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人谈读书》_第1页
2023年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人谈读书》_第2页
2023年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人谈读书》_第3页
2023年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人谈读书》_第4页
2023年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人谈读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课时第2课时书山有路勤为径,()。书读百遍,()。读万卷书,()。发奋识遍天下字,()。学海无涯苦作舟而义自见行万里路立志读尽人间书第1课时这些名言都和读书有关。我国古代的大文豪苏东坡,对读书也有自己的感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古人喜欢读书,经常会把自己的读书方法和学习态度写下来,供后人参考。今天,我们就学习《古人谈读书》这篇课文,去看看古人是如何对待读书、学习的。25

古人谈读书这一课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出自《论语》,记录了孔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第二部分的作者是朱熹。今天,我们就去学习这两则文言文片段,从中获取读书和学习的营养。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十分重视学习,《论语》中不止一处讲到学习的态度与方法。听课文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用“/”画出停顿。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好长句子的停顿,读出节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zhì识一chǐ耻我会认书写指导:

“耳”要窄,第二个竖要长;“止”右竖要长,注意中间有一短横。书写指导:

“母”竖折与横折钩起笔相接、收笔时交叉,一横居中。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本文讲了古人对读书的看法。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大意,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在小组内互相交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同“智”,智慧。知知知知知不一样,最后一个“知”同“智”,是智慧的意思,前面几个“知”的意思都是知道。这句话里面的最后一个“知”和前面的“知”的意思一样吗?知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才是智慧。你怎么理解这句话?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你能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数学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讲一道思考题,因为这道题比较复杂,而且有些步骤又比较难懂,所以老师讲了两遍,讲完以后老师问我们懂了没有,有很多同学都点头表示明白。可我还是有几个步骤不明白,可我看见那么多的同学都懂,便想蒙混过去。当时我忽然想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于是又问了老师,老师又认认真真地给我讲了一遍,这下我弄明白了解答这道题的全过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敏:此处指聪敏。好:喜好。耻:以……为耻。下问: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要聪敏勤学,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你怎么理解这句话?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地汲取知识的营养。你能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默:默默。识:读“zhì”,记住。厌:满足。诲:教诲。孔子自己读书的时候多记多背,学习不知满足,教诲他人不知疲倦。你怎么理解这句话?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面。它对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这一教育学说。回顾刚才所学知识,说说理解文言文有哪些方法,试着运用这些方法理解课文后三句话。主要通过注释、结合上下文和生活经验来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提示:注意文言文有些词语与现代汉语读音和常用义不太一样,这就需要读注释或查阅相关资料。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我并不是生来就什么都知道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靠勤勉求得知识的人。没有天生就知晓所有知识的圣人,像孔子之所以能达到多知多智的境界,也是因为他多听多记、勤奋好学。孔子之所以这样公开自己的“成功秘诀”,推测是因为当时社会上有一些流行观点,认为孔子生而知之,是从天而降的圣人,为此,孔子不得不作此回应。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学习就像追赶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学到了还怕会丢失。在本句中,孔子讲到了学习的态度问题。他觉得真正有志于学习的人,应当有着唯恐学不到、唯恐学不会的紧迫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我曾经整天不吃、整晚不睡地去思考,发现这样做并没有什么益处,不如去学习。这一句话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和实践的重要性。再读读后三句话,说说你对这三句话的理解,思考:这则文言文分别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古人读书、学习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法背诵课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同学们,这几句话告诉我们:温习已学过的知识也可以获得新知识;学习的时候要学会思考;学过的知识要善于运用和实践,这样我们才能掌握正确的读书、学习的方法,并不断进步。古人谈读书(一)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古代教育家孔子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几句文言文。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古人朱熹有关读书、学习的言论。第2课时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中国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31岁正式拜程颐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继承二程(程颢、程颐)思想,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他一生著述宏富,主要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资治通鉴纲目》《易学启蒙》《诗集传》等。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用“/”画出停顿。思考:朱熹对读书有什么独特方法?这样读书的好处是什么?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二yǐ矣我会认qǐ岂书写指导:

“田”要扁、第一笔竖与第二笔横折的折都稍向里收,“月”稍窄、首笔是竖。书写指导:

“甬”横撇要小,不要漏写一点,“冂”稍宽,里边是两横和一竖。书写指导:

“山”要扁宽;“己”稍扁,起笔横折要小,竖弯钩的竖要短,弯要长一些。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宋]朱熹说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宋]朱熹随意要紧,重要。我曾经说读书有三到,叫作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一,却只是随意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会很快忘记。“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用心思考了,难道会看不仔细、读不准确、记不住吗?朱熹的读书方法“三到”具体指的是什么呢?三者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三到:心到眼到口到①指的是要用心思考,眼要看到,口要读到。②读书不用心,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记不住,即使记住了也很快就忘了。“三到”中“心到”最重要。三到之中,心到最急。“急”的意思是什么?与我们现在的“急”的意思一样吗?急:要紧、重要。今义:着急。“心到”指思考,只有用心思考,反复品味,才能理解书中奥义;眼要仔细看,才能全面准确地记住知识;嘴要读出声来,以便调动听觉、视觉的综合作用,增强记忆,帮助理解。这三个“到”,概括准确,要言不烦,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后世读书人的准则。同学们,学习了这部分内容,你们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启发吗?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法背诵课文。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宋]朱熹鲁迅的读书五到鲁迅先生能写出那么多不朽的作品,主要受益于他的博读。他读书做到了“五到”,即心到、口到、眼到、手到、脑到。“心到”是讲读书时要精力集中,专心致志;“口到”就是读出声来,有些文章还要大声有感情地朗读;“眼到”指目光专注,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手到”指边读边做笔记;“脑到”就是要勤于思考,善于总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古人谈读书的方法,告诉我们要从小养成读书专注、认真思考等良好习惯。希望同学们能领悟其中的道理,作为自己以后读书、学习的准则。古人谈读书(二)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学完这篇课文,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写写课文中的哪些读书方法对你有启发。

赠送以下课件第1课时第2课时呈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第1课时这是毛主席少年时,因外出求学而写给父亲一首诗。对于毛主席,大家有哪些了解呢?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10

青山处处埋忠骨默读课文。仔细观察这篇课文有什么不一样?初读课文课文由两个部分组成。自由朗读课文的两个部分,说说这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第一部分:毛岸英牺牲和毛主席收到电报后感到万分悲痛。第二部分:毛主席做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苦的决定。指名读、齐读。字词学习姓彭拟定奔赴特殊

踌躇黯然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课文中出现了3封电报的内容,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把3封电报和毛主席批示的内容找出来并画线。电报一:我们今日7时已进入防空洞,毛岸英同3个参谋在房子内。11时敌机4架经过时,他们4人已出来。敌机过后,他们4人返回房子内,忽又来敌机4架,投下近百枚燃烧弹,命中房子,当时有二名参谋跑出,毛岸英及高瑞欣未及跑出被烧死。其他无损失。电报二:是否将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电报三: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要求把岸英安葬在朝鲜。毛主席批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从电报和批示中,你获取到了什么信息?第一封电报彭德怀告诉毛主席,毛岸英牺牲了;第二封电报彭司令请示是否将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第三封电报朝鲜要求把岸英安葬在朝鲜。毛主席批示的意思是让岸英安葬在朝鲜。这里的“忠骨”是指什么?毛岸英烈士的遗体。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青山处处埋忠骨”改自“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侫臣”。这是刻在杭州西湖岳王墓石柱上的一副对联。“忠骨”指忠烈者的遗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中,“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革把尸体包裹起来。认真读课文第一部分,在第一部分中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对毛主席的内心世界的看法。课文解读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噩耗传来,痛失爱子的老父亲在想什么?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他送到毛主席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回国后毛主席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从这段对毛主席心理活动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什么?可以感受到毛主席无比悲痛的心情。毛主席与爱子毛岸英聚少离多,前面三次的分离,岸英都平平安安回到了他的身边,而这一次却回不来了。第一部分中还有哪些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从毛主席对儿子的两声呼唤中,我体会到毛主席对儿子深深的思念,他多么想再见儿子一面。从动作和神态描写“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我感受到毛主席内心无比的悲痛,这种丧子之痛,这种丧失最心爱的长子之痛,是一位父亲难以承受的。练习接读。噩耗传来,让这位久经沙场的老战士悲痛不已,他整整一天——(接读)没有说话。老来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年近60的毛主席失去了最心爱的儿子,他整整一天——(接读)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毛主席怎能不肝肠寸断呢?他整整一天——(接读)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此时此刻,毛主席多么希望岸英能像去苏联留学时那样平平安安地回来,像去农村锻炼时那样平平安安地回来,他喃喃着儿子的名字——(接读)“岸英!岸英!”此时此刻,毛主席想到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所受到的苦,他的眼睛模糊了,喃喃着儿子的名字——(接读)“岸英!岸英!”此时此刻,毛主席多么希望岸英会出现在自己的眼前,亲切地唤着“爸爸”,他哽咽了,喃喃着儿子的名字——(接读)“岸英!岸英!”再读第一部分,体会到毛主席惊悉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在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内,一块一米高的花岗岩石矗立在墓前,正面刻着“毛岸英同志之墓”,背面刻着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撰写的一段碑文:第2课时毛岸英同志原籍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是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同志的长子,一九五〇年他坚决请求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于一九五〇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毛岸英同志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将永远教育和鼓舞着青年一代。毛岸英烈士永垂不朽!学习第二部分:当司令部请示是否将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而朝鲜要求把岸英安葬在朝鲜时,面对这两种抉择,毛主席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认真读课文第二部分,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对毛主席的内心世界的看法。你从对毛主席的这些动作描写中体会到什么?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可以体会到他心中万分的悲痛和不舍。毛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发呆,他想起和爱子在一起的短暂时光,让人无限的眷恋。他想起岸英奔赴朝鲜时,自己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一阵悲痛、愧疚又涌上心头。毛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发呆,他心里在想什么?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你从对毛主席心理活动的描写中体会到什么?可以体会到这是父亲对儿子很自然的一种感情,毛主席想到儿子奔赴朝鲜战场时,自己因为工作繁忙未能去相送,作为父亲,怎会不想和死去的儿子见上最后一面呢?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他若有所思地说了什么?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你从对毛主席的语言描写中体会到什么?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他多么想见儿子最后一面,但作为一位国家领袖,他要从大局考虑,以身作则,不搞特殊。他最后选择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这表现出了一位伟人宽阔的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第二部分还有哪些地方描写了毛主席的动作、语言和神态?情绪低落,心情沮丧的样子。犹豫不决的样子。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毛主席签字的一瞬间,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踌躇黯然你从“踌躇”和“黯然”两个词中感受了到什么?“踌躇”让人感受到毛主席的迟疑,毛岸英是他最心爱的长子,他在岸英身上倾注了无限的父爱,他多想见儿子最后一面啊!

“黯然”让人感受到毛主席本就因儿子的牺牲极度痛苦,又因见不到儿子最后一面情绪十分低落,心情十分沮丧。这段话中有对毛主席心理活动的描写,是哪一句?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从这句心理活动描写中,你体会到什么?毛主席不相信岸英回不来了,他不相信父子不能相见。他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他无法相信发生的一切是真的。这段话中有对毛主席心理活动的描写,是哪一句?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从这句心理活动描写中,你体会到什么?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从“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中可以体会到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的丧子之痛,再加上做这个决定很艰难,毛主席一夜未眠,为失去爱子,为不能见爱子最后一面哭了整整一夜。练习接读。岸英在世时,他们聚少离多,就这样把岸英留在朝鲜,他该有多么内疚啊!他自言自语着:“儿子活着——(接读)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可是当他想到那么多志愿军战士都长眠在了朝鲜,他决定——(接读)“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岸英从小吃了很多苦,作为父亲,他多想对儿子做点补偿啊!他现在能做的仅仅是让他魂归故里,他自言自语着——(接读)“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可是当他想到那么多牺牲的战士的父母也无法见到自己的儿女,他决定——(接读)“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