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4年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九年级中考一模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历史】2024年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九年级中考一模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历史】2024年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九年级中考一模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历史】2024年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九年级中考一模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历史】2024年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九年级中考一模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成就未来,新教育伴你成长联系电话:400-186-97862024年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九年级中考一模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1.考古学家在陕西西安、甘肃天水和敦煌等地多次发现了西汉时期的麻纸,但这种纸质地粗糙,使用不便。后来在此基础上改进工艺,扩大造纸原料,使纸的质量和产量有很大改进和提高的是(

)A.张骞 B.班超 C.蔡伦 D.华佗2.(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孝文帝此举(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有利于北魏对北方统一C.消除了民族隔阂 D.使北魏放弃了鲜卑语言3.某班复习课上要求学生对秦、隋两朝的治乱兴衰进行比较,探究两朝的相似之处。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都是由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王朝 B.都在长安定都C.都结束了长期分裂,实现了统一 D.都实行科举制4.如图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外传”的时间轴,空白处应填入的是(

)A.漆器开始传到西域 B.郑和下西洋将茶叶传入东南亚C.指南针被传入欧洲 D.宋应星《天工开物》传到国外5.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史论是关于史实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观点。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区分史实与史论。下列表述中,属于史论的是(

)A.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边,西到嘉峪关B.紫禁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C.《农政全书》的作者是明代科学家徐光启D.《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成书于元末明初的章回体小说6.如表为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洋员人数变化表。这反映出(

)年份英国美国法国德国186152111864633118735813117A.列强在华掀起了瓜分狂潮 B.中国半殖民化进一步加深C.中国海关日益走向近代化 D.清政府已经抛弃华夷观念7.了解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之一。下列有因果关系的史事是(

)A.禁烟运动——中国开始步入近代史B.洋务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C.义和团运动——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D.新文化运动——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8.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第二个阶段还是对外开放,但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第三个阶段依然是对外开放,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世界了。“让世界进入中国”开始于(

)A.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C.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D.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9.关键词“民族区域自治”“西部大开发”“香港和澳门回归”“九二共识”反映的主旨是(

)A.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B.文化的碰撞与交流C.国防建设与社会生活 D.政治的稳定与成熟10.从2008年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到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灾害、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以及2020年新冠疫情,人民军队都发挥了主力军和突击队的作用。这说明人民军队(

)A.武器装备得到了更新 B.积极维护世界的和平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D.注重加强自身的建设11.下图为古代雅典《通往公民大会的“通途”》漫画,图中交通标志禁止了哪些人通行(

)A.未成年的男子、贵族、妇女 B.奴隶、外邦人、妇女、未成年的男子C.外邦人、贵族、奴隶 D.妇女、外邦人、贵族12.兰州市某校的小明同学学习九年级历史上册某单元,看到教材目录的内容如下。你认为最适合本单元的主题是(

)A.古代亚非明 B.古代欧洲文明 C.封建时代的欧洲 D.走向近代13.无论是17-18世纪的三角贸易,还是19世纪中期的亚洲贸易,这两种不同时期的三角贸易都体现了(

)A.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 B.推动新航路的开辟C.使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 D.西方资本主义的扩张与掠夺14.被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林尔零宣称“(1861年的农奴)解放是种欺骗”的历史事件是(

)A.十月革命 B.美国南北战争 C.俄国农奴制改革 D.日本明治维修15.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他留下了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桎梏。材料中“桎梏”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苏联模式D.华沙条约组织16.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世界正义的力量团结在一起,在最黑暗的岁月里守望相助、共同战斗,最终赢得了胜利。二战胜利的原因不包括()A.成立联合国安全理事会B.召开雅尔塔会议C.《联合国家宣言》发表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17.戴高乐认为,战后的欧洲衰弱不堪,面对美苏两霸的崛起,欧洲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形成抗衡美苏的“第三种势力”。材料表明欧洲联合的目的是(

)A.提高欧洲国际地位 B.挑战美国霸主地位C.促进欧洲经济发展 D.防止共产主义扩张18.两极格局结束后,一股新的力量在萌动、在发展……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这一格局指的是()A.经济全球化 B.多极化趋势 C.多元化势 D.殖民体系瓦解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4分,共42分。)19.一部中国史,是一部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汉初,汉高祖赠送黄金、丝绸给匈奴,开始采取“和亲”政策以谋求和平。汉文帝时,匈奴黄当、桀龙二人来降,朝廷册封二人分别为弓高候和襄城侯。汉武帝时期,汉军三次打败匈奴后,于其地建置酒泉、武威郡,嗣后又从中分置敦煌、张掖二郡。张骞通西域后,朝廷设行政管理区,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姚大力《河西走廊的几个古地名》材料二

唐朝太宗时,征伐平定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朝廷拜其首领为都督、刺史、将军等,并赠予大量帛与彩缎。唐先后在西北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的管辖。唐太宗赐婚给突厥首领等赐婚事例,达十余次之多。——吕思勉《白话本国史》材料三

汉唐王朝疆域辽阔,对内陆边疆地区往往是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很不稳定。元朝的辽阔疆域则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边疆管理也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势。——《中外历史纲要》(上)(1)据材料一、二,指出汉武帝和唐朝时期巩固北部边疆的措施。(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为加强对西藏和台湾地区的管理设立的机构。(3)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唐、元对边疆治理的意义。20.近代百年,风云变幻,国共两党各显风流,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军校的创办,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它为国共两党培养了许多军事将领和军事骨干,为东征、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重要贡献。”——姜廷玉《中国军校发展史》材料二

1927-1937年间,国民党各派军事集团的混战,特别是蒋介石发动的对红军的几次“围剿”,既给中国人民带来无穷灾难,又给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以可乘之机。——摘编自《内战百科》材料三

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抗击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国民党爱国将士也在正面战场英勇抗击日军。(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一项主要成果是什么?(2)依据材料二,指出第一次国共分裂带来的危害(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国共两党在正面展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请各举一例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取得胜利的著名战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取得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发生了一场完全不同的革命。这场革命没有你死我活的拼杀,而是通过和平的变革,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那场革命,使我们已经习惯了借助电灯照明、使用电话与人交流,……遥望蓝天,银白色的飞机在空中翱翔。材料三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的这场革命,人类在更多的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1)材料一中的“革命”指的是什么?(2)材料二中的“借助电灯照明”利益于谁的发明?在材料二中提到的“那场革命”的主要标志有哪些?(3)材料三中的“这场革命”使人类由工业社会进入到什么社会?(4)这三次“革命”给你带来了哪些启示?(答出一方面即可)三、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22.历史长河波澜壮阔,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地奋斗创造了今天的中国。请参照示例,将下列历史人物进行分类,并为你所分的每一组分类概括一个主题。(要求:分类只写序号,每类不得少于2个人物,分类不得少于3组;主题概括需简明扼要、科学合理,符合史实;照抄示例不得分)历史人物:①蠃政②李斯③李冰④孔子⑤商鞅⑥孟子⑦蒙恬⑧禹示例分类主题①⑧王朝建立者作答区分类主题

答案解析1.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由题干“后来在此基础上改进工艺,扩大造纸原料,使纸的质量和产量有了很大改进和提高”可知,东汉时候,宦官蔡伦总结劳动人民经验,于105年,改进了造纸术。蔡伦用树皮、破布、麻头、旧鱼网等作原料造纸,扩大了造纸的原料,降低了造纸成本,提高了纸的质量,普及和推广了纸的应用,后人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C项正确;张骞出使西域,排除A项;班超经营西域30多年,排除B项;华佗是医学家,排除D项。故选C项。2.A【解析】根据“不得以北俗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中说汉语的措施。这一措施的实施,促进了民族交融,A项正确;孝文帝改革时,北魏已经实现了北方的统一,排除B项;消除了民族隔阂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实行的学说汉语的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故使北魏放弃了鲜卑语言的表述是错误的,排除D项。故选A项。3.C【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朝统一了六国,隋朝结束了南北朝对峙的局面,他们都结束了长期分裂,实现了统一,C项正确;秦朝和隋朝都不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排除A项;秦朝定都咸阳,排除B项;秦朝时期还没有出现科举制,排除D项。故选C项。4.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后来人们又制成了罗盘。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C项正确;漆器开始传到西域是在西汉时期,排除A项;郑和、宋应星是明朝时期的人物,排除BD项。故选C项。5.B【解析】根据题干“史论是关于史实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观点”和所学可知,“紫禁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是关于紫禁城历史地位的评价,属于史论,B项正确;ACD项均是对历史事实的记述,不属于史论,排除ACD项。故选B项。6.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洋员人数变化表”,可知1861年到1873年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洋员人数迅速增加,其中英国人数增长最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列强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秋,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悍然出动军舰袭击广州城,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同意和英国共同出兵,英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可知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洋员人数增加,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相关,B项正确;1895年《马关条约》后,列强在华掀起了瓜分狂潮,与题干内容1861年到1873年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洋员人数迅速增加不符,排除A项;中国海关日益走向近代化,题干内容没有体现,因为题干内容反映的是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洋员人数变化,排除C项;清政府已经抛弃华夷观念,D项不正确,排除D项。故选B项。7.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中国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发起反对封建主义的新文化运动,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号,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也促进了我国思想解放,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D项正确;中国开始步入近代史的是鸦片战争,而不是禁烟运动,排除A项;五四运动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而不是洋务运动,排除B项;清政府战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排除C项。故选D项。8.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80年,我国在广东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这些经济特区,国家给予优惠的经济政策,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深圳在短短几年内,从一个小渔村建成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在改革开放中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因此“让世界进入中国”开始于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D项正确;中美建立外交关系不能代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排除A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代表着“中国开始走向世界”,排除B项;香港顺利回归祖国是中国统一大业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不能反映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9.A【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现少数民族当家做主,“西部大开发”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两者有利于民族团结,而“港澳回归”洗雪了百年国耻,结束了外国侵占中国领土的历史,“九二共识”有利于两岸关系的发展,两者有利于推动祖国统一。因此其主题是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A项正确;题干涉及的是民族问题和港澳台问题,没有涉及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排除B项;国防建设涉及的内容是我国陆、空、海军等的建立和发展,题干内容也与社会生活无关,排除C项;题干没有涉及政治稳定与成熟,排除D项。故选A项。10.C【解析】据题干“从2008年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到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灾害、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以及2020年新冠疫情,人民军队都发挥了主力军和突击队的作用。”可知,通过在疫情和自然灾害中人民解放军的身先士卒,体现了人民军队为人民的责任担当,C项正确;题干未涉及武器装备、维护世界和平、注重自身建设,排除ABD项。故选C项。11.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雅典是希腊城邦,成年男性公民有参与统治的权利,占雅典人口绝大多数的外邦人、奴隶、妇女没有任何政治权利。因此,图中禁止参加公民大会的有奴隶、外邦人、妇女、未成年的男子,B项正确;贵族属于雅典掌握统治权的公民,他们不在被禁止通行之列,排除ACD项。故选B项。12.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中“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西欧庄园”“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可知,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产生了西欧的封建社会,它的基本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随着封建经济发展和城市的产生,推动了王权的强化和封建国家的形成,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继续发展,查士丁尼在位期间编订了《查士丁尼法典》,因此题干内容主要体现了封建时代的欧洲,C项正确;古代亚非明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古代欧洲文明与题意不符,比如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等,排除B项;题干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封建时代欧洲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发展状况,没有强调走向近代的现象,比如说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文艺复兴运动、探寻新航路、早期殖民掠夺等,排除D项。故选C项。13.D【解析】从示意图的内容可得出,无论是17-18世纪的三角贸易,还是19世纪中期的亚洲贸易,都属于西方对外殖民侵略的内容,D项正确;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是在新航路开辟时期,排除A项;17-18世纪新航路早已开辟,排除B项;C项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故选D项。14.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861年的农奴)解放是种欺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统治、缓和阶级矛盾、避免革命;俄国1861年进行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规定: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农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所以"(1861年的农奴)解放是种欺骗”的历史事件是俄国农奴制改革。选项C符合题意;十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美国南北战争与美国相关;日本明治维与日本相关;所以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15.C【解析】根据题干中“斯大林逝世……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可知,“桎梏”指的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和持续发展,阻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并造成农业的长期停滞不前;也使经济失去活力,并且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故正确答案为C。1917年十月革命后,为保卫祖国,巩固新生苏维埃政权,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年,列宁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1955年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成立,这是与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对立的政治军事集团。ABD均与题干斯大林无关,故选C。16.A【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苏美英召开雅尔塔会议;《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人民是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力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而成立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是1945年6月通过,这不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所以二战胜利的原因不包括A,A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17.A【解析】据材料可知,戴高乐认为,战后的欧洲衰弱不堪,面对美苏两霸的崛起,欧洲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形成抗衡美苏的“第三种势力”。材料表明欧洲联合的目的是提高欧洲国际地位,A项正确;材料强调“欧洲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形成抗衡美苏的‘第三种势力’”,而不是单单挑战美国的霸主地位,排除B项;材料强调“欧洲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形成抗衡美苏的‘第三种势力’”,而不是促进欧洲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防止共产主义扩张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18.B【解析】根据材料“两极格局结束后,一般股新的力量在萌动、在发展……振荡着世界,”,结合所学可知,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解体,而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和组织也在发展中国、西欧、日本、不结盟运动等,新生的力量在崛起,在发展,世界朝着一超多强或多级化的方向发展,故B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指的世界的政治格局变化,而非经济,故A不符合题意;“多元化趋势”指的是文化层面而非政治,故C不符合题意;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崩溃瓦解,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19.(1)措施:汉武帝:北击匈奴;设郡管辖;张骞出使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唐朝:武力平定;册封首领;设行政管理区;赐婚。(2)机构:西藏设宣政院,台湾设澎湖巡检司。(3)意义: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控制,维护了国家统一;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解析】(1)措施:根据材料一“汉武帝时期,汉军三次打败匈奴后,于其地建置酒泉、武威郡,嗣后又从中分置敦煌、张掖二郡。张骞通西域后,朝廷设行政管理区,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可得出,汉武帝巩固边疆的措施有北击匈奴;设郡管辖;张骞出使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唐朝:根据材料二“征伐平定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朝廷拜其首领为都督、刺史、将军”“唐先后在西北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的管辖”“唐太宗赐婚给突厥首领等赐婚事例”可得出唐朝加强边疆管理的措施有武力平定;册封首领;设行政管理区;赐婚等。(2)机构: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建立后,对西藏行使行政管理权,设宣政院直接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3)意义: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围绕汉、唐、元对边疆治理的意义言之有理即可。如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控制,维护了国家统一;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成果:创办黄埔军校、进行北伐战争。(2)危害:蒋介石发动的对红军的几次“围剿”,既给中国人民带来无穷灾难,又给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以可乘之机。(3)战役:正面战场有淞沪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等,敌后战场有百团大战。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下的全民族抗战。【解析】(1)成果: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军校的创办,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它为国共两党培养了许多军事将领和军事骨干,为东征、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重要贡献”可知,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主要成果是创办黄埔军校、进行北伐战争。(2)危害: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1927-1937年间,国民党各派军事集团的混战,特别是蒋介石发动的对红军的几次'围剿’,既给中国人民带来无穷灾难又给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以可乘之机。”可得出蒋介石发动的对红军的几次“围剿”,既给中国人民带来无穷灾难,又给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以可乘之机。(3)战役:根据所学知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民族团结奋斗的胜利,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正面战场有淞沪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等,敌后战场有百团大战。原因: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抗击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国民党爱国将士也在正面战场英勇抗击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