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模拟试卷1(含答案)_第1页
2021年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模拟试卷1(含答案)_第2页
2021年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模拟试卷1(含答案)_第3页
2021年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模拟试卷1(含答案)_第4页
2021年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模拟试卷1(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年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模拟试卷1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抹杀(me)婆孳(su6)深晋痛疾(wtl)

B.蒂责(ji6)修佩(qing)重峦叠嶂(luan)

C.恐吁(he)然烟(chui)一人忧天(qi)

D.水舞(qil)渊博(b6)挑拨离网(jidn)

2.(3分)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首倡者、践行者和推动者,中国为协调和推进各项国际议程作出了巨大贡献。

修改:将“首倡者、践行者和推动书”改为“首倡者、推动者和践行者”

B.虽然不具备艺术天赋,但是在整个童年时代他一直断断续续地坚持练习钢琴。

修改:去掉“断断续续”

C.检验“港版国安法”的合理性,关键是看它能否维护香港的和平与稳定,促进香港的繁荣与发展。

修改:在“促进”之前加上“能否”二字。

D.依据《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的规定,使汪凌云被吊销新闻记者证,列入新闻采编人员不良从业行为记录,

终身不得从事新闻采编工作。

修改:去掉“使”

3.(3分)下列古代文学家或诗人,同时又是改革家的是()

A.李白B.文天祥C.陶渊明D.王安石

4.(3分)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A.这是一首四言古体诗,也是一首写景诗,诗人将自己的情与志融于景中,情景交融。

B.写景动静结合,“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静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

写的是动景。

C.“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

D.本诗通过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表达了诗人伟大的政治抱负和壮阔胸襟。

第1页共10页

5.(3分)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觉得呼唤一个人的名字,有一种特别重要的意义。,表达一份如火如荼的期望。即

使是对于一个非常幼小的孩子来说,名字也意味着这个世界上独属于他的精神意识。

A.那是在强烈地标明一种独立,执拗地提醒一个存在,象征一种至高无上的尊严,

B.那是在执拗地提醒一个存在,强烈地标明一种独立,象征一种至高无上的尊严,

C.那是在象征一种至高无上的尊严,执拗地提醒一个存在,强烈地标明一种独立,

D.那是在强烈地标明一种独立,象征一种至高无上的尊严,执拗地提醒一个存在

6.(3分)下面情境下,语言表达最准确、最得体的一项是()

【情境】临近中考了,你投入到了紧张的复习之中,有时情绪难免焦虑。可是隔壁邻居有个三四岁的小男孩每

天晚上都会吵闹至深夜。你想提醒小孩的母亲管教一下自己的孩子,照顾照顾你的感受,你会说:

A.阿姨,您得管教管教孩子啊,天天都吵闹到深夜,我实在受不了了。

B.阿姨,我都快考试了,求您考虑一下邻居的感受,管教一下孩子行吗?

C.阿姨,我快考试了,希望您家孩子能考虑考虑我的感受。

D.阿姨,我快考试了,拜托您转告您家我的小兄弟照顾照顾他焦虑的仁兄,晚上小点声玩耍好吗?

7.(7分)按课文原文填空。

⑴潮平两岸阔,(王湾《次北固山下》)

⑵,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⑶大漠孤烟直,(王维《使至塞上》)

(4),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⑸黄梅时节家家雨,(赵师秀《约客》)

⑹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柳宗元《小石潭记》)

⑺,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二、阅读(45分)

(一)阅读《马说》,回答8—10题。(8分)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才历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

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

不知马也!

第2页共10页

8.(2分)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⑴食:⑵策:

9.(4分)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2分)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⑵(2分)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0.(2分)若想成为千里马,除了要具备千里马的才能之外,还应具什么条件?请用原文中句子回答。

(二)阅读《名字中的文化》,回答11—14题(11分)

名字中的文化

①中国古人非常重视人的名字,在取名字方面也有许多的讲究。他们的命名方式与现在不同,一个人不仅有姓

有名,还要另外取字和号。一个人出生三个月后,长辈会给他起第一个名字,这就是“幼名”,等到他长大成年之

时,就要在名之外另取一“字”。

②《礼记•士冠礼》记载:“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在古人看来,一个人的“名”

只在君王或长辈面前才能使用,而“字”是用来在平辈或晚辈间称呼的。而对于文人雅士,他们常常会为自己取个

“别号”,在文章唱和时作为代称,也可以用来自称。

③所谓“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号以寓怀“,此三者包含着个人的全部品格。

④每个人的名都将跟随他一生,因此取名是一件非常值得重视的事。为了慎重地给人命名,春秋时代还讲究“命

名之道”。

⑤关于古人取名的原则,《左传•桓公六年》写得明确:“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信,指

的是人与生俱来的一些标记和特点,比如某种特殊形状的胎记,与众不同的长相等。《红楼梦》中贾宝玉因含玉而

诞,故名为“宝玉”,当然这有神话的色彩。义,指的是某人出生时伴随的祥瑞现象。象,是以相似之物来命名。

孔子名“丘”,因为他出生时头顶是凹下去的,即所谓“母顶”,父亲便以此为他命名。所谓假,是指假托万物之名。

孔子有了儿子后,鲁昭公送给他一条鲤鱼,于是他就给儿子取名“鲤”,遵照的就是“取于物为假”的原则。所谓

类,指的是可以取与父亲相似的名字。

⑥此外,古人还提出了取名需避开的六条禁忌,分别是: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

不以器币。如果人名与这几样东西重名,会造成诸多不便。晋国的僖侯名为“司徒”,宋武公名为“司空”,就废了

司徒、司空这两个官名;而鲁献公名“具",武公名"敖”,就废了具、敖两座山的山名。

⑦从宋朝开始,取名的讲究就更多了,家族辈分、生辰八字、生肖属相等都纳入了考量的范围。著名历史学家

陈寅恪,在家族中排“恪”字辈,他出生在寅时,因此取名“寅恪

⑧古人的名字,显示着家族的血脉传承,寄托着长辈的殷殷期望,象征着人的身份、地位,是一个人安身立命

的重要依托。

第3页共10页

⑨古人的“字”是“名外之名”,字数上可以取一到两个字。大多数情况下,字的选取与名有一定的联系。说

起名与字的关系,大约有以下几种:

⑩并列,也就是名和字的意思相同或相通,是并列的关系。比如屈平,字原。古语中“广平日原",所以两者

意思相同。再比如孟轲,字子舆。轲、舆在汉语中都是“车”的意思。

助,是说字的意思和名相近,但不完全一样,可以互为补充。比如陆机,字士衡。机、衡二字都是北斗星

宿的名,相辅相成。

包历盾式,即字和名两者意思相反。朱熹,字元晦。熹是“晨光”的意思,表示天亮;而晦则是“黑暗”的意

思,表示天黑。

⑬补充式,意思是字与名意思相顺承、互为因果或可以用来解释名。比如赵云,字子龙。《周易》说:“云从龙,

风从虎。”属于同在一句话中,意思相顺。而于谦,字廷益,则来自《尚书》的''谦受益",两者互为因果。

⑭51申式。如李白,字太白。太白指太白金星,是对“白”字意义的延伸。

⑮外,古人的字男女皆可取,并非男性的独占。《红楼梦》中,贾宝玉问林黛玉:“表字如何?”黛玉答日:

“无字。”这一方面说明黛玉还未到十五岁,也未婚配,不到取字的年龄;另一方面也说明古代女子是可以取字的。

⑯t日比名和字,古人别号的选取显得更加自由,无论是字数、个数还是字词的选用,都没什么限制。

⑰别号一般是文人雅士之间用来互称或自称的,多寄托主人的情怀、品格、兴趣爱好和生活经历等,是人生追

求的体现。比如苏轼号“东坡居士”,居士表明他信仰佛教,而他曾在黄州城东打理过一片荒地,“东坡”就是那片

荒地的代称。

⑱有时候,也可以用人的官职、故乡等为号,比如王维的号“王右丞”,柳宗元的号“柳河东

酶王、士大夫等死后还被冠以“谥号”“庙号”,也是别号的-一种。如“范文正公”“曾文正公”“秦穆公”

之类。

⑳古人的名、字、号中,包含着他们的文化意蕴、生活态度。了解了这些讲究,闲来无事时,可以为自己取个

别号,不仅怡情养性,更在方寸之间,自成雅趣。

11.(3分)古人的名、字、号有何区别?

12.(3分)指出文中划线的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信,指的是人与生俱来的一些标记和特点,比如某种特殊形状的胎记,与众不同的长相等。

()()

(2)相比名和字,古人别号的选取显得更加自由,无论是字数、个数还是字词的选用,都没什么限制。()

13.(2分)根据文意,判断下面所列举的取名字的事例犯了哪条禁忌?

晋国的僖侯名为“司徒”,宋武公名为“司空”,就废了司徒、司空这两个官名;而鲁献公名“具”,武公名“敖”,

就废了具、敖两座山的山名。

第4页共10页

14.(3分)根据文意,阅读下列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链接一】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

【材料链接二】少陵,今陕西省西安市旁南郊少陵,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偏南地区,北部为冲积平原,南部为剥

蚀山地。大体地势是东南高,西北与西南低,呈一簸箕状。杜甫曾居长安城南少陵。

问题1:阅读选文⑨一区段,并通过链接材料一及平时所掌握的文言知识,判断杜甫的名与字之间是哪种关系。

问题2;结合链接材料二及选文俣⑲段内容,说说杜甫的号“少陵野老”是根据什么取的。

(三)阅读《飘逝的风筝》,回答15—19题(14分)

飘逝的风筝

①三月的暖风一吹,催着万物,都跟长了翅膀一样。

②鹦爷也感觉到了,一大早儿就拿起那只“年年有余”的风筝,迈出了家门。

③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鹦爷一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若在以往,

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

④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儿了?

⑤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乱不堪。两台从早

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

⑥鹦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二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只是满屋子的风筝,又将

栖身何处?

⑦鹦爷忧心忡忡,步履沉缓,一直走出村外。村外的那大片麦地,整整荒废了一个冬天。听说要建飞机场。

⑧一阵春风吹来。那只风筝有些急不可待地拽紧了他的手。若在过去,鹦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起来,

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如今,鹦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

⑨鹦爷又想到过去。他自幼就跟师傅扎风筝。这辈子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扎了多少只风筝。每只风筝经过他的手,

都活灵活现,千姿百态。那些走在归途上的人老远瞅着,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飞到九霄云外。

⑩后来,鹦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手艺慢

慢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些费事的玩意。而且,大都跑到城里,一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心也收不回

来了。

⑪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燥,

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鹦爷却一口

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

第5页共10页

⑫矣,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

⑬鹘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天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

筝好玩吗?

⑭你玩一下,就知道了。他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有些蛊惑地说。

⑮男孩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鹤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

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

⑯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住

随风爷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鹤爷跟前。

⑰鹤爷没有责备,一脸温和地劝慰着男孩,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

⑱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鹤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没有吱声。

⑲男孩撅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路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男孩晃了晃脑壳

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的。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果真,有

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烧香焚纸。

㉔鹦爷心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

㉑男孩一脸迷茫,摇头不知。

㉒鹤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

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

㉓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㉔此刻,就见哪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

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鹦爷的视线。

㉕恍然间,鹦爷觉得手心一湿,低头一看,是一滴滚落的老泪。他揉了揉眼睛,那么困惑,那么茫然……

15.(3分)阅读第⑤段中划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雷拿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结合选文,从修辞角度

理解“蚕食”一词在本句中表达了什么含义。

(注:“蚕食”的意思是像蚕吃桑叶那样一点一点地吃掉,比喻逐步侵占。)

16.(3分)阅读第⑧段中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鹤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

此句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是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情感?

17.(3分)文中以鹳爷的儿子大龙为代表的农村青年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18.(2分)文章结尾写道:“恍然间,鹦爷觉得手心一湿,低头一看,是一滴滚落的老泪。他揉了揉眼睛,那么困

第6页共10页

惑,那么茫然……”请问:使鹤爷困惑和茫然的是什么呢?

19.(3分)说说第㉒段划线句子“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

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所表达的含义。

(四)阅读《习惯成自然》,回答20-23题(12分)

习惯成自然

叶圣陶

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

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

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

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连勉勉

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

察的能力。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

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

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听

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

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

的去把书本打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

是个”知“罢了,“匆”比“丕担”似乎好些,但仅仅是“担”,房际上与“丕知”养毛西杼。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

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

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

⑧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⑨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门

第7页共10页

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

且要自己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倦”,就

是看透了这个道理。

20.(3分)根据选文所表达的意思,说说能力是怎样形成的?

21.(3分)指出文中划线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⑴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

⑵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

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22.(3分)阅读⑥段画浪线的句子,说说为什么“知”与“不知”并无两样?

23.(3分)根据选文,并结合自己的思考,说说学校教育相比于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在培养人的能力方面主要

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三、作文(50分)

⑴命题作文

有人说:“你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新的水不断地流过你的身旁。”是啊,人生所有的一切都在变化,

唯有变化不变。悠悠光年,沧海桑田。能适应时事的变化,也是一种能力,时间改变着一切,一切改变着我们。原

先看不惯的,如今习惯了;曾经很想要的,现在不需要了;开始很执着的,后来很洒脱了。失去产生痛苦,也铸就

了坚强;经历付出了代价,也锤炼了成长。不错,唯有成长是“变了”之后最好的收获。

请以“变,在无声无息之中”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请将题目抄写在作文纸的第一行(题目前空四格)。

②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班级、人名。

⑵给材料作文

第8页共10页

有一个孩子跑到山上,无意间对着山谷喊了一声:“喂...”声音刚落,从四面八方传来了阵阵“喂....”的

回声。大山答应了。孩子很惊讶,又喊了一声:“你是谁?"大山也回音:“你是谁?”孩子喊:“为什么不告诉我?”

大山也说:“为什么不告诉我?”孩子忍不住生气了,喊道:“我恨你。他哪里知道这一喊不得了,整个世界传来的

声音都是:“我恨你,我恨你……”

孩子哭着跑回家,告诉了妈妈,妈妈对孩子说:“孩子,你回去对着大山喊‘我爱你’,试试看结果会怎样,

好吗?”

孩子又跑到山上。果然这次孩子被包围在“我——爱——你,我——爱——你……”的回声中。孩子笑了,

群山笑了。

这个故事带给我们以下一些思考和启示:

1、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2、自己是别人的一面最好的镜子。

3.少抱怨别人,多反省自己。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和改写,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班级、人名。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5分)(1—6题各3分)

IC2C3D4B5B6D

7.(7分,每空一分,错字、漏字、添字该空不给分)

(1)风正一帆悬(2)山河破碎风飘絮(3)长河落日圆

(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