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部编版九年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教案_第1页
2018部编版九年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教案_第2页
2018部编版九年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教案_第3页
2018部编版九年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教案_第4页
2018部编版九年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8部编版九年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5我看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一年四季,最美的要数春天。阳光明媚,万紫千红,生机盎然,给人以无限

希望。古往今来,多少诗人曾经描写过春天醉人的景色。杜甫笔下的春雨善解人

意“润物细无声”,王安石笔下的春风,浩荡千里“又绿江南岸”,那么在诗人

穆旦的笔下,春又是怎样的呢?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笔名梁真。浙江海宁人,生于天津。

诗人、翻译家。

(2)背景链接

从1937年10月,穆旦开始听燕卜君的《当代英诗》课,对叶芝、艾略特和奥

登为代表的英国现代诗,有了精确的了解。1938年6月创作了《我看》。《我看》

借鉴的是英国现代诗的“玄学思辨”,即一种思辨想象力。是一种对自然意象和

意境的感悟,对社会现代生活的思辨。但这种思辨,又不同于纯理性的思辨,而

是充满着肉体感觉和情感。即所谓的“思想知觉化”。

2.生难字词

(1)字音

丰润(r£in)沉醉(chenzui)凝望(nlng)忧戚(qI)

枉然(wdng)飘逸(pidoyi)勃发(b6)摇曳(ye)

(2)词义

【丰润】(肌肤等)丰满滋润。

【沉醉】比喻深深地沉浸在某种气氛或思想活动中。

【忧戚】忧伤烦恼。戚,悲伤。

【枉然】白白地。

【飘逸】漂浮,飘散。

【流盼】转动目光观看。盼,看视。

【摇曳】摇荡,晃动。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深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2)根据情感的需要,掌握朗读的语速。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1)抽生读课文,读出一定的感情。

(2)齐读课文,揣摩每节的意思。

(3)教师小结:全文共五节,每节为一层。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了解

1.“我看”领起的四句,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明确:春风吹拂,春草荡漾,仿佛春潮涌动,描绘出一幅绿油油的晚春图。

2.为什么说青草是丰润的?

明确:因为草长得茂盛。

3.“悄悄揉过”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风的轻柔。

4.第三节里的“你”指什么?

明确:指大自然和充满生机的万物。

5.”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季节的更替,时间流逝得快。

6.抽生读诗,理解其中的意思。

7.男女生分读。

8.全班齐读,读出氛围,读出感情。

步骤四深层探究领悟感情

1.“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此句用了什么修

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作用:使句子更有张力,显得生动、形象。

2.诗人把''生命的飞奔”比喻成什么?

明确: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

3.诗人在诗中因自然的激发而生发出怎样的愿望?

明确:诗人写这首诗时是抗战的第二年,他愿中国大地只有鸟语花香,生机

勃发,远离战争。

4.体会诗歌在语言上的特点。

明确:一是对春天的着色自然明亮,意象的选择贴近春天的丰满气质,另一

方面却布满诗人心灵里的荒寒,这使诗中的词句呈现出跌宕之美,丰富张力,具

有丰富错落的层次感。

5.穆旦的这首诗所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人的爱,是大自然的赐予;最终,人的爱又将回归于大自然之中去。

6.默读诗歌,体悟诗歌感情。

7.再次回顾全诗内容,轻声地自由朗读诗歌。

8.闭上眼睛,体味诗人题目中的“看”。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春天里到处是诗歌,大自然里到处是诗歌。这首诗描绘了春天里的风、草、

鸟、天空、流云等美景,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

美,对生命的敬畏,对万物的期待。

2.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搜集写春天的诗句。(至少4句)

明确:

①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

②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二首》)

③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④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王涯《春游曲》)

(3)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整个教学过程,我尽量用诗意的语言,撩拨学生诗意的情怀;用诗人的情怀,

拥抱孩子纯真的想象;用丰富的想象,碰撞学生创作的灵感;用创作的灵感,编

织烂漫的诗篇。学生们笔下涌动的是自己的思想,抒写的是焕发生命色彩的诗句。

第二单元

6敬业与乐业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同学们,神奇教练米卢“态度决定一切”的论断,启迪的不仅是奋进中的中

国足球,在更大程度上引发的是人们对生活态度、处事原则的深层思考。今天,

我们一起走进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一篇宣讲人生与事业关系的演讲词一一《敬业与

乐业》,在感知先哲思想风采中,去观照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领悟人生价

值。(板书)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子、哀时客、饮冰室主人、

自由斋主人等,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

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2)背景链接

这篇文章是作者作为大学教授给学生作有关人生与事业演讲的演讲词。当时

作者经历无数政治风波后退出政坛,赴欧洲考察,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的

弊端。回国后,即宣布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

文明”来拯救世界。由于作者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广阔的文化视野,所阐述的观点

具有深刻的哲理性,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也从侧面说明了作者推崇传统文化的缘

由。

2.生难字词

(1)字音

旁鹫(wti)亵渎(xi百du)强聒不舍(gu。)蛀(zhfi)

赦(sh4)言不及义(ji)调和(tidoh6)妄想(wdng)

(2)词义

【断章取义】不顾全篇文章的内容,而只根据需要,孤立地截取其中一段或一

句的意思。

【不二法门】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门径。常用来指最好的或独

一无二的方法。

【征引】引用。

【旁鹫】在正业以外有所追求。鹫,追求。

【亵渎】轻慢,不敬。

【强聒不舍】唠唠叨叨说个没完。聒,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敬业乐群】语出《礼记•学记》。意思是专心于学业,与朋友和睦相处。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字音。

(2)学生默读课文。疏解字词,并圈点勾画文中表现作者对敬业与乐业的观点、

看法的语句。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中心论点:“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本文运用了怎样的结构形式?作者是如何论述的?

明确:结构形式是“总一一分一一总”。第一部分(第1段):揭示全篇论述

中心。

第二部分(第2〜8段):论述“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9段):总结全篇,勉励人们“敬业乐业”。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了解

1.作者在论证“有业之必要”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找出来,试做具体

的分析说明。

明确:一是举例论证。举了孔子和百丈禅师的例子,说明有业的必要性。二

是道理论证。引用儒门和佛门的话,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

2.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地论证“敬业的重要性”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先解释什么是“敬”。引用朱熹的“主一无适便是敬”,解释“敬业”

的含义就是专心致志、心无旁鹫;接着,用设问句提出“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

么该敬呢?";最后用设问句“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过渡并引导,

再次回到“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是敬”。

在这部分中,作者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事例论证的方法。引用朱子的话解

释什么是“敬”,是道理论证;举拉黄包车和当大总统的例子;举佝偻丈人承蜩

的例子,论证忠实才能做到敬业。引用曾文正的话、孔子的话和庄子的话,都是

为了强调一个道理:“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3.文中说“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

人”,依据作者的这一标准来衡量,你能从身边也发现一两位这样''天地间第一

等人”吗?请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我们中学生该如何去做。

明确:很多平凡人都忠实圆满地完成了自己的事情,他们都可以称为“天地

间第一等人"。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我们中学生怎样做才算天地间第

一等人呢?学生即席发言交流,其他学生做适当的评析。

步骤四深层探究质疑问难

1,理清作者论证“乐业的重要性”的结构。

明确:作者先摆出司空见惯的反面的现象,进行批驳分析,指出人生在世,

做任何事情都要淘神费力,与其“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不如寻找出乐趣;

然后运用设问句“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为什么呢”,转入论述为什么要乐业,

列出了四个理由。

2.在8〜9段这一部分中,作者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明确:作者主要运用了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3.文中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

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明确:首先是有一份正当的职业,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对于所做

的事,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鹫,忠实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

中发现乐趣,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

4.探讨文章的语言特色。

提示:可以先让学生各抒己见,并举出文中相应的例子。教师做适当补充,

最后多媒体出示:

(1)引用古籍名言时,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例如对孔子的两句话:“饱食

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做

了生动而饶有趣味的讲解:“孔子……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

难!

(2)语言通俗,如话家常。例如提到百丈禅师的故事时,说“这位言行相顾的

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地不肯吃饭”。

(3)结合演讲时的情境,注意和听众现场交流。例如,“今日大热天气,我在

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

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演讲最后,“盼望诸君和我一同受

用!”更是对听众直接的心灵诉求。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课文结构层次清晰。开头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接下来,

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最后,总结全文旨意。

本文在论证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引用经典、格言。

在语言上,充分体现了口语和演讲的巧妙结合。

2.拓展延伸

课文口语和演讲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1)引用古籍名言时,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

(2)语言通俗,如话家常。

(3)结合演讲时的情境,注意和听众现场交流。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关于论点的中考题型:“概括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答题技巧:看题目一一看开头语段一一看结尾一一看中间过渡句

(3)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这篇课文教学后,我在课外又设置了关于立足本职工作和树立远大理想的辩

论,激发了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兴趣,效果很好,是本节课的延伸和补充。在辩

论中,大多数学生更赞成应有远大理想,认为二者相矛盾。我做了点拨纠正,启

发他们,如果不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远大理想就会成为空谈,启发学生要

全面具体地看问题。

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在1856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了我国北京,对我国

的艺术瑰宝圆明园进行了大肆的劫掠,并且焚毁了圆明园。在这件事之后,英法

联军统帅之一巴特勒上尉就这次远征征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意见。雨果会对这

件事有什么看法呢?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

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2)背景链接

1856年至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攻占北京,掠

夺并焚毁圆明园。

2.生难字词

(1)字音

赃物(zGng)箱箧(qiG)制裁(cdi)给予(ji)

恍若(hudng)琉璃(liii11)玦琅(f&lang)眼花缭乱Qido)

惊骇(hdi)晨曦(xi)瞥见(pi@)劫掠(ji6)

(2)词义

【赃物】通过贪污受贿或抢劫盗窃等非法手段得来的物品。

【箱箧】箱子。

【制裁】用强力管束并惩处。

【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不存在。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字音。

(2)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梳理结构。画出赞美圆明园的语句、讽刺侵略

者的语句,并细细体味。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文章内容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内容?

明确:两大部分。赞美圆明园,讽刺侵略者。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了解

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1.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表达了什么样的思

想感情?

明确:(1)站在人类的立场,立场明确,态度坚定,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进

行了强烈谴责和辛辣讽刺。(2)对被侵略者和被掠夺者表示巨大同情,饱含着深厚

的人道主义精神。

2.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个法

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明确: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3.文中的“两个强盗”指谁?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英国和法国,这样说揭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本质,使世人看清其掠夺

者的丑陋面目。

4.文中的两个强盗都做了哪些事情?请你概括举出。

明确: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

放火。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最后,两个胜利

者,一个塞满了腰包,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5.对两个强盗的所作所为,作者持什么态度?

明确:作者毫不客气地指出英法联军的行为是强盗行径,对其提出强烈的抗

议和谴责,指出他们终将受到历史制裁。

步骤四深层探究质疑问题

快速轻声地朗读课文,探究问题。

1.作者说:“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

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这句话对表达文章中心有何作用?

明确:作者这样说使用反语给予强盗以辛辣地讽刺,以文明和野蛮相对照,

使世人一眼就能看出正是自诩为文明人的欧洲人做出了毁灭文明、劫掠文明的野

蛮行径,而创造了惊世文明的中国人却遭受了侵略,圆明园这一人类文化瑰宝也

荡然无存,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2.“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

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作者在这里指出了一个什么事实?

明确:作者在这里指出了两个胜利者在圆明园肆意毁灭文明,任意劫掠,不

容抵赖的事实。

3.请你说说结尾两句话有什么含义。

明确:结尾作者再次指出英法联军自诩的远征中国的成就是彻头彻尾的无耻

的偷窃,以辛辣的讥讽点明主旨,收束全文。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中国晚清政府由于朝政腐败,致使国力衰颓,只能靠奴颜媚骨求得苟延残喘,

这是历史的羞耻,民族的羞耻。今天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的复兴时期,它以年轻

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我们坚信,这个''超人的民族”定会青春勃发,焕发

新的生命力,在世界历史的画册上留下精彩绚丽的一笔。

2.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发现了阅读文章的一种方法:读文、读人、读出自

己。掌握了这个方法,就好像拿到了一把打开语文大门的钥匙。雨果先生赞美圆

明园,讽刺侵略者,反语嘲讽,何等睿智;正直无私,何等珍贵。其实这也是我

们全班同学写给雨果先生的一封信。

8*论教养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经常听见有人在骂:“你真是没教养!”那么,教养是什么呢?教养来自哪

里?体现在哪里?教养,离我们有多远呢?教养和礼貌、教养和风度之间存在什

么样的联系?今天,我们就走进利哈乔夫的《论教养》,去一探究竟。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利哈乔夫(1906—1999),20世纪俄罗斯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

文艺理论家和基督教活动家。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17岁时进入大

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1938年,进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1946〜

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在俄罗斯科

学院)院士。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基督教和俄罗斯文化之根。苏联解体后其

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

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2.生难字词

(1)字音

彬彬有礼(bIn)

贸然(mdo)

涵养(hdn)

恪守(k©)

矫揉造作(jido)箴言(zhen)絮絮叨叨(x£ixudaodao)

(2)词义

【贸然】轻率地,不加考虑地。

【彬彬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

容文雅。

【涵养】能控制情绪的功夫。【贤达】有才能、德行和声望的人。

【恪守】严格遵守。

【自持】控制自己的欲望或情绪。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矫,把弯的弄直。揉,把直的弄弯。

【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朗读指导

(1)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2)轻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课文中作者认为良好的教养来自哪里?

明确: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

2.课文中作者认为教养首先体现在哪里?

3.课文中没有教养的种种表现有哪些?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1)在家里,懒得帮助疲惫不堪的妻子刷洗餐具;对妻子儿女动不动就

大发雷霆;家里有人在看书或做功课,也总是把收音机或电视机的音量放得很响,

或高声说话。(2)对自己亲人的性格、心理缺乏了解,对他们的习惯和愿望总是漠

不关心。(3)进入成年后,仍把接受父母的关爱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情,与此同时却

看不到父母也需要关爱和帮助。(4)当着外人的面,跟妻子或者孩子们开玩笑,不

顾及他们的自尊心。

步骤四深层探究质疑问难

1.快速朗读课文,找出有教养的表现有哪些。试着列举出来。

明确:(1)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2)对别人一律谦让和礼

让。

(3)待人处事绝不会自吹自擂。(4)懂得珍惜别人的时间。(5)允诺别人的事一

定尽力去做,不会摆架子、“翘鼻子”。无论何时何地行为举止都保持一致,都

始终如一,稳重随和。

2.作者谈论“教养”又转向谈论什么?

明确:谈论“风度”。

3.“教养”和“风度”二者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明确:它们是一脉相承的,风度主要体现在外表,它是教养的一个方面。风

度是教养的表现形式之一。

4.本文的论证方法有哪些?简述作者的论证过程。

明确: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

本文作者不泛泛而谈,而是从对众多事例的比较、分析中,自然而然地得出

自己的结论,针对性强,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亲切而生动。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本文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

雅风度”的本质,深入浅出,富有现实意义。

2.拓展延伸

一个讲礼貌的人,是不是就是个“有教养”的人?

明确:礼貌是外在的、表面的,是经过训练和刻意就可以装出来的。而教养

是发自内心的,是由环境、教育、经历等结合成的内在素质。也就是说一个人表

面有礼貌,讨人喜欢,但他可能内在是自私虚伪的。但当说一个人有教养时,不

仅说明他的外在行为好,还说明这个人的内涵、道德品质是好的。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题。

(2)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论教养

利哈乔夫

无教养一一不洗餐具、对家人大发雷霆、对亲人缺乏了解、理所当然地接受

父母的关爱、随心所欲地开大电视或收音机音量或高声说话、开家人的玩笑却不

顾及其自尊心。

有教养一一尊重别人,礼貌待人,对人谦让、礼让,不自吹自擂,珍惜别人

的时间,恪守诺言,不摆架子“翘鼻子”。

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进行“教养”方

面的学习教育是很有意义的。俗话说“人有教养行走八方,无教养寸步难行”。

提升教养不仅是对人格的培养,也是进入社会的“必修课”。同时,学生们也学

到了本文对比论证(正反对比)的写法。

9*精神的三间小屋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毕淑敏,女,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

(2)背景链接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自己的居住条件也有了越来越

高的要求,“家”越来越大,越来越漂亮,身体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宽敞,可人们

是不是也该想到“心灵活动”的疆域,是否也需要拓宽,也需要达标呢?正如书

中所说,“有一颗大心,才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是应该为自己的精神修

建三间小屋。

2.生难字词

(1)字音

宽宥(ybu)游弋(yi)轻觑(q£i)麾下(hu1)

广袤(mao)赘余(zhui)窗杈(Ung)坍塌(tdn)

要诀(ju6)困厄⑹襟怀(jin)灼晃(zhu6)

自惭形秽(hut)憎恶(z。ngwu)

(2)词义

【自惭形秽】原指因自己的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

别人。

【林林总总】林林,众多的样子;总总,众多而杂乱的样子。形容品种繁多。

【俯拾即是】俯,低头,弯腰;即,就。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

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

【鸠占鹊巢】斑鸠占据喜鹊的巢。比喻强占别人的房屋、土地、产业等。

【李代桃僵】李树代替桃树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帮助,后借指以此代彼或代

人受过。

【形销骨立】形容身体极其消瘦。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轻声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第1〜6段):引出话题一一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

第二部分(第7〜17段):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

第一层(第7〜8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着我们的爱和恨的

小屋。

第二层(第9〜13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我们的事业的

小屋。

第三层(第14〜17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

屋。

第三部分(第18〜19段):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储物丰富

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了解

1.作者说的是哪三间精神的小屋?

明确:(1)第一间小屋盛着我们的爱和恨。(2)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

(3)第三间小屋安放我们自身。

2.第1〜6段写的是什么?与后文写的精神的三间小屋有什么关联?

明确:第1〜3段:是全文的引子,表达了作者对两句名言的感慨与思考,引

出对精神空间的理解。第4〜6段:由身体活动的空间引出对人的心灵活动空间的

思考。

3.第一间精神小屋是什么样的?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明确: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作者首先选用两组带有对立情感的排比

句,说明这种对比鲜明的爱和恨会将小屋挤得满满的,接着又用了几个比喻句形

象地写出人生爱恨交织的经历。接下来用一个假设句,告诉人们精神的小屋应多

装爱。充分体现了作者如大地、海洋、天空般深广的胸怀。

4.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明确:作者先列出一组庞大的数字,给人们一个对事业的时间概念,揭示出

一个道理:不要小看人们所从事的事业对人产生的深远影响。并告诫人们适合自

己的事业要自己寻找,只有规划好自己的事业,才能使事业和人生相得益彰。

5.第三间小屋安放我们自身,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明确:作者首先用一个反问句引出下文,接着用了两个比喻句说明没有自己

的悲哀。告诫人们:做人不能迷失了自我。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集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的说理性散文,通过对精神的三间小屋

的描写、议论、抒情,表现了关注个性、关注自我、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

2.拓展延伸

如果我们也来建造自己的精神小屋,你们会盛放哪些内容呢?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拓展美读:师生朗诵毕淑敏散文《造心》第16、17段。

(3)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精神的三间小屋

毕淑敏

盛着爱恨一一光明温暖

盛放事业一一坚固优雅

安放自身一一独特安稳

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学生们的思想境界有了变化,他们明白了这里

的“自身”不单指人的个体生命,更是指向个体生命所具有的特立独行的人文精

神。它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更是一种心灵的纯净与精神的超越,甚至是一种不为

形役,高远圣洁的人生境界。所以,我们只有学会珍视自我,这间小屋才会更加

独特与安稳。

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君子自强不息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在社会生活中,一个有道德的人,就应

当学习和效法自然界的生生不息,在人生的全部过程中,自力更生,发愤图强,

勇于拼搏。同学们,为了民族的振兴,为了我们的家园更加美好,让我们共勉吧!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一)认识“自强不息”的内涵

1.讨论交流:如何理解自强不息的精神?怎样才能做到自强不息?

明确:对于个人而言,自信自立,勤思苦学,勇于开拓,面对逆境不屈不挠

等,都属于自强不息的范畴。

2.以小组为单位,课外搜集有关自强不息的名言、格言等材料,了解古今名

人对于自强不息精神的论述。

示例:(1)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一一荀子;(2)

在这个世界上取得成就的人,都努力去寻找他们想要的机会,如果找不到机会,

他们便自己创造机会。一一萧伯纳;(3)我努力求取知识,目的在于希望日后能使

用,为社会贡献一点力量。一一海伦•凯勒。

(二)寻找自强不息的人物

3.到图书馆查阅书报或借助网络,搜集自强不息的人物故事。

4.举办一场故事会,讲述自强不息的人物故事。

5.将故事打印出来或抄写下来,张贴在教室里,供大家讨论交流。

示例:(1)勾践卧薪尝胆;(2)司马光用圆木警枕写《资治通鉴》;(3)祖逖

闻鸡起舞;(4)岳飞,身怀报国之志,一生精忠报国,以满腔热血挥洒在南宋的

大地。

6.采访自强不息的人物。

(1)采访准备;(2)实施采访;(3)撰写采访稿;(4)展示交流。

提示:采访对象不一定有多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也不一定非得身处逆境,只

要他发愤图强,持之以恒,做出了一些贡献,充满正能量,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

的榜样。

(三)演讲:君子当自强不息

以“自强不息”为话题,自主选择演讲主题,在班级内组织一次演讲活动。

7.确定演讲主题。

示例:不可一曝十寒不可知难而退

不可见利而进凡事当做则做

须坚韧强毅须不屈不挠

8.组建演讲团队。

根据兴趣,自由组合,分别组建“不可一曝十寒”“须坚韧强毅”等若干个

话题组。小组内成员分工合作,搜集资料,交流分享,完成演讲稿的撰写。

9.开展演讲活动。

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代表本组进行演讲;另推荐一名同学作为评委,组成

评委会,负责打分。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活动一:认识“自强不息”内涵。

对应1〜2题

活动二:寻找“自强不息”人物。

对应3〜6题

活动三:演讲“君子当自强不息”。

对应7〜9题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节内容。

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通过这次活动的教学,我认为学生们的收益很大,大家明白了自强是一个人

战胜挫折,克服困难,正确面对成功,对待胜利的必备品质,是我们健康成长,

努力学习,将来成就事业的强大动力。

第二单元写作观点要明确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议论性文章需要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主张什么,反对什么,都要清清楚

楚,态度鲜明,不能含含糊糊,模棱两可。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观点明确呢?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一)了解议论文的特点

1.什么是议论?什么是议论文?

明确:当我们了解生活中的某件事情、某个现象或某些问题时,总会形成自

己的看法、主张和观点,把这些看法、主张和观点表达出来,并加以阐释、说明,

就是议论;写成文章,就是议论文。

2.议论文还叫什么?

明确:议论文是一种议论、说理的文章。所以议论文又叫说理文。

3.议论文和其他文体有什么区别?

明确: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

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它不同于记叙文以形象生动的记叙来间接地表达作

者的思想感情,也不同于说明文侧重介绍或解释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

等。总之,议论文是以理服人,记叙文是以情感人,说明文是以知授人。

(二)怎样才能做到观点明确呢?

明确:首先,要把问题想清楚,围绕题目或按照材料的要求,形成一个旗帜

鲜明的观点,并用一个明确的判断句将观点表述出来。这样的语句,可以是对实

际情况的判断,也可以是按事理做出的推断。

其次,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