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40年代文学思潮_第1页
第十七章 40年代文学思潮_第2页
第十七章 40年代文学思潮_第3页
第十七章 40年代文学思潮_第4页
第十七章 40年代文学思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七章40年代文学思潮第一节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分割并存一、战争对文化的制约(一)文学的特色是战争与救亡战争与救亡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特色。战争与救亡影响到作家的创作心理、创作方式、题材、风格与审美选择。(二)文学的区域化特征明显本阶段文学的区域化特征很明显,文学分流形成了: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沦陷区文学、以及“孤岛”文学同时并存的格局,并生发出各具特点的文学运动。(三)文学的时段性特征明晰随着战争局势的变化发展,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时代审美倾向,这又决定着不同的创作潮流与趋势,文学发展的时段性显得很明晰。(四)文学的世界化与现代化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学继续向世界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二、不同政治区域文学的风貌:有差异的审美选择和走向(一)国统区文学1、抗战初期:全民族亢奋中的文学的“统一”——救亡文学(1937.7.7卢沟桥事变-1938.10武汉失守)(1)背景:文艺界的团结与联合“文协”成立:文艺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标志着组成了文艺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协成立后,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鼓励作家深入战争现实生活,也加强了作家同社会生活和人民群众的联系,促进了文艺的通俗化和大众化。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成立同年4月,负责抗战宣传工作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成立。他们有力地领导和推动了文学的发展。(2)特征1文学观念上,获得了空前的统一。2文学风格上,表现出昂扬激奋的英雄主义、乐观主义基调。3文学形式上,倾向于小型化、轻型化、速写化、及时化、大众化。4局限所有抗战初期的文学存在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作家们又大都为此陶醉在廉价的乐观主义中。2、抗战相持阶段:理性沉思的文学(1938.10-1944.9)(1)背景初期受速胜论鼓动的昂扬激愤的社会心理,已经慢慢沉静下来,人们开始正视战争的残酷性和取得胜利的艰巨性,正视由于战争而沉渣泛起的各种封建文化的积垢及现实中的腐败现象。(2)特征文学内容上,爱国主义主题扩展与深入,同时题材向纵深开拓与发掘。作家一方面面向现实——不是唱表面的颂歌,而是深入民族生活的底蕴,深入揭露阻碍抗战、阻碍民族更新的现实黑暗势力和解剖民族痼疾。一方面面向历史——或从漫长的民族历史中,寻找民族的脊梁,发掘民族美德、总结民族历史经验教训,作为现实的借鉴。另一方面则面向自己,在抗战的广阔背景下,描写爱国知识分子的苦难历程,探讨知识分子的历史道路,反思知识分子的思想性格。文学风格上,呈现出多样化趋向,显示出特定历史时代所特具的沉郁、凝重而博大的风采。文学形式上,以长篇小说、多幕剧、长篇叙事诗与抒情诗为主,普遍追求史诗格调。3、抗战后期到解放战争时期:讽刺与暴露的文学(1944.9-1949.9)(1)背景国统区掀起民主运动的热潮。(2)特征文学内容上,主题与题材继续开拓发展,而又集中于两个领域。其一,对国民党统治的批判;其二,知识分子的自我批判。文学风格上,各种文学体裁大都突出显示了讽刺性的喜剧主调。(二)(乐观英雄主义的)解放区文学:民间化与政治化的合流及向当代文学领域的涌动1、背景在政治上翻身的农民提出了文化翻身的历史要求。这是解放区文学产生的前提。由于大批要求进步、爱好光明的新文学作家纷纷来到抗日民主根据地,延安在四十年代成为中国新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的中心。群众性文艺运动还涌现了一批农民诗人、农民作家。2、特征解放区文学的特征表现在民间化和政治化的合流。(1)文学风格上,呈现明朗、朴素的基调。(2)文学内容上,题材、主题以及人物描写等方面有崭新的特点。(为战争和土改服务的农民文学。)(3)文学形式上,自觉探求民族化、大众化道路。(偏向于民间形式)3、代表作品小说有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孙犁的《荷花淀》;丁玲的《太阳照在桑乾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孔厥、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柳青的《种谷记》;欧阳山的《高干大》;草明的《原动力》;刘白羽的《无敌三勇士》、《政治委员》;邵子南的《地雷阵》;柯蓝的《洋铁桶的故事》;王希坚的《地覆天翻记》;华山的《鸡毛信》;康濯的《我的两家房东》、《春种秋收》等。戏剧有马健翎的新秦腔《血泪仇》、《穷人恨》;新秧歌剧《兄妹开荒》(王大化、李波、路田编剧),贺敬之等集体创作的新歌剧《白毛女》;话剧《把眼光放远一点》,李之华创作的《反“翻把”斗争》、《红旗歌》(刘沧浪等集体创作)等。诗歌有李季的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阮章竞的《漳河水》、张志民的《死不着》等。4、评价(1)收获农民的觉悟带来了解放区群众性文艺创作的热潮,以及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文艺的复兴,而民族传统与民间传统反过来又有力地推动与影响着新文学的发展。它强有力地影响了国统区进步文艺界,并且最终统一了国统区进步文艺界的各种派别,也争取了国统区的自由文艺势力共同走向中国文学的新纪元。此后,由根据地文学实践所确立的工农兵文艺方向,深入生活、深入工农兵的艺术创作途径,以及大众化、民族化的历史目标,奠定了当代中国文学发展的基本流程。(2)缺失1)在文化精神上,作家接受并传播了小生产意识。2)在文学观念上,文学特征消失,文学成为政治工具。3)在题材选择上,出现了题材禁区。4)在文学形式上,注重普及,忽视提高。(三)沦陷区文学1、概况(1)东北沦陷区文学(2)华北沦陷区文学(3)“孤岛”和上海沦陷区文学1)“孤岛文学”从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到1941年12月8日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进驻租界区,持续四年零一个月的上海英、美、法等国租界,史称“孤岛”。“孤岛文学”指的正是这一时期租界内的进步文学运动。“孤岛文学”以戏剧活动最为广泛,小说创作成就最高,散文、杂文创作也有收获。2)上海沦陷区文学从太平洋战争开始到抗日战争结束,为上海沦陷区文学时期。2、特征(1)作家在夹缝中进行艰苦的挣扎,坚守着文学的阵地。1)一些作家努力坚持“五四”新文学的传统,提倡“乡土文学”。2)另一些作家从个体的战争体验出发,转向对作家(知识者)自我的平凡性,对于“软弱的凡人”的历史价值,对于人的日常平凡生活的重新发现与肯定。(2)另一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是雅文学和俗文学两大文学潮流在对立中的接近趋向。第二节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讲话》的发表背景1942年5月2日至23日,中共中央在党内整风的基础上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针对根据地文艺运动的状况和争论的种种问题,毛泽东在会上以党的最高领导人身份做了发言,后题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整理成文后正式发表于1943年10月19日的《解放日报》。二、《讲话》的主要内容1、《讲话》主要考虑的是一些有关党如何领导文艺的根本性的政策问题。2、《讲话》的核心内容是解决文艺“为群众”及“如何为群众”的问题,目的在求得文艺对革命的有力配合。(1)关于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工农兵方向”。(2)关于文艺家的立场问题——对知识分子的轻视。(3)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4)关于文艺批评的标准问题。(5)关于“人性”的问题。三、《讲话》的历史意义(一)国内1、推动了解放区文艺的蓬勃发展。2、在国统区也得以广泛传播。3、对新中国的建立有着不可低估的历史意义。4、对新中国文学的发展有重大指导意义。(二)国际《讲话》的经典性还表现在它对国际的影响上。综上所述,《讲话》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讲话》对解放区文学和新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讲话》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四、如何评价《讲话》?1、《讲话》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与历史条件下有其正确性、权威性以及统一思想的重要作用。(回答《讲话》的历史意义)2、《讲话》具有局限性,不宜在其他历史条件下任意引申推广。第三节文学思潮、论争与胡风等的理论批评一、抗战初期关于文艺与抗战关系以及抗战文艺公式化、概念化问题的论争(一)概况针对抗战初期文艺小型化、群众性、概念化的特点,梁实秋基于新月时期的文艺思想,认为文艺的超阶级性和表现普遍的人性,批判抗战文学中的“抗战八股”,要求文艺游离抗战、游离政治与宣传。梁实秋的“与抗战无关论”得到沈从文的应和。对此,文艺界许多作家、批评家提出了批评意见,强调了特殊历史时期对文学的某些合理化需求和对抗战的配合。同时,文艺界还批驳了施蛰存否定抗战初期文艺成绩的《文学之贫困》的看法。(二)评价这些批评意见都强调了特殊历史时期对文学的某种合理需要,但文学本身的立论基础比较薄弱,批驳显示出了情绪化、简单化的倾向。二、1940年前后对“战国策”派的批判(一)概况“战国策”派是抗战时期在西南地区的教授、学者、作家组成的一个综合性社团流派。以在昆明创办《战国策》刊物而得名。他们在文学上主张以恐怖、狂欢和虔恪作为创作的“三道母题”,鼓吹自我,强调心灵,提倡超阶级的民族主义文学运动。“战国策”派的理论和作品受到了来自文化界的批判。《新华日报》、《群众》杂志以及解放区的报刊都发表过批判文章。(二)评价“战国策”派的极端天才论固然有错误。但是简单化的把“战国策”派的文艺斥责为反理性的法西斯文艺,有失之偏颇。三、1939年至1941年展开的关于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一)概况1、发生由于民族意识的高扬,如何在文化领域突出民族特色的问题就凸显出来。2、论争的焦点如何看待“民族形式”的来源。3、代表性的观点与理论探讨向林冰:比较重视民间旧形式,但又错误地否定五四以来新文学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葛一虹:全盘否定民间旧形式,全盘肯定五四新文学。(二)评价由于民族战争的特殊环境,参与讨论的文艺家自然具有较强的民族文化自珍意识,加之讨论者认识上的偏狭,一些人将“民族化”与“大众化”、甚至“通俗化”相等同,忽视了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而对民间文艺和文艺旧形式的利用过于看重,片面的着眼于文学的形式,而降低了文学的内容和艺术性,无疑会导致了艺术创作上价值的偏颇,导致重形式,轻艺术的后果。四、关于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关系问题的论争(一)第一次是1942年延安“整风”初期关于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关系问题的论争以及由此引发的对王实味等人的政治性批判。1、概况(1)发生在“整风”之前,延安文艺界曾经出现过一股革命现实主义的思潮。担任中共宣传领导职务的周扬1941年7月发表了《文学与生活漫谈》,比较重视创作规律。(2)论争的焦点强调文学的真实性与独立性,重视文学的特殊功能,强调更有利地发挥文学认识生活和批判现实的积极作用。(3)代表性的观点与理论探讨王实味、丁玲、艾青、罗烽等人主张文学的真实性与独立性,强调以文学为武器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提出政治家的任务是“偏重改造社会制度”,艺术家的任务“偏重改造人的灵魂”。2、评价王实味等人的观点既坚持了革命的追求,又重视发挥文学的独特的作用,有比较清醒的实事求是的眼光。但却在当时残酷的战争年代,在极其政治化的环境中,这些有意义的探讨被看作是出格的异端邪说,文艺问题的论争很快被政治斗争粗暴地取代。(二)第二次是1945年前后围绕《清明前后》和《芳草天涯》而展开的关于文艺“唯政治倾向”和“非政治倾向”的讨论1、概况(1)发生茅盾的话剧《清明前后》和夏衍的话剧《芳草天涯》在重庆上演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周恩来领导下,《新华日报》组织了对这两个剧本的讨论。(2)论争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对抗战文学创作中公式化原因的讨论(3)代表性的观点与理论探讨王戎等人先后著文否定《清明前后》,将大后方文学创作中的公式化的原因归结为“为政治化倾向”。后来为了贯彻《讲话》,何其芳、邵筌麟等提出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的观点,批评了“非政治倾向化”,批评《芳草天涯》。冯雪峰(画室)不仅反对将“政治性”与“艺术性”割裂开来,并且更“不能从艺术的体现之外去求社会的政治价值”。何其芳根据《讲话》的精神对他进行了驳难。在以后的政治运动中,冯雪峰的不同意见却被当作了“反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罪证”。2、评价这次争论实际上是对评价文艺价值标准的讨论,后演化为在国统区展开对《讲话》精神的领会的讨论,加深了文艺工作者对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统一性的认识。王戎等的反对“唯政治倾向”的观点不免片面,但对公式化的批评有利于创作的发展。五、1945年至1949年关于现实主义与主观论的长期论争(一)概况1、发生《讲话》传到国统区后,引起文艺界重新认真思考文坛的现状和文学理论上急待解决的一些基本问题,其中有关现实主义和“主观”问题就格外引起争议。2、论争的焦点现实主义与“主观”问题。3、代表性的观点与理论探讨:(1)胡风的文艺思想胡风的理论可以概括为重体验的现实主义。胡风以“主观战斗精神”说为基础构筑他的文学理论体系,同时又有现实针对性地提出三个重要的观点,作为支撑其理论体系的三个支柱:1、“到处都有生活”说,即主张题材自由;2、“精神奴役创伤”说,反对以“民粹主义”立场将人民理想化,也不赞同贬低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3、“世界进步文艺支流”说,强调“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