大反差的是美国和苏联空前强大。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苏联虽然经济逊于美国,但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特别是由于它在战争中的巨大贡献而赢得很高威望。二战后初期,西欧国家以美国马首是瞻,1944年还在美国主导下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在联合国和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占据绝对的话语权。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展开对峙。美苏两极对峙造成国际局势一次又一次的紧张。综上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是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的真正转折点。【详解】这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这一题所涉及的最大范围的时空近代、现代世界。论题:审问题“任选两个重要历史阶段,对全球性战争后的新秩序构建予以说明”,据材料“1871—1920年、《凡尔赛条约》、创立国联”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弊端等知识,可得出,论题一“一战后建立的国际新秩序不能维持长久和平。”据材料“1933—1945年、寻求霸权的主要国家德日意、反对霸权的其他大国英法美等、雅尔塔体系、布雷顿森林会议1944、联合国、波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