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冀中的地道战》_第1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冀中的地道战》_第2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冀中的地道战》_第3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冀中的地道战》_第4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冀中的地道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8

冀中的地道战第1课时第2课时视频导入第1课时冀中的地道战jì河北省的简称。指冀中平原。

在地面下掘成的交通坑道(多用于军事)。地道请大家读一读阅读提示,看看阅读提示告诉了我们什么。

带着问题,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记下所用的时间。读完题目后,你有哪些疑问?地道是怎么产生的?在地道里,人怎么生活?地道里有亮光吗?在地道里待久了,人会不会闷?地道有多大?躲在地道里,怎么打鬼子?……

请同学们记录下自己的问题,然后快速默读课文,圈画批注,找到自己所提的问题的答案。在阅读中,我们也可能还会产生新的问题,可以带着新问题继续读课文。作批注

前面三课的学习中,我们用过哪些方法帮助我们提高阅读速度?

集中注意力读,不回读。连词成句地读。借助关键词句读,带着问题读。问题导读

带着你们刚才提出的问题,运用学到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快速默读课文。读完课文并确定自己理解了课文内容后,记下阅读所用的时间。完成阅读后再完成检测题。做检测题时不能回读课文。读完全文,我花了()分钟。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空。

①地道战的产生是为了(

)。A.粉碎敌人的“扫荡”B.躲避敌人

②地道里面(

)。A.又黑又闷B.既不气闷,也不黑暗完成下列题目,检验阅读效果。AB你是怎样快速阅读这篇课文的?

我看到课题,产生了疑问:“地道是怎样的?在地道里怎样战斗?”带着这些问题读,我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快了,阅读的速度也快了。体会交流

我是借助关键句来边读边理解课文的,例如读到“人在地道里怎么能了解地面上的情况呢”,我就知道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讲这个意思,所以我读得很快。

读到“扫荡”“堡垒”“孑口”这些词语时,我不太明白是什么意思,但这些词语不影响我理解课文内容,所以我会暂时忽略,做到不回读。通过刚才的快速默读,你对地道有了哪些认识?我从课文第6自然段知道了冀中人民面对敌人的火攻、水攻等想出了妙法。我从第7自然段知道了人在地道里可以通过“无线电”和“有线电”来了解地面上的情况。我从第4自然段中知道了地道的结构和特点等。

你在阅读中还产生了哪些问题?你是怎么找到答案的?

我读之前想:“为什么要进行地道战呢?”读完课文第1~2自然段,我找到了答案:是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

我想知道地道有哪些式样,读了第3~4自然段,我知道地道的式样有一百多种。

我读到“地道的顶离地面三四尺,不妨碍上面种庄稼”时,我就疑惑:离地面这么深,人在地道里会不会闷?继续往下读,我知道了洞里有通到地面的气孔。人们在地道里住上个三五天不成问题,既不气闷又不嫌暗。带着问题阅读,边读边想,加深了我对课文的理解。

我们在阅读之前,带着问题去读,目标明确,帮助我们搜寻到重要信息,有助于提高阅读速度;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边读边想,产生新的问题,能加深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小组内梳理读课文时产生的问题,并进行归类。

地道战是怎么产生的?地道是什么样子的?人们在地道里怎样生活、打仗?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地道战?为什么说地道战是抗日战争史上的奇迹?课文内容理解类问题问题梳理课文主旨类问题写作方法类问题

作者为什么要介绍冀中的地道战?地道的哪些设计体现了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用了哪些写作方法?

梳理段落,理清结构。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地道战?第3自然段:四通八达(特点)

第4自然段:保护自己(藏身)第5自然段:打击敌人(歼敌)

第6自然段:防备进攻(防御)第7自然段:传递情报(联络)

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为什么说地道战是抗日战争史上的奇迹呢?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读课文,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作好批注。布置作业复习导入第2课时侵略修筑粉碎领导打击迷惑游击坚持堡垒任丘搁置陷坑

拐弯岔道妨碍隐蔽不计其数

无穷无尽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字词复习qīnlüèbǎorénqiūxiànɡuǎizhùfánɡbì任丘rén地名,在河北省。注意:“任”作姓氏时,也读“rén”。“任务”中的“任”读rèn。

冀中平原:地处河北省中部,西起平汉路,东至津浦路,北临平津,南至沧石路。该地区河流纵横,物产丰富,交通发达,因为其特殊的战略地位,成为抗日战争时期敌我双方争夺的重要地区之一。冀中平原地图

“大扫荡”:1942年5月1日,侵华日军纠集日伪军五万余人,在空军的配合下,出动坦克、装甲车几百辆,由其华北驻屯军司令冈村宁次亲自指挥,对我冀中军民发动了空前残酷、空前野蛮的“铁壁合围”式的“大扫荡”。这次“扫荡”,敌人凭借军事上的机动优势,采取多路密集的“拉网式”“梳篦式”战术,企图从四面八方将我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压缩在深县、武强县、饶阳县、安平县四县相接的根据地腹心地带,予以歼灭。冀中区反扫荡

封锁沟、封锁墙:我国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军在华北等地为维护其交通和分割、封锁解放区,在解放区与敌占区之间和铁路、公路两侧所挖掘的宽而深的壕沟,叫“封锁沟”;挖出来的泥土就用来修成墙,叫“封锁墙”。封锁沟

十里一碉,八里一堡:指实行封锁政策,用密集的碉堡封锁某个区域。碉堡是军事上防守用的坚固建筑物,多用砖、石、钢筋混凝土等建成。碉堡深入交流

为什么说地道战是抗日战争史上的奇迹呢?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深入研读课文,作好批注,然后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地道式样多,范围广,相互连通,便于保护群众与打击敌人。

在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横的,竖的,直的,弯的,家家相连,村村相通。敌人来了,我们就钻到地道里去,让他们扑个空;敌人走了,我们就从地道里出来,照常种地过日子,有时候还要打击敌人。靠着地道这种坚强的堡垒,冀中平原上的人民坚持了敌后游击战争。构造巧妙作用非凡

在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横的,竖的,直的,弯的,家家相连,村村相通。

在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横的,竖的,直的,弯的,家家相连,村村相通。敌人来了,我们就钻到地道里去,让他们扑个空;敌人走了,我们就从地道里出来,照常种地过日子,有时候还要打击敌人。靠着地道这种坚强的堡垒,冀中平原上的人民坚持了敌后游击战争。画一画地道的平面式样图,说说对“坚强的堡垒”“敌后游击战争”的理解。

像堡垒一样保护了人民,保存了抗日力量。

利用地道隐蔽、相通的特点,趁敌不备,打击敌人,然后迅速转移。坚强的堡垒敌后游击战争

地道结构精巧,功能齐全,既可以打击敌人,又不影响生产生活。

地道有四尺多高,个儿高的人弯着腰可以通过;地道的顶离地面三四尺,不妨碍上面种庄稼。地道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大洞,洞顶用木料撑住,很牢靠。大洞四壁又挖了许多小洞,有的住人,有的拴牲口,有的搁东西,有的作厕所。考虑周到,功能齐全。

地道有四尺多高,个儿高的人弯着腰可以通过;地道的顶离地面三四尺,不妨碍上面种庄稼。地道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大洞,洞顶用木料撑住,很牢靠。大洞四壁又挖了许多小洞,有的住人,有的拴牲口,有的搁东西,有的作厕所。

一个大洞容得下一百来人,最大的能容二百多人。洞里经常准备着开水、干粮、被子、灯火,在里面住上个三五天不成问题。洞里有通到地面的气孔,从气孔里还能漏下光线来。气孔的口子都开在隐蔽的地方,敌人很难发现。人藏在洞里,既不气闷,又不嫌暗。有的老太太把纺车也搬进来,还嗡嗡嗡地纺线呢。

一个大洞容得下一百来人,最大的能容二百多人。洞里经常准备着开水、干粮、被子、灯火,在里面住上个三五天不成问题。洞里有通到地面的气孔,从气孔里还能漏下光线来。气孔的口子都开在隐蔽的地方,敌人很难发现。人藏在洞里,既不气闷,又不嫌暗。有的老太太把纺车也搬进来,还嗡嗡嗡地纺线呢。举例说明说说地道结构的主要部分与作用。地道大洞小洞气孔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具体写出了地道的什么特点?有的老太太把纺车也搬进来,还嗡嗡嗡地纺线呢。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地道里既不气闷,也不黑暗。方法地道构造巧妙,能有力地打击敌人。

地道的出口也开在隐蔽的地方,外面堆满荆棘。有的还在旁边挖一个陷坑,坑里插上尖刀或者埋上地雷,上面用木板虚盖着,板上铺些草,敌人一踏上去就翻下坑里送了命。在地道里,离出口不远的地方挖几个特别坚固的洞,民兵拿着武器在洞里警戒;拐弯的地方挖一些岔道,叫“迷惑洞”,敌人万一进来了,分不清哪条是死道,哪条是活道。进了死道,就有地雷埋在那儿等着他们;就算进了活道,他们也过不了关口。原来地道里每隔一段就有个很窄的“孑口”,只能容一个人爬过去。只要一个人拿一根木棒,就可以把“孑口”守住,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地道的出口也开在隐蔽的地方,外面堆满荆棘。有的还在旁边挖一个陷坑,坑里插上尖刀或者埋上地雷,上面用木板虚盖着,板上铺些草,敌人一踏上去就翻下坑里送了命。在地道里,离出口不远的地方挖几个特别坚固的洞,民兵拿着武器在洞里警戒;拐弯的地方挖一些岔道,叫“迷惑洞”,敌人万一进来了,分不清哪条是死道,哪条是活道。进了死道,就有地雷埋在那儿等着他们;就算进了活道,他们也过不了关口。原来地道里每隔一段就有个很窄的“孑口”,只能容一个人爬过去。只要一个人拿一根木棒,就可以把“孑口”守住,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我从这里读出了人民的智慧。试着抓关键词说说地道在打击敌人方面的作用。出口、陷坑、警戒洞、迷惑洞、孑口保护群众,打击敌人。说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意思。

原形容地势险要,文中指“孑口”易守难攻。观看《地道战》片段。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冀中平原上的抗日军民有着顽强的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课堂交流课文中还有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第六自然段中防御敌人的破坏

敌人尝到了地道的厉害,想方设法来破坏,什么火攻啊,水攻啊,毒气攻啊,都用遍了。大家又想出了许多妙法来防备。洞口准备着土和沙,可以用来灭火。“孑口”上装着吊板,如果敌人放毒气,就把吊板放下来挡住,不让毒气往里透。对付水攻的法子更妙了,把地道跟枯井暗沟连接起来,敌人放水的时候,水从洞口进来,就流到枯井暗沟里去了。任敌人想出什么毒辣的法子也不怕,因为各个村子的地道是相通的,大不了转移到旁的村子去。

敌人尝到了地道的厉害,想方设法来破坏,什么火攻啊,水攻啊,毒气攻啊,都用遍了。大家又想出了许多妙法来防备。洞口准备着土和沙,可以用来灭火。“孑口”上装着吊板,如果敌人放毒气,就把吊板放下来挡住,不让毒气往里透。对付水攻的法子更妙了,把地道跟枯井暗沟连接起来,敌人放水的时候,水从洞口进来,就流到枯井暗沟里去了。任敌人想出什么毒辣的法子也不怕,因为各个村子的地道是相通的,大不了转移到旁的村子去。第七自然段中在地道里传递消息

人在地道里怎么能了解地面上的情况呢?民兵指挥部派出一些人分布在各处,发现了敌情就吆喝起来,一个接一个,一直传到指挥部里。老百姓管这种吆喝叫“无线电”。地道里面可就用“有线电”了,一根铁丝牵住一个小铜铃,这儿一拉,那儿就响,拉几下表示什么意思是早就约好了的。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人在地道里怎么能了解地面上的情况呢?民兵指挥部派出一些人分布在各处,发现了敌情就吆喝起来,一个接一个,一直传到指挥部里。老百姓管这种吆喝叫“无线电”。地道里面可就用“有线电”了,一根铁丝牵住一个小铜铃,这儿一拉,那儿就响,拉几下表示什么意思是早就约好了的。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朗读指导:读出作者对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的赞叹。

为什么在地道战中人民群众能表现出无穷无尽的智慧?为什么说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这是保家卫国的正义的战斗,所以激起了人民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特别勇敢,特别有智慧。他们依靠着地道战这种方式,用落后的武器装备,不但坚持了生产,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粉碎了敌人的“扫荡”,所以说地道战创造了一个奇迹。

作者为什么介绍冀中的地道战?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歌颂冀中抗日军民的无穷无尽的智慧与顽强的斗志。写作目的用较快的速度默读《地雷战》,要求:先根据题目提问,然后带着问题速读。跳读:遇到不太明白的词语,直接跳过,继续往下读。用抓关键词句法,抓住每段话中的重点句子,重点读,其他的内容可以快速略读。边读边想,及时概括读过的内容的意思。类文链接:《地雷战》拓展延伸1.根据文章内容判断正误。

(1)在山东境内,海阳民兵是最早发明和使用地雷的。

()

(2)1943年5月,小纪区民兵在公路上埋下两颗地雷,炸死炸伤日伪军5名,揭开了海阳地雷战的序幕。

)读后完成练习并交流。×√2.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1)民兵队长赵同伦和赵守福等民兵一起研究出(

)、(

)等几种埋雷方法。

(2)为了解决地雷供应不足的问题,民兵们经过反复试验,先后研制出了(

)、(

)等多种地雷。拉线绊线石雷绊雷3.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人民群众有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从地雷的种类繁多、制作方式多样以及让敌人防不胜防的埋地雷方式等地方可以体会到人民群众有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假如你现在就站在地道战的遗址旁,你最想说什么?侵略筑堡党妨蔽陷拐先写左边,再写右边,最后封口。前三笔:竖、点、撇上长下短堡左窄右宽侵略妨陷拐上下结构筑党蔽冀中的地道战构造产生——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防御敌人联络信息顽强的斗志无穷无尽的智慧作用地道地洞气孔出口“无线电”“有线电”防火攻防水攻防毒气攻板书设计

赠送以下课件10

古诗三首第1课时第2课时第1课时你会填吗?一()当先()到成功老()识途千军万()万()奔腾快()加鞭马马马马马马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马诗初读古诗自由读《马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马诗[唐]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指名读,相机正音。注意以下字词:yān

shān燕

脑sìjīn

luò

nǎo马诗[唐]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师范读,明确停顿。师生合作读。老师读前半部分,学生读后半部分,一遍读完后,交换朗读内容。齐读古诗。默读古诗,启迪质疑。品读古诗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自读并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借助注释,理解词语。①大漠:广阔无边的大沙漠。②燕山:指燕然山。这里借指边塞。③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读一读,说说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塞外茫茫沙漠在月光的照耀下,颜色像雪一样白。燕山上的月牙儿就像弯钩一样悬挂在空中。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说说这是一匹怎样的马?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贵重的马矫健的马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什么时候才能够带上黄金装饰的马笼头,在秋高气爽的战场上奔驰杀敌呢?再读一读,读出问句语气。体会学法这首诗仅仅是在写马吗?请结合你搜集到的资料,想想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河南福昌人。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满腹傲气,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献,但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27岁时在郁闷悲苦中去世。他生不逢时,又不愿媚俗取宠,因而饱受世事的嘲弄。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他的性格,融进了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一层冷艳神秘的色彩,因而人们称他为“诗鬼”。写作背景:

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作者不得志之时。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朗读并背诵全诗。总结学法:回顾学习本首诗的过程,归纳学习古诗的方法。“四字法”:读、品、悟、背。作业布置。

1.搜集有关马的诗歌作品。

2.按“四字法”学习搜集到的诗歌。板书设计写景:边疆战场,清冷悲凉马诗抒情:驰骋疆场,建功立业借马自喻

表明志向第2课时同学们,《马诗》的作者借“马”表达了自己渴望立功报国的志向。像这样通过一件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的写法,我们称为“托物言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古诗,也运用了这种表达方法。谈话导入让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古诗的学法。“四字法”:读、品、悟、背。石灰吟初读古诗熟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chuízáofénshāosuìhún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再读古诗,明确诗歌节奏。理解诗意,质疑问难。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头吟》等,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石灰那么普通,作者为什么要吟诵石灰呢?石灰只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事物,可是诗中有几处,却分明让人觉得石灰好像活了起来,有了人的情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原料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击打、开凿。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等闲:石灰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它也好像是很平常的事情。“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谁能说一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这两句诗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达了诗人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谁来说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粉骨碎身、清白留世深入研读,领略意境。读第一、二句诗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情景?千锤万凿、烈火焚烧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凿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见到此情此景,你想说点什么?不怕磨难、不畏艰险齐读第一、二句诗。石灰还经受了什么磨难?读第三、四句诗,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体会到了石灰“勇于献身、清白留世、洁身自好”的品质。齐读第三、四句诗。读读全诗,说说由石灰你会想到什么样的人?刚强勇敢、甘愿奉献、勇于牺牲的英雄于谦是不是这样的人呢?于谦: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民族英雄。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他为官清正,不畏强暴,关心百姓。他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正统十四年,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全权负责京师防御。当时朝廷中有些人主张南迁,于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反对南迁,并拥立景帝,率京师群众击退瓦剌军,使千百万人民免遭涂炭,局势转危为安。景泰八年,景帝病重,英宗复位,于谦却遭受诬蔑被定为谋逆罪,判处死刑。于谦仅仅是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