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语文模拟考试试题_第1页
2019高考语文模拟考试试题_第2页
2019高考语文模拟考试试题_第3页
2019高考语文模拟考试试题_第4页
2019高考语文模拟考试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国学”是一国之学,是国家之学,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之学。“国学”是阐

释一国“固有之精神”的学问,正如近代国学家梁启超所言:“学术思想在一国,

犹人之精神也。而政事、法律、风俗及历史上种种之现象,则其形质也。故欲觇

其国文野强弱程度如何,必于学术思想焉求之。”中国“国学”既为中国之学术,

那么,何为中国“国学”之“本”?

“国”原义是指邦国、疆域。“国学”的“国”是指“国家祖国”。“国家”是

随着阶级的出现而产生的,而文化也是随着“国家”的出现而得到繁荣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不仅有阶级性,而且还具有社会性。“中国”指我们多

民族组成的国家。中国的“国学”指由我们自己的国家产生、发展的学术,其“根”

在本国、其发展亦在本国。“国学”的“国”不仅指“国家”,而且还指“祖国”。

“国家”是在阶级社会才产生的,然而“祖国”在阶级社会产生之前就存在。“祖

国”有自己本土的古老文化,并且这种文化会一直传承延续到有阶级的社会,甚

至再延续到阶级消亡的社会。“祖国”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文化概念。

“祖国”与“国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祖国”的外延一般来说大于“国

家”的外延。“称呼别的国家时,国家这个词应该用复数形式,因为它们每一个

都是许多个而不是一个。”而称呼“祖国”时,“国家”相对于自己而言具有唯一

性。

“本”原义是“根”,这里所说的“国学”之“本”,即“国学”之“根”。“国

学”离不开“本国”,“国学”是在自己的祖国孕育成长。中国“国学”之“本”

即“中国二日本学者山田孝雄说:“国体的宣明是国学的第一要义……把国学看

成文献学,就止于丢失精神的形骸,同时也丢弃了我国特异的意识。”邓实在《国

学今论》中也指出:“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其国者有其学。国学者,

与有国而俱来,因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

谈论中国“国学”之“本”,首先必须明确“国学的本根在“本国”,以服务

于本国的国家意识为第一要义。此外,还要明确“国学”之探讨,是以本国固有

文化为“本”,就像日本近代盛行的“国学”以排斥外来文化、主张以研究《古

事记》《日本书纪》《万叶集》等古籍为“本”,以阐发日本的“固有精神”为主

旨。探讨我国之“国学”,即以中国固有文化为本根,例如中国“国学”者讲“国

学”,大都以中国的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学、哲学等为主要内容。偏离了“本

国”之学,就不是“国学”,故而“国学”不仅以服务于本国的国家意识为“本”,

而且还要以本国固有文化为“根据”。

(摘编自史少博《中国“国学”之本体》)

L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学”是国家之学,是阐释一国“固有之精神”的学问,具有鲜明的民族特

色。

B.中国“国学”是中国之学,即中国之学术,是由我们自己国家产生、发展的学

术。

C.“国学”的“国”既指“国家”也指“祖国”,“国学”的根及其发展也都在本

国。

D.“祖国”与“国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区别主要在于称呼别的国家时应用复

数。

D(“区别主要在于称呼别的国家时应用复数”错,原文:“祖国”不仅是一

个地理概念,也是文化概念。“祖国”的外延一般来说大于“国家”的外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部分,从“国学”的定义写起,意在引出中国“国学”之本这一论题。

B.文章中间部分厘清了“国”与“本”两个概念,并明确了中国“国学”之“本”。

C.文章结尾,进行中日对比,说明“国学”之探讨是以本国固有文化为“本”的。

D.文章循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一层层将论证推向深入。

C(“进行中日对比”错,并未运用对比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时间上看,“祖国”在阶级社会产生之前就存在,因此它的外延大于“国家”。

B.“国学”是在自己的祖国孕育成长,可见,日本“国学”之“本”就是“日本”。

C.“国家”先于“国学”产生,“国家”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决定着“国学”的内

容。

D.我国若要弘扬“国学”就必须排斥外来文化,下大力气研究本国的经典文化。

B(.A.扩大了范围,缺失了原文的“一般来说”;C.错在“国家”先于“国

学”产生,原文:“国学”是在自己的祖国孕育成长;D.过于绝对。)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光纤之父”高馄

2009年10月6日凌晨3点,美国硅谷一座公寓里响起电话铃。对方说从

瑞典打来,有个教授要与高银先生通话。几分钟后,一年一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即将公布。高馄仍是睡眼惺松,“什么?我!啊,很高兴的荣誉呢!”说完倒头大

睡。

发表那篇著名论文《为光波传递设置的介电纤维表面波导管》一一亦即光纤

通信诞生之日一一十年后,1976年,高银拿到人生中第一个奖项一一莫理奖。

奖杯是一个水晶碗,以前被拿来装火柴盒,现在则盛满了贝壳,放在书柜上。十

多年前的一张行星命名纪念证书,还贴在车库墙上,正下方是换鞋凳。最倒霉的

是1979年爱立信奖奖牌,料想是被打扫房子的女工顺走了……爱立信奖颁奖礼

规格与诺贝尔奖相当。

1959年激光发明,令人们开始畅想激光通信的未来,但实际研究困难重重。

此时高锦就职于国际电话电报公司设于英国的标准通讯实验室,他坚信激光通信

的巨大潜力,潜心研究,致力于寻找足够透明的传输介质。

妻子黄美芸难以忘怀,那段时间高银很晚回家,年幼的子女经常要在餐桌前

等他吃饭,他哄她:“别生气,我们现在做的是非常振奋人心的事情,有一天它

会震惊全世界的。”

专家们起初认为,材料问题无法逾越。33岁的高馄在论文中提出构想,“只

要把铁杂质的浓度降至百万分之一,可以预期制造出在波长0.6微米附近损耗

为20dB/km的玻璃材料”,这一构想一开始并未引起世界关注。几年间,面对各

种质疑,高馄不仅游说玻璃制造商制造“纯净玻璃”,更远行世界各地推广这一

构想。1976年,第一代45Mb/s光纤通信系统建成,如今铺设在地下和海底的

玻璃光纤已超过10亿公里,足以绕地球2.5万圈,并仍在以每小时数千公里的

速度增长。

创造力的火花早在生命萌芽期就不时闪现。高馄在上海度过15岁前的时光,

晚上有私塾老师教他四书五经,白天则在霞飞路上的顶级贵族学校接受西式教

育。西式学校透出的自由民主科学气息深深影响到了童年时的高馄。高银幼年时

就对科学充满兴趣,最热衷化学实验,曾自制灭火筒、焰火、烟花、晒相纸,经

手的氟化物号称“足以毒害全城的人”。危险实验被叫停,他转而又迷上无线电,

组装一部有五六个真空管的收音机不在话下。

1948年举家迁往香港,先是考上预科留英,工作后辗转英美德诸国,一步步

走向世界。他说:“是孔子的哲学令我成为一名出色的工程师”,童蒙时期不明所

以背诵的那句“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启发他独立思考,也让他受惠终

生。

1987年,他被遴选为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自认使命就是“为师生缔造

更大发展空间”。他觉得,教职员只要有独立思想,就有创造性。面对学生抗议

也是如此。一次,高馄正要致辞,有学生爬上台,扬起上书“两天虚假景象,掩

饰中大衰相”的长布横额遮盖校徽,扰攘十多分钟后才被保安推下台。典礼后,

一位记者问:“校方会不会处分示威的同学?”他平静地说:“处分?我为什么要

处分他们?他们有表达意见的自由。”

从中大退休后,63岁的高馄不甘寂寞,成立高科桥光纤公司,继续科研之

路。《科学时报》记者采访他,接过的名片上只写着公司主席兼行政总裁的称谓,

全无院士等荣誉称号一一他曾先后当选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海外会员、英国工程

学会会员、美国国家工程院会员、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问他何故,他笑笑说,

“这就是在搞科技产业化。”

谦谦蔼蔼,光华内蕴。”教授就是任谁都可以向他发脾气的那种人”许多接

触过高银的人都这么说。黄美芸晚年评价高银是“一个有着最可爱笑容的人”,

她与高馄相识于同一家公司,从此携手60载。1960年代初正忙于那篇重要论

文的他,还经常将换尿布等家务活全包。

获得诺奖后,黄美芸用部分奖金推动阿兹海默公益事业,次年高银慈善基金

会即告成立。高银逝世当天,黄美芸在媒体通稿中也特意提到基金会,称之为高

馄的“最后遗愿”。

(摘编自《南方人物周刊》2018年9月27日)

相关链接:

①“先生携光而来,也随光而去,留下的是穿梭不息的无限纤丝,创造的是

不断向前的光明未来。”

(2018年9月23日,高银逝世,网友留言悼念)

②1996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宣布,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高馄星”。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馄获得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知消息的刹那,他没有表现出丝毫的

诧异和兴奋,内心显得十分平静。

B.高馄获得许多奖项和荣誉,却不爱惜,连颁奖礼规格与诺贝尔奖相当的爱立

信奖奖牌也被清洁女工拿走了。

C.1959年激光发明,让人们期待激光通信的未来,那段时间高银很晚回家,他

正致力于寻找更优秀的传输介质。

D.面对对自己科研能力的质疑,高馄毫不退缩,积极游说玻璃制造商,并前往

世界各地推广自己的构想。

C(A”没有表现出丝毫的诧异和兴奋”不准确,从高馄的语言课出,是有一

些惊讶、激动的,只是很快归于平静。B“高银获得许多奖项和荣誉,却不爱惜”

错,综合全文来看,并非不爱惜,而是高馄淡泊名利。D“面对对自己科研能力

的质疑”错,应是对高银科学构想的质疑。)

5.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幼年的高银热衷化学实验,后来又迷恋无线电,这段经历表现出的特质对他

后来进行光纤通信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

B.高银先生为人谦虚,对人和蔼,关心家人,用实际行动支持学生自由发表言

论,表现了一位科学家的高尚美德。

C.文章引用高银的妻子黄美芸和网友的话,突出了高馄在光纤通信科研领域的

重大贡献,表达了对高馄的崇敬之情。

D.这篇传记记述了传主高银人生中的一些典型事件,通过正面和侧面描写来表

现传主,生动形象,真实感人。

C(黄美芸的话并没有突出高馄在科研领域的贡献。)

6.高馄能在光纤科研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有哪些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①热爱科学,潜心科研,信念坚定:面对研究中的重重困难,高馄坚信激光

通信的巨大潜力,花费大量时间潜心研究;面对各种质疑,高银四处奔走,游说

制造商,并积极推广自己的构想。②有创造力:幼年时期高馄就有创造力闪现,

如热衷化学实验,迷上无线电等。③深受中西方优秀教育影响:少年时期接受中

国传统文化教育和西方教育,后来又在国外读书工作。④淡泊名利:对奖杯、奖

牌等不在意;退休后继续科研工作,名片上不写荣誉称号。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背叛炊烟

胡宗波

“背叛”炊烟,需要勇气。

生活在鄂西南山区的人,似乎从出生之日起,就已被命运圈养在了重重大山

怀抱里,整日里要和炊烟相依为命。

或许是命运的驯化,温顺的山区人顾家,更恋家。每天,村人执拗地在炊烟

上挂满家的味道,倔强地把炊烟定格成为家的方向。一天天,一年年,炊烟被雕

琢成了人们心灵的归宿,剪不断,理还乱。

很多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走出炊烟划出的半径。

我一直认为,我是炊烟喂养大的。少时的我,对炊烟的惦念近乎痴迷。甚至

刚吃了饭,就挂念起了炊烟,盼它早点站在屋檐上,手搭凉棚,呼唤我的乳名。

在我眼里,炊烟就是宣布吃饭的口令。

在那个饥肠辘辘的年代,对于还是个孩子的我来说,食物散发出的诱惑,无

疑令我无法抗拒。至于下顿将着落在哪儿,我大抵是不会去理会的。我心里只有

炊烟。发展到了最后,就算全村的炊烟同时升起,哪一道炊烟是自家的,我能一

眼分辨出。

那时,炊烟不仅滋润了我的肠胃,也滋润了我的梦。

可我从来不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相反,我回报给炊烟的,大多是怨,是恨:

恨它营养不够丰富,恨它花样太过单一,更恨它有时还填不饱我肚子。

与我对炊烟的矛盾态度相比,父母从来怀着一颗虔诚之心。他们能看懂炊烟

的表情,也能读懂炊烟的语言。炊烟生病了,父母精心呵护着,助它早日康复;

炊烟失落了,父母安慰开导着,帮它尽快振作。炊烟有灵性。虔诚的心,换来了

炊烟的信任。它配合着父母,苦苦支撑着摇摇欲坠的日子。

然而,在父母虔诚的背后,其实也蜷缩着一颗不安分守己的心。父母领着我

在日子里摸爬滚打的同时,矢志不渝送我去读书。他们已领教了日子的苦。他们

不想将这种苦留成“财产”,等我去继承。为了孩子长远计议,父母替我谋划着

对炊烟的“背叛”。

背叛,是需要勇气的;勇气,则需要成本。为了抵抗不断膨胀的生活,搀扶

起勇气,父母几乎把腰弯得和大地平行,瞪大疲惫的眼睛,在日子里翻拣着能对

抗生活的元素。其间,父母还要顶住村人随手扔来的冷嘲热讽。那大都是些认为

读书没用的村人。他们将自己的讽刺和挖苦当“礼物”,总是不失时机地免费赠

送。

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向导。站在父母的“背叛”上,我把父母的期望

打包,系在肩膀上,在“背叛”的道路上愈走愈远。若干年后,我彻底“背叛”

了炊烟,走出了乡村。

在异乡,任我踮脚眺望,却看不到一丝炊烟。内心的空虚惆怅如同滚着的雪

球。

在炊烟的浸泡里长大的人,炊烟就是他的根。一个人,一生里烙印着三条根,

那是从国别、地域、家庭三者文化差异中沉淀出来的。“背叛”了炊烟,就斩断

了地域和家庭这两条根,我这一生,注定将处于失根后的无根状态。这时,在记

忆里存活的新鲜炊烟,仿佛一封封家书,用眼眸盖上思念的邮戳,不时呼唤着我

回去。

每一年,我都会回故乡,只为亲手摸摸升腾的炊烟。摸着它,我才能暂时找

回丢失已久的乡音,才能短暂回收久违了的内心踏实。

这些年,每次回去,家乡都有变化。村人的生活水平真正像是芝麻开花。在

欣慰的同时,我却觉得与故乡又生疏隔膜了几分。现代化的炊具,不断打压着炊

烟氤意的范围。我希冀的炊烟,越发地单薄瘦削。

尽管,那些还对炊烟心怀感恩的人,就像我父母,还忍受着烟熏火燎,顽强

地坚守着,但他们培育的那点炊烟,不过批蜉撼树。

我知道,终有一天,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写。

我也知道,总有一天,我再也看不到炊烟。

我更知道,一缕缕炊烟,终会在我记忆的窖藏中酝酿成一种乡愁,继而在我

的记忆里,站成一道道风景,更站成一位位亲人。

背叛,总是要付出代价。没有了炊烟,也就失去了故乡,再也没有远道而来

的消息,能把一种叫幸福的感觉催生。

失去了炊烟,我们注定还有别的希望。

(选自《人民日报》)

7.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开篇照应标题,总领全文,交代了特定的地点与独特的地理环境,并且

引出下文对山区人们生活的描写,吸引读者。

B.本文包含了多处对比,例如:我“背叛”炊烟成功与在异乡看不到炊烟的空

虚惆怅形成对比,表现出“我”的无奈和思念。

C.“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写”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

写出了故乡传统的生活会被现代化的生活取代。

D.作者以悠远深沉的笔触叙写了自己离开故乡的过程和之后在异乡的生活,语

言隽永优美,情感丰富真挚,伤感中蕴含着希望。

C(“比喻”有误,应为“拟人工)

8.请简要分析文章第3段的作用。(6分)

内容:写了山区人顾家、恋家,很多人一辈子都未走出山区,始终过着传统

的生活。(2分)形式: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写山区的人和炊烟相依为命,引出

下文我和炊烟的故事,为后文写村人的冷嘲热讽作铺垫,为后文我对家乡的思念

做铺垫。(4分)

9.本文为何以“背叛炊烟”为题?请简要分析。(6分)

原因:①借代手法,“炊烟”代指故乡,“背叛炊烟”是指“我”走出贫穷封

闭的山区到城市寻求新的生活,也指现代文明逐渐替代传统的生活。(2分)②

表达了离开故乡后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现代文明逐渐替代传统的生活的伤感。(2

分)③统领全文,文章围绕标题(线索),展开行文。(1分)④具有强烈的感情

色彩,吸引读者。(1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T3题。

王安礼,字和甫,安石之弟也。早学科,从河东唐介辟。(吕公弼)荐安礼

于朝,神宗召对,欲骤用之。安石当国,辞,以为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他日

得见,命之坐,有司言八色官无赐坐者,特命之。迁直集贤院,出知润州、湖州,

召为开封府判官。尝偕尹奏事,既退,独留访以天下事,帝甚乡纳。直舍人院、

同修起居注。

王安礼字和甫,是王安石的弟弟。很年轻的时候即考中进士,听从河东唐介

的征召。(吕公弼)向朝廷推荐王安礼,神宗召王安礼应对后,想马上任用他。

这时是王安石执政,他就推辞了,被任为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有一天神宗召

见他,命他坐下,有关官员说八品官没有赐座的,皇上即特别地赐给座位。升任

直集贤院,出知润州、湖州,又召回任开封府判官。(王安礼)曾与开封府尹一

起向皇上奏事,奏事完后,皇上单独留下王安礼,询问他一些国家大事,对他的

意见,皇上很赏识,并加以采纳。入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

苏轼下御史狱,势危甚,无敢救者。安礼从容言:“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语

罪人轼以才自奋谓爵位可立取顾录录如此其心不能无缺望今一旦致于理,恐后世

谓陛下不能容才。"帝曰:“峡而示深谴石,行为百贵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

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李定、张碟皆施使勿救,安礼不答,轼以故得

轻比。

苏轼因作诗讽刺新法下御史狱,情势很危急,没有人敢救他。王安礼则坦然

地说:“自古以来胸怀大度的君主,是不会因别人的言论不当而治他的罪的。苏

轼以他的才干自发奋起,认为爵位可以很快得到,而现在却仍然这样碌碌无为,

他的心中不能没有抱怨。现在如果按理治他的罪,我担心以后人们会说陛下不能

容纳有才能的人。”神宗说:“我本来就不会深责他,现在既然你为他求情,我就

宽赦他。你出去之后,不要把这事说出去,苏轼刚引起众人的怨恨,我恐怕有人

会拿这件事来害你。”李定、张瑛都指使王安礼不要解救苏轼,王安礼没有答应,

因此苏轼只受到轻微的处罚。

以翰林学士知开封府,事至立断。前滞讼不得其情,及且按而未论者几万人,

安礼剖决,未三月,三狱院及畿、赤十九邑,囚系皆空。书揭于府前,辽使过而

见之,叹息夸异。帝闻之,喜曰:“昔秦内史廖从容俎亨,以夺由余之谋,今安

礼能勤吏事,骇动殊邻,于古无愧矣。”特升一阶。

以翰林学士身份知开封府,只要有事他马上处理,从不拖拉。他的前任审理

得不十分妥当的案子,以及立案后没有处理的案子很多,牵涉到几万人。王安礼

分类处理,不到三个月,三狱院以及畿、赤县十九个县的囚室都空了。审理案件

的情况公布于府衙门前,辽的使者从府衙前经过看到了,对王安礼夸奖不已。皇

上听后高兴地说道:“过去秦国的内史廖从容地祭祀,破坏了由余的阴谋。现在

安礼勤勉治政,使远方异域惊叹,这与古人相比都毫不逊色。”于是特别提升了

王安礼官阶一级。

帝数失皇子,太史言民墓多迫京城,故不利国嗣。诏悉改卜,无虑数十万计,

众汹惧。安礼谏曰“文王卜世三十,其政先于掩骼埋幽,未闻迁人之冢以利其嗣

者。”帝恻然而罢。

皇上多次失去皇子,太史说民间墓地隔京城太近了,所以不利于皇朝的后代,

诏令他们将墓地都改迁,大概有数十万座,众人震动、恐惧。王安礼上奏说:“文

王占卜说要传世三十年,他治政首先就是掩埋路边的尸骨,而没有听说他为了利

其后代而要迁移百姓墓地的事。”皇上即诏令停止搬迁。

久之,御事张汝贤论其过,以端明殿学士知江宁府,汝贤亦罢。元祐中,加

资政殿学士,历扬、青、蔡三州。又为御史言,失学士,移舒州。绍圣初,还职,

知永兴军。二年,知太原府。苦风痹,卧帐中决事,下不敢欺。卒,年六十二,

赠右银青光禄大夫。

过了很久,御史张汝贤上书弹劾王安礼的过失,王安礼被贬出,以端明殿学

士身份知江宁府,张汝贤也被罢免。元祐年间,加王安礼资政殿学士衔,历知扬、

青、蔡三州。又被御史弹劾,失掉学士,移任舒州。绍圣初年,恢复原职,知永

兴军。绍圣二年(1095),知太原府。得风寒病,四肢麻木不能行走,只得卧床

办公,但下面的人都不敢欺瞒他。去世时,六十二岁,赠他为右银青光禄大夫。

(《宋史•王安礼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语罪人/轼以才自奋/谓爵位可立取顾/录录如此/其心

不能无缺望/

B.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语罪人/轼以才自奋/谓爵位可立取/顾录录如此/其心

不能无缺望/

C.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语罪人/轼以才自奋/谓爵位可立取/顾录录如/此其心

不能无缺望/

D.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语罪人/轼以才自奋/谓爵位可立取顾/录录如/此其心

不能无缺望/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话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登科,也称登第。一般考中进士以上就可称登科。但民间有“大小登科”的说

法,结婚被称为“小登科”。

B.品,封建时代官吏的级别,共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共十八级。文中''著作

佐郎”是正八品第十六级。

C.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后引申为祭祀和

崇奉的意思,文中指祭祀。

D.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

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等。

B(正八品是十五级)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安礼才华出众。因兄长王安石执政,他主动推辞了皇帝的任命,只担任了八

品小官。但他关于国家大事的见解却深得皇帝赏识。

B.王安礼为人正直。苏轼被关押在御史狱,形势十分危急,没人敢救他。王安礼

却坦然向皇帝进谏,请求宽赦苏轼,不要因言治罪。

C.王安礼善于断案。他的前任审理得不妥和积压的案子,王安礼都从轻发落,不

到三个月,三狱院以及畿、赤十九个县的囚室都空了。

D.王安礼敢于进谏。他用文王治政首先就是掩埋路边的尸骨的例子,劝说皇帝收

回迁移百姓墓地的诏令,皇帝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C(囚室都空了是因为王安礼处理案件雷厉风行,将之前滞留的案件都处理

完了。并不是从轻发落,释放了犯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现代汉语。(10分)

(1)朕固不深谴也,行为卿费之,卿第去,勿漏言。(5分)

我本来就不会重加谴责他,(现在既然你为他求情)我将为你宽赦他。你尽

管离开,不要把这事泄露出去。(关键词3分:谴、贯、漏言,大意2分,可

落实在行、第)

(2)诏悉改卜,无虑数十万计,众汹惧。(5分)

诏令他们全部另行选择(墓地),大约有数十万座,众人都惶恐不安。(关

键词3分:改卜、无虑、汹惧,大意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完成14T5题。

贺新郎九日

刘克庄

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

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①滴。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

朝狂客②,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北去,日

西匿。

[注]①牛山:齐景公登上牛山想到终有一死而凄凉落泪。②南朝狂客:孟嘉。

晋孟嘉为桓温参军,尝于重阳节登龙山,风吹帽落而不觉。

14.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三句先以“湛湛长空黑”烘托出胸中块垒,通过对风雨交加环境的描写,表

达出词人忧虑国事、痛心神州陆沉的悲愤之情。

B.“白发书生”是作者自指,作者落泪既是为神州残破沉沦伤心洒泪,也是联想

到齐景公牛山落泪,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而滴泪。

C.“少年”三句遥接“老眼平生”,折笔追叙少年时代的豪兴与才情。但是目前

却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了如今的家国之恨。

D.作者最后目送飞鸿北去,抒发对故土的思恋。“日西匿”暗指南宋国势危殆,

振兴无望。以天际广漠之景物作结,与首句呼应,意余言外。

B(作者落泪的原因并没有“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的原因。“尽凄凉不向

牛山滴”意为:绝不会像曾经登临牛山的古人一样,为自己的生命短暂而悲哀饮

泣。)

15.诗人主要用了哪些手法表现自己的家国情怀?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①借景抒情(或借助景物描写),开篇描写交织着斜风细雨的暗沉沉的天空,

中间描写登楼所见的点点秋色,结尾描写大雁远飞、斜阳西沉,都表达了诗人对

神州陷落金人之手的忧愤之情。②用典,反用齐景公登牛山为个人生命短暂流泪

的典故,表现诗人心忧中原的爱国情怀;化用孟嘉登高帽落的典故,谴责当时文

士不顾国家多难,只想效法魏晋风流的狂客行径,表现诗人对国破家亡的现状忧

心如焚又无能力为的心情。③处比,少年的才华横溢与如今的才气凋尽形成对比,

表现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如今的家国之恨;将自己对家国的忧心与当

时文人不顾家国现状,仿效魏晋名士的狂放不羁形成对比,表现救国无望的无可

奈何。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中人在“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的环境中,无论“”,都共享着“一”的幸福生活。

(2)《诗经•氓》中女子自诉婚后早起晚睡,日子过得非常辛劳,以此表达其内

心不满的句子是:“—,二

(3)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

“,,

____,____O

-G)簧爰垂髻怡然自乐(2)夙兴夜寐靡有朝矣(3)闻道有先后术业有

专攻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茶不仅是“喝”的。随着技术不断成熟,茶的“吃”法日益多样化。从''喝"

到''吃”的转变,既满足了味蕾,也丰富了茶的食饮文化。

有古为今用、一的传统吃法。刚采下的鲜嫩茶青,经过蒸汽杀青,使用

特质碾茶炉烘烤制成干茶,再通过精制工艺及专用碾磨设备,形成了一种独特细

腻的粉末一一抹茶。在现代饮食环境中,脱胎于碾茶的古老,得益于先进的栽培

和加工技术,抹茶愈发魅力彰显。作为甜点的绝佳伴侣,清淡微苦的茶香中和了

甜腻,让人—。点茶时,将抹茶粉与水调和,用茶笫搅拌均匀,蘸润笔尖,便

仿佛拥有了“—”的魔力。如今,在许多世界美食中都可觅得抹茶的踪迹。

()o铸铁壶,外观厚重朴拙,轻叩仿佛可以听闻咕嘟咕嘟的煮茶声,能

更好地烘托熟洱、陈年铁观音等发酵茶的风味;银壶,手工雕刻的繁复花纹盘桓

壶身,用它煮茶,洁而不染异味,茶香更和顺韵长。

茶的器具有各种材质,然而其中所盛放的茶之精髓却—。早在10多年前,

我国的医书上就有茶叶可以杀菌、止痢的记载。科学研究表明,这主要源于茶叶

中的精华物质茶多酚。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现代饮食环境中,脱胎于古老的碾茶,得益于栽培和加工技术的先进,抹茶

愈发魅力彰显。

B.脱胎于古老的碾茶,得益于先进的栽培和加工技术,在现代饮食环境中抹茶愈

发魅力。

C.脱胎于古老的碾茶,得益于先进的栽培和加工技术,抹茶在现代饮食环境中愈

发彰显魅力。

D.脱胎、得益于先进的古老碾茶、栽培和加工技术,抹茶在现代饮食环境中愈发

魅力彰显。

C(A项,语序不当,状语“在现代饮食环境中”应在“愈发”前面;“得益

于栽培和加工技术的先进”应改为“得益于先进的栽培和加工技术”。B项,成

分残缺,“魅力”缺少谓语。D项,不合逻辑,搭配不当,“脱胎、得益于先进的

古老碾茶、栽培和加工技术”应改为“脱胎于古老的碾茶,得益于先进的栽培和

加工技术工)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同材质的茶器,适合不同类型的品鉴

B.茶器,适合不同类型的人来品鉴

C.不同类型的品鉴,应针对不同材质的茶器

D.茶器的材质不同,品鉴的类型不同

A(B项,不合语境,前后句子中没有阐述品鉴的人。C项,主语应该是以

“茶器”为主。D项,该段主要强调茶器的材质,以茶器为主语更好。)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历久弥新进退维谷点石成金一如既往

B.历久弥新欲罢不能点石成金恒久不变

C.老而弥坚欲罢不能画龙点睛一如既往

D.老而弥坚进退维谷画龙点睛恒久不变

B(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或

者是指一样东西不因时间而变旧、变腐,反而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比新的还

要好。老而弥坚:人虽已老,但志向却更加坚定。此处形容茶的传统吃法,应用

“历久弥新”。进退维谷:形容进退两难。欲罢不能:想停止却不能停止。此处

用“欲罢不能”符合语境。点石成金:比喻把不好的或平凡的事物改变成很好的

事物。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

动传神。此处说点茶的魔力,应用“点石成金”。一如既往:指态度或做法没有

任何变化,还是像从前一样。恒久不变:指永恒长久不变。此处形容茶之精髓,

应用“恒久不变”。)

20.阅读下面的图表,回答问题。(5分)

高三学生对高考前三个月练好字的信心

(1)图表反映了什么问题?(2分)

(2)请分析出现这种问题可能存在的原因。(3分)

(1)大部分高三学生对高考前三个月练好字信心不足。

(2)短时间内要练好字,难度大;现有练字的方法收效不大;高考前学习任务

重,没有时间练字。

21.下面是某中学“学生会微博”发出的一份倡议。请根据其内容,以学校教育

处的名义拟写一份请同学们自行处理网购物品的告示。不超过100个字。(6分)

亲,你的快递又寄到学校来了?君不见,学校收发室现在成了小仓库:大包

小包堆如山,阿Sir、Miss的信件、文件统统被“埋”没了。收发室的王叔已

怒发冲冠……从“五一”开始,请把网购的私货寄回家。学校是学习的地方,不

是免费中转站哦!

告示

各位同学:

谢谢配合!

学校教育处

2019年4月26日

学校收发室主要负责学校文件和师生信件的收发,同学们的网购物品邮

寄到学校,严重影响了收发室的正常运作。从5月1日起,收发室将不再

负责接收和保管学生网购的物品。请同学们自行妥善处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交通信号灯有红、黄、绿三种。有人只关注红、绿灯,无视黄灯的存在;有

人把黄灯看成警示;有人把黄灯当作余地……个人生命、社会生活、国家发展都

可能亮起黄灯。

黄灯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800字。

成都七中2018-2019学年度下期高2019届二诊模拟考试

参考答案

1.D(“区别主要在于称呼别的国家时应用复数”错,原文:“祖国”不仅是

一个地理概念,也是文化概念。“祖国”的外延一般来说大于“国家”的外延。)

2.C(“进行中日对比”错,并未运用对比论证。)

3.B(A.扩大了范围,缺失了原文的“一般来说”;C.错在“国家”先于“国

学”产生,原文:“国学”是在自己的祖国孕育成长;D.过于绝对。)

4.C(A“没有表现出丝毫的诧异和兴奋”不准确,从高银的语言课出,是有

一些惊讶、激动的,只是很快归于平静。B”高馄获得许多奖项和荣誉,却不爱

惜”错,综合全文来看,并非不爱惜,而是高银淡泊名利。D“面对对自己科研

能力的质疑”错,应是对高馄科学构想的质疑。)

5.C(黄美芸的话并没有突出高银在科研领域的贡献。)

6.①热爱科学,潜心科研,信念坚定:面对研究中的重重困难,高馄坚信激

光通信的巨大潜力,花费大量时间潜心研究;面对各种质疑,高银四处奔走,游

说制造商,并积极推广自己的构想。②有创造力:幼年时期高银就有创造力闪现,

如热衷化学实验,迷上无线电等。③深受中西方优秀教育影响:少年时期接受中

国传统文化教育和西方教育,后来又在国外读书工作。④淡泊名利:对奖杯、奖

牌等不在意;退休后继续科研工作,名片上不写荣誉称号。

7.C(“比喻”有误,应为“拟人

8.内容:写了山区人顾家、恋家,很多人一辈子都未走出山区,始终过着传

统的生活。(2分)

形式: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写山区的人和炊烟相依为命,引出下文我和炊烟

的故事,为后文写村人的冷嘲热讽作铺垫,为后文我对家乡的思念做铺垫。(4分)

9.原因:①借代手法,“炊烟”代指故乡,“背叛炊烟"是指'‘我"走出贫穷

封闭的山区到城市寻求新的生活,也指现代文明逐渐替代传统的生活。(2分)

②表达了离开故乡后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现代文明逐渐替代传统的生活的伤感。

(2分)③统领全文,文章围绕标题(线索),展开行文。(1分)

④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吸引读者。(1分)

10.B

H.B(正八品是十五级)

12.C(囚室都空了是因为王安礼处理案件雷厉风行,将之前滞留的案件都处

理完了。并不是从轻发落,释放了犯人。)

13.(1)我本来就不会重加谴责他,(现在既然你为他求情)我将为你宽赦

他。你尽管离开,不要把这事泄露出去。(关键词3分:谴、贵、漏言,大意2

分,可落实在行、第)

(2)诏令他们全部另行选择(墓地),大约有数十万座,众人都惶恐不安。

(关键词3分:改卜、无虑、汹惧,大意2分)

14.B(作者落泪的原因并没有“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的原因。“尽凄凉

不向牛山滴”意为:绝不会像曾经登临牛山的古人一样,为自己的生命短暂而悲

哀饮泣。)

15.①借景抒情(或借助景物描写),开篇描写交织着斜风细雨的暗沉沉的

天空,中间描写登楼所见的点点秋色,结尾描写大雁远飞、斜阳西沉,都表达了

诗人对神州陷落金人之手的忧愤之情。②用典,反用齐景公登牛山为个人生命短

暂流泪的典故,表现诗人心忧中原的爱国情怀;化用孟嘉登高帽落的典故,谴责

当时文士不顾国家多难,只想效法魏晋风流的狂客行径,表现诗人对国破家亡的

现状忧心如焚又无能力为的心情。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