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形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贴条形码区”。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以花喻人”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的艺术手法。其自《诗经》发端,经屈原“香草美人”进一步丰富后,不仅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一种牢不可破的抒情传统,更成为中国文学中的独特审美观。曹雪芹在《红楼梦》里以花喻人处处可见,众女儿不仅有着如花的美貌,更有着如花的品格。“以花喻人”包含了中国古典文学中“比德”这一内涵丰富的文学传统,也暗藏了花与女子命运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周汝昌先生在《红楼花品》中盛赞:“雪芹原是处处以花喻人。名花美人的互喻,是中华文化中一种高级的审美观,极古老,极独特,极有意味。从此角度,可以把《红楼梦》看作一部崭新的、奇特的、高超美妙的‘群芳谱’。”花意象和众女儿形象相观照。曹雪芹草灰蛇线,利用诗、词、曲等形式以花喻人,伏笔千里。他在《红楼梦》第五回中,以“榴花开处照宫闱”来暗喻贾元春。在《世难容》一曲中用“气质美如兰”一句以妙玉比兰花。在第六十二回中,写到“憨湘云醉眠芍药相”,描绘了一幅湘云醉卧图,通过对环境的营造衬托湘云的形象。花之品格与众女儿之品格相互辉映。薛宝钗与林黛玉并为金陵十二钗之首,与她相关的花意象有牡丹、海棠和柳絮,其中牡丹花是与宝钗相喻最相符的花。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多次把宝钗与牡丹花相联系。在第二十七回将薛宝钗比喻为杨贵妃,而杨贵妃被李白喻为牡丹花。此外,薛宝钗抽到的花签也是“艳冠群芳”的牡丹花签。牡丹花色泽绚丽,雍容华贵,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这与薛宝钗的外貌身份极为符合。周舒就把宝钗比作牡丹,说因她“艳冠群芳”,故而“任是无情也动人”。第二十八回通过宝玉的眼睛,对薛宝钗的外貌作了详细的描写:“只见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宝钗不但外貌具有牡丹的特点,她自身品格也与牡丹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她是一位热心的女子,处处体贴别人,被众人颂扬。文中写到“宝钗行为豁达……便是那些小丫头们,亦多喜与宝钗去玩”。她本人受到大家普遍的喜爱,跟《爱莲说》“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中牡丹受喜爱的情况极为相符。在曹雪芹的构思中,薛宝钗的性情与行事,与其说是一种习惯,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牡丹在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其主要象征着富贵与传承,是传统文化的代表。这与宝钗身上所带有的恪守中国传统文化的规矩和礼教,也有极其相似的地方。人花共命的艺术彰显。曹雪芹在以花喻人时,暗藏了人花共命的艺术手法,借花的形象来隐喻人物结局。黛玉在怡红院的群芳夜宴上抽得一句诗:“莫怨东风当自嗟。”一般认为源自高蟾:“芙蓉生在秋江,不同东风怨开。”且芙蓉的形象比之黛玉的确是恰如其分,黛玉抽到此签时,众人笑道:“这个好极。除了他,他人不配作芙蓉。”《广群芳谱》说:“清姿雅质,独殿众芳;秋江寂寞,不怨东风,可称俟命之君子矣。”可见黛玉的素雅孤高,与中国传统文学中长久以来形成的木芙蓉意象特质相符。此外,木芙蓉素有拒霜花之称,其忍受孤寒的特性,与黛玉“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生存环境也有相似之处。黛玉抽到的芙蓉花签,则以芙蓉的凋零暗示了其过早香消玉殒的结局。曹雪芹借助木芙蓉特有的文化寓意、象征意义,彰显了黛玉形象的丰富特征,利用人花共命的隐喻,预示和概括了黛玉的命运和结局,饱含了作者的无限爱怜和惋惜之情。正如段江丽所言:“纷繁的花意象不仅是众女儿乃至人类悲剧命运的象征,还具有与人物比德的意义。在传统的比德观中,花意象既具有塑造人物的作用又具有评价人物的作用。”这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独特的传统和光辉。(摘编自范丽君《〈红楼梦〉以花喻人探析》,有删改)材料二:诗词是《红楼梦》的有机组成部分。曹雪芹以诗写人,诗即是人。在《红楼梦》中,诗词往往暗藏玄机,预示人物的命运走向。第五回出现的判词、曲与书中众多女子的命运密切相关。如林黛玉与薛宝钗的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正是一边赞叹薛林二人的女德与文采,一边暗示二人的悲惨结局。在《红楼梦》中,曹雪芹还通过诗词表现人物形象的复杂性。以宝钗为例,“珍重芳姿昼掩门”写的是谨守封建妇德、端庄得体的宝钗;“淡极始知花更艳”写的是淡雅素净的宝钗;“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写的是锋芒稍露、是非分明的宝钗;“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写的是颇有气魄、志向远大的宝钗。曹雪芹正是通过一首又一首的诗词,成功塑造了宝钗立体多元的人物形象。曹雪芹还将暗含人物身世命运的诗词镶嵌在小说情节之中,采用象征、拆字、谐音等艺术技巧,使其成为小说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也是《红楼梦》的诗词区别于其它中国古代作品中诗词的鲜明特征。从未有过一部小说作品中的诗词,可以像《红楼梦》中的诗词一样和小说情节结合得如此紧密,并成为小说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曹雪芹还在诗词中暗藏玄机,以揭露《红楼梦》复杂而深刻的主题。《红楼梦》主题的复杂多元,与曹雪芹善于运用含蓄蕴藉、有意遮掩的笔法有关,而诗词的运用,正是曹雪芹实现这种遮掩写法的主要方式。(摘编自龚素佳《〈红楼梦〉诗词的特点与功能》,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诗经》发端,经屈原“香草美人”发展后,“以花喻人”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种艺术手法。B.周汝昌先生认为,可以把《红楼梦》看作一部崭新的、奇特的、高超美妙的“群芳谱”。C.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运用了“比德”这一文学传统,表现在以花的意象塑造人物形象。D.曹雪芹运用诗词这种含蓄蕴藉、有意遮掩的笔法,有利于表达《红楼梦》复杂多元的主题。2.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开篇引出话题,然后并列地展开论述,最后总结,逻辑严密。B.材料一结尾引用段江丽的话既印证了作者的观点,又对全文进行总结,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C.材料二第一自然段以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判词为例,论证了“诗词是《红楼梦》的有机组成部分”。D.材料一重点论证了“以花喻人”在《红楼梦》中的运用,材料二重点论证了诗词在《红楼梦》中的作用。3.下列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中心观点的一项是()(3分)A.李纨的判词“桃李春风结子完”。B.潇湘妃子《菊梦》“篱畔秋酣一觉清”。C.黛玉的判词“玉带林中挂”。D.探春花签“日边红杏倚云栽”。4.“以花喻人”意蕴丰富。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6分)5.诗词是《红楼梦》的有机组成部分。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简要概括诗词在《红楼梦》中的作用。(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阿庆基本蒂·韩佩一条板凳安放在路旁,只要行人累了,就可坐下来休息。累了!是的,难道这还有什么奇怪的吗?一个人在七十个岁月里要跨出多少步子啊——短的、长的、急的、慢的。板凳被发明和制造出来正是为了人们能够坐它,或许这条板凳还有别的目的,因为冷饮亭就在它的旁边……托比亚斯·阿庆基多次感到奇怪,这条板凳看来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仅仅是在散步途中想让腿脚歇上一歇时,才意识到了它的存在。托比亚斯·阿庆基坐在板凳上,他的头发斑白,但精神却很矍铄,他用大拇指托着烟斗,完全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之中。没过多久,越来越近的歌声唤醒了他,立刻使他想起,现在是生活在动乱时期。罢工、骚乱……打吧!吵吧!有的是理由……可是这么干难道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吗?如果像被拴着鼻子的小牛犊那样发疯似的挣扎,能行吗?托比亚斯·阿庆基已经七十岁了,现在世道是不是变了?也许是吧,也许人们的眼界有所不同。可是生活是不是好过些了?嗯,他们应当尽可能过得更好些。这就有足够理由去进行斗争……他听见一个过路人说,罢工工人在游行示威。游行示威吧!他——托比亚斯·阿庆基,已上了年纪,只能坐在板凳上观望。在这种时期,作为一个旁观者也实在有趣得很哪!游行队伍过来了,人不少,除了两旁土路,整个街道都挤满了人。他们唱的歌中有激烈的词句:“法律骗人,政府压人。”“到了明天,普天之下皆兄弟……”游行队伍过去了,托比亚斯·阿庆基朦胧地感觉到,他们在按照自己的愿望,向着遥远的未来走去……他们在前进,先头部队消失在转弯处的建筑物后面。后来那里发生了阻塞,尽管后面的队伍还在前进。突然“砰”的一声枪响,划破了夏末晴朗的天空。托比亚斯·阿庆基被子弹的呼啸声惊呆了。这似乎是不应该的……然而后来他还是平静下来,觉得自己反正是坐在板凳上的旁观者。游行队伍一下子散了,犹如受到旋风袭击似的扬起了漫天尘土,人们掉转头纷纷跑了。托比亚斯·阿庆基看到警察握着步枪和皮鞭在紧紧追赶着人群。刺耳的枪声继续在响着,皮鞭抽在跑得慢和摔倒了的人身上……接着,托比亚斯·阿庆基看见一个跑近的警察扬着鞭,正在寻找示威的人,可是游行示威者都跑散了。这时,警察突然发现坐在板凳上发呆的托比亚斯·阿庆基。“你放什么哨?”警察大喝一声。托比亚斯·阿庆基只张了张嘴,还没来得及解释自己仅仅是坐在板凳上休息的旁观者,皮鞭已抽到了他的身上。他发现自己陷入了不可解脱的困境,顿时火冒三丈。这怎么可能呢!要知道他只不过坐在板凳上……可是愤怒只是再次招致皮鞭的抽打,托比亚斯·阿庆基只得拔起僵硬的大腿一逃了之。但事情并没有完结,他确实陷入了解脱不了的困境。不久,他被捕了。受讯、受审,最后被带到被告席上受到了“参与造反罪”的控告。托比亚斯·阿庆基怎么也不能理解,他仅仅是在板凳上坐一会儿而已。而这条板凳看来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他对警察咆哮起来,他怎么也难以接受警察的指控,他难道会热昏了头脑干下这等事!可怜虫……怎么会想得出来:他是狡猾地假装坐在板凳上,企图逃过劫难,实际上是个瞭望放哨的人,或者是工运首脑……警察就是认定他有罪,一口咬定:你身上有紫血块,你就是参与了造反……托比亚斯·阿庆基搔了搔头皮,觉悟过来:也许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为旁观者准备的板凳!(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阿庆基是一位七十岁的老人,他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对于社会抱着观望的态度,坐在板凳上看世界,成了他的一大生活乐趣。B.“难道这还有什么奇怪的吗”与“阿庆基多次感到奇怪”两句话看似矛盾,但都意在强调板凳的普通,人们在休息时才会注意到它。C.阿庆基听到歌声才想起生活在动乱时期,看到工人游行示威,仍心安理得地坐在凳子上旁观,可见他是一个生活麻木毫不觉悟的人。D.警察一口咬定阿庆基参与造反,是瞭望放哨的人,或是工运首脑,文章借此嘲讽了警察的武断,进而揭示这是一个颠倒黑白的社会。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善于采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如挨了警察皮鞭的阿庆基顿时火冒三丈,受审时对警察咆哮起来,表明阿庆基有一定的反抗精神。B.小说把阿庆基放在动乱的社会背景中去写,一场貌似与他无关的游行示威,把他由一个旁观者变为了当事人,情节看似荒诞实则合理。C.坐板凳越是被强调,就越是显出警方举动的横暴无理,这从侧面印证了罢工工人在游行示威时唱的“法律骗人,政府压人”的内容。D.文中没有用大量笔墨正面描写警察与罢工工人的冲突,而是通过描写一位清白、可怜的老者的悲惨遭遇,增加了批判社会的力度。8.小说为什么要反复强调“这条板凳看来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请简要分析。(4分)9.文中画线句三次提到“旁观者”,其作用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甘茂者,下蔡人也。因张仪、樗里子而求见秦惠王。王见而说之,而佐魏章略定汉中地。惠王卒,武王立。张仪、魏章去,东之魏。蜀侯煇、相壮反,秦使甘茂定蜀。还,而以甘茂为左丞相,以樗里子为右丞相。秦武王三年,谓甘茂曰:“寡人欲容车①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矣。”甘茂曰:“请之魏,约以伐韩,而令向寿辅行。”甘茂至,谓向寿曰:“子归,言之于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伐’。事成,尽以为子功。”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甘茂至,王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也。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子、公孙奭二人者挟韩而议之,王必听之。”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卒使丞相甘茂将兵伐宜阳。五月而不拔,樗里子、公孙奭果争之。武王召甘茂,欲罢兵。甘茂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大悉起兵,使甘茂击之。斩首六万,遂拔宜阳。武王竟至周,而卒于周。其弟立,为昭王。王母宣太后,楚女也。向寿者,宣太后外族也,而与昭王少相长,故任用。甘茂竟言秦昭王,以武遂复归之韩。向寿、公孙奭争之,不能得。向寿、公孙奭由此怨,谗甘茂。茂惧,辍伐魏蒲阪,亡去。甘茂之亡秦奔齐,齐使甘茂于楚,楚怀王新与秦合婚而欢。而秦闻甘茂在楚,使人谓楚王曰:“愿送甘茂于秦。”楚王问于范娟曰:“寡人欲置相于秦,甘茂可乎?”对曰:“不可。茂诚贤者也,然不可相于秦。夫秦之有贤相,非楚国之利也。且王前尝用召滑于越而内行章义之难越国乱故楚南塞厉门而郡江东。计王之功所以能如此者,越国乱而楚治也。今王知用诸越而忘用诸秦,臣以王为巨过矣。然则王若欲置相于秦,莫若向寿者可也。”于是使使请秦相向寿于秦。秦卒相向寿。而甘茂竟不得复入秦,卒于魏。(节选自《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有删改)【注释】①容车:送葬时载运死者衣冠、画像的车。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且王前尝用召滑A于越B而内行章义之难C越国乱D故楚南塞厉门E而郡江东。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而佐魏章略定汉中地”中的“略”与《答司马谏议书》“故略上报”的“略”意思不同。B.“东之魏”中的“之”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牛何之”中的“之”意思不同。C.“今王倍数险”中的“倍”与《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的“倍”意思不同。D.“夫秦之有贤相”中的“相”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愿为小相焉”中的“相”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甘茂才学出众,足智多谋。甘茂得到张仪、樗里子、秦惠王、秦武王的赏识,并被委以重任。在攻取汉中、平定蜀乱中施展才能,获胜归来。B.甘茂尽心事主,忠心耿耿。秦武王向甘茂表达一统天下的雄心之后,甘茂请求赴魏游说,最终使秦国取得了宜阳之战的胜利。C.甘茂能言善辩,审时度势。说魏成功之后,甘茂担心秦武王伐韩之心不坚决,让向寿回复不讨伐,此举让秦武王疑惑,最后在息壤成功说服秦武王。D.甘茂善谋大略,不擅内斗。甘茂在受到诋毁之后出逃,先后来到齐、楚,甚至有机会被楚怀王任命为丞相,最终却因召滑的前车之鉴遭遗弃,死于魏国。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子归,言之于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伐”。事成,尽以为子功。(4分)(2)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4分)(《六国论》)14.秦国最终任用向寿为丞相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①,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②。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注释】:①秋娘渡,泰娘桥:桥名。②银字笙:管乐器的一种。调笙,调弄有银字的笙。心字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片春愁待酒浇”起笔点题,指出时序。“一片”言春愁连绵不断;“待酒浇”表现了词人的愁绪之浓。B.“江上舟摇,楼上帘招”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了“舟过吴江”的情景,“摇”“招”表现了词人的漂泊之感和借酒浇愁的心理。C.“风又飘飘,雨又萧萧”采用叠词,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渲染了凄凉的氛围,烘托了人在旅途的凄苦。D.“何日归家洗客袍”作为过片,既总结了上片词人对风雨阻归的恼意,又引出了下片词人对回家后温暖生活的想象。16.下片后三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既表明冉有认为自己治国能力不足,又侧面表现其谦逊的两句是:“______,______。”(2)在《六国论》中,苏洵认为齐国没有贿赂秦国,却灭亡的原因是:______。唇亡齿寒,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同时,苏洵也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的句子是:______!(3)在《阿房宫赋》中,描写秦人对从六国掠夺来的珍宝毫不珍惜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春天逐渐走向深处,人在树下张望,会收获()的叶子带来的清凉,亦有阳光透过树叶筛下了的一地碎银。人居浮世,难免(),在这样的春日,随便找一棵树,举头静观。旧时春日,故乡少有雷声,每逢赶路遇雨,人们就要到树下去躲一躲。枝叶交互的一蓬树,好似一把庇护伞,把春雨挡在了树外,那是避雨的情志所在。树冠是一个小社会,里面的“内容”很丰富。除了蠕动的毛毛虫,垂着一根丝打转儿的尺蠖,伏在上面一动不动的斑衣蜡蝉,再有就是乡间常见的各色鸟类。春天的黄鹂鸟,天空之城不是它们的舞台,它们的舞台在林间,在枝头,这棵树上唱一首古风,①,这世间的实景演出和行进式舞台,鸟雀绝对是最早的开创者。燕子和麻雀在林间待不久,它们比较恋家,一般在树叶之间也就是吃个食的工夫就飞走了,在树冠之间掀起一场小型的旋风。②,一种鸟叫就是其中一类花,百鸟朝凤就是百花向牡丹。或许可以认为,桑树上的鸟鸣是紫色的,吃了桑葚;梨树上的鸟鸣是白色的,饮了梨花蜜;槐树上的鸟鸣是鹅黄色的,食了槐花;榕树上的鸟鸣是紫色的,尝了榕花。榆树上的鸟鸣是一嘟噜一嘟噜,像极了榆钱;泡桐树上的鸟鸣是一朵又一朵,像极了泡桐花;无花果树上的鸟鸣是透明的,带着隐忍的禅意……做药要用药引子:做馒头要有酵母;③。鸟雀之于春天,是药引子,是酵母,是酒曲。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它背靠一条黄河,脚踏一个宋代,像一位已不显赫的贵族,眉眼间仍然器宇非凡。陪同我的人说,宋史上记载的旧地名,都在今天开封地底下好几公尺。黄河经常决水,层层淤泥堆积,把宋代繁密的脚印深深潜藏。开封就像我们整个民族,一再地在灾难的大漠上重新站立,立誓恢复淤泥下的昔日繁华。但是,淤泥下的一切属于记忆,记忆好像银灰色的梦,不会有其他色彩。于是,开封成了一个褪色的遗址。只有最高大、最坚牢的构建未曾掩埋。台阶湮没了,殿身犹在;高塔被淤没底层,仍然巍然不摧。那天我与友人同去开封,不知爬了多少台阶,古塔、古塔、古塔,宫殿、宫殿、宫殿。我累了,上下环顾,对友人说:“我真想把荒草间的石阶拍下来,题名时间。”友人说:“别拍了,一端相机便成了现代。”国内许多古塔已经禁止人们攀援,而开封古塔却听便。不必过于担心有无数的人在塔中拥挤,爬塔是一种体力和意志的考验。塔阶很窄,很陡,也很暗,不拼力爬到每层的窗洞口你不可能停下,到了窗洞口又立即产生更上一层观看的渴念。爬塔心理可以构成一种强烈的悬念线,塔顶塔尖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召唤。要么不进塔。进了它,爬了它,很少有人半途而返。让体力心力不济的人们静静仰望吧,塔身中天天地进行着青春和生命的接力赛。①千年前建塔的祖先们,②不经意地留下了两个物理上和心理上的制高点,③却可以借此来俯瞰一代代的子孙有出息、有能耐。当我爬到最后一层,我真想气喘吁吁地叫一声:“我报到,我的祖先!”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写出序号,并进行修改,使语句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说说文中画波浪线处所用逗号的作用。(4分)22.请说说文中加点的“好像”与下面句子中的“好像”表意上的不同之处。(4分)新建成的阅览室好像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各种精美的书刊闪着光。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可以学习《左传》《史记》等史籍文章蕴含的智慧;学习孔子、孟子、庄子等先秦诸子的智慧;学习魏征、王安石、杜牧、苏洵、鲁迅等古今仁人志士敢于担当,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责任感及爱国精神……读了上面的材料,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D 2.C 3.C4.(6分)①花意象和众女儿形象相观照。如把贾元春比作石榴花,把妙玉比喻为兰花,用芍药衬托湘云的形象。②花之品格与众女儿之品格相互辉映。牡丹是传统文化的代表,与宝钗所带有的恪守中国传统文化的规矩和礼教极其相似。③人花共命的艺术彰显。把黛玉比作芙蓉,以芙蓉生长环境的寂寞与孤寒喻黛玉“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生存环境:以芙蓉的凋零暗示黛玉香消玉殒的结局。(分析任意一处即可)(每点2分,观点1分,分析1分,任答三点即可得满分,语意相近即可)5.(4分)①在《红楼梦》中,诗词是作者实现“以花喻人”这一目的的主要方式。②在《红楼梦》中,以诗写人(诗词)往往预示人物命运的走向(表现人物形象的复杂性/表现立体多元的人物形象)。③在《红楼梦》中,诗词成为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④在《红楼梦》中,作者借助诗词揭露复杂而深刻的主题。(每点1分,语意相近即可)(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C 7.A8.(4分)①具有象征意义。在作者的笔下,这条板凳就是阿庆基这位老人的象征,两者都普普通通、老实本分。②增强讽刺性。一个像板凳一样普通本分的老人竟被当作造反者加以逮捕,实属荒唐,这就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性。(每点2分,语意相近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9.(6分)①第一处表现阿庆基安分守己的性格,“有趣得很”表明他对工人的示威游行认识不深,以一种看热闹的心理在那里旁观。②第二处表现阿庆基的侥幸心理,“反正是”三字,表明他认为自己没有参加游行,不会受到牵连。③第三处表现阿庆基的觉醒,揭示了主题,人不能做旁观者,应该主动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要想主宰自己的命运,就得参加斗争。(每点2分,语意相近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BCD(每处1分) 11.B 12.D13.(8分)(1)(4分)您回去,向大王说这件事:“魏国已经听从我了,但是希望大王不要讨伐(韩国)。”事情成功以后,都把它作为您的功劳。(“言于大王”状语后置句,1分:“然”译为“但是”“然而”,1分:“愿”译为“希望”,1分:“以为”省略了“之”,译为“把它作为”,1分)(2)(4分)有的人说:六国相继(交替、相互、一个接一个)灭亡,(难道)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或”译为“有人”“有的人”,1分:“互”译为“交替”“相互”“相继”“一个接一个”,1分:“丧”译为“灭亡”,1分:“率”译为“全”“都”,1分)14.(3分)①曾因和魏、攻韩之事立功。②年少时与君王一起长大,有亲戚关系。③楚国力荐。(每点1分,语意相近即可)(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B16.(6分)“流光容易把人抛”采用直接抒情/拟人的手法(1分),“抛”字形象地写出了时光流逝之快(1分)。“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借景抒情(1分),以红绿色彩的变化暗示时光易逝(1分),以实写虚/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1分),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1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6分,每空1分,有添字、漏字、错别字均不给分)(1)如其礼乐以俟君子(2)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18.(2分)密密匝匝(郁郁葱葱)慌慌张张(心浮气躁)(每空1分,其他符合语境的成语皆可)19.(6分)①那棵树上唱几首绝句②鸟鸣是树上的另一种花朵③做酒要有酒曲(每句2分,语意相近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20.(4分)②,修改为“不经意地留下了物理上和心理上的两个制高点”;③,修改为“可以借此来俯瞰一代代的子孙是否有出息、有能耐”。(每处2分,第一处语序不当,“物理上和心理上”与“两个”交换位置:第二处搭配不当,修改为“子孙是否有出息、有能耐”)21.(4分)①起强调作用,两个逗号将“很窄”“很陡”“很暗”三个形容词分隔开来,将塔阶的每个特点独立出来,更加突出塔阶窄、陡、暗的特点。②表明爬塔的艰辛与不易,是一种体力和意志的考验。(每点2分,第①点答出“强调”1分,答出“突出塔阶窄、陡、暗的特点”1分:第②点答出“表明爬塔的艰辛与不易”1分,“是一种体力和意志的考验”1分)22.(4分)①文中的“好像”是比喻词,表示“与……相似”,意思为记忆的颜色就如同梦的银灰色;②句子中的“好像”表示不确定性,可理解为“估计、推测”,意思为新建成的阅览室估计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每点2分,第一点答出“好像”是比喻词,有“与……相似”“仿佛”“有些像”等意思,1分,整体意思总结1分:第二点答出表示不确定性,可理解为“估计、推测”,1分,整体意思总结1分)四、写作(60分)23.(60分)(1)解题:这是一道典型的创设情境+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着重考查考生对史籍的内涵、先秦诸子的智慧、仁人志士的责任感和爱国精神的认识和思考,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要求,学习、继承和发扬其智慧和爱国精神,成为新时代青年。审题立意时要综合材料内容,从新时代青年的身份和实际出发,结合当下时代要求,继承、挖掘、创新其中蕴含的精髓,提炼当代价值,并为己用。(2)审材料:材料由三部分组成。重点在第二部分: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可以学习《左传》《史记》等史籍文章蕴含的智慧;学习孔子、孟子、庄子等先秦诸子的智慧;学习魏征、王安石、杜牧、苏洵、鲁迅等古今仁人志士敢于担当,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责任感及爱国精神⋯⋯这些为我们新时代青年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们只有深刻体悟前人的智慧,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与未来,以更好的姿态生存于世,成为新时代青年。材料和题干都提到了“新时代青年”,所以考生需从“新时代青年”角度和身份思考应学习什么、为什么学习、怎样学习。考生在写作时一定要紧扣材料,脱离材料即为偏题或跑题。(3)审要求:题目要求从“新时代青年”这一身份出发,结合材料,联系实际。(4)参考立意:①学习/传承/继承/先贤智慧,做新时代青年;②承先贤智慧,彰青年精神。解析:1.DA项曲解文意。“自……后,……成为……”错,原文为“‘以花喻人’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的艺术手法。其自《诗经》发端,经屈原‘香草美人’进一步丰富后,不仅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一种牢不可破的抒情传统,更成为中国文学中的独特审美观”。B项曲解文意。“周汝昌先生认为,可以把《红楼梦》看作一部崭新的、奇特的、高超美妙的‘群芳谱’”错。原文为“从此角度,可以把《红楼梦》看作一部崭新的、奇特的、高超美妙的‘群芳谱’。”C项缩小范围。“表现在以花的意象塑造人物形象”错,原文为“比德”这一文学传统,除了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还有评价人物的作用。2.C“论证了‘诗词是《红楼梦》的有机组成部分’”错。材料二第一自然段以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判词为例,论证了“诗词往往预示人物的命运走向”。3.CC项诗句中没有花,也谈不上“以花喻人”。A项暗示李纨的命运。这里“李”“完”暗示出李纨的名字。李纨与贾珠结婚,生了一子,丈夫不到二十岁就一病而亡。她的青春就像春风中的桃李花一样,一结了果实,就衰谢了。B项花人一体。诗意是我在秋菊畔酣睡,梦境清幽,梦境与现实交融,人与菊浑然一体,表现了黛玉对菊花的感情已从起初的钦佩仰慕升华到相知交融。D项杏花倚着天边的云,暗示探春结局,会嫁得贵婿。4.“意蕴”即事物的含义、内容、意义。“以花喻人”的“意蕴”即在文章中“以花喻人”的含义是什么或内容是什么或意义是什么。考查学生对文中“以花喻人”的理解和对材料一论证思路的把握,以及分析材料的能力。5.题干明确了答题范围是材料一和材料二,学生需找到两则材料有关“诗词在《红楼梦》中的作用”的论述,并进行简要概括。6.C“生活麻木毫不觉悟的人”错,阿庆基对于罢工游行是有认知的,由怀疑能不能解决问题,到认为他们有足够理由去斗争,听到“法律骗人,政府压人”的歌声后,他甚至觉得“他们在按照自己的愿望,向着遥远的未来走去”,可见其并不麻木,其在小说中有一个逐步觉醒的过程。7.A“火冒三丈”“咆哮”不是心理描写。11.B均为动词,译为“往,到”。12.D“甚至有机会被楚怀王任命为丞相”错,原文是楚怀王想要送甘茂回秦国担任秦国丞相。13.本题考查了状语后置句、省略句等古汉语特殊句式,常见实词、虚词的翻译。14.本题考查的是文本理解与概括能力。从甘茂对向寿说“事成,尽以为子功”“拔宜阳”得知向寿立下战功:“而与昭王少相长”,得知两人一起长大,关系密切:从“于是使使请秦相向寿于秦”“秦卒相向寿”可知,楚国力荐成功。15.B“动静结合”错,“江上舟摇,楼上帘招”都是动态之景。16.题干为“赏析后三句的妙处”,学生需明确从炼字、修辞、手法、语言、情感等角度赏析诗句。17.本题考查学生对必背课文的背诵、情景的理解和易错字的掌握情况。18.本题考查成语的选择与运用。第一处,根据下文“叶子带来的清凉”,可知应填与叶子茂盛相关的成语,比如“密密匝匝”“郁郁葱葱”等。第二处,根据上文的“人居浮世”,下文的“静观”,可知此处应填能表现浮躁的成语,比如“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