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期末思维导图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_第1页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期末思维导图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_第2页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期末思维导图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_第3页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期末思维导图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_第4页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期末思维导图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思维导图+导学案+精优试题解析)【思维导图】【导学案】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1.袁世凯大权独揽(1)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________第二任临时大总统,随后一步步展开独揽大权的活动。(2)1913年,袁世凯下令解散________。1914年公布的《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________。(3)同年底发布的____________________,又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2.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1)日本看到袁世凯大权在握,1915年1月,利用________________爆发,欧洲列强无暇东顾的时机,向袁世凯提出把中国的部分领土以及政治、军事、财政等置于日本控制之下的“二十一条”要求。(2)袁世凯最终于1915年5月被迫签订不平等的________________。3.袁世凯复辟帝制(1)1915年,袁世凯的宪法顾问古德诺以及________,都积极为复辟帝制营造舆论。(2)参政院以“尊重民意”为由,召开________________,表示一律“赞成”君主立宪。12月,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以1916年为________。(1)“二次革命”①面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革命党人起而反抗。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组织________,武力讨伐袁世凯。②袁世凯称帝的行径,更激起________的强烈反对。(2)护国战争①1915年底,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________,发动护国战争,讨伐背叛共和的袁世凯。②云南起义后,贵州、广西、广东、浙江、湖南、陕西、四川等省相继宣告独立。四面楚歌中,袁世凯于1916年3月宣布取消________,恢复中华民国纪年。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1.军阀割据混战(1)军阀割据派系首领支持者控制地区直系______英美支持直隶及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等省____段祺瑞日本支持皖、浙、闽、鲁、陕等省奉系张作霖____为靠山东北三省(2)军阀混战各军阀凭借手中掌握的军队,争权夺利,先后爆发________、直奉混战,导致________实际上由不同的军阀所控制。2.“府院之争”(1)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在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出任掌握实权的________。为了使权力合法化,段祺瑞重新召开被袁世凯解散的________,但这次会议的进展并不顺利。(2)1917年,继任总统________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府院之争”。(3)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清废帝________。3.护法运动(1)张勋复辟失败后,冯国璋代行大总统职权,段祺瑞以____________的姿态,回到北京就任国务总理。但段祺瑞公然破坏____________________,拒绝恢复国会。(2)1917年,南下的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________,决定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推举孙中山为大元帅。借孙中山的名望争权夺势的西南军阀,却千方百计排挤孙中山。1918年,孙中山愤而辞去大元帅之职。4.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为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________的发展,1917年,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____________。(2)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____________。十几万名中国劳工远渡重洋前往________。中国劳工的巨大付出,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1.民国初年经济的发展(1)原因和条件①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________的一些束缚和障碍,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②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________。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________,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④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特别是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掀起的抵制日货、________运动,有力推动了纺织、面粉等轻工业系统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发展的表现①以________、荣德生兄弟开办的面粉厂、纱厂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业迅速壮大起来。②随着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也急剧增加,达到200多万人,成为不可忽视的________。2.民国初年社会生活的新气象(1)南京临时政府致力于社会生活方面的除旧布新,宣布改用________,紧接着又颁布了剪发辫、易服饰和________的法律。(2)颁布法令,革除________________等清朝官场的称呼。(3)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过去的陈规陋习不符合时代潮流,应接受文明开化的_______________、新风尚。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开始的。《青年杂志》从第2卷起改名为________。2.新文化运动的概况(1)1917年________就任北京大学校长,随即聘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并延揽许多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来北大任教。(2)北京大学和迁往北京的《新青年》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________。胡适、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成为____________,共同推进新文化运动。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1)“德先生”和“赛先生”①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________、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②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________、旧宗教。③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2)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____________》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得到广泛呼应。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4.新文化运动的影响(1)在《新青年》的有力推动下,各地拥护新文化运动的________纷纷出版,使全国报刊面貌为之一新。(2)妇女解放、婚姻自由、________等口号的提出,也使这场运动所涉及的内容远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广泛和深刻。(3)新文化运动高举____________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参考答案]一、1.(1)中华民国(2)国民党总统制(3)《修正大总统选举法》2.(1)第一次世界大战(2)“中日民四条约”3.(1)筹安会(2)“国民代表大会”洪宪元年4.(1)中华革命党全国人民(2)护国军帝制二、1.(1)冯国璋皖系日本(2)直皖北京政权2.(1)国务总理国会(2)黎元洪(3)溥仪复辟3.(1)“再造共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非常会议4.(1)在华势力协约国方面(2)领事裁判权欧洲前线三、1.(1)政治上兴办实业欧战提倡国货(2)荣宗敬社会力量2.(1)阳历废止缠足(2)“大人”“老爷”(3)新习俗四、1.《新青年》2.(1)蔡元培(2)主要阵地编辑部成员3.(1)孔教旧艺术(2)文学改良刍议4.(1)刊物(2)家庭革命(3)民主与科学【精优试题解析】1.20世纪20年代,中国度量衡的状况是,“同一秤也,有公秤、私秤、米秤、油秤之分别”“同一天平也,有库平、漕平、湘平、关平之分别”“同一尺也,有海关尺、营造尺、裁衣尺、鲁班尺及京放、海放之分别”。这一状况A.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B.加剧了军阀林立的局面C.造成国民经济结构失衡D.阻断了商品的大量流通【试题立意】本题立意在于通过这一时期度量衡的现状,引导学生认识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进而认识到军阀割据给当时的中国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必备知识】近代中国的经济——20世纪20年代度量衡的混乱【思路分析】材料反映出当时国内的度量衡种类繁多,这种混乱的状况使得商品交易需要相互间的换算,因此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故选A项;材料中国经济领域度量衡的混乱,没有直接导致政治上的军阀割据混战,排除B项;材料中国度量衡的混乱状况,与国民经济结构内部农、轻、重比例失衡无关,排除C项;材料度量衡混乱的状况不利于商品的流通,但没有体现出“阻断了”,排除D项。【答案】A2.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试题立意】本题立意在于通过《新青年》中词汇的数量变化,引导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思想的变化,从而感受到思想解放是当时先进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必要途径。【必备知识】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的转变【思路分析】据材料“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流思想是民主和科学,而后期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因而“革命”一词较多,故选A项;国民革命运动是在1924—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说明认同资产阶级民主政体虽然减少但不是全盘否定,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新文化运动前后期主流思想的变化,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无关,排除D项。【答案】A3.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A.主张国家至上B.批判封建伦理C.反对西方民主D.传播马克思主义【试题立意】本题立意在于通过陈独秀的言论,让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承担的历史使命。思想解放的前提是打到孔家店,批判封建伦理。【必备知识】新文化运动——批判封建伦理【思路分析】“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重点不是强调个人之自由,而是强调从思想上打倒封建伦理,故选B项;“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强调个人权利的重要性,而非国家至上,排除A项;“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体现了西方的民主思想,排除C项;“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还停留在西方民主的范畴,没有上升为马克思主义,排除D项。【答案】B4.有学者研究新文化运动时注意到: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时,以为可以轰动一时,但是第一年,并不如所想象,销行无多,每期仅印一千份。1917年起,为数渐增,日后达一万五六千份,大专学校及中学学生争先购阅,才算真正轰动一时,这种状况与其反对旧道德的言论固然有关,但更与引起青年“新鲜的趣味”因素直接关联。这种因素是()A.“自强求富” B.“实业救国” C.“民主共和” D.“文学革命”【试题立意】本题立意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作为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它带给中国社会巨大的反响。思想传播的载体在于文学的形式,从文言文到白话文的转变是思想得以广泛传播的重要保障。【必备知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思路分析】根据材料“1917年起,为数渐增……真正轰动一时……更与引起青年‘新鲜的趣味’因素直接关联”,结合所学,1917年新文化运动发起了“文学革命”,故选D项;自强求富,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运动时期的口号,排除A项;实业救国论,以张謇等人为代表,早在19世纪末就已提出,排除B项;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排除C项。【答案】D5.(13分)翁仕朝(1874—1944),一位乡村塾师,世居香港,历经英国殖民扩张、日本攻陷香港等重大世局之变,始终秉持志节,期望政治清明、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充满着时代赋予的家国情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翁氏对于世界地理颇有浓厚兴趣,出于其手编亲辑之简明著作为《天下寰球中外交通分五大洲图》,简明清晰,并系史志……了解世界,求取新知,自以阅览世界地志为重要入手,自鸦片战争时期,魏源、徐继畲、梁廷枏、姚莹等均循此途,当知知书儒生多具共同意趣,翁氏遗留著作,惟此一种最有贡献。——王尔敏《儒学世俗化及其对于民间风教之浸濡》材料二孙逸仙,想报仇,行革命,灭满洲。数十年,不变志,以三民,为主义……前者仆,后者继,不自由,枉人世。若学买卖,是为商家,有人办丝,有人办茶……中国所用,多是洋货,利归外国,每年甚多。——翁仕朝授课教材《新三字经》《三、四、五字书》(20世纪初)材料三民国政府纪念期,列明以后:正月一号,南京政府成立纪念。二月一号,北京宣布共和纪念……(五月)九号,条约(廿一条)国耻纪念……(八月)廿九号,《南京和约》国耻纪念。九月七号,《辛丑条约》国耻纪念。——翁仕朝手稿(20世纪30年代)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翁仕朝和魏源等人具有怎样的“共同意趣”,并分析这种“意趣”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4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翁仕朝的家国情怀提炼观点,并从内涵和成因方面进行论证。(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试题立意】本题立意在于通过翁仕朝的个人人生经历,呈现出相应的时代特征。透过个人的人生选择及作为,让学生感受到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进而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必备知识】“师夷长技”的主张;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思路分析】(1)第一小问(共同意趣),据材料一“了解世界,求取新知,自以阅览世界地志为重要入手”得出他们具有的共同“意趣”是指关注世界地理,了解世界,获取新知。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他们的这种“意趣”对于推动当时的思想解放,促进人们寻求强国之路发挥了积极影响。(2)首先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相关观点,如根据“当知知书儒生多具共同意趣,翁氏遗留著作,惟此一种最有贡献”得出“先进知识分子为寻求强国之路孜孜以求”,明确观点后,结合中国近代以来以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维新派的相关活动史实对该观点进行论述,做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最后进行总结。【答案】(1)意趣:关注世界地理;了解世界,获取新知。影响:推动思想解放;促使人们不断探寻强国之路。(2)略6.(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今日中国不受法则必亡是已……然则救之之道当何如?曰: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约而论之,西洋今日,业无论兵、农、工、商,治无论家、国、天下,蔑(无)一事焉不资于学……公等从事西学之后,平心察理,然后知中国从来政教之少是而多非。即吾圣人之精意微言,亦必既通西学之后,以归求反观,而后有以窥其精微,而服其为不可易也。——严复《救亡决论》(1895年)材料二不佞垂老,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严复《与熊纯如书》(1918年)材料三就世界观和基本的价值观而言,严复是一个西方文明的十足的崇拜者:这导致他对中国的传统进行无情的批判……笼统地把当时全部儒家学派都视为思想的废物而不屑一顾……医治中国的弊病只能利用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美]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对于中西文化的前后不同态度及其原因。(8分)(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严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否符合当时的思想潮流。(5分)(3)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三中对严复的评价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4分)(4)综上,结合当今时代,你认为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2分)【试题立意】本题立意着眼于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通过严复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及费正清对严复的评价,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传统文化观。这切合了当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强调的文化自信,起到古为今鉴的作用。【必备知识】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严复对于中西文化的不同态度【思路分析】(1)第一小问态度,据材料一中“公等从事西学之后,平心察理,然后知中国从来政教之少是而多非。即吾圣人之精意微言,亦必既通西学之后,以归求反观,而后有以窥其精微,而服其为不可易也”,得出答案:材料一批判中国传统文化,肯定西方文化的学习价值;据材料二中“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得出答案:材料二否定西方文明,主张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中的出处“严复《救亡决论》(1895年)”并结合所学——戊戌变法的背景,得出答案:维新变法时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足以救亡,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变法;据材料二中的出处“严复《与熊纯如书》(1918年)”并结合所学——一战、新文化运动,得出答案:新文化运动时期,对社会现状不满,一战又使其对西方文明失望。(2)据第一小题的态度答案——材料二否定西方文明,主张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结合1918年近代中国的主流思想为新文化运动、李大钊举起社会主义大旗,得出答案:与当时的思想主流不符;新文化运动时期全面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潮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以俄为师”成为新的救亡选择,严复的态度相对保守。(3)第一小问评价,据第一小题的答案——材料二否定西方文明,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