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哈九中高一语文晨读训练师说_第1页
黑龙江哈九中高一语文晨读训练师说_第2页
黑龙江哈九中高一语文晨读训练师说_第3页
黑龙江哈九中高一语文晨读训练师说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师说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读本字音)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二、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5)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7)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三、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则群聚而笑之(名词作状语群,表动作的情态,成群)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作名,卑:卑贱的人,盛:势盛位高的人)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动词的使动用法,习,使……学习)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③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④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①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③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①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③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同“于”,“在”/“比”,表比较)(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4)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4)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8)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1)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不译)(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相当于“这不是…吗?”)(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助,与“者”连用,表判断)(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助,与“欤”连用,加强语气)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否定判断)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短语后置)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短语后置)不拘于时,学于余(于余学,介宾短语后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省略句,省宾语(之))吾从而师之(省略句,省宾语(之))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略句,省主语)六、翻译下列语句①人非生而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全句译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谁能没有疑难问疑?有疑难却不跟随老师(学习),那成为疑难问题的,终究不能得到解决。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全句译为:因此无论(地位)是贵是贱,(年龄)是大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全句译为: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多,尚且跟随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全句译为: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未能看出那种人(是)明白(事理)的。⑤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全句译为:问他们,(他们)就说:“那个(人)同那个(人)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⑥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政,如是而已。全句译为:因此,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贤能,(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听到道理有早有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只是)如此罢了。七、按要求完成1――4题来源:]张平,青州临朐人。弱冠寓单州,依刺史罗金山。金山移滁州,署平马步都虞候。太宗尹京兆,置其邸。及秦王廷美领贵州,复署为亲吏。后数年,有诉平匿府中钱物,秦王白太宗鞫之,无状,秦王益不喜,遂遣去。太宗怜其非罪,以属徐帅高继冲,继冲署为镇将。平叹日:“吾命虽蹇,后未必不为福也。”张平,是青州临朐人,20岁时寄居在单州,依附刺史罗金山。罗金山调任滁州。委任张平为马步都虞侯。太宗做京兆尹时,把张平安置在家里办事。等到秦王廷美兼任贵州府职务时,张平又被任命为亲吏。以后几年,有人上告张平藏匿府中的钱物,秦王报告太宗审问了他,没有证据。秦王渐渐地不喜欢他了,于是让他离开了。太宗怜悯他并没有犯罪,把他托付给徐帅高继冲,继冲任命他做了镇将。张平感叹说:“我的命运虽然不顺,但以后未必没有福分。”太宗即位,召补右班殿直,监市木秦、陇。平悉更新制,建都务,计水陆之费,以春秋二时联巨筏,自渭达河,历砥柱(山名)以集于京。期岁之间,良材山积。太宗嘉其功,迁供奉官,监阳平都木务兼造船场。旧官造舟既成,以河流湍悍,备其漂失,凡一舟调三户守之,岁役户数千。平遂穿池引水,系舟其中,不复调民。有寇阳拔华者,往来关辅间,为患积年。朝廷命内侍督数州兵讨之,不克。平以好辞遣人说之,遂来归。改崇仪副使,仍领其务。凡九年,计省官钱八十万缗。太宗做了皇帝后,征召张平补任右班殿直,监管秦、陇的木材交易。张平全部更换了新的制度。设立都务,计算水陆运输费用,在春秋两季的时候连接大型竹筏,把木材从渭河运抵黄河,经过砥柱山汇集到京城。一年之间,上等的木材像山一样堆积起来了。太宗嘉奖他的功劳,升任他为供奉官,监理阳平都的木材事务,还兼管造船场。原来的官员造好船只后,因为河流湍急凶悍,为防备船只漂失,每只船要调派三户人守护,每年有几千户人家被役使。张平就挖池引水,把船系在池中,不用再调用民力了。有一个叫阳拔华的盗贼,在关辅—带活动,祸害许多年了。朝廷命内侍率领数州的兵力讨伐,没有消灭。张平派人去用好话劝说他,于是盗匪就归附了。张平改任崇仪副使,依旧兼任原职。任职总共九年,计算下来节省官钱八十万缗。平好史传,微时遇异书,尽日耽玩,或解衣易之。及贵,聚书数千卷。在彭门日,郡吏有侮平者数辈,后悉被罪配京窑务。平子从式适董其役,见之,以语平。平召至第,为设馔劳之,曰:“公等不幸,偶罹斯患,慎勿以前为念。”给以缗钱,且戒从式善视之。未几,遇赦得原,时人称其宽厚。张平喜欢史传,地位卑徽的时候,如果找到奇特的书籍,就整天玩味,有时候脱下衣服去换书。等到显贵时,收集了几千卷书。在彭门的时候,有几个侮辱张平的郡史,后来全都获罪发配到京窑做苦工。张平的儿子从式刚好去督察那里的工役,发现了他们,就把这事告诉了张平。张平把他们召来府第,为他们设宴安慰他们,说:“你们不幸啊.突然遭遇这种祸患,千万不要把原来的事情放在心上。”还拿钱送给他们,并且告诚从式好好地对待他们。没多久,这些人就得到赦免回到原来的地方,当时的人称赞张平宽恕厚道。论曰:太宗居潜,左右必求忠厚强干之士。及即位,修旧邸之功,陈从信、张平等六人者,咸备任使,又皆畀以兵食之重寄,而各振举其职焉,有足称者矣,然平不修旧怨,庶几进于士夫之度。从信所进邪佞以术蛊惑上心,犹不免于近侍之常态欤!(作者)议论:太宗还没有显要的时候,身边必然耍寻求忠厚能干的人才。等到即位后,提拔原来身边有功的人,陈从信、张平等六人,都被充分的任用.还把军需这样重要的托付全交给他们,因而每个人都振作努力于自己的工作,都有值得称道的地方啊。但张平不计较过去的怨仇,该是(差不多)超出了士大夫的胸襟吧。陈从信进献的歪门邪道,用方术欺骗迷惑皇上。还是跟皇上近侍常有的态度差不多的啊!(选自《宋史·张平列传》)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秦王白太宗鞫之鞫:审问B.秦王益不喜益:渐渐C.微时遇异书微:年幼D.平子从式适董其役董:督察1.C(解析:微:地位低贱、卑微。)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太宗重视张平和体现张平治理业绩的一组是(3分)A.太宗尹京兆,置其邸悉更新制,建都务B.畀以兵食之重寄凡九年,计省官钱八十万缗C.改崇仪副使,仍领其务时人称其宽厚D.各振举其职焉系舟其中,不复调民2.B(解析:A“悉更新制,建都务”是治理措施,并非业绩;C.“时人称其宽厚”是评价其品行;D.“各振举其职焉”是这几位臣子自己的表现。)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平曾在秦王手下供职,最初应该是颇受信任的。后来有人指控他暗中贪污,可是查无实据,但张平还是被秦王遣离了。B.张平在采办秦、陇林木时改革了旧制,在造船场想办法减轻百姓的劳役,用和平方式解决盗贼问题,这些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C.张平为人宽厚,曾经有郡吏侮辱他,后来这些郡吏犯了罪被发配去做苦力,张平知道后以德报怨,并嘱咐儿子善待他们,想方设法赦免他们。D.作者在最后一段议论中,扬张抑陈,是就其人品而言的,但从他们的工作能力来说,评论者都作了充分的肯定。3.C(解析:不是“这些郡吏犯了罪”,是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