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粤教版高二必修 教学设计_第1页
劝学粤教版高二必修 教学设计_第2页
劝学粤教版高二必修 教学设计_第3页
劝学粤教版高二必修 教学设计_第4页
劝学粤教版高二必修 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劝学(粤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劝学(粤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⑵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⑶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

力。

3、德育目标:

⑴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方法】

1、提纲式教学法。

2、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T课件、录音机、教学磁带。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二、荀子简介

学生读注释,教师补充多媒体显示: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

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

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

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

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

“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

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

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

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

录。

三、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

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

“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

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

“劝”的繁体字“勘”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

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

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

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齐读课文或听录音。

2、注意下列字词读音:多媒体显示:

1、第一组,通假字:

⑴糅(r6u)通煤

有(ybu)通又知(zhi)是“智”的古字暴(p£i)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

同音;含音相近。)

⑵生(xi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2、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中(zhOng)砺(li)参(cdn)省(xing)跌(qi)

臾(yU)螯(do)

五、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研习第1段:

中心论点:君子⑴日:学不可以已⑵。

⑴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2)已:停止。

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2、研习第2段:

⑴学生齐读第2段:

⑵讲解第2段:

青①,取之于蓝②,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③,糅④以

为轮,其曲中规⑤。

①青:靛青,一种染料。

②蓝:草名,也叫蓼蓝,叶子可制染料。

③中绳:合乎拉直的墨线。

④糅:使弯曲。

⑤规:测圆之器。

虽①有②槁暴③,不复挺④者,糅使之然也。

①虽:即使。

②有:通“又”。

③槁暴:槁,枯。暴,通“曝",晒。

④挺:直。

故木受绳①则直,金②就③砺④则利。

①受绳:经墨线量过。

②金:金属制的刀剑等。

③就:动词,靠近,接近。

④砺:磨刀石。

君子博学而日参①省②乎③己,则知④明而行无过⑤矣。

①参:验,检查。

②省:省察。

③乎:相当于“于”。

④知:通“智”,智慧。

⑤过:过错。

⑶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明确:

青--->蓝冰--->水

胜于寒于

直木---•■轮木---•■直金---•■利

糅绳砺

(4)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他们

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层:

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

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

伸。

3、研习第3段:

⑴学生齐读第3段。

⑵讲解第3段。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①之所学也;吾尝践②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

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③;顺风而呼,声非加疾④也,而闻者彰

⑤。

①须臾:片刻。

②跋:提起脚后跟。

③见者远:人在远处也能看见。

④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⑤彰:明显,显著。

假①舆②马者,非利足③也,而致④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⑤也,而绝⑥江

河。君子生⑦非异也,善假于物⑧也。

①假:借助,利用。②舆:车。

③利足:脚步快。

④致:达到。

⑤能水:指游水,能,动词。

⑥绝:渡。

⑦生:通“性”,资质,禀赋。

⑧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⑶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提问:作者选哪些比喻来论证这一观点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1、2、3题。

劝学(粤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篇二」

《劝学》是一篇古文,出自于《荀子》一书的首篇,分享了《劝学》教案,一

起来看看吧!

学习目标:

1.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2.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背诵文章。

教学过程:

—.导入揭标

中国的教育源远流长,从孔孟到老师,都是教育的实践者。先贤的风范与成就

我们只有敬仰,但是我想,作为教育者,我们都有着共同的心愿,就是劝勉学习、

鼓舞精神。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劝学》所倡导的。

(板书课题及作者)

这节课,我们要完成以上目标:1.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2.在理清

思路的基础上背诵文章。

二.理思路、背诵

L要完成目标,我们从朗读开始。请大家齐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纠正字音,强调通假字和音随意转。)

2.请大家再读第一二段。

我仔细看了大家的翻译,总体很好,有一些小问题我们需要再注意些。比如第

二段的“于”(强调一词多义)

这篇文章是议论文,第一段的作用是一一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第二段

进一步论述,提出了第一个分论点:学习的意义。为了论述清楚,作者列举了哪些

事物?

(板书

学不可以已{青一蓝冰一水博学

木、金参省)

这几个事物都是正面的事例,它们共同论证了学习是成为君子的必要条件。本

来是空泛的道理,作者以五个身边常见的事物为喻,生动形象的把道理讲得既透彻

又深刻,这种论证方法叫做一一比喻论证。(幻灯出示)这也是《劝学》这篇文章最

显著的.特点。

请大家试背第一二段,两分钟时间。

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背,我说上句,请大家接下句。

请同学们依据板书提示背诵。

3.很好,我们来看第三段。先来读一遍。

(提问“彰”“水”“绝”的意思。)

这一段论述的是学习的作用。作者又用了哪些事物来做比呢?

(板书

思不如学{(望不如登高)一一反

登高顺风正假于物

舆马舟楫)

这几个事例正反结合,论证了要成为君子,要善于借助外物,而这个外物,是

学习。紧扣题目和中心论点,笔力老到,论证谨严。

请大家试背第三段,两分钟时间。

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背,我说上句,请大家接下句。

请同学们依据板书提示背诵。

4.很流畅,我们来看第四段。先读一遍。

(强调固定结构“无以”和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这一段的

分论点大家能看出来吗?(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我们来找找这一段的事例。

积土、积水、积善一一积;是圭步、小流一一不积;这组事例先正后反,论述了学

习要注意积累。骐骥一一舍;鸳马一一不舍;朽木一一舍;金石一一不舍;这组事例先

反后正,论述了学习要持之以恒。蚓;蟹一一躁,这两个事例先正后反,论

述了学习要专一。)三个段落的比喻论证都是正反对比结合,而且模式不一,灵活

多变。

(板书

积f不积

不舍一舍正f反

一一躁)

请大家试背第四段,两分钟时间。

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背,我说上句,请大家接下句。

请同学们依据板书提示背诵。

5.背诵全文

非常好,我们已经依次背会了这四段,下面我们来尝试背诵一下全文。给大家

三分钟准备。

请同学们依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现在我要擦去一部分板书,我们再来试一遍。

太棒了,大家都觉得文言文不好学,特别是不好背,可是这篇文章我们一节课

就背会了,大家发现什么小窍门了吗?

理解文意理清思路选关键词循序渐进

这样文言背诵其实也不难。

三.小结

我们还发现,这篇文章的比喻虽多,却毫无板滞生硬之感。原因是什么?

(并列设喻,反复论证。对比设喻,对照鲜明。层层深入,详尽严谨。整散结

合,文气流畅。)

四.结语作业

高中的语文学习,文言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学好文言的关键在于积累,积

累的关键在于背诵。我们只有背诵了一定数量的优秀文言文,才能厚积薄发,学以

致用。比如这篇《劝学》,既有论辩色彩,又具有文学韵味,形象清新、脍炙人

口,读背这类文章,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文言知识,还有写作方法的借鉴,更重要

的是思想的启迪、精神的鼓舞。

请大家学习借鉴本文的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仿写一篇《劝背》。

教学总结: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觉得自己的备课和上课需要反思的很多。

先从备课说起,首先,过于贪多。尽管是一首古诗,文章篇幅并不长,但相连

带的内容都想讲到,要考虑知识的扩充,还要考虑到本课知识讲得是否透彻。但一

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想完成太多,太不可能。

再说上课环节,整堂课的安排前松后紧,前半节课学生还会顾忌老师讲的要求,

但后半节课便不受支配,爱动则动,爱说则随便说了起来。尽管课堂上我常鼓励学生

说想说的话,尽量不对他们限制太多,但学生的规矩和习惯看来还没有养成,这是日

后教学中需要强调并要引起注意的地方。让学生在不限制思维,不受太多约束的情

况下,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

最后说自己,准备不够充足,不能很好的预设学情,致使后面的许多环节没有

进行,所以整堂课的效果离自己的设想有一定的距离。另外自己的语言不够生动,

表情更不象花一样,加上这是一首古诗,所以整堂课没有童趣充斥。教师要拉近学

生的距离,不但是身体上的,更是心里上的。

教学实际能反应一定的问题,应该是一件不错的事。最起码能发现问题,所以

以后的工作便有了更明确的方向。从学生表现看,发现了学生存在的不足,也看到

了学生的闪光点一一部分学生思维活跃,表达清楚流利。尽管各方面表现不尽如人

意,但好课多磨,有问题,才会有提升。

劝学(粤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篇三」

师:对。第二层与第三层是什么关系

生:分总关系。

师:对。第二层是具体阐述“假于物”的重要,第三得出结论:“君子善假于

物”。联系前文思考“善假于物的”“物”暗指什么

生:学习。

师:对。由此看来,第二层用什么方法阐述学习的重要性

生:比喻。

师:用哪儿个比喻

生: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

(板书: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一善假于物)

师:第一、二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在写法上

最大的特点是运用大量的比喻,从各个方面对中心论点加以阐释,使论点既鲜明又

生动。

师:请同学们齐背第三段。

学生集体背诵。

师:本段主要论述什么问题分几层

生:这段主要论述学习态度。分三层:第一层,从“积土成山”到“金石可

镂”,阐述要有持之以恒的态度;第三层,从“蚓无爪牙之利”到本段末,阐述学

习要专心。

(板书:学习态度一积累、恒心、专心)

师:很好。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论述问题的

生:比喻。

师:每一层的.两个比喻句是什么关系

生:对比关系。

师:对。本段的三层内容都用对比设喻的方法阐述。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生:使中心论点更生动、更鲜明,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师:很好。请同学们拿出纸来,按要求作练习。要求:每人写一个比喻句阐述

知识的重要性,比喻要恰当。

(学生动笔写,5分钟)。

师:请同学们交流一下,哪位同学先说一说

生:知识如血液一样宝贵。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就会

枯竭。

师:比喻贴切吗(学生答:“贴切。”)

生:空虚的头脑若以知识来充实,犹如雨水浇灌着干旱的土地,使它能恢复生

气。

师:很好。

生:知识是生活的明灯,没有知识的生活,犹如在黑暗中的远征。

师:好。

生:没有知识的头脑,像不长谷物的荒地。

师:他从反面设喻,也很好。

生:没有知识的人,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东摇西晃,虚度年华。

师:请同学们推敲一下是否贴切。

生:不贴切。“断线的风筝,东摇西晃”主要是说无明确的飞行方向,与“没

有知识”无相似之处。

师:若将本体改动一下,就是一个很好的比喻句,请你改一下。

生:将“知识”改为“志向”。

师:对。改为“志向”“目标”“理想”等,就是个很生动贴切的比喻。好的

比喻必须符合合理、生动、新颖的要求。

师:再请同学们运用对比设喻的方法,阐述学习要勤奋或谦虚。

(学生写,6分钟)

师:请同学们先分成几个小组交流一下,写得好的向全班同学推荐一下。

师:哪些同学写得不错,请组长推荐一下。

生:谦虚的人像翱翔高空的雄鹰,知道天高地阔、学海无涯,因而刻苦好学,

永不自满;骄傲的人就像井底之蛙,以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因而浅尝辄止、夜

郎自大。

师:好。这是以对比设喻阐述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生:勤奋的人,像一颗明珠,无时不刻不放出光芒;而懒惰的人,像生了锈的

铁,毫无用处。

师:不错。这是以对比设喻阐述要有勤奋的学习态度。

作业:

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议论文,论述人要有崇高的理想。适当运用比喻论证

法。

劝学(粤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篇四」

本文节选自《荀子•劝学》的第一、第三和第六段。着重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

应持的态度和方法:

第一段,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首句提出全文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

着用一连串的比喻进行论证,最后说明人要广博地学习并不断反省自己,就会智慧

明达、行为无过。

第二段,论述学习的作用。作者先从正面阐述学习的显著效果,接着阐述良好

效果的取得是因为凭借外界条件,最后推论人需要通过学习来改造、提高自己。

第三段,说明学习应持的态度。全段分三层:

第一层着重说明知识需要积累;第二层着重说明学习贵在持之以恒;第三层着

重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

这三层意思层层深入,内在联系十分紧密。

所选的这三段融为一体,成为一篇完整的短文,能体现原著精神。

劝学(粤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明确认识

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的道理。

二、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和论证方法灵活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掌握积累12个文言常用实词:劝、学、青、中、疾、致、假、

绝、兴、功、强、用,3个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6个古字通假字:有

(又)、暴(曝)、生(性)、(B、知(智)、乎(于)。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和论证方法灵活的写作特点。

本文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

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教学设想

一、抓住文眼,定好教眼。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

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

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

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

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二、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

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课后”思考和练习”、补充练习

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切实掌握。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作者、解题;

2.正字正音;

3.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4.试译难句。

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

道理。

一、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

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

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

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

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

“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

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

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

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

录。

二、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

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

“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

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

“劝”的繁体字“勤”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

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

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

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

(1)r6u通有ybu通又知zhi是“智”的古字暴成已是

“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2)乎hU通于(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3)生xi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中zhong砺li参can省xingqi臾yu螯ao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复习初中知识,综合“思考和练习”二,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

“于”、“者”、“而”的用法: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

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

“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

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

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

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

和“为”是两个动词,通"A保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

“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

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

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孤度(就可以)符

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

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

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困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

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揖”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

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

从”,从“刀",从"P"(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

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引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

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

但是能横渡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

“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

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

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读qidng,坚硬的意思。“上”、“下”

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

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

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全句泽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

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四、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

句子。

2.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习”二、三、四。

3.熟读课文。

4.反复阅读《预习提示》,初步自析课文,思考题:

(1)课文的三段各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2)课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它们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每组比喻的意义和内在联系;

二、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

三、设喻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二、研读课文。

围绕三个问题讨论:

第一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题:本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育什么内在

联系?

第三题: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由学生分段试译,试讲,教师重点点拨。

1.结合课文段落层次分析,讨论第一、二题: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

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

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

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

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

“故”归纳上文,又用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

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

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

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听学”光

来阐说,接着就用“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

“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

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

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

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

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

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

“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

又用“不积跌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

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

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鸳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

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

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

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

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

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

心论点的。

2.讨论第三题:

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

既有说眼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

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

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

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木为

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

“蟹”、“骐骥”和“鸳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

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

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

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

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

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

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

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

蹉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三、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习”一;补充练习。

2背诵全文。

3.预习《师说》:

(1)认真阅读注释,运用工具书,初步理解课文中的词句。

(2)认真阅读“预习提示”,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和对比的论证方法。

(3)说说本文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参看“预习提示”、“思考和练习”、

《文言常用实词表》)

板书设计

劝学(粤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

1.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4.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2.掌握重要的文言虚词和实词。

教学难点:

对荀子的学习观的理解。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

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

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1.介绍《荀子》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

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

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

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

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

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

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

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

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课文诵读

L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

(1)故不积蹉步,无以至千里

(2)吾尝践而望矣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其曲中规

(5)虽有槁暴

(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君子生非异也

明确:(l)kui(2)qi(3)lbu(4)zhbng(5)ybu通"又";p(i(6)zhi通

“智”(7)xing通“性”

4.指名2〜3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

教师提示:

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例,第一段:“学不可

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

已”,以下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

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一一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

5.分组齐读课文(通过读、听,强化记忆)

三、课文分析

L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

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

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

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

“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

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己”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

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

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结构

组内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归纳板书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整理、归纳文中的多义词、活用词、特殊句式

第二课时

1.检查背诵

2.整理、归纳文中重要文言知识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列出要归纳的项目,小组内相互交流、补充,教师

投影提示强调,其中难句理解、特殊句式等应让学生动手翻译,以训练其翻译技

能。

A.字词解释

(1)通假字

糅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

(2)词类活用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糅以为轮。

②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③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3)一词多义

B.特殊句式(学生口译,教师重点点拨翻译注意点)

(1)判断句

①青,取之于蓝

②冰,水为之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糅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

以“同此)

(3)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提问、交

流)

(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日"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点拨: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

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

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2)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

“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点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

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