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江西省吉安市省级9校联考2023-2024学年七年级3月月考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历史】江西省吉安市省级9校联考2023-2024学年七年级3月月考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历史】江西省吉安市省级9校联考2023-2024学年七年级3月月考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历史】江西省吉安市省级9校联考2023-2024学年七年级3月月考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历史】江西省吉安市省级9校联考2023-2024学年七年级3月月考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成就未来,新教育伴你成长联系电话:400-186-9786江西省吉安市省级9校联考2023-2024学年七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隋朝大运河沿岸大批官私工商业蓬勃兴起,各种店铺数以千万计,形成独具特色的运河工商业文化。这表明隋朝大运河()A.实现了南北方的统一 B.推动了隋朝的对外交往C.彰显了劳动人民智慧 D.促进了区域经济的繁荣【答案】D【解析】根据“隋朝大运河沿岸大批官私工商业蓬勃兴起,各种店铺数以千万计,形成独具特色的运河工商业文化。”可得出运河的开通,带动了沿岸的城市经济的发展与繁荣,D项正确;隋朝建立实现统一,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对内交流,排除B项;彰显劳动人民智慧并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2.隋炀帝多次巡游,乘坐高大、华丽的龙舟,随行的船只浩浩荡荡,沿途护卫的兵士和拉纤的民工多达数十万。材料表明隋朝灭亡的原因是()A.滥用民力 B.征收赋税 C.社会动荡 D.三征辽东【答案】A【解析】材料“多次巡游,乘坐高大、华丽的龙舟,随行的船只浩浩荡荡,沿途护卫的兵士和拉纤的民工多达数十万”说明隋炀帝滥用民力,劳命伤财,A项正确;材料无关赋税,排除B项;材料无关社会动荡,排除C项;材料没有三征辽东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3.秦朝和隋朝是我国历史上两个非常相似的朝代,下列属于它们相似之处的一项是()①都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完成全国统一②都创立了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制度③灭亡的根本原因都是统治者的暴政④都修建了重大的工程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前221年灭六国完成统一,隋朝589年灭陈朝结束了长期分裂,所以①是它们的共同之处;秦朝、隋朝分别创立了郡县制和科举制,对后世有重大,所以②是它们的共同之处;秦朝、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都是统治者的暴政,引起了农民大起义,所以③是它们的共同之处;秦朝、隋朝都修建了重大的工程,分别是长城和大运河,所以④是它们的共同之处,A项正确;综上所述,BCD项均没有完全包括秦朝和隋朝的相似之处,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4.为了加强对地方以及边疆少数民族的控制,进一步巩固封建统治政权,特别是加强东都洛阳和江南地区的联系,控制江南地区,隋炀帝命人开凿了大运河,材料描述的是隋朝大运河开通的()A.原因 B.过程 C.性质 D.影响【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为了加强对地方以及边疆少数民族的控制,进一步巩固封建统治政权……控制江南地区”,可知材料描述的是隋朝大运河开凿的原因,A项正确;没有涉及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具体过程,排除B项;没有涉及相关隋朝大运河的性质信息,排除C项;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影响,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比如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排除D项,故选A项。5.“临颍令刘旷送西域朝贡使出玉门关,所到之处,都接受地方官馈赠,文帝闻而大怒,亲自临决。”材料体现隋文帝的治国主张是()A.发展生产 B.改革制度 C.注重吏治 D.提倡节俭【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所到之处,都接受地方官馈赠,文帝闻而大怒,亲自临决。”表明隋文帝严惩贪官污吏,故材料体现了隋文帝注重吏治的治国主张,C项正确;材料只说到刘旷接受地方官馈赠,没有涉及生产发展、制度改革和提倡节俭,排除ABD项。故选C项。6.唐太宗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强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下列举措体现了这一观念的是()A.兴建皇家宫殿 B.创立科举制度C.减免农民租税 D.加强军备建设【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以看出,唐太宗把君主和百姓关系比作船和水的关系,反映了他重视君民关系、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重视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减免农民租税,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体现了他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C项正确;兴建皇家宫殿必然要消耗人力、物力,加重人民负担,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科举制是隋炀帝皇帝在位正式创立的,排除B项;唐朝初年实行府兵制,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加强军备建设,扩大军队人数,也会增加农民负担,排除D项。故选C项。7.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如图反映的是()A.张骞通西域路线图 B.玄奘西行路线图C.鉴真东渡路线图 D.郑和下西洋路线图【答案】B【解析】据图片关键词“长安”“那烂陀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玄奘西行路线图,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他从长安出发,历经千难万险到达天竺,他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后回到长安,主持译经工作。B项正确;张骞通西域、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均与题干图片中的“曲女城”“那烂陀寺”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8.唐朝时,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大食派使臣与唐朝通好,先后40多次,新罗派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上述现象反映了()A.政治制度创新 B.经济迅速发展C.文学艺术繁荣 D.中外友好往来【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唐朝时,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大食派使臣与唐朝通好,先后40多次,新罗派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大食、新罗、日本与唐朝友好往来,D项正确;题干的主旨是唐朝时期中外交往的情况,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创新、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学艺术的繁荣,排除ABC项。故选D项。9.若要为武则天的无字碑补题碑文,下列内容不可能出现的是()A.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社会经济持续发展C.大力发展科举制度 D.为“贞观之治”的到来奠定了基础【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他在位时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继续发展。为“开元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由此分析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10.唐玄宗是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他采取的改革措施不包括()A.整顿吏治 B.改革税制 C.创立进士科 D.编修经籍【答案】C【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题干“唐玄宗是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他采取的改革措施不包括”结合所学可知,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唐玄宗即位以后,为了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A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11.据杜佑的《通典》记载,“至(贞观)八年、九年,米斗四五钱”,但“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这种变化说明()A.贞观初期经济凋敝 B.米商操纵大米市场C.唐朝到达全盛时期 D.农业经济发展迅速【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唐太宗在位时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安定的社会状况。出现这样状况的原因是他采用了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的统治措施,使农业经济发展迅速,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贞观初期的经济状况,排除A项;材料只说米价,与米商无关,排除B项;唐朝在开元盛世时期达到全盛,排除C项。故选D项。12.诸葛亮把“贤臣和小人”看作国家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亲贤臣,远小人”,则国盛;“亲小人,远贤臣”,则国衰。唐朝哪个皇帝在位期间充分验证了诸葛亮的这个用人理论?()A.唐太宗 B.唐肃宗 C.唐高宗 D.唐玄宗【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体现了“亲贤臣,远小人”,则国盛;唐玄宗后期,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佞,导致安史之乱,体现了“亲小人,远贤臣”,则国衰,D项正确;唐太宗是明君,开创贞观之治,与“‘亲小人,远贤臣’,则国衰”不符,排除A项;诸葛亮的这个用人理论在唐肃宗身上表现的不充分,排除B项;唐高宗时期,唐朝国力是处于上升阶段,排除C项。故选D项。13.隋唐前期,长安与洛阳是全国性商业都市;唐中期以后,长江流域商业城市崛起,扬州和益州尤其繁华,当时有“扬一益二”之说。这反映了当时()A.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南北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C.南方社会经济影响力上升 D.安史之乱使北方日趋衰落【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唐中期以后,长江流域商业城市崛起,扬州和益州尤其繁华,当时有‘扬一益二’之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扬州、益州是南方城市,说明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影响力上升,C项正确;南宋时,南方才成为全国经济重心,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了“扬一益二”,只能说明南方经济增长,不能说明南北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北方日趋衰落的意思,排除D项。故选C项。14.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后,则代之以沉郁、悲怆的情调了。对该评论理解正确的是()A.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 B.科举制度促进唐诗繁荣C.唐诗完全再现唐朝历史 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分水岭,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开元盛世”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题干中唐诗风格的变化体现了唐诗创作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所述内容与科举制度的发展无关,排除B项;文学创作会反映历史,但不能完全再现历史,排除C项;安史之乱影响文学创作风格,但并没有影响唐诗兴衰,排除D项。故选A项。15.黄巢起义转战于黄河、长江、闽江、珠江四大流域,历经山东、湖北、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江苏、陕西等12省的广大地区,行程数万里,横扫大半个中国。黄巢起义的特点是()A.流动作战B.战略方针得当C.战果辉煌D.打击封建统治【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黄巢起义转战……四大流域,历经……2省的广大地区,行程数万里,横扫大半个中国”可以看出,黄巢起义采用的作战方式是流动作战,A项正确;黄巢长期流动作战,没有稳定的后方,缺乏经济上的保障和群众基础,最后导致失败,故“战略方针得当”说法不恰当,排除B项;题干只涉及了黄巢起义转战的地区、行程,反映不出战果辉煌,排除C项;题干没有涉及打击封建统治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16.唐朝时期,拔河在宫廷和民间都大受追捧,一些妇女也喜好,参与人数规模空前,竞争气氛极其浓烈。这体现出唐朝()A.开放的社会风气 B.开明的民族政策C.多彩的文学艺术 D.频繁的中外交流【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唐朝时期,拔河在宫廷和民间都大受追捧,一些妇女也喜好,参与人数规模空前,竞争气氛极其浓烈。”可知,唐朝社会风气开放,妇女可以参与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尚武风气盛行。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说明唐朝时形成了开放积极向上兼容并包的社会风气,A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唐朝社会风气发放,未涉及开明的民族政策,排除B项;题干主要强调唐朝社会风气发放,未体现多彩的文学艺术,排除C项;题干主要强调唐朝社会风气发放,未阐释频繁的中外交流,排除D项。故选A项。17.下表是755年和764年户数与人口数统计表。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公元(年)户数(户)人口数(人)玄宗天宝十四年755891470952919309代宗广德二年764293312516920386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C.开元盛世 D.黄巾起义【答案】A【解析】根据表格信息:玄宗天宝十四年到代宗广德二年,户数和人口数都减少了。结合所学知识,造成755-764年户数和人口减少的原因是,这一时期发生了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的,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历史上称为“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A项正确;唐朝后期,统治腐朽,人民发动了大规模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排除B项;开元盛世是指公元713年至741年,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开元盛世的时间与题干信息不符合,排除C项;黄巾起义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18.“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材料中“梁灭之,国乃改”反映的事件为()A.唐朝建立 B.安史之乱 C.唐朝灭亡 D.黄巢起义【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中的“梁灭之,国乃改”可知,该内容指的二世唐朝灭亡,后梁建立。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C项正确;唐朝建立狮子啊隋朝之后,排除A项;安史之乱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排除B项;黄巢起义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黄巢之乱转战近半唐朝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排除D项。故选C项。19.“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共同之处有()A.实行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 B.采取科举选拔官吏C.实行轻徭薄赋,发展经济 D.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是汉朝和唐朝出现的盛世局面,统治者都重视农业生产,制定恰当的政策,实行轻徭薄赋,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元朝实行实行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汉朝和唐朝时期未出现行省制,排除A项;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时期,汉朝时期未出现科举制,排除B项;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在汉朝和唐朝之后,排除D项。故选C项。20.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其实质是()A.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B.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C.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D.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扩大【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他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D项正确;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都与史实不符,而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影响的结果,排除BC项。故选D项。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武德四年五月,秦王李世民攻克隋朝东都后,看到富丽堂皇的宫殿,不感叹道:“逞侈心,穷人欲,无亡得乎!”李世民28岁登基,在位23年,文治武功,千古罕有。材料二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唐玄宗时,尺带珠丹上书称吐蕾与唐和同为一家步辇图和同为一家唐蕃会盟碑材料三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1)根据材料一唐太宗在位期间出现的盛世局面被称为什么?(2)根据材料二的图片,归纳总结唐朝时期的民族政策是什么?唐太宗被少数民族尊称为什么?(3)根据材料三中推断唐朝对外政策的特点是什么?(4)隋唐时期作为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与以上材料的哪些因素有关?【答案】(1)局面:“贞观之治”。(2)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尊称:“天可汗”。(3)特点:对外开放(兼收并蓄)。(4)因素:政府政策;统治者的施政措施;对外政策;民族政策等等。【解析】【小问1】局面:根据材料一“李世民28岁登基,在位23年,文治武功,千古罕有”及设问“唐太宗在位期间出现的盛世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小问2】民族政策: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步辇图》描绘的是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唐蕃会盟碑”“合同为一家”与金城公主入藏有关,是唐蕃友好关系的见证,反映的是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尊称:根据设问“唐太宗被少数民族尊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意即各族共同的君主。【小问3】特点:根据材料四信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唐朝对外政策的特点是:对外开放(兼收并蓄)。【小问4】因素:本问属于开放性设问,答案只要是与隋唐时期社会繁荣有关的因素即可。如根据材料一“贞观之治”的局面出现可得出:政府政策;根据材料二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可得出:统治者的施政措施、民族政策;根据材料三唐朝对外开放政策可得出:对外政策。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安史叛军到处烧杀抢掠,攻进长安后“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遭到军民顽强抵抗。材料二《旧唐书》语:“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材料三黄巢诗《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1)材料一中的“安史叛军”指哪一事件?“军民顽强抵抗”的结果如何?这一事件有何标志性意义?(2)材料二中的“藩臣”指什么?这段材料说明了哪一局面的出现?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局面的特点是什么?(3)材料三中的“黄巢”是如何实现“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答案】(1)事件:安史之乱。结果:763年安史叛乱被平定。意义:标志着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2)“藩臣”:节度使。局面:藩镇割据局面。特点: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3)实现:黄巢发动大规模农民起义,转战南北,攻入长安,建立政权。【解析】【小问1】事件:根据材料一“安史叛军到处烧杀抢掠”结合所学可知,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结果: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意义:结合所学可知,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小问2】“藩臣”:结合所学可知,安史之乱期间及以后,唐朝增设了许多节度使。不少节度使管辖的地区,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是割据势力。这样就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因此“藩臣”指节度使。局面:根据上述分析得出藩镇割据局面特点:结合所学可从中央权力和地方权力对比等角度分析,即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小问3】实现: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发动了大规模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天下英雄,入吾毂中矣。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人赵嘏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忆昔》材料三:长安二年,始置武举。其制,有马射、步射、平射、筒射,又有马枪、翘关、负重、身材之选。——《新唐书》材料四:自606年开始,中国建立了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公平、最科学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并以此影响着教育和整个社会,留居中国的英国人英格尔斯说:“也许是他们(指中国)所创造出来的唯一值得保留的制度。”另一位观察家默德林斯特评论说:“该制度是真正值得赞赏和模仿的。”——摘编自《深圳特区报》(1)材料一中体现的是哪一种制度?该制度诞生于哪个朝代?(2)材料二中的“开元全盛”时代是哪个皇帝当政时期?“公私仓廪俱丰实”和生产工具的发展分不开,请举出一项唐朝发明并推广的农业工具?(3)材料三中的“武举”最早出现于哪位皇帝统治时期?除武举外,这位皇帝还对科举制进行了哪些创新?(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归纳该制度的作用。【答案】(1)科举制;隋朝。(2)唐玄宗;曲辕犁、筒车。(3)武则天;殿试制度。(4)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任意两点)。【解析】【小问1】制度:根据材料“太宗皇帝真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指唐太宗李世民采用了开科取士的方式来选拔人才,这是个长远的策略。因此该制度是科举制。朝代:结合所学可知,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所以,科举制开创于隋朝。【小问2】皇帝:结合所学可知,开元盛世又叫开元之治,指的是唐朝在唐玄宗执政期间所达到的鼎盛局面。工具,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创造的农业工具有曲辕犁、筒车。【小问3】皇帝:结合所学可知,历史上的武举开始于武则天执政时期。创新:结合所学可知,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