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高考)突破卷-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解析版)_第1页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高考)突破卷-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解析版)_第2页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高考)突破卷-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解析版)_第3页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高考)突破卷-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解析版)_第4页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高考)突破卷-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4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专题突破卷

(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

符合题目要求。

1.如表为明代山东、辽东、浙江沿海海防卫所数量对比统计。统计数据反映出

辽东沿海地区山东沿海地区浙江沿海地区

卫域数量31013

所城数量11323

总数42336

A.江南地区倭患较比北方严重B.政府实施重陆防轻海防的战略

C.经济发展影响军事战略布局D.政府对西方殖民活动有所警觉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明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数据可知,明代时期,浙江沿海地区的所城数量远高于北方地区的沿海,这主

要和江浙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关,说明的是经济发展影响军事战略布局,c项正确;仅从卫所数量是无法判

断出倭患的情况,排除A项;材料所述地区都是沿海地区,非内陆,排除B项;明朝中后期主要面临的世

倭患,与西方殖民活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明末小说《二刻拍案惊奇》指出:“徽人因是专重那做商的,所以凡是商人归家,外而宗族朋友,内而

妻妾家属,只看你所得归来的利息多少为重轻……犹如读书求名的中与不中归来的光景一般这反映出当

A.营商环境日趋严苛B.农商互助的经营模式

C.民众宗族意识强烈D.经商的风气较为浓厚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同,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中的“徽人因是专重那做商的……只看你所得归来的利息多少为重轻”可知,

徽人专重做商,当商人归家,只问利息多少,说明当地的经商风气比较浓厚,D项正确;材料讲述的是徽

州人外出经商归来的情景,而非本地营商环境,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徽州农业的发展,排除B项;材

料中没有描述关于宗族意识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3.清朝初年,“粤中诸茶,其在珠江之南有三十三村,谓之河南……其土沃而人勤,多业艺茶”:番禺、

东莞、增城一带“其蔗田几与禾田等”;雍正年间,广东“即丰收而乞汆于(广)西省犹不下一二百万石”。

这表明当时广东地区

A.农业开始出现多种经营方式B.农村商品化生产有所发展

C.自然经济已经解体D.农作物品种不断增加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清朝初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广东地区大量种植茶叶、甘蔗等经济作物,体现了当时广东地

区农村商品化生产有所发展,B项正确;“开始”说法不符合史实,在清朝之前农村就已经开始种植经济作物,

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排除C项;材料表明当时广东地区农村商品化生产有所发展,

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4.明代开始,汉族人成批迁入台湾。到1644年,进入台湾的汉族人口估计已有十余万人,促进了台湾经

济显著发展。此时,台湾仍属开发不久之地,台湾生产的各种商品及台湾人民所必需的各种物品,都需要

海商们从大陆引进或运销大陆。这说明

A.清廷移民台湾顺应了历史潮流B.台湾经济和民生得到了长足发展

C.清朝统一台湾具有经济必然性D.西方殖民侵扰迫使沿海居民迁移

【答案】C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词“说明”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明代时期的台湾。明

代时期,大量汉人迁入台湾,促进了台湾地区的开发,但是生产不能满足台湾人民所需,仍然需要从大陆

引入,这说明当时台湾和大陆之间的联系难以隔断,意味着清朝统一台湾具有必然性,C项正确:材料涉

及的是台湾对大陆的依赖,而非强调移民的重要性,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并未突出大陆的重

要性,排除B项;材料出现的移民现象和西方殖民者的侵扰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5.下表为明清江南部分府县市镇数情况表,这一时期市镇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试卷第2页,共14页

明代清代

舟别、、

镇数市数合计慎效市收合计

芥州府4545905859117

松江府4220629739136

位江府9615131730

301343292150

湖州/p>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国家统一与社会安定

C.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D.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江南地区)。据本题材料表格数据可知,明代松江府镇数是42,市数是20,发展

到清代松江府的镇数是97,市数是39,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松江府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不断提升,

是重要的粮食基地和棉纺织业中心,商品经济发达,到清朝工商业市镇数量远远超过江南其它各郡,所以

这一时期市镇的变化主要得益于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D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时期,排除A

项;国家统一与社会安定不是导致这一时期市镇的变化的主要因素,排除B项;材料现象与资本主义萌芽

产生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6.明清时期,民间信仰中的行业神崇拜发展最为兴旺。当时,三百六十行都有拜神的习俗,所拜神灵都是

流行的大神,如真武、关帝、财神等,也有一些神只和本行业有关,例如鲁班、妈祖等.此现象反映了

A.封建迷信思想弥漫社会B.分工劳作不断深入发展

C.经济发展影响社会思潮D.社会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三百六十行都有拜神的习俗”“一些神只和本行业有关”可知明清时期经济发展,

为求保佑,出现了许多与职业相关的神明,C项正确;材料展示的是民间信仰,封建迷信说法错误,排除A

项;经济发展影响民间信仰,与分工合作无关,排除B项;自汉武帝以来中国古代主流思想一直是儒家思

想,排除D项。故选C项。

7.明代前期海防采用卫所制度。每卫官兵五千六百人,设指挥使一员统领。北起辽东,南至海南岛的海防

前线共设卫五十四,千户所一百二十七。除在沿海险要之处筑城“屯兵设守''外,各个卫所还配置了战船,以

实现水陆配合,协同作战。这表明当时

A.海防形势急剧变化B.政府重视开发海洋

C.海防实力十分强大D.海防建设较为完善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同,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明前期“海防采用卫所制度”下“除在沿海险要之处

筑城‘屯兵设守”外,各个卫所还配置了战船,以实现水陆配合,协同作战“,可见当时海防建设较为完善,D

项正确;倭患严重和殖民者侵扰主要是在明朝中后期,排除A项;海防采用卫所制度主要目的是固守海防,

而不是开发海洋,排除B项;海防实力强弱需经实践检验,而非取决于兵力配置,排除C项。故选D项。

8.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部分内容,并使用了几

何、点、线、面、平行线、直锐钝角等汉语数学概念,这说明

A.中国古代科技向近代科技转型B.西方学习借鉴中国科技成果

C.西方的近代自然科学传入中国D.开明士大夫重视西学的传播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明朝时期的中国。材料”并使用了几何、点、线、面、平行线、直锐钝角等汉语数学概念”体现的是西学东渐

之际,西方的近代自然科学传入中国,C项正确;明清时期中国科技进入总结阶段,并未转型,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西方对中国科技成果的借鉴,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西学在中国的传播,非开明士大夫重视

西学的传播,排除D项。故选C项。

9.某位思想家的年谱中有下面这样一段文字:“先生三十七岁,始悟格物致知。……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

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该思想家的上述主张

A.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B.强调人的主观能动

C.体现了格物致知的实践论D.突出反对君主专制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史(中国)。据材料“始知向之求

理于事物者误也”,可知该先生对程朱理学的质疑,强调通过内心反省也可求理,突出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求理的方法,并未提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对格物致知

的质疑,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其对君主专制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B项。

10.下面是关于清代农业生产和人口(1600—1887)的统计情况,这一变化反映了清朝

耕地农业人口人均粮食(斤)

年份总人口(千人)农业人口(千人)

总面积(千亩)农夫人均(亩)总额净额余额

试卷第4页,共14页

16001200009720072546427.521765819469

1766200000170000103610925.221700789439

1784300000255000100935416.751122521171

1812350000297500105043614.941012470120

1887400000340000112596013.8885539747

A.农业技术水平得到根本性提高B.导致环境恶化的可能因素增加

C.注重农业生产精耕细作的推广D.高产农作物引进并大面积种植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清朝时期的中国。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清代的人均土地数目和人均粮食数量不断下降,说明人地

矛盾逐渐突出。为了缓和人地矛盾,就有可能加强对土地的开垦,从而导致环境恶化的可能因素增加,B

项正确;清朝时期依然是小农经济,农业技术水平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提高,排除A项;根据人均土地数目

和人均粮食数量的变化,无法说明注重农业生产精耕细作的推广和高产农作物引进并大面积种植,排除CD

项。故选B项。

11.清代,梅箓镇出现槟榔行、木履行、打铁街等等,而且这并不局限于梅整镇,雷州府海康县甚至在明

代就出现猪羊市、鸡鹅市、鱼盐市、米毅市、槟榔市、布帛市等。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A.市镇经济实现长足发展B.专业性市场的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渐趋松弛D.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清代。根据材料“清代,

梅箓镇出现槟榔行、木履行、打铁街等等……明代就出现猪羊市、鸡鹅市、鱼盐市、米毅市、槟榔市、布

帛市等。"可知,明清时期部分地区出现了从事同类商品买卖的专业化市场,B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市镇

经济实现长足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的变化,且清朝仍然厉行重农抑商

政策,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明清时期的商帮信息,题干与长途贩运贸易发达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2.顾炎武认为清谈孔孟与魏晋清谈老庄同样误事,他在《日知录》分条缕列他对历史与世事的意见,包

括典章制度、史事本末、尤其注意于具体的事务,例如赋税、盐铁、漕运等,他将“华夷之防”看得比“君臣

之伦”重要。材料反映顾炎武

A.蔑视孔孟权威B.反对君主专制C.否定传统伦理D.提倡经世致用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明清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世致用指的是做学问应该有益于国计民生,其中经世致用是顾炎

武的重要主张。因此材料“他在《日知录》分条缕列他对历史与世事的意见,包括典章制度、史事本末、尤

其注意于具体的事务”反映的是经世致用,D项正确;李贽蔑视孔孟的权威,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反对君

主专制和否定传统伦理的主张,排除BC项。故选D项。

13.1757年,乾隆在平定准嘎尔部叛乱后,在承德普宁寺内立有平定准喝尔后勒铭伊犁之碑,并亲撰碑文''伊

犁既归版章,久安善后之图,要焉已定者,语宜复失也碑文中“久安善后之图''是指

A.派遣乌鲁木齐都统管理新疆B.将新疆改为行省派巡抚管辖

C.设立伊犁将军统辖新疆全境D.派八旗绿营在全疆戍边屯田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757年(中国)。据本题材料碑文“久安善后之图”可知,清政府要采取永久性措施,维护西北疆域

安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设立伊犁将军统辖新疆全境,C项正确;清朝光绪十年(1884年)年底,

清庭颁发上谕,设置成立甘肃新疆省,此次新疆建省,废除了伯克制,成为伊犁将军、参赞大臣、陕甘总

督、甘肃新疆巡抚共治格局,排除A项;1877年8月17日,左宗棠奏请在新疆设行省,排除B项;清朝

在新疆统一后,从内地调集(数万)汉、回族绿营军队,他们在天山北部地区携家眷,长期集中驻防,排

除D项。故选C项。

14.“是非之心,不带虑而知,不带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这是王阳明

对“良知”概念的阐述。于是

A.读圣贤书,成就君子人格B.节制欲望,重视士人培养

C.有教无类,人人皆可成圣D.追求利益,适应社会转向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项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的时空是:明朝。根据材料中的“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等并结合所学可知,

王守仁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人们要努力接受教育加强修养,恢复良知的

本性,而“有教无类,人人皆可成圣”,强调的是主动接受教育,人人都能成为圣人,与题干相符,c项正确;

“读圣贤书,成就君子人格“,强调的外界对本心产生的客观作用,而非主观影响,排除A项:“节制欲望”

属于朱熹的观点,排除B项;“追求利益”与圣人的品行相违背,排除D项。故选C项。

15.据《蜀堰记》记载,顺帝至正元年(1341年)重修都江堰,效果很好,修堰之前,“常岁获水之用仅数

试卷第6页,共14页

月,堰辄坏。今虽缘渠所置碓磴纺绩(借助水力推动的捣米器具和纺车)之处以千万数,四时流转而无穷”。

这表明,都江堰的重修

A.有利于古代水力机械的推广B.巩固了官营手工业的技术优势

C.促成手工业领域的技术革新D.推动了中国南北经济均衡发展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清初(中国)。据“今虽缘渠所置碓磴纺绩(借助水力推动的捣米器具和纺车)之处以千万数,四

时流转而无穷”及所学可知,都江堰的重修为水力机械的使用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水利机械的推广,A项正

确。材料内容不涉及官营手工业的技术优势,排除B项;材料强调修堰后水力机械被广泛使用,体现不出

技术革新,排除C项;宋元时期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北方发展并不均衡,排除D项。故选A项。

16.清初思想家唐甄认为:”为政之道,必先田市,死刑次之,盗贼次之……农安于田,贾安于市,财用足,

礼义兴,不轻犯法,是去残去盗之本也。“该思想

A.继承并发展了传统儒家学说B.根源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

C.意在维护小农经济主体地位D.体现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要求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清朝初期。根据材料“为

政之道,必先田市,死刑次之,盗贼次之……农安于田,贾安于市,财用足,礼义兴,不轻犯法,是去残

去盗之本也。“可知,唐甄既强调了农业的重要性,也认识到商业对国家富强的作用,体现了农商并重的思

想,这属于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A项正确;唐甄的农商并重思想与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无

关,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保护小农经济只是材料的一部分,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唐甄的农商

并重思想与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无关,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共4题,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唐代立国规模宏阔,其疆土、经济、文物,较之秦汉,似乎尚有过之而不及。论其政治,依

然还是秦汉传统规模,王室与政府分立,君权与相权互济,但唐代的政府组织之详备严密,实为汉代所未

有,此后宋、元、明、清四代,都尊奉为行政圭臬。魏晋以下的门第新贵族,在唐代渐渐地和平消失于无

形。自唐后,中国社会再没有别一种新贵族之形成。故在唐代有两大趋势:一、由贵族阶级转移到平民社

会。二、文化由宗教方面转移到日常人生。

——摘编自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材料二清朝前期,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多次出兵平定西北边疆叛乱,完成了对新疆、西藏的完

全统一,击败沙俄侵略,收复台湾。在承认中央王朝统治前提下,允许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有限自治;不同

地区颁布了如《理藩院则例》《蒙古律例》《回疆则例》《西藏通则》等相应的法律;各地因俗设官(制),

如驻藏大臣、军府、盟旗等;对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用封爵、给俸、联姻、朝觐等措施加强联系:不断

赐封喇嘛教领袖,在蒙藏地区形成了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活佛系统;蒙古族集中生活地区

划定牧区、屯田(新疆)、实行招民开垦(西南地区)等,大力发展边疆经济。

——摘编自马汝衍、马大正主编的《清代的边强政策》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代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并分别评价其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代前期稳固边疆的特点及贡献。(6分)

【答案】(1)变化:三省六部制的完善,分工合作,相互制约,提高了工作效率。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

权。对后世王朝产生深远影响。科举制的进一步完善,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韩愈率先提倡儒学复兴,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为宋代理学的兴起创造

了条件。

(2)特点:平定叛乱和反抗外来侵略;边疆少数民族实行有限自治;推行因地制宜的法律制度;因俗而治;

治理措施多样化;注重发展边疆经济。贡献:中央平定叛乱和外国侵略,巩固了统一;加强对边疆地区的

管理,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促进民族交融;因地制宜治理边疆,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唐朝。第一小问是变化,据材料一“唐代的政府组

织之详备严密,实为汉代所未有,此后宋、元、明、清四代,都尊奉为行政圭臬”可知,三省六部制的完善。

据材料一“魏晋以下的门第新贵族,在唐代渐渐地和平消失于无形”可知,科举制的进一步完善。据材料一“文

化由宗教方面转移到日常人生“可知,儒学复兴。第二小问是影响,三省六部制:结合所学从三省六部制所

产生的分工制约、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皇权、对后世王朝产生深远影响的角度分析。科举制:结合所

学从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社会文化水平等角度分

析。儒学的复兴:结合所学从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为宋代理学的兴起创造了条件的角度来分析。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清朝前期。第一小问是特点,据材料二“康熙帝、雍正帝、

乾隆帝多次出兵平定西北边疆叛乱,完成了对新疆、西敏的完全统一,击败沙俄侵略,收复台湾”可知,平

定叛乱和反抗外来侵略;据材料厂在承认中央王朝统治前提下,允许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有限自治“可知,边

疆少数民族实行有限自治;据材料二“不同地区颁布了如《理藩院则例》《蒙古律例》《回疆则例》《西藏通

则》等相应的法律;各地因俗设官(制),如驻藏大臣、军府、盟旗等“可知,因俗而治;据材料二“对于少

数民族上层人物,用封爵、给俸、联姻、朝觐等措施加强联系;不断赐封喇嘛教领袖,在蒙藏地区形成了

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活佛系统”可知,治理措施多样化;据材料二“蒙古族集中生活地区划定

试卷第8页,共14页

牧区、屯田(新疆)、实行招民开垦(西南地区)等,大力发展边疆经济“可知,注重发展边疆经济。第二

小问是贡献,据材料二“清朝前期,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多次出兵平定西北边疆叛乱,完成了对新疆、

西藏的完全统一,击败沙俄侵略,收复台湾”可知,中央平定叛乱和外国侵略,巩固了统一:据材料二“在承

认中央王朝统治前提下,……在蒙藏地区形成了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活佛系统”可知,加强

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结合所学从促进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

的角度来分析。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明清省制经历了从明初废行省、设三司,到后来设置巡抚、总督,以及督抚地方行政化的演进

过程。因之,从明中叶开始,督抚由不参与地方政府祭祀,转变为参与祈雨、祈晴等祈禳活动,进而逐渐

参与并主导地方常祀。乾隆十六年正式确立了督抚的仪式地位,此后,督抚通过编纂行省祀典、主导春秋

常祀与朔望行香,在仪式上进一步确定其与布政使、按察使等地方大吏的统属关系。在祭祀层级方面,明

末以降先后出现都城隍、省城隍等名号及与布政司、按察司相对应的神庙,乾隆时期某些省份甚至出现系

统创制省级神祇名号的举措,不过,这些实践并未被升格为礼制。这表明,从行政维度来看,行省的创设

已有数百年之久,但迟至20世纪初,行省在礼仪维度的地位仍非无可争议。

——摘编自刘永华《祀典仪式视野下的明清省制演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省制在礼仪维度演进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省制演进在礼仪维度的表现。(7分)

【答案】(1)背景;元朝创立行省制度;明初废行省、设三司,后来设置巡抚、总督;清朝沿用并发展了

明朝的督抚制度;明清中央集权空前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任答4点)

(2)表现:督抚参与祈禳活动;确立督抚主导地方常祀的制度;确立督抚的仪式地位,从祀典仪式的维度

明确督抚与地方大吏的统属关系;出现布政司、按察司相对应的神庙和省级神祇名号。

【详解】(I)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关于明清省制在礼仪维度演进的历

史背景,由材料”明清省制经历了从明初废行省、设三司,到后来设置巡抚、总督,以及督抚地方行政化的

演进过程”可知,明初废行省、设三司,后来设置巡抚、总督;由材料“乾隆十六年正式确立了督抚的仪式地

位,此后,督抚通过编纂行省祀典、主导春秋常祀与朔望行香,在仪式上进一步确定其与布政使、按察使

等地方大吏的统属关系“可知,清朝沿用并发展了明朝的督抚制度;据所学可知,明清省制是建立在元朝行

省制度基础之上,同时明清省制之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空前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得到巩固。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关于明清省制演进在礼仪维度的表现,由

材料“督抚由不参与地方政府祭祀,转变为参与祈雨、祈晴等祈禳活动,进而逐渐参与并主导地方常祀”可知,

督抚参与祈禳活动;确立督抚主导地方常祀的制度;由材料“乾隆十六年正式确立了督抚的仪式地位”、”在

仪式上进一步确定其与布政使、按察使等地方大吏的统属关系。”可知,确立督抚的仪式地位,从祀典仪式

的维度明确督抚与地方大吏的统属关系;由材料”明末以降先后出现都城隍、省城隍等名号及与布政司、按

察司相对应的神庙,乾隆时期某些省份甚至出现系统创制省级神祇名号的举措,‘'并结合所学可知,出现布

政司、按察司相对应的神庙和省级神祇名号。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中国历史上不同朝代对“长城”的称呼不同。战国时期称为堑;汉代和唐代称为塞;金代称为界

壕;明代则称为边墙。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

化公园建设方案》明确指出,“在建设范围上,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包括战国、秦、汉长城,北魏、北齐、

隋、唐、五代、宋、西夏、辽具备长城特征的防御体系,金界壕,明长城

长城是一个关、城一体的综合体系,它承担着防御功能、文化的交流与交融使命,也承载着中华民族

伟大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

战国长城(约公元前300年)汉长城(公元前100年)

金长城(1203年)明长城(1433年)

——摘编自赵琛《为何说“长城两边皆故乡”?》等

历史事实和现实取向决定了对长城的价值判断,而从其兴建、功用、变迁和遗存等不同角度考查会产生不

同的认识。请从上述文字材料和图片中提取论点,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合理、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论点:长城是国家统一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象征。

试卷第10页,共14页

论述:春秋战国时期,长城并未阻断民族交融,周边民族在与中原华夏族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产生了

华夏认同观念。秦统一中国后,将战国时代北部边境的长城连接起来,加以扩展和修缮,形成了万里长城,

成为国家统一的见证。汉朝在原有长城基础上继续向西修筑,经敦煌、阳关、玉门关直至西域,保护了丝

绸之路,促进了西域各族文化的交流交融。北魏、北齐、西夏、辽的长城和金界壕都由民族政权修建,见

证和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从秦汉到明朝,中原民族与草原游牧民族在长城南北开

展互市贸易,激荡交融始终是主流。

长城既有防御功能,又营造了相对安定的环境,在此基础上的文化交流与民族交融,体现着各民族对中华

民族、中华文化的深刻认同。各族先民修筑长城,都为中华文明作出贡献,使长城成为国家统一和中华民

族多元一体的象征,这一文化遗产值得中华民族永远珍视。

(说明:此示例涉及的重要史实还可包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内迁至长城

以南或长城边缘,长城是民族迁徙交往、彼此交融的见证”,“明朝时蒙古勒朝部与明朝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

长城内外的农牧民可以自由交易,发展了和平友好关系”。)

【示例二】论点: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论述:以秦朝和明朝为代表的统一王朝都大规模修建了长城,北魏、北齐、西夏、辽的长城和金界壕由民

族政权修建,凝结着中国历代各族民众的心血,反映了中华民族追求安定和维护统一的愿望,也反映了中

华民族勤劳、勇敢和智慧的精神。秦汉以来,中原农耕区民族与草原游牧民族在长城南北开展互市贸易;

明朝时,蒙古勒粗部与明朝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长城内外的农牧民可以自由交易,发展和平友好关系,

体现了民族交融和民族团结始终是历史的主流。抗日战争时期的长城抗战和“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

城'’的《义勇军进行曲》的产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不屈品格。

长城历史变迁不断赋予长城文化新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情怀,承载着中华民族不辞辛劳、勇

于创造、热爱和平、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长城遗址是中华民族值得珍视的历史

文化遗产。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战国、秦、汉长城,北魏、北齐、隋、唐、五代、宋、

西夏、辽、明、清(中国)。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由于没有较多基础知识做依托,需要考生根据题目所

创设的情境和提供的图文信息进行现场学习和思维构建,考查考生再学习的能力。

【示例一】论点:根据材料“长城是一个关、城一体的综合体系,它承担着防御功能、文化的交流与交融使

命,也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可将论点拟定为:长城是国家

统一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象征。

论述:通过对地图的观察,可以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例如,“战国长城”显示诸侯国在中原地区广泛修建长城,

结合秦的统一,可以看出国家由分裂到统一的历史进程;“汉长城'’显示西汉政府在西域修筑长城,结合丝绸

之路的开辟,可以看出长城在保护丝绸之路贸易中的作用;“金长城”显示金在东北地区修筑长城,可以看出

少数民族在华夏文明进程中的作用;"明长城’’显示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围绕上述角度展开论述即可。

此示例涉及的重要史实还可包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内迁至长城以南或长

城边缘,长城是民族迁徙交往、彼此交融的见证”,“明朝时蒙古勒粗部与明朝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长城内

外的农牧民可以自由交易,发展了和平友好关系

综上所述,长城既有防御功能,又营造了相对安定的环境,在此基础上的文化交流与民族交融,体现着各

民族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深刻认同。各族先民修筑长城,都为中华文明作出贡献,使长城成为国家统

一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象征,这一文化遗产值得中华民族永远珍视。

【示例二】论点:根据材料“长城是一个关、城一体的综合体系,它承担着防御功能、文化的交流与交融使

命,也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可将论点拟定为:长城是中华

民族精神的象征。

论述:通过对地图的观察,可以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例如,“战国长城”显示诸侯国在中原地区广泛修建长城,

结合秦的统一,可以看出国家由分裂到统一的历史进程,"明长城'’显示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以秦朝和

明朝为代表的统一王朝都大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