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地理一模全国试题汇编03地球的历史和圈层结构(解析版)_第1页
2023年高考地理一模全国试题汇编03地球的历史和圈层结构(解析版)_第2页
2023年高考地理一模全国试题汇编03地球的历史和圈层结构(解析版)_第3页
2023年高考地理一模全国试题汇编03地球的历史和圈层结构(解析版)_第4页
2023年高考地理一模全国试题汇编03地球的历史和圈层结构(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03地球的历史和圈层结构

一、单项选择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2023・浙江•模拟预测)中国地质博物馆的馆藏精品中华龙鸟化石,中华龙鸟生存于距今1.4亿年的

白垩纪早期,产于我国辽宁省西部含有火山灰的湖泊沉积形成的页岩中,该岩层还含有丰富的各类动植物

化石。读“中华龙鸟化石图片”,完成下面小题。

1.“火山灰”可能来源于地球内部圈层的()

A.地壳B.软流层C.地核D.下地幔

2.中华龙鸟繁盛时期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东北、华北抬升成陆地B.是形成铁矿的重要时代

C.三叶虫广泛存在海洋中D.裸子植物成为陆地代表植物

【答案】ɪ.B2.D

【解析】1.结合所学可知,火山灰和岩浆等火山活动喷发物一般认为发源于地幔上部的软流层,B正确,

ACD错误。故选B。

2.由材料可知,中华龙鸟生存于白垩纪,属于中生代。我国华北东北抬升成为陆地在古生代,A错;太

古代是重要的成铁时代,B错:古生代早期,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时代,三叶虫广泛存在,C错;

裸子植物成为陆地代表植物在中生代,D对。故选D。

(2023•北京•一模)下图为新生代距今36Ma(注:Ma指百万年)以来我国西北地区植被类型百分比,

其中左图为主要森林类型比例变化,右图为荒漠和草原比例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

Λ

A

‹R

©

%

*

(R

®

3.距今36Ma以来,我国西北地区()

A.始终以温带混交林为主B.草原比重持续增加

C.曾经出现冷暖交替变化D.气候逐渐趋向湿润

4.图示时期()

A.联合古陆形成B.蓝藻大爆发

C.被子植被繁盛D.爬行动物出现

【答案】3.C4.C

【解析】3.山图可知,新生代距今36Ma以来我国西北内陆森林比例不断变化,当出现亚热带长绿阔叶林

时反映气候变暖,总体气候经历了冷暖交替的变化过程,荒漠与草原比例的变化体现了降水的变化,总体

由湿变干,C正确,D错误。36~28Ma期间森林以温带落叶林比重提高,气候温和,A、B错误。所以选

Co

4.联合古陆形成在古生代,图示时期属于新生代,A错误。蓝藻大爆发是在太古宙,B错误。被子植被繁

盛是在新生代时期,C正确。爬行动物出现在古生代,D错误。所以选C。

(2023・广东•模拟预测)藏南地区发育着连续的海相古近纪地层,是西藏保存最年轻的海相沉积,指

示着古海盆的消亡时间。位于藏南地区的古鲁浦剖面,地层中含有丰富的钙藻化石,图示意古鲁浦剖面钙

藻化石丰度及海水深度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舌ɪ

S12

5.有关该地古近纪钙藻化石的丰度、海平面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A.钙藻丰度呈不断减少趋势B.海平面由深变浅再变深

C.钙藻丰度最大值在灰岩段D.丰度与海水深度负相关

6.钙藻化石丰度最大时,该地的海洋环境可能是()

A.寒冷的浅海B.寒冷的深海C.温暖的浅海D.温暖的深海

7.导致该地古海盆最终消亡的主要原因是()

A.火山喷发B.板块碰撞C.板块分离D.断层上升

【答案】5.D6.C7.B

【解析】5.读古鲁浦剖面钙藻化石丰度及海水深度变化图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古近纪钙藻化石的丰

度数值越来越大,整体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A错误。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平面的深度数值越来越小,整

体呈现变浅的趋势,B错误。钙藻丰度在灰岩段的数值在0~30之间波动,钙藻丰度最大值在砂页岩段,

数值达60,C错误。随着时间的推移,古近纪钙藻化石的丰度数值越来越大,整体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

海平面的深度数值越来越小,整体呈现变浅的趋势,两者呈现负相关,因此DIE确。故选D。

6.读古鲁浦剖面钙藻化石丰度及海水深度变化图可知,钙藻丰度最大值在砂页岩段,数值达60个,此时

还是深度为IOm,为浅海环境,钙藻生长需要温暖的环境,故选C。

7.根据课本所学知识可知,藏南地区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地带。板块碰撞下古海盆最终消

亡,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023・全国•模拟预测)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距今10万年来,下图所示区域海平面上升,距今5.5万

年时达到顶峰,而后逐渐退至当前的位置。距今7〜5.5万年,甲地区聚落逐渐向河流上游方向迁徙;乙

地区由于水土流失严重,聚落通常选址于北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图示地区距今7-5.5万年的气候特征是()

A.温暖湿润B.温暖干燥C.寒冷湿润D.寒冷干燥

9.推测距今7-5.5万年甲、乙、丙地区的主要农业活动方式分别是()

A.采猎活动、种植业活动、渔猎活动B.采猎活动、渔猎活动、种植业活动

C.种植业活动、渔猎活动、采猎活动D.种植业活动、果猎活动、渔猎活动

【答案】8.A9.D

【解析】8.由材料可知,距今10-5.5万年该地区海平面上升,说明气候变暖引起冰川融化和海水膨胀;

乙地区水土流失严重,说明该时期降水丰富。所以图示地区距今7-5.5万年间温暖湿润,A符合题意。故

选Ao

9.由图可知,甲地区位于辽河中下游,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适合种植业发展:乙地区水土流失严重,

耕作条件较差,但地处山区,森林茂密,有利于采猎活动;丙地区靠近海洋,适合发展渔猎活动,D符合

题意。故选D。

(2023•全国•模拟预测)山西宁武万年冰洞(38°57,N,112o9'E)四季冰封,即使三伏夏日洞外

绿草如茵、百花盛开,洞内却寒气逼人、冰雕玉砌,且愈往地层深处冰层愈厚。冰洞的洞口海拔2300m,

洞口朝上,最窄处仅为几十厘米,洞体倾斜向下,已探测的部分深度约为IOOm,洞内最宽处约20m,整体

形状呈落水洞式样。冰洞地处吕梁山区,附近山峦叠嶂。冰洞位于管涔山的北坡,覆盖着巨厚的石灰岩层

和黄土堆积物,洞口处峻峭壁立、密林丛生。发现宁武县城一月为-9.9℃,七月为20.1°C,年降雨量470〜

700mm。据科学考察发现,宁武冰洞形成于第四纪冰川期,距今约300万年,冰洞内气温保持在-4℃左右,

保存有不同地质时期的冰体,数量多且层理清晰,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有人认为,当地的地形地貌对冰洞的形成影响很大,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A.地处背阴坡,水汽蒸发量小,空气中水汽充足

B.山峦叠嶂,山体陡峭,利于减少夏季风的影响

C.石灰岩广布,裂隙发育,有利于地表水的渗入

D.黄土覆盖,土质疏松,利于冬季冷气流的进入

11.冰洞形状对气流的影响是()

A.白天洞内的气流下沉B.夜晚洞内的气流上升

C.冬季洞内气流向外流D.夏季内外气流不交换

12.该冰洞的科学研究价值是可以研究山西()

A.地理环境的变迁B.人类活动的发展

C.地壳运动的历史D.煤炭资源的形成

【答案】10.B11.D12.A

【分析】10.当地的地形地貌对冰洞的形成影响主要有:地处背阴坡,气温较低,水汽蒸发量小,空气中

水汽不应充足,A错误;山峦叠嶂,山体陡峭,使夏季温暖湿润的东南风,因受到层层阻挡,加之洞口与

大气的接触面积小,对冰洞的影响甚为微小;冬季强劲凛冽的西北风,自蒙古高原长驱直下,对冰洞的影

响非常巨大,B正确:洞体之外覆盖的巨厚的石灰岩层和黄土堆积物,则成为阻碍洞内外热交换的有效屏

障,类似于在盛放冰棒的箱子外面覆盖厚厚的棉被的道理一样,棉被成为了有效的绝热层,CD错误。故

选B。

11.冰洞洞口狭小且朝上、呈落水洞式样。冬季洞外温度低(根据县城温度结合海拔、山区等因素,可推

算洞外温度可达-20°C左右),洞内温度较高,相对气流上行,在洞口处遇冷空气凝结,出现冰冻现象,C

错误;在夏天,洞外温度高,洞内的温度低,气流不交换。冬季昼夜温差越大,内外气流交换越强,但夏

季不论白天、晚上洞外温度均高于洞内,夏季内外气流不交换,D正确。综上所述,白天或夜晚的情况要

结合冬夏季来说,没有季节就说白天或夜晚气流运动状况是错误的,AB错误。故选D。

12.宁武冰洞是古气候、古环境变迁的产物。冰洞洞体的形成,冰体的产生和冰体长期不化的原因等,都

无不与该区气候环境演化息息相关。宁武冰洞是该区以至整个华北地区气候、环境变迁的缩影。因此对宁

武冰洞的进•步调查研究,为分析和预测该区及华北地区的气候、环境演化趋势提供了重要实际资料,A

正确;根据材料“据科学考察发现,宁武冰洞形成于第四纪冰川期,距今约300万年,冰洞内气温保持在-4。C

左右,保存有不同地质时期的冰体“可知,该冰洞内没有体现人类活动的痕迹,没办法研究人类活动的发

展,B错误;没有地壳运动的痕迹,没有办法研究地壳运动的历史,C错误;第四纪冰川以来,不是煤炭

资源的形成时期,没有办法研究煤炭资源的形成。D错误。故选A。

(2023•江苏•统考一模)下图为某区域地形地质简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中三■统灰岩

下三■统页岩

下三■统泥灰岩

下三■统灰岩

等离线

河流

13.在甲处垂直钻探可以取到()

A.上二叠统砂岩B.下三叠统泥灰岩C.下三叠统页岩D.中三叠统灰岩

14.沿M到N剖面线最可能位于()

A.向斜槽部B.背斜右翼C.向斜右翼D.背斜顶部

15.影响图中河流发育位置的主要因素是()

A.气候B.褶皱C.岩性D.植被

【答案】13.A14.B15.C

【解析】13.根据所学可知,二叠纪比三叠纪早。结合图示可知,甲处为下三叠统灰岩,可知其形成时间

晚于上二叠统砂岩,而早于下三叠统泥灰岩、下三叠统页岩、中三叠统灰岩。而岩层形成时间越早,越靠

下,因此可知,在甲处垂直向下钻探可以取到上二叠统砂岩,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4.根据所学可知,岩层中间老,两侧新,为背斜;岩层中间新,两侧老,为向斜。读图并结合上题分析

可知,上二叠统砂岩年龄最老,越向右侧,岩层年龄越小,因此可推测,图示区域岩层年龄由左至右年龄

越小,则该地右侧可能是向斜槽部,左侧可能是背斜脊部,则M到N剖面线,最有可能位于背斜的右翼、

向斜的左翼,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5.根据等高线分布可知,图中河流从两侧山谷发育,然后汇入到中部山谷地带,并向南流。结合岩层的

新老关系,可知,两侧由谷处岩层分布特点均为中间老,两侧新,为背斜。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

容易被外力侵蚀,从而形成谷地,并发育河流。据此可知,影响图中河流发育位置的主要因素是岩性,图

中河流发育位置与气候、褶皱、植被关系不大,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023•湖南岳阳•统考一模)洪都拉斯蓝洞是冰河时代末期形成的一个石灰石坑洞,其直径约304米,

深约130米,洞内各种海生植物和鱼类繁多,但100米以下就鲜有生物。完成下面小题。

珊瑚暗礁

16.关于洪都拉斯蓝洞形成过程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淡水侵蚀和海水溶蚀石灰质地带,形成地下溶洞②石灰质穹顶坍塌③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洞穴被海

水覆盖④气候寒冷,海水结冰海平面下降

A.④①②③B.①③②④C.①②③④D.④①③②

17.下列地貌与洪都拉斯蓝洞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相似的是()

A.峡湾地貌B.雅丹地貌C.岱道地貌D.海蚀穴

18.关于洪都拉斯蓝洞特征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洞底可能有完整保存的生物骨骼与化石B.底部100米以下溶解氧趋于零

C.洞底有与周边海域相似的海洋生物D.洞内有石笋、石钟乳等地貌

【答案】16.A17.C18.C

【解析】16.溶洞的形成需要水和二氧化碳共同的作用,洞体在形成的时候位于陆地环境,故先是④气候

寒冷,海水结冰海平面下降,接着①淡水侵蚀和海水溶蚀石灰质地带,形成地下溶洞;溶洞形成后,随着

洞体不断扩大,②石灰质穹顶坍塌;最后,③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洞穴被海水覆盖,形成现在的蓝洞。

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7.峡湾地貌为冰川地貌,雅丹地貌为风沙地貌,海蚀穴为海岸地貌,他们都与蓝洞的外力作用不同,ABD

错误:岱崽地貌的成因主要是古生代寒武纪灰岩经受了强烈的地壳切割和抬升运动,地壳切割和抬升运动

区经过浸蚀、溶蚀、重力崩塌和风化等多重动力作用所形成的,与蓝洞形成过程相似,C正确。故选C。

18.结合材料“洞内各种海生植物和鱼类繁多”,这些生物死亡后落到洞底,随着时间推移,洞底可能有完

整保存的生物骨骼与化石,A正确,不符合题意;底部IOO米以下鲜有生物,没有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溶

解氧趋于零,B正确,不符合题意;底部100米以卜鲜有生物,洞底没有与周边海域相似的海洋生物,C

错误,符合题意;洞内保存有喀斯特溶洞石笋、石钟乳等地貌,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2022・广东•校联考一模)据报道,我国科学家在重庆秀山红色沉积岩层中发现世界上第一个保存完

整的盔甲鱼类化石一灵动土家鱼化石,为脊椎动物成附肢起源提供了非常关键的化石证据。灵动土家鱼生

存于4.36亿年前的早古生代的浅海环境,该年代重庆秀山地区地处华夏古陆边缘,潟湖发育明显。为早

期鱼类的发展发育提供了重要支持。下图为“灵动土家鱼化石素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灵动土家鱼化石从形成到出露的地质作用过程是()

①流水堆积②地壳抬升③板块挤压④外力侵蚀

A.①—>③-②—④B.①一②—>③一④C.④一①—③—②D.③—》②—①—>④

20.该灵动土家鱼生存所处的年代是()

A.藻类植物繁盛期B.哺乳动物出现期C.重要的成煤时期D.重要的成矿时期

【答案】19.A20.C

【解析】19.从材料可知,这个化石是从沉积层中发现的,因此首先经历了流水的堆积,形成沉积岩,目

前发现于地表,说明当地经历了地质活动,首先是板块的挤压,导致地壳的抬升,使沉积岩层露出地表,

后经历漫长的外力侵蚀,化石才得以被人发现,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0.从材料可知,该土家鱼生活在早古生代,因此结合所学知识,此时是重要的成煤时期,另外藻类植物

繁盛是前寒武纪,而哺乳动物出现是中生代,成矿时期也是前寒武纪,C正确,ABD错误。因此答案选C。

(2023•山东潍坊・统考一模)阿尔伯特盆地位于东非大裂谷西支,盆地下层以湖泊相夹砂岩泥页岩为

主,形成于新生代新近纪晚期,该层含有盆地形成油气资源所需的最重要的泾源岩(其形成需要大量有机

质)。盆地上层形成于新生代新近纪晚期至第四纪早期,期间三角洲相砂岩和湖泊相泥页岩交替形成。下

图示意阿尔伯特盆地岩层垂直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岩层界线

——断层线

油气矿藏

次泥页岩

M砂岩

II夹砂岩泥页岩

21.推断湖泊相夹砂岩泥页岩形成时期的古气候环境是()

A.冷干B.冷湿C.暖干D.暖湿

22.新生代新近纪晚期至第四纪早期,三角洲相砂岩和湖泊相泥页岩交替形成的直接原因是()

A.气候变化多次B.构造运动活跃C.湖面升降频繁D,太阳活动剧烈

【答案】21.D22.C

【解析】21.湖泊相夹砂岩泥页岩层含有盆地形成油气资源所需的最重要的燃源岩,其形成需要大量有机

质,说明该时期动植物资源丰富,由此可判断其古气候温暖湿润,D正确;冷干、冷湿、暖干的气候不利

于形成丰富的动植物资源,ABC错误。故答案选D。

22.由于气候的变化导致湖面升降频繁,湖面下降形成三角洲相砂岩沉积,湖面上升形成湖泊相泥页岩沉

积,三角洲相砂岩和湖泊相泥页岩交替形成的直接原因是湖面升降频繁,C正确A错误;构造运动会导致

湖面升降,不是三角洲相砂岩和湖泊相泥页岩交替形成的直接原因,B错误;太阳活动对三角洲相沉积和

湖相沉积无直接影响,D错误。故答案选C。

(2023•山东潍坊•昌乐二中校考模拟预测)沉积地层遵循原始连续性定律,即沉积过程中如果没有干

扰因素,则原始的沉积地层一定是不间断的。下图为“某区域沉积地层平面地质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臼里纪

三段纪晚期

:柳纪中期

三校纪早期

二我纪晚期

二段纪早期

A.甲B.乙C.丙D.丁

24.图中沉积间断缺失的地层属于()

A.白垩纪B.侏罗纪C.三叠纪D.二叠纪

25.图中沉积间断发生时期甲区域()

A.物种发生大量灭绝B.出现数次冷暖交替

C.地势先升高后降低D.蕨类植物高度繁盛

【答案】23.C24.B25.C

【解析】23.由图可知,甲处往北(由中心向两侧)分别为白垩纪、三叠纪中期、三叠纪晚期,地层先变

老后变新,不符合向斜构造,A错误:乙处往东西方向或往北,分别为二叠纪早期、二叠纪晚期、三叠纪

早期,地层由老到新,是背斜构造,B错误;丙处往东西方向或往南,分别为三叠纪晚期、三叠纪中期、

三叠纪早期,地层由新到老,是向斜构造,C正确;丁处地层往西,分别为二叠纪早期、二叠纪晚期、三

叠纪早期,地层由老到新,是背斜构造,D错误。故选C。

24.由图可知,沉积间断附近的地层有三叠纪早期、三叠纪中期、三叠纪晚期、白垩纪,由地质年代可知,

缺失了侏罗纪地层,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5.由上一小题分析可知,沉积间断发生时期是侏罗纪,侏罗纪没有发生大量物种灭绝事件,A错误:由

材料不能推断出当时的气候变化,B错误;山所学知识可知,地势低洼处接受沉积,由于此处在三叠纪地

层后没有侏罗纪,说明其可能地势变高,而后沉积了白垩纪地层,说明其后地势降低,C正确;侏罗纪属

于中生代,中生代时期裸子植物高度繁盛,蕨类植物高度繁盛在古生代,D错误。故选C。

二、非选择题(3小题,共50分)

26.(2023•福建三明•统考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8分)

冰冻圈是地球系统中水体处于冻结状态的负温圈层,主要分布在地球两极和部分高山地区,是体现气

候变化最为敏感和明显的证据。它为人类提供淡水资源供给、水文和生态调节等各种惠益,也带来雪崩、

泥石流等严峻挑战。随着全球变暖和温室效应现象的出现,冰冻圈范围正在发生变化,这不仅影响自然系

统,也将对全球的人文、经济、社会产生深刻影响。下图是1979—2019年北极海冰和南极海冰范围的变

化图。

J

o1.5-

c1.0-

30.5-

胡0.0-

昭-0.5-

关-1.0-

侵-1.5-¾Λ∕Vτ

®-2.0:

、⅛:■

-25--一,一北极一•一南极

-3.0-

198019851990199520002005201020152020(年)

(I)地球各圈层间存在密切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关系。说出与冰冻圈联系密切的圈层名称。(4分)

(2)分析地球北极、南极海冰范围变化的特点。(4分)

(3)冰冻圈范围变化是温室效应导致气候变暖而造成的。分析其形成机制。(6分)

(4)为保障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倡议实施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模式。简述可采取的措施。(4分)

【答案】(1)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

(2)全球(北、南极)海冰整体规模缩减;北冰洋海冰(北极海冰)自1980年以来海冰整体范围呈减少趋

势:南大洋海冰(南极海冰)海冰范围较稳定:2015年后两地区的海冰范围均为减少趋势;20世纪最后

几年到2015年间还略有增长。

(3)(大气受热过程角度):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对可见光(太阳短波辐射)有高度透过性,对地面长波

红外线辐射有高度吸收性,通过大气长波辐射将大部分能量返还地面,补充地面能量损失,产生对地面保

温作用;(人类活动影响角度):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和破坏自然界植被,导致大气

中二氧化碳含量(浓度)升高;加快全球大气温度的上升,产生和加剧温室效应和气候变暖,造成全球冰

冻圈范围的不断缩减。

(4)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减少CO?排放:发展煤炭气化(液化技术),提高石化能源的利用率(节能减排;

减少能耗);大力发展清洁(可再生)新能源(积极推进核电建设:使用清洁能源),调整和改善能源利用

结构: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改善和提升植被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消化能力;提高公众的节能环保

意识(减少能源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国际合作,实施减缓措施等。

【分析】本题以全球变暖和1979—2019年北极海冰和南极海冰范围的变化图为试题背景,涉及了全球变

暖的影响和应对措施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

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详解】(1)结合所学,根据材料“冰冻圈是地球系统中水体处于冻结状态的负温圈层,主要分布在地球

两极和部分高山地区”可知,冰冻圈是水体冻结,属于水圈;冰冻圈冻结或融化受气温影响,涉及大气圈。

冰冻圈融化可以为生物提供水源,涉及生物圈。冰冻圈部分分布于部分高山地区,涉及岩石圈。

(2)读图可知,地球北极、南极海冰范围变化2020年比1980年都少,即北、南极海冰整体规模缩减。

北极海冰自1980年以来,海冰在绝大部分年份都在减少,且整体减少幅度大,即整体范围呈减少趋势。

南极海冰范围也在减少,但较稳定,且变化幅度小。2015年两地海冰有明显增加,20世纪最后几年到2015

年间两地海冰略有增长趋势,2015年后两地区的海冰范围波动减少,均呈减少趋势。

(3)从大气受热过程角度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能大量吸

收长波辐射,二氧化碳对可见光有高度透过性,对地面长波红外线辐射有高度吸收性,并通过大气长波辐

射将大部分能量返还地面,补充地面能量损失,产生对地面保温作用。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吸收的地面

辐射增加,产生的大气逆辐射增加,保温作用增强。从人类活动影响角度分析,人类生产生活中大量使用

化石燃料,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破坏自然界植被,光合作用减弱,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二氧化

碳增加,温室效应增强,加快全球大气温度的匕升,产生和加剧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导致冰雪融化,造

成全球冰冻圈范围的不断缩减。

(4)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可再生)新能源,如积极推进核电建设、使用太阳能、水能、

潮汐能等清洁能源,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减少C02排放。利用科学技术,发展煤炭气化、液化技术,提高

石化能源的利用率,节约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充分发挥光合作用,

改善和提升植被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消化能力。加强环保宣传,提高公众的节能环保意识,在日常生产生活

中减少能源废弃物排放,出行时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降低个人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加

强国际合作,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发挥优势互补,加强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合作,有效实施减缓全球变

暖的措施等。

27.(2023•山东♦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中亚地区现今的大范围干旱区有其深刻的大地构造背景。研究人员通过地质勘察验证和对地质构造演

化历史分析,判断在早始新世(5000万年前)中亚地区为半湿润气候区。下图示意早始新世的部分海陆格

局、水汽路径与中亚的地理位置。

(1)推测研究人员判断早始新世的中亚地区气候为半湿润气候的直接地质依据。(4分)

(2)分析早始新世中亚地区气候湿润的原因。(6分)

(3)在非洲板块和印度板块上用箭头标出板块的移动方向,并说明中亚地区随后演变为干旱气候区的过程。

(6分)

【答案】(1)(在半湿润气候环境下沉积的)地层和动植物化石。

(2)早始新世,新特提斯海面积大,和中亚地区相连,水汽充足;西风环流给中亚地区带来充足的水汽,在

中亚地区形成较丰富的降水。

(3)绘图如下:k-ɪ___/「谬/____L

过程:非洲板块和印度板块北移,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新特提斯海逐渐变小;中亚地区与海洋的距离加

大,水汽难以到达;板块碰撞,边缘隆起,阻挡水汽进入,气候逐渐变干.

【分析】本大题以早始新世的部分海陆格局、水汽路径与中亚的地理位置相关图文为材料设置三道试题,

涉及地层与演化、降水及影响因素、板块构造学说、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

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

地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