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01 坐标图像题(5大类型)(解析版)_第1页
题型01 坐标图像题(5大类型)(解析版)_第2页
题型01 坐标图像题(5大类型)(解析版)_第3页
题型01 坐标图像题(5大类型)(解析版)_第4页
题型01 坐标图像题(5大类型)(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题型01坐标图像题(5大类型)TOC\o"1-3"\h\u【类型1\o"pH曲线"pH曲线】 1【类型2酸碱盐之间反应的曲线】 9【类型3与催化剂相关的曲线】 17【类型4金属的化学性质】 22【类型5溶解过程相关的曲线】 28►类型1\o"pH曲线"pH曲线1.(2023•眉山)实验小组用传感器探究稀NaOH溶液与稀盐酸反应过程中温度和pH的变化。测定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 B.30s时,溶液中溶质为HCl和NaCl C.60s时,加入1~2滴紫色石蕊溶液变成蓝色 D.该实验是将稀盐酸加入稀NaOH溶液【答案】D【解析】A、由反应过程中温度变化图,反应过程中温度升高,有热量放出,故选项说法正确。B、30s时,溶液的pH小于7,溶液显酸性,溶液中溶质为HCl和NaCl,故选项说法正确。C、60s时,溶液的pH大于7,显碱性,加入1~2滴紫色石蕊溶液变成蓝色,故选项说法正确。D、图象中pH的变化是从小于7逐渐增大到大于7,可知原溶液显酸性,然后不断地加入碱性溶液,使pH增大,说明是把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稀盐酸中,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2.(2023•南通)已知常温下Ca(OH)2溶解度为0.17g。向一定量饱和Ca(OH)2溶液中滴加盐酸,溶液pH随V(盐酸)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为检测某生石灰样品中钙元素含量,实验如下:步骤1取0.60g样品于锥形瓶中,向其中加入200mL蒸馏水,盖上表面皿充分振荡。步骤2向冷却后的锥形瓶中滴入几滴酚酞,再逐滴加入稀盐酸至反应完全。反应完全时锥形瓶内溶液红色恰好褪去。经换算,消耗m(HCl)=0.73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步骤1中充分振荡后得到澄清透明的溶液 B.步骤2中红色恰好褪去时,消耗V3mL盐酸 C.步骤2中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HCl+CaO=CaCl2+H2O D.该样品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6.67%【答案】D【解析】A、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取0.60g样品于锥形瓶中,向其中加入200mL蒸馏水,得到的氢氧化钙的质量一定大于0.60g;常温下Ca(OH)2溶解度为0.17g,200mL(合200g)蒸馏水中最多能溶解氢氧化钙0.34g,氢氧化钙有剩余,步骤1中充分振荡后不能得到澄清透明的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B、步骤2中红色恰好褪去时,溶液显中性,溶液的pH=7,消耗的盐酸的质量不是V3mL,故选项说法错误。C、步骤2中氢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a(OH)2+2HCl═CaCl2+2H2O,故选项说法错误。D、反应完全时锥形瓶内溶液红色恰好褪去,经换算,消耗m(HCl)=0.73g,设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钙的质量为x。Ca(OH)2+2HCl═CaCl2+2H2O7473x0.73gx=0.74g0.74g氢氧化钙中含钙元素的质量为0.74g××100%=0.4g。反应前后钙元素的质量不变,则该样品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66.67%,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3.(2023•深圳)某同学在验证次氯酸(HClO)光照分解产物数字实验中,HClO所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2HClO2HCl+O2↑,容器中O2的体积分数以及溶液的pH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光照前,容器内已有O2 B.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酸性不断增强 C.反应前后氯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D.该实验说明HClO化学性质不稳定【答案】C【解析】A、由第一幅图可知,光照前,容器内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18%,即已有O2,说法正确;B、由第一幅图可知,溶液的起始pH小于7,显酸性,其pH随时间变化慢慢变小,则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酸性不断增强,说法正确;C、在反应物HClO中,氢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由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原则可知,其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在生成物HCl中,氢元素显+1价,则氯元素显﹣1价,因此反应前后氯元素的化合价降低,说法错误;D、由题干信息可知,在光照的条件下,HClO会分解为HCl和氧气,由此可知,HClO化学性质不稳定,说法正确。故选:C。4.(2023•龙凤区一模)向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慢慢滴入稀硫酸,该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P点时的溶液呈酸性 B.N点时的溶液呈红色 C.M→N过程中溶液的碱性逐渐增强 D.M→P过程中生成的硫酸钠不断增加【答案】A【解析】A、P点时溶液的pH小于7,显酸性,故选项说法正确。B、N点时溶液的pH等于7,显中性,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故选项说法错误。C、M点时溶液的pH>7,显碱性,M→N过程中,pH不断减小,则碱性逐渐减弱,故选项说法错误。D、M→N过程中,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产生硫酸钠和水,该过程中生成的硫酸钠不断增加;N点时,两者恰好完全反应,N→P过程中没有硫酸钠产生,硫酸钠的质量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A。5.(2023•广陵区一模)实验小组借助传感器对稀NaOH溶液与稀盐酸的反应进行研究。三颈烧瓶中盛放溶液X,用恒压漏斗匀速滴加另一种溶液,并用磁力投拌器不断搅拌。实验装置和测定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X溶液是稀NaOH溶液 B.0—40s溶液中H+数量不断增加 C.60s时溶液中存在的离子有Na+、Cl﹣、OH﹣ D.M点时氢氧化钠和盐酸一定恰好完全反应【答案】C【解析】A、由pH图像可知溶液pH是小于7显酸性的,随时间逐渐增大的最后pH大于7,故是将稀NaOH溶液滴入稀盐酸,X溶液是稀盐酸,故A不正确;B、由图可知,0—40s时pH不断增大,说明随着不断滴入稀NaOH溶液,溶液中H+数量不断减少,故B不正确;C、60s时溶液pH大于10,说明碱已经过量,此时溶液中存在的离子有Na+、Cl﹣、OH﹣,故C正确;D、M点时对应时间为40s,此时溶液pH还小于7,说明氢氧化钠和盐酸还没完全反应,盐酸还有剩余,故D不正确;故选:C。6.(2023•宝安区模拟)为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及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小聪同学按图甲连接好实验装置,往盛有一种溶液的烧杯中滴入另一种初始温度相同的溶液,同时用玻璃棒搅拌。图乙是数字采集器和计算机实时显示的数据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实验开始时,烧杯中盛有的试剂是氢氧化钠溶液 B.0~100秒时,温度上升是因为该反应放热 C.100秒时,溶液中只含有Na+、Cl﹣两种微粒 D.150秒时,向溶液中加入氧化铁粉末,溶液会变黄色【答案】C【解析】A、由图像可知,pH开始时大于7,逐渐减小到7,然后小于7,可知原溶液显碱性,然后不断的加入酸性溶液,使pH减小,说明是把稀盐酸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则实验开始时,烧杯中盛有的试剂是氢氧化钠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B、0~100秒时,温度上升是因为该反应放热,故选项说法正确。C、100秒时,溶液的pH=7,显中性,此时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中溶质为氯化钠,溶液中含有的微粒是:Na+、Cl﹣、H2O,故选项说法错误。D、150秒时,溶液的pH<7,溶液显酸性,溶质是氯化钠、氯化氢,向溶液中加入氧化铁粉末,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溶液会变黄色,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7.(2023•武威)某化学兴趣小组三位同学在学习了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分别结合自己在实验室中所做的实验,从不同方面对其进行图像描述。图A是实际操作图,图B是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酸碱度变化图,图C是微现粒子结合过程的示意图。根据以上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依据图A、图B可知,该实验是将硫酸滴加到另一种溶液中。(2)图B中b点溶液中溶质是NaOH、Na2SO4。(3)向pH=7的溶液中滴加氯化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SO4+BaCl2=BaSO4↓+2NaCl。(4)写出图C中方框内乙粒子的符号。【答案】(1)硫酸;(2)NaOH、Na2SO4;(3)Na2SO4+BaCl2=BaSO4↓+2NaCl;(4)。【解析】(1)由图像可知,pH是开始时大于7逐渐减小到7然后小于7,可知原溶液显碱性,然后不断的加入酸性溶液,使pH减小,说明是把硫酸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2)b点溶液的pH大于7,溶液显碱性,氢氧化钠有剩余,图B中b点溶液中溶质是NaOH、Na2SO4。(3)pH=7的溶液是硫酸钠溶液,向pH=7的溶液中滴加氯化钡,硫酸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SO4+BaCl2=BaSO4↓+2NaCl。(4)中和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生成硫酸钠的化学式为Na2SO4,甲是钠离子,乙是硫酸根离子,其离子符号为。8.(2023•博山区三模)兴趣小组的同学借助pH传感器监测溶液pH的变化情况来探究稀硫酸(质量分数为4.9%)和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分数为4.0%)的反应。如图是反应装置和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曲线。(1)图2中a点时,锥形瓶中溶液为红(填“紫”、“蓝”、“红”或“无”)色。(2)当两者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位于曲线的b(填“a”、“b”,或“c”)点,此时,消耗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比为1:1。(3)下列说法是同学们在分析实验数据时得出的结论,你认为正确的是ad(填字母序号)。a.实验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先增大后减小b.实验过程中水的质量保持不变c.实验过程中使用磁力搅拌器的目的是吸收热量d.该实验还可以选用pH试纸验证反应的发生【答案】(1)红;(2)b;1:1;(3)ad。【解析】(1)图2中a点时,溶液显碱性,酚酞遇碱变红,锥形瓶中溶液为红色;(2)稀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当两者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7,位于曲线的b点;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H2SO4=Na2SO4+2H2O,消耗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比==1:1;故填:b;1:1;(3)a.实验过程中硫酸钠的质量分数不是一直在不断增大,完全反应后,继续滴加稀硫酸,硫酸钠的质量分数开始变小,故选项说法正确;b.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同时加入的稀硫酸中含有水,实验过程中水的质量增加,故选项说法错误;c.实验过程中使用磁力搅拌器的目的是混匀反应物,确保充分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d.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如果溶液pH由小于7变成等于或大于7,说明反应能够进行,实验过程中也可选用pH试纸验证反应的发生,故选项说法正确。9.(2022•无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对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发生进行了探究。(1)利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探究。用pH传感器测得烧杯中溶液的pH随滴加液体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2所示。①反应前烧杯中盛放的液体Y是氢氧化钠溶液。②图中b点所示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钠。③写出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HCl+NaOH=NaCl+H2O。(2)利用如图3所示装置进行实验:烧杯中放入新制饱和石灰水,向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将稀盐酸滴入试管。一段时间后,试管外壁附近溶液中出现浑浊,原因是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放热,导致氢氧化钙溶解度降低,氢氧化钙从溶液中析出而产生浑浊。【答案】(1)①氢氧化钠溶液;②氯化钠;③HCl+NaOH=NaCl+H2O;(2)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放热,导致氢氧化钙溶解度降低,氢氧化钙从溶液中析出而产生浑浊。【解析】(1)①开始pH>7,溶液为碱性,所以反应前烧杯中盛放的液体Y是氢氧化钠溶液。②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b点时溶液的pH等于7,溶液显中性,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溶质是氯化钠。③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2)饱和石灰水的溶质是氢氧化钙,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是中和反应,放出热量。所以出现浑浊的原因是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放热,导致氢氧化钙溶解度降低,氢氧化钙从溶液中析出产生浑浊。►类型2酸碱盐之间反应的曲线10.(2023•襄阳)现有80g稀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向其中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充分反应后再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氢氧化钠溶液,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测得生成沉淀的质量与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a点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 B.a→b段溶液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为CuSO4+2NaOH=Na2SO4+Cu(OH)2↓ C.原混合溶液中H2SO4与CuSO4的质量比为49:80 D.向c点溶液中滴加稀硫酸,不会立即出现白色沉淀【答案】C【解析】氯化钡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氢氧化钠能与硫酸铜反应产生氢氧化铜沉淀、盐酸能与氢氧化钠反应;A、加入氢氧化钠溶液40g时沉淀的质量不变,说明此时是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是氯化钠,故a点含有氯化钠、过量的氯化钡以及生成的氯化铜三种溶质,故A错误;B、a→b段溶液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是氢氧化钠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故B错误;C、0→a段是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a→b是氢氧化钠和氯化铜反应,消耗氢氧化钠的质量相等;H2SO4——2HCl——2NaOH,CuSO4——CuCl2——2NaOH故硫酸和硫酸铜的质量关系为:H2SO4——CuSO498160故C正确;D、c点溶液中含有氯化钡,故向c点溶液中滴加稀硫酸,会立即出现白色沉淀,故D错误;故选:C。11.(2023•包头)常温下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测得水的质量、氯化钠的质量随氢氧化钠溶液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乙表示的物质为氯化钠 B.加入b克NaOH溶液时,恰好完全反应 C.加入c克NaOH溶液时,所得溶液中的阴离子为Cl﹣ D.NaOH溶液由a克递增到b克,所得溶液的酸性逐渐减弱【答案】C【解析】A、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随着反应的进行,氯化钠的质量逐渐增加,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水的质量逐渐增加,至完全反应,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由于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水,水的质量仍在增加;乙表示的物质为氯化钠,故选项说法正确。B、加入b克NaOH溶液时,氯化钠的质量不再发生改变,恰好完全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C、加入c克NaOH溶液时,氢氧化钠溶液过量,所得溶液是氯化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溶液,溶液中阴离子为Cl﹣、OH﹣,故选项说法错误。D、NaOH溶液由a克递增到b克,稀盐酸的质量逐渐减少,至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的酸性逐渐减弱,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12.(2022•达州)下列图像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相对应,合理的是()A.向等质量的水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氢氧化钠固体和硝酸铵固体 B.在盛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点燃红磷 C.向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分别逐渐加入锌粉和铁粉 D.向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中不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答案】C【解析】A、向等质量的水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氢氧化钠固体和硝酸铵固体,氢氧化钠固体和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分别放热、吸热,使温度分别升高、降低,故选项图象错误。B、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升高,压强增大;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被消耗,温度恢复至室温,压强逐渐减小,最终压强一定比反应前小,故选项图象错误。C、向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分别逐渐加入锌粉和铁粉,金属与酸反应时氢气来源于酸中的氢元素,因为酸的量相同,金属过量,故最终生成的氢气应该相等;生成等质量的氢气,消耗的锌的质量多,故选项图象正确。D、向稀盐酸中不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酸性逐渐减弱,碱性逐渐增强,pH的变化是从小于7逐渐的增大到等于7、大于7,故选项图象错误。故选:C。13.(2023•彭泽县模拟)下列图像对应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将一定量浓硫酸加入适量的水中 B.向一定量锌粒中加入足量稀盐酸 C.向一定量稀硫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D.向一定量生锈铁钉中加入少量稀盐酸【答案】C【解析】A、将一定量的浓硫酸加入适量的水中,随着浓硫酸的加入溶液温度由室温逐渐升高,当浓硫酸加完,经过一段时间后,溶液温度逐渐下降至室温,故选项图像错误。B、向一定量锌粒中加入足量稀盐酸,锌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溶液和氢气,锌粒的质量逐渐减少,至完全反应固体全部消失,故选项图像错误。C、向一定量稀硫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溶剂质量的增加一方面来自于加入的NaOH溶液中含有的溶剂,一方面来自反应生成的水,当硫酸与氢氧化钠完全反应时,不再有水生成,溶液中溶剂的质量只随氢氧化钠溶液的增加而增加,增加速度变缓,故选项图像正确。D、向一定量生锈铁钉中加入少量稀盐酸,铁锈的主要成分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中的溶质逐渐增大,至稀盐酸完全反应,反应完全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变,故选项图像错误。故选:C。14.(2023•龙马潭区模拟)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铜溶液中先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后逐渐滴加稀盐酸,过程中加入溶液的质量与氯化铜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c~d的过程中无明显现象 B.a、d、e点对应的铜离子的数量相同 C.e点对应溶液的pH<7 D.a~c和c~d两过程中发生的反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答案】A【解析】A、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铜溶液中先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氯化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后逐渐滴加稀盐酸,氢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c~d的过程中有明显现象,会观察到蓝色沉淀逐渐溶解,故选项说法错误。B、a点还没有发生反应,d点氢氧化铜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e点是氢氧化铜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继续滴加稀盐酸,上述3点对应的铜离子的数量相同,故选项说法正确。C、e点是氢氧化铜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继续滴加稀盐酸,溶液显酸性,e点对应溶液的pH<7,故选项说法正确。D、a~c发生的是氯化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c~d发生的是氢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两过程中发生的反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A。15.(2023•云南)酸、碱、盐是几类重要化合物,与人类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关系十分密切。(1)请从以下选项中选择适当物质的标号填空:a.碳酸钠b.碳酸钙c.氢氧化钙①可用来配制农药波尔多液的是c;②可用作补钙剂的是b;③可用于玻璃、洗涤剂生产的是a。(2)浓硫酸可做某些气体的干燥剂,原因是浓硫酸具有吸水性。(3)利用紫甘蓝自制酸碱指示剂的步骤依次为:研碎,酒精浸泡,过滤,装瓶备用。①上述步骤中没有用到的仪器是B(填标号)。②通过实验得出紫甘蓝指示剂在不同液体中的显色情况如下:液体蒸馏水氯化钙溶液炉具清洁剂白醋颜色紫色紫色绿色红色向滴有紫甘蓝指示剂的稀盐酸和CaCl2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2CO3溶液,反应所得沉淀或气体的质量变化如图所示(图中一条曲线表示生成沉淀的质量变化情况,另一条曲线表示生成气体的质量变化情况)。加入Na2CO3溶液质量为ag时,所得溶液中除指示剂外还含有的溶质是氯化钙、氯化钠;加入Na2CO3溶液质量由0至bg的过程中,溶液颜色的变化情况是由红色变为紫色,由紫色再变为绿色。【答案】(1)①c;②b;③a;(2)浓硫酸具有吸水性;(3)①B;②氯化钙、氯化钠;由红色变为紫色,由紫色再变为绿色。【解析】(1)①可用来配制农药波尔多液的是氢氧化钙;②可用作补钙剂的是碳酸钙;③可用于玻璃、洗涤剂生产的是碳酸钠;(2)浓硫酸可做某些气体的干燥剂,原因是:浓硫酸具有吸水性;(3)利用紫甘蓝自制酸碱指示剂的步骤依次为:研碎,酒精浸泡,过滤,装瓶备用;①上述步骤中没有用到的仪器是酒精灯;②加入Na2CO3溶液质量为ag时,盐酸与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中除指示剂外还含有的溶质是:氯化钙、氯化钠;加入Na2CO3溶液质量由0至bg的过程中,溶液颜色的变化情况是:原先有盐酸,因此紫甘蓝自制酸碱指示剂变红色;当到a点时,溶液呈中性,由红色变为紫色;当到b点时,碳酸钠过量,溶液呈碱性,液体再变为绿色;16.(2023•仓山区校级模拟)某校兴趣小组同学利用图1装置研究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过程,仪器A中溶液慢慢加入烧杯中溶液,用pH和温度传感器测量反应过程中相关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得到图2和图3。(1)图1烧杯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H2SO4=Na2SO4+2H2O。(2)图1仪器A中物质是稀硫酸,由图2判断该反应发生的依据为开始时溶液的pH>7,后pH逐渐减小到7。(3)图3中V的数值最接近12(填“6”“12”或“16”),图3中e→f温度变化的原因是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放热,使溶液温度升高。(4)图4为该反应的微观过程,将反应后的微粒补充完整。【答案】(1)2NaOH+H2SO4=Na2SO4+2H2O;(2)稀硫酸;开始时溶液的pH>7,后pH逐渐减小到7;(3)12;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放热,使溶液温度升高;(4)。【解析】(1)图1烧杯中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H2SO4=Na2SO4+2H2O。(2)由图像可知,开始时溶液pH大于7,逐渐减小到7,最后小于7,可知原溶液显碱性,然后不断的加入酸性溶液,使pH减小,说明是把稀硫酸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图1仪器A中物质是稀硫酸;。(3)图3中V时放出的热量最多,此时恰好完全反应,溶液的pH=7,则图3中V的数值最接近12;图3中e→f温度变化的原因是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放热,使溶液温度升高。(4)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钠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没有参与反应,则图为:。17.(2023•内蒙古)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某小组在实验室探究氢氧化钠和盐酸的反应。(1)向盛有5mL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可观察到溶液变红的现象。再向其中滴入稀盐酸,溶液变无色。学生对于所加盐酸是否过量提出了疑问,于是对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作出猜想:猜想一:NaCl猜想二:NaCl、HCl。(2)为了验证其猜想,同学们进行如下探究。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加入镁条有气泡产生猜想二正确证明盐酸过量(3)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时,有同学触摸到试管外壁,感觉有温度变化。小组利用数字传感器得出反应时间与溶液温度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同学们得出结论: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过程中放出热量(是放热反应)。(4)查阅资料得知,在中和反应中溶液的导电性也发生变化。已知电导率是衡量溶液导电能力大小的物理量。在相同条件下,电导率与离子浓度(单位体积内的离子数)成正比。①P点溶液中单位体积内离子数=N点(填“>”“<”或“=”)。②M点表示恰好完全反应(或单位体积内离子数最少,合理即可)。交流与反思:a.中和反应发生的实质是酸中的氢离子和碱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b.中和反应可以从热量、酸碱性、产物、导电性等方面进行探究。【答案】(1)溶液变红;(2)有气泡产生;(3)放出热量(是放热反应);(4)①=;②恰好完全反应(或单位体积内离子数最少,合理即可);③酸中的氢离子和碱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解析】(1)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则向盛有5mL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可观察到溶液变红。(2)由结论知,猜想二正确证明盐酸过量,则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加入镁条,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可观察到有气泡产生。(3)由图像知,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一段时间内,溶液的温度升高,说明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过程中放出热量。(4)①由图像知,P点与N点电导率相同,所以N点时溶液中单位体积内的离子数等于P点时溶液中单位体积内的离子数。②由图像知,M点电导率最低,说明M点时溶液中单位体积内的离子数最少;氢氧化钠和盐酸完全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水以分子形式存在,即单位体积内的离子数减少,M点时单位体积内的离子数最少,表示此时恰好完全反应。交流与反思: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钠离子、氢氧根离子和水分子,稀盐酸中含有氢离子、氯离子和水分子,氢氧化钠和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此时溶液中含有钠离子、氯离子和水分子,则中和反应发生的实质是酸中的氢离子和碱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类型3与催化剂相关的曲线18.(2022•鄂州)大伟发现实验室里有一个密码保险柜,只有找出与叙述相符的图像才能打开。能打开保险柜的选项是()A.用两份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其中一份加入催化剂 B.分别向等质量的大理石中滴加足量的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 C.电解水 D.高温加热木炭和氧化铜的混合物【答案】A【解析】A、用两份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催化剂只能影响反应速率,不影响产生氧气的质量,有催化剂的反应速率快,至完全反应所需时间短,故选项图象正确。B、分别向等质量的大理石中滴加足量的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大理石的质量相等,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最终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相等;反应物的接触面积越大,反应越剧烈,粉末状的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快,至完全反应所需时间短,故选项图象错误。C、通电分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而不是质量)之比为2:1,故选项图象错误。D、高温加热木炭和氧化铜的混合物,木炭与氧化铜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横坐标表示反应时间,随着反应的进行,二氧化碳逸出,固体的质量一开始就逐渐减少,且最终不可能减少至0,故选项图象错误。故选:A。19.(2022•贵港)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A.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 B.质量相等的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充分反应 C.向一定量的水中加入pH=13的某碱溶液 D.向一定量NaOH和Ba(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稀硫酸【答案】A【解析】A、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加入催化剂,会使得反应速率较快,由于固体质量相同,则含催化剂的氯酸钾中的氯酸钾的质量少,放出氧气的质量少,则固体质量减少的少,剩余固体的质量较大,故A正确;B、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2Mg+O22MgO,则48份质量的镁和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所以质量相等的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充分反应,镁反应完全,氧气有剩余,故B错误;C、向一定量的水中加入pH=13的某碱溶液,溶液的pH变大,继续加入溶液,溶液的pH升高,但是始终小于13,故C错误;D、向一定量NaOH和Ba(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稀硫酸,稀硫酸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硫酸钡和硝酸,硝酸钡反应完后,沉淀质量不变,一开始加入稀硫酸就有硫酸钡沉淀产生,故D错误。故选:A。20.(2023•铜仁市一模)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A.探究相同质量的氯酸钾在有无催化剂条件下产生氧气的质量关系 B.一定质量的木炭和氧化铜的混合物在高温条件下反应 C.利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甲烷和过量的氧气在密闭容器中完全反应【答案】C【解析】A、相同质量的氯酸钾在有无催化剂条件下产生氧气,催化剂只能影响反应速率,不影响产生氧气的质量,有催化剂的反应速率快,至完全反应所需时间短,故选项图像错误。B、一定质量的木炭和氧化铜的混合物在高温条件下反应,木炭和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前后固体中铜元素的质量不变,但随着反应的进行,二氧化碳逸出,固体混合物的质量逐渐减少,固体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故选项图像错误。C、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升高,压强增大;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被消耗,温度恢复至室温,压强逐渐减小,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导致气压增大,压强恢复至常压,故选项图像正确。D、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甲烷和过量的氧气在密闭容器中完全反应,分子的个数不变,故选项图像错误。故选:C。21.(2023•岱岳区校级模拟)下列图像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相对应,其中合理的是()A.用一定量的MnO2和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B.向足量的锌、铁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 C.一定温度时,向一定量的不饱和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生石灰,再恢复至原温 D.向FeCl3和HCl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足量NaOH溶液【答案】D【解析】A、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过程中,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变,故选项错误;B、足量锌、铁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锌的活动性强,在相同的时间内生成的氢气多,完全反应后生成的氢气相同,故选项错误;C、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溶液中溶剂质量减少,有氢氧化钙析出,所得溶液为饱和溶液;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溶质质量分数逐渐减小;随着反应结束,温度恢复至室温,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增大,溶质质量分数又开始增大,最终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因此开始时,溶液为氢氧化钙的不饱和溶液,因此最终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比反应前大,故选项正确;D、向FeCl3和HCl的混合溶液中滴加足量的NaOH溶液,由于盐酸的存在,开始加入的氢氧化钠不会与氯化铁反应形成沉淀,待盐酸完全反应后开始出现沉淀,至完全反应沉淀质量不再改变,与事实相符,故选项正确。故选:D。►类型4金属的化学性质22.(2023•天门)下列化学反应中y与x的关系,可以用如图曲线表示的是()A.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x表示反应时间,y表示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 B.一定量的镁片中滴加稀盐酸,x表示加入稀盐酸的质量,y表示产生氢气的质量 C.一定量的氧化铁中加入稀盐酸,x表示加入稀盐酸的质量,y表示溶液的总质量 D.一定量的稀盐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x表示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y表示溶液的pH【答案】B【解析】A、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前后钾元素的质量不变;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逸出,剩余固体的质量减少,则钾元素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但反应前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不为零,不能用如图曲线表示,故选项错误。B、一定量的镁片中滴加稀盐酸,氢气的质量逐渐增加,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能用如图曲线表示,故选项正确。C、一定量的氧化铁中加入稀盐酸,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溶液的总质量逐渐增加,但完全反应后,继续加入稀盐酸,溶液的质量始终在增加,不能用如图曲线表示,故选项错误。D、一定量的稀盐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pH的变化是从小于7逐渐的增大到等于7、大于7,不能用如图曲线表示,故选项错误。故选:B。23.(2023•大庆)下列选项与图示中所反映的变化关系不相符的是()A.等质量且过量的锌粉、锌粒分别与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反应 B.向一定量NaOH与Ca(OH)2的混合溶液中逐渐通入CO2至过量 C.在相同温度下,等质量等浓度的H2O2溶液分解制O2 D.向一定体积的Ba(OH)2溶液中,逐滴滴入一定浓度的稀硫酸【答案】B【解析】A、金属与酸反应时氢气来源于酸中的氢元素,因为酸的量相同金属过量,最终生成的氢气应该相等,最终剩余固体的质量相等;但锌粉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快,至完全反应所需时间短,故选项图像正确。B、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二氧化碳和碳酸钙、水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碳酸氢钙,沉淀的先增加后逐渐减少;由质量守恒定律,由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的过程中消耗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大于沉淀消失时消耗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故选项图像错误。C、在相同温度下,等质量等浓度的H2O2溶液分解制O2,催化剂只能影响反应速率,不影响产生氧气的质量,有催化剂的反应速率快,至完全反应所需时间短,故选项图像正确。D、向一定体积的Ba(OH)2溶液中,逐滴滴入一定浓度的稀硫酸,硫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中的离子数量减少,溶液的带电能力逐渐减小,至完全反应减小至0,继续滴加稀硫酸,溶液的导电能力又逐渐增强,故选项图像正确。故选:B。24.(2023•博山区三模)现将等质量且形状相同的甲、乙、丙三种金属,分别放入三份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硫酸中,产生氢气的质量随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甲、乙、丙在生成物中化合价均为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相对原子质量:甲<乙<丙 B.金属活动性:乙<丙<甲 C.消耗硫酸的质量:甲<乙<丙 D.甲、乙、丙可能分别是镁、铁、锌【答案】C【解析】A、等质量的金属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且生成物中金属元素均为+2价时,产生氢气的质量与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成反比,结合图像可知,相对原子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丙>乙>甲,故该项正确,不符合题意;B、金属越活泼,与酸反应产生气体速率越快,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气体越多,结合图像可知,金属活泼性为甲>丙>乙,故该项正确,不符合题意;C、金属与酸反应生成氢气时,氢气来源于酸中的氢元素,所以生成的氢气与消耗的酸的多少顺序一致,故消耗酸的质量为甲>乙>丙,故该项错误,符合题意;D、由金属的活泼性:甲>丙>乙,及相对原子质量:丙>乙>甲,镁、铁、锌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为24、56、65,且金属活动性顺序为镁>锌>铁,故可知甲、乙、丙可能是镁、铁、锌,故该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25.(2023•任丘市校级模拟)将一定质量的锌粉加入含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反应过程中固体质量与加入锌粉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点固体为锌和银 B.b点固体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C.c点溶液为无色 D.d点固体为银和铜【答案】C【解析】A、由金属活动性Zn>Cu>Ag,将一定质量的锌粉加入含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锌先与AgNO3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AgNO3反应完,若还有锌粉,锌才能与Cu(NO3)2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a点时硝酸银还没有完全反应,固体为银,故选项说法错误。B、b点时,锌和硝酸银恰好完全反应,固体是银,加入稀盐酸,银和稀盐酸不反应,没有气泡产生,故选项说法错误。C、c点时锌和硝酸铜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为硝酸锌溶液,溶液为无色,故选项说法正确。D、至c点,锌和硝酸铜恰好完全反应,d固体为银、铜、锌,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26.(2023•谷城县模拟)烧杯内原有某物质,向其中加入物质X,X的质量与变量Y的关系如图,下列一定能正确反应X、Y对应关系的是()选项烧杯内原有物质XYANaCl溶液NaCl固体Na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B水NH4NO3固体溶液的温度C硫酸锌溶液镁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D稀硫酸氧化镁溶剂中氧元素的质量【答案】D【解析】A、烧杯中的氯化钠可能是饱和溶液,若是饱和溶液,氯化钠不能继续溶解,溶质质量分数不变,则不一定能正确反应X、Y对应关系,故A错误;B、原烧杯中是水,加入硝酸铵后,溶液温度下降,然后不变,故B错误;C、镁粉与硫酸锌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镁溶液和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ZnSO4═MgSO4+Zn,参加反应的镁的质量小于生成锌的质量,则溶液的质量应不断减小,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不能正确反应X、Y对应关系,故C错误;D、氧化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水,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中氧元素的质量逐渐增加,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一定能正确反应X、Y对应关系,故D正确。故选:D。27.(2023•保康县二模)金属及金属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Ⅰ.纽扣电池是生活中常用的电源。纽扣电池的金属外壳可以加工得很薄,说明金属具有延展性。Ⅱ.运用手持技术探究金属与酸的反应。向250mL的烧瓶内注入25mL某浓度的稀硫酸(足量),分别剪取相同长度和宽度、质量的镁、铝、锌、铁、铜金属片,打磨后投入烧瓶中,迅速塞紧带有压强传感器的橡皮塞(见图1),点击采集,得到如图2所示的变化曲线。(1)曲线b对应的金属是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E(填字母)。A.曲线a对应的金属是铜。B.曲线d对应的反应速率适中适合实验室制取气体。C.曲线e在0~100s段几乎没有上升,可能是该金属活动性比较弱。D.曲线c在18s左右达到最高点后又略下降的原因是反应结束,温度降低,压强下降。E.如延长横坐标时间,曲线c、d、e最终将交于一点。【答案】Ⅰ、延展;Ⅱ、(1)Fe+2HCl=FeCl2+H2↑;(2)CE。【解析】Ⅰ、金属的延展性是金属能压成薄片和拉成细丝,纽扣电池的金属外壳可以加工得很薄,说明金属具有延展性;Ⅱ、(1)曲线b对应的金属是铁,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2)A、金属铜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氢的后面,不与盐酸反应,则曲线a对应的金属是铜,故A正确;B、分析曲线图可知,曲线d为锌,反应速率适中,适合实验室制取氢气,故B正确;C、分析曲线图可知,曲线e为铝,铝在常温下,表面易生成氧化铝,氧化铝与盐酸反应没有气体生成,则在0~100s段几乎没有上升,可能是铝表面的氧化铝打磨不彻底,故C错误;D、镁、铝、锌、铁、铜金属活性顺序为镁>铝>锌>铁>铜,分析曲线图可知,曲线c为镁,镁与盐酸反应现象是迅速产生大量气泡,并放热,曲线c在18s左右达到最高点后又略微下降的原因是镁与稀盐酸反应放热,18s左右反应结束,温度恢复为室温,压强略下降,故D正确;E、分析曲线图可知,c为镁,d为锌,e为铝,分别剪取相同长度和宽度的镁、铝、锌金属片,不知道镁、锌、铝的质量,无法判断生成氢气的质量,则如延长横坐标时间,曲线c、d、e最终不一定能交一点,故E错误。故选:CE。故答案为:Ⅰ、延展;Ⅱ、(1)Fe+2HCl=FeCl2+H2↑;(2)CE。28.(2023•海南模拟)合金是重要的金属材料。(1)Mg、Al按其一定比例熔合后冷却可得到储氢合金材料。该过程属于物理变化(选填“物理”或“化学”)。(2)图中能表示锡铅合金的是a(选填“a”“b”或“c”)。(3)铝具有较好的抗腐蚀性能,是因为铝与空气中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请写出该氧化膜的化学式Al2O3。【答案】(1)物理;(2)a;(3)Al2O3。【解答】】解:(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Mg,Al按其一定比例熔合后冷却可得到储氢合金材料,只是铝和镁的熔合,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2)合金比组成成分金属的熔点低,所以a点表示锡铅合金;(3)铝具有较好的抗腐蚀性能,是因为铝与空气中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该氧化膜的化学式为:Al2O3。29.(2022•南通)我国冶铜文明源远流长,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Ⅰ.冶铜的源起(1)自然界中存在少量铜单质,古人发现用其制成的物品使用一段时间后会生锈,所得铜锈与自然界中的孔雀石颜色相近,进而探索使孔雀石转变为铜单质的途径。铜锈和孔雀石的主要成分均为Cu2(OH)2CO3。①铜生锈时发生反应2Cu+CO2+O2+X═Cu2(OH)2CO3,其中X的化学式为H2O。②孔雀石呈翠绿色,易被发现和识别,这利用的是孔雀石的物理(填“物理”或“化学”)性质。Ⅱ.冶铜的发展(2)用孔雀石冶铜过程中存在木炭将CuO转化为Cu的反应,该反应体现了木炭的还原性。(3)用铜矿石与锡石冶铜,可得到硬度大于铜的铜锡合金。铜锡合金的熔点和硬度随其中锡含量的变化如图所示。①图中表示熔点的曲线是曲线a。②铜锡合金属于金属(填“合成”或“金属”)材料。(4)随着冶铜技术的提高,辉铜矿(主要成分是Cu2S)冶铜逐渐兴起。Cu2S中铜元素与硫元素的质量之比为4:1(用最简整数比表示)。Ⅲ.冶铜的创新(5)“胆水炼铜”是我国首创的冶铜方法,开创了湿法冶金的先河,其原理是用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Fe+CuSO4═FeSO4+Cu。【答案】(1)①H2O。②物理。(2)还原。(3)①曲线a。②金属。(4)4:1。(5)Fe+CuSO4═FeSO4+Cu。【解析】(1)①反应前后铜原子都是2个,反应后氧原子是5个,反应前应该是5个,其中1个包含在未知物质中,反应后氢原子是2个,反应前应该是2个,包含在未知物质中,反应前后碳原子都是1个,其中X的化学式为H2O。故答案为:H2O。②孔雀石呈翠绿色,易被发现和识别,这利用的是孔雀石的物理性质。故答案为:物理。(2)用孔雀石冶铜过程中存在木炭将CuO转化为Cu的反应,该反应体现了木炭的还原性。故答案为:还原。(3)①合金的熔点小于组成成分的熔点,图中表示熔点的曲线是曲线a。故答案为:曲线a。②铜锡合金是金属材料。故答案为:金属。(4)Cu2S中铜元素与硫元素的质量之比为128:32=4:1。故答案为:4:1。(5)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Fe+CuSO4═FeSO4+Cu。故答案为:Fe+CuSO4═FeSO4+Cu。►类型5溶解过程相关的曲线30.(2023•广西)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A.t3℃时,等质量的甲、乙、丙的溶液降温到t1℃时,析出晶体最多的是甲的溶液 B.t2℃时,将25g乙加入到50g水中,再降温到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约为33.3%C.t1℃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丙分别溶于水,配成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大小关系为乙<甲=丙 D.t1℃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大小关系为乙>甲=丙【答案】C【解析】A、选项说法没有指明溶液是否饱和,则t3℃时,等质量的甲、乙、丙的溶液降温到t1℃时,析出晶体最多的是不一定是甲的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B、t2℃时,乙的溶解度为50g,则t2℃时,将25g乙加入到50g水中,恰好形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分数为×100%≈33.3%;再降温到t1℃,有晶体析出,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33.3%,故选项说法错误。C、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为乙>甲=丙,t1℃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丙分别溶于水,配成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大小关系为乙<甲=丙,故选项说法正确。D、选项说法没有指明饱和溶液的质量,t1℃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中,无法比较所含溶质的质量大小关系,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31.(2023•广安)X、Y、Z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X>Y>Z B.t2℃时,将20gX物质放入50g水中,可得到70g溶液 C.t3℃时,将100gX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2℃,可析出20g晶体 D.t1℃时,分别将X、Y、Z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不考虑溶剂的蒸发),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Y>Z>X【答案】D【解析】A、选项说法没有指明温度,不能比较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故选项说法错误。B、t2℃时,X的溶解度为30g,t2℃时,将20gX物质放入50g水中,最多能溶解15g,可得到15g+50g=65g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C、t3℃时,X的溶解度为50g,t2℃时,X的溶解度为30g,t3℃时,将150gX物质的饱和溶液(含有100g水)中含有的溶质质降温至t2℃,可析出20g晶体,则t3℃时,将100gX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2℃,析出的晶体质量小于20g,故选项说法错误。D、t1℃时X、Y、Z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Y=Z>X,t1℃时Y、Z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于X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将t1℃时X、Y、Z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到t3℃时,X、Y的溶解度增大,但溶液的组成没有发生改变、溶质质量分数不变;Z的溶解度减小,有Z物质析出,但t2℃时Z的溶解度大于t1℃时X的溶解度,故t2℃时Z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于t1℃时X的溶质质量分数,故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关系是Y>Z>X,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32.(2023•南海区校级模拟)如图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在t1℃时,甲、乙两物质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在t2℃时,H点表示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D.G点对应的甲物质溶液升温到t2℃时,溶质质量分数不变【答案】D【解析】A、比较溶解度时要指明温度,否则没法比较溶解度大小,故A错;B、在t1℃时,甲、乙两物质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未指明溶液是否是饱和溶液,不能比较溶质质量分数大小,故B错;C、在t2℃时,H点位于乙的溶解度曲线的上方,表示乙物质的饱和溶液,故C错;D、G点对应的甲物质溶液为饱和溶液,由t1℃升温到t2℃时,溶解度增大,甲物质的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不变,故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D正确。故选:D。33.(2023•东莞市二模)如图是X、Y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Y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t1℃时,把20gY加到50g水中,形成的溶液质量为60g C.只有在t2℃时,X和Y的溶解度才相等 D.t1℃时,Y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答案】B【解析】A、一定温度范围内,Y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一定温度范围内,Y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该选项不正确。B、t1℃时Y的溶解度是20g,把20gY加到50g水中,能够溶解10g,形成的溶液质量为60g,该选项正确。C、在t2℃时,X和Y的溶解度相等,温度大于t2℃小于t3℃之间时,X和Y的溶解度也可能相等,该选项不正确。D、t1℃时,Y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16.7%,该选项不正确。故选:B。34.(2023•南宁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